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地区社区卫生保健需求及对策

拉萨地区社区卫生保健需求及对策

一、拉萨地区社区保健需求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卡毛才让[1](2021)在《拉萨市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龄化形式日益严峻,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措施。2010年,西藏的部分地区开始步入老龄化地区,老年人口比重逐步提升,如何应对人口老化,解决养老问题已成为西藏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今年来,西藏地区养老服务发展迅速,尤其近两年拉萨市城关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不断发展,覆盖率提高。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取代了其他养老服务,其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高效性、较强的自由性等特性成为了西藏政府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种新途径。然而,拉萨市居家养老服务起步较晚,存在一些发展不均衡、覆盖范围小、服务内容和形式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完备、工作人员专业素养较低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水平与质量,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为了提高西藏地区养老服务水平,推进西藏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拉萨市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对西藏地区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与养老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阅读、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与相关文献基础上,把拉萨市作为个案研究地区,从拉萨市老年人个人特征出发,结合当前西藏地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西藏地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另外,本文以社区照顾理论、ERG需求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再通过借鉴安德森模型中的倾向因素、使能因素和需求因素,选取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收入、养老保险、子女数量、居住方式、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等11个因素,构建了“拉萨市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并通过统计软件SPSS25.0为工具,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研究拉萨市城关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选择意愿与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Logi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拉萨市城关区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养老保险、子女数量、健康状况对拉萨市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没有显着性影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居住方式、婚姻状况等因素对拉萨市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具有显着性影响。并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法验证研究假设,提升本文的理论意义,突出本文的创新点。本文根据拉萨市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和供给内容、以及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机制、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情况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第一,西藏自治区政府应该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中心,综合考虑影响拉萨市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因素,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服务内容,提高供给效度。第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第三,完善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和发展具有西藏特色、拉萨特点的居家养老服务。

韩秋[2](2019)在《广元市康养产业体系构建及其发展路径》文中认为康养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目前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和潜力,其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主导业态基本形成。从社会保障角度来说,康养产业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是连接民生福祉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可以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发展,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康养产业涉及领域广、产业链长,涵盖医疗、旅游、文化等多个领域,可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间的相互融合,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五章内容对康养产业体系进行研究。首先是理论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康养产业的发展及康养城市的建设实践相关成果的梳理和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对于森林康养、康养旅游等康养产业的相关概念的研究,对康养产业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与此同时,通过对健康的决定因素模型、产业链理论、产业融合理论进行学习和研究,从中整理出康养产业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路径,构建出符合康养产业体系发展的思路与理念。其次是实证研究。总结国外康养产业的发展经验以及国内康养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对四川省广元市进行实地调研之后,从广元市构建康养产业体系的基础条件、区位优势、产业资源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广元市发展康养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便对广元市康养产业体系构建提出更好的建议和发展对策。最后是建议对策。通过前面两部分对康养产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发挥区位优势,塑造特色品牌,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康养产业体系,完善文化、生态、度假等旅游要素以促进康养产业的渗透融合。

聂莹[3](2018)在《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区位条件分析及其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医养结合于2013年见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作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在全国开展了 90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其在预防和康复中的作用已有很多的论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在《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7]2号)中提出了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试点建设的相关要求。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区域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进行定量评价,以期能够为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试点的遴选和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1.研究目的通过构建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试点的遴选和建设提供参考。2.研究内容与方法1)理论研究从区位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和系统论入手,系统阐释了区位、中医药区位及其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建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区位的框架。2)指标体系构建通过对若干地区的实地考察和文献调研,初步构建了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构建了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评价模型。3)90个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评价以90个试点单位的评价为范例,广泛搜集评价指标的数据,应用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评价模型,对90个试点单位进行评价;根据得分,划分出三类发展地区。4)各类发展地区的策略研究根据具体的评价结果,针对每一类的发展地区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在前期研究和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现阶段中医药特色医养结的发展,提出进一步发展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的策略。3.研究结果1)提出了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区位理论,并构建了其评价指标体系以区域发展理论、区位理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区位理论,并通过区位分析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评价指标体系。2)对90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进行了评价,并进行了分类;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的一级发展地区包括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市朝阳区、广州市、保定市4个试点单位。二级发展地区包括石家庄市、邯郸市、上海市普陀区、天津市南开区、南京市、南宁市、西安市等41个试点单位。三级发展地区包括西宁市、天津市津南区、儋州市、庆阳市、大同市等45个试点单位。3)针对每类发展地区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一级发展地区的发展策略:①细化匹配的医养结合政策;②加强中医药特色资源建设;③规范和开发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的相关服务。二级发展地区的发展策略:①加强中医药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②加强交通区位建设;③提高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人才引进力度。三级发展地区的发展策略:①开发中医药特色资源;②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③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比例。4)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的策略①转变发展观念,积极应对老年人口问题;②强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部门联动;③创新发展模式,激活发展活力;④注重中医药文化的挖掘和资源整合,加强区域协同;⑤加强信息化建设。

张洋[4](2016)在《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研究》文中认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全局和亿万百姓的福祉,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导思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研究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本论文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在全面分析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体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对如何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进行了事实求证、逻辑推导和系统分析,力图为政府提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理论模型,并为实现“老有所养”的国家战略目标提供决策参考。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得出结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包括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等具体服务内容及相应的运行保障机制;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转型,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应由家庭供养向社会保障转变、由家庭照料向社会服务转变、由零散分居向集中居家转变、由生活照料向积极养老转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架构应在现有“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基础上,融入“文化养老、社区卫生、权益保障、老龄产业”等新的发展目标,从而在社会养老服务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功能实现最大化。本论文具体章节如下:第一章: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本章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特征入手,界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概念;阐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现代理论基础,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完善提供一个体系完整、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第二章: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本章通过讨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历史演进过程,分析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及趋势,揭示推动和阻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双重因素,总结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演进过程中的有益经验。第三章: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章在全面分析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提出完善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为研究如何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现实依据。第四章: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国际比较。本章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瑞典模式、美国模式、英国模式、日本模式为研究对象,总结符合我国国情与传统文化的发展经验,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第五章: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途径。本章阐述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理念、目标、原则,提出在当前形势下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四个具体任务,即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和完善老龄产业发展政策。第六章:老年人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本章阐述了老年人权益的定义与主要内容,全面分析了我国当前老年人权益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第七章: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本章在分析我国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和一体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的观点,及完善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第八章:文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本章提出通过向老年人提供文化养老服务的方式,提升老年人精神享用和社会参与,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观点;并在研究文化养老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文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第九章:推动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本章定义了老龄产业的概念,认为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基点,并提出通过发展老龄产业满足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具体对策。

胡子健[5](2016)在《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演进历程与改进思路》文中指出俗话说:“安居乐业”,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要让2020年小康社会后的城镇居民能够住上符合标准的更加有利于健康的住房。”可见住房保障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住房问题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因此政府要准确把握当前的城镇住房矛盾,努力完善住房公共政策,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着眼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是十分迫切的任务。所以,论文从马克思主义的住房观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福利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公平分配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典型国家保障房政策的比较分析,以此来梳理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成效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试图找到问题的成因并对现有的政策进行改进,进而构建一个更适合目前城镇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住房政策体系。目前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保障的必须性的研究和针对世界典型国家的住房保障政策制度的研究。我国自2010年全面推进住房保障政策开始,许多专家学者也从住房保障政策的历史演进、政策内容、成效评估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和论证。本文从以上国内外研究成果出发,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结合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规范研究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内容分析法、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并结合不同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我国的保障性住房的政策进行深度剖析。本论文一共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对各种相关理论的梳理、政策的分析研究还有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剖析;后一部分则是总结经验教训,提出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并试图建立更适合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新体系。论文一共分为七章,具体介绍如下:第一章:绪论。通过对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研究背景介绍,探讨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梳理,总结问题,并从中发掘本论文将要研究的创新点和方向,并介绍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写作框架。第二章:住房保障的理论依据以及住房理论指导下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研究。包括马恩经典作家的住房理论阐述,西方其他马克思主义住房理论,社会保障理论与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理论与住房公平,住房“过滤理论”与住房政策,住房“需求理论”与住房供求关系,居民收入的住房消费比例与需求层次理论等。此外还对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基本内涵进行解读。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对其进行历史的追溯,明确其定义及边界、内涵,明确社会保障的意义,问题的实质,以及体系政策制定的必要性。本章通过对国内政策按时间进行纵向比较,按内容进行横向比较,梳理国内政策的演进,总结国内政策的优劣,归纳其异同,为之后问题的提出和政策探索奠定基础。1994年至2015年,这二十年来我国的住房保障政策经过结合同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内容调整,已基本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政策体系,并且这一政策体系由横向上的各个具体政策和纵向上的中央和地方及各部委政策构成。由国务院下发宏观政策指导,各部委再根据总的指导方针,依据规划目标和要求制定进一步的具体内容并进行监管和考核。本章对中央层面出台的住房保障政策进行三维扫描,通过“图表”形式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住房保障政策的发展脉络和体系特点,为之后进一步分析奠定基础和提供借鉴。住房保障政策在各国的社会保障政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的学科领域,包括:马恩经典作家的住房理论、社会保障理论、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基础理论和学科。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住房保障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些论述是进一步研究住房保障问题和制定住房保障政策的理论基石。第三章: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演进历程研究。包括两部分:发展阶段(1990年代初2006年):我国的城镇保障性住房从开始摸索到初步形成;以及深化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和住房保障制度持续扩大和不断完善。第四章:我国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的成效与问题。本章主要是从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政策研究入手,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并以此为基础找到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改革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完备的法律保障,一些过去制订出台的有关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管理的旧法律法规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进行修订和修改;根据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发展需要制订一些新的法律法规等。当前尤其是规范全国住宅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大法--《住宅法》、《住房保障法》等尚未制订出台,这对政府规范保障性住房的实践运作、提高管理水平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第五章:国外典型国家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比较研究。本章的主要任务是为我国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研究与设计确立一个相对合理的参照系,并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从各国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演化阶段看,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保障性住房政策也需要与时俱进。政策的演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住房问题经常体现为绝对性的、结构性的短缺。但是也受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的影响,因而为解决不同时期的住房问题而制定的政策也一定有规律可循。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由于住房商品的特殊性,不能只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虽然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主张自由竞争和市场调节,但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者的政府必须要兼顾到社会公平,必定成为本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责任主体。必须立法先行。根据不同的保障阶层制定多层次的保障政策。健全创新配套体系,给予制度支持。第六章:探索住房保障政策创新机制。本章的目的是探索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机制体制创新之路,设计与之相关的政策的改革路径,探讨相关的工具选择,以形成更加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构造既有理论基础又符合中国发展实践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通过住房实物配租、配售,或租金补贴、购房补助等方式,以支持租赁使用为主,对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收入线的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城镇家庭收入分组方法来划分确定)提供住房支持的公共住房制度。在经济新常态下,住房保障这个系统的问题,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价格处于低谷,存量房屋滞销的情况下,为由“补砖头”向“补人头”方式转变,提供了契机,同时,与之相联动的金融的支持和政府的职责也应该同步变化。

李丽[6](2016)在《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边疆”是以国家主权为核心,以国家认同为纽带,以国家利益为取向,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综合因素于一体的邻近国家边界的地域。边疆地区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统称为边疆问题,而解决边疆问题的过程称为“边疆治理”。印度东北边疆是印度最为重要和独特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地缘政治复杂多变、安全形势敏感脆弱、周边局势紧张严峻,社会文化复杂多元。长期以来印度东北边疆以民族冲突不断、移民问题突出、恐怖主义泛滥、经济长期落后凋敝着称,历来是印度政府、区域内各国以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地区。印度独立以后,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东北边疆制定了若干个政策:独立初期推行“尼赫鲁-艾尔温政策框架”,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后开始关注东北边疆的安全防守,1971年颁布《印度东北部重组法案》,启动东北边疆的政治重组进程;冷战结束后,开始实施“东向政策”,印度东北边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政治治理方面,印度对东北边疆划定了行政区划,设立了立法与行政机构,成立了多层次的地方自治机构,遏制了民族分离主义组织的行动,整体安全局势好转;在安全治理方面,经历了“从忽视到重视”、“从孤立到合作”、“从混乱到集中”的历史沿革,逐渐确立起明确的国家安全战略,如今东北边疆整体安全局势已趋于稳定,社会暴乱程度明显减弱;在经济治理方面,印度强调“区域协调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针对农业、工业、服务业各领域的现状与问题,制定了不同的发展策略,整体经济与各产业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社会文化治理方面,印度着重完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了对东北边疆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东北边疆的多渠道就业,为边疆发展与稳定夯实了社会文化基础。通过对印度东北边疆各方面治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印度东北边疆治理以实现东北边疆和平与繁荣为目标,形成一套多元主体解决多重问题、充分保护部落民权益、注重国际合作的边疆治理新路径。同时,也发现印度东北边疆治理还存在基层自治机构治理不利,犯罪量居高不下,行政管理程序缺乏透明度、官僚阶层腐败严重,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需求等问题。在对印度东北边疆治理进行系统研究以后,总结了关于边疆治理的一些普遍规律,以期对我国或其他国家相关的边疆治理提供一定有益的借鉴或启示。特别对印度非法侵占中国藏南地区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方应有的战略准备。最后提出了扩大我国与印度东北边疆的经济合作,逐步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几点思考。

王莹[7](2015)在《菲律宾华侨华人慈善事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菲华慈善事业为研究对象,选取几个典型慈善组织及项目作为个案,通过对社团纪念特刊、当地华文报纸、出版物等文献资料的解读,结合对慈善活动参与者访谈资料的分析,梳理了菲华慈善事业从早期到战后再到近年的发展变迁,着重分析了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本文意在通过对菲华慈善事业发展史的研究,补充以往相关研究中的不足;其次,通过对慈善事业的研究,拓展视野,丰富对菲华社会的认知;再次,通过对历史和现实所存在问题的解读,总结菲华慈善事业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可资借鉴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共分6章,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主体部分为第2至5章,其中,第2至4章对近代以来的菲华慈善发展史进行了梳理,共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讨论了战前菲华慈善事业的基本情况。主要以菲律宾善举公所为例,对这一时期菲华慈善事业的萌芽与发展、服务对象、内容、力度及成效等展开探讨。第二个时期讨论了战后至20世纪末菲华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变迁。主要以菲华三宝为例,对战后菲华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转型与变迁及其特点等展开了探讨。第三个时期则着重探讨了近十多年的现状。主要以改善民生促进会为例,分析了近十多年菲华慈善事业的新变化,对近年来菲华慈善在参与人员、服务对象、运作模式、外联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5章则在之前历史梳理和现状探讨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主要围绕目前亟待解决的慈善组织业务能力局限和慈善资源获得与分配不均衡两个问题,提出了人员配置、运作机制、组织构成方面的建议。

董喻婷[8](2012)在《我国艾滋病生活救助研究 ——以永平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生活救助中艾滋病救助进行文献综述,了解目前生活救助、艾滋病的发展和救助状况,研究社会保障中最基本的生活救助以及目前发展到的阶段。在文献收集的基础上,以永平县艾滋病患者生活救助为实例,并且通过对接受过生活救助的艾滋病患者进行问卷的分期发放,对艾滋病一线工作者进行了访谈,了解到目前艾滋病患者虽然接受一定的艾滋病生活救助,但在救助过程中仍然遇到的一些障碍(如:救助额度较低),并且通过整理收回的调查问卷,得到相应的直观统计图。通过与收集到的相关文献进行比较,得到永平县艾滋病生活救助的不足,结合永平县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通过以上的方法(包括:文献收集、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个人访谈),最终根据历史资料、实际案例资料、外国救助的经验对艾滋病生活救助的相关方面进行研究。在对艾滋病生活救助研究中,结合艾滋病生活救助的历史、永平县艾滋病生活救助的实际资料和其他一些地区的救助经验,了解目前救助的内容包括了:民政救助、医疗救助、民间组织救助,但是其中仍然存在很多缺陷,例如,救助资金数额较低,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医疗救助(即社会医疗保险),无法让患者全面接受救助,等等问题凸显。最终,根据现状,我们只能从这些方面改进。一、建立社区救助计划,以社区为单位对艾滋病患者救助,这样可以跟踪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使治疗效果更佳;二、充分运用美沙酮门诊的作用,及时检测艾滋病患者数量,减少艾滋病二次传染,并且通过美沙酮门诊,可以对艾滋病患者发放安全套,减少艾滋病的性传播;三、增加艾滋病患者救助的数量,提高艾滋病患者救助金额,给予他们自食其力的基础,鼓励他们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四、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正确看待社会舆论,并且加强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让大众了解艾滋病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应该给予艾滋病患者更多的社会援助。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艾滋病的蔓延势头,并且让艾滋病患者不再边缘化,社会保障的作用更加凸显。

赵慧娟[9](2012)在《许昌城郊度假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度假旅游在国外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并且经久不衰。巴厘岛旅游度假村早已在旅游产品中赫赫有名。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显着提高,人们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国民对度假旅游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现今,人们已不再追捧紧张、充实和挑战身体极限的观光旅游,转而对怡然自得、环境优雅与气氛融洽等度假式的旅游感兴趣。度假旅游就这样应运而生,它更能迎合人们在非常住地享受居家式生活的需求。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曾预言的那样,21世纪有两件大事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其一就是中国的城镇化。现在已经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要坚持的100年不变的基本国情——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只剩下了37年。所以中国要实现国情的转变,也必须缩小城乡差别,提高乡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及其与市区居民均等化的各种福利享受。旅游业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行业,所以在城市发展城郊度假旅游是提升其城镇化水平的不二选择。河南省是中国的第一人口大省,所以本地客源相当充足。而且,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交通便利,路线四通八达,并且辐射力、影响力大。我们所要研究的许昌市则位于河南省的中部,因此许昌是中国“中部之中部”的城市;它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四季分明,温度、湿度宜人的气候条件,树木、花卉遍植的生态卫生园林氛围,勤劳、善良和乐于助人的人文脉络等等,均使得许昌成为中国的宜居城市之一;许昌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曹魏文化气息尤其浓厚,郭沫若曾说:“三国名胜古迹河南最多,河南中许昌居首。”河南全省列入三国古迹的景点有20个,许昌就有14个,这足见许昌三国文化底蕴的深厚。许昌在近10年内已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国家森林城”、“中国生态文化城”、“国家卫生城”、“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腊梅文化之乡”、“中国陶瓷之乡”、“中国宜居城市”等称号。以上这些荣誉足以说明:近年来许昌的经济在飞速发展,环境在不断优化,文化内涵在不断彰显。因此,许昌在中国加速建设城镇化的进程中,应该及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宣传三国文化,将其作为许昌城郊度假旅游的一个切入点,推动和加速许昌的城镇化水平。本文在系统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国内外对城郊度假旅游的研究现状之后,结合许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研究。首先,解剖和陈述了许昌所管辖的一区(魏都区)、二市(禹州市、长葛市)、三县(许昌县、鄢陵县、襄城县)具体旅游资源的现状,并对其所辖的各个县级市及县城的旅游资源给出了综合的定性评价,揭示许昌发展城郊度假旅游的基础条件,为后文给出的SWOT分析及总体战略布局做铺垫。其次,对许昌发展城郊度假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景观生态结构理论中的空间分析理论,从“斑”(Patch),“廊”(Corridor),“基”(Matrix)及“缘”(Edge)四种空间结构的角度,对许昌发展城郊度假旅游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再次,根据上述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的分析,提出许昌发展城郊度假旅游的整体对策。先是,结合许昌旅游业在河南省内的发展水平和现状,提出了以推进区的城郊度假旅游为重点的发展规划。接着,从城郊度假旅游的独特性方面来进行特色产品开发。具体包括城郊度假旅游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名景点品牌的完善、深度开发以及新度假旅游景点的开发;城郊度假旅游的显着特点:此类游客的高水平要求——市区商业街区的规划建设;城郊度假旅游的表现:游客与当地城乡居民的交流互融,所以要发展城郊度假旅游的城市附属必须品,即为整个市区的生态环境要求以及市民的文明程度等三个方面。最后,结合上述分析,阐述得出许昌市深度开发城郊度假旅游的整体战略布局,即“四个区域”——西部学习康健旅游区、核心休闲度假旅游区、东部商务宜居旅游区和北部亲情体验区;“四个主题”——钧瓷、中药、宗教专题,曹魏文化、旅游展示专题,花卉温泉专题以及乐活旅游园专题;“八条精品线路”四条主线,即许昌市与许昌县、长葛市的旅游专线,许昌市与禹州市的旅游专线,许昌市与鄢陵县的旅游专线和许昌市与襄城县的旅游专线等的设计规划开发。

杨宏[10](2011)在《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是建立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相互作用及其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基础上的辩证的、系统的消费观。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内在要素、必要条件、最终完成与前提,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消费是经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市场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消费主要通过市场来实现。消费市场是满足人民物质、文化消费的来源,消费市场能够引导生产,消费市场的变化引导生产的决策、生产的规模及生产的价格,能够指导消费,可以通过价格、信息、展销、市场管理和各种宣传活动,鼓励或限制某些消费品的消费,并借此将人们的消费引向所需要的方向,帮助人们建立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代都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四代领导集体,从不同时期的中国国情出发,分别阐述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消费经济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在当代的丰富的新内涵突出表现为:生产决定消费,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社会主义消费的目的和归宿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合理的适度消费是新时期我国消费的主要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扩大内需与拓宽消费领域是推动消费的新途径;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念,构建和谐消费环境是科学消费的最高境界。从2000年开始,我国已正式成为人口老年型的国家。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13.26%。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我国的老龄消费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随着老龄消费群体在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老龄消费潜力越来越大,老龄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的老龄消费者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老龄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的不断增长,老龄人口的消费潜力也会越来越大,必将产生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抓住这个契机,开发老龄消费者市场,扩大老龄消费的国内外需求,逐步提高老龄人口的消费比率,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经济思想为理论基础,概述了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及其影响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对老龄人口的需求特点、消费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挖掘我国老龄消费的巨大潜力,分析了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的经验,提出了开发我国老龄消费市场的思路。

二、拉萨地区社区保健需求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萨地区社区保健需求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拉萨市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研究述评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及创新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家庭养老
        2.1.2 机构养老
        2.1.3 居家养老
    2.2 理论基础
        2.2.1 社区照顾理论
        2.2.2 ERG需要理论
        2.2.3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4 安德森模型
第三章 拉萨市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3.1 西藏养老服务政策环境
        3.1.1 西藏人口老龄化趋势
        3.1.2 关于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相关政策
    3.2 拉萨市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3.2.1 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
        3.2.2 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内容
    3.3 拉萨市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现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拉萨市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1 调查设计
        4.1.1 拉萨市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测评问卷信效度分析
    4.2 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描述
        4.2.1 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分析
        4.2.2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4.3 影响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因素实证分析
        4.3.1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理论框架的构建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4.3.2 影响医疗保健类服务需求因素分析
        4.3.3 影响生活照料类服务需求因素分析
        4.3.4 影响文化娱乐服务类服务需求因素分析
        4.3.5 影响精神慰藉类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拉萨市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1 拉萨市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5.1.1 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问题
        5.1.2 医疗服务发展水平较低
        5.1.3 缺少专业的工作人员
        5.1.4 居家养老服务宣传力度不够
    5.2 拉萨市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建议
        5.2.1 以需求为导向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
        5.2.2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服务项目
        5.2.3 扩大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规模与专业化水平
        5.2.4 加强宣传教育增进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与了解
    5.3 本章小结
    5.4 研究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1 拉萨市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问卷
附录2 拉萨市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2)广元市康养产业体系构建及其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引致健康需求转变
        1.1.2 相关政策因素全力推动
        1.1.3 产业形态多元化的扩张
        1.1.4 人民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系统分析法
        1.3.3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1.3.4 归纳法与比较法相结合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健康与健康产业
        2.1.2 养老与养生产业
        2.1.3 康养旅游与康养旅游城市
    2.2 理论基础
        2.2.1 健康的决定因素模型
        2.2.2 产业链理论
        2.2.3 产业融合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国外理论研究进展
        2.3.2 国内理论研究进展
        2.3.3 国外康养产业建设实践
        2.3.4 国内康养产业建设实践
    2.4 康养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2.4.1 国外经验总结
        2.4.2 国内康养产业发展方向
3 康养产业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路径
    3.1 康养产业的内涵
        3.1.1 康养产业的定义
        3.1.2 康养产业的类型
        3.1.3 康养产业的构成
    3.2 康养产业的特征
        3.2.1 产业关联度高
        3.2.2 产业链条较长,但构造复杂
        3.2.3 消费者参与、体验程度高
    3.3 康养产业发展实践路径
        3.3.1 城镇主导型——健康城市、康养小镇建设
        3.3.2 政府主导型——健康产业园区建设
        3.3.3 多产融合型——健康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4 广元市康养产业体系构建的基础条件分析
    4.1 研究区概况
        4.1.1 位置与范围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经济状况
    4.2 广元市构建康养产业体系的基础条件
        4.2.1 区位优势明显
        4.2.2 康养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4.2.3 旅游经济发展迅速
        4.2.4 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4.3 广元市发展康养产业存在的问题
        4.3.1 核心层同质化现象凸显,产业特色不够鲜明
        4.3.2 紧密层规模化发展不足,产业亟需融合转型
        4.3.3 支撑层产业体系更新驱动力不足
5 广元市康养产业体系发展路径
    5.1 凸显广元康养产业特色,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康养产业体系
        5.1.1 以全域生态康养旅游业为主的核心领域
        5.1.2 以健康服务业、绿色农业、生态工业为主的延伸领域
        5.1.3 以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及支持产业为主的支撑领域
    5.2 完善康养产业支撑要素,实现康养产业的集聚融合发展
        5.2.1 “一核三极五带”的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布局
        5.2.2 打造县域-城镇-村落的多层级特色康养中心
        5.2.3 促进农业、制造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打造广元特色产业集群
    5.3 构建康养配套服务体系,优化康养产业差异化需求
        5.3.1 构建新型旅游吸引物体系,满足旅游者新需求
        5.3.2 完善配套产业及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区位条件分析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卫生服务评价
        1.2.2 国内外养老服务评价
        1.2.3 国内外医养结合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文献调研法
        1.3.2 区位分析法
        1.3.3 层次分析法
        1.3.4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区域发展理论
    2.3 系统论
    2.4 区位理论
3 90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区域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自然条件概况
        3.2.1 地质与地貌
        3.2.2 气象气候资源
        3.2.3 水资源
    3.3 社会经济概况
        3.3.1 人均生产总值
        3.3.2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3.4 医疗卫生概况
        3.4.1 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3.4.2 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3.5 中医药师承与文化宣传
        3.5.1 中医药师承
        3.5.2 中医药文化
4 90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的区位条件分析
    4.1 中医药特色区位分析
        4.1.1 中医医疗机构赋值评价
        4.1.2 中医医疗机构的多度评价
    4.2 医养结合交通区位分析
        4.2.1 交通运输能力
        4.2.2 道路多样性
    4.3 医养结合经济区位分析
    4.4 医养结合市场区位分析
        4.4.1 区域政策投入
        4.4.2 人口自然增长率
5 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评价
    5.1 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的内涵
        5.1.2 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
        5.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5.2.2 权重计算结果
        5.2.3 评价方法与步骤
        5.2.4 分值的计算
        5.2.5 评价结果
6 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6.1 各类发展地区发展对策
        6.1.1 一级发展地区的发展对策
        6.1.2 二级发展地区的发展对策
        6.1.3 三级发展地区的发展对策
    6.2 发展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的宏观策略
        6.2.1 转变发展观念,积极应对老年人口问题
        6.2.2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中医药在医养结合中的定位
        6.2.3 强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部门联动
        6.2.4 创新发展模式,激活发展活力
        6.2.5 注重中医药文化的挖掘和资源整合,加强区域协同
        6.2.6 加强信息化建设
    6.3 促进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发展的微观策略
        6.3.1 优势地区优先发展
        6.3.2 “放管服”下的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
        6.3.3 定期跟踪与监测
        6.3.4 总结成果经验,适度推广
7 结语
    7.1 研究小结
    7.2 创新性
    7.3 局限性
    7.4 后续需要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表索引
附录2 医养结合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3 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
致谢
个人简介

(4)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未来研究的展望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定义与内容
        (一)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服务需求
        (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定义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内容
    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保障本质的阐述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阐述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养老保障资金来源的阐述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社会养老保障具体要求的阐述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的需要的阐述
        (六)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服务型政府职能的阐述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现代理论
        (一)社会保障学理论
        (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三)积极老龄化理论
第二章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的孕育阶段(1949年-1978年)
        (一)家庭主导的老年人照护模式
        (二)救济型社会福利对养老服务的影响
        (三)社会养老服务资源的相对短缺
    二、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探索阶段(1978年-1999年)
        (一)社会福利社会化成为改革先声
        (二)机构养老取得长足进步
        (三)社区服务成为改革的新视角
    三、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形成阶段(2000年至今)
        (一)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的定位
        (二)多层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三)养老服务体系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
第三章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现状、问题及成因
    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需求现状
        (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供给现状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系统现状
        (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现状调查报告
    二、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
        (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供给能力不足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医护资源长期匮乏
        (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社会化程度不高
    三、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问题的成因
        (一)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
        (二)人口和家庭结构转型
        (三)对养老问题的认识不足
        (四)养老支持政策落实不够
第四章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国际比较
    一、典型发达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
        (一)美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
        (二)英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
        (三)日本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
        (四)瑞典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
    二、中国与其他国家社会养老模式的比较
        (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多以居家养老为主
        (二)我国养老模式的传承与选择
    三、典型发达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
        (二)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三)重视发挥社区的依托作用
        (四)提前布局养老服务产业
        (五)重视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
第五章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途径
    一、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四个转变
        (一)家庭供养向社会保障转变
        (二)家庭照料向社会服务转变
        (三)零散分居向集中居家转变
        (四)生活照料向积极养老转变
    二、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目标
        (一)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总体目标
        (二)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具体目标
    三、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原则
        (一)以人为本与权益平等
        (二)政府主导和多方参与
        (三)科学转型与科学经营
        (四)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
    四、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具体任务
        (一)完善老年权益保障制度
        (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三)完善文化养老服务体系
        (四)发展老龄产业新兴业态
第六章 老年人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
    一、老年人权益保障制度体系
        (一)老年人权益的定义
        (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体系
        (三)老年人权益的主要内容
        (四)老年人权益保障基本制度
    二、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必要性
        (一)老年人合法权益受侵问题严重
        (二)维护老年人尊严与社会和谐
        (三)规范社会养老服务参与主体行为
        (四)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三、国外老年人权益保障制度经验借鉴
        (一)精神慰藉制度
        (二)老年监护制度
        (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四)社区照顾服务制度
        (五)老年就业保护制度
        (六)国家支持家庭养老制度
    四、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与传统孝文化的变迁
        (二)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立法滞后
        (三)对老年特殊群体的保障存在盲区
        (四)老年人社会参与制度发展缓慢
        (五)公益性老年社会服务网络建设缓慢
    五、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完善对策
        (一)提高老年人维权意识
        (二)加强老年法制建设
        (三)规范家庭赡养行为
        (四)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能力
        (五)防止对其他年龄群体的歧视
第七章 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一、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主要职能及特征
        (一)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主要职能
        (二)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特征
    二、我国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动因
        (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疾病谱的改变
        (二)医学模式与健康需求的变化
        (三)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和老年人负担费用大幅上升
        (四)卫生资源配置与健康问题的不相称
        (五)深化卫生改革的需要
    三、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原则
        (一)以健康为中心的原则
        (二)一体化服务的原则
        (三)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原则
        (四)以团队合作为保障的原则
    四、我国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健全
        (二)缺乏老年人社区卫生科学管理意识
        (三)服务功能不完善
        (四)专业人才素质偏低
        (五)社区卫生服务法制建设严重滞后
    五、我国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对策
        (一)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再造
        (二)一体化管理机制再造
        (三)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再造
        (四)老年人健康干预机制再造
        (五)社区卫生服务诊疗流程再造
第八章 文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
    一、文化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老年教育服务
        (二)精神慰藉服务
        (三)文化娱乐服务
        (四)社会参与服务
        (五)老年就业服务
    二、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意义
        (一)文化养老有利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二)文化养老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三)文化养老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手段
        (四)文化养老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有效途径
    三、我国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文化养老服务设施有限
        (二)老年大学“一座难求”
        (三)文化养老服务市场滞后
        (四)农村老年人精神慰藉堪忧
        (五)传统养老观念有待更新
    四、我国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对策
        (一)突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二)大力发展正规老年教育
        (三)推动文化养老服务产品创新
        (四)做好农村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
        (五)培养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意识
第九章 推动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
    一、老龄产业的主要内容
        (一)老龄产业的定义及特征
        (二)老龄产业的基本框架
        (三)发展老龄产业的意义
    二、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现状
        (一)老龄用品业市场潜力巨大
        (二)老龄服务业成为投资热点
        (三)老龄房地产业发展较快
        (四)老龄金融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我国老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老龄产业发展理念滞后
        (二)产业发展缺少顶层设计
        (三)老龄产品及服务研发不足
        (四)立法及监管滞后
        (五)职能部门力量分散
    四、推动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一)创造有效市场需求
        (二)制定科学的老龄产业发展战略
        (三)出台老龄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四)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
        (五)重点发展老龄产业服务组织与网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演进历程与改进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写作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内容
        1.3.3 写作框架
    1.4 研究难点及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住房保障的理论依据
    2.1 社会保障的内涵
        2.1.1 西方社会保障的历史
        2.1.2 中国社会保障的历史
        2.1.3 社会保障的内涵
    2.2 住房保障的内涵
        2.2.1 住房以及住房市场的特点
        2.2.2 住房问题的实质
        2.2.3 住房保障
    2.3 住房保障政策的基础理论
        2.3.1 马克思主义的住房保障理论
        2.3.2 中国社会主义住房保障理论的新发展
        2.3.3 西方关于住房的相关理论
    2.4 中国保障性住房的政策考察
        2.4.1 我国住房保障政策解析
        2.4.2 住房保障政策体系中政府的作用
第3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演变过程
    3.1 发展阶段(1990 年代初~2006 年):我国的城镇保障性住房从开始摸索到初步形成
        3.1.1 摸索并逐步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
        3.1.2 经济适用房建设和供应保障的基本构架初步形成
        3.1.3 探索建立住房补贴制度
    3.2 深化发展阶段(2007 年至今):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和住房保障制度持续扩大和不断完善
        3.2.1 加大城镇居民住房的保障力度
        3.2.2 积极探索建立针对城市居民“夹心层”的住房保障政策
        3.2.3 从政策层面调控房价,保证保障房建设合理规划
第4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的成就与问题
    4.1 城镇住房保障发展取得的成就
        4.1.1 改善了城镇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居住状况
        4.1.2 确立了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4.1.3 初步建立起了新型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的住房保障投融资体制和机制构架
        4.1.4 住房保障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也取得初步成效。
    4.2 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
        4.2.1 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4.2.2 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存在五个“错位”
        4.2.3 保障性住房建设时机选择存在时机选择“悖论”
        4.2.4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最大掣肘问题是资金短缺
        4.2.5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各种相的宏观政策联动不到位
        4.2.6 保障性住房需求者的准入、轮候和退出等相关制度尚待完善
第5章 国外典型国家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研究
    5.1 国外典型国家住房保障政策概览
        5.1.1 世界各地代表性住房保障政策
        5.1.2 各国政策和调控手段的比较
    5.2 住房保障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5.2.1 西方各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普遍特征
        5.2.2 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6章 探索住房保障政策创新机制
    6.1 推行基本住房保障制度
        6.1.1 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界定和保障范围
        6.1.2 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带来的变化和政策调整
        6.1.3 建立保障住房支撑体系
    6.2 由补砖头转向补人头
        6.2.1 廉租房有助于消化市场存量
        6.2.2 “补人头”需符合我国国情
        6.2.3 “补人头”可以让农民工的劳动力价值保值
        6.2.4 “补人头”的方式是政府转变职能的一把“钥匙”
    6.3 保障性住房的融资方式以及改进建议
        6.3.1 现有政策体系下保障性住房的相关主体
        6.3.2 政策性住房的融资模式
        6.3.3 保障性住房融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6)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理论和方法
    四、突破与创新
    五、重点与难点
    六、相关说明
第一章 边疆与边疆治理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边疆的含义和特征
        一、边疆的含义
        二、边疆的特征
    第二节 边疆问题与边疆治理
        一、边疆问题
        二、边疆治理
        三、边疆治理的主体与基本模式
第二章 印度东北边疆及其特殊性
    第一节 印度东北边疆概况
        一、印度东北边疆的位置与面积
        二、印度东北边疆的行政区划
        三、印度东北边疆的人口
        四、印度东北边疆的民族与部族
        五、印度东北边疆居民的宗教和语言
    第二节 印度东北边疆的边疆问题与特征
        一、印度东北边疆是印度地缘政治最为复杂多变的边疆地区
        二、印度东北边疆是印度安全形势最为敏感脆弱的边疆地区
        三、印度东北边疆是印度民族与移民问题最为严峻的边疆地区
        四、印度东北边疆是经济发展最为滞后的边疆地区
第三章 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的政策演变
    第一节 印度东北边疆的早期治理政策
        一、英殖民政府对印度东北地区的统治
        二、印度自治领时期的治理政策:接管东北边疆政权、归并土邦
    第二节 “尼赫鲁-艾尔温政策框架”(1947-1961年)
        一、“尼赫鲁-艾尔温政策框架”出台的历史背景
        二、“尼赫鲁-艾尔温政策框架”的指导思想
        三、“尼赫鲁-艾尔温政策框架”的主要内容
        四、对“尼赫鲁-艾尔温政策框架”的评价
    第三节 “安全优先方略”(1962-1970年)
        一、“安全优先方略”出台的历史背景
        二、“安全优先方略”的主要内容
        三、对“安全优先方略”的评价
    第四节 “印度东北部重组法案”与政治重组(1971-1990年)
        一、印度对东北边疆政治重组的理念与政策出发点
        二、印度对东北边疆政治重组的历史进程
        三、配合政治重组的经济发展范式
        四、对东北边疆政治重组政策的评价
    第五节 “东向政策”与印度东北边疆的新机遇(1991年-今)
        一、印度东北边疆在“东向政策”中的地位
        二、“东向政策”给印度东北边疆带来的发展机遇
        三、对“东向政策”推行之下印度东北边疆发展的评价
第四章 印度对东北边疆政治治理的政策与实践
    第一节 印度对东北边疆的行政管理
        一、划分印度东北边疆的行政区域
        二、在印度东北边疆设立起立法与行政机构
        三、赋予东北边疆各邦特殊权利
    第二节 印度东北边疆多层次的地方自治
        一、宪法“第六附表”规定的地方自治机构
        二、国家层面的地方基层自治机构
        三、邦法律框架内成立的地方自治机构
第五章 印度对东北边疆安全治理的政策与实践
    第一节 印度东北边疆安全治理理念的历史沿革
        一、从忽视到重视:20世纪50-80年代印度东北边疆的安全治理
        二、从孤立到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印度东北边疆的安全治理
        三、从混乱到集中:新世纪以来印度东北边疆的安全治理
    第二节 印度东北边疆的军事部署
        一、部署正规军事力量,增强边疆防御实力
        二、组建准军事部队,维护边疆社会稳定
        三、成立武警部队,提高戍边警备力量的专业化程度
    第三节 印度东北边疆的边境管理措施
        一、设立边境哨所
        二、建隔离墙
        三、强光照明
        四、修建战略公路
        五、开展与邻国的双边安全合作
    第四节 印度对东北边疆民族分离主义问题的治理措施
        一、印度的民族政策及其对解决东北边疆民族问题的影响
        二、印度治理东北边疆民族分离主义的主要措施
        三、印度治理东北边疆民族分离主义的辅助措施
第六章 印度对东北边疆经济治理的政策与实践
    第一节 东北边疆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印度对东北边疆经济治理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治理目标:经济发展指标到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治理理念:包容性增长
        三、治理模式:参与式治理
        四、发展资金:以中央拨款为主
    第三节 印度东北边疆各产业的治理措施
        一、农业及相关产业的治理措施
        二、工业的治理措施
        三、服务业的治理措施
        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措施
第七章 印度对东北边疆社会文化治理的政策与实践
    第一节 印度东北边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措施
        一、地方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措施
        二、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公共医疗服务体系
        三、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四、注重疾病预防和保健宣传工作
        五、推进具体医疗服务项目
    第二节 东北边疆教育发展措施
        一、设置专门管理机构,组建“东北地区教育委员会”
        二、增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
        三、创新办学机制,提升办学水平
        四、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五、提升师资培训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六、对东北边疆学生予以财政资助,确保获得平等教育机会
    第三节 积极推动东北边疆的多渠道就业
        一、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为促进就业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服务
        二、发挥本地优势与特色,推动体育发展与培养青年运动员
第八章 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的评价与思考
    第一节 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的模式与特征
        一、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的模式
        二、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的特征
    第二节 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的成就与问题
        一、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的成就
        二、印度东北边疆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的启示与思考
        一、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的启示
        二、印度东北边疆治理对我国的影响与相关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菲律宾华侨华人慈善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外华人慈善事业研究
        1.2.2 菲律宾华人慈善事业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1.4 关于慈善和慈善事业的概念界定
        1.4.1 慈善
        1.4.2 慈善事业
第2章 早期菲华慈善事业的兴起
    2.1 战前菲华慈善事业的萌芽
        2.1.1 华侨社会的形成与移民生存状况
        2.1.2 华侨社会的稳定与侨社经济状况
        2.1.3 华侨社团的兴起与慈善的发展
    2.2 典型个案:华侨善举公所
        2.2.1 成立与发展
        2.2.2 组织结构
        2.2.3 资产及经费来源
        2.2.4 主要工作
        2.2.5 功能及社会评价
    2.3 早期菲华慈善事业的特征
        2.3.1 服务对象的局限
        2.3.2 服务力度的有限
第3章 战后菲华慈善事业的发展
    3.1 华侨社会的转型与菲华慈善事业的发展
        3.1.1“菲化”政策的推行与华侨社会的困境
        3.1.2 华侨社会的当地化与慈善事业的拓展
    3.2 典型个案:菲华“三宝”——捐建农村校舍、志愿消防、义诊
        3.2.1 国民外交理念的提出
        3.2.2 菲华三宝的形成与发展
        3.2.3 菲华三宝的运作与效果
    3.3 战后菲华慈善事业的特征
        3.3.1 服务对象的扩大
        3.3.2 服务内容的变化
第4章 近十年菲华慈善事业的新变化
    4.1 华菲民族融合与菲华慈善事业的转型
        4.1.1 民族融合的进展与华人经济的发展
        4.1.2 慈善的调整与新型慈善社团的出现
    4.2 典型个案:改善民生促进会
        4.2.1 现代慈善观的引入
        4.2.2 组织现状
        4.2.3 对外联系
    4.3 近十年菲华慈善事业的特征
        4.3.1 参与者身份的变化
        4.3.2 服务对象的调整
        4.3.3 运作的科学化与计划化
        4.3.4 对外联系的加强
第5章 思考:问题与对策
    5.1 菲律宾华侨华人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
        5.1.1 慈善组织业务能力的局限性
        5.1.2 慈善资源获得与分配的不均衡
    5.2 几点思考与建议
        5.2.1 人员配置方面
        5.2.2 运作机制方面
        5.2.3 组织构成方面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我国艾滋病生活救助研究 ——以永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 艾滋病患者生活救助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的研究
        2、国外的研究
        3、小结
    (三) 研究相关内容和理论基础
        1、相关内容界定
        (1) 艾滋病
        (2) 艾滋病患者生活救助
        2、相关理论概述
        (1) 社会保障理论
        (2) 新公共服务理论
        (3) 马斯洛需求理论
    (四) 研究的方法
        1、实证分析方法
        2、历史分析方法
        3、田野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法
一、我国艾滋病生活救助研究
    (一) 我国艾滋病生活救助现状分析
        1、我国艾滋病生活救助的相关法律规定
        2、我国艾滋病生活救助范围
        3、我国艾滋病生活救助资金来源
        4、我国艾滋病生活救助内容
    (二) 我国艾滋病生活救助存在的问题
        1、艾滋病生活救助法律制度不健全
        2、艾滋病生活救助覆盖范围有限
        3、艾滋病生活救助水平较低
        4、艾滋病生活救助水平不均衡
        5、艾滋病生活救助过程中受到社会和家庭歧视
    (三) 我国艾滋病生活救助问题的成因
        1、经济因素
        2、社会因素
        3、法律因素
二、以永平县为案例对艾滋病生活救助进行研究
    (一) 选取永平县为案例的原因
        1、历史原因
        2、地理原因
        3、资料收集原因
    (二) 永平县艾滋病生活救助现状分析
        1、永平县艾滋病生活救助的范围
        2、永平县艾滋病生活救助的主体
        3、永平县艾滋病生活救助的力度
    (三) 永平县艾滋病生活救助存在的问题
        1、在接受问卷调查中的艾滋病患者男女比例
        2、医疗费用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调查
        3、永平县艾滋病在不同职业里的分布情况
        4、永平县艾滋病在不同年龄里的分布情况
        5、永平县艾滋病救助的调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四) 永平县艾滋病生活救助问题的成因
        1、经济因素
        2、文化因素
        3、社会因素
        4、艾滋病患者个人因素
    (五) 对永平县艾滋病生活救助进行SWOT分析
        1、SWOT
        2、SWOT分析图表
        3、SWOT分析结论
三、国内外成功经验的探讨
    (一) 国内成功经验
        1、河南省艾滋病生活救助经验
        2、云南省艾滋病生活救助经验
    (二) 国外成功经验
        1、美国艾滋病生活救助经验
        2、巴西艾滋病生活救助经验
        3、小结
四、我国艾滋病生活救助对策的思考
    (一) 以“四免一关怀”为基础建立政策框架
        1、国家应该大力支持和发展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2、利用美沙酮诊所加大对潜在艾滋病人群提供免费咨询和筛查
        3、医院对每位孕产妇进行术前筛查
        4、艾滋病病人孤儿的救助
        5、从社会和家庭给予艾滋病患者更多支持
    (二) 建立受艾滋病影响的患者想的数据检测和督导评估机制
        1. 依靠民政部接受最低生活保障人群的信息为专用统计信息基础,将全国受艾滋病影响患者的数据统计单列
        2. 形成完善的政策督导与评估机制
    (三) 国家应加强艾滋病救助的管理工作
        1、注重法治建设
        2、注重实现公平
        3、注重救助经费的筹集
        4、注重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
    (四) 倡导政府与多部门合作
        1、政府部门与社区合作
        2、政府部门与企业、事业单位合作
        3、政府部门与中国红十字会、国际NGO组织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许昌城郊度假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度假旅游的选择
        (二) 以城郊为切入点的理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流程
    六、创新与不足
        (一) 本文的理论创新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陈述及对比分析
        (一) 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的对比分析
        (二) 城郊的概念界定
        (三) RBD、CBD及ReBAM的概念界定及比较分析
    二、我国城郊度假旅游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二)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三、理论基础
        (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二) 景观生态学理论
        (三) 增长极原理
第三章 许昌城郊度假旅游发展概况
    一、许昌市、许昌县、长葛市一体化发展城郊度假旅游的模块分析
        (一) 许昌市、许昌县、长葛市一体化发展城郊度假旅游的基本概况
        (二) 长葛市旅游资源概况
        (三) 许昌县旅游资源概况
    二、许昌市、禹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郊度假旅游的模块分析
    三、许昌市、鄢陵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郊度假旅游的模块分析
    四、许昌市、襄城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郊度假旅游的模块分析
        (一) 襄城县旅游资源概况
        (二) 许昌市区旅游资源概况
    五、许昌发展城郊度假旅游的进程中对各县市旅游资源的综合定性评价
第四章 许昌发展城郊度假旅游的SWOT分析
    一、许昌发展城郊度假旅游优势分析
        (一) “斑”在许昌发展城郊度假旅游的优势体现
        (二) “基”在许昌城郊度假旅游发展发面的优势体现
        (三) “廊”在许昌城郊度假旅游中的优势呈现
        (四) “缘”在许昌发展城郊度假旅游中的优势
    二、许昌发展城郊度假旅游的劣势分析
        (一) 在“斑”方面的体现
        (二) 在“基”方面的体现
        (三) 在“廊”方面的体现
        (四) 在“缘”方面的表现
    三、许昌发展城郊度假旅游的机会分析
        (一) 机会在许昌“基”中的体现
        (二) 机会在许昌“斑”中的表现
        (三) 机会在许昌“廊”中的体现
        (四) 机会在许昌“缘”中的体现
    四、许昌发展城郊度假旅游的威胁分析
        (一) 威胁在许昌“基”方面的体现
        (二) 威胁在许昌“斑”方面的体现
        (三) 威胁在许昌“廊”方面的体现
        (四) 威胁在许昌“缘”方面的体现
第五章 许昌发展城郊度假旅游的产品对策
    一、许昌发展城郊度假旅游以推进区为重头戏
        (一) 许昌发展城郊度假旅游重点开发建设此推进区的缘由
        (二) 许昌市、许昌县推进区发展城郊度假旅游的具体策略
    二、许昌发展城郊度假旅游的产品优化与开发策略
        (一) 城郊度假旅游发展的基础——知名景点的完善、深度开发及新度假区的开发
        (二) 城郊度假旅游的特征:此类游客的高水平要求——市区商业街区的规划建设
        (三) 城郊度假旅游的表现:游客与当地城乡居民的交流互融
第六章 许昌深度开发城郊度假旅游的整体战略布局
    一、许昌开发城郊度假旅游的“四个区域、四个主题”
        (一) 以钧瓷、中药、宗教为专题的西部学习康健旅游区
        (二) 以曹魏文化、旅游展示为主题之龙头休闲度假旅游区
        (三) 以花卉温泉为主题的东部商务宜居旅游区
        (四) 以乐活游园为主题的北部亲情体验旅游区
    二、许昌发展城郊度假旅游规划安排的八条精品线路
        (一) 许昌市与许昌县、长葛市的城郊度假旅游路线
        (二) 许昌市与禹州市的城郊度假旅游线路
        (三) 许昌市与鄢陵县的城郊度假旅游线路
        (四) 许昌市与襄城县城郊度假旅游线路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理论框架
第2章 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概述
    2.1 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的概念
        2.1.1 消费市场
        2.1.2 老龄消费市场
        2.1.3 老龄消费市场开发
    2.2 影响老龄消费市场的因素
        2.2.1 老龄人口的收入
        2.2.2 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2.2.3 消费环境
        2.2.4 产业结构
        2.2.5 社会保障体系
    2.3 我国老龄消费市场的升级趋势
        2.3.1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步转变
        2.3.2 老龄人口消费需求不断趋于社会化
        2.3.3 补偿性消费特征
        2.3.4 家庭角色弱化
        2.3.5 老龄消费需求多样化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的消费与市场开发理论
    3.1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
        3.1.1 消费与生产是同一的
        3.1.2 消费在生产全过程中的作用
        3.1.3 消费力理论
        3.1.4 和谐消费思想
    3.2 列宁的消费理论
        3.2.1 全体人民平等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
        3.2.2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
        3.2.3 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
        3.2.4 利用消费刺激经济的发展
        3.2.5 倡导节俭的消费观
    3.3 中国共产党的消费经济思想
        3.3.1 毛泽东的消费经济思想
        3.3.2 邓小平的消费经济思想
        3.3.3 江泽民的消费经济思想
        3.3.4 胡锦涛的消费经济思想
第4章 我国开发老龄消费市场的现实依据
    4.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要求
        4.1.1 人口结构的变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4.1.2 老龄人口消费需求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4.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4.2.1 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4.2.2 提高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
        4.2.3 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
    4.3 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机遇和挑战
        4.3.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4.3.2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市场的影响
        4.3.3 老龄消费市场存在巨大潜力
第5章 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老龄产业结构不合理
        5.1.1 老龄消费市场发展滞后
        5.1.2 老龄消费者市场规模小
        5.1.3 政府社会和企业对老龄消费者市场的关注力度不够
        5.1.4 为老服务企业经营观念落后
    5.2 老龄群体收入水平低,缺乏增长机制
        5.2.1 老龄收入相对较低
        5.2.2 老龄收入增长缓慢
        5.2.3 老龄收入存在不确定性
    5.3 消费市场环境落后
        5.3.1 消费品针对性不强
        5.3.2 市场监督体系不规范
    5.4 消费心理不成熟
        5.4.1 消费观念落后
        5.4.2 消费方式保守传统
    5.5 老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5.5.1 老龄社会保障覆盖面窄、水平低
        5.5.2 社会化养老体系不健全
        5.5.3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过大
第6章 国外发达国家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的经验及启示
    6.1 社区养老服务市场
        6.1.1 国外社区养老服务市场的运作
        6.1.2 国外开发社区养老服务市场的特点
        6.1.3 国外成功经验的启示
    6.2 老龄护理保险市场
        6.2.1 老龄护理保险服务的先进经验
        6.2.2 国外经验的启示
    6.3 老龄住宅市场
        6.3.1 国外老龄住宅市场的开发
        6.3.2 国外老龄住宅产业的发展状况
        6.3.3 国外老龄住宅市场开发经验的启示
    6.4 老龄教育市场
        6.4.1 国外主要国家老龄教育状况
        6.4.2 国外开发老龄教育市场的启示
    6.5 老龄商品市场
        6.5.1 国外老龄市场产品种类日益繁多
        6.5.2 启示与借鉴
第7章 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的对策
    7.1 开拓我国老龄消费市场的新领域
        7.1.1 开发老龄用品消费市场
        7.1.2 开发老龄住房消费市场
        7.1.3 开发老龄社区服务市场
        7.1.4 开发老龄教育消费市场
        7.1.5 开发老龄护理服务市场
        7.1.6 开发老龄旅游市场
    7.2 制定老龄消费政策
        7.2.1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
        7.2.2 满足低收入老龄人口的基本需要
        7.2.3 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产业
        7.2.4 充分发挥社区作用
        7.2.5 制定老龄产业发展的战略步骤
    7.3 建立老龄消费市场运行机制
        7.3.1 加强市场研究
        7.3.2 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
        7.3.3 大力推动老龄消费产品创新
        7.3.4 选择恰当的分销渠道
        7.3.5 加大宣传力度
    7.4 建立持续增长的老龄收入增长机制
        7.4.1 提高城乡养老金待遇水平
        7.4.2 缩小城乡老龄收入差距
        7.4.3 完善老龄消费信贷等金融服务体制
        7.4.4 加快老龄消费用品及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7.5 转变老龄群体的消费观念
        7.5.1 引导老龄群体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
        7.5.2 消除投资者对老龄消费的认识误区
    7.6 完善老龄社会保障体系
        7.6.1 完善城乡养老保障
        7.6.2 完善城乡老年医疗保障
        7.6.3 加大城乡老龄社会救助力度
        7.6.4 完善老龄社会保障立法
    7.7 优化老龄消费市场的发展环境
        7.7.1 建立健全老龄法律法规
        7.7.2 加强老龄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7.7.3 建立老龄消费市场信息系统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着作和论文
致谢

四、拉萨地区社区保健需求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拉萨市城关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卡毛才让. 西藏大学, 2021
  • [2]广元市康养产业体系构建及其发展路径[D]. 韩秋. 江苏师范大学, 2019(12)
  • [3]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区位条件分析及其评价[D]. 聂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2)
  • [4]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研究[D]. 张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2)
  • [5]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演进历程与改进思路[D]. 胡子健. 吉林大学, 2016(08)
  • [6]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研究[D]. 李丽. 云南大学, 2016(01)
  • [7]菲律宾华侨华人慈善事业研究[D]. 王莹. 华侨大学, 2015(12)
  • [8]我国艾滋病生活救助研究 ——以永平县为例[D]. 董喻婷. 云南大学, 2012(12)
  • [9]许昌城郊度假旅游发展研究[D]. 赵慧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12(09)
  • [10]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D]. 杨宏.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拉萨地区社区卫生保健需求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