浅谈岳池县乡牧兽医站的历史与现状

浅谈岳池县乡牧兽医站的历史与现状

一、浅议岳池县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历史与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王军亮[1](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何星[2](2020)在《川西北高原藏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扶贫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邱锋露[3](2019)在《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革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龙岩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同性与同质性,造成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现徘徊。破解新时期的发展难题,关键在于搭建好科学技术与农民生产之间的桥梁。从顶层设计理顺农业推广,使农业科技真正的转化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本文梳理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的历史进程及其变动轨迹,基于农业推广框架模型分析龙岩市农业推广内外部环境,并对其农业推广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从推广服务系统与目标团体系统分别探究农业推广体系变革的价值取向,在总结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研究发现,龙岩市农业推广服务系统方面存在乡镇农业推广管理体制不顺畅、农业推广人员队伍难以匹配现实需求、人员激励成效不佳等问题,农业推广目标团体系统方面存在资金与技术瓶颈、人才与管理困境,同时两大系统在沟通互动方面亦存在问题。基于问题导向,分析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革的价值取向,对推广服务系统的价值进行研判,提出推广服务系统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探究推广服务系统的使命效价与工作嵌入,推广目标团体系统的技术实体需求与社会心态需求。在总结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农业推广机构区域化布局、提高推广人员专业性与积极性、推广项目差异化推广等优化建议。

蒋磊[4](2018)在《广安市应急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危机事件也随之频繁出现,影响恶劣。愈演愈烈的突发公共事件作为当今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仅影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而且威胁到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立足国家战略大局,建立健全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迫在眉睫;基于社会稳定高度,提升我国政府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科学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势在必行。地方政府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与和谐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对于中小城市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将广安市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法,对广安市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及发生趋势等进行了描述,并构建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框架,对广安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应急管理系统性思维欠缺、应急预案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应急保障能力相对薄弱、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够等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由点及面,对广安市应急管理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提出了增强应急领导力,推进系统性思维,夯实基层应对能力;健全地方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框架,建立全市应急预备系统;提升应急管理执行力,优化组织结构,强化问责制推动法治建设;增加投入彰显政府职责,倾听民声加强教育培训,搭建平台强化社会参与的对策和建议。

于龙[5](2018)在《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L市G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县乡机关中层干部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领导班子和一般干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优化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机制是改革干部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增强干部综合素质,织密干部监督网络,激发基层干部队伍活力。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县乡机关中层干部“板结”、轮岗交流“藩篱”固化等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束缚了县乡机关中层干部的工作活力和工作效率。本文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对公务员轮岗交流的已有研究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以库尔特·勒温的场论、库克曲线、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为理论基础,选取L市G县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作为研究案例,并采用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笔者通过对G县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其次,从思想认识与人文环境因素、组织者与参与者因素、制度与程序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最后,在对G县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现状、存在问题、影响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尝试提出了优化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的对策,包括营造积极向上的轮岗交流人文环境,优化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组织领导、预测调控、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激励保障、全程监督等机制。

严英[6](2017)在《合法性视角下乡村治理中的基层党建研究 ——以绍兴市上虞区道墟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政治合法性是任何时期政党执政所面临且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战斗堡垒和基础力量,其执政合法性尤为重要。在新形势下,如何优化乡村治理中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合法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与紧迫性。本论文以我国乡村基层党建制度发展沿革为背景,以上虞区道墟镇基层党建实践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当前乡村治理中基层党建的经验、不足、改良和创新。全文综合运用案例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等,按照现象——机理——对策的逻辑,分析了道墟镇基层党建的主要运作模式,从正向机制和逆向机制两方面分析了基层党建对于提升政治合法性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不足,通过深入研究,进而剖析现实困境背后的症结所在,并对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的政权合法性提出对策建议:建议进一步增强党员责任意识,健全选拔培养机制、责任监督机制、激励保障机制、教育培训机制;进一步加强各层次队伍建设,重视培育优秀乡镇党委书记、“杭兰英”式团队和其他干部队伍;进一步提升党建活力,深化“民情通”、强化党员教育、运用现代化载体。

马捷[7](2017)在《江苏兴化竹泓镇政府职能履行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问题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政府体制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仅是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中国长期发展的必然方向。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府,已成为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立足点,决定了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败,是巩固国家政权的根基所在。它在解决"三农"问题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在国家的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三农"方面十分重要。目前部分"全能型政府"的职能体系,已成为乡镇政府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应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更好地平衡社会的建设,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以促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适应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管理系统,加快乡镇政府职能履行升级的步伐。本文以管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案例研究、访谈等方法,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本文中,以乡镇政府职能等相关概念为背景,分析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定位。以江苏兴化竹泓镇政府为例,介绍其基本概况,罗列出其政府职能履行的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最终针对性的提出推进乡镇政府职能履行升级的对策建议。

杜春林[8](2016)在《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研究》文中提出从研究问题来看,本文以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现象为起点,展开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与碎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现象是分税制改革以后,尤其是税费改革之后,财政资金不断上移,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任务主要由地方政府尤其是乡村基层组织承担,导致央地之间财权与事权的明显不匹配现象。中央政府为保证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采用专项资金的方式自上而下调动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项目制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成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方式。农村公共服务项目供给遵循科层制体系内部“条条划分”和“块块划分”的逻辑,在项目制运作过程中便表现出碎片化现象。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专业分工和地区划分的需要,但更多的表现为本文所关注的碎片化所带来主体不明,资金分散和利益负责等问题。从研究假设来看,项目制依附于科层制体系是本研究的前提假设。透过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现象,我们可以发现,碎片化问题本质上是由政府内部过细的专业分工和过度地区划分所致。整个项目制运作过程包括项目生成、项目实施和项目监管,这三个阶段实际上都是依附于科层制体系而存在的,缺少科层制体系的组织结构,项目制便无法发挥作用。项目制运作所包含的三个阶段:项目生成、项目实施以及项目监管都与科层制体系紧密相连,正是由于项目制依附于科层制体系,才给我们进一步研究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奠定基础。从理论基础来看,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实际上是政府供给的一种方式,因此受政府运作方式的影响。本文所构建的碎片化政府理论是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的研究的理论基础。碎片化政府理论认为,碎片化政府或碎片化政府的运作是指科层制体系内部过度专业分工和权力划分导致政府间缺乏相互协调、沟通和合作,致使政府的整体政策目标无法顺利达成的现象。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正是由于科层制体系内部过度的专业化分工以及极强的属地管理意识所导致的。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经过政府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的条线下达,形成项目的“条线管理”;不仅如此,项目在条线管理的同时,又受到来自各级政府的管理,形成项目制运作过程中的“块块管理”。正是由于项目制运作过程中的“以条为主,以块为辅、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才形成的所谓的碎片化现象以及由此形成的碎片化问题,而整体性治理理论也正为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问题提供了可循的治理路径。从研究方法上看,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案例为索引来探讨项目制与碎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文献梳理主要表现在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上。事实上,国内外对于农村公共服供给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十分丰富,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问题的研究。本文基于碎片化政府理论构建文章的分析框架,并在基础上,将农村公共服项目制供给碎片化分为:主体多元化、资金分散化和利益复杂化,并与项目制运作的三个阶段:项目生成、项目实施以及项目监管相结合。指出项目生成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动力机制;项目实施过程中体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具体表现;项目监管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相互影响。另外,在此基础上将搜集整理以及实地调研所得出的案例穿插其中,用案例来说明项目制与碎片化之间的关系。就研究内容而言,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项目生成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动机机制。从项目主体、专项资金以及主体利益在部门与地区间的划分,可以看出项目生成过程依附于科层制体系的部门划分和地区划分构成了碎片化的内在动力;二是项目实施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表现形式。项目生成过程是碎片化的内在动力,并不存在明显的碎片化现象,只有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才会有诸如:主体多元化,资金分散化以及利益复杂化的表现;三是项目监管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现实影响。项目监管与碎片化的影响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项目监管不力加剧了碎片化所带来的对主体、资金以及利益的影响,而碎片化的诸多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给项目监管带来重重困难;四是项目优化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治理路径。针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所带来的问题,本文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构建项目联动机制,推动主体、资金以及利益的沟通、整合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的整体性治理。从研究结论来看,农村公共服务的项目制运作逻辑从项目生成到项目实施再到项目监管都与碎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而整体性治理也成为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走出碎片化困境的必然路径。

周志旺[9](2014)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是两支重要的力量,其中政府调控尤为重要,是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序发展的关键和主导。政府调控不仅需要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创新,更需要地方政府治理的发展,提高政府治理的有效性。乡镇是我国社会的基础,乡镇政府处在中国政权体系中的最末一级,上联国家下接广大农民,并代表国家对农村社会进行治理。实践证明,国家在农村社会的治理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政府的治理行为。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党和政府对农村的各项政策、方针、法令等在乡村的贯彻落实,都要通过乡镇政府来组织和推进;乡镇政府的治理就成为落实和推进党和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政策和措施的重要环节,也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的落脚点和基础。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如此之重,但尚未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主要是因为国内研究城乡发展一体化大多集中在解释宏观政策,为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政策寻找理论的合理性,很少涉及研究地方政府治理的发展,尤其是通过乡镇政府治理的发展,来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本文利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乡镇政府治理过程的剖析,寻找影响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主要因子,提高乡镇政府治理的有效性,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本文由绪论、主体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重点分析本研究的缘起及其意义。认为乡镇政府治理发展即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的落脚点和基础,也是乡镇政府治理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同时乡镇政府治理发展又可以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健康发展。主体分五个章节,分别论述了乡镇政府治理的历史考察、乡镇政府治理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方向、案例比较分析、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路径选择五个方面。首先,在回顾新中国乡镇政府治理和乡村发展的历程,寻找乡镇政府存在的价值和发展脉络,说明乡镇政府治理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和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既要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又要优化城乡社会管理结构,还要协调各个层面的经济利益和城乡居民的民主诉求等等。每一项政策、措施都离不开政府的调控和引导,因此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作为在乡村一线,具体组织实施的乡镇政府,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不断发生变化,而且面临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不断变化带来的挑战,需要通过治理的发展来适应和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其次,善治是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方向。治理理论告诉我们,乡镇政府治理发展不仅仅是乡镇政府自身的事情,它还取决于乡镇政府横向和纵向关系,也取决于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实现“善政”到“善治”的转变。建立以乡镇公共事务和责任为中心的“人”和“事”的善治分析框架,从人的角度分析,乡镇政府治理发展可以视作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随公共事务调整与塑造的过程,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多中心治理;从事的角度分析,乡镇政府治理发展就是围绕乡镇政府公共事务的权力分配与合作的过程,强调以“事”为中心,按分权和合作的原则,调整、优化乡镇政府治理职能,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最后,探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路径选择。通过对苏北两个乡镇政府治理的个案调查,用善治的分析框架来诠释正处于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过程,寻找影响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因子。构建以“人”为核心,乡镇各行动主体,县乡(镇)政府、民间组织、农民和私人部门等之间的合作治理;以“事”为中心,乡镇政府治理职能的优化与调整;以期规范乡镇政府管理行为,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培育民间组织,实现多元行动主体和利益主体的良性互动,建立多元社会主体结构下的和谐新农村。本研究的意义和目标在于明确乡镇政府治理发展不仅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由乡镇政府为主导的全社会主动建构的过程。乡镇政府治理发展有其双面性,因此需要在熟悉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遏制其被动性的发展,而将其主动性充分激活,从而建立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现代化的乡镇治理体系。

李俏[10](2012)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农业生产与发展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提供各种服务所构成的服务网络与组织系统。从本质上来看,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运用组织形式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力量。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统”的功能在不断弱化,“分”的功能却在不断加强,个体农户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经常因无法抵御市场风险而蒙受损失,加剧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急需转变。基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农户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必须长期坚持不能动摇,在此前提下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贯穿产业链条、多主体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但仍然存在服务成本高、服务水平较低、交易风险大等问题,这与农村经济繁荣和农业现代化对农业服务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服务农户”的效果远没有真正实现。那么,从何种角度去认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层次结构与体系构成,体系内各部分间的关系如何,各自发挥着何种功能?如何对现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改进以发挥其整体功能?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经验,构建出适合新时期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深入剖析其内部结构与功能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服务供给主体进行角色与功能定位。本研究主要沿着两条主线进行。第一条主线是围绕“体系建设”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整体性研究,即前三章在分析现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设计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与发展思路。第二条主线是围绕“体系的组织结构”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分类研究,即从第四章开始分别对政府公共机构、市场化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科研教育单位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进行论述,对其在体系中所承担的角色及功能作进一步探讨。中国农业社会化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存在着显着的区域发展差异,为适应新时期三农领域的变化发展,本研究初步构建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框架。影响体系建设的外部资源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支持、财政投入、管理制度、人才队伍建设、社会支持和市场流通体制六个方面;内部结构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市场化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科研教育单位以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这四部分服务供给主体分别代表着政府、市场、民间和事业单位四方利益,因而在体系中也分别承担着公益性服务功能、市场化服务功能、互助性服务功能、科教推服务功能,发挥着目标导向、经济适应、社会整合和模式维持的作用。中国农民数量巨大,单一力量无法承担起综合服务的功能,同时,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社会变革加剧等,也需要多重供给力量联合以适应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户生产生活之需要。因此,在宏观上,要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和科研教育事业单位转型,回归公益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服务;在微观上,要支持社区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对各服务供给主体的功能要求上,政府部门应逐渐从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供给主导者、竞争规则制定者和强制推行者的角色向服务参与者、服务网络构建者和合作促进者的角色转变;重新进行功能定位,从管理功能向服务功能过渡,以“放权、转移与参与”为改革方向。为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应鼓励创建纵向一体化的合作企业,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并由国家介入进行规范管理。与此同时,政府要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基础进行严格把关,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其合作能力。另外,要不断完善科研教育单位的科研、教育、推广功能,对社会服务组织进行空间整合。

二、浅议岳池县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历史与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岳池县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历史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革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2 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历史进程与变动轨迹
    2.1 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革历史进程
    2.2 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动轨迹
        2.2.1 机构设置综合化整合
        2.2.2 多方面优化业务能力
        2.2.3 管理制度不断健全
3 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
    3.1 发展现状
        3.1.1 内外部环境
        3.1.2 推广目标团体系统层面
        3.1.3 推广服务系统层面
    3.2 龙岩市农业推广建设成效
4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龙岩市农业推广效果综合评价
    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权重设计与数据预处理
        4.2.1 指标权重确定
        4.2.2 数据预处理
    4.3 龙岩市农业推广综合评价结果
        4.3.1 农业推广效果总体评价
        4.3.2 农业推广效果评价细化
5 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存在问题及变革价值取向
    5.1 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存在问题
        5.1.1 推广服务系统运行不畅
        5.1.2 推广目标团体系统内生动力不足
        5.1.3 系统沟通互动存在脱节
    5.2 变革价值取向
        5.2.1 农业推广体系价值判断
        5.2.2 推广服务系统使命效价
        5.2.3 推广目标团体系统需求本位分析
6 促进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革及优化的对策建议
    6.1 提升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的有效性
        6.1.1 推广机构区域化布局
        6.1.2 提高推广人员专业性与积极性
    6.2 满足农业推广目标团体系统的差异化需求
        6.2.1 依据区域发展程度差异推广
        6.2.2 依据农户个体差异推广
    6.3 适应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环境的动态变化
        6.3.1 服务好小农户
        6.3.2 运用好新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广安市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相关理论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和框架
        1.3.3 研究创新与困难不足
2 广安市应急管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广安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2.1.1 调整完善广安市应急管理委员会
        2.1.2 建立广安市应急救援员培训基地
        2.1.3 成立广安市应急管理学会
        2.1.4 筹备组建广安市应急管理局
    2.2 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网络问卷调查
    2.3 举办应急管理工作培训班
    2.4 广安市应急管理体系应用
        2.4.1 H7N9疫情的主要影响
        2.4.2 地方政府应对策略
    2.5 广安市应急管理工作成效显着
3 广安市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广安市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应急管理系统性思维欠缺
        3.1.2 应急预案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3.1.3 应急保障能力相对薄弱
        3.1.4 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够
    3.2 广安市应急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传统理念与时代主题存在矛盾
        3.2.2 应急预警体系尚不完善
        3.2.3 基层政府处置决策能力不足
        3.2.4 应急常识和社会动员意识不足
4 提升广安市应急管理水平的对策分析
    4.1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4.1.1 健全广安市应急指挥体系
        4.1.2 完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4.1.3 建立全市应急预备体系
    4.2 强化广安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领导水平
        4.2.1 总结经验建立系统性思维
        4.2.2 强化学习增强应急领导力
        4.2.3 注重实践夯实基层应对能力
    4.3 提高地方政府应急执行力
        4.3.1 强化问责制推动法治建设
        4.3.2 创新机制优化组织结构
        4.3.3 提升素质强化应急执行力
    4.4 注重应急管理多元配合协调
        4.4.1 倾听民声加强应急教育培训
        4.4.2 增加投入强化政府主体责任
        4.4.3 搭建平台动员社会广泛参与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L市G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价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县乡机关中层干部
        二、轮岗交流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库尔特·勒温的场论
        二、库克曲线
        三、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
第三章 L市G县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G县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现状
        一、G县县情概述
        二、G县县乡机关中层干部结构分析
        三、G县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管理模式与流程
        四、G县2013-2017年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状况分析
    第二节 G县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中的问题
        一、轮岗交流方向单一
        二、轮岗交流空间封闭
        三、轮岗交流缺乏活力
        四、轮岗交流流动无序
第四章 L市G县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思想认识和人文环境因素
        一、干部流动文化缺失
        二、部门主要领导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三、部分中层干部和社会公众对轮岗交流认知上存在误区
    第二节 轮岗交流组织者因素
        一、组织人事部门定位不准
        二、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落后
    第三节 轮岗交流参与者因素
        一、心理因素
        二、能力因素
    第四节 轮岗交流程序和制度因素
        一、轮岗交流工作缺少前期规划
        二、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身份性质不同影响了干部流动
        三、现行的干部管理权限和管理体制制约了干部交流
        四、配套考核奖惩制度不完善
        五、县乡机关中层干部交流未形成规范性、长效性机制
第五章 优化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的对策
    第一节 营造有利于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的人文环境
        一、营造积极的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氛围
        二、培育正确的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认知
        三、探索创新的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理念
    第二节 优化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组织领导机制
        一、明确组织人事部门的职能和定位
        二、采用现代电子信息化管理手段
        三、制定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工作战略规划
        四、丰富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的形式
    第三节 优化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预测调控机制
        一、建立中层干部个人信息数据库
        二、采用中层干部岗位交流图
    第四节 优化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教育培训机制
        一、制定差异化培训方案,充分考虑职业发展与个性化需求
        二、加强轮岗交流后续培训,促进干部快速融入新岗位
        三、强化对培训成绩的运用,将培训与干部考核、晋升相结合
    第五节 优化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考核评价机制
        一、完善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实绩考核制度
        二、完善县乡机关中层干部交流效果评价制度
    第六节 优化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激励保障机制
        一、完善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激励机制
        二、完善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保障机制
    第七节 优化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全程监督机制
        一、加强组织人事部门自身监督
        二、充分发挥多种渠道监督合力
        三、严格执行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工作纪律
结论
附录一:G县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G县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情况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合法性视角下乡村治理中的基层党建研究 ——以绍兴市上虞区道墟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合法性”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乡村治理中方式的研究
        1.2.3 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研究
        1.2.4 关于基层党建合法性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历史沿革:我国乡村基层党建的制度背景
    2.1 建国初期(1949-1958)
        2.1.1 背景基础
        2.1.2 组织形式
        2.1.3 简要评述
    2.2 人民公社(1958-1983)
        2.2.1 背景特征
        2.2.2 组织形式
        2.2.3 简要评述
    2.3 乡政村治(1983-至今)
        2.3.1 背景基础
        2.3.2 组织形式
        2.3.3 简要评述
第3章 案例研究:上虞区道墟镇党建现状、成效与困境
    3.1 案例背景
        3.1.1 上虞区道墟镇简介
        3.1.2 道墟镇基层党组织架构
        3.1.3 道墟镇基层党组织运作
    3.2 创新乡村治理机制
        3.2.1 “驻村问诊”:民主决策机制
        3.2.2 “村情顾问团”:党员联系群众机制
        3.2.3 “党员大讲堂”:集体学习机制
        3.2.4 “万人计划”:反馈与激励机制
    3.3 基于“政权合法性”的治理成效
        3.3.1 合利益:提升乡村治理的工作绩效
        3.3.2 合法律:增强基层党建制度认同度
        3.3.3 合道德:优化和谐的基层党群关系
    3.4 乡村治理中基层党建的不足
        3.4.1 责任意识有待增强
        3.4.2 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3.4.3 党建活力有待加强
第4章 问题解剖:合法性视角下基层党建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责任意识淡薄的根源
        4.1.1 意识形态认识工作滞后
        4.1.2 “两委”制度边界模糊
        4.1.3 基层党建监督机制弱化
    4.2 队伍班子不健全的成因
        4.2.1 民主法治观念薄弱
        4.2.2 部分组织体系缺失
        4.2.3 激励评价机制失衡
    4.3 党建活力不足的症结
        4.3.1 创新动力不足
        4.3.2 活动载体僵化
        4.3.3 保障机制不完善
第5章 对策分析:进一步提升政权合法性的基层党建之路
    5.1 进一步增强党员责任意识
        5.1.1 健全选拔培养机制
        5.1.2 健全责任监督机制
        5.1.3 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5.1.4 健全教育培训机制
    5.2 进一步加强各层次队伍建设
        5.2.1 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
        5.2.2 加强“杭兰英”式团队建设
        5.2.3 加强其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5.3 进一步提升党建活力
        5.3.1 深化“民情通”
        5.3.2 提升党员教育
        5.3.3 善于运用现代化载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江苏兴化竹泓镇政府职能履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
    1.5 主要的创新点
2 本文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及乡镇政府职能的定位
    2.1 相关概念
        2.1.1 乡镇政府
        2.1.2 乡镇政府职能
        2.1.3 乡镇政府职能履行
    2.2 理论基础
        2.2.1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2.2.2 政府与社会关系理论
    2.3 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2.3.1 经济发展职能
        2.3.2 社会管理职能
        2.3.3 公共服务职能
        2.3.4 基层民主职能
3 竹泓镇政府职能机构设置及职能履行现状
    3.1 竹泓镇基本概况
    3.2 竹泓镇政府新设置的职能机构
    3.3 竹泓镇政府履行职能的现状
4 竹泓镇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竹泓镇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分析
        4.1.1 政府职能定位模糊
        4.1.2 乡镇政府财政危机
        4.1.3 乡镇干部综合素质不高
        4.1.4 村民对乡镇公共事务缺乏参与和监督
    4.2 竹泓镇政府职能履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理念因素
        4.2.2 财政因素
        4.2.3 乡镇干部因素
        4.2.4 群众因素
5 推进乡镇政府职能履行升级的对策建议
    5.1 树立服务政府理念
        5.1.1 树立"阳光政府"的理念
        5.1.2 树立"服务政府"的理念
        5.1.3 树立"法治政府"的理念
    5.2 多措并举,化解乡镇财政危机
        5.2.1 合理分配事权财权
        5.2.2 完善公共财政的管理制度
        5.2.3 化解乡镇债务
    5.3 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提高职能运作效率
        5.3.1 转变乡镇干部的观念认识
        5.3.2 提升乡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5.3.3 强化乡镇干部的考核监督
    5.4 推进村民自治和基层监督
        5.4.1 提高村民干部的民主意识
        5.4.2 完善村民自治参与机制
        5.4.3 拓宽和畅通监督渠道
    5.5 发挥自身优势,创建特色小镇
        5.5.1 打造"非遗"小镇
        5.5.2 打造绿色生态小镇
        5.5.3 打造全民创业电商小镇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与本研究的定位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村公共服务
        二、项目制
        三、专项资金与农业专项资金
        四、碎片化与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可能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碎片化政府的理论构建
        一、碎片化政府:从现象到学术概念
        二、碎片化政府的文献综述
        三、碎片化政府的理论与框架
    第二节 碎片化政府:理论契合性分析
        一、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碎片化现象
        二、依附于科层制体系的项目制运作
        三、主体、资金与利益: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的三要素
    第三节 建立在碎片化政府理论基础上的分析框架
        一、碎片化政府与项目生成
        二、碎片化政府与项目实施
        三、碎片化政府与项目监管
        四、碎片化政府与项目优化
第三章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生成构成碎片化的内在动力
    第一节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生成逻辑
        一、项目设立:中央政府发起的制度安排
        二、项目重组:地方政府政策意图的植入
        三、项目落户:县级政府的项目申请
    第二节 项目生成过程中的主体划分
        一、项目主体的部门划分
        二、项目主体的地区划分
        三、项目生成中的多元主体
    第三节 项目生成过程中的资金配置
        一、专项资金的部门分配
        二、专项资金的地区划分
        三、项目生成中的资金分化
    第四节 项目生成过程中的利益划分
        一、项目生成中的部门利益
        二、项目生成中的地方利益
        三、项目生成中的利益格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实施中碎片化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
        一、项目分配:县域内的项目落实
        二、项目招标:市场机制的引入
        三、项目建设:市场主体的参与
    第二节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多元化
        一、县级部门主导的项目实施
        二、项目下乡与县域治理结构变迁
        三、主体多元化现实表现
    第三节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分散化
        一、部门主导的资金分配
        二、乡财县管背景下的专项资金划分
        三、专项资金分散化的具体表现
    第四节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利益复杂化
        一、项目实施中的部门利益固化
        二、县域范围内的分利秩序
        三、利益复杂化的具体表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监管过程中碎片化的现实影响
    第一节 农民公共服务项目的监管体系
        一、项目生成与事前监管
        二、项目实施与实时监管
        三、项目结项与后期监管
        四、项目监管体系的评价
    第二节 项目监管过程中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影响
        一、项目监管与政府权威消解
        二、项目监管与政府间协作缺乏
        三、项目监管与政府间共谋现象
    第三节 项目监管过程中专项资金分散化的现实影响
        一、项目监管与专项资金的整合问题
        二、项目监管与专项资金的效率问题
        三、项目监管与专项资金的规范问题
    第四节 项目监管过程中利益复杂化的现实影响
        一、发包与打包:地方政府政策意图的移植
        二、分配与建设:基层组织的选择执行
        三、供给与需求:政绩导向下的供需脱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项目联动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治道变革
    第一节 项目联动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的有益成分
        二、整体性治理:应对碎片化政府的理论基础
        三、协调、整合与信任:项目联动机制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宏观、中观与微观:项目联动机制的三层建构
        一、中央政府:宏观层面的制度协调机制
        二、地方政府:中观层面的资金整合机制
        三、基层组织:微观层面的主体信任机制
    第三节 项目联动机制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一、项目联动机制与政府主体间关系的协调
        二、项目联动机制与专项资金的整合
        三、项目联动机制与利益主体间的信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9)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与中国乡镇治理研究述评
        (二) 国内关于城乡一体化与乡镇治理研究述评
    三、 国内外有关城乡一体化与乡镇治理的研究成就与不足
    四、 研究意义
    五、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说明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概念说明
    六、 研究创新
    七、 研究框架
第一章 我国乡镇政府治理与乡村发展的历史考察
    一、 建国后乡镇政府建制历史变迁
        (一) 我国乡建制历史变迁
        (二) 我国镇建制历史变迁
        (三) 我国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二、 乡镇政府治理职能的历史变迁
        (一) 乡镇政府治理职能
        (二) 乡镇政府治理职能的历史变迁
        (三) 乡镇政府治理职能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章 城乡发展一体化: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新挑战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及意义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义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相关概念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新挑战分析
        (一) 制度背景:行政主导型的“二元”结构及其松动
        (二) 时代背景: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三) 体制背景:压力型行政体制的延续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目标
        (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
        (二) 乡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三) 构建乡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章 善治: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方向
    一、 治理及其一般理论
        (一) 治理的概念
        (二) 治理与统治
        (三) 善治与善政
    二、 “人”和“事”:基于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善治分析框架
        (一) 以“人”为核心的多中心治理
        (二) 以“事”为中心的分权与合作
第四章 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江苏苏北 S 镇 R 镇个案比较
    一、 S 镇政府治理过程的案例分析
        (一) 镇情概述
        (二) S 镇研究分析
    二、 R 镇政府治理过程的案例分析
        (一) 镇情概况
        (二) R 镇研究分析
    三、 S 镇与 R 镇政府治理过程的分析
        (一) 两个镇共同特点
        (二) S 镇与 R 镇不同特点
    四、 案例研究结果
第五章 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再造
        (一) 县乡(镇)行政管理关系再造
        (二) 乡镇党政机构分权与合作
        (三) 乡镇党政领导分权与合作
    二、 县乡(镇)财政管理关系再造
        (一) 从乡财县管再到乡财自管
        (二) 完善“分税制”与财政转移支付
        (三) 规范乡镇财政的收支管理
    三、 乡镇横向的府际关系再造
        (一) 农村生态环境的联合治理
        (二) 对工商企业的联合整顿
        (三) 对社会治安的联合治理
        (四) 乡镇政府横向府际合作路径
    四、 乡镇政府与民间组织和私人部门的关系再造
        (一) 农村民间组织
        (二) 私人部门
    五、 乡镇政府与农民关系再造
        (一) 农民身份:作为公民的权力与义务
        (二) 培育新型农民
        (三) 农民参与乡镇政府治理的路径
    六、 乡镇政府治理职能构建
        (一) 乡镇政府治理职能现状
        (二) 乡镇政府治理职能的构建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后记

(10)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文献参照与分析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回顾
        1.4.2 相关概念界定
    1.5 解决的问题及创新
        1.5.1 拟解决的问题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与国际参照
    2.1 农业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2.1.1 农业社会化的衍生逻辑
        2.1.2 农业社会化的发展潜力
    2.2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分析
        2.2.1 研究假设与数据来源
        2.2.2 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认知
        2.2.3 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总体情况
        2.3.1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3.2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区域差异
    2.4 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2.4.1 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4.2 亚洲邻近国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4.3 中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
        2.4.4 国外经验启示与突破
第三章 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发展路径
    3.1 “三农问题”演变对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要求
        3.1.1 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科技进步与生产手段创新
        3.1.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3.1.3 农村劳动力转移要求综合性农业服务的跟进
        3.1.4 农户经营水平提高需要多元化服务组织的发育
        3.1.5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稳定要求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3.2 发展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想
        3.2.1 指导思想
        3.2.2 体系建设要注意的问题
        3.2.3 发展目标
        3.2.4 基本原则
    3.3 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设计
        3.3.1 外部资源要素
        3.3.2 组织结构
        3.3.3 功能定位
        3.3.4 供给主体间的功能关系
    3.4 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思路
        3.4.1 宏观改革思路
        3.4.2 微观开发思路
第四章 政府职能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4.1 政府公共机构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地位
        4.1.1 政府公共机构的地位和作用
        4.1.2 政府公共机构服务的层次与内容
        4.1.3 政府公共机构的发展历程
        4.1.4 政府公共机构社会化服务现状
    4.2 政府公共机构社会化服务中的问题
        4.2.1 政府经济技术部门面临的困境分析
        4.2.2 乡镇涉农机构社会化服务中的问题
        4.2.3 村级集体组织社会化服务中的问题
    4.3 发展村级集体服务的可能与创新
        4.3.1 发展村级集体服务的可能性分析
        4.3.2 发展村级集体服务的必要性分析
        4.3.3 村级服务发展中的创新模式
    4.4 政府公共机构社会化服务的改进思路
        4.4.1 政府角色转型与职能转变途径
        4.4.2 乡镇涉农机构职能优化路径
        4.4.3 村级集体服务的发展方向
第五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的带动作用
    5.1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的发展情况
        5.1.1 龙头企业的内涵
        5.1.2 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
    5.2 龙头企业服务农户的形式及意蕴
        5.2.1 龙头企业服务农户的具体形式
        5.2.2 龙头企业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
        5.2.3 龙头企业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5.3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的本土化思考
        5.3.1 发达国家经典农业发展模式的经验与反思
        5.3.2 我国发展龙头企业的社会环境分析
        5.3.3 对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的理论置疑
    5.4 完善龙头企业服务带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5.4.1 创建纵向一体化的合作企业
        5.4.2 鼓励和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5.4.3 国家介入进行规范管理
第六章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的骨干效能
    6.1 农民合作的形态与演进趋势
        6.1.1 农民合作的基本形态
        6.1.2 农民合作的历史脉络
        6.1.3 农民合作的功效
    6.2 农户互助形式的演变与现状
        6.2.1 传统意义上的农户互助
        6.2.2 当前历史条件下的农户互助
        6.2.3 农户互助的社会基础
        6.2.4 农户互助的意义与作用
    6.3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情况与特点
        6.3.1 数据来源与说明
        6.3.2 样本村基本情况描述
        6.3.3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农户的特点
    6.4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6.4.1 组建动机上是否真正为农民着想
        6.4.2 成员构成上能否代表农民的利益诉求
        6.4.3 服务水平上能否有效为成员服务
        6.4.4 在合作能力上能否实现组织目标
    6.5 增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效能的对策建议
        6.5.1 整合挖掘农村互助资源
        6.5.2 完善合作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
        6.5.3 改善合作组织的外部支持环境
        6.5.4 推动合作组织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七章 科研教育与社会服务组织的支持作用
    7.1 科研教育单位社会化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7.1.1 科研教育单位的改革历程
        7.1.2 科研教育单位社会化服务中的问题
    7.2 科研教育单位社会化服务中的创新模式
        7.2.1 专家大院模式
        7.2.2 专家下乡入户模式
        7.2.3 科技大篷车模式
        7.2.4 产学研结合模式
        7.2.5 科技特派员模式
    7.3 社会服务组织的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7.3.1 基层农资经销商
        7.3.2 农村经纪人
        7.3.3 科技示范户
    7.4 社会服务组织在基层服务中的作用
        7.4.1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7.4.2 创新服务形式的重要力量
        7.4.3 主动有效满足农户的需求
        7.4.4 促进服务体系的内部分工
    7.5 增强科研教育与社会服务组织支持作用的对策建议
        7.5.1 完善科研教育单位的科研、教育、推广功能
        7.5.2 对社会服务组织进行空间整合
第八章 结语
    8.1 结论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浅议岳池县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历史与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2]川西北高原藏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扶贫效应研究[D]. 何星.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 [3]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革及优化研究[D]. 邱锋露.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4]广安市应急管理研究[D]. 蒋磊.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2018(04)
  • [5]县乡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L市G县为例[D]. 于龙.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8)
  • [6]合法性视角下乡村治理中的基层党建研究 ——以绍兴市上虞区道墟镇为例[D]. 严英.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江苏兴化竹泓镇政府职能履行问题研究[D]. 马捷.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8]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研究[D]. 杜春林. 南京农业大学, 2016(12)
  • [9]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镇政府治理发展[D]. 周志旺. 苏州大学, 2014(09)
  • [10]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D]. 李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浅谈岳池县乡牧兽医站的历史与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