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及其研究成果

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及其研究成果

一、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及其研究成果(论文文献综述)

任晓亚,张志强[1](2022)在《基于国际权威科学奖励的科学发现规律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科学奖励是有关科学共同体对特定科学发现成果的共识性学术认可评价,是反映科学发展重要突破、进展脉络和趋势的一扇窗口。为了厘清科学奖励相关研究的阶段特点、内容与规律、问题与趋向,本文综合利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从科学奖励的有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出发,聚焦于科学奖励获得者(科学发现生产者)与获奖成果(科学发现本身)两大研究主题对象,由点至面,详细梳理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特点与差异,尝试总结基于国际权威科学奖励的科学发现规律研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未来研究的可能视角与趋向。

朱喆琳,刘海波,许可[2](2021)在《重大科学发现的知识结构化及其价值实现路径研究——以日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专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意义]重大科学发现对推动科技进步、提升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探讨重大科学发现的知识结构化与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可以为我国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提供重要启示。[方法/过程]以日本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发明人或权利人的发明专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专利申请时间、申请数量、维持时间、发明人数量和权属状态等方面的数据,揭示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规律性特征。[结果/结论]重大科学发现的形成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是技术累积与技术革命的统一。专利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可以促进以重大科学发现为代表的知识的结构化、公开化与社会化,反馈于整个学科领域和社会公共福利的提升。

李立国,赵阔[3](2021)在《跨学科知识生产的类型与经验——以21世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跨学科知识生产在当代知识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对近20年间164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案例剖析发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跨学科性表现在知识生产过程与知识生产主体两方面。跨学科知识生产的类型包括理论与概念的跨学科借鉴融合、研究成果的跨学科应用与转化。知识生产主体的跨学科性则表现在研究者自身的教育与工作经历,以及家庭社会关系等方面。跨学科知识生产方式既包括共时空多学科团队合作、多中心跨机构协同创新等组织方式,也包括研究者个体跨时空的思维对话和跨域跨界流动。跨学科知识生产是共时空与跨时空、组织制度构建与人的跨界流动交叠并行的创新过程,与跨学科组织建设相比,跨学科思维和跨学科合作意识的培养更为重要。重大创新的跨学科实践与发生机制是复杂多样的,不仅可能表现在理论视角的相互融合与借鉴,还可能表现为理论与应用的交互作用,是多重交叉中"量的积累"后的"质的飞跃"。

胡娟[4](2020)在《语义与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有关《犹太人与诺贝尔奖》“专有名称”英汉翻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专有名称的翻译是翻译过程中很常见的考验,能否恰当地翻译专有名称关系到是否准确地用目标语表达原文的信息。本翻译报告是基于英汉翻译项目《犹太人与诺贝尔奖》,在皮特·纽马克的语义与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尝试研究信息型文本中专有名称的翻译步骤、策略和方法。《犹太人与诺贝尔奖》是以色列作家伊夫萨姆·阿兹加德(Yivsam Azgad)撰写的系列书籍中的一册,重点介绍多位杰出犹太民族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生平,内容涉及化学、物理学、生理学、医学、经济学及文学等领域的专业内容。翻译过程中,笔者遇到了很多初次出现的人名及科学领域专业术语等专有名称。目前,大部分专有名称在汉语中不存在对等的表达,因此,专有名称的翻译是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根据皮特·纽马克的交际和语义翻译理论,同时参考前辈的有关专有名称的研究成果,译者归纳出相对系统的翻译步骤,主要采用了音译、直译、意译及补偿法翻译策略。文本中出现的人名,译者直接采用音译,以实现人名的语音转换,让汉语目标读者能听到汉语译名后识别出对应的人物,实现人名的指称作用。对于科学术语等,译者采用直译、意译,实现目标语读者充分理解该术语承载的信息。对于部分专有名称,译者还会采用补偿法来补充说明名称的深层含义,帮助目标读者理解。总的目标是利用这几种翻译方法实现译文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并且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专有名称承载着重要信息,准确翻译专有名称能有效促进目标语读者理解译文所要表达的信息。本翻译报告旨在研究信息型文本中专有名称的翻译步骤、策略和方法,希望能促进专有名称的翻译和研究。

梁淇淋[5](2020)在《诺贝尔奖教学内容对培养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高中生物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宗旨,因此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梳理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基础上,挖掘其契合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典型性与所蕴含的教学价值,提出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以期在教学实践中为教师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借鉴。本研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BL教学模式、HPS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整理了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直接呈现的和隐含的诺贝尔奖内容,分析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对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概念理解,培养学生生命观念;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学习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讨论社会性科学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在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开阔教师专业视野、引导教师聚焦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以问卷调查了中学生对诺贝尔奖的关注度以及教师利用教材中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调查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分析了不同中学的教师以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现状。应用案例研究法选取教材中诺贝尔奖的三个内容作为案例进行了教学案例设计。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诺贝尔奖内容了解不够,主要渠道是网络、杂志等,缺乏主动学习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意识。很多教师忽略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认为讲解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少部分教师能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每节课之中,仍有很多教师未从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统计分析不同中学教师以诺贝尔奖内容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现状,省级示范与市级示范中学相比在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了解、对教材中诺贝尔奖内容的认知、对教材中的和教材相关诺贝尔奖内容处理方式的四个维度上差异不显着(p>0.05)。与普通中学教师相比,示范学校教师对核心素养和诺贝尔奖内容的了解更加深入,对教材相关的诺贝尔奖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合适,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针对上述调查结果提出了3种教学策略:对于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诺贝尔奖内容主要采取情境创设、问题串、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诺贝尔奖内容划分教学任务,课堂上以诺贝尔奖内容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以问题串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设的教学任务,最终达成本节课教学目标;契合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诺贝尔奖内容采取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策略,课前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在课前根据教学任务查阅资料、制作PPT、选出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学生代表讲解,教师适当引导与补充,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讨论,最终逐项完成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补充课本知识的诺贝尔奖内容采取引导性自主学习策略,课前教师发放阅读资料,提出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学阅读资料,完成思考题,课堂上学生交流讨论,师生共同总结,教师适时展示练习题,学生巩固练习。最后选择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根据三种教学策略设计了三个教学案例。

陈广仁,刘志远,王媛媛,傅雪[6](2015)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设立、评选及获得者国别、性别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梳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发展,简介了诺贝尔奖的设立、评选,统计、分析了1901—2015年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国别、性别分布情况。

门伟莉,张志强[7](2015)在《诺贝尔科学奖授奖时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统计19012013年诺贝尔科学奖相关数据研究诺贝尔科学奖授奖时滞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以获得奖项的先后次序和获奖成果完成先后次序两种思路,认为应以后者研究百余年来诺贝尔科学奖授奖时滞现象。研究结果表明,与现在广为人们接受的规律相反,近年来,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年龄和因此获得奖项的年龄变化幅度较小,诺贝尔科学奖授奖时滞不升反降。现代科学发展水平和仪器制造水平加快了重大科技突破获得社会认可的速度,加速了科技创新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诺贝尔科学奖授奖过程中存在着典型的路径依赖。

鲍雪莹,陈贡,刘木林[8](2014)在《基于履历信息的国际科技人才特征分析——以近十年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奖得主为例》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公开信息源获取2004-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个人履历信息,对这72位获奖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包括性别结构、国家分布、年龄结构,挖掘对获奖产生重要影响的科研社会关系。结果发现,获奖者以男性居多,女性获奖者多属于生理学或医学领域;获奖者多为美国人,高水平的机构对科技人才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获奖者整体年龄偏大,其中高龄化学奖得主人数最多;科研社会关系对于年轻学者的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文章最后为我国培养国际科技人才提出若干建议。

许丹青[9](2014)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合作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1901~2012年201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计量学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合作关系进行研究,探寻世界顶尖生物医学科学家科研合作规律,为我国生物医学科技战略管理决策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对象1901~2012年201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资料来源相关获得者个人信息及论文原始数据自以下数据库采集综合:1、诺贝尔基金官方网站:http://nobelprize.org/;2、美国汤森路透集团《科学引文索引(SCI)》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1900-2012);3、国内外有关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书籍、期刊等文献;4、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得者个人主页。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检索方法。2、科学计量学方法:运用统计方法计算科学计量学指标,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将获得者的科学论文合作进行分析。3、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Bibexcel生成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作者、机构、国家、学科共现文件,采用Gephi处理后生成其合作网络并计算中心性指标,然后对所构建合作网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201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总数为39993篇,其中合作论文为32885篇,占总论文数的82.3%;人均合着率为71%,人均合作指数为3.32。其中合作人数最多的科学论文的作者人数为282人。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后合着率无显着差异,而获奖后合作指数较获奖前有显着提高。其合着率、合作指数、h指数三项指标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3、76%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都通过合作论文直接或间接的彼此联系在一起,但大多倾向与少数合作者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作者合作网络显示出小世界的特征,其中存在少数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合作群体,最大的小团体为27k核网络。4、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所参与的机构合作网络中,占据中心地位以及起到信息桥梁作用的机构几乎均为美国的着名大学。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国家合作比例在2010~2012年间达到42%并持续上升。美国是世界各国的主要合作对象与交流平台,越靠近美国的国家其科技实力也越强。中国处于7k核团体中,与18个国家中的7个西方发达国家保持着较频繁的合作关系,其中与美国的合作关系最紧密,达到43次。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多学科交叉科学论文逐年增加,20世纪80年代后约占3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科研活动中起到了最基础的作用,其度中心度为45,中介中心度为915.65。以其为核心学科的学科群组成了获得者们最重要的知识结构。研究结论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合作水平越高,其学术能力越强。获得者论文合作模式呈现多样化,获得者之间及其机构合作与国家合作呈现常态化,机构合作以美国着名大学为核心,国家合作以美国为中心。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论文合作网络呈现“小世界”特征,其中存在着紧密合作的小团体;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其科研活动中起到了最基础的作用,以其为核心的学科组成了获得者的最重要的知识结构。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间大多通过论文合作直接或间接地彼此联系,其合作中极有可能存在其他未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建议1、加强拔尖创新人才与创新团队的国际化合作;2、加强高水平创新人才之间的密切合作;3、重视“当采”学科在科研活动中的基础作用。本研究创新点1、从论文合作的角度对1901~2012年201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研合作进行研究;2、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获得者科学论文作者、机构、国家及学科合作网络进行构建和分析。继续开展本研究的设想1、继续开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将获得者科研合作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虽以获得者科学论文为基础,从不同层面对其进行分析,但由于科学论文仅能反映其科研活动的一方面,并不能进行全面的概括。因此,有必要选取除科学论文外的其他可量化信息,如获得者的科研项目等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2、从科研合作的角度,进行我国顶尖生物医学科学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比较研究。以本研究的结果为参考依据对比验证他们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将获得者群体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陈其荣[10](2013)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基础研究》文中认为文章主要提出并探讨了三个具有内在关联的问题:一是基础研究的类型问题。基础研究是一个随着科学研究实践的发展而演进的范畴,通过对现代科学从"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转变的历史考析,得出基础研究的范畴已从只是"纯基础研究"的一种类型拓展为包括"纯基础研究"和"定向基础研究"两种类型的结论,结合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从事基础研究的实际案例,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基础研究范畴做出了新的阐释。二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从事基础研究的比重究竟有多大。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从事基础研究(分为"纯基础研究"与"定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获奖工作的人数与比例的统计分析,发现高达90%左右的科学家是由于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而被授予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彰显了权威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对基础研究的"偏爱",从而显示出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三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是如何从事基础研究的。依据真实、丰富而鲜活的思想资料,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分析和揭示了他们作为科学精英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的"奥秘"。

二、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及其研究成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及其研究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国际权威科学奖励的科学发现规律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科学奖励相关理论基础
    2.1 科学奖励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科学奖励定义及内涵
        2.1.2 科学奖励分类及形式
    2.2 科学奖励有关理论发展
        1)科学奖励系统与科学发现的优先权
        2)科学界社会分层与科学精英
        3)科学学的定量发展
        4)科学界马太效应
        5)时间效应与整体效应
3 科学奖励相关研究现状
    3.1 科学奖励国际文献分析
        3.1.1 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
        1)科学社会学领域
        2)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领域
        3)生理医学领域
        4)经济学领域
        5)其他研究领域
        3.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角度
        1)科学奖励获得者(科学发现生产者)
        2)获奖成果(科学发现本身)
    3.2 科学奖励国内文献分析
        3.2.1 研究主题阶段特征
        3.2.2 研究角度与研究内容
        1)科学发现分布规律、内在因素层面
        2)科学家人才成长特征、科研产出、人才培养教育层面
        3)学术关系、奖项关联、知识传承层面
        4)国家科技战略、科技政策层面
        5)其他典型研究
4 科学奖励研究的问题与趋向
    1)奖励机制与奖项定性定量化研究有机结合
    2)基础科学领域科学奖励的规律发现与领域特点
    3)科学发现的连续性创新脉络和路径,以及科学发现关联/传承的规律与模式
    4)利用新方法深入挖掘科学发现的生命周期
    5)基于科学发现“知识交叉点”的学科交叉测度
    6)科学社会学视角下科学奖励的功能探讨
5 总结与展望
    1)科学奖励研究的阶段特点
    2)科学奖励研究的主要结论与意义
    3)科学奖励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可能趋向

(2)重大科学发现的知识结构化及其价值实现路径研究——以日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专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研究成果及其价值概括
2 日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专利情况及特征
    2.1 专利申请的时间与数量分布
        2.1.1 专利数量与获奖周期
        2.1.2 创新产出的时间波动
    2.2 专利被引与维持时间分布
        2.2.1 专利被引证情况
        2.2.2 专利维持时间
    2.3 发明人情况
    2.4 研究主体
3 日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专利特征启示
    3.1 创新成果产出的不确定性与研究支持长期性之间关系
    3.2 各类组织在创新成果产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2.1 组织(单位)是重大科学发现的保障
        3.2.2 创新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出
    3.3 专利的私权属性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作者贡献说明:

(3)跨学科知识生产的类型与经验——以21世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跨学科性的多重表现
    (一)跨学科知识生产的两种类型
        1.理论与概念的跨学科借鉴融合
        2.研究成果的跨学科应用与转化
    (二)知识生产主体的跨学科性
        1.研究者自身的跨学科教育与工作经历
        2.研究者的家庭社会关系
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跨学科知识生产方式
    (一)跨学科知识生产的组织形式
        1.共时空、多学科的团队合作
        2.多中心、跨机构的协同创新
    (二)研究者的自主探索与空间流动
        1.跨时空的理论对话与思想传承
        2.研究者自身的跨界流动
四、跨学科知识生产的经验与启示

(4)语义与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有关《犹太人与诺贝尔奖》“专有名称”英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al Text
    1.2 The Motivation for Selecting the Original Text
    1.3 Research Purpose
    1.4 Research Significance
        1.4.1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1.4.2 Practical significance
    1.5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ask Description
    2.1 Analysis of Text Type
    2.2 Requirements of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3.1 Theoretical Preparations
        3.1.1 Previous studies on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theories
        3.1.2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roper names
    3.2 Practical Preparations
    3.3 Translation Process
    3.4 Summary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Transliteration for Proper Names without Connotation
    4.2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Proper Names with Connotation
        4.2.1 Literal translation
        4.2.2 Free translation
        4.2.3.Compens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Appendix

(5)诺贝尔奖教学内容对培养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现状
        1.2.2 国外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现状
        1.2.3 诺贝尔奖内容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案例研究法
        1.4.4 数据处理
2.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素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和诺贝尔奖概念界定
        2.1.1 核心素养
        2.1.2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2.1.3 诺贝尔奖
    2.2 核心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HPS教育理论
        2.2.2 PBL教学模式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统计学方法
3.诺贝尔奖内容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3.1 诺贝尔奖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3.1.1 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直接呈现的诺贝尔奖内容
        3.1.2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隐含的诺贝尔奖内容
    3.2 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的教学价值
        3.2.1 对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
        3.2.2 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价值
4.中学生对诺贝尔奖关注度的问卷调查
    4.1 调查目的与对象
    4.2 调查问卷编制及内容
    4.3 问卷调查实施
    4.4 中学生对诺贝尔奖关注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4.4.1 中学生对诺贝尔奖的关注情况分析
        4.4.2 中学生对与生物相关的诺贝尔奖关注和了解情况分析
        4.4.3 中学生对诺贝尔奖的认知情况分析
    4.5 中学生对诺贝尔奖关注度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
5.利用教材中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5.1 利用教材中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5.1.1 调查目的
        5.1.2 调查对象
        5.1.3 编制调查问卷
        5.1.4 问卷的调查内容
        5.1.5 实施问卷调查
    5.2 利用教材中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5.2.1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5.2.2 教师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了解情况的分析
        5.2.3 教师对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认知情况的分析
        5.2.4 教师对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处理方式分析
        5.2.5 教师对教材相关诺贝尔奖内容处理方式分析
    5.3 不同中学教师以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现状的统计分析
        5.3.1 省级示范和市级示范中学教师诺贝尔奖内容教学现状统计分析
        5.3.2 示范中学和城市普通中学教师诺贝尔奖内容教学现状统计分析
        5.3.3 示范中学和农村普通中学教师诺贝尔奖内容教学现状统计分析
    5.4 利用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调查中所凸显的问题
6.运用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6.1 情境创设、问题串、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6.1.1 情境创设、问题串、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6.1.2 情境创设、问题串、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教学环节
    6.2 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策略
        6.2.1 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6.2.2 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策略的教学环节
    6.3 引导性自主学习策略
        6.3.1 引导性自主学习策略制定的依据
        6.3.2 引导性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环节
7.运用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
    7.1 “基因在染色体上”课例设计
    7.2 “基因工程技术的利与弊”课例设计
    7.3 “细胞癌变的原因”教学片段设计
8.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致谢

(6)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设立、评选及获得者国别、性别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设立
2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选
3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国别分析
    3.1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
    3.2结果及分析
        3.2.1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国别统计分析
        3.2.2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国别统计分析
        3.2.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国别统计分析
        3.2.4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国别统计分析
4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华人
5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女科学家
6结论

(7)诺贝尔科学奖授奖时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相关研究现状
3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4 数据分析结果-获得奖项先后为序的趋势分析
5 数据分析结果-获奖成果完成先后次序的趋势分析
    5.1 对于诺贝尔科学奖而言
    5.2 对于诺贝尔化学奖而言
    5.3 对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而言
    5.4 对于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言
6 结语

(8)基于履历信息的国际科技人才特征分析——以近十年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奖得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2 数据获取
3 数据分析
    3.1 性别结构分析
    3.2 诺贝尔奖得主国家分析
    3.3 诺贝尔奖得奖年龄分析
    3.4 科研社会关系对获奖的影响
4 结论与对策

(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合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研究方法
1.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合作相关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界定
    1.2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研合作研究的必要性
    1.3 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科研合作研究状况
    1.4 科学论文合作研究方法
2.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合作分析
    2.1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共同获奖状况
    2.2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合作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合作网络
    3.1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作者合作网络
    3.2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机构合作网络
    3.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国家合作网络
    3.4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学科合作网络
    3.5 讨论与小结
4. 讨论与总结
    4.1 讨论与结论
    4.2 建议
    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4 继续开展本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介

(10)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础研究范畴新释
    (一)科学范型: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
    (二)基础研究:从“纯基础研究”向“定向基础研究”的拓展
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从事基础研究获奖工作的统计分析
    (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获奖工作的统计分析
    (二)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获奖工作的统计分析
    (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获奖工作的统计分析
    (四)整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获奖工作的统计分析
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是如何从事基础研究的
    (一)洞悉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求解科学前沿的基本问题
    (二)抓住意外、偶然的现象,追根究底,取得机遇性发现
    (三)在长期的基础研究中,锲而不舍地开拓创新,执着探求真理,最终取得突破性成果
    (四)既从事基础研究,又进行应用研究或技术开发

四、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及其研究成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国际权威科学奖励的科学发现规律研究述评[J]. 任晓亚,张志强. 情报学报, 2022(02)
  • [2]重大科学发现的知识结构化及其价值实现路径研究——以日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专利为例[J]. 朱喆琳,刘海波,许可. 图书情报工作, 2021(22)
  • [3]跨学科知识生产的类型与经验——以21世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为例[J]. 李立国,赵阔. 大学教育科学, 2021(05)
  • [4]语义与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有关《犹太人与诺贝尔奖》“专有名称”英汉翻译报告[D]. 胡娟.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2)
  • [5]诺贝尔奖教学内容对培养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D]. 梁淇淋. 天水师范学院, 2020(12)
  • [6]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设立、评选及获得者国别、性别分析[J]. 陈广仁,刘志远,王媛媛,傅雪. 科技导报, 2015(20)
  • [7]诺贝尔科学奖授奖时滞研究[J]. 门伟莉,张志强. 情报学报, 2015(04)
  • [8]基于履历信息的国际科技人才特征分析——以近十年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奖得主为例[J]. 鲍雪莹,陈贡,刘木林. 现代情报, 2014(09)
  • [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合作关系研究[D]. 许丹青. 山西医科大学, 2014(01)
  • [10]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基础研究[J]. 陈其荣.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标签:;  ;  ;  ;  ;  

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及其研究成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