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地区农业节水灌溉的若干措施

河西地区农业节水灌溉的若干措施

一、河西地区农业节水灌溉的几条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万心[1](2017)在《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文中认为民国时期余江县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给人民群众的生命、生育、生长、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血防之前的余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疫区社会,社会各阶层关系基本处于不良互动状态。这种对瘟疫“不设防”社会生态,为瘟疫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余江人民用“开新填旧”等办法,经过消灭血吸虫病和巩固血防成果等几个阶段的努力,不仅在全国率先取得了根除血吸虫病的胜利,而且很好的巩固了血防成果。作为地方社会重大历史事件,血防对余江地域社会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得当代余江地域社会带有深刻的“血防”烙印。从政治上看,余江地域政治出现了明显的血防化趋势。表现为血防领导机构常规化,保血防“第一面红旗”成为党和地方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领导人对余江血防的高度关注为余江争得了多种政治资源,使余江政治声誉远播国内外。同时,血防改变了余江许多人的政治命运。从经济上看,血防对余江地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血防为生产提供了健康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改善了疫区人民的生活。如:诸多血防工程的建设,直接推动了余江农业经济的发展;送瘟神纪念馆的建立,每年都会吸引大量中外游客来此参观学习,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血防引发了余江地域文化急剧变化。随着血防的胜利,原来余江那种病态的地方文化,逐渐向健康文化演变。围绕血防,大量的文化产品不断出现,余江地域文化被打上了浓厚的“血防”色彩。在血防胜利的鼓舞下,余江血防精神得以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争创一流、充满自信的余江形象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血防也给余江的社会关系带来了巨大变化。在血防运动中,党和县人民政府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奔赴血防第一线“救死扶伤”;人民群众则积极参与血防,主动配合医务人员开展血防运动。通过血防余江形成了社会各阶层良性互动、密切配合的良好社会关系。而且,血防使余江生态环境得到优化。血防彻底改造了余江钉螺的滋生环境,消除了传染源,优化了余江水环境,使余江卫生环境大为改观。但从余江血防模式在鄱阳湖地区推广的情况看,它只适应山丘型疫区,在湖沼型疫区效果有限,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湖区血防不能照搬余江模式,必须另辟溪径。总之,血防成为建国以来国家治理余江地域社会的手段,通过血防国家成功地介入余江地域社会,并成功地塑造了余江地域社会的“血防”色彩。

张正苹[2](2016)在《景电灌区盐碱化防治对策探讨》文中指出甘肃景电灌区盐碱地形成的直接诱因是大面积的粗放灌溉和低降雨高蒸发的气候条件,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土壤盐碱化程度不断加重,严重制约着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土地盐碱化的成因,提出采用节水、化学肥料及水利设施排水沟等综合技术措施的灌区盐碱地综合治理措施。

廖达兴[3](2014)在《左宗棠荒政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左宗棠(1812-1885)是同治、光绪两朝的重要疆臣,也是湘军的重要人物。他在游幕时就协助巡抚办理救灾重建工作,从中学习荒政推行的具体事宜。后来又以督抚身份,在闽浙、陕甘和新疆办理战后救灾、重建工作。左宗棠在东南沿海推行的荒政有:安置灾民、缓征减征赋税和修筑海塘。他在西北内陆陕甘、新疆实践的荒政有:推广农桑、造林、安置灾民、兴修水利和推广茶牧。将左宗棠于东南沿海与陕甘新疆内陆地区所推行的荒政作比较,有的仅推行于沿海:修筑海棠、缓征减征赋税;有的仅推行于陕甘、新疆内陆:植树、禁种罂粟和推广畜牧;有的在闽浙和陕甘、新疆内陆都办理,但是内容却存在极大差异,由此可发现左宗棠在两地办理的荒政具有因地制宜的特色。而且左宗棠的上述实践措施,为战后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吕恒林,黄建恩,常江,冯伟[4](2011)在《徐州九里矿区地表水环境状况与治理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徐州九里矿区地表水系受采煤塌陷的影响,原有的排灌体系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多数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通过对水样pH值、溶解氧、COD、BOD5等11项指标进行抽检,结果表明所抽检的5个断面均未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但pH值、砷、六价铬、石油类、硫化物指标达到了Ⅰ类水质标准,而且水草丰盛的塌陷积水区水质相对较好。分析了塌陷区地表水系和采煤塌陷积水情况,提出水系和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措施,制订出"河湖相连、连网成片、灌排有序,功能完备"的生态水系规划治理初步方案。提出了水环境治理的几条措施,以改善水环境质量。

梁志平[5](2010)在《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从改水运动入手的回溯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近现代太湖流域的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评析、充分挖掘资料的基础上,从环境、政府、社会、技术四个层面探讨了晚清至改革开放初期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过程与饮水改良活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展现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在开埠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随着西文工业的传入,城市的扩张,太湖流域地表水水质环境变迁机理经历了一个由自然的污染向人为的工业污染和化学污染转化过程。在晚清时期,水体污染主要是由河流自然的淤塞与居民生活造成,水质恶化主要发生几个大的城市;民国时期,特别是一战后,因各地工业的发展,工业与化学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逐渐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以致污染面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水质污染与饮水危机;解放后,这种污染进一步延续,并扩大到广大乡村地区,地表水水质彻底恶化,饮水危机全面暴发。面对不断恶化的饮用水水质,中国传统的有关水源保护知识与体系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清代的饮水改良尚未成为官方日常工作的基本内容,成效与范围都十分有限。民国时期的改水活动已相当成熟,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饮水改良作为各级政府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在各地广泛推行起来。同时,颁布了部门齐全、种类繁多的法律法规,规范饮水改良活动,有力的推动了改水活动的展开。不过,改水活动虽然在一些城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经费缺乏以及战争的影响,最终常常无法得到完整的实施,完美的改良计划只是停留在纸上。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改水活动,虽说在城区通过建设自来水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经费与科学指导,以运动形式,按照任务,强行推广土井。在要求农民自筹开挖土井经费与材料的情况下,为完成任务,农民一再降低土井的标准,最终导致开挖了数量庞大泥井,这些泥井完全不合卫生,水质很差,农民大都不使用的,饮水条件基本没有得到改善。直到拨乱反正以后,农村地区才开始了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改水活动。

刘慧[6](2010)在《绿洲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支撑体系及效益评价研究 ——以兵团节水灌溉示范基地为例》文中指出绿洲农业是典型的灌溉农业,水的问题不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生态角度来讲,都是绿洲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走优质,高效节水型现代农业的道路是克服水资源短缺,使绿洲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绿洲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绿洲节水型现代农业以节约水资源为出发点,应用农业、水利、农机、生物等多种现代技术及先进的管理方法,以“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为宗旨,达到绿洲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节水型现代农业主要解决如何在实现预定农业生产目标的前提下做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节约水资源,需要应用现代工业产品,科学技术武装,从而形成绿洲农业特殊的技术支撑体系,这是协调绿洲农业环境、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绿洲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支撑体系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它究竟能给绿洲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发展产生何种影响,产生的效益如何?在推广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必须对节水技术支撑体系进行评估。因此,开展节水技术支撑体系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研究以绿洲农业生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试图从多个思维角度来构建绿洲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支撑体系分析的理论框架。全文运用生态经济学、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综合分析了绿洲现代农业技术路径选择和绿洲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支撑体系,围绕这一主题,研究中首次分析了绿洲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支撑体系,并深入地探讨了绿洲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支撑体系的评价和发展对策;在定量分析方法上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并对兵团农八师节水灌溉示范基地进行了实证解剖分析。全面来衡量,该研究对绿洲现代农业理论构建及绿洲农业持续发展,都有着比较高的参考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黄玉霞[7](2010)在《宁夏平罗县盐渍土变化趋势及土壤生产潜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土壤盐渍化是制约宁夏引黄灌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它的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研究有助于为当地盐碱土改良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合理参考建议。而土壤生产潜力的研究,则为解决当地人口与土地、环境资源的矛盾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文调查和收集了平罗县的土地利用资料,对当地土地利用现状和盐碱土变化规律与趋势做了分析。并在收集当地气象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盆栽试验和室内土壤样品分析,采用潜力衰减法对当地四种典型土壤的土地生产潜力及春小麦、玉米、水稻和油葵的生产潜力进行了估算。估算过程中,对土壤生产潜力中的温度、水分及土壤修正系数做了研究。水分修正系数考虑到了降水和灌溉两种情况,土壤修正系数则结合当地实际,将土壤盐分引入评价指标中,与其它9个土壤指标采用最小限制因子法估算出修正系数。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平罗县的土地利用中,农用地面积最大,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8.1%;农用地中又以耕地为主,且93.3%为水浇田;牧草地占土地总面积23%;林地和园地的比例很小。反映出当地以传统农业为主,且农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未利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6.2%,其中43.7%为盐碱地,荒草地与水域占23.7%,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2)平罗县盐渍化变化趋势从1958-1962年经历了加重—减轻—加重三个变化阶段。1958-1962年呈加重趋势,1962-1989年呈减轻趋势,1989-2005年又表现出加重趋势。在最后一阶段中表现为总体平衡,局部地区加重的特点。3)温度对当地的作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作用,估算出春小麦、玉米、水稻和油葵的温度修正系数分别为0.685、0.628、0.656、0.628。在自然降水条件下,春小麦、玉米、水稻和油葵的修正系数依次为0.0904、0.0547、0.0896、0.0896;在灌溉条件下则为0.7765、0.7703、0.7386、0.7425。可见水分是当地作物生产潜力的主要限制因素,在自然降水条件下,作物几乎无法生长发育。只有通过灌溉,才能确保粮食的丰收。4)土壤的修正系数因土壤类型不同表现出差异较大。研究区内四种典型土壤的修正系数依次为:盐土0.3045,碱土0.2206,改良盐碱土0.4806,灌淤土0.6188。养分贫瘠及土壤结构差是当地土壤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5)在自然降水和灌溉条件下,灌淤土的生产潜力都是最高。在灌溉下,春小麦、玉米、水稻和油葵生产潜力依次为:5696 kg/hm2、7642 kg/ hm2、8658 kg/hm2、6338kg/hm2;其次是改良盐碱土,碱土最低。自然降水条件下的作物生产潜力仅为灌水条件下的10%左右。6)研究区内天然牧草地各月气候生产潜力与月均温和降雨量变化规律一致,气候生产潜力在6-9月较大。通过潜力衰减法估算出天然草地全年气候生产潜力为3287 kg /hm2,人工牧草地则为7023 kg /hm2,产量净增加了一倍多,且人工草地生产潜力在改良盐碱土上远高于盐土和碱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试验的局限性,潜力结果与实际生产有一定的误差且缺乏实证性。并对该县如何提高土地生产潜力提出了建议,以期提高作物生产潜力和促进当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赵文秀[8](2009)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研究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文中指出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07年末,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是国家促进东中西互动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布局,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结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本要求,本文以改革的核心内容(形成资源节约机制与环境友好机制)与配套内容(加强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为基本框架,对长株潭城市群的基本状况进行评价,对长株潭城市群现有政策进行分析,指出其不足,并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措施,包括构建两大机制的具体措施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体现了创新性,对于加快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分析长株潭城市群作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该选题的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该选题的创新和不足。第二部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相关研究。阐释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试验区的客观条件.第三部分,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现状。根据相关资料的收集,总结出长株潭城市群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其建设两型社会的主要特点。第四部分,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面临的障碍。归纳出其在观念上、体制、机制、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障碍,并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第五部分,对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行研究分析,并得出六条重要经验.第六部分,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建议。根据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经验,提出对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具体建议。

彭效忠[9](2006)在《沙产业理论的忠实践行者——治沙模范柴在军和他的三鑫苗圃》文中研究说明

赵正华[10](2006)在《固沙用新材料及野外固沙综合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土地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防风固沙的生态工程,是遏止荒漠化进程、保证绿洲可持续发展和铁路公路等畅通的必行途径,对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防灾、减灾工作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在总结前期LZU系列固沙材料室内性能及其敦煌野外试验的基础上,在宁夏沙坡头进行了野外固沙综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LZU系列固沙材料的固沙性能良好,且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化学—生物”和“化学—生物—工程”固沙综合技术缩短了固沙时间,提高了化学固沙材料的固沙效果以及生物固沙植物的成活率,弥补了单独使用化学固沙、生物固沙和工程固沙的一些缺陷,获得了较高的固沙效率。 同时为了降低LZU固沙材料运输成本,本论文制备了改性聚合物固沙材料,并对其抗压强度、粘度、耐水性和植物生长适宜性等室内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固沙材料的室内固沙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良好,且便于在野外施工中携带。改性聚合物固沙材料的野外固沙性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二、河西地区农业节水灌溉的几条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西地区农业节水灌溉的几条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和本文创新之处
    三、研究视角:血吸虫病防治与社会变迁
    四、研究内容和本文框架
    五、资料来源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血吸虫病与余江疫区社会
    第一节 余江县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流行史
        一、余江县的地理环境
        二、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环境因素
        三、血吸虫病流行社会因素
        四、流行史
    第二节 血吸虫病流行的危害
        一、危害生命,毁灭村庄
        二、影响生育,破坏经济生产
        三、使生活贫困,造成社区恐慌
    第三节 余江疫区的社会状况
        一、政府“缺位”
        二、医疗界无奈
        三、富裕阶层缺乏义举
        四、迷信势力趁火打劫
        五、普通民众的挣扎与绝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国后余江血防的社会条件、历程与成就
    第一节 余江血防模式生成的社会条件
        一、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
        三、中共领导方式的惯性及时代的产物
    第二节 余江血防历程
        一、调查摸底
        二、制定规划
        三、全面防治
        四、巩固成果
    第三节 余江血防的成就
        一、发明“开新填旧”的灭螺方法
        二、成为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的县
        三、长期巩固了血防成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血防与余江地域政治演化
    第一节 血防成为最大的政治任务
        一、崇高的政治使命
        二、各级领导的持续关注
        三、政府官员深入推进血防工作
        四、历届党委、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
    第二节 迅速调动各级组织资源
        一、建立自上而下的防疫系统
        二、建立高效的血防领导工作机制
        三、密集出台政令,使血防工作制度化、法制化
        四、血防领导机构常规化
    第三节 血防为余江争得了多种政治资源
        一、余江“血防圣地”声誉远播海内外
        二、血防改变了余江许多人的政治命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血防与余江地方经济发展
    第一节 艰苦奋斗的血防模式
        一、“勤俭办事”的血防措施
        二、余江血防的产出大于投入
        三、条件困难亦能战胜“瘟神”
    第二节 血防与生产相促进
        一、灭螺与水利建设相结合
        二、治病救人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三、灭螺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四、粪管、“三光”与农业积肥相结合
    第三节 血防促进余江经济发展
        一、提供大量劳动力
        二、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经济结构
        三、推动旅游业繁荣
        四、促进水利事业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血防与余江文化特色形成
    第一节 从“病态文化”到“健康文化”
        一、解放前余江疫区的“病态文化”表征
        二、血防胜利后余江“健康文化”出现
    第二节 血防对余江地域文化的塑造
        一、中共对余江血防文化的建构
        二、血防引起余江地域文化转变的原因
    第三节 余江血防文化的繁荣
        一、新闻报道宣传和学术论文
        二、血防文学和史学
        三、建立纪念馆——血防文化的物质载体
        四、经常性的血防纪念活动
    第四节 余江地域文化之魂:血防精神
        一、余江血防精神的内涵
        二、余江血防精神对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血防与余江地域社会关系改善
    第一节 党和政府: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一、耐心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二、积极做好群众动员工作
        三、把血防知识和技术交给群众
        四、建立群众性的血防队伍
    第二节 血防人员:救死扶伤、认真履责
        一、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
        二、解病人之所难
        三、吃苦耐劳
        四、把病人当亲人
    第三节 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自觉血防
        一、积极参加治疗,感恩政府
        二、积极参加灭螺运动
        三、积极开展“两管”工作
        四、自觉开展环境改造
    第四节 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
        一、干部、技术人员与群众三结合
        二、多部门联合血防
        三、官民同心,群防群控局面的出现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血防与余江生态环境变化
    第一节 虫-人-环境构成的“生态环境系统”
        一、血吸虫及其生命周期
        二、血吸虫的“终宿主”:人或哺乳动物
        三、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
        四、血吸虫病的传播媒介——疫水
    第二节 余江血防“环改”特点及其对环境优化
        一、余江“环改血防”的主要措施
        二、血防与余江生态环境的优化
    第三节 余江血防模式的推广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
        一、余江血防模式在鄱阳湖地区的推广
        二、余江血防模式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未来湖沼型疫区血防策略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景电灌区盐碱化防治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景电灌区概况
2盐碱化成因分析
    2.1气候条件
    2.2自然条件
    2.3人为因素
3治理措施
    3.1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3.2种植耐盐植物
    3.3通过施有机肥调节土壤pH值
    3.4开挖修建排水沟道
    3.5降低灌溉定额
4结语

(3)左宗棠荒政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创新
第一章 左宗棠荒政实践的缘起
    第一节 社会背景的影响
    第二节 家庭与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师友的影响
第二章 左宗棠早期的荒政实践
    第一节 左宗棠在家乡的荒政实践
    第二节 游幕湖广时的荒政举措
    第三节 在闽浙沿海的荒政实践
第三章 左宗棠在陕甘、新疆的荒政实践
    第一节 安置灾民
    第二节 推广农桑及造林
    第三节 兴修水利
    第四节 推广畜牧及其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徐州九里矿区地表水环境状况与治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表水系分布及基本状况
    1.1 地表水系分布
    1.2 现状调查分析
        1.2.1 主要河流受采煤塌陷影响情况
        1.2.2 河流淤积情况
        1.2.3 水质污染情况
2 塌陷积水区现状
3 水环境状况
    3.1 水质指标检测
    3.2 监测结果与现状评价
4 水系与塌陷积水区治理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水系治理
5 水环境治理
    5.1 完善污水排放和治理设施
    5.2 加强矿井外排水的资源化利用
    5.3 利用塌陷积水区构造污水净化型人工湿地
        5.3.1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特点
        5.3.2 利用塌陷区构造人工湿地的可行性
6 结语

(5)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从改水运动入手的回溯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饮水危机
    二 学术史回顾、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三 主干资料与史料价值判断
    四 太湖流域水环境特点
    五 基本概念阐释
第一章 居民传统饮用水源与结构
    第一节 低位平原区
        一 浦江低平原
        二 嘉湖低平原
        三 阳澄淀泖低平原
    第二节 高位平原区
        一 滨海高平原
        二 沿江高平原
        三 太湖以西
    第三节 丘陵山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质变迁与饮水危机
    第一节 低位平原区
        一 浦江低平原
        二 嘉湖低平原
        三 阳澄淀泖低平原
    第二节 高位平原区
        一 滨海高平原
        二 沿江高平原
        三 太湖以西
    第三节 丘陵山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晚清饮水改良:传统与现代
    第一节 传统应对
        一 浚河以洁饮料
        二 城外远汲与乘潮而汲
        三 明矾沉清
        四 水灶业的兴盛与扩张
        五 凿井而食
    第二节 刺激仿效下的新应对
        一 原水处理:沙滤水
        二 现代供水设施:自流井与自来水
        三 水源管理:法律法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饮水改良:变革与创新
    第一节 饮水改良的认知与管理
        一 饮水安全的认知
        二 卫生运动中的饮水宣传
        三 饮水卫生与饮水改良的管理:依法改水
        四 改水试点
    第二节 提倡建设与使用自来水
        一 有自来水城市:扩大自来水供应面,特别是平民供水
        二 成功兴办自来水的地区:曲折中推进
        三 无自来水城市:提倡与反对
    第三节 自流井的推广
        一 低位平原区
        二 高位平原区
    第四节 井水消毒与改良
        一 井水消毒
        二 土井改良
    第五节 控制污染源,保护水源
        一 工业污染源管理:以染坊、造纸为代表
        二 生活污染管理:粪管、生活污水、垃圾管理
    第六节 疏浚河道
        一 低位平原区
        二 高位平原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国后饮水改良:运动化与形式化——以水井为中心
    第一节 低位平原区
        一 浦江低平原
        二 嘉湖低平原
        三 阳澄淀泖低平原
    第二节 高位平原区
        一 滨海高平原
        二 沿江高平原
        三 太湖以西
    第三节 丘陵山区
    本章小结
结论
    一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阶段分期
    二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的时空差异
    三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污染原因分析
    四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质环境生态机制变迁
    五 颠覆书本:重新认知晚清、民国、建国后改水活动
附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后记

(6)绿洲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支撑体系及效益评价研究 ——以兵团节水灌溉示范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论文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现代农业基本理论
    2.3 区域生态经济学相关理论
第三章 绿洲现代农业发展及技术路径选择
    3.1 绿洲农业的特点
    3.2 水资源对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约束
        3.2.1 可利用的水资源有限
        3.2.2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重
        3.2.3 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3.3 绿洲现代农业的技术路径
    3.4 构建合理的节水技术支撑体系
第四章 绿洲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4.1 绿洲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支撑体系的内容
        4.1.1 绿洲现代节水灌溉技术体系
        4.1.2 绿洲节水栽培技术体系
        4.1.3 节水管理技术体系
    4.2 绿洲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支撑体系效益界定
        4.2.1 技术效益
        4.2.2 经济效益
        4.2.3 生态效益
        4.2.4 社会效益
第五章 绿洲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支撑体系评价
    5.1 评价的意义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涵义
    5.3 效益评价的指导原则
    5.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程序和方法
    5.5 指标的选择和确定
    5.6 评价指标适用性分析
    5.7 指标体系构成分析
        5.7.1 技术效益指标分析
        5.7.2 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5.7.3 生态效益指标分析
        5.7.4 社会效益指标分析
    5.8 评价方法
    5.9 评价模型的构建
    5.10 指标的无量纲处理
第六章 节水技术支撑体系效益评价实证研究
    6.1 农八师石河了垦区概况
        6.1.1 自然资源概况
        6.1.2 社会经济状况
    6.2 农八师石河子垦区节水灌溉发展历程
    6.3 节水技术集成模式
    6.4 节水技术支撑体系效益评价
        6.4.1 评价指标体系
        6.4.2 指标处理
        6.4.3 效益评价
        6.4.4 评价结果分析
第七章 评价结果思考:节水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7.1 农户节水技术选择行为存在的问题
        7.1.1 认识上存在误区
        7.1.2 实践操作中存在问题
    7.2 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7.2.1 节水技术推广仍有一定不平衡性
        7.2.2 推广节水措施的职能部门职责不清
        7.2.3 农田节水配套工程资金投入不足
    7.3 制度制约因素分析
        7.3.1 水资源价格的扭曲,无法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
        7.3.2 水产权制度制约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7.3.3 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相关政策缺失
第八章 对策建议
    8.1 加大对节水农业技术的支持力度
    8.2 统筹安排,科学制定节水技术发展规划
    8.3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融资机制
    8.4 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
    8.5 充分发挥价格等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宁夏平罗县盐渍土变化趋势及土壤生产潜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我国土壤盐渍化的变化趋势特点
    1.4 土地生产潜力研究发展现状
        1.4.1 国外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
        1.4.2 国内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
        1.4.3 土地生产潜力计算方法概况
    1.5 土壤修正系数的研究理论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试验方案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质、地貌环境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类型
        2.1.4 水文
        2.1.5 植被
    2.2 基础资料收集及试验方案
        2.2.1 样品采集
        2.2.2 资料收集与估算思路
        2.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平罗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壤盐渍化发展规律
    3.1 平罗县土地利用现状
        3.1.1 平罗县土地资源
        3.1.2 土地利用结构
        3.1.3 土地利用结构特点
    3.2 宁夏引黄灌区土壤盐渍化发展趋势
        3.2.1 引黄灌区各级盐渍化耕地分布
        3.2.2 平罗县土壤盐渍化变化趋势
        3.2.3 土壤盐渍化治理对策
    3.3 小结
第四章 平罗县温度、水分及土壤修正系数的确定
    4.1 平罗县土地生产潜力中温度修正系数的确定
    4.2 平罗县土地生产潜力中水分修正系数的确定
    4.3 平罗县土壤修正系数
        4.3.1 土壤修正系数的确定
        4.3.2 影响土壤修正系数的因子
        4.3.3 土壤修正系数的确定
    4.4 结论
第五章 平罗县几种典型土壤的土地生产潜力的确定
    5.1 土地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
        5.1.1 光合生产潜力
        5.1.2 光温生产潜力
        5.1.3 光温水生产潜力
        5.1.4 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5.2 平落县主要农作物和牧草的生产潜力
        5.2.1 平罗县主要农作物生产潜力的估算
        5.2.2 平罗县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潜力综合分析
        5.2.3 估算平罗县牧草的生产潜力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土地生产潜力的增产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研究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际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基本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概述
    2.1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及意义
        2.1.1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2.1.2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2.2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内涵
        2.2.1 我国改革的发展历程
        2.2.2 我国综合配套改革的发展历程
        2.2.3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内涵
    2.3 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的客观依据
        2.3.1 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的外部条件
        2.3.2 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的内部条件
3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现状
    3.1 长株潭城市群的概况及现状特征
        3.1.1 长株潭城市群的概况
        3.1.2 长株潭城市群的现状特征
    3.2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现状
        3.2.1 长株潭城市群资源利用现状
        3.2.2 长株潭城市群环境建设现状
    3.3 长株潭城市群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做法
        3.3.1 节约资源的基本做法
        3.3.2 保护环境的基本做法
        3.3.3 相关配套措施
    3.4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特点
        3.4.1 大胆尝试
        3.4.2 重点突出
        3.4.3 注重总体规划
        3.4.4 注重一体化建设
4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面临的障碍
    4.1 在建设资源节约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1 在资源节约方面存在的问题
        4.1.2 原因分析
    4.2 在建设环境友好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2.1 在环境友好方面的问题
        4.2.2 原因分析
    4.3 在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分析
        4.3.1 存在的相关问题
        4.3.2 主要原因分析
5 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国际经验比较分析
    5.1 国外政府的主要做法
        5.1.1 日本的主要经验
        5.1.2 美国的主要经验
        5.1.3 德国的主要经验
    5.2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5.2.1 具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体系
        5.2.2 运用财税政策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5.2.3 采取措施,推动产业结构重组
        5.2.4 重视技术创新
        5.2.5 注重政府的示范效应
        5.2.6 注重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6 长株潭城市群构建“两型社会”的对策建议
    6.1 构建资源节约机制
        6.1.1 构建资源节约机制的综合措施
        6.1.2 构建资源节约机制的具体途径
    6.2 构建环境友好机制
        6.2.1 构建环境友好机制的综合措施
        6.2.2 构建环境友好机制的具体途径
    6.3 相关配套措施
        6.3.1 加强区域一体化建设
        6.3.2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6.3.3 发挥政府示范作用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固沙用新材料及野外固沙综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沙漠化及其防治
    1.1 相关概念
    1.2 沙漠的形成
        1.2.1 风成沙物质
        1.2.2 风沙运动
        1.2.3 沙漠的成因
    1.3 沙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荒漠化防治
        1.4.1 中国荒漠化防治现状
        1.4.2 防治措施及建议
    1.5 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技术方法
        1.5.1 工程固沙
        1.5.2 生物固沙
        1.5.3 化学固沙
        1.5.4 固沙综合技术
    1.6 国内荒漠化防治典型模式
第二章 敦煌野外固沙试验
    2.1 莫高窟自然环境特征
    2.2 莫高窟风沙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2.3 敦煌野外固沙试验
    2.4 结果与讨论
    2.5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三章 沙坡头野外固沙综合试验
    3.1 宁夏沙坡头概况及自然环境特征
    3.2 野外固沙综合试验
    3.3 野外固沙试验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改性聚合物固沙材料的制备及室内性能研究
    4.1 固沙材料的制备
    4.2 室内性能研究
        4.2.1 强度
        4.2.2 水渗透性与耐水性
        4.2.3 粘度
        4.2.4 植物生长适宜性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所发表的研究论文
致谢

四、河西地区农业节水灌溉的几条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D]. 万心.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2]景电灌区盐碱化防治对策探讨[J]. 张正苹.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14)
  • [3]左宗棠荒政实践研究[D]. 廖达兴.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4]徐州九里矿区地表水环境状况与治理策略[J]. 吕恒林,黄建恩,常江,冯伟.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1(02)
  • [5]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从改水运动入手的回溯式研究[D]. 梁志平. 复旦大学, 2010(11)
  • [6]绿洲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支撑体系及效益评价研究 ——以兵团节水灌溉示范基地为例[D]. 刘慧. 石河子大学, 2010(03)
  • [7]宁夏平罗县盐渍土变化趋势及土壤生产潜力的研究[D]. 黄玉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2)
  • [8]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研究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D]. 赵文秀. 重庆大学, 2009(01)
  • [9]沙产业理论的忠实践行者——治沙模范柴在军和他的三鑫苗圃[J]. 彭效忠. 甘肃林业, 2006(05)
  • [10]固沙用新材料及野外固沙综合技术研究[D]. 赵正华. 兰州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河西地区农业节水灌溉的若干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