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 in English

一、英语中的“大写”(论文文献综述)

邢文倩[1](2021)在《强化读后续写对初中生英语被动语态习得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法项目之一,被动语态是初中阶段语法学习的重点。然而由于被动语态包含be动词和过去分词两部分,涉及时态和人称的变化,同时,相对于英语,汉语较少使用被动语态,因此初中生在学习后难以准确把握该知识点。虽然普遍认同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被动语态时存在问题,但较少有研究者探究被动语态的有效教学方法。辛声(2017)发现强化读后续写有促进二语语法学习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将强化读后续写与被动语态学习相结合,旨在从使用数量和准确率两方面探究强化读后续写对初中生英语被动语态习得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青岛市某初级中学三年级三个班的126名学生为受试,采用教学实验法和访谈法收集数据。以续写阅读材料中被动语态部分是否被强化为依据,笔者将受试分为3组:B、C两组受试分别接受增大字号、大写字母强化续写任务;A组的受试接受单纯续写任务,其前读材料不做任何处理。本文的三个研究问题是:1.单纯续写任务、增大字号强化续写任务和大写字母强化续写任务对初中生被动语态习得的即时效应如何?2.单纯续写任务、增大字号强化续写任务和大写字母强化续写任务对初中生被动语态习得的延时效应如何?3.单纯续写任务、增大字号强化续写任务和大写字母强化续写任务对初中生被动语态习得的即时效应和延时效应存在怎样的差异?本实验使用SPSS25.0中的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所得数据,结合访谈结果得出下列结论:1.单纯续写任务、增大字号强化续写任务和大写字母强化续写任务对初中生习得被动语态均有显着的即时效应。2.单纯续写任务、增大字号强化续写任务和大写字母强化续写续写任务对初中生习得被动语态均有显着的延时效应。3.对于即时、延时效应的组间差异,两种强化续写任务均显着优于单纯续写。具体来看,增大字号强化续写任务的学习效果最显着,适合用于初中生被动语态的教学。本文探讨了强化读后续写对初中生英语被动语态的促学效果,对比两种强化方式的不同,为初中英语被动语态教学提供有益启示,同时也为强化续写任务强化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编写组[2](2021)在《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文中研究表明前言亲爱的同学们,小学阶段的学习即将结束。在这个紧张有序的复习阶段,让我们合理利用《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专辑,再次对小学英语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对学习英语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本专辑包括字母与语音、词汇、句子、阅读与写作、综合训练、技能提升几个部分,每部分内容又分为知识梳理、复习策略指导和相关知识点练习几个层次。综合练习重在基础性、全面性,

曹琳[3](2020)在《高三英语写作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南昌市第十九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听、说、读、写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其中听和读是语言输入部分,说和写是语言输出部分。写作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过程,是复杂的心理认知、思维创造的过程。英语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与听、说、读相比,英语写作被认为是最复杂、最难以掌握的技能,也是高中的重难点,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能力、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合理组织文字的能力以及对事物进行评价的能力。因此,要写好一篇好的英语文章实属不易。但从学生英语学习上来看,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听、说、读之中,忽略了英语写作;从学校教学上来看,教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难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英语写作教学上。学生在用英语进行写作时,会出现许多错误。因此,笔者通过对高三学生三次英语写作文本进行分析,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高三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所犯的常见错误为哪些?第二,高三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犯常见错误的原因有哪些?第三,针对这些常见错误,高中英语教师应该采取哪种对策来进行写作教学?本文以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高三年级的学生和高中部18名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抽样法收集学生三次英语考试作文共360篇,以语言迁移理论和错误分析理论等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进行分类,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高三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错误体现在四个方面:1.本体错误:单词拼写错误、字母大小写错误和标点符号错误;2.文本错误:词汇错误和语法错误,其中词汇错误包括词汇选择错误和词汇搭配错误,语法错误包括形态错误和句法错误,形态错误分为动词、名词、介词、冠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错误,句法错误分为主从复合句错误和句子结构错误;3.语篇错误:意义不连贯和主题不一致;4.中式英语错误。本文通过对18名英语教师进行访谈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高三年级的1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师写作教学和对自己写作训练的看法。通过此次研究,笔者发现高三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等。针对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教师的写作教学对策:1.从英汉差异的角度进行写作教学,减少母语的负迁移;2.加强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的输入;3.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和背诵,以读促写;4.注重语篇教学,培养英语思维习惯;5.注意课堂用语,提高教师素养;6.正确对待错误,采用多种纠错策略和反馈形式;7.提高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写作的信心;8.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开展有效的英语写作训练。最后,希望本次研究能给教师的英语教学提供帮助,让学生在英语写作和实践中减少错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目标。

李金璐[4](2020)在《论阿兰达蒂·洛伊《微物之神》中的越界书写与身份认同》文中提出阿兰达蒂·洛伊(Arundhati Roy)是印度当代着名女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微物之神》是其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越界”既是该小说中最为重要的母题,也是历来学者研究中最富争议的话题之一。那么,何为“越界”呢?越界是指对既有规则和惯例的违背,也是对边界和界限的跨越。洛伊的越界书写表达了对固有秩序的破坏,特别是对不合理社会结构模式的质疑和挑战。以往学者对《微物之神》中的越界研究主要集中于边缘个体的越界行为,而忽视叙事层面越界的审美意义,也未详细阐释越界书写所指涉的身份问题。因此,本论文以“越界”为切入点,围绕“边界”和“越界”两个关键词探究边缘他者,如何在权力边界的压迫下,通过越界行动挑战二元结构和追寻身份的流动性。本文将研究聚焦于文本中弱势群体逾越权力边界的行动,探讨越界书写对于他者重构身份的作用和意义。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越界书写中身份认同的具体表征。这部分聚焦于以阿慕、维鲁沙、艾斯沙和瑞海儿为代表的越界者,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逾越父权制、种姓制度、殖民主义设置的界限,重构主体身份;第二章关注象征逾越边界的叙事艺术,将空间叙事、时间策略、语言实验等“越界”叙事技巧与越界者的身份选择进行对话,从叙事审美的角度阐释边缘他者的越界精神;第三章反思越界书写中的身份认同问题。首先,本文意图深入印度文化语境探究他者越界的文化根源,将洛伊的越界书写放置到印度文学的历史脉络中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纵向对比印度文学史中层出不穷的越界现象,揭示洛伊本人对“越界”的独特思考。其次,找寻越界书写中边缘他者重构身份的启示,即越界重构身份的实现路径是向“微物”生成。本文以当下印度存在的社会弊病为论述背景,结合越界的思想理论和相关的文化理论考察《微物之神》中的越界书写和身份认同两个话题,具体分析了边缘他者越界的意义和深层次的文化成因。洛伊的越界书写抵抗了权力边界的压迫,为边缘他者重建身份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越界”主题与身份问题的研究,揭示洛伊本人对当代印度社会存在的越界问题的思考,反思第三世界人民的生存困境和越界抵抗的精神。

杨玉萍[5](2018)在《汉语述补结构机器翻译英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述补结构作为汉语中较为特殊的语法结构,在英文中并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语法成分。在现行的机器翻译软件中对汉语述补结构的翻译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收集了中国日报中带有述补结构的句子,并按照黄伯荣对述补结构的分类标准将其分成了七类进行研究,分别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情态补语、数量补语、时地补语和程度补语。然后以有道翻译、谷歌翻译、百度翻译作为机器翻译实践工具,对上述中文句子进行了翻译实践。在机器翻译文本和人工翻译文本的对照下发现机器翻译问题。本文发现的述补结构中英文机器翻译问题主要集中于结果补语、程度补语和可能补语上。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为成分漏译、选词不当、文本错译、语法问题和不合规范这五类。对于这几类问题,本文提出了扩大语料库范围、增加词典释义深度和融入语言学知识等改进建议。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述补结构机器翻译问题的改进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梁子超[6](2020)在《现代汉语运动事件中路径的词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认知语义学的兴起和发展,对于运动事件的研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语言学家关注的问题。其中研究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作为运动事件中核心图示的“路径”是通过何种表层元素表达的,Talmy将这类研究称为“词化模式(lexicalization patterns,也译作‘词化类型’)”研究。Talmy在词化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将世界语言划分为两种类型:“卫星框架语言(S-语言)”和“动词框架语言(V-语言)”,并认为汉语与英语一样,属于卫星框架语言。但是目前对于汉语的类型学归属问题仍存在争论,有不少学者认为汉语更倾向于是一种动词框架语言,甚至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类型,认为汉语属于“均等框架语言(E-语言)”。除了类型归属的问题,对于汉语运动事件的研究还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只是针对汉语中的路径动词进行讨论,而对于汉语中其他可能表示路径的成分鲜有论述。所以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更全面地分析汉语“路径”这一语义成分的词化模式,不仅研究路径动词,还把介词、方位词纳入到研究视野之中。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大量语料,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汉语更倾向于是一种卫星框架语言,而且还发现了汉语与英语在路径表达上存在的不同,从而说明汉语的路径表达是一种“分析式”的表达,而英语的路径表达则是一种“综合式”的表达,这是对运动事件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弄清楚汉语运动事件中路径的表达方式,不仅对于运动事件理论本身是一大进步,而且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相关研究综述、理论与实践价值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在绪论中介绍的相关理论基础之上,对于一些相关概念的进一步阐释与改进。主要包括对于运动事件的进一步分类,对于“路径”概念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对“动词卫星语素”的进一步阐释。第三章到第六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汉语的“路径动词”与运动事件路径表达的关系,包括路径动词作为主要动词词化并入[路径]语义,以及路径动词作为主要动词的卫星语素词化并入[路径]语义的情况。本章还尝试依据[离开]、[到达]、[经越]三种矢量类型为汉语路径动词做了分类。第四章中的“方式动词”与“原因动词”虽然不能词化并入[路径]这一语义成分,但是却是汉语运动事件表达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因此单列一章进行论述。在这章我们主要区别了方式动词和原因动词以及它们如何参与到汉语运动事表达中。从我们做的诱导实验中搜集到的语料分析可以发现,汉语是一种很典型的卫星框架语言,因为在“方式”可及性高的情况下母语者一般会选择使用“方式动词+路径动词”这一结构,只有在“方式”的可及性很低或无需表明时才使用动词框架进行表达,而如果是致使运动事件,则必须使用“原因动词+路径动词”的结构。以上研究成果为Talmy关于汉语属于卫星框架语言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持。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汉语中的“路径介词”与运动事件路径表达的关系,并指出可以根据“介引起点”“介引终点”和“介引中程”将路径介词分成三类,并最终得出汉语路径介词的功能是为路径提供“视角”这一构成成分。第六章从“方位词/处所词”角度对汉语的路径表达进行了研究,这在以前的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但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汉语的方位词和处所词结构是路径表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主要为路径提供了“构形”这一因素,这是汉语路径表达与英语路径表达非常明显的区别之一。通过方位词/处所词与路径表达的关系,我们解决了汉语中像“跑屋里”“躺床上”这类表达中路径编码的问题。最后为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和创新之处,并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其中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就是通过对汉语路径的词化模式的研究发现,汉语路径表达是一种“分析式”的表达,这不同于英语采用“综合式”的方法表达路径概念。

杨安文[7](2020)在《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走出去”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诗歌历来是文学的重镇。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之传统文化的中国当代诗歌,既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当代诗人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面貌、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当代诗人不断进行着汉语语言自身的试验,不断尝试语言的自我解放和边界突破,展现出中国当代诗歌在语言、文学和文化等领域独特的风貌和价值。在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外文学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当代诗歌应该大力展现其独特魅力和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多关注中国古典诗歌,而对中国当代诗歌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后朦胧”诗歌的海外译介更是关注不够。柏桦被普遍认为是“后朦胧”诗人杰出代表,是国内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本研究以诗人柏桦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译介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的现状及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分析,管窥中国当代诗歌在海外译介与接受的总体现状,探究其在海外的传播途径及接受规律,从而提出了更为切实可行的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模式、方法与策略。同时,从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视角,采用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方法,以柏桦诗歌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开展诗歌翻译对比研究和诗歌翻译变异研究,从语言学层面分析诗歌翻译的策略运用,探究国内外诗歌译者在文本解读和翻译策略选择上的差异,寻求既能保留中国当代诗歌本真和特色、又能为英语世界所接受的翻译策略,并从翻译阐释学的理论视角探析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文本解读与意义建构的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以各种语言出版、发表的柏桦作品译介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和爬梳。通过对柏桦生平、创作历程、各时期诗学观和诗歌特点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建构国内柏桦形象,并以此作为译介研究背景参照,重点以第一手外文材料为文献基础,全面、系统地梳理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及港台地区的译介、传播和接受状况。研究发现柏桦诗歌海外译介呈现出诸多特点。第一,柏桦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较多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究其原因,除了柏桦自身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国内诗坛的声名与影响因素之外,还与外语专业出身的柏桦所具有的强烈的对外译介和交流意识有关。第二,柏桦早期诗歌在荷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译介和发表较早,在英语国家则稍晚。这与当时旅居欧洲国家的知名诗人北岛和张枣的大力引荐密切相关,尤其是北岛及其主导的海外文学杂志《今天》及“今天”基金会,对推动包括柏桦在内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柏桦诗歌译介涉及的译者人数较多,但专注于柏桦诗歌翻译且与其配合默契的译者很少。柏桦目前在海外发表或出版的译诗反响平平,没有带来犹如原诗给国内读者带来的冲击和感受,这至少应当部分归结为翻译问题。笔者认为,许多译诗没能体现柏桦诗歌中独特的声音和气质,没有彰显出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第四,从翻译主体来看,柏桦诗歌翻译大部分是由外国汉学家译者或诗人译者独立完成,中外译者合作翻译很少。然而,外国译者独立翻译完成的译本或多或少反映出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存在障碍。就汉语诗歌翻译而言,以译入语为母语的外国译者原本就不多,要想寻得一位中文语言能力强、翻译技艺高超同时还能配合默契的理想译者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即使外国译者值得依靠,中国当代诗歌的对外译介也不能完全指望他们,国内译者必须承担其应有的责任。笔者并不赞同由国内译者单独翻译,但认为基于彼此信任、理解和良性沟通的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是理想的翻译模式。第五,柏桦诗歌对外译介在网络媒介的利用方面还远远不够。这也是绝大部分中国当代诗人对外译介存在的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国当代诗歌要想更好地为海外读者所了解和接受,就必须努力克服外语障碍,利用好网络媒介与外国读者和诗人加强直接的互动交流。其次,本研究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接受状况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就翻译文本的选择来看,外国译者选择翻译的诗歌文本与柏桦推荐翻译的诗歌文本之间存在不小差异,这既反映了外国读者(译者)独立的审美判断,也反映出他们异国的、独特的审美趣味。因此,就对外译介的角度来说,译者(或编者)在做翻译选本的时候,不能完全站在自身的审美角度,还要适度考虑外国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野。此外,从海外学者对柏桦诗歌的研究现状来看,他们的研究普遍紧密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关注诗歌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总体呈现出意识形态解读的倾向,体现出外国读者典型的意识形态偏见和“他者”想象。中国当代诗歌在国际社会接受的过程中,遭遇意识形态偏见不可避免,我们需要以更加优秀的诗歌文本来予以消解。然而,外国读者对“古典”和“异国”的偏好却值得我们重视,这正是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说的世界诗歌不能丢失的所谓“民族性”或“本土性”的体现,反映了外国读者的阅读期待。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关注社会文化语境的同时,也注重文本细读,强调诗歌研究必须深入诗歌文本,不能重“语境”轻文本,不能忽视诗歌本体(诗歌的语言、内容、形式、音韵等)的研究。再次,本研究以柏桦诗歌英译为例开展了多译本对比研究、翻译变异研究以及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研究,并从阐释学理论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建构的意义。研究发现,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差异明显,对原文的理解各有不同,对原诗的形式、内容、情感、节奏和意境的传递各有高下。中国译者对原诗文本的理解、音乐性的感知与转换表现出明显优势,外国译者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结构的有效转换上具有优势。但在笔者看来,真正实现了诗意的有效转换,传递了原诗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诗人独特而丰满的思想情感的译文则仅来自少数具有“创造性”特质的翻译,如霍布恩的译文。笔者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视角分析了霍布恩译本在中西文学传统和思维方式上体现出的文化过滤以及文化误读、误译,强调要正确认识诗歌翻译中的“变异”现象。笔者认为,恰恰是译本的“变异”——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造就了译入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译文,让原作在异国文学中获得新生。此外,笔者还从阐释学理论的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构建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诗人、译者、评论者和读者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诗歌翻译,留给译者创造性阐释和语言转换的充足空间。最后,本研究运用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学场域理论分析了柏桦诗歌近期在海外译介和接受状况不如早期的原因。笔者认为,柏桦停止写诗15年以及其复出后大量创作和发表诗歌对其海外象征资本的积累带来了不利影响。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诗人们要想在海外诗歌场域获得有利占位、得到较多认可,就必须有效积累象征资本。一方面,诗人的文学生产活动不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或迎合大众口味,应以“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追求为目标,诗歌产品当以高质量为第一要素,少而精的作品发表或出版会更有利于象征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诗人们应积极、主动且持续地开展对外诗歌交流,包括参与中外诗人互译项目,参加各类国际诗歌节和诗歌探讨会,与海外汉学家、诗人以及诗歌译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国政府文化机构、出版机构以及高校院所则应该为当代诗人、诗歌译者和学者的海外交流和翻译实践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提供经费资助,推动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的良性发展。本研究首次对柏桦诗歌在国内的传播与研究以及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进行了系统、全面、完整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本研究,笔者希望将柏桦这位极具代表性也颇具独特个性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的艺术贡献,诗学探索与创新,及其作品丰富的诗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较为立体、完整地呈现在中外读者面前。同时,透过柏桦海外译介研究这一个案,笔者力求管中窥豹,力图为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方法。本研究寄望于促进中国当代诗歌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增进海外文学界、诗歌界、汉学界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了解,提升当代诗歌在海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新时代中国当代诗歌更好地走向世界,并借以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建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刘彦妗[8](2019)在《翻译中的代词转换分析 ——《生成音系学原理》(第1-4章)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生成音系学原理》一书作者为John T.Jensen,此书乃对当代语音理论和实践基本、全面的介绍。2004年此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关注且为之后的研究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该书自出版以来从未被翻译为中文。因此,作者对此书进行了翻译,并分析了在该书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代词的转换问题。本翻译报告由五章组成。第1章是对翻译任务的简要介绍,说明了选择该书作为翻译材料的原因并介绍其作者。第2章是译前准备,即制定翻译计划,收集相关参考资料。第3章介绍了翻译过程,包括原文分析和翻译后的校对,并对汉英两种语言中代词的分类情况进行了阐述。第4章是案例分析,作为此翻译报告的中心,它聚焦于代词转换的分析,对其进行分类并依次讨论。第5章是作者对整个任务的总结。在展现《生成音系学原理》学术着作的翻译过程后,笔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翻译中英汉代词转换的多样性,并希望能为其他译者或研究者提供些许经验。

唐书哲[9](2019)在《规训与抗争: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越界是对现有边界的跨越和既定秩序的挑战,是少数族裔跨越基于种族的各种压迫性边界,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手段。美国主流社会以种族为中心建构各种边界,试图维持以白人为中心的种族秩序。华裔在美国面临来自主流社会的规训,并试图跨越压迫性的边界。作为再现华裔在美国生活经验的文学作品,美国华裔文学再现了华裔在语言和空间等方面的越界经验。美国华裔文学也中出现了作家的族群身份和主人公的族群身份呈现出差异或超越美国华裔文学传统题材和主题的越界文本,构成了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本越界。就美国华裔文学的越界研究而言,学界多关注华裔文学在种族、性别和文化上的越界现象,研究的重心不在越界本身,而在华裔的身份认同,对文本和空间越界关注不够。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既可以分析边界的运作机制、华裔的越界策略和华裔经验的变化,为华裔族群提供借鉴,又可以考察美国华裔文学跨界、去族裔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拓展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空间。论文围绕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的规训和华裔的抗争,在美国华裔文学的谱系中,讨论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认为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在本质上表现为华裔和华裔作家对主流社会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逾越。论文以规训和“越界”为理论框架,从“解域”、“越界文本”以及空间与权力和意识形态之关系的角度,聚焦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分析边界的运作机制,解读华裔和华裔作家面临的规训和他们跨越压迫性边界的越界行为,并探讨越界的意义。论文第一章以汤亭亭的《中国佬》《女勇士》和赵健秀的《唐老亚》为研究对象,从沉默与言说、言说的形式、言说的内容三个方面探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越界。就沉默与言说而言,美国主流社会期待早期华人以沉默被动、缺乏主体性的种族“他者”形象出现,维护白人的权威。《中国佬》中以叙事者的伯公为代表的早期华人以“捣鬼者”的形象出现,使用编码的语言进行言说,逾越了不许说话的戒律,彰显了华人的主体性。在言说的形式上,华裔面临来自标准英语及其背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规训和宰制。他们跨越语言边界,从本族裔语言中吸取元素,打破标准英语的规范,形成了一种带有族裔色彩的英语,既传达了族裔经验,又对标准英语及其背后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解域”。《女勇士》中以鬼故事为代表的非理性言说再现了华裔在美国越界的勇气和策略,解放了华裔被主流社会压抑的语言成分,解构了美国主流社会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此外,美国华裔文学跨越语言和文化边界,形成了语言上的“杂糅性”和“陌生化效应”,实现了不同语言文化及其背后价值观的对话。第二章聚焦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本越界,以谭恩美的《拯救溺水鱼》和伍绮诗的《无声告白》为例,在美国华裔文学的谱系中以点带面地探讨文本越界,重点分析文本越界的方式以及文本越界对华裔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启示与挑战。文本越界是指文本中作家的族群身份和主人公的族群身份呈现出差异,或文本超越了华裔文学的传统题材和主题。本章分析了两类文本越界现象——经典华裔作家书写普适性主题的文本越界、新生代华裔作家革新华裔文学传统题材和主题的文本越界,并借此分析当前华裔文学创作跨界、去族裔化和多元化的趋势。第一节结合“越界文本”的概念,在考察美国华裔文学边界的基础上,指出华裔文学边界的人为建构性和流动性,并界定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本越界。第二节分析《拯救溺水鱼》的文本越界,认为作品探讨人权与传媒等主题,超越了以华裔经验为内核的美国华裔文学传统题材和主题,表现出明显的去族裔化倾向。第三节解读《无声告白》的文本越界,认为文本整合了传统美国华裔文学中基于性别的父系书写传统和母系书写传统,通过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揭示“血统”与“认同”之间的矛盾,以及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创伤,性别批评指向是美国社会的性别歧视。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本越界拓展了华裔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疆域,挑战了暗藏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种族隔离现象及其背后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第三章考察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空间越界,选取天使岛移民检查站、唐人街和唐人街之外的美国本土三个空间,分析具体和抽象的空间边界的建构方式,探讨华裔为拓展生存空间的抗争。《埃伦诗集》折射了早期华人在美国的空间经历和体验,美国主流社会将种族主义思想融入空间的规划和使用中,并通过各种规训手段来控制华人的身体和主体,对华人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华人通过刻写诗歌,利用“再现的政治”进行反规训的抗争。邝丽莎的《在金山上》再现了空间与种族和资本的关系,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的空间区隔以及对华裔生存空间的话语建构与种族主义思想合谋,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邝泗通过坚守唐人街这一异质和否定的空间和异族通婚等策略来跨越压迫性的空间边界。哈金的《自由生活》刻写了华人在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的空间体验,表现在具体意义上的地理空间和抽象意义上的精神空间两个方面。以武男为代表的华人新移民在隐蔽的空间限制下,因物质和精神空间的缺位而感到强烈的存在危机。武男通过异化劳动安家置业,确立了物质世界的中心,然后自我放逐,与异化的现实保持距离,通过诗歌创作建构了精神家园,确立了精神世界的中心,解决了存在危机。华裔的空间经验表现出从明显到隐蔽、从“必要”到“奢侈”的历时性变化,既是具体的地理空间经验,又是抽象的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的空间经验。华裔所面临的边界和规训随着历史语境的变迁表现出从明显到隐蔽、从暴力到温和的转变,社会历史语境的变迁也为华裔的越界提供了助力。通过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可以发现边界的运作机制和华裔的越界方式,把握当前华裔文学创作的趋势,扩大华裔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空间。论文试图强调,作为社会文化建构,以种族为中心的各种压迫性边界是美国主流社会为不同族群及其文化划定疆域、维持种族和文化秩序的重要手段,它们限制了华裔的生存空间和生命体验,以及华裔文学的题材和主题。只有跨越这些压迫性的边界,才能在客观上改善华裔的生存状况,扩大华裔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空间。

施灵楠[10](2019)在《基于大数据的中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分析——以句酷批改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动态语料库,采集浙江省金华市某高中2018年"百万同题英文写作"相关数据,结合错误分析理论对中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学生英语写作纠正策略,旨在提升中学生英语写作教学效率,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根据研究结果,列出三点纠正策略:(1)扩大学生的词汇量;(2)巩固学生的语法知识;(3)提高学生对跨语言跨文化差异的认知。

二、英语中的“大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中的“大写”(论文提纲范文)

(1)强化读后续写对初中生英语被动语态习得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总体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读后续写研究
        2.1.1 读后续写概念界定
        2.1.2 读后续写理论基础
        2.1.3 读后续写国内外研究
    2.2 文本强化研究
        2.2.1 文本强化概念界定
        2.2.2 文本强化促学原理
        2.2.3 文本强化国内外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工具
        3.4.1 阅读材料
        3.4.2 测试题
    3.5 研究过程
    3.6 小结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三种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即时效应
        4.1.1 单纯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即时效应
        4.1.2 增大字号强化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即时效应
        4.1.3 大写字母强化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即时效应
        4.1.4 三种续写任务即时效应的分析与讨论
    4.2 三种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延时效应
        4.2.1 单纯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延时效应
        4.2.2 增大字号强化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延时效应
        4.2.3 大写字母强化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延时效应
        4.2.4 三种续写任务延时效应的分析与讨论
    4.3 三种续写任务在即时和延时效应中存在的差异
        4.3.1 三种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即时效应对比
        4.3.2 三种续写任务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延时效应对比
        4.3.3 三种续写任务在即时和延时后测中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5.2 教学启示与建议
    5.3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5.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被动语态测试题
附录 Ⅱ 阅读材料
附录 Ⅲ 访谈提纲
致谢

(2)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字母与语音
    我知道
        一、字母的音和形
        二、字母的拼读规律
        三、字母与语音的复习策略
    我会做
        一、选出与所给字母含有相同音素的字母。
        二、选出每组单词中,画线部分发音不同的一项。
        三、判断下列每组单词中画线部分的读音是(T)否(F)相同。
        四、将下列单词按画线部分的发音分组。
        五、选择与所给单词画线部分发音不同的一项。
        六、请在下列句中的括号内标注升调(↗)或降调(↘)。
词汇
    我知道
        一、词汇的分类
        (一)名词。
        (二)代词。
        (三)数词。
        (四)动词。
        (五)形容词和副词。
        (六)介词。
        二、词汇复习策略
    我会做
        一、读一读,选出下列每组单词不同类的一项。
        二、用所给名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三、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四、用适当的介词填空。
        五、用括号内所给词的适当形式补全句子。
        六、选择正确答案。
句子
    我知道
        一、句子的分类
        (一)陈述句。
        (二)疑问句。
        (三)祈使句。
        (四)There be句型。
        (五)感叹句。
        二、句子的时态
        (一)一般现在时。
        (二)现在进行时。
        (三)一般过去时。
        (四)一般将来时。
        三、常用句式
        四、句子复习策略
    我会做
        一、单项选择。
        二、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三、读一读,选择合适的句子完成对话,并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四、选出正确的答语。
        五、按要求写句子。
        六、将下列句子重新排序,组成一段通顺的对话。
        七、看图写句,一图一句,连句成篇。
阅读与写作
    我知道
        一、阅读
        二、写作
        三、阅读与写作策略
    我会做
        一、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句子正(T)误(F)。
        二、根据短文内容,选出恰当的一项。
        三、根据图片内容选出恰当的一项。
        四、阅读理解。
        五、Mary有一只小狗,他们是好朋友,我们来看看Mary的小狗是什么样的?根据Mary的描述,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宠物是什么样子的?
        六、请根据所给图片写不少于五句的英语小短文。
        七、作为河北的小公民,我们要注意平时的一言一行,为河北的城市建设献一份力。请根据下表提示,用英语写一篇短文,谈谈如何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八、你的学校一定很美丽吧!那么就请你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校吧!试着从多方面介绍(大小、房间、课程等),不少于五句话(用上There be句型)。
综合训练
    Speaking口语部分
        一、看图,请你快速说出单词或词组。
        二、根据图片提示,完成下列对话。
        三、请根据你的实际生活回答问题。
        四、请你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及意群朗读下面的小故事。
    Listening听力部分
    Reading and Writing读写部分
技能提升
    Speaking口语部分
    Reading and writing读写部分

(3)高三英语写作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南昌市第十九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错误的定义
        2.1.2 错误的分类
        2.1.3 错误分析的步骤
    2.2 国内外对英语写作错误的研究
        2.2.1 国外对英语写作错误的研究
        2.2.2 国内对英语写作错误的研究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语言迁移理论
        2.3.2 对比分析理论
        2.3.3 错误分析理论
        2.3.4 中介语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法
        3.3.2 文本分析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访谈法
    3.4 研究工具
        3.4.1 作文语料
        3.4.2 学生问卷调查表
        3.4.3 教师访谈提纲
    3.5 研究过程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常见写作错误统计
        4.1.1 本体错误
        4.1.2 文本错误
        4.1.3 语篇错误
        4.1.4 中式英语错误
    4.2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4.3 教师访谈结果
    4.4 造成写作错误的主要原因
        4.4.1 语际迁移
        4.4.2 语内迁移
        4.4.3 诱导性错误
        4.4.4 其他原因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发现
    5.2 教师的写作教学对策
        5.2.1 针对语际迁移的写作教学对策
        5.2.2 针对语内迁移的写作教学对策
        5.2.3 针对诱导性错误的写作教学对策
        5.2.4 针对其他原因的写作教学对策
    5.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验中所采用的三次书面表达题目
附录二 :高三学生英语写作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南昌十九中三次大型考试英语写作错误情况汇总
致谢

(4)论阿兰达蒂·洛伊《微物之神》中的越界书写与身份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逾越边界的书写者:阿兰达蒂·洛伊及其创作
    第二节 《微物之神》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思路与构架
    第四节 越界思想的脉络
第一章 越界书写中的身份表征
    第一节 越界书写中的女性身份
        一、传统女性越界的未完成
        二、新女性的失败越界
        三、自由女性的身体越界
    第二节 越界书写中的种姓身份
        一、庶民的生存困境
        二、庶民的越界行动
        三、死亡:越界的罪与罚
    第三节 越界书写中的种族身份
        一、亲英派的身份选择
        二、越界杂糅的印度身份
第二章 越界书写中的身份叙事策略
    第一节 空间叙事的划界与逾越
        一、家宅空间:女性身份的界定
        二、社会空间:种姓身份的突围
        三、自然空间:多重越界的见证者
    第二节 时间叙事的断裂与错置
        一、线性时间的倒错
        二、模糊时间的界限
    第三节 语言的越界实验
        一、本土方言的嵌入
        二、英语书写的误用
        三、语音与构词游戏
第三章 越界书写下对印度身份问题的反思
    第一节 面向印度的痼疾:越界抵抗
        一、历史的回眸:越界抵抗的文化根源
        二、印度文学中的“越界”意识
    第二节 越界:向“微物”生成
        一、弱势与生成
        二、生成“微物”之神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汉语述补结构机器翻译英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汉语述补结构的类型及其在英文中的对应表达形式
    2.1 述补结构的定义与分类
    2.2 汉语补语的分类描述
    2.3 述补结构的英文对应表达
第三章 述补结构机器翻译实践操作程序
    3.1 语料的收集
    3.2 机器翻译软件选取
    3.3 操作步骤与方法
    3.4 翻译结果评估标准
    3.5 述补结构机器翻译结果
第四章 述补结构英汉机器翻译问题分析
    4.1 各类翻译器翻译问题总述
    4.2 翻译问题分类描述
第五章 述补结构英汉机器翻译问题改进建议
    5.1 针对成分漏译问题改进建议
    5.2 针对选词不当问题改进建议
    5.3 针对文本错译问题的改进建议
    5.4 针对语法问题的改进建议
    5.5 针对不合规范问题的改进建议
第六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示例
致谢

(6)现代汉语运动事件中路径的词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理论框架
        1.1.1 “词化模式”的概念
        1.1.2 本文选取的理论框架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事件”的研究
        1.2.2 关于“路径”的研究
        1.2.3 “动词框架语言”与“卫星框架语言”
        1.2.4 小结
    1.3 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3.1 理论价值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对相关理论的重新界定与阐释
    2.1 对于运动事件分类的进一步研究
        2.1.1 对于“施事性位移事件”与“非施事性位移事件”的重新界定
        2.1.2 “致使性事件”与“自发性事件”
        2.1.3 本文对运动事件的重新分类
    2.2 对于“路径”概念的进一步阐释
        2.2.1 作为“事件框架”的“路径”
        2.2.2 作为“框架事件”中核心图式的“路径”
        2.2.3 “路径”概念小结
    2.3 对“动词卫星语素”的进一步阐释
    2.4 研究汉语“路径”词化模式的思路
第三章 现代汉语运动事件中的路径动词与路径表达
    3.1 从跨语言的角度看位移事件中的动词
    3.2 现代汉语中的路径动词
        3.2.1 表示[离开]意义的路径动词
        3.2.2 表示[到达]意义的路径动词
        3.2.3 表示[经越]意义的路径动词
    3.3 汉语路径动词小结
第四章 现代汉语运动事件中的方式动词和原因动词
    4.1 方式动词
        4.1.1 关于“方式”的界定
        4.1.2 方式动词+路径动词结构
        4.1.3 汉语运动事件中方式动词的使用情况
    4.2 汉语运动事件中表达“方式”的其他手段
    4.3 原因动词
        4.3.1 关于“原因”的界定
        4.3.2 汉语运动事件中原因动词的几个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汉语运动事件中的介词与路径表达
    5.1 汉语运动事件中介引起点的介词
        5.1.1 “从”和“自”
        5.1.2 “由”
        5.1.3 “于”和“就”
    5.2 汉语运动事件中介引路径终点的介词
    5.3 汉语运动事件中介引路径中程的介词
        5.3.1 从、由
        5.3.2 顺(着)、沿(着)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代汉语运动事件中的方位词/处所词与路径表达
    6.1 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词”与“处所词”
        6.1.1 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词”
        6.1.2 现代汉语中的“处所词”
        6.1.3 方位词与处所词小结
    6.2 方位词/处所词与汉语路径信息表达
    6.3 方位词/处所词编码路径信息的情况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7)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2章 柏桦诗歌创作及国内研究
    2.1 柏桦生平
    2.2 柏桦诗歌创作
        2.2.1 诗歌创作概况
        2.2.2 诗歌创作“表达”期
        2.2.3 诗歌创作“往事”期
        2.2.4 诗歌创作“逸乐”期
    2.3 柏桦诗歌国内研究综述
        2.3.1 柏桦早期作品研究
        2.3.2 柏桦近期作品研究
    2.4 柏桦作品在港台
        2.4.1 香港
        2.4.2 台湾
第3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
    3.1 译介概况
        3.1.1 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3.1.2 在非英语世界的译介
    3.2 译介主体
        3.2.1 译者背景
        3.2.2 译者类型
        3.2.3 翻译模式
    3.3 文本选择
        3.3.1 文本选择概况
        3.3.2 文本选择的缘由探析
    3.4 传播媒介
        3.4.1 出版机构
        3.4.2 网络媒介
    3.5 社会文化语境
        3.5.1 早期:1988-2007
        3.5.2 近期:2008年至今
第4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接受
    4.1 在英语世界的接受
        4.1.1 接受概况
        4.1.2 以菲奥娜为中心
        4.1.3 以戴迈河为中心
    4.2 在非英语世界的接受
        4.2.1 在法国的接受
        4.2.2 在德国的接受
        4.2.3 在其他国家的接受
    4.3 中外不同视域下的柏桦研究
        4.3.1 访谈对比分析
        4.3.2 研究内容差异
    4.4 不同语境下的柏桦评价
        4.4.1 中国大陆评价
        4.4.2 中国港台评价
        4.4.3 海外评价
第5章 柏桦诗歌翻译研究
    5.1 多译本对比分析:以英译本为例
        5.1.1 文本概述
        5.1.2 文本形式分析
        5.1.3 译本对比分析
        5.1.4 译者风格评析
    5.2 柏桦诗歌翻译中的变异:以霍布恩英译为例
        5.2.1 变异研究理论基础
        5.2.2 译者背景及其翻译实践
        5.2.3 霍布恩英译中的变异
    5.3 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案例述评
        5.3.1 《望气的人》译文对比
        5.3.2 《一切黑》译文对比
第6章 柏桦诗歌海外译介的理论阐释与当代意义
    6.1 从文学场域理论看柏桦诗歌译介与接受
        6.1.1 早期与近期接受状况对比分析
        6.1.2 文学场域理论与思维范式变革
    6.2 从阐释学理论视角看诗歌翻译的当代意义
        6.2.1 译者的角色与任务
        6.2.2 现代阐释学的理论启示
        6.2.3 诗歌翻译与诗歌意义建构
    6.3 中国当代诗歌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6.3.1 海外汉学家看中国当代诗歌:理性的启示
        6.3.2 中国当代诗歌海外译介:策略与路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柏桦着作及获奖简介
附录2 :柏桦受邀参加国际诗会活动情况
附录3 :柏桦早期与海外汉学家译者的通信情况
附录4 :德国汉学家白嘉琳对柏桦的访谈原稿
附录5 :笔者对部分汉学家译者的访谈稿
附录6 :柏桦译诗发表情况统计表
附录7 :尚未出版的柏桦诗歌英译篇目统计
附录8 :柏桦2016年在巴黎七大诗歌研讨会的演讲稿
附录9 :多译本对比研究诗歌中英文本材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翻译中的代词转换分析 ——《生成音系学原理》(第1-4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1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and author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2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 Making a translation plan
    2.2 Consulting related references
Chapter3 Translation Process
    3.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3.2 Proofreading
    3.3 Comparison between pronouns in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Chapter4 Case Studies
    4.1 Introduction
    4.2 Transferable pronouns
    4.3 Un-transferable pronouns
    4.4 Summary
Chapter5 Summary
    5.1 Reflections
    5.2 Outlook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1.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2.List of Terminologies

(9)规训与抗争: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s
导论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综述
    理论框架与关键词
    各章内容概述
第一章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越界
    第一节 从沉默到发声:《中国佬》中言说的政治
    第二节 边缘者的言说方式:《唐老亚》中的族裔化英语
    第三节 鬼神言说与华裔经验:《女勇士》中的非理性言说
第二章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本越界
    第一节 变化的边界和文本越界
    第二节 《拯救溺水鱼》的去族裔化书写
    第三节 《无声告白》对华裔文学传统主题的革新
第三章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空间越界
    第一节 规训与越界:《埃伦诗集》中的空间政治
    第二节 空间种族·资本:《在金山上》中的空间边界建构与越界
    第三节 漂泊与“落地”:《自由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空间建构
结论
引用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大数据的中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分析——以句酷批改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错误分析
2 中学生英语写作错误分析
    2.1 本体错误实例分析
    2.2 词汇错误实例分析
    2.3 句法错误实例分析
3 纠正策略

四、英语中的“大写”(论文参考文献)

  • [1]强化读后续写对初中生英语被动语态习得的影响研究[D]. 邢文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J]. 《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编写组.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1(Z1)
  • [3]高三英语写作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南昌市第十九中学为例[D]. 曹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4]论阿兰达蒂·洛伊《微物之神》中的越界书写与身份认同[D]. 李金璐.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5]汉语述补结构机器翻译英译问题研究[D]. 杨玉萍. 暨南大学, 2018(04)
  • [6]现代汉语运动事件中路径的词化模式研究[D]. 梁子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 杨安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9)
  • [8]翻译中的代词转换分析 ——《生成音系学原理》(第1-4章)翻译报告[D]. 刘彦妗. 暨南大学, 2019(02)
  • [9]规训与抗争: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研究[D]. 唐书哲. 南京大学, 2019(01)
  • [10]基于大数据的中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分析——以句酷批改网为例[J]. 施灵楠. 海外英语, 2019(10)

标签:;  ;  ;  ;  ;  

"资本" in English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