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2号水库大坝抗滑稳定影响因素分析与核算

汾河2号水库大坝抗滑稳定影响因素分析与核算

一、汾河二库大坝抗滑稳定影响因素分析及核算(论文文献综述)

姚歌[1](2019)在《多因素驱动下多沙河流梯级水库健康评价 ——以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兴建水库是人工调节水沙分布的手段,在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蓄水调沙,对合理分配水资源,弥补水资源匮乏及供需不平衡,高效利用江河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国内江河上的水库数量众多、相隔距离远近不一,仅对单独的水库健康和功能恢复进行研究已经不能和现阶段的水库实际情况相匹配。因此,本文对汾河上游相距仅80km的梯级水库——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进行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构建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总结了多沙河流水库的特点及现状,根据多沙河流水库的功能和影响,以及水库与上下游河道的联系,凝练了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新定义,阐明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内涵,总结提炼影响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主要因素,并由此构建出包含水库结构安全、上下游河段健康、社会服务效益和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四个方面的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将健康状态划分为理想状态、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病变五个等级。(2)赋权方法的优化本文应用主观赋权法(AHP),客观赋权法(EWM)和主客观综合赋权法(AHP-EWM、AHP-Cloud、AHP-EWM-Cloud)对多沙河流水库进行权重分析。基于模糊粗糙集的权重验证方法,确定五种赋权方法的闵式距离。结果表明,AHP-EWM-Cloud法既考虑实测数据的客观存在,又考虑决策者的主观意识,是水库健康评价最优的赋权方法。(3)梯级水库健康评价根据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模型,以及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的多年实测资料,基于云模型和梯形分布的隶属度函数,运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较为吻合。由于云模型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能够削弱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且兼具随机性和模糊性,因此认为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是最适用的评价方法。(4)水库健康评价结果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汾河水库现阶段处于健康状态,但其健康值偏低,健康状况的下滑不容忽视,且泥沙淤积是导致汾河水库健康下滑的主因,在入库水沙日趋减少的现状下,应消除泥沙淤积带来的影响。汾河二库由于运行时间短,其健康状态良好,上级水库对其的人工调控成为影响汾河二库健康的主要因素。本文针对影响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健康的不同因素,提出相应的治理思路和办法,为水库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陈东辉[2](2018)在《连续缓倾—断续陡倾组合结构面控制下的坝基岩体变形破坏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正在建设的大藤峡水利枢纽主坝位于大藤峡出口的弩滩附近,距离桂平黔江彩虹桥约为6.6km。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主要任务为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水库正常蓄水位为61.00m,相应库容为28.13×108m3。枢纽的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为80.01m,坝长为1343.098m。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泄水闸处主要出露那高岭组第1113层及泥盆系下统郁江阶地层。岩层倾向下游偏左岸。现场软弱夹层、层面、裂隙等结构面发育。故在高水头压力作用下,坝基岩体易沿层面或软弱夹层形成整体性的破坏。另外,受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坝基岩体内存在复杂的构造裂隙系统,这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岩体的整体性。以上种种因素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坝基岩体的稳定性水平,易使坝基产生破坏。泄水闸闸门推力较大,为保证工程安全性,充分考虑不利地质条件对泄水闸坝基的影响,有必要对泄水闸坝段基础的破坏模式及安全性水平做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详细调查了泄水闸的工程地质条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28#坝段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取得的成果如下:(1)坝基内主要出露有郁江阶与那高岭组的灰岩。岩体强度较高,岩体内层面(层理)发育,且多呈紧密闭合状态,间距多为1040cm;从现场调查来看,软弱夹层产状与层面产状一致,间距为25m。(2)坝基岩体节理裂隙较为发育。裂隙大多以平直光滑为主,多闭合,部分充填方解石脉;不切穿软层及地层分界面。现场节理裂隙大致呈现两组,在稳定性分析时,走向与剖面近垂直的裂隙对稳定性分析结果起到关键作用,这组裂隙总体倾向上游,倾角为79°,裂隙间距为2m。(3)在正常工况,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闸室受到指向下游方向的静水压力,产生的x向位移与y向位移都很小,基岩各点位移也都很小,最后都趋于稳定,因此闸坝处于正常工作状态。(4)在超载阶段,数值模拟位移值随超载系数的增加逐渐增大。当超载系数KP=4.0时,模型开始出现塑性变形,当KP=8.0时,模型位移值突增,模型发生破坏。(5)数值模拟的破坏区域主要为两齿槽右下方基岩的压性破坏,未出现贯通性的结构面变形破坏。其中,下游地表处岩体上移。软弱夹层两侧岩层在超大推力作用下产生不均匀变形,体现为岩体塑性区的扩展与上下游附近软弱夹层、结构面的开裂变形。基岩在上下游混凝土齿槽的嵌固作用下承受闸墩的压力,产生压塑性区的变形与破坏。

孙启冀[3](2014)在《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温控防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建设速度快和造价相对低廉的原因,碾压混凝土坝筑坝技术问世不久便受到世界各地坝工界的青睐。大部分已建和在建的碾压混凝土坝工程在施工期和运行期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裂缝,裂缝会降低坝体的完整性、抗渗性和耐久性,对大坝的安全度和寿命极为不利,在工程中备受关注。寒冷干旱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漫长,年气温变化幅度很大。不设纵缝,薄层通仓浇筑,冬季长间歇式的施工方法,与一般地区的混凝土坝有较大差别,使在寒冷干旱地区修建的碾压混凝土坝具有独特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场时空分布规律,同时也更增加了温控防裂的难度,因此使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温控与防裂成为个新课题,有必要深入研究。围绕着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场、温度应力场时空分布规律和温控与防裂措施,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在研究和总结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与温度应力场求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利用ANSY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编制了一个相对较为完整成熟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与应力场全过程仿真分析计算程序。并结合具有较好代表性的新疆北部山区某碾压混凝土高坝工程,研究了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期和运行期全过程的温度场和温度徐变应力场时空分布规律。2.对工程施工中出现的裂缝进行了统计分类,并对30#、31#坝段坝基薄层浇筑块的横河向裂缝进行了成因的仿真分析,裂缝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固结灌浆长间歇期间,发生寒潮时仓面保温不利造成的。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现场监督,对确定的温控措施必须坚决执行,在寒潮来临时加强仓面的保温工作,以防止气温骤降导致表面裂缝的产生3.对碾压混凝土防裂的特点和温度控制的标准进行了分析,并从混凝土原材料和结构设计方面提出了坝体防裂的工程措施,同时对国内外多个不同气候条件下碾压混凝土坝工程实际的温控防裂措施和裂缝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结。并且在研究讨论对碾压混凝土抗冻、抗渗及抗裂性能要求和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坝实用配合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坝现场施工的相关要求,并对比总结了新疆北部某RCCD的筑坝工艺,对今后类似新建工程有较大的实际指导意义。

郑百录[4](2013)在《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左岸高坝坝段抗滑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观音岩水电站为金沙江中游规划的八个梯级电站的最末一个梯级,上游与鲁地拉水电站相衔接,下游为乌东德水电站,重力坝与心墙堆石坝的混合坝型是其最大特点,最大坝高159m,库长约100km,属峡谷型水库,装机规模3000MW。本文以在建的观音岩水电站左岸高坝坝段坝基岩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入手,通过大量的现场测量资料和试验数据,研究坝基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对坝基岩体进行质量分级,确定分级标准,然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从二维,三维两个层面分析坝基岩体抗滑稳定性,通过上述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观音岩水电站坝基为高陡层状岩体,不同层状结构岩体相间出现,不同岩性岩体结构不同,且存在较好的对应性:砂岩和砾岩多为厚层—巨厚层状,粉砂岩多为中厚层状,泥质岩类多为薄—互层状。(2)岩体结构面发育,多为砂砾岩层中垂直层面的横节理,角度高陡;局部有小型缓倾结构面发育,后期开挖过程中,在左岸高坝坝段揭露两条Ⅲ级缓倾结构面,延伸长度近200m,是左岸高坝坝段坝基岩体稳定性的控制性结构面。(3)选取风化、卸荷、岩体结构、岩石饱和抗压强度、纵波速、变形模量、抗剪强度作为岩体质量的分级指标,坝基主要以Ⅱ、Ⅲ级岩体为主,局部受溶蚀作用影响,岩体质量降低为Ⅳ级,重度溶蚀岩体为V级。(4)分析抗滑稳定边界条件,确定断层F1和层间挤压带为滑动边界,从二维、三维两个角度建立不同的地质模型,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法分析坝基岩体抗滑稳定性,分析不同工况下坝踵坝趾等工程关键部位的应力应变情况,计算坝基岩体抗滑稳定系数,确定抗滑稳定系数>3,满足规范中对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的要求。分析结果表明,观音岩水电站坝基岩体质量较好,研究坝段在断层F1影响下稳定性较好,满足高坝设计要求。

陈文[5](2010)在《重力坝抗滑稳定极限状态设计分项系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力坝是水利水电工程中最重要的坝型之一。抗滑稳定安全是混凝土重力坝设计中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重力坝的抗滑稳定安全问题包括沿建基面的浅层滑动和沿地基内的深层滑动。在《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DL5108-1999)中,针对重力坝抗滑稳定问题,引入了分项系数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这是设计理论的一次突破。然而,规范中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在工程实践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分项系数的取值合理性是关系到分项系数极限设计方法在重力坝设计领域生命力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回顾了结构设计方法的历史。建立在单一安全系数的定值法使用简单,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于可靠度的设计方法是一种理论体系严格,同时比较合理地考虑了影响结构安全的不确定因素的一种方法。分项系数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汲取了传统方法和可靠度设计方法的优点。本文回顾了规范中的分项系数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及分项系数的取值方法,并指出了其存在的缺点。从分项系数极限状态方法的理论基础入手,本文提出基于可靠度分析理论进行极限状态表达式中各分项系数标定的思想,并总结出一套系统的标定分项系数的方法。本文总结了用于评价岩土材料抗剪强度指标的变异性的常用统计方法,比较了矩法、线性回归法、简化相关法的优缺点,同时指出了线性回归法在实践中的误用。以已收集到的坝基岩体抗剪断试验资料为基础,本文采用矩法和简化相关法统计了坝基岩体抗剪断指标的变异特征参数。综合其他文献中的研究成果,本文确定了用于分项系数标定的抗剪断强度指标的统计参数。根据基岩抗剪断参数的设计验算点合理性的研究,本文提出摩擦系数f和黏聚力c的概率分布类型都应该选择对数正态为宜。采用本文提出的分项系数标定体系,分别针对重力坝沿建基面抗滑稳定和深层抗滑稳定这两种情况,以典型算例和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分项系数的标定,提出了一套合理的实用分项系数,并对这套分项系数进行了合理性检验。

张勇[6](2010)在《高混凝土重力坝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水电工程前期勘探工作大多集中在两岸坝肩,而坝高最高、荷载最大的河床或深厚覆盖层下坝基岩体,仅通过少量的钻孔有所揭示,无法直观观察,更谈不上开展现场试验;通过坝基地段较为分散的有限的点上的勘探,多数是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选择了建基面位置;至施工图阶段,依照招标设计文件,就一挖到底,直接开挖至设计建基面位置。因而,建基岩体的利用是否合理,建基面位置选择是否最优等等,留下了较多的悬念。针对高混凝土重力坝建基岩体工程地质评价中的上述问题,在开挖至设计建基面之前的中间阶段——“前开挖”阶段,借助大面积施工场面、大规模施工设备,采用新的检测方法、技术手段,对坝基岩体开展超前信息分析,获得岩体的各项工程地质信息,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尚未开挖的坝基深部岩体及时进行检测、分析,对开挖面以下坝基岩体作精确预报、评价,并及时反馈各项信息,开展设计调整,动态分析、评价建基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并最终服务于建基岩体质量的合理评价及建基面位置的优化选择。本文以金沙江龙开口水电站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全面的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工作,介绍了整套超前信息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最终工程岩体得到了充分的合理利用,并优化了建基面。研究内容包括:(1)控制性软弱层带的超前信息分析及追踪检验针对龙开口水电站坝基开挖过程中揭露的规模较大的软弱层带,在现场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开展超前信息分析,并随着施工的进程随时进行追踪检验,对控制性软弱层带对建基岩体的影响进行了预测、评价,判断软弱层带至建基面位置后宽度变窄、规模变小,无需调整建基面开挖深度。开挖至建基面后揭露情况与超前分析成果一致。(2)缓倾角结构面的超前信息分析及原地判别超前分析、判断建基岩体深部是否存在连续性的规模较大的缓倾角弱面;对已局部揭露的缓倾弱面在岩体深部的分布特征及范围开展超前信息分析。对缓倾角硬性结构面开展原地判别,在精细的现场结构面实测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对建基岩体具有实际意义的面连通率的计算方法,并对缓倾硬性结构面对坝基岩体稳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3)对建基岩体质量开展超前信息分析,并采用多种方法对岩体质量进行评价,借助三维实体模型对岩体质量进行直观展示,超前对建基岩体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对质优岩体予以保留,对质差岩体作好工程处理预案,整个施工地质工作均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开挖至建基面后再次检验,超前分析成果准确,建基岩体质量满足要求。(4)介绍了多个现场岩体力学试验新技术,并应用于工程实际:①自载式地基变形试验以导师及研究组开发的自载式地基变形试验,论述试验方法和过程,经多个工程实际应用,评价试验成果的可靠性,并由296个试验样本建立的变形模量-声波波速关系式: Ln ( E0 )= 3.098?Ln(Vp)?23.53,相关系数高,且有一定的安全裕度,具有普遍应用意义。依照关系式对龙开口水电站深部建基岩体变形模量进行了分析,并在开挖至建基面后再次开展变形试验,与超前分析成果基本一致。②自载式现场大剪试验对传统大剪试验进行改进,介绍导师及研究组开发的可在任意地段开展的大剪试验方法,论述试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尤其对于河床坝基勘探阶段无法开展现场大剪试验的地段,在施工阶段采用新开发的试验技术,快速获得强度参数,作为整个工程评价、验收资料系统的重要补充。③软弱层带原位条件下变形模量预测研究介绍导师及研究组新开创的不揭去软弱层带上覆较完整岩体的整体多层介质变形试验方法和获得各层介质变形模量的理论公式,在现场开展了相应的对比试验,又采用有限元进行了反演分析,以多种方式对原位条件软弱层带变形模量开展预测研究。由试验成果对龙开口水电站坝基软弱层带进行了推算,判断具有较高的变形模量。(5)建立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体系,对超前信息分析方法和过程进行了阐述;以整个体系当中多种信息的综合、多项因素的联动、多个过程的运转,对龙开口水电站河床建基岩体进行了超前信息分析,并确定了建基面优化位置,最大优化深度13m,减少基础开挖和大坝混凝土工程量约30万方,节省工程投资达亿元以上,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6)全面建立了工程技术档案,从超前分析、追踪检验直至反馈分析的各项数据文件和信息资料,均分类归档,建立了数据量庞大、内容丰富的工程档案,为建基面的优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为工程运行、安全评价准备了充分的资料。

郭建光[7](2009)在《考虑土体蠕变的铁路边坡稳定性分析》文中提出大量工程研究及实践经验表明,边坡变形及破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必要针对考虑土体蠕变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结合赣龙铁路工程背景,在考虑土体蠕变变形的基础上,由实测数据反演蠕变本构模型参数,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考虑蠕变的铁路边坡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本文调查了铁路边坡存在的问题及边坡工程的研究动向,通过文献调研、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分析,分析了铁路边坡变形的时效性,指出了铁路边坡工程中考虑蠕变的重要意义。研究了边坡蠕变机理及蠕变本构模型,分析了确定流变本构模型参数的改进最小二乘法,建议采用Burgers流变模型作为考虑蠕变的数值计算本构方程。在大量的文献调研及国内外工程实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安全系数K≥1.30作为考虑蠕变的铁路边坡安全系数。结合赣龙铁路K65+731高边坡工程,设置变形及应力观测元件,对土体蠕变变形进行了长期监测。监测数据表明深层土体位移蠕变曲线特征反应了初始蠕变阶段和稳定蠕变阶段变形特征。依据位于边坡顶面的ZK01监测点X方向边坡位移蠕变监测数据,采用改进的最小二乘法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通过曲线拟合得到了Burgers流变模型参数。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K65+731铁路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数值计算结果表明K65+731边坡经过2年的变形发展,土体蠕变变形已经逐渐收敛,锚索拉力已经趋于稳定,安全系数逐步稳定在1.39。综合各方面指标显示K65+731边坡已经基本稳定,安全系数达到使用要求。工程研究及理论分析表明,铁路边坡工程中有必要考虑土体蠕变,边坡安全评估时需要引入蠕变因素。

周洪福[8](2008)在《深覆盖宽河床多种复杂岩体作为重力坝建基岩体研究 ——以怒江赛格水电站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赛格水电站左岸为三叠系白云岩,右岸为石炭系玄武岩,中间为白云岩/玄武岩接触断层破碎带岩体。怒江深大断裂从坝址区外围通过,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岩体完整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玄武岩钻孔揭露岩芯平均RQD仅33%;白云岩中细微裂隙极为发育,裂隙间距普遍在数厘米,甚至1cm以下,岩体表观结构呈碎裂状,钻孔岩芯RQD值多在10%以下;白云岩/玄武岩接触断层破碎带规模较大,其中钻孔揭露铅直最大厚度在35-40m,带内断层泥、糜棱岩厚度较大。表观现象如此破碎的岩体,能否用作高混凝土重力坝的坝基岩体,无论是理论意义还是工程意义都较为重大。为此,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1)根据坝址区钻孔揭露的断层破碎带位置,利用三维模型技术和构造地质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坝址区断层破碎带的空间展布特征,得到了坝址区主要断层破碎带的空间位置、产状、规模。(2)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的资料分析,得到了白云岩特殊性质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岩虽然裂隙间距很小,但是由于裂隙被钙质充填胶结,使得碎裂的白云岩由非连续介质向连续介质转变,与传统意义上的碎裂结构岩体有着本质的不同,本论文将其定名为“充填胶结碎裂岩体”。(3)分别对覆盖层以下坝基白云岩和玄武岩进行了岩体结构划分和岩体质量分级,论证了岩体质量分级主要指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4)现场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受或者轻微受到外界扰动的情况下,玄武岩和“充填胶结碎裂”白云岩具有高波速、高模量、高完整性系数、高抗剪强度参数、低渗透性的特点。进入弱风化以后,岩体的力学参数达到Ⅲ级及以上岩体的标准。而河床部位断层破碎带的力学参数较低,需要进行特别处理。(5)以力学指标为核心,从岩体质量、岩体风化程度、岩体渗透性等指标分别选取了建基面的位置,突破了以往单纯依靠风化带选择建基面的限制。经过综合分析,不考虑河床地段破碎带和影响带,确定的建基面位置最低处为ZK115号钻孔处,高程为646.74m。(6)三维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当不对坝基断层破碎带进行任何处理时,11坝段将会出现明显的不均匀沉降,大坝的稳定性较差,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和混凝土塞并同时提高破碎带变形模量的综合处理方法以后,可以有效降低大坝的不均匀沉降,提高11坝段的稳定性系数至2.3-2.4之间,能够满足大坝的稳定性要求。

关水平[9](2006)在《新型建材在佛子岭水库大坝加固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文章在分析大坝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多种加固方案,对方案进行技术与经济比较,对大坝最终采用的喷射钢纤维混凝土加固方案进行结构分析;并对大坝的保温方案进行分析,最后采用硬质发泡沫聚氨酯保温方案对大坝坝面进行保温。通过钢纤维混凝土的室内、现场实验,分析钢纤维混凝土在不同配合比和外加剂情况下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折强度、与老混凝土的粘结强度、弯曲韧度指数、韧度系数;通过试验研究,确定聚氨酯硬质泡沫保温材料的配比和各种性能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工艺流程和施工技术要求,使加固后的大坝达到应有的效果和安全度,并为新材料、新技术在安徽省和其他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开拓新的途径。

张学文[10](2005)在《汾河二库坝基深层抗滑稳定性评价》文中提出汾河二库拦河大坝为全断面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88m。坝基在上覆26m~28m厚砂卵石层被挖除后,通过探井、岩芯钻孔取样及超声波测试发现坝基下伏缓倾薄弱层,这将降低大坝的抗滑稳定性。为此,对坝基采取加设齿槽等工程措施,经过对坝基深层抗滑稳定进行的核算和评价,认为大坝处于稳定状态。

二、汾河二库大坝抗滑稳定影响因素分析及核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汾河二库大坝抗滑稳定影响因素分析及核算(论文提纲范文)

(1)多因素驱动下多沙河流梯级水库健康评价 ——以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内涵与表征
    3.1 多沙河流水库
    3.2 多沙河流水库的影响因素
    3.3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内涵
    3.4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4.1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4.2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标准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梯级水库健康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1 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AHP)
    5.2 客观赋权法—熵权法(EWM)
    5.3 综合赋权法
    5.4 五种赋权方法的权重结果分析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梯级水库健康评价
    6.1 指标层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6.2 模糊综合评价
    6.3 基于模糊粗糙集的权重验证及权重分析
    6.4 评价结果分析
    6.5 治理保护对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参与的科研项目

(2)连续缓倾—断续陡倾组合结构面控制下的坝基岩体变形破坏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软弱夹层
    2.4 地质构造
    2.5 物理地质现象
    2.6 水文地质
第3章 坝基岩体综合结构特征分析
    3.1 现场随机节理、裂隙统计
    3.2 现场节理裂隙结构特征简述
    3.3 优势分组
    3.4 裂隙频率计算
第4章 离散元数值模型的建立
    4.1 UDEC简介
    4.2 UDEC模型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参数的选取
        4.2.3 边界条件
第5章 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
    5.1 裂隙岩体渗流
        5.1.1 UDEC耦合过程
        5.1.2 渗流计算与结果分析
    5.2 坝基稳定性安全储备研究
        5.2.1 正常蓄水位计算结果
        5.2.2 超载计算结果
    5.3 强度折减与破坏模式分析
        5.3.1 28#坝段计算结果
        5.3.2 坝基变形破坏的敏感性分析
        5.3.3 稳定性水平与破坏模式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温控防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碾压混凝土坝发展历史
        1.2.2 碾压混凝土坝温度控制研究进展
        1.2.3 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坝温控防裂的特点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本文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2章 基于ANSYS平台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计算程序开发研究
    2.1 基本理论及计算方法
        2.1.1 温度场计算理论
        2.1.2 温度应力场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2.1.3 徐变应力场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2.1.4 有限元法概述
        2.1.5 ANSYS有限元软件简介
    2.2 仿真计算程序的编制
        2.2.1 前处理
        2.2.2 混凝土浇筑过程模拟
        2.2.3 混凝土水化热和水管冷却的处理
        2.2.4 弹模增长和徐变模型的处理
        2.2.5 程序所需的数据文件
        2.2.6 仿真计算的主要步骤
    2.3 程序验证算例
        2.3.1 水化热模型的验证
        2.3.2 冷却水管模型的验证
        2.3.3 无限大混凝土板的散热
        2.3.4 小结
    2.4 混凝土浇筑模拟
        2.4.1 相关概念
        2.4.2 问题的描述
        2.4.3 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新疆北部山区某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温度应力仿真分析
        3.2.1 工程概况
        3.2.2 基本资料
        3.2.3 计算方法与计算方案
        3.2.4 温度场结果与分析
        3.2.5 应力场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
第4章 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裂缝成因分析
    4.1 裂缝情况概述
    4.2 30#、31#坝段基础区裂缝成因仿真计算
        4.2.1 裂缝概况
        4.2.2 计算模型及参数
        4.2.3 计算边界条件
        4.2.4 计算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温控防裂措施研究
    5.1 碾压混凝土坝防裂特点
    5.2 碾压混凝土坝温控标准
    5.3 碾压混凝土坝防裂措施
        5.3.1 材料及配合比方面
        5.3.2 坝体结构设计方面
        5.3.3 几个实际工程的温控防裂措施
    5.4 裂缝处理措施研究
        5.4.1 裂缝处理方法
        5.4.2 施工方法与步骤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防裂施工工艺研究
    6.1 设计方面对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坝的要求
        6.1.1 配合比设计方面
        6.1.2 抗渗、抗冻、抗裂的要求
    6.2 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坝施工特点和要求
        6.2.1 施工特点
        6.2.2 碾压试验
        6.2.3 混凝土入仓
        6.2.4 碾压混凝土的卸料、平仓及碾压
        6.2.5 现场VC值和密实度控制
        6.2.6 人工骨料的弃料利用
        6.2.7 主要工序用时长短的控制
        6.2.8 雨季和高温季节碾压混凝土的施工控制
        6.2.9 碾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管理
        6.2.10 质量缺陷的处理
    6.3 新疆北部RCCD施工方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左岸高坝坝段抗滑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及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区域地貌概况
        2.1.2 区域地质构造
    2.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第3章 坝基岩体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3.1 坝基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3.1.1 坝基岩体结构面特征
        3.1.2 坝基岩体结构分类
        3.1.3 坝基岩体层状结构特征
    3.2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
        3.2.1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标准
        3.2.2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方案
        3.2.3 坝基岩体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2.4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基本指标选取
        3.2.5 左岸高坝坝段岩体质量分级结果
第4章 抗滑稳定边界条件分析
    4.1 坝基抗滑稳定边界条件
        4.1.1 滑移控制面
        4.1.2 侧滑面、拉裂面、临空面
        4.1.3 缓倾上游结构面(潜在滑动面)
    4.2 边界条件组合形式分析
第5章 二维地质结构模型及抗滑稳定研究
    5.1 刚体极限平衡法求坝基抗滑稳定性
    5.2 有限元法求坝基抗滑稳定性
        5.2.1 二维有限元计算模型
        5.2.2 计算参数及计算工况选取
        5.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5.3 小结
    5.4 地质缺陷及处理
    5.5 地质缺陷处理前后二维坝基岩体应力、位移对比分析
第6章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及抗滑稳定研究
    6.1 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
        6.1.1 计算模型
        6.1.2 岩体力学参数取值
    6.2 坝体浇筑后未蓄水工况下应力、位移与变形分析
    6.3 坝体浇筑后蓄水工况下应力、位移与变形分析
    6.4 坝基抗滑稳定分析
        6.4.1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6.4.2 坝基岩体抗滑稳定分析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
    7.3 论文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重力坝抗滑稳定极限状态设计分项系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重力坝抗滑稳定分析方法
        1.2.2 分项系数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在重力坝中的应用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分项系数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及其分项系数的标定
    2.1 引言
    2.2 工作应力设计方法
        2.2.1 概述
        2.2.2 重力坝抗滑稳定的定值法
    2.3 基于可靠度的设计方法
        2.3.1 概述
        2.3.2 可靠度方法的基本概念
        2.3.3 可靠度计算方法
    2.4 分项系数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2.4.1 概述及其发展历史
        2.4.2 基本原理
        2.4.3 分项系数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在重力坝中的应用
    2.5 确定分项系数的方法
        2.5.1 相关规范中建议的方法
        2.5.2 分项系数计算的理论基础
        2.5.3 分项系数标定的实施体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坝基岩体抗剪断参数统计
    3.1 引言
    3.2 抗剪断参数统计方法简介
        3.2.1 矩法(或传统法)
        3.2.2 被误用的方法——线性回归法
        3.2.3 简化相关法(或τ平均法)
        3.2.4 不同统计方法结果的比较
    3.3 抗剪断参数统计结果及比较
        3.3.1 统计样本介绍及岩体分类
        3.3.2 抗剪断参数统计结果
        3.3.3 统计结果分析及讨论
    3.4 抗剪断参数分布类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力坝沿建基面抗滑稳定分项系数的标定
    4.1 引言
    4.2 可靠度指标计算及校准
        4.2.1 基本变量及极限状态方程
        4.2.2 可靠度分析及可靠度指标校准
    4.3 分项系数标定
        4.3.1 结构重要性系数
        4.3.2 材料性能分项系数γ_f、γ_c
        4.3.3 结构系数
        4.3.4 分项系数的合理性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项系数的标定
    5.1 引言
    5.2 分项系数标定
        5.2.1 基本变量及极限状态方程
        5.2.2 典型算例分项系数标定
        5.2.3 实际工程分项系数标定
    5.3 分项系数合理性验证
        5.3.1 分项系数对比
        5.3.2 实际工程计算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高混凝土重力坝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混凝土重力坝建基岩体利用标准研究现状
        1.2.2 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2.3 现场岩体力学试验方法
    1.3 当前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1.4.1 主要的研究内容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控制性软弱层带超前信息分析及追踪检验
    2.1 前期坝址弱面勘探成果
    2.2 开挖揭露弱面的超前信息分析
    2.3 软弱层带的追踪检验
        2.3.1 声波检测成果分析与应用
        2.3.2 坝基软弱层带的进一步追踪检验
    2.4 开挖后实际揭露构造与超前分析成果比较
    2.5 小结
第3章 缓倾角结构面超前信息分析及原地判别
    3.1 缓倾弱面的确定性搜索方法
    3.2 缓倾弱面的超前信息分析
    3.3 缓倾硬性结构面连通率统计
    3.4 缓倾硬性结构面的原地判别
    3.5 小结
第4章 岩体质量的超前信息分析及跟踪检验
    4.1 勘探阶段坝基岩体质量分类
    4.2 开挖坝基岩体质量鉴定标准
    4.3 岩体质量超前信息分析及跟踪检验
        4.3.1 15-20 坝段岩体质量超前信息分析及追踪检验
        4.3.2 21-25 坝段岩体质量超前信息分析及追踪检验
    4.4 小结
第5章 岩体力学参数的超前信息分析及综合判断
    5.1 岩体变形模量的超前信息分析
        5.1.1 传统的承压板法变形试验
        5.1.2 自载式地基变形试验
        5.1.3 变形模量与声波波速对应关系研究
        5.1.4 龙开口水电站建基岩体变形模量超前分析及综合判断
    5.2 建基岩体强度参数的现场测试及成果分析
        5.2.1 常规的现场大剪试验
        5.2.2 自载式现场大型剪切试验
        5.2.3 龙开口水电站23-25 坝段质量较差岩体强度评价
        5.2.4 小结
    5.3 软弱层带原位条件下变形模量预测研究
        5.3.1 软弱层带变形模量的弹性力学理论解
        5.3.2 整体多层介质变形试验方法及测试成果
        5.3.3 常规承压板变形试验成果
        5.3.4 有限元反演
        5.3.5 小结
第6章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建基面的预测、确定
    6.1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建基面选择
        6.1.1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的基本内容
        6.1.2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的要素组成
        6.1.3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研究的机构组成及工作内容
        6.1.4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建基面选择的基本原则
        6.1.5 建基面选择
    6.2 龙开口水电站河床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建基面优化
        6.2.1 前期资料分析河床坝基岩体特征
        6.2.2 现场开挖情况分析河床坝基岩体工程地质条件
        6.2.3 声波测试成果分析及建基面优化
第7章 工程技术档案的全面建立
    7.1 控制性软弱层带资料的分析、归纳
    7.2 缓倾角结构面数据的分析、判别
    7.3 建基岩体质量数据采集和资料分析
    7.4 现场岩体力学试验和岩体力学参数的评价
    7.5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建基面优化研究技术档案的全面建立
结语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7)考虑土体蠕变的铁路边坡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铁路的边坡问题
    1.3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3.1 边坡工程发展
        1.3.2 稳定性研究发展
    1.4 土体蠕变研究概况
    1.5 考虑蠕变的边坡稳定性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稳定性分析原理及设计安全标准
    2.1 概述
    2.2 定性分析方法
        2.2.1 工程类比法
        2.2.2 图解法
    2.3 定量分析方法
        2.3.1 极限平衡法
        2.3.2 数值计算法
        2.3.3 可靠度方法
    2.4 边坡常用支护结构
        2.4.1 预应力锚索
        2.4.2 抗滑桩
    2.5 安全系数控制标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边坡蠕变体本构模型理论分析
    3.1 引言
    3.2 边坡蠕变破坏机理
    3.3 边坡蠕变元件模型理论
        3.3.1 线性元件蠕变模型
        3.3.2 非线性元件蠕变模型
    3.4 BURGERS蠕变模型分析
    3.5 蠕变模型参数识别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蠕变的边坡稳定性数值计算方法
    4.1 引言
    4.2 有限差分计算原理
    4.3 FLAC程序特点
    4.4 程序计算原理
        4.4.1 计算问题离散
        4.4.2 节点的运动方程与时间差分
    4.5 MOHR-COULOMB准则实现
    4.6 BURGERS模型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蠕变的边坡工程实例
    5.1 引言
    5.2 工程概况
        5.2.1 工程地质概况
        5.2.2 支护参数及工后情况
    5.3 边坡变形监测
        5.3.1 边坡位移测点布置
        5.3.2 蠕变位移观测分析
        5.3.3 蠕变模型参数确定
    5.4 数值计算模型
        5.4.1 模型网格划分
        5.4.3 模型参数确定
    5.5 计算结果分析
        5.5.1 测点水平蠕变位移
        5.5.2 锚索轴力蠕变情况
        5.5.3 边坡安全性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及科研情况

(8)深覆盖宽河床多种复杂岩体作为重力坝建基岩体研究 ——以怒江赛格水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层破碎带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1.2.2 白云岩工程特性研究现状
        1.2.3 建基面选择以及坝基岩体可利用性研究现状
        1.2.4 坝基岩体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的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及库区坝址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大地构造部位及区域构造格架
        2.1.2 地层岩性
        2.1.3 地震及新构造运动
        2.1.4 区域地应力特征
    2.2 库区坝址地质概况
        2.2.1 坝址区地形地貌特征
        2.2.2 地层岩性
        2.2.3 断裂构造
第三章 坝址区主要破碎带空间展布特征
    3.1 坝址勘探揭露的破碎带基本情况
    3.2 坝址主要破碎带平面展布特征初步分析
    3.3 破碎带产状的确定
        3.3.1 基本研究思路及坝址区三维模型的建立
        3.3.2 破碎带产状的初步确定
        3.3.3 破碎带与钻孔相交情况
    3.4 破碎带空间展布特征检验分析
        3.4.1 f107的检验分析
        3.4.2 f100的检验分析
        3.4.3 f99的检验分析
    3.5 破碎带规模分析
    3.6 坝址区破碎带空间展布特征综合分析
第4章 坝址区岩体结构与岩体质量研究
    4.1 勘探揭露坝址区岩体基本特征
    4.2 坝址区白云岩岩体结构与岩体质量研究
        4.2.1 白云岩岩体结构特征
        4.2.2 白云岩特殊性质成因机制分析
        4.2.3 白云岩“充填胶结碎裂岩体”基本特征
        4.2.4 白云岩岩体结构划分和岩体质量分级
        4.2.5 白云岩岩体质量分级主要指标相关关系研究
    4.3 坝址区玄武岩岩体结构与岩体质量研究
        4.3.1 玄武岩裂隙间距与波速关系的建立
        4.3.2 河床部位玄武岩岩体结构研究
        4.3.3 玄武岩岩体质量分级研究
        4.3.4 玄武岩岩体质量分级主要指标相关关系研究
    4.4 坝址区各勘线岩体质量分级
第5章 坝基岩体力学特性及可利用性初步研究
    5.1 岩体变形特征参数及成果分析
        5.1.1 岩体变形模量试验方法简介
        5.1.2 现场原位变形试验结果分析
        5.1.3 深部岩体变形模量室内试验计算公式推导
        5.1.4 岩体变形模量室内试验成果分析
    5.2 岩体强度特征参数及成果分析
        5.2.1 现场大剪试验及成果分析
        5.2.2 室内影响带和破碎带三轴试验及成果分析
    5.3 破碎带力学参数检验分析
        5.3.1 破碎带变形参数检验分析
        5.3.2 破碎带强度参数检验分析
    5.4 河床坝基破碎带承载力分析
        5.4.1 通过临塑荷载计算承载力
        5.4.2 用Hoek-Brown经验公式估算地基承载力
    5.5 河床坝基破碎带和影响带综合模量分析
        5.5.1 计算模型的概化
        5.5.2 计算结果分析
    5.6 坝基岩体可利用性初步研究
        5.6.1 可利用性判断标准
        5.6.2 坝基各类岩体可利用性初步研究
第6章 重力坝建基面选择及坝基岩体力学参数研究
    6.1 建基面选择的基本依据
    6.2 河床基岩浅表部岩体完整性分析
    6.3 根据不同的规范和指标选取建基面
        6.3.1 根据国标GB50287-99从岩体质量选取建基面
        6.3.2 根据规范SL319-2005要求从坝基风化带选取建基面
        6.3.3 按照坝基岩体渗透性选择建基面
    6.4 根据河床以下岩体质量三维空间变化选择建基面
    6.5 建基面位置综合分析
    6.6 坝基岩体力学参数取值
        6.6.1 参数取值的依据和取值方法
        6.6.2 各勘线坝基岩体力学参数取值
第7章 坝基断层带稳定性及工程处理效果数值分析
    7.1 坝基断层带稳定性数值分析
        7.1.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7.1.2 计算结果分析
    7.2 坝基断层带工程处理措施及处理效果数值分析
        7.2.1 断层带工程处理措施研究现状
        7.2.2 混凝土塞和钢筋混凝土板处理效果分析
        7.2.3 断层带变形模量与坝基稳定性关系分析
        7.2.4 综合措施处理后坝基安全稳定性分析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新型建材在佛子岭水库大坝加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基本情况
    1.2 国内外情况综述
        1.2.1 钢纤维混凝土
        1.2.2 大坝保温材料
    1.3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要解决的问题
        1.3.3 预期效果
第二章 大坝加固技术研究
    2.1 加固方案研究
        2.1.1 两端拱加固方案研究
        2.1.2 垛墙加固方案研究
        2.1.3 拱、垛裂缝处理
    2.2 钢纤维混凝土试验研究
        2.2.1 钢纤维混凝土性能指标拟定
        2.2.2 钢纤维混凝土室内试验
        2.2.3 钢纤维混凝土现场试验
    2.3 钢纤维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
第三章 大坝保温防护技术研究
    3.1 大坝保温方案研究
        3.1.1 保温方案选择
        3.1.2 保温效果分析
        3.1.3 大坝保温防护方案设计
    3.2 硬质发泡聚氨酯试验研究成果
    3.3 大坝保温防护工程施工技术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10)汾河二库坝基深层抗滑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坝基工程地质条件
3 坝基深层抗滑稳定性核算
    3.1 主要荷载
        3.1.1 核子密度仪检测的坝体容重
        3.1.2 碾压混凝土芯样检测
        3.1.3 坝基扬压力
        3.1.3. 1 坝基防渗及排渗设计
        3.1.3. 2 坝基扬压力取值
        3.1.4 泥沙压力
    3.2 坝基深层抗滑稳定的边界条件
    3.3 抗滑稳定计算的岩石力学参数
    3.4 计算方法及计算成果
    3.5 敏感性分析
4 大坝坝基抗滑稳定的评价
    4.1 主要结论
    4.2 坝基抗滑稳定性评价

四、汾河二库大坝抗滑稳定影响因素分析及核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因素驱动下多沙河流梯级水库健康评价 ——以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为例[D]. 姚歌.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2]连续缓倾—断续陡倾组合结构面控制下的坝基岩体变形破坏模式研究[D]. 陈东辉. 吉林大学, 2018(01)
  • [3]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温控防裂研究[D]. 孙启冀.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7)
  • [4]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左岸高坝坝段抗滑稳定性研究[D]. 郑百录. 成都理工大学, 2013(05)
  • [5]重力坝抗滑稳定极限状态设计分项系数的研究[D]. 陈文. 清华大学, 2010(02)
  • [6]高混凝土重力坝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优化研究[D]. 张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1)
  • [7]考虑土体蠕变的铁路边坡稳定性分析[D]. 郭建光. 中南大学, 2009(03)
  • [8]深覆盖宽河床多种复杂岩体作为重力坝建基岩体研究 ——以怒江赛格水电站为例[D]. 周洪福. 成都理工大学, 2008(09)
  • [9]新型建材在佛子岭水库大坝加固中的应用[D]. 关水平. 合肥工业大学, 2006(04)
  • [10]汾河二库坝基深层抗滑稳定性评价[J]. 张学文.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17)

标签:;  ;  ;  

汾河2号水库大坝抗滑稳定影响因素分析与核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