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时间延迟的三物种比率依赖的捕食者 - 猎物系统在两个补丁环境中的持久性和全球稳定性

具有时间延迟的三物种比率依赖的捕食者 - 猎物系统在两个补丁环境中的持久性和全球稳定性

一、PERSISTENCE AND GLOBAL STABILITY FOR A THREE-SPECIES RATIO-DEPENDENT PREDATOR-PREY SYSTEM WITH TIME DELAYS IN TWO-PATCH ENVIRONMENTS(论文文献综述)

顾心磊[1](2021)在《基于能流平衡和动力学模型的食物网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邢敏言[2](2021)在《兴凯湖东方白鹳食物网络结构解析》文中提出濒危物种保护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稳定的食物网结构是保护濒危物种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正常生存繁衍的关键点,对维持生态系统内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食物网的稳定性入手,运用C、N稳定同位素技术定量构建东方白鹳食物网结构模型,同时引入复杂网络中心性理论鉴别食物网内关键种,以期为东方白鹳的保护工作提供更明确的保护目标,为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提供更新颖的思路。本研究于2018年在兴凯湖地区进行鱼类样品和东方白鹳雏鸟羽毛样品的采集工作。首先,通过对样品进行C、N稳定同位素分析,计算各物种营养级,并运用R软件中的SIAR(Stable isotope analysis in R)定量构建东方白鹳食物网结构模型,进而对东方白鹳雏鸟的食性进行分析。在上述基础上,通过复杂网络中心性理论,将东方白鹳食物网结构模型视为一个有向加权网络,通过计算网络内各节点的度中心性、紧密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和PageRank中心性,对不同指标下的复杂网络中心性大小进行排序,并分析不同复杂网络中心性的相关性和差异。整体研究结果如下:1)兴凯湖东方白鹳食物网各物种之间的δ13C和δ15N差异显着,各物种的营养级范围为2-3.88,根据食性将各物种划为四个营养层次,初级消费者的营养级范围为2-3.15,跨度为1.15,次级消费者的营养级范围为2.98-3.32,跨度为0.34;中级消费者的营养级范围为3.15-3.63,跨度为0.48;顶级消费者营养级范围为3.64-3.88,跨度为0.24;总体而言,东方白鹳食物网营养级宽度较窄,其中肉食性鱼类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位于食物链顶端。2)初级消费者是东方白鹳食物网捕食者能量的主要来源,其中秀丽白虾(Leander modestus)对各种捕食者的平均贡献率最高(41.35%),因此基于食物网结构模型认为秀丽白虾是兴凯湖东方白鹳食物网中的关键种。3)度中心性、紧密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和PageRank中心性结果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各中心性结果均表明秀丽白虾是东方白鹳食物网中的关键物种。4)东方白鹳雏鸟的食源中贡献率最高的为翘嘴红鲌(25.17%);最低的为秀丽白虾(1.29%),虾类对东方白鹳雏鸟的平均贡献率仅为3.30%,东方白鹳雏鸟在繁殖地的食谱中主要以鱼类为主(93.94%)。本研究通过定量构建东方白鹳食物网模型,计算多重指标下食物网内各物种的关键程度,进而确定食物网内关键物种。通过对食物网结构的解析,为湿地食物网提供数据支持的同时,也为濒危物种保护政策的制定、保护工作方向的明确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王成宇[3](2020)在《一类捕食与被捕食种群生态系统的动力学稳定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线性复杂系统不论是在社会经济范畴还是在自然界中都比比皆是,种群生态系统就是其中的一类典型。针对该系统,可通过运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构建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并对方程进行稳定性分析和数值模拟来研究它的动力学行为。生态系统内有着数以万计的种群在不断繁衍进化,它们都在纵横交错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着捕食、互惠和竞争的相互作用。一个种群要想繁衍生存下去,就不能缺少营养,食物链和食物网就构成了种群间的营养关系,这就是种群间的捕食现象。经典的Lotka-Volterra模型就能对这一现象进行模拟,但该模型并不完美,它没有考虑到资源有限情况下食饵不可能无限增长的情况,因此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此模型进行了改进,加入了如Allee效应、噪声、迁移、功能响应等可能会对系统造成影响的因素。后来,也有人提出两个以上种群的模型来描述类似生态现象,但在许多文献中,一个种群往往只会被看作捕食者或者被看作食饵来进行研究,事实上,除非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种群不会有被其他种群所捕食的情况发生,多数种群都会出现本身既是捕食者又是食饵的情况。我们所研究的就是三种群食饵-捕食者模型中的捕食链模型的另一种形式,即引入一个新的中间物种,该中间物种既捕食原模型中的食饵,又会被原捕食者所捕食,我们结合Holling-I型功能响应函数和Logistic人口模型写出了该模型的动力学方程表达式,并且为了方便数学分析,我们将该方程写成了无量纲形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生态系统是否稳定,将直接影响生态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甚至会引起地球的灾变,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我们对无量纲化后的方程进行求解,得出该模型有5个非负平衡解,并用Routh-Hurwitz判据来分别分析了这5个非负平衡解的稳定性与系统的持久性与灭绝性。最后数值模拟发现,捕食率的变化对捕食者自身的生存与灭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季节性可能会改变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甚至会影响种群的生存与灭亡,它增加了捕食者灭绝的可能性。

刘陈霖[4](2020)在《基于食物网结构下的捕食系统动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因为越来越多的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甚至面临着灭绝危险,所以研究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因素迫在眉睫.在对物种多样性构成影响的因素中,Allee效应与生境丧失占有重要地位,Allee效应极大地增加了物种局部甚至全球灭绝的风险,特别是对于那些种群密度较小的物种,而生境丧失是导致物种多样性日益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重点针对这两种因素对系统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探讨了基于食物网结构下的两类捕食系统:第一类是具有Allee效应的简单捕食-竞争系统,第二类是具有生境丧失的复杂食物网群落结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概括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Allee效应、食物网模型、生境丧失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重点构建了一类具有Allee效应的捕食-竞争系统,通过对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时空动态分析,旨在探究Allee效应对系统的影响,从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基础,有助于人们加深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了解,提高人们保护物种的意识.研究结果表明:(1)捕食者具有Allee效应引起系统产生阻尼振荡,不利于捕食-竞争系统的稳定;(2)Allee效应阈值的增加促使捕食者种群密度减少,被捕食者种群密度增加;(3)捕食者的初始种群大小对此系统具有显着影响——初值较大时,系统最终达到稳定;初值较小时,系统则产生混沌现象;(4)具有Allee效应的系统在空间中更易产生聚集式分布模式.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之前已有的结论.第三章首先以生态位模型为基础,尝试建立具有四层营养级的复杂食物网结构,根据食物网的演化规则得到稳定的生态系统;再将随机式生境丧失和蔓延式生境丧失分别叠加到该系统中,两类不同的生境丧失模式只对丧失生境的空间分布造成不同,其中随机式生境丧失的可用生境呈现出点格的离散形式,而蔓延式生境丧失的可用生境呈现出斑块聚集的形式.通过对比研究,旨在表明不同模式的生境丧失对复杂食物网结构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随着生境丧失程度的加剧,被破坏的生境增多,导致空斑块的比例升高,物种多样性整体下降;(2)相对于蔓延式生境丧失,随机式生境丧失导致的空斑块数更多;(3)随机式生境丧失造成食物网中的物种数出现持续波动的状态,而蔓延式生境丧失造成食物网中物种数不断下降,因此,后者对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危害更大.第四章是对本论文的主要结果做一总结,并展望后续研究方向.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了解Allee效应与生境丧失是如何影响物种的灭绝,进而为维持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曹旺杰[5](2020)在《高原鼢鼠先天免疫功能及其与竹鼠和大鼠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先天免疫系统是哺乳动物抵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其与动物生存环境之间存在重要交互作用。生态免疫学解决生态和进化环境下野生动物免疫反应的复杂性,主要目标是了解个体免疫功能的差异,重点是确定这种差异的适应性后果。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土着地下啮齿类动物,几乎终生都生活在地下洞道中,其为了应对洞道内低氧、高二氧化碳等极端环境而产生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等适应特征已被广泛报道。迄今为止,有关高原鼢鼠生态免疫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论文以高原鼢鼠为研究对象,并和低海拔地下啮齿类竹鼠(Rhizomys pruinosus)和SD大鼠(Rattus norvegicus)进行比较,运用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围绕血液中先天免疫指标的异质性、小肠黏膜先天免疫水平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对其先天免疫系统的影响、脾脏中TLR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和腹腔巨噬细胞的凋亡与焦亡机制,探究三物种生境特征与先天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揭示高原鼢鼠在极端生境下的先天免疫防御功能。全血免疫指标测试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全血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杀菌活性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然而,高原鼢鼠全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的杀菌活性均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LPS免疫应激后,高原鼢鼠生理盐水组和免疫应激组的Lymph和Gran计数均低于同一处理组的竹鼠和SD大鼠。生理盐水组高原鼢鼠血浆补体C3浓度显着高于同组竹鼠,C4浓度显着高于同组SD大鼠。免疫应激组高原鼢鼠血液中C3和C4的浓度均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高原鼢鼠生理盐水组和免疫应激组血液溶菌酶、甘露糖凝集素含量和中性粒细胞吞噬率均低于同一组SD大鼠,高原鼢鼠生理盐水组中性粒细胞ROS水平高于竹鼠和SD大鼠,然而免疫应激组中性粒细胞ROS水平显着低于SD大鼠。此外,LPS免疫应激后高原鼢鼠血液总补体活性升高29.71%,变化量显着高于SD大鼠,同时高原鼢鼠血液皮质酮含量高于同一组SD大鼠。上述测试免疫指标表明,高原鼢鼠的整体先天免疫水平可能低于竹鼠和SD大鼠,这可能是由于长期的进化和环境胁迫,使得高原鼢鼠形成对先天免疫投入较少的权衡策略。通过比较三物种小肠组织形态学,发现高原鼢鼠小肠组织黏膜层的厚度小于竹鼠,其中小肠绒毛的长度小于竹鼠,小肠腺的分布数量较其他两物种少。TEM结果显示,高原鼢鼠小肠上皮细胞中杯状细胞少于竹鼠,潘氏细胞、微绒毛数目少于SD大鼠。此外,高原鼢鼠小肠组织α-DF含量显着低于SD大鼠,β-DF含量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LZM活性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ACP、AKP活性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T-NOS、i-NOS和GSH-Px活性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T-AOC和T-SOD活性显着高于SD大鼠。采用第三代16S全长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物种盲肠细菌多样性分析显示,高原鼢鼠肠道细菌多样性显着高于竹鼠,其中厌氧细菌、革兰氏阴性菌、生物膜形成和移动元件细菌相对丰度均低于其他两物种,而致病菌丰度高于其他两物种,推测高原鼢鼠肠道黏膜的先天免疫应答可能较弱。此外,高原鼢鼠肠道与应激耐受相关的菌群相对丰度较高,与之前小肠的结果相一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应激能力,这可能是高原鼢鼠适应洞道内低氧环境的结果。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物种肠道真菌保守区多样性分析显示,高原鼢鼠肠道真菌多样性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优势菌群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特征差异菌为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等,这种差异可能使得其先天免疫激活水平被弱化。以上结果表明由于生存环境的低氧和资源限制等压力可能使得高原鼢鼠对肠道黏膜先天免疫的投入较少而呈现较低的水平。通过计算三物种的脾脏指数,发现高原鼢鼠的脾脏指数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脾脏形态学比较显示,高原鼢鼠脾脏的红髓分布面积比竹鼠和SD大鼠大,而白髓分布面积比竹鼠和SD大鼠小,高原鼢鼠的脾小梁比竹鼠和SD鼠更短、更厚。TEM显示,高原鼢鼠脾脏的免疫细胞比例小于SD大鼠,高原鼢鼠脾脏的细胞形态圆润程度不如SD大鼠脾脏的细胞形态。LPS免疫应激后,高原鼢鼠脾脏中TLR2表达量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且主要表达在脾脏红髓中;与此相反,TLR4表达水平显着低于SD大鼠;HIF-1α表达量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高原鼢鼠脾脏中NF-κB1、MAPK14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着低于SD大鼠;此外,高原鼢鼠脾脏中的IL-6水平均显着低于同处理组SD大鼠;TNF-α水平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以上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生活在低氧的洞道内,抗原风险较低,通过减小脾脏的大小来减少对脾脏的免疫投入;此外,高原鼢鼠为维持免疫稳态以适应洞道环境,导致LPS介导的TLR4信号通路相对于其他两物种被减弱,并且高原鼢鼠脾脏高水平的HIF-1α抑制TLR4串扰以促进脾脏中先天免疫反应。分离三物种腹腔巨噬细胞,并通过LPS免疫应激后进行CoCl2模拟低氧培养,结果显示,高原鼢鼠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整体低于竹鼠和SD大鼠,尤其是在低氧处理下显着降低,同时其巨噬细胞内ROS水平在低氧处理后显着低于SD大鼠。LPS免疫应激后进行低氧处理,三物种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均有所下降,高原鼢鼠降低幅度最大且处于最低水平,ROS生成的水平也处于最低水平。三物种巨噬细胞暴露于低氧条件下,高原鼢鼠巨噬细胞凋亡率以及促凋亡基因Bax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抑制凋亡基因Bcl-2表达水平高于竹鼠和SD大鼠,同时Bcl-2/Bax比值高于竹鼠和SD大鼠使得其细胞凋亡的易感性弱于竹鼠和SD大鼠,Caspase-3的活性也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三物种巨噬细胞LPS免疫应激后凋亡增加,高原鼢鼠尤为显着,LPS联合低氧加重了三物种巨噬细胞细胞凋亡水平,但高原鼢鼠仍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此外,我们发现高原鼢鼠巨噬细胞HIF-1α的水平始终整体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巨噬细胞低氧处理后,高原鼢鼠巨噬细胞释放到培养液中LDH、IL-1β和IL-18的含量均低于竹鼠或SD大鼠,其巨噬细胞中Gasdermin D的表达水平相较于其他两物种低,巨噬细胞Caspase-1和Caspase-4活性均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LPS刺激巨噬细胞后,使得巨噬细胞产生强烈的促炎反应,这从三物种Caspase-1和Caspase-4的活性相较于盐水对照组均显着上升可以得到印证,LPS联合低氧加重了三物种巨噬细胞细胞焦亡水平,同时,高原鼢鼠巨噬细胞也表现出了弱于竹鼠和SD大鼠的不同焦亡模式。以上结果表明,低氧可能使高原鼢鼠巨噬细胞的功能相较于竹鼠和SD大鼠整体上被弱化而产生异质性,其中高原鼢鼠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细胞凋亡、焦亡水平均弱于竹鼠和SD大鼠,LPS联合低氧加重了这一趋势的发展。综上所述,本论文详细地探究了高原鼢鼠先天免疫功能以及与其他两物种的先天免疫异质性及其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高海拔地下啮齿类动物在免疫层面的适应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高海拔地下啮齿类动物免疫功能以及极端环境与动物免疫功能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资料,也可为高原医学提供参考。

张鑫[6](2019)在《几类时滞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和分岔》文中认为时滞微分方程用于描述既依赖于当前状态也依赖于过去状态的发展系统.在生物数学、物理学以及经济学等领域中,研究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时滞微分方程的动力学行为(如平衡点的稳定性、分岔以及混沌等)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课题.所以考虑时滞因素对系统的长时间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时滞微分方程的稳定性理论、分岔理论和中心流形理论等理论,结合正规型方法、第一近似方法和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等方法,研究具有确定时滞的捕食模型、ShimizuMorioka模型和竞争合作模型的动力学行为.本文共分四章,第二、三、四章为主要工作.第一章为绪论,综述了时滞微分方程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实际应用,重点介绍了时滞微分方程特征方程系数依赖于时滞情形下的特征根分布和时滞微分方程Hopf分岔定理,并阐述本文的主要工作.第二章研究一类具有保护区的三物种确定时滞捕食模型,分析了时滞对该模型动力学性质的影响.在无时滞的情形,正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在有时滞的情形,以时滞为分岔参数分析了Hopf分岔的存在性及分岔周期解的稳定性,同时运用软件XPPAUT和DDE-BIFTOOL对时滞模型的混沌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最后,给出了时滞对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影响的生物解释.第三章研究具有确定时滞Shimizu-Morioka模型.首先,确定了平衡点的存在性,并利用特征方程法证明了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其次,以时滞为分岔参数,运用中心流形理论和正规型方法分析了Hopf分岔的存在性以及分岔周期解的稳定性.最后,运用数值模拟验证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第四章研究具有离散时滞的企业竞争合作模型,讨论该模型的正平衡点的存在性以及稳定性,以时滞为分岔参数,运用时滞微分方程Hopf分岔定理给出了决定Hopf分岔方向及周期解稳定性的计算公式.运用Matlab中的dde23等函数句柄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数值模拟.最后,将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结果返回原模型中,对其进行具体的经济意义解释,为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王雯[7](2019)在《群落理论范式争论研究 ——基于生态学家科学与哲学的综合》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群落理论范式争论为切入点,探讨了三个中心领域:群落演替、群落聚集和群落构建的争论。在对历史文献以实证考察的基础上,依据时间顺序和内在逻辑,对群落争论之焦点问题进行梳理,以厘清研究主题及其发展脉络,展现出更为系统和实在的理论变化和演进动态,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对对立范式予以综合,以深入理解生态学的本质,解构论争和对抗。该研究澄清了相关概念的界定,明确了群落的实在意义,充实了研究的维度,丰富了传统命题的内涵。对于群落演替的机体论与个体论之争,首先对争论的历程做出了梳理:它开始于克莱门茨“单元演替顶极学说”的提出,格里森以“个体论”假说对其反驳,后经由“新克莱门茨主义”与“新个体主义”之间的激烈较量,延续至今。在此基础上,详细概述了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与格里森“个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内涵,以及作为其逻辑延续和内容充实的“新克莱门茨主义”和“新个体主义”演替理论的含义。其中所涉及的理论范式提出的背景、遭遇的否定与质疑以及完善与推进等,均做出了详实的分析,并展示出“机体论”范式与“个体论”范式之间的对抗、转移和消解。对于群落聚集的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主要涉及岛屿生物地理学的两个研究纲领:其中一个由戴蒙德引领,其观点具有整体论特征,认为严格确定的聚集规则决定了群落结构;另一个则由森博洛夫引领,持有激进的还原论立场,指出在致力于生物学解释之前,应首先检验“零假设”。在详细阐述聚集之争演进脉络的基础对“聚集规则”的内涵、“零假设-证伪”原则的操作,以及哲学与科学层面的批判做出了详实的分析。争论结果显示出,对立双方的观点都已开始弱化,且最终由激烈趋向缓和。对于群落构建的决定论与随机论之争,梳理和阐述了“生态位理论”与“中性理论”争论脉络的演进,明确了争论的焦点问题,以系统方式体现出理论的发展动态。以此,集中探讨了生态位理论的概念和内涵,并对其内涵的三次转变和内在辩证关系做出了详实分析;同时针对中性理论的提出、内涵及其架构基础、实证性研究,以及质疑和推进等不同侧面予以阐述;最后对争论趋势进行了探讨:对现有理论做出权衡,构建出包含随机性和确定性过程的综合模型,以实现全面、完整的解释多样性机制和模式。在对群落理论范式争论历程予以梳理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研究主题做出了进一步的哲学分析。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剖析了理论范式争论产生的原因:本体论的不同预设、认识体系的架构以及整体论与还原论、证实和证伪等研究方法的差异性选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基于对现有理论和数据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综合可能是消解群落理论范式争论和对抗的可行路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以理论综合的基本原则为基准:在定义概念和假定条件时要精确;尽可能提升理论的完整性和综合程度;实现不同理论之间的自由转换;以及构建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等级性的框架,以实现渐进式的理论综合。这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学本质的理解,获得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其应用并推进了生态学哲学的发展。作为从“科学”到“哲学”的阶段性研究,暂获得如下结论:群落理论范式的争论和转变是错综复杂的;争论趋势由激烈对抗走向交叉和融合;从模糊到精确的渐进式综合具有可行性;生态学研究应“回归本位”,以获得其在“自然状态下”的实在意义。由此,在历史的构建和发展中,以忠实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渐进产生最佳说明性解释,使生态学哲学对自然的本质作出最真实的表征。这是本研究的终极追求。

金梦[8](2019)在《两类种群生态系统动力学稳定性分析》文中提出种群生态系统是一类典型的复杂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对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得出系统的非线性状态方程。由于大部分系统维度过高或非自治,系统的状态方程很难求出解析解,本文通过近似降维和数值仿真等手段对动力学方程进行分析和仿真,研究了两类种群生态系统动力学稳定性。生态系统孕育着数以千计的物种,它们在错综复杂的种群生态网络中相互作用,其中包括捕食、互惠和竞争。在目前的认知中,种群生态系统中存在的捕食行为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经典的Lotka-Volterra食饵-捕食者模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模拟,并且对方程求解的奇点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然而捕食过程中捕食者和食饵都受到自然环境、天敌、觅食、繁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经典的Lotka-Volterra食饵-捕食者模型缺少对实际因素的考虑,没办法模拟实际的生态环境,所以对模型进行了大量的改造,比如功能性反应、噪声、疾病、避难所和Allee效应等。通过调研发现物种的迁移在复杂生态系统中无处不在,往往在生物多样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考虑在两个食饵的双系统的食饵-捕食者模型中有一中食饵是带有迁移,并且探究了这类系统的动力学行为。通过引入与亚种群密度差异相关的时变迁移率到食饵中,我们研究了Hopf分岔和三个物种的系统(食饵和可迁移食饵以及捕食者)中捕食者灭绝的临界现象。迁移系统比没有迁移的系统表现出更丰富的动态行为,其中包括两个Hopf分岔和两个极限环。有趣的是,迁移参数对捕食者灭绝的临界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决定了物种的共存。此外,还讨论了一维多重捕食-捕食者系统的种群演化动力学。生态系统具有广泛的生物多样性,这与网络结构、环境变化、物种的适应度有关,从而导致不同比例的种群共存的平衡态出现。但是一个微小的扰动常常能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剧烈变化,甚至导致物种的灭绝。在我们另一个研究种群生态动力学稳定性的工作中,我们把遗传多样性引入到共生网络模型中,并且研究了遗传多样性对系统中引爆点的影响。通过探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适当大小的遗传多样性可以诱导引爆点移动甚至消失,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数值模拟的结果很好地验证了数学分析的结果。此外,遗传多样性也可能削弱系统的双稳态或迟滞行为。文章主要章节如下:第一章,介绍本课题的相关研究背景以及研究问题的进展与本文主要结论,以及关于经典食饵与捕食者模型、共生网络模型、Holling功能反应进行概述;第二章,对双系统食饵具有时变迁移的捕食者与食饵模型的介绍以及模拟结果的分析,这部分成果已发表在Commun.Theor.Phys.期刊;第三章,探究遗传多样性对共生网络中引爆点的影响,相应的研究成果已投稿至Phys.Rev.E。

苏涛[9](2019)在《离散扩散系统行波解的存在性与稳定性》文中认为近几十年来,离散扩散系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其中,行波解是研究的一个重点.这是因为行波解可以解释自然界中的有限速度传播和振荡现象.本文首先研究了一类格上的三种群Lotka-Volterra竞争系统波前解的稳定性.利用比较原理结合加权能量的方法,得到了大波速波前解的指数渐近稳定性.其次研究了一类格上的比率依赖捕食者-食饵系统的入侵行波解的存在性.利用Schauder不动点定理结合上下解理论以及极限论证的方法,证明了当波速c ≥ c*时行波解的存在性.进而利用渐近传播速度理论,获得了波速c<c*时行波解的不存在性.最后研究了一类非单调的离散扩散方程非临界行波解的全局稳定性.借助比较原理、加权能量方法和Fourier变换,建立了当初始扰动在加权Sobolev空间中任意大时,所有非临界波速行波解的全局指数稳定性.

李艳玲,李瑜,郭改慧[10](2019)在《一类混合比率依赖食物链扩散模型的Hopf分支》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一类基于混合比率依赖的三种群食物链扩散模型.利用Hurwitz判据讨论了非负常数平衡解的稳定性,并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该系统空间齐次和空间非齐次的Hopf分支,同时利用规范型理论和中心流形定理给出Hopf分支方向和分支周期解稳定性的判据.最后借助Matlab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验证补充理论分析结果.

二、PERSISTENCE AND GLOBAL STABILITY FOR A THREE-SPECIES RATIO-DEPENDENT PREDATOR-PREY SYSTEM WITH TIME DELAYS IN TWO-PATCH ENVIRONME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ERSISTENCE AND GLOBAL STABILITY FOR A THREE-SPECIES RATIO-DEPENDENT PREDATOR-PREY SYSTEM WITH TIME DELAYS IN TWO-PATCH ENVIRONMENTS(论文提纲范文)

(2)兴凯湖东方白鹳食物网络结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食物网研究概述
        1.2.2 关键种研究进展
        1.2.3 复杂网络中心性
        1.2.4 东方白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2 创新点
2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气候特征
        2.1.3 动植物资源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预处理
        2.2.3 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
        2.2.4 营养级核算
        2.2.5 食物网结构模型构建
        2.2.6 复杂网络中心性
    2.3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东方白鹳食物网结构研究
        3.1.1 东方白鹳食物网各物种同位素比率实验测定结果
        3.1.2 东方白鹳食物网各物种营养级
        3.1.3 东方白鹳食物网构建
        3.1.4 东方白鹳雏鸟食性分析
    3.2 基于复杂网络中心性的物种排序
        3.2.1 度中心性
        3.2.2 紧密度中心性
        3.2.3 介数中心性
        3.2.4 PageRank中心性
        3.2.5 网络中心性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兴凯湖食物网各物种稳定同位素富集特征
    4.2 兴凯湖东方白鹳食物网鱼类的营养级特征
    4.3 食物量比率模型分析
    4.4 基于复杂网络中心性的序列分析
    4.5 东方白鹳取食偏好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一类捕食与被捕食种群生态系统的动力学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种群动力学模型
    1.1 研究背景
    1.2 常见的种群动力学模型
    1.3 Holling型功能响应函数
第二章 动力学方程平衡解的稳定性
    2.1 解的稳定性和李雅普诺夫定理
    2.2 线性稳定性分析
    2.3 Routh-Hurwitz判据
第三章 捕食率对一类食饵-捕食者模型动力学稳定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动力学模型
    3.3 平衡解和稳定性分析
    3.4 数值模拟
    3.5 结论
第四章 季节性对一类食饵-捕食者模型动力学稳定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动力学模型
    4.3 数值模拟
    4.4 结论
致谢
符号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4)基于食物网结构下的捕食系统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Allee效应
    1.3 食物网模型
        1.3.1 随机模型和级联模型
        1.3.2 生态位模型
    1.4 生境丧失
    1.5 空间动态模拟模型
        1.5.1 元胞自动机模型
        1.5.2 耦合映像格子模型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具有Allee效应捕食-竞争系统的时空动态分析
    2.1 模型构建
    2.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2.2.1 系统稳定性分析
        2.2.2 两系统中物种种群密度的时间动态分析
        2.2.3 捕食者初值及Allee阈值对系统稳定性影响
        2.2.4 系统三物种空间动态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类生境丧失模式对复杂食物网稳定性的影响
    3.1 空间复杂食物网的建立
    3.2 食物网演化模拟规则
        3.2.1 食物网营养级演化规则
        3.2.2 生境丧失模型
    3.3 结果分析
        3.3.1 营养层的时空动态分析
        3.3.2 两类生境丧失模式下的食物网演化动态
    3.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高原鼢鼠先天免疫功能及其与竹鼠和大鼠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动物免疫系统的研究概况
        1.1.1 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研究概况
        1.1.2 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研究概况
        1.1.3 啮齿类动物免疫系统发育
        1.1.4 肠道菌群与啮齿类动物先天免疫系统互作
        1.1.5 TLRs与啮齿类动物先天免疫应答
        1.1.6 程序性细胞死亡与啮齿类动物先天免疫系统
    1.2 生态免疫学研究概况
        1.2.1 生态免疫学的提出
        1.2.2 生态免疫学研究内容
        1.2.3 野生啮齿类动物生态免疫学研究
    1.3 地下啮齿类动物及高原鼢鼠概况
        1.3.1 地下啮齿类动物概述
        1.3.2 高原鼢鼠概述
    1.4 立题依据
第二章 高原鼢鼠血液中先天免疫水平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动物采集
        2.2.2 主要实验试剂
        2.2.3 主要试剂配制
        2.2.4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杀菌实验
        2.3.2 免疫应激
        2.3.3 白细胞分析
        2.3.4 血浆总补体活性(CH50)及补体C3和C4浓度测定
        2.3.5 血浆LZM、MBL和 CORT水平的测定
        2.3.6 中性粒细胞吞噬活性和呼吸爆发活性分析
        2.3.7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4.1 先天免疫参数的主成分分析
        2.4.2 全血的杀菌活性
        2.4.3 GLM分析免疫应激后血液先天免疫参数
        2.4.4 三物种在物种水平血液先天免疫参数的比较
        2.4.5 三物种免疫应激后血液TCA的变化和CORT水平的比较
    2.5 讨论
第三章 高原鼢鼠小肠黏膜先天免疫水平及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对其先天免疫系统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动物采集
        3.2.2 主要实验试剂
        3.2.3 主要试剂配制
        3.2.4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小肠组织显微结构观察
        3.3.2 小肠组织溶菌酶活性测定
        3.3.3 小肠组织防御素含量测定
        3.3.4 小肠组织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3.3.5 小肠组织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测定
        3.3.6 小肠组织总抗氧化活性和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3.3.7 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
        3.3.8 肠道真菌多样性分析
        3.3.9 统计分析
    3.4 结果
        3.4.1 小肠组织形态学观察
        3.4.2 小肠防御素含量及免疫相关酶活性
        3.4.3 小肠抗氧化酶活性与总抗氧化活性
        3.4.4 三物种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
        3.4.5 三物种肠道真菌多样性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高原鼢鼠脾脏中TLR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动物采集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2.3 主要试剂配制
        4.2.4 主要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脾脏组织显微结构观察
        4.3.2 免疫应激
        4.3.3 免疫应激对脾脏组织TLR2、TLR4和HIF-1α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脏中NF-κB1和MAPK14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4.3.5 脾脏组织IL-6、TNF-α和 IFN-β含量检测
        4.3.6 统计分析
    4.4 结果
        4.4.1 脾脏指数及组织形态学观察
        4.4.2 脾脏中TLR2、TLR4和HIF-1α的相对表达
        4.4.3 脾脏中NF-κB1和MAPK14 基因的相对表达
        4.4.4 脾脏中IL-6、TNF-α和 IFN-β水平
    4.5 讨论
第五章 低氧对高原鼢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动物采集
        5.2.2 主要实验试剂
        5.2.3 主要试剂配制
        5.2.4 主要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巨噬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5.3.2 巨噬细胞低氧模型的建立
        5.3.3 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测定
        5.3.4 巨噬细胞活性氧的测定
        5.3.5 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凋亡率
        5.3.6 TUNEL检测巨噬细胞凋亡
        5.3.7 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
        5.3.8 巨噬细胞Caspase-1、3和4 活性检测
        5.3.9 培养液IL-1β和IL-18含量检测
        5.3.10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巨噬细胞HIF-1α、Bax、Bcl-2和Gasdermin 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5.3.11 统计分析
    5.4 结果
        5.4.1 巨噬细胞吞噬活性
        5.4.2 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活性
        5.4.3 巨噬细胞的凋亡
        5.4.4 巨噬细胞的焦亡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几类时滞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和分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1.1.1 泛函微分方程的发展历程
        1.1.2 泛函微分方程的研究现状
        1.1.3 泛函微分方程的实际应用
    1.2 预备知识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确定时滞的两区域捕食模型
    2.1 研究背景
    2.2 零时滞模型平衡点的稳定性
    2.3 时滞模型平衡点的稳定性和分岔
        2.3.1 时滞模型的建立
        2.3.2 平衡点的稳定性和分岔
    2.4 数值模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确定时滞Shimizu-Morioka模型
    3.1 研究背景
    3.2 主要结果
        3.2.1 非负平衡点的稳定性
        3.2.2 平衡点处局部Hopf分岔
    3.3 数值模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确定时滞竞争合作模型
    4.1 研究背景
    4.2 正平衡点处局部Hopf分岔
    4.3 数值模拟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群落理论范式争论研究 ——基于生态学家科学与哲学的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为什么研究群落理论范式争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与写作思路
    四、应用价值与创新之处
第一篇 群落演替的机体论与个体论之争
    第一章 克莱门茨与新克莱门茨主义群落演替理论
        1.1 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内涵
        1.2 “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提出的背景
        1.3 对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质疑
        1.3.1 对群落演替起因(动因)的质疑
        1.3.2 对群落演替路径(方式)的质疑
        1.3.3 对群落演替趋向(终点)的质疑
        1.4 “新克莱门茨主义”群落演替理论的提出
        1.4.1 马格列夫将热动力学和控制论应用到群落演替理论中
        1.4.2 奥德姆将群落演替理论的有机整体性扩展到生态系统中
        1.5 对“新克莱门茨主义”群落演替理论的批判
        1.5.1 对生物能学原则的批判
        1.5.2 对物种多样性结论的批判
        1.5.3 对进程有序性的批判
    第二章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提出及其推进
        2.1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提出
        2.1.1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内涵
        2.1.2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提出的背景
        2.2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遭遇
        2.3 群落演替“个体论”的复兴
        2.4 群落演替“个体论”的推进
        2.4.1 格莱姆的植物适应对策模型
        2.4.2 蒂尔曼的资源比率假说
        2.4.3 休斯顿和史密斯的个体-本位模型
    第三章 群落演替“机体论”与“个体论”之争的弱化与综合
        3.1 三重机制演替模型解释
        3.1.1 三重机制模型的内涵
        3.1.2 三重机制演替模型的局限性分析
        3.2 综合的群落演替因果性框架
        3.3 变化镶嵌体稳态学说
        附图
第二篇 群落聚集的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
    第四章 戴蒙德群落聚集整体论的提出及质疑
        4.1 戴蒙德群落聚集整体论的提出及其他学者的支持
        4.1.1 戴蒙德群落聚集整体论的提出
        4.1.2 其他生态学者的支持
        4.2 森博洛夫等群落聚集还原论者的质疑
        4.2.1 森博洛夫以及康纳和森博洛夫的质疑
        4.2.2 斯特朗等对“种间竞争”的质疑
        4.2.3 康奈尔拒斥“竞争后的幽灵”
    第五章 戴蒙德群落聚集整体论者的回应及质疑
        5.1 格兰特和阿尔伯特对斯特朗等的回应及质疑
        5.2 赖特和毕尓对森博洛夫和康纳分析方法的质疑
        5.3 戴蒙德和吉尔平的回应及质疑
        5.4 拉夫加登对群落聚集还原论者的回应及质疑
    第六章 森博洛夫等群落聚集还原论者的回应及质疑
        6.1 康纳和森博洛夫对戴蒙德和吉尔平以及赖特和毕尔等的回应和质疑
        6.2 森博洛夫对拉夫加登的回应及质疑
        6.2.1 对哲学批判的回应
        6.2.2 对技术批判的反驳
        6.3 森博洛夫和康纳对赖特和毕尓的回应及质疑
        6.3.1 对赖特和毕尔批判Q模式分析的回应
        6.3.2 赖特和毕尔提出新R模式分析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群落聚集整体论与还原论争论的延续
        7.1 群落聚集整体论与还原论者的总结性交锋和陈词
        7.1.1 吉尔平和戴蒙德基本观点
        7.1.2 康纳和森博洛夫对吉尔平和戴蒙德的回应及质疑
        7.1.3 吉尔平和戴蒙德对康纳和森博洛夫的反驳
        7.1.4 康纳和森博洛夫的总体性回应
        7.2 新世纪群落聚集整体论与还原论争论的再延续
        7.2.1 对物种共现模式的重申
        7.2.2 对棋盘分布的再争论
        附图
第三篇 群落构建的决定论与随机论之争
    第八章 群落构建决定论的生态位理论内涵及疑难
        8.1 生态位理论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8.1.1 两种内涵:生境生态位与功能生态位
        8.1.2 量化研究:n-维超体积生态位
        8.1.3 操作性描述:资源利用生态位
        8.2 生态位理论的疑难
        8.2.1 实证研究的责难
        8.2.2 多元观点的冲击
        8.2.3 区域过程的忽略
        8.2.4 解释能力的缺乏
    第九章 群落构建随机论中性理论的提出及推进
        9.1 中性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分析
        9.1.1 中性理论的理论基础
        9.1.2 中性模型的框架结构
        9.1.3 中性理论的实证研究
        9.1.4 意义分析
        9.2 对中性理论的质疑及其推进
        9.2.1 中性理论的质疑
        9.2.2 中性理论的推进
    第十章 生态位理论的复兴及争论趋势
        10.1 生态位理论的复兴
        10.1.1 生态位概念的修订
        10.1.2 随机生态位理论的提出
        10.2 争论趋于融合
        10.2.1 生态位-中性连续体假说
        10.2.2 基于过程的统一框架
        附图
    第十一章 群落生态学理论范式争论的哲学启示
        11.1 群落演替机体论与个体论之争的哲学启示
        11.2 群落聚集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的哲学启示
        11.3 群落构建决定论与随机论之争的哲学启示
        11.4 争论解决的可能路径——渐进式理论综合
        11.4.1 理论综合的内涵及其可行性
        11.4.2 理论综合的工具
        11.4.3 理论综合的方法
        11.4.4 理论综合的原则
        附图
结语与展望
    一、本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
    二、本研究取得的基本结论
    三、研究展望
    四、本研究的欠缺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两类种群生态系统动力学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种群生态系统动力学
        1.1.2 动力学系统轨线的稳定性
        1.1.3 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和线性稳定性
        1.1.4 分岔理论
    1.2 两类种群生态系统模型
        1.2.1 经典的食饵-捕食者模型概述
        1.2.2 共生网络模型
    1.3 Holling型功能反应模型
第二章 含时变迁移的三物种食饵-捕食者模型动力学稳定性
    2.1 研究问题的进展
    2.2 双系统的三物种食饵-捕食者模型介绍
    2.3 模拟结果和小结
    2.4 一维多重食饵-捕食者系统的种群演化动力学
    2.5 章节小结
第三章 遗传多样性对共生网络中引爆点的影响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 共生网络模型介绍
    3.3 模拟结果与讨论
        3.3.1 遗传多样性引起的灭绝引爆点移动
        3.3.2 遗传多样性诱导的引爆点亚稳区域扩大
        3.3.3 遗传多样性抑制迟滞行为
    3.4 本章小结
致谢
符号表
参考文献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9)离散扩散系统行波解的存在性与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记号说明
第二章 一类格上的三种群竞争系统波前解的稳定性
    2.1 引言
    2.2 预备知识和主要结论
    2.3 大波速波前解的稳定性
第三章 一类格上的比率依赖捕食系统的入侵行波解
    3.1 引言
    3.2 一般的行波解存在性结论
    3.3 行波解的存在性和不存在性
第四章 一类非单调离散扩散方程非临界行波解的全局稳定性
    4.1 引言
    4.2 初值问题和主要结论
    4.3 非临界行波解的全局稳定性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撰写(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PERSISTENCE AND GLOBAL STABILITY FOR A THREE-SPECIES RATIO-DEPENDENT PREDATOR-PREY SYSTEM WITH TIME DELAYS IN TWO-PATCH ENVIRONMENTS(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能流平衡和动力学模型的食物网稳定性研究[D]. 顾心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2]兴凯湖东方白鹳食物网络结构解析[D]. 邢敏言.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3]一类捕食与被捕食种群生态系统的动力学稳定性[D]. 王成宇.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4]基于食物网结构下的捕食系统动态分析[D]. 刘陈霖.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5]高原鼢鼠先天免疫功能及其与竹鼠和大鼠的比较研究[D]. 曹旺杰. 兰州大学, 2020(01)
  • [6]几类时滞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和分岔[D]. 张鑫. 吉林大学, 2019(10)
  • [7]群落理论范式争论研究 ——基于生态学家科学与哲学的综合[D]. 王雯. 山西大学, 2019(05)
  • [8]两类种群生态系统动力学稳定性分析[D]. 金梦. 安庆师范大学, 2019(01)
  • [9]离散扩散系统行波解的存在性与稳定性[D]. 苏涛.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一类混合比率依赖食物链扩散模型的Hopf分支[J]. 李艳玲,李瑜,郭改慧. 应用数学学报, 2019(01)

标签:;  ;  ;  ;  ;  

具有时间延迟的三物种比率依赖的捕食者 - 猎物系统在两个补丁环境中的持久性和全球稳定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