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后加强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吴江市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调查

改制后加强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吴江市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调查

一、加强改制后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和思考——吴江市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情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涛[1](2021)在《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文中指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继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之后又一次制度变迁。到2020年底全国已有近八成地区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核心任务,剩余20%左右未改革农村地区将于2021年收官完成。那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改革的内在逻辑与特征何在?方式又是什么?农村改革仅是手段,发展集体经济才是最终目的。那么改革的创新发展空间何在?面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力求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视角给予解释,并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基层持续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因此,对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和创新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作者2018年—2020年对11省(市)18县(市、区)的实地调研,采用座谈、深度访谈、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获取的资料,基于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框架下,综合运用社会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产权科层结构模型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第一,基于科层视角理论剖析产权制度改革。第二,阐释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特征。基于11省(市)18县(市、区)的调研从清产核资及量化资产、界定成员等各环节和试点的整个过程阐释本轮(2015年以后)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特征。第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框架并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和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典型案例分析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第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路径,即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新方式。以陕西省高陵区等四个地区为例,重点分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联营制‖创新发展路径。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农村集体资产―嵌套性‖规则体系及其双向互动机制说明,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先要明确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采用产权科层理论分析发现,(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权科层规则构成―嵌套性制度体系‖,通过正向促进和反向反馈的双向机制形成动态良性循环制度体系,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改革与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产权改革产权科层结构在国家主体这一科层存在差异。第二,产权制度改革的做法是核查资产—确定资产主体—以股权形式分配到人—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内在逻辑是集体组织成员化、集体资产资本化,资本(财产)随成员走,成员随股份走。(1)界定成员:确定了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2)产权制度改革最根本的步骤是清产核资。产权制度改革具备目标任务结构层层深入,制定的相关政策富有弹性,以及评估体系系统性整体特征。但也不能忽视政策试点方式―政策势差‖带来―副作用‖的可能性。第三,制度环境是影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制度环境的动态变化引致―潜在收益‖的产生,为创新制度提供可能性。多层次主体协作结构是决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高度与质量的重要因素。多层次参与主体尤其是初级行动团体通过识别―潜在收益‖、判断制度变迁成本收益的高低、选择制度变迁方式等一系列操作实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新均衡,进而获得―潜在收益‖。多层次主体参与产权制度改革,各主体各司其职高效协作,一方面高质量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另一方面―捕获‖最大量制度绩效。根据经验以及所处结构中的位置不同,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不均衡的程度和原因敏感度不同,以此形成差异化制度变迁方式。本研究借鉴杨瑞龙等(2000)和吴红宇(2004)阐释的对我国制度变迁具有较强解释力的制度变迁模式分析两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榆阳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属于复合型;来安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属于单一型。第四,―联营制‖创新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即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关键是突破村(组)本身的封闭性,前提条件是产权归属清晰,借助置换或整合手段使集体资产形成规模效应,并运用规模效应和政策倾斜形成虹吸效应吸引社会企业入驻,并将农村资产以股份形式加入涉农龙头企业、村(组)与村(组)合作、村企联合建设、扶贫开发等多种方式联合发展集体经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创新使农村地区形成广义上的经济增长极,通过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由内向外扩散带动经济发展。但四种创新发展模式存在各自的不足,其他地区在借鉴时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与所选模式的契合性,以便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得到如下政策启示: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加强集体组织带动作用;构建动态政策支持保障系统,发挥产权制度改革的外溢效应;全面开展配套改革,形成农村综合改革联动效应;纵深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产权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等多项政策启示。

于海鹏[2](2021)在《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文中认为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过去、现在、将来均如此。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至今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和三农问题仍然很严峻。资金缺乏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就目前中国的体制和小农经济形态来说,合作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发展好合作经济根源在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中国农村拥有合作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鼓励开展农民合作金融试点,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道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且发展很成功的选择。河北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祥地,建国以来河北地区乃至全中国一直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而探索,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河北乃至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农村合作金融背离合作制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名不副实,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都出现了异化,这并不能证明我国不需要合作金融和没有合作金融发展的条件,而是各种其他因素限制了其发展。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河北省三农问题关乎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村合作金融问题已经成为河北乃至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热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在必行。直到1996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道路,也标志着河北农村合作金融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合作基金会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重要补充、填补了农村金融空白。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进行改革深化,从名称中删除了“合作”二字,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兴起。到2015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初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走向商业化和股份制,成为向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联社方向发展的走向异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成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发展不足,合作性金融逐步消失。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兴起,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大量存在,形成了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多样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共同发展的局面。首先对农村合作金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把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分为独立发展、探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进行了正面和负面分析,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和发展特点等问题。

崔舒逸[3](2020)在《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区位不同、政策不同以及发展基础不同等等,集体经济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差异越来越突出,因此需要运用分类研究的方法对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多角度研究和探索。大都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都普遍快于远郊村,但同时也是问题和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因此如何破解好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创新好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是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的关键。本研究着眼于天津城郊这一特定区域,将北辰区、西青区、津南区和东丽区四个区的村集体经济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实证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总结和提炼,提出了内生动力型和外部推动型这两大类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内生动力型发展路径基于产业发展动力不同,细分为工业园区推动型、租赁发展型、乡村旅游型、商贸发展型;外部推动型发展路径又可分为街镇统一管理型、撤村建居型,并进行路径评述。分析政府、村干部、村民三个不同治理主体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政策供给不足,集体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和引导不足,村干部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村班子工作任务多绩效考核机制有待完善,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参与度不高。根据以上问题提出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高政策针对性,强化产业规划和引导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村干部管理能力培优育强领头人,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增强主人翁意识等方面可行性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进入发展快车道。

胡伟斌[4](2020)在《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村庄作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问题关乎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村庄治理是农村集体制度与村民自治制度耦合下的治理,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村庄治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村庄的公共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使用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以满足农民群众高质量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的需要。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作为农村产权制度的一次重要变迁,不仅涉及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以及农民群众的财产权益,而且对村庄治理改善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治理有效更是意义重大。于此,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主要内容展开研究。第一,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总体影响研究。主要通过对杭州市江干区的案例剖析来考察这些影响。首先,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了村庄治理结构的优化,构建了治理主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的村庄治理体系。其次,改革促进了村庄治理主体的强化,促进村庄代理人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再是,改革促进了村庄治理机制的完善,对村庄流失的信任机制和民主机制具有较好的修复与增强作用。最后,改革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和村民满意度,实现了村庄治理绩效的提高。第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信任的影响研究。信任作为一种非契约性互动机制,是村庄治理的关键向度。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将信任分为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研究发现,就制度信任而言,除县乡政府信任外,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党支部信任、村委会信任和司法部门信任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对村党支部的信任最强,村委会的信任次之;从人际信任来看,股份合作制改革对亲友信任、近邻信任、同村人信任和外来人信任的影响也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同村人信任影响最大。第三,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民主的影响研究。民主作为一种契约性互动,是村庄治理的另一关键向度。研究发现,股份合作制改革具有民主增进效应,能显着促进村庄民主化治理。从村庄层面看,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新型村庄或是社会关联和宗族势力更强的村庄里,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农户民主参与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从农户层面看,发现在低年龄、低教育程度以及有跨县外出务工经历组中,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农户民主参与的正向影响更显着。通过机制分析发现,除了直接影响外,股份合作制还通过提高农户的民主认知来促进其民主参与行为。第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关联和宗族势力均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进一步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就公共品类型而言,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医疗、环境卫生等关乎民生的公共产品的促进作用更加显着;从村庄类型来看,改革对公共品供给效率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的传统村庄更加明显。此外,股份合作制改革还通过民主效应与信任效应来间接影响村庄公共品的供给效率。本文研究的贡献在于:首先,本研究主题为当下中国“三农”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产权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村庄治理问题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主攻方向之一,以往研究大多只关注股份合作制改革对经济层面的影响,而本文将研究重心转移到改革对村庄治理影响上,将两个焦点命题进行实证研究是本文主要贡献。其次,本文跳出了传统研究视角的局限性,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来探讨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影响。最后,以往对该问题的研究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而本研究在案例研究基础上,并运用基于较大样本的调研数据进行计量实证分析,使研究更具科学性。但囿于村庄样本量与数据结构等因素,本研究也存在较多不足之外。基于上述研究,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化与村庄治理优化的相关政策建议,并根据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局限进行了研究展望。

段浩[5](2019)在《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策略和实施要求,强调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和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目标。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应当构建起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来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传统的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存在资产产权、管理和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和制度缺失,片面强调形式上的效率与公平,但对实质公平和经济效率的最终实现缺乏考虑。当前,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产权的有效保护和交易费用的降低,有利于保障农民的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权来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随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构建,这种影响会更加显着。然而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制度效应也需要长时间的酝酿和传导。尽管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在改革试点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的政策调整与制度创新。因此,应遵循主线引领、多维考量、环节联动的法治化思路,以经济效率和分配公平的均衡协调作为主线,从国家、集体和农民三重维度来全面考量,以资产的产权保护、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等环节的制度建设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体系化构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法治化进路的具体制度建设,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适应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保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步入良性的路径依赖。当然,基于各地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自然禀赋差异和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对于不同地区应当采取因地制宜的改革策略和制度保障,因而政府对改革可以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在相关的制度构建中也应当围绕产权保护的实质来探索不同形式的产权保护制度,以提高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制度绩效。第一章“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缘起与进程”,旨在准确认定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构成,探讨其具备的集体所有、营利性、不可分割性以及与农民个体利益关联性等特点,概括和总结出谁投资谁所有、尊重历史和照顾现实等认定原则,深入分析集体经营性资产法律认定具有明确资产归属、提高资产经营效率、保障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等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探析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的政策沿革与制度困境。主要表现为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合理、收益分配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从理论上看,计划经济下的集体所有理论无法实现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的协调均衡,根源在于追求经济效率和分配公平的形式化价值取向。在改革实践中,主要体现为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闲置和流失、资产运营缺陷、资产运营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总结梳理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脉络,对改革的地方实践进行了样本分析和经验总结。第二章“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与构建目标”,全面分析了集体所有权理论、股份合作经济理论、公共利益理论,重点探求了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对传统理论的突破及其意义,提出了集体所有权资本化、股份合作以及公共利益的实现路径。在此理论指导下,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构建应在明晰产权、规范管理、壮大集体经济等基本目标的情况下,重点实现对农民利益保护的制度目标。通过厘清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政治逻辑和经济逻辑,树立农民利益保护和农民利益发展的核心目标,建立农民利益行为分析及风险防范机制来确保农民利益的有效保护,依靠市场来推进农民利益的发展,通过过渡市场来实现保护和发展农民利益的调适策略。第三章“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与模式选择”,旨在探寻制度构建背后的理念,在综合考察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法律基础上,从实质公平、经济效率、规则秩序和共同福利方面予以具体阐释。在综合比较传统的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模式和新型的集体所有股份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明确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发展目标,提出以经济效率和公平分配的均衡协调作为改革法治化的主线,分别从国家、集体和农民三重维度进行综合考量,重点探索资源资产化、资产收益化和分配公平化等环节的联动机制,形成“主线——维度——环节”的法治化思路,提出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体系化构建,探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法治化路径。第四章“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构建”,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通过建立和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评估、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范围的划定标准。同时,注重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主体范围确定,从主体的认定原则、认定因素和认定办法,解决主体认定的具体法律问题,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登记制度。在此基础上,对于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股权设置、管理和流转等法律制度展开具体的方案设计和制度安排,强调既要尊重地方改革的特殊性,也要注意在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构建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第五章“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经营管理法律制度构建”,旨在对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决策、运营、执行、监督法律制度进行体系化建构,基于经营性资产的治理困境及其制度成因,从资产治理机构结构优化和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完善,以及健全经营性资产信息公示和监管制度,有助于提高集体经营性资产市场化运营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以强化经营性资产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监督责任作为创新思路,以强化信息公示和人才管理为手段方式,完善和优化经营性资产经营管理法律制度,维护集体资产管理组织的经济活动自主权和集体成员的合法利益,以立法和改革共同推进经营性资产管理主体的职能转变,规制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推进经营性资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六章“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法律制度构建”,主要探析了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失序问题及其制度归因,着眼于资产收益分配不公开、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缺乏保障以及民主监督权难以实现等问题,从资产收益分配程序规则、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以及民主监督权方面探求制度与改革要求的间隙,合理调整资产收益分配关系。通过探究天赋人权、劳动贡献和利益均衡分配原则的适用规则,分析个人股和集体股以及其他分配规则的具体应用,同时对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公示公开程序制度予以分析和阐述,科学设计和合理设置经营性资产收益的分配规则与程序制度体系。最后,形成以产权保护、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为核心内容的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体系的研究结论,在法治思维、理论维度和法治进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创新,并为以后进一步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条件和基础。

张梦思[6](2019)在《浠水县十月村乡镇企业的变迁(1978-200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镇企业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浠水县十月村位于湖北省东部的黄冈地区。改革开放后,十月村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成为浠水县的先进和典型,曾多次被评选为当地“乡镇企业明星村”、“乡镇企业十强村”和“科技十强村”。此外,还曾荣获湖北省乡镇企业先进单位称号。2016年浠水县十月村被评选为2016年中国名村。十月村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1978年前,社队企业发展较为缓慢。1978年以后,在省政府、县委和县政府的号召下,十月村实行工农并举,围绕农业兴办企业,同时又依靠企业促进农业发展,社队企业开始发展。随后,农村出现了农民共同出资、农民个人举办以及联合举办的企业,1984年后与社队企业一起统称为乡镇企业。80年代中后期,十月村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并进入全面发展阶段。1988年2月,组建成立“经济联合社”,实行“提一进二兴三”的经济发展战略,创办了装饰材料厂,形成十月村的支柱产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十月特色的市场化发展道路。但十月村乡镇企业在发展中也遇到资金短缺、管理不善、生产安全等问题,1989年通过整顿与治理,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和中共十四大以后,十月村乡镇企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先后成立铸铁变质剂厂和氧化锌厂,形成十月村的明星产业。1993年,在原经济联合社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十月工贸集团。1998年10月,在原十月工贸集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十月集团,集中力量进行亿元工程经济建设。1999年开始,由于市场经济疲软,资金短缺非常严重,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重大的影响,一批村组原创企业相继停产或是改制,2004年十月村十月集团进行民营化改制,改制后的乡镇企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78-2004年间,十月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十月特色:走出了“工业兴村、科技强村”的十月路径,体现了“敢闯、敢冒、敢干”的十月精神,创造了十月村经济发展特有的十月速度。虽然发展中经历曲折、出现了一些问题,并最终走上民营化改制的道路,但1978-2004年间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十月村单一的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农村就业问题,奠定了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对十月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本文以个案为例,梳理了浠水县十月村乡镇企业的变迁过程,还原了十月村乡镇企业发展的原貌,分析其发展特色和影响,并总结经验教训,以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乡村企业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并丰富对中国乡镇企业的经济史研究。

应建均[7](2018)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确定及其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20世纪50年代以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直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织,是乡村微观经济组织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然而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推行与深化,以及乡村治理体制的变化与更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一个几乎纯粹概念意义上的存在,没有一部法律对其内涵、范围等作出权威的规定和解释,法律制度建构十分粗糙。近年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在悄然改变,政策法律背景也在深刻发展。一方面,国家政策、文件连续聚焦并不断部署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与立法完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了进入《民法总则》的机会,被确立了法人的民事主体地位。因此,系统研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制度及其如何实现,于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共六个部分。第一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与启示。当前,人们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事实性存在极大困惑。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统计层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数量及其运行情况总体稳定,稳中有升;另一方面,在理论判断层面,学者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事实属性普遍持悲观的态度,或者认为已被取消,或者认为不复存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动态演进的历史性概念,必须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史的纵向角度去理解其核心要义,评定其事实属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起源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根据组织形式的差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可以分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以及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四个主要阶段。其中,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结构形塑了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格局。第二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辨析。当前,法律界以及地方立法中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定义卷轶浩繁,林林总总。归纳而言,比较有影响的定义范式主要有“广义——狭义”、类型化和特征描述三种。综合比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义的优劣,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种属序列,“农村”、“功能特殊性”以及“社区性”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义的必备“种差”。因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在乡镇人民政府管辖的区域,以村民小组、行政村、乡(镇)等社区为单位建立,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和服务集体成员的经济组织,同时承担一定的集体公共社会功能。第三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及其证成。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存在重大理论分歧。实践中,全国规范性文件缺位,各地规定相互矛盾,存在立法困惑和制度缺陷。因此,在民法典编纂前、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以及《民法总则》通过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并不是一项高度的立法共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具有必要性,它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争取平等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实现物权主体统一于民事主体的需要,是因应国家政策,平衡改革探索和于法有据关系的需要,是推进中国农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具有可行性,从政策引领、实践探索、历史渊源和时代契机等方面,都是可行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的基本选项是特别法人。第四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作为特别法人,它的特别性是其得以独立于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能够独立建构的基础和依据,也是进行自我肯定的最简单办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反映在多个方面,具体表现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管理的财产性质的特别性、承担的职能的特别性、设立的特别性、终止的特别性和成员的加入和退出的特别性五个方面。同时,从特别法人内部的视角来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还存在与其他三种特别法人类型(机关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的内在特别性,需要体系上的补充。第五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组织形式。依据民法的主体规则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予以明确,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改革的核心问题。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社、乡镇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以及名为“XX(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并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可选择的组织形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选择应当贯彻组织形态法定缓和论,最具法律意义的因素是设立目的和意欲从事的活动类型。在恪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私法性、独立性、社区性的基础上,且有合适的方式予以公示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可采取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包括经济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以及公司、企业形态。第六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实现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主体层级、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股权设置与管理、成员大会的决议机制以及经营管理机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实现机制完善中的五个重大争议问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级组织的形成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宜一般性地取消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或组集体经济组织。三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格局正在被逐渐打破,应当根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的不同归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形,具体设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主体层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应当采“生活保障+户籍”的双重标准:第一层次,以是否依赖农村集体土地为基本生存保障界分“全民”与“集体”,解决特定自然人“是否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的问题;第二层次,以户籍界分“集体”与“集体”,解决特定自然人“属于哪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问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股权设置应以成员股为主,成员股的种类、集体股的设置应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民主讨论决定,并以贯彻动态管理模式为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大会的决议机制应当坚持“一人一票”为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经营管理机制可采自营或他营模式,他营模式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作为一种利益分配机制而存在的法人实体。

王胜利[8](2005)在《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乡镇企业发展开始陷入困境,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但是,多数讨论都集中在探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产业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等不同层次和方面,而在微观层次上关于乡镇企业治理结构和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正是针对这一缺陷,把改制后的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构建作为研究重点。 对激励理论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由管理学激励理论和经济学激励理论共同组成的激励理论体系,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些理论各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关于我国乡镇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理论,依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如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作用机理和激励路径问题;乡镇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及报酬激励机制设计问题等等。本研究正是以这些实际问题为导向,逐步展开的。 本研究以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制度经济学、管理激励理论为主要的理论依据,运用数理模型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制度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乡镇企业经营者的行为特征,分析经营者效用均衡和所有者最优激励约束机制,论证企业应对经营者实行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组合,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最优激励是使综合代理成本最小化;以乡镇企业改制为背景,分析研究改制前后委托代理制度变迁,对当前乡镇企业产权安排下的激励机制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乡镇企业应该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构建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有效途径;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对经营者年薪制、股权激励、精神激励,业绩评价、选择和约束机制等经营者激励方式和方法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完善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特色在于从乡镇企业改制背景下的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这一崭新视角展开研究,论证适合乡镇企业经营者行为特征的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作用机理和激励路径;提出较适用于乡镇企业实际的与平衡记分卡相结合的经济增加值(EVA)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乡镇企业经营者报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经营者报酬激励模式:基于EVA的乡镇企业经营者年薪制与业绩股票期权相结合的报酬激励模式。这一经营者报酬激励模式对国有企业等其它类型企业的经营者激励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天宝[9](2005)在《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缺陷,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何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从而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今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剖析了农村集体产权以及集体产权制度的内涵。同时应用制度变迁理论中“需求—供给”分析以及博弈分析方法,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回顾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集体化,意识形态是其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建国之后国家对于工业化的强烈需求以及苏联发展模式的示范作用,推动了农村集体化的快速发展。而60年代初“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安排、以及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都是国家和农民这两极行动集团在意识形态和政治结构的约束下,通过比较制度创新的“效益—成本”指数情况下的博弈均衡。在1984年完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第一行动集团”的地位得到强化,在制度创新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在制度变革中具有突出的优势,也存在一些缺陷。通过对乡镇集体企业改制过程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乡镇集体企业的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特征,改制是企业“内部人控制”的延续和发展;经营者人力资本和制度变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 其次,本文在分析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同的改革思路、土地产权制度与经济绩效、土地产权制度与农民权益的关系,以及比较中国与俄罗斯土地制度变迁路径及其效果的基础上,确定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思路。即通过“土地确权”,强化农民对集体土地的“三项”权利,集体土地产权由“共同共有”向“按份共有”转变。 第三,本文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在征用土地过程的博弈分析表明:要实现粮食安全目标,保护农民的权益,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其思路主要是: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责任制度;对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直接收益进行调整,减少地方政府在土地非农化过程中获得高额直接收入;土地补偿以合理的价格为基准。在村委会与农民在分配征用土地补偿收益的博弈分析表明,必须改革土地补偿分配机制。通过对工商企业、村委会、村民三方在土地流转中的博弈分析表明,要实现帕累托最优,又使农民权益不至于受损的条件是: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具有完全自主权,同时通过发育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创新农村合作组织,代替原来的行政性服务组织。 第四,在分析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的进展、以及社区股份合作制现有的制度缺陷以及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创新对策:即分阶段逐步减少直到最终取消集体股、逐步使股东具有完备的产权、以及地方政府应及时提供制度供给。

叶勤良[10](2005)在《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以苏南模式为研究对象》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通过对苏南模式制度发展历史的剖析,研究政府行为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度安排的作用。政府是制度最大的供给者,政府在提供制度安排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会考虑社会效益和社会稳定。政府通过引导诱致性制度变迁和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方式的混合使用,以制度平衡社会各方,在市场化过程中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避免了农村经济革命性变革导致政府治理危机的局面。围绕这一核心线索,本文的研究步骤如下: 首先,导论部分,在清理研究国内外学者的学术成果以及自己多年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核心线索,即从苏南模式发展历史上的两次制度变迁为分析依据,揭示地方地府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不同的制度变迁方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证社会治理稳定,印证了国家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统一关系的正确性,并以此作为理论假设,然后再围绕这一理论假设,提出了本文的基本架构以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其次,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是廓清本论文在研究分析时所需要运用的概念,“制度及制度变迁”、“苏南模式”、“政府行为”是本论文涉及到的三个主要关键词,在研究苏南模式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时,对这三个词的有关概念进行阐述是有必要的,特别是给予政治学诠释,更是便于论文的研究与阐述。 再次,以政府行为为线索,通过历史、比较、实证的研究分析,揭示出基层政府在农村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即政府引导诱致性制度变迁,并出于社会长远利益考虑,组织实施强制性制度变迁,其混合运用两种制度变迁方式,目的是为了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市场化过程中,确保社会治理的稳定;同时,通过与温州模式的比较和无锡县的实例分析研究,得出相同的结论。而且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政府这种作用愈益明显而不可缺少。这些内容主要体现在论文的第二到第四章。 论文的最后一章,分析研究政府、社会、市场与制度的关系。政府的目的是发展,社会要发展,市场也要发展,而发展的支撑框架是有效且相对较优的制度安排。构建平衡协调的制度框架,是现实社会对政府提出的要求,政府的制度安排以及对制度变迁方式的运用,保证经济革命性变革的同时政权治理基础的稳定。国家市场化过程中,以政府为主的这种制度安排,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显着特色,是行之有效的,本论文将这样的政府概称之为“发展型政府”。 正是由于苏南模式是中国特色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模式,所以,苏南模式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特别是从政治学角度来研究苏南模式,在

二、加强改制后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和思考——吴江市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情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改制后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和思考——吴江市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3.4 数据来源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研究评述
    2.1 产权制度研究
    2.2 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2.3 农村―三变‖改革
    2.4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措施及评价
        2.4.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措施
        2.4.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因素
        2.4.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评价
    2.5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总结
        2.5.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模式
        2.5.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2.5.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生问题的原因
        2.5.4 解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关键问题的路径
    2.6 相关文献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产权、农村集体产权
        3.1.2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3.1.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3.2 理论基础
        3.2.1 产权理论
        3.2.2 科层制与自然资源产权科层理论
        3.2.3 制度变迁理论
        3.2.4 集体行动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背景与进展
    4.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
        4.1.1 农村地区集体发展存在多重问题
        4.1.2 财产性收入偏低但农民主动参与改革意识增强
        4.1.3 顶层制度设计和试点推动
        4.1.4 农村地区技术水平显着提升
    4.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历程
        4.2.1 探索改革阶段
        4.2.2 试点改革初始阶段
        4.2.3 试点扩大阶段
        4.2.4 ―扩面提速集成‖阶段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论分析:基于科层视角
    5.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嵌套性‖规则特征
    5.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层机理分析
    5.3 不同类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层结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内在逻辑与特征
    6.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内在逻辑
        6.1.1 清产核资及量化资产
        6.1.2 界定成员
        6.1.3 股权设置与管理
        6.1.4 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6.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三变‖改革二者关系
    6.3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特征
        6.3.1 产权制度改革目标任务结构逐层递进
        6.3.2 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制定富有弹性
        6.3.3 产权制度改革评估体系极具系统性
        6.3.4 产权制度改革具有一定―政策势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
    7.1 案例选取和基本情况
        7.1.1 案例选取
        7.1.2 案例基本情况
    7.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的案例分析
        7.2.1 复合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
        7.2.2 单一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
    7.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的案例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联营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8.1 ―联营制‖内涵机理
    8.2 ―联营制‖实践探索
        8.2.1 ―联营制‖实践模式
        8.2.2 ―联营制‖深度解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四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合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 现代合作思想的发展
        二 现代合作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
第二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独立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背景
        二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分析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一 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背景
        二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历程
        三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探索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
        一 正面分析
        二 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背景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的资金互助
        三 其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制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
        二 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
        三 石家庄汇融农村合作银行
        四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正面分析
        五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
        二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整顿规范
第五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分析
    第一节 正面分析
        一 肩负了三农的历史责任和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 推动了河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三 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 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储蓄动员
        五 做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
    第二节 发展问题分析
        一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畸形发展
        三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难以承担三农历史重任
        四 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问题复杂
        五 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不足
    第三节 发展特点分析
        一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二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占主要地位
        四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 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章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3.1 天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梳理
    3.2 天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和特点
    3.3 天津郊区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比较分析
    3.4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第四章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及典型案例分析
    4.1 内生动力型
    4.2 外部拉动型
第五章 天津城郊村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及满意度调查
    5.1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5.2 受访村民的基本情况
    5.3 受访村民的家庭年收入情况及来源结构
    5.4 受访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5.5 受访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满意度情况
第六章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1 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政策供给不足
    6.2 集体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和引导不足
    6.3 村干部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6.4 村班子工作任务多绩效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6.5 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参与度不高
第七章 促进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7.1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高政策针对性
    7.2 强化产业规划和引导优化发展环境
    7.3 提升村干部管理能力培优育强领头人
    7.4 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7.5 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增强主人翁意识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4)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
        1.5.1 案例研究数据
        1.5.2 计量研究数据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6.2 研究的不足
2 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集体经济
        2.1.2 股份合作制
        2.1.3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
        2.1.4 村庄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公共治理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农村股份合作制研究
        2.3.2 村庄治理
        2.3.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村庄治理关系研究
        2.3.4 文献述评
    2.4 分析框架
3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与村庄治理发展
    3.1 农村集体产权变革与村庄治理的历史演进
        3.1.1 农业合作化时期(1951-1957):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萌芽阶段
        3.1.2 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强化阶段
        3.1.3 改革开放早期(1978 至 1992 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变革阶段
        3.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2 年至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创新阶段
    3.2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动因与实施
        3.2.1 制度变迁视角下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动因
        3.2.2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内容
        3.2.3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发展与问题
    3.3 村庄治理视角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度的改革绩效
        3.3.1 改革效率评价:基于一致性同意的分析
        3.3.2 村庄治理视角下的改革绩效
    3.4 本章结论
4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与村庄治理改进:杭州市江干区的案例研究
    4.1 杭州市江干区基本概况及案例选择理由
        4.1.1 江干区基本概况
        4.1.2 案例选择理由
    4.2 江干区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历程
        4.2.1 第一轮改革(2002-2010):实施改革、建构制度
        4.2.2 第二轮改革(2011-2016):完善改革、双向探索
        4.2.3 第三阶段改革(2017年至今):深化改革、股社分离
    4.3 江干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社治理的影响
        4.3.1 村庄(社区)治理结构的优化
        4.3.2 村庄(社区)治理主体的强化
        4.3.3 村庄(社区)治理机制的完善
        4.3.4 村庄(社区)治理绩效的提升
    4.4 治理改进的一个例证:农村集体资金民主管理的制度创新
        4.4.1 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的问题解析
        4.4.2 农村集体资金民主管理的制度创新
        4.4.3 江干区农村集体资金竞争性存放的制度设计及绩效
    4.5 本章结论
5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信任的影响
    5.1 引言
    5.2 文献综述
    5.3 理论分析框架
        5.3.1 股份合作制改革与制度信任
        5.3.2 股份合作制改革与人际信任
    5.4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5.4.1 数据来源
        5.4.2 变量设置与说明
        5.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4 模型构建与内生性探讨
    5.5 实证分析
        5.5.1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制度信任的影响
        5.5.2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5.5.3 稳健性检验
    5.6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信任的影响差异
        5.6.1 村庄层面的影响差异分析
        5.6.2 农户层面的影响差异分析
    5.7 进一步讨论:代理人角色增强与村庄信任增进
    5.8 本章结论
6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民主的影响
    6.1 引言
    6.2 文献综述
    6.3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6.3.1 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民主增进效应
        6.3.2 民主认知的中介效应
    6.4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6.4.1 数据来源
        6.4.2 变量设置与说明
        6.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4 模型构建与内生性讨论
    6.5 实证分析
        6.5.1 基准回归
        6.5.2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民主的影响差异分析
        6.5.3 中介效应分析
        6.5.4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结论
7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绩效的影响——基于公共品供给的视角
    7.1 引言
    7.2 文献综述:历史维度的分析
    7.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3.1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公共品效率的影响
        7.3.2 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
        7.3.3 村庄社会关联和宗族势力的调节作用
        7.3.4 股份合作制改革影响村庄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内在机理
    7.4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7.4.1 数据来源
        7.4.2 变量设置与说明
        7.4.3 描述性统计
        7.4.4 基本模型构建
    7.5 实证分析
        7.5.1 基准回归
        7.5.2 稳健性检验
        7.5.3 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的调节效应
        7.5.4 社会关联和宗族势力的调节效应
    7.6 影响差异分析
        7.6.1 公共品类型差异的比较分析
        7.6.2 村庄类型差异的比较分析
    7.7 影响机制分析
    7.8 本章结论
8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5)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框架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缘起与进程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基本理论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构成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特点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认定原则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法律认定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历史沿革与政策演进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政策演进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践与问题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地方实践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现实问题
        三、传统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中的制度困境
第二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与构建目标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集体所有权理论
        二、股份合作经济理论
        三、公共利益理论
        四、理论突破与意义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构建目标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构建的原则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构建的目标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目标实现的调适策略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与模式选择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
        一、保障集体经营性资产实质公平价值
        二、发挥集体经营性资产经济效率价值
        三、维护集体经营性资产规则秩序价值
        四、实现集体经营性资产共同福利价值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构建的模式选择
        一、传统的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模式
        二、过渡的集体所有混合经营模式
        三、新型的集体所有股份合作模式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法治化的基本思路
        一、一条主线:法治化的价值指引
        二、三重维度:法治化的考量因素
        三、三个环节:法治化的具体进路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体系的构建框架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体系化的必要性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体系的基本构成
第四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构建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范围界定法律制度的构建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评估制度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清产核资制度的构建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界定制度的构建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主体认定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主体的内涵辨析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主体资格的认定原则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主体范围的认定因素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主体资格的认定办法
        五、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主体登记制度的完善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设置法律制度的构建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设置理论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设置原则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设置方案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管理方式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权能设计
    第五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流转法律制度的构建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流转的现状分析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流转的法律思考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流转法律制度的构建路径
第五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经营管理法律制度构建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决策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决策机构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决策管理目标及其原则
        三、多重委托代理的经营性资产决策管理制度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决策制度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运营法律制度的创新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运营机构的设置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能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组织管理的模式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经营权法律制度的创新路径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执行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执行机构的设置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运营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监督法律制度的构建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监督机构的设置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运营公开公示制度的构建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财务监督管理制度的构建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审计监督管理制度的构建
        五、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民主监督管理制度的构建
    第五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治理困境与制度完善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治理中的运行困境及其原因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治理的完善思路与制度优化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治理法律制度完善中需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法律制度构建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失序问题及制度归因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问题的具体表现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失序的制度归因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法律制度的构建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的具体规则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调节机制的构建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程序法律制度的构建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民主决策程序制度的构建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民主管理程序制度的构建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民主监督程序制度的构建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公开公示程序制度的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6)浠水县十月村乡镇企业的变迁(1978-200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概念界定及说明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十月村社队企业向乡镇企业的转变(1978-1984)
    第一节 十月村社队企业的发展
        一、十月村简介
        二、社队企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从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
第二章 十月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4-1989)
    第一节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背景
        一、政策背景
        二、外部环境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二、核心企业逐渐形成
第三章 十月村乡镇企业的整顿治理与第二次大发展(1989-1998)
    第一节 乡镇企业的整顿与治理
        一、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乡镇企业的整顿与治理
    第二节 乡镇企业迎来第二次高速发展
        一、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大发展
第四章 十月村乡镇企业的转型与改制(1998-2004)
    第一节 乡镇企业陷入困境
        一、经营管理不善
        二、资金短缺严重
        三、外部环境变化
    第二节 政府出台政策扶持乡镇企业发展
        一、税收优惠
        二、用地优惠
        三、其他优惠
        四、奖励政策
    第三节 十月村乡镇企业的改制
        一、十月集团改制的原因
        二、十月集团改制的过程
        三、改制后的乡镇企业
第五章 十月村乡镇企业发展的特色与作用
    第一节 十月村乡镇企业发展的特色
        一、十月路径
        二、十月精神
        三、十月速度
    第二节 十月村乡镇企业发展的作用
        一、改变单一经济结构,增加农民的收益
        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奠定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确定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之缘起
    二、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本文的四点说明
第一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与启示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事实性的困惑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
        一、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历史起源的不同学说及分析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阶段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历史变迁的启示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动态演进的历史性概念
        二、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结构形塑了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格局
第二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辨析
    第一节 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范式
        一、基于内涵和外延的范围大小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二、基于类型化方法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三、基于特征描述法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第二节 本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义的选择
        一、如何选择定义的范式
        二、特征描述法再评价: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本质要素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含义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及其证成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的理论争议
        一、民法典编纂前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的观点概览
        二、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的不同方案
        三、《民法总则》通过后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的立法审视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的必要性分析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化选项——特别法人
第四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
    第一节 特别法人的提出与解释困惑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设立的特别性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终止的特别性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加入和退出的特别性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其他特别法人的关系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机关法人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
第五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组织形式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实践考察
        一、经济合作社
        二、股份经济合作社
        三、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
        四、村社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五、公司
        六、乡镇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理论梳理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现实样态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改革方略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选择
        一、实践之评析与理论之反思
        二、选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原则与因素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多元化组织形式
第六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主体层级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层级:文本分析与实践探索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层级的改革及评析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层级的设立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认定的地方立法探索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认定的司法实践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认定的应然标准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股权设置与管理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股权设置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股权管理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大会的决议机制
    第五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经营管理机制
结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中国民法典表达、制度配套与法人制度再体系化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中国民法典表达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制度配套
    三、《民法总则》法人制度再体系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及论文创新说明
第二章 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理论分析
    2.1 乡镇企业经营者行为特征分析
    2.2 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数学模型
    2.3 经营者偏好均衡分析
    2.4 最优激励-约束机制
第三章 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实践基础
    3.1 中国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变迁进程分析
    3.2 乡镇企业改制后的委托代理分析
    3.3 乡镇企业公司化产权安排
    3.4 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现状实证分析
第四章 乡镇企业经营者报酬激励机制
    4.1 乡镇企业经营者报酬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基于经济增加值(EVA)的乡镇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
    4.3 乡镇企业经营者年薪、福利和津贴
    4.4 乡镇企业经营者股权收益激励
    4.5 综合报酬激励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4.6 案例分析: HL公司经营者报酬激励设计方案
第五章 乡镇企业经营者精神激励机制
    5.1 乡镇企业经营者精神激励的必要性
    5.2 乡镇企业经营者精神激励的主要问题
    5.3 乡镇企业经营者精神激励机制构建思路
    5.4 案例分析: HL公司经营者精神激励机制的完善
第六章 乡镇企业经营者选择与约束机制
    6.1 乡镇企业经营者选择机制
    6.2 乡镇企业经营者约束机制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调查问卷
附录2:乡镇企业上市公司原始数据

(9)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基本问题研究
    2.1 集体产权内涵与外延界定
    2.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内涵
    2.3 我国集体产权制度的起源及其原因分析
    2.4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现状
第三章 中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3.1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概况
    3.2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分析模型
    3.3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变迁分析
    3.4 家庭联产承包的制度变迁分析
    3.5 1984年之后的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分析
第四章 中国农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变迁
    4.1 20年农村集体企业制度的变迁
    4.2 农村集体企业制度的变迁分析
    4.3 集体企业产权制度与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比较
    4.4 农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创新思路
第五章 中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效率与创新思路分析
    5.1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关于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主张
    5.3 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经济绩效
    5.4 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
    5.5 俄罗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路径—可借鉴的反例
    5.6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
第六章 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及流转制度创新
    6.1 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制度创新研究
    6.2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研究
第七章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创新研究
    7.1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进展
    7.2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7.3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创新的对策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以苏南模式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SUMMARY
前言
    一、研究现状
    二、理论假设
    三、论文的结构与理论工具
第一章 苏南模式:含义与分析概念
    第一节 制度,制度变迁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动力、主体
    第三节 苏南模式与乡镇企业、基层政府
    第四节 政府行政与经济制度
    小结
第二章 从引导到强制:两次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与社会
    第一节 农村工业化的步伐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历史回顾
    第三节 第一次制度变迁,产业制度变迁
    第四节 第二次制度变迁,产权制度变迁
    第五节 关于苏南模式的政治意义
    小结
第三章 从无为到有为:诱致性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与社会
    第一节 模式形成的独特性
    第二节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特点比较
    第三节 温州模式相对于苏南模式的趋同倾向
    小结
第四章 政府有效管理:制度变迁与社会稳定发展
    第一节 趋利求稳的经济管理政策
    第二节 稳定、发展并重的“政策装置”
    第三节 内组织系统的建立和强化
    第四节 反哺农业机制的形成
    第五节 力求稳定的产权制度改革
    小结
第五章 制度供给创造平衡:政府、市场与社会
    第一节 两种制度变迁方式的混合运用
    第二节 政府提供制度安排的必然倾向
    第三节 协调的制度体系框架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第一手资料
    二、主要参考着作
    三、主要参考论文
后记

四、加强改制后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和思考——吴江市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情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D]. 张瑞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D]. 于海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 崔舒逸. 天津农学院, 2020(09)
  • [4]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影响研究[D]. 胡伟斌. 浙江大学, 2020(01)
  • [5]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构建研究[D]. 段浩. 西南政法大学, 2019
  • [6]浠水县十月村乡镇企业的变迁(1978-2004)[D]. 张梦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7]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确定及其实现[D]. 应建均.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2)
  • [8]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D]. 王胜利.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9]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研究[D]. 陈天宝.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10]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以苏南模式为研究对象[D]. 叶勤良. 复旦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改制后加强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吴江市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