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0例

退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0例

一、退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0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霞,余燕琼,王海燕[1](2022)在《中药熏洗加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药熏洗加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惠州市中医医院92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药熏洗加茵陈蒿汤治疗,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等肝功能指标、治疗总有效率与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ALT、治疗总有效率、症状体征显着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采用中药熏洗加茵陈蒿汤进行治疗干预, 可有效促进恢复TB的正常代谢, 并通过阻断胆红素的肠肝循环、疏通胆汁排泄通道等症状体征治疗, 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陈梓洋[2](2021)在《基于体质学说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乙肝黄疸-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在体质学说指导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度黄疸(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6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1例,最终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纳入患者3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平衡饮食,保证休息减少劳累,忌酒健康指导,对照组予服用恩替卡韦胶囊抗病毒;注射用复方甘草酸单铵S护肝;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退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茵陈术附汤(机配免煎颗粒)治疗,每日2次,每次1袋,饭后100ml开水冲服。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ALT、AST、TBIL、DBIL、IBIL、ALB)、凝血功能PT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对患者治疗后西医综合疗效的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治愈率及显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综合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对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在肝功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患者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TBIL、DBIL、IBIL)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TBIL、DBIL、IBIL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4、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ALB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5、对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PT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T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两组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患者治疗后中医综合疗效的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改善患者中医症候方面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HB轻度黄疸患者,体质为阳虚体质,证属寒湿阻遏者,辨证运用茵陈术附汤中西医结合治疗,相对于常规西药治疗疗效更明显,可有效改善血清TBIL、DBIL、IBIL、ALT、AST水平,明显减轻身目黄染、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大便稀溏、饮食减少、胁肋疼痛、脘腹胀闷等中医临床症候,提高生活质量。2、运用体质学说指导临床,根据患者体质的个体差异辨证施方,更有利于标本兼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及运用前景。

张慧中[3](2020)在《中药退黄汤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为探讨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疗效,以此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60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30例进行治疗观察研究,对照组予以复方甘草酸苷片、熊去氧胆酸胶囊、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退黄汤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2周后患者进行复查,对比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肝功能指标、临床症状及体征总积分、腹部彩超肝肋下缘大小及治疗后疗效的情况。结果:1.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与同组治疗前在症状体征总积分方面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得到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在症状体征总积分方面进行组内比较得到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如黄疸程度、大便颜色、小便颜色、神疲、纳呆、腹泻、腹胀的情况。治疗组在治疗2周、治疗4周后与同期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得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症状体征上效果优于对照组。2.肝功能指标比较:在肝功能指标(TBIL、DBIL、ALT、GGT、TBA)方面,两组治疗2周后与同组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得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与同组治疗2周后比较得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经2周、4周治疗后均可降低TBIL、DBIL、ALT、GGT、TBA水平,治疗组在治疗2周、4周后与同期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降低TBIL、DBIL、ALT、GGT、TBA水平上效果优于对照组。3.腹部彩超肝肋下缘大小比较:治疗2周后,对照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对照组治疗2周后肝肋下缘大小与治疗前比较情况相近。治疗组治疗2周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儿的肝肋下缘大小较治疗前得到回缩。治疗4周后,两组患儿与同组治疗2周后比较得出P<0.01,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均可使肝肋下缘大小得到回缩。治疗2周、治疗4周后,两组间比较得到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治疗组在改善肝肋下缘大小方面效果要优于对照组。4.治疗疗效等级比较:治疗组显效人数为24人,有效人数为5人,无效人数为1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显效人数14人,有效人数12人,无效4人,对照组总要效率为86.7%。两组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进行数据分析得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疗效等级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佳。结论:1.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能够使患儿黄疸的程度、大便颜色、小便颜色、腹胀、腹泻、神疲、纳呆临床症状得到缓解。2.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能够改善患儿肝功能指标水平(降低TBIL、DBIL、ALT、GGT、TBA 的水平)。3.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可以有效的回缩患儿肝肋下缘的大小。4.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疗效要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魏仁贤[4](2020)在《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拟对李家庚教授发表的论文、着作、临床病案研究,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数据挖掘,探讨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治疗脾胃病等疾病的经验,总结临床辨治思路、用药规律及特色,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方法搜集李家庚教授2011年至2018年的门诊医案(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等);研读李家庚教授公开发表的论文、着作;整理有关调摄、药物、方法宜忌、病症等方面的经验;举例分析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胃癌、胃食管反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脾胃病验案,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科15种疑难杂病临床验案。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与分析:标准化后的病案数据录入Excel表格,数据清洗整理;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Weka3.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再通过Pajek2.0复杂网络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展示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临证用药规律等。结果李家庚教授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及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学术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下。1.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贡献(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编着大量仲景相关的着作,从整体出发,以六经辨治为思想核心,融合寒温,师事百家,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宏观上阐发仲景思想;微观上考辨《伤寒论》中“复”、“消息”、“除中”内涵,考证王叔和生平,析辨小柴胡汤证非半表半里证(病位、定性、临床实践),探讨仲景所用虫类药、温燥药(附子、半夏)药物毒效及宜忌,体现学重伤寒,用药平稳,顾护脾胃及阴津,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指出三百九十七法是张仲景辨治精髓,亦是临证辨治的重要思想来源,推崇精研三百九十七法的奥旨,病脉证治为重点进行思考,该法划分标准乃凭仲景原条文。(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从易经角度阐述仲景学说,倡导医学时空数理观的独特思想,阐述生理、病理、症候、辨治、传变及预后等,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思想及恒动观点,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六经辨治为根本,法随证立、药随症变、方因机变、辨病治疗等有机结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核心。(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随证论治主,将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有机融合,多法联用。融寒温为一体,师事百家,灵活辨治。(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总结仲景试探法用于疾病诊断、试探性治疗、判断预后;因势利导法分随病情利导、随病位利导、随病性利导;运用救逆法逆转病因、优化治疗及预防传变的治未病思想。并利用这些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治疗鼻咽部恶性肿瘤溃烂、血肿等。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1)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急性热病: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与辨病治疗,方以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根据风热犯卫、少阳阳明合并气分热盛、三焦邪热壅盛随证加减;结合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肺炎、肿瘤、中耳炎、鼻炎、淋巴结炎等辨病治疗。(2)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或痰、水、瘀等停聚,或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及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六经辨证为主,经、时方配合葛根、钩藤,随证加减。葛根20g、钩藤15g作为对药配合使用,通治诸多眩晕,安全有效。(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1)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内外因素交攻致精气血津液变化影响耳部;以气滞血瘀、精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病涉五脏;填精、调气、和血、和津液为主要治法;治疗以经验方随证加减,并根据随年龄、性别等适宜用药。(2)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发病与脏腑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尤以脾肾肺三脏为甚。治以调理脾肾肺为本。方选六味地黄汤、右归丸加减填补肾精;八珍汤加减补益脾胃气血、健运中州;银翘散、麻黄汤等解表以散邪;配合疏肝理脾、补血养心、通利三焦和膀胱等法。(3)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外邪侵袭、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或阴虚阳亢络脉失养为主要病因病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为基本治法;柴胡疏肝散、四物汤合牵正散为常用方剂。(4)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病机与邪气外袭、脾胃虚弱、肾阳亏虚等脏腑气血不足关系密切;温补脾肾、升阳清热为主要治法;麻黄升麻汤配合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加减为主方。(5)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肝郁气滞、气血瘀阻,或寒凝血瘀,或因虚致瘀为主要病机;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为主要治法;当归芍药散、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主方。(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内外多种因素致热、湿、痰、瘀、郁互结为主要病机。发病以湿热、气郁为先;日久可致气虚、阴虚、血瘀、痰阻。清热袪湿,化瘀除痰为主要治法。肺结节以清肺热为重,常以银翘散或五味消毒饮加减;乳房肿块以清中焦湿热为要,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随证配合化痰、温阳、散结、解郁、化瘀等法治疗。(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1)和调五脏法治疗基因缺陷等所致不孕不育:五脏六腑皆可致不孕不育,非独肾也;中药可以治愈部分基因缺陷、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所致的不孕不育。治疗上常根据患者体质灵活变通,各有侧重。或以治肾为主,或疏肝为要,或健运脾胃为核心,或肺肾同治、脾肾同治等。如解表散邪治肺;清热除湿、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以治脾;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以治肝;补益阴阳治肾;补血、清火以治心等。(2)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冠心病以气血阴阳亏虚本,湿、热、寒、痰、郁瘀阻心脉为标;消补温三法为主要治法,分温心阳、补气阴、消痰瘀和郁气;随证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饮、二陈汤、五苓散、血府逐瘀汤等加减。(3)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中气下陷、肝郁气滞或寒凝肝脉为主要病机;益气升阳,健脾养血为主要治法;补中益气丸合保和丸为主要方剂。(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1)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热毒瘀阻鼻咽为鼻咽部肿瘤等恶性病变的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灵活运用试探法、救逆法、因势利导法;“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乃自创验方,治疗鼻咽部恶性溃烂疗效较好。(2)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热、毒、湿、瘀、滞为主要病理因素;热毒湿瘀互结,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而发黄疸为主要病机;泄热、解毒、利湿、化瘀、行气为主要治法;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辨病治疗联合辨治;李氏退黄汤为有效经验方。(3)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热毒瘀阻肢体关节为根本病机;解毒化瘀,清热祛湿为主要治法;经验方“解毒化瘀汤”加减为主要处方,疗效明显。(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1)精选方剂,经时方合用,提高疗效。(2)用药当轻灵平稳,忌滥用温补,过补即毒,如人参等;也不要因噎废食,某些性烈或带毒性药物适量使用也能为补,如附子、细辛适量可以补阳。斟酌使用,增效减毒。(3)病症经验:小方专药适宜运用,增效减毒。(4)调摄适宜,减少疾病产生及复发。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经验举隅:(1)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气痰瘀毒互结为主要病机。早期肝经气郁、脾胃阳虚多见;中期湿浊内生、血瘀痰凝为多;晚期胃热津伤、气血双亏、瘀毒内阻为主。治疗扶正与袪邪同用,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要治法,方选李氏退黄汤加减。(2)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合藿香正气散、丹参饮等加减。(3)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正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火郁为标;扶正祛邪为主要治法,随证(症)加减。(4)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阴虚液涸,气虚血亏,阳虚阴凝,胃肠燥热,气郁食滞通降受阻为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治分清虚热、清湿热、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消瘀血、消食积、消郁气。(5)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湿热壅滞肠道,脾胃虚弱,瘀血内生形成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清热祛湿、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为主要方剂。(6)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初起热毒瘀滞肠道,日久正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为主要治法;配合调理脏腑气血津液阴阳等。常用方剂有乌梅丸、白头翁汤、十灰散等经时方结合。(7)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可由情志、饮食、劳倦、寒湿、湿热等导致肠道气机紊乱,传导失司;治疗以疏肝理脾、益气养血、除湿清热为常用治法;乌梅丸、藿香正气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为常用方剂。(3)慢性胃炎数据挖掘结果(1)719例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脘胀、胃脘痛、反酸、嗳气等症为常见主诉;(3)舌红、苔黄、脉弦为主要舌脉;(4)气滞、血瘀、湿热、血虚、气虚等为主要病因证素;(5)核心证型分为六型,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最多见。(6)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二陈汤,黄连温胆汤;丹参饮;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当归芍药散等。(7)常用中药:生甘草、茯苓、茯神、黄连、黄芩、藿香、佩兰、法半夏、丹参、赤芍、白芨、川芎、延胡索、海螵蛸等。(8)核心药对:佩兰→藿香、白芨→海螵蛸、炒麦芽→炒谷芽、香橼→佛手、白芍→赤芍、茯神→茯苓、黄连→法半夏、黄芩→黄连等。(9)核心药物聚类成6个新处方:如藿香-佩兰-法半夏-炒白术-茯苓-茯神;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海螵蛸-白芨;葛根-钩藤-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藿香-法半夏等。(10)证-症关系,证-方关系,证-药关系:如脾胃湿热为例,以胃脘痛、脘胀、嗳气、胃脘灼热等为主症;常以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等治疗;主要使用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等。(4)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与生活、饮食因素、生理规律影响、心理因素、疾病传变因素等有关。(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总结了脾胃病验方: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赤芍、白芍、丹参、川芎、白芨、海螵蛸、陈皮、佛手等。结论1.伤寒学术思想(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5)伤寒杂病,圆机活法;(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2.临证辨治思想(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要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验方加减,药随证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总结了李家庚教授将伤寒、易经结合的时空数理观;试探救逆,因势利导等伤寒学术思想。(2)多角度总结了临证辨治思想,及秘验方等临证经验。如“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李氏退黄汤”等,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李家庚教授辨治特色及用药特点。(3)总结了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注重粘膜修复等脾胃病辨治特点;(4)数据挖掘出慢性胃炎用药规律,如核心药物聚类的6个新处方;总结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以和助通,以消为补等辨治特点。

黄宏华(SAKUNKAMJORNKIT LAKSIKA)[5](2020)在《中泰医学对黄疸病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古今文献的理论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学和泰医学对黄疸病的认识,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异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对黄疸病本质的认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加强泰国与中国在传统医学领域的交流。通过对中医、泰医古今文献的整理研究,分析了黄疸病的病名、分类、病因病机、诊治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泰医对黄疸病认识的异同,认为中医和泰医在医学体系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两者的区别主要来自于中、泰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但在对黄疸病诊治的认识和方法方面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泰医在诊断学上有唯物性的一面,在整体观和恒动观的运用上相似于中医,只是在细节上有差异。中医学与泰医学在发展中对自身和佛教的关系处理不同,泰医与宗教或者巫术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且它们存在的这种紧密联系并不缺少合理性,可将之视作泰医学的一大特色。两者来自不同的地域,在文化上有着本质区别,虽然中医、泰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过交流沟通甚至融合,但是在知识的攫取和追溯方面,泰医主要是将佛教的诸多理论融于医学,最终构建成当前的泰医理论,而中医主要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不断积累、不断完善形成了以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为特色的体系。由此可见,两者虽然在宏观上有着相似之处,但在医学认知以及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差别,在表达和内容的呈现上也有着本质区别。在文献数据挖掘处理方面,通过对文献进行检索与收集,主要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华医典》第5版已出版的泰医药着作中的相关信息,选择泰医各种古籍、医论、泰医经书、泰医本科规范教育教材等书籍。以CNKI、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为主库,对1999年至2019年来中医、泰医治疗黄疸的文献进行分析,在检索的时候主要采用关键词检索的方式,筛选文献,并对需要的文章进行全文下载;搜索顺序分为两步,第一步搜索“黄疸”一词,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整理以Excel表格呈现数据,采用Excel表格集中管理最终的搜索结果,倘若数据正确无误,便刘其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在统计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三个标准进行分类,一是按照证型分类,二是按照治疗原则分类,三是按照方药与剂量的配伍方式分类。结果在1999年至2019年范围内,搜索出42篇与中医黄疸治疗有关的文章,通过数据统计,得出其在临床中的辨证分型有3122例,通过统计其证型,得到证型19种,使用频数居最多的黄疸证型为肝胆湿热证(20/22.67%),常用的治法分别为清热利湿(31/35.23%)、利胆退黄(10/1.36%)、活血化瘀(8/9.09%)。常用的方剂为茵陈蒿汤加减(18/33.33%),茵陈五苓散(3/3.54%)、龙胆泻肝汤加减(1/1.85%)、消毒利黄汤(1/1.85%)、栀子大黄汤加减(1/1.85%)。涉及710味中药,有44味中药使用的频次在四次以上,有10味中药使用的频率达2.5%,使用频次最多是茵陈。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具有清热功效的中药,其次是具有补虚功效的中药,使用频率排在第三位的中药是活血化瘀类型的药物,使用频率排在第四位的中药是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药物归经频率分别是心(36/14.88%)、肝(65/26.86%)、脾(54/22.31%)、胃(52/21.49%)、肾(33/13.64%)。在泰医文献的数据挖掘方面,以“目黄”,“身黄”,“小便黄”,“黄疸”为检索字,检索有关黄疸病的文献27篇(使用频次84次)。收集治疗黄疸病的泰药57味,使用频数最多是假荜拔和肉豆蔻(8/6.35%),泰药的性味以热、辣、涩、苦为主。泰医药物关联数据挖掘算法设计频繁项集及支持度是肉豆蔻,疏果胡椒,假荜拔,疏果胡椒、假荜拔,肉豆载、假荜拔,肉豆蔻、假荜拔,肉豆蔻、疏果胡椒、假荜拔。目前并没有太多的学者将研究方向放在传统医学的对比上,研究方式相对比较落后。本文针对黄疸病的诊治,对比泰医与中医的治疗方法,总结中、泰医学治疗特色和异同。不仅能为后续研究提供相关资料,还有助于提升传统医学的研究水平,为研究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积累一点经验。

蔡媛媛[6](2019)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各方面综合探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型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解毒通利方的安全性。方法:选择从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因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海南中医院(海南省中医院)住院或门诊经治疗的患者,将纳入本项目对象随机分为中西医组(治疗组)78例和西医组(对照组)78例,最终完成本项目的患者中西医组(治疗组)76例和西医组(对照组)75例。治疗组采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则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的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采用中医证候评分表评估中医证候经治疗后改善情况,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随访3月后中医证候情况。采用血液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甘胆酸(CG)评估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随访3月后各项指标。采用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HBV DNA)评估血液病毒频数,检测患者治疗前、随访3个月后HBV DNA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长短情况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组间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以及随访3个月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和随访3个月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T-BIL、D-BIL、TBA、AST、AL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C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和随访3个月治疗组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以及随访3个月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为3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型黄疸患者中医证候、肝功能及HBV DNA改善情况满意,且安全性较好。

梁泳[7](2019)在《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轻度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1例。最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纳入30例,两组予以基础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茵陈五苓散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DBIL),中医症候积分,生活质量等指标变化情况。应用SPSS20.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结果:1.对患者西医综合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是60.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患者治疗前后ALT、AST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ALT、AST改善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ALT、AST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患者治疗前后TBIL、DBIL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TBIL、DBIL下降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TBIL、DBIL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患者中医综合疗效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的症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茵陈五苓散联合西药治疗CHB轻度黄疸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改善ALT、AST、TBIL、DBIL等肝功能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在中医综合疗效方面,茵陈五苓散联合西药治疗CHB轻度黄疸,对于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具有明显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医的副作用,相辅相成。3、经研究分析,茵陈五苓散方证初步总结如下:(1)身目黄染(2)小便不利(3)口渴(4)舌脉象:舌体胖大,苔厚腻微黄,边有齿痕,脉弦滑或濡缓。为今后临床运用茵陈五苓散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周玲瑶[8](2019)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观察的时间为8周。通过观察HBV-ACLF患者的TBiL、ALB、ALT、AST、PTA、死亡率、中医证候积分、MELD评分,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死亡率(20%)低于对照组死亡率(48%);(2)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3)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患者TBi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第8周治疗组患者TBiL、中医证候积分、MELD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TA、ALT、AST、ALB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解毒化瘀颗粒联合西医综合治疗HBV-ACLF患者可降低死亡率、改善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连雅君[9](2018)在《清开灵对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证候干预及肝损伤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课题通过大鼠胆总管结扎术(CBDL)复制胆汁淤积性肝炎重症模型,观察该法诱导的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造成的肝损伤特点,通过对药物疗效作用机理研究,结合体征观察与现代指标检测,探讨清开灵注射液对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对相应证候的干预作用,及抗炎、抗内质网应激相关途径的影响。方法(1)雄性SD大鼠,SPF级,35只,体质量250-270g,应用手术方式制备CBDL模型,手术方法为游离胆总管并双重结扎后于节间切断,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CBDL模型组(模型组),以上两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熊去氧胆酸UDCA阳性治疗组(UDCA组),造模同时以78mg/kg剂量灌胃给药,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组(清开灵组),造模同时以3mL/kg剂量腹腔注射给药,两周干预时间。干预给药同时对胆汁淤积型肝炎大鼠各组进行两周证候观察,分别采集基本体征信息并记录(有则记1,无则记0);进行每周一次基本体重、饮水量、饮食量、基础体温、耳微血流的采集;取材前对舌象,爪象进行采集。(2)对实验过程中采集望诊信息表运用聚类分析法、决策树算法对模型特征进行归纳,对采集到的大鼠舌象、爪象进行RGB数字量化图像分析统计处理。(3)对大鼠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TUNEL凋亡染色相关病理检测。(4)对大鼠肝组织进行羟脯氨酸含量(Hyp)、肝脏指数的测定。(5)对大鼠血清指标AST(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GGT(Y谷氨酰转肽酶)、TBIL(总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IBIL(间接胆红素)进行检测。(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大鼠肝脏组织匀浆上清液中的炎症因子 TNF-α、IL-6、IL-1β、NLRP3。(7)以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GRP78、Caspase-12、NLRP3、SLC10A1等指标,检测清开灵注射液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及抑制炎症反应起到治疗作用。结果(1)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其肝脏功能指标ALT、AST、GGT明显升高(P<0.001),清开灵组大鼠血清中ALT,AST,GGT的指标偏低(p<0.05);模型组大鼠肝脏指数升高(P<0.001),清开灵组大鼠肝脏指数降低(P<0.001);肝脏中羟脯氨酸含量升高(P<0.05),清开灵组大鼠肝脏中羟脯氨酸含量降低,(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清开灵组大鼠纤维间隔内胆小管增生,细胞间质轻微水肿伴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排列疏松紊乱;MASSON染色提示清开灵组汇管区及纤维间隔内胆小管增生处胶原纤维蓝增多,但未完全分割肝脏实质细胞,未形成明显纤维桥接。(2)模型组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与正常组大鼠血清相比TNF-α、IL-6含量增高(P<0.001);肝脏组织中的TNF-α、IL-6、IL-1β、NLRP3含量明显比正常组含量增多(P<0.01);清开灵组大鼠肝脏组织中的TNF-α、IL-6、IL-Iβ、NLRP3含量明显比模型组大鼠含量降低(P<0.05);清开灵组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6、IL-1β含量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GRP78、Caspase-12、NLRP3、SLC10A1指标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P<0.001)。清开灵组大鼠肝脏组织中的GRP78、Caspase-12、NLRP3、SLC10A1指标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1);凋亡染色结果提示清开灵组肝脏组织中凋亡细胞量介于模型组与UDCA治疗组之间。(3)体征采集结合量化指标观察到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表现为身热,口渴不甚,烦躁,鼻衄,多怒撕咬,小便色深黄,舌质偏红等症状;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体重减轻(P<0.00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基础体温偏高(P<0.05),清开灵组比模型组体温降低(P<0.00);模型组大鼠的耳廓微血流流速增高,清开灵组比模型组耳廓微血流流速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比正常组大鼠舌象R/(R+G+B)值明显偏高(P<0.001),清开灵组大鼠比模型组大鼠舌像Red值偏低(P<0.01);模型组大鼠爪象比正常组R/(R+G+B)值明显偏高(P<0.001),清开灵组比正常组Red值偏低(P<0.01),模型组大鼠的血流变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均比正常组的全血粘度数值偏高(P<0.05),清开灵组比正常组的全血流粘度中切、高切均偏低(p<0.05);模型组体征特征为消瘦、多怒撕咬、步态不稳、毛少光泽、毛枯黄、眼神暗淡无神、耳色红、鼻孔血痕、唇色暗红、小便色黄、量少、爪色红。结论(1)CBDL手术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胆汁淤积性肝炎肝损伤疾病特点,清开灵注射液可以较好保护胆汁淤积性肝炎造成的肝损伤,但对胆汁淤积性肝炎的肝纤维化进程可能无法逆转。(2)胆汁淤积性肝炎损伤后引起了机体的炎症反应,可能同时诱导了内质网应激反应;清开灵注射液可以通过抗炎途径、抗内质网应激途径治疗CBDL诱导的胆汁淤积性肝炎,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钠依赖性胆汁酸盐地吸收而缓解胆汁淤积的进程。(3)胆汁淤积性肝炎重症模型,运用体征采集结合多种量化指标验证法,结果发现CBDL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符合热毒血瘀证的特点,清开灵注射液对该证候有干预作用。

周春霞[10](2018)在《用自拟的清热利胆退黄汤治疗瘀胆型肝炎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用自拟的清热利胆退黄汤治疗瘀胆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近年来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瘀胆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5例/组)。在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对其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用自拟的清热利胆退黄汤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和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病情的治愈率和治疗的总有效率均较高,P<0.05。在接受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用药不良反应。结论 :用自拟的清热利胆退黄汤治疗瘀胆型肝炎安全有效。

二、退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退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0例(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体质学说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乙肝黄疸-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1.1 黄疸的中医病名起源
        1.2 黄疸的病因病机
        1.3 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
        1.3.1 阳黄的中医辨证治疗
        1.3.2 阴黄的中医辨证治疗
        1.3.3 胎黄的中医辨证治疗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黄疸的认识
        2.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基础
        2.2 黄疸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2.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黄疸的西医治疗
    3 中医体质学说对疾病治疗的指导
        3.1 中医体质学说的起源
        3.2 中医体质学说指导疾病治疗的意义及优势
        3.3 中医体质学说的现代研究
    4 导师对体质学说指导下茵陈术附汤治疗CHB轻度黄疸的学术思想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主要研究内容
    2 方案设计
        2.1 病例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标准
        2.3.1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西医诊断标准
        2.3.2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2.3.3 中医辨证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2.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7 治疗方法
        2.8 观察指标
        2.8.1 检测指标
        2.8.2 安全性观测
        2.9 疗效评价标准
        2.9.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2.9.2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3.统计学方法
    4.结果
        4.1 病例纳入情况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的比较
        4.2.1 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4.2.2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的比较
        4.2.3 两组患者慢乙肝病程长短比较
        4.2.4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DBIL、IBIL、ALB)及凝血功能(PT)的比较
        4.2.5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4.3 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评价
        4.3.1 治疗后西医综合疗效评价
        4.3.2 治疗前后血清TBIL、DBIL、IBIL的比较
        4.3.3 治疗前后血清ALT、AST、ALB的比较
        4.3.4 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的比较
        4.3.5 治疗后中医综合疗效评价
        4.3.6 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评价
        4.4 安全性观测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治疗CHB轻度黄疸的不足
    2 中西医结合治疗CHB黄疸的优势
    3 茵陈术附汤的运用依据
        3.1 附子
        3.2 茵陈
        3.3 白术
        3.4 干姜
        3.5 甘草(炙)
        3.6 肉桂
    4 临床疗效分析
        4.1 对改善患者西医综合疗效的分析
        4.2 对改善患者肝功能的疗效分析
        4.3 对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的疗效分析
        4.4 对改善患者中医综合疗效的分析
    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6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黄疸的中医外治疗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药退黄汤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病位分析
        1.3 中医治疗
        1.3.1 口服中药汤剂治疗
        1.3.2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
        1.3.3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
        1.3.4 针灸疗法治疗
    2 西医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病因分析
        2.3 西医治疗方法
        2.3.1 病因治疗
        2.3.2 对症支持治疗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依据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3 选取病例依据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3.1 临床症状体征观察
        2.3.2 肝功能指标观察
        2.3.3 腹部彩超肝肋下缘大小
        2.4 疗效判定
    3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4.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4.3 两组患者发病原因分布比较
        4.4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4.5 肝功能指标比较
        4.5.1 TBIL水平比较
        4.5.2 DBIL水平比较
        4.5.3 ALT水平比较
        4.5.4 GGT水平比较
        4.5.5 TBA水平比较
        4.6 肝肋下缘大小比较
        4.7 两组治疗疗效等级比较
讨论
    1 课题设计分析
    2 中药退黄方的讨论
        2.1 治法讨论
        2.1.1 扶正健脾法
        2.1.2 活血化瘀法
        2.1.3 疏肝利胆法
        2.2 中药退黄汤方药分析
        2.3 方中单位中药的相关阐述
    3 中药退黄汤疗效性分析
        3.1 临床症状体征疗效分析
        3.2 肝功能指标疗效分析
        3.3 肝肋下缘大小疗效分析
        3.4 疗效等级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4)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李家庚教授伤寒学术思想及贡献
    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
    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
    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
    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
    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
    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
第二章 李家庚教授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1.重六经及脏腑,广经方应用
        1.1 小柴胡汤加减六经辨治为主治疗急性热病
        1.2 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
    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
        2.1 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
        2.2 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
        2.3 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
        2.4 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2.5 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
    3.内外合邪理论经时方复用辨治肺结节、乳腺肿块
    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
        4.1 和调五脏法辨治基因缺陷等不孕不育
        4.2 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
        4.3 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
    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
        5.1 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
        5.2 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
        5.3 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
    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
        6.1 方法宜忌
        6.2 药物运用
        6.3 病症治验
        6.4 关于调摄
第三章 李家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1.李家庚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理论渊源
        1.1 宗《内经》以脾胃为本,保护脾胃是治未病关键
        1.2 遵仲景六经辨治,重视脾胃调理
        1.3 从《金匮要略》杂病辨治,顾护脾胃
        1.4 融后世百家学说,多维辨治脾胃病
        1.5 参考现代诸论,衷中参西
    2.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传承中的运用
        2.1 频数分析
        2.2 聚类分析
        2.3 关联规则
        2.4 贝叶斯网络
    3.李家庚教授脾胃病辨治思路及特点
        3.1 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
        3.2 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
        3.3 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
        3.4 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
        3.5 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
    4.脾胃病经验举隅
        4.1 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
        4.2 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
        4.3 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
        4.4 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4.5 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
        4.6 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4.7 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第四章 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经验的数据挖掘
    1.资料来源
    2.资料筛选
    3.诊断标准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疗效评价标准
    7.研究方法
        7.1 病案资料筛选和整理
        7.2 病案术语的标准化
        7.3 数据录入
        7.4 数据清洗
        7.5 数据挖掘和分析
    8.研究结果
        8.1 慢性胃炎分类及伴发疾病频数分析
        8.2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8.3 主症频数分析
        8.4 刻下症状频数分析
        8.5 舌诊、脉诊频数分析
        8.6 中医病因证素频数分析
        8.7 患者证型分布
        8.8 方剂使用频数统计
        8.9 药物频数分析
        8.10 慢性胃炎病案核心药对关联规则分析
        8.11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症关系分析
        8.12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药关系分析
        8.13 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胃炎新处方分析
        8.14 慢性胃炎高频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8.15 李家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规律
    9.讨论
        9.1 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
        9.2 病位在胃,涉及诸脏
        9.3 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
        9.4 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
        9.5 以和助通,以消为补
        9.6 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
        9.7 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
        9.8 验方加减,药随证变
    10.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验案举隅
结语
    1.伤寒学术思想
    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3.脾胃病辨治经验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脾胃病的中医辨治及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三 李家庚教授撰写着作大要
致谢

(5)中泰医学对黄疸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黄疸病的中医研究
    1. 中医对黄疸病的认识
        1.1 病名之源
        1.2 分类
        1.3 黄疸病的病因病机
    2. 中医对黄疸病的治疗
        2.1 内科治疗的论述
        2.2 外治法
        2.3 针灸
第二章 黄疸病的泰医研究
    1 泰医理论的主要内容
        1.1 泰医的病因病机
        1.2 泰医诊断方法
        1.3 治疗原则
        1.4 用药理论
    2 泰医对黄疸的认识
        2.1 泰医对黄疸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辨证分析
        2.3 泰医对黄痕病的治疗
    3 病案举例
第三章 中医、泰医对黄疸病认识的异同
    1. 黄疸的病位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析
    4. 治则治法
    5. 中、泰医学有关黄疸文献的数据挖掘
        5.1 中医的用药
        5.2 泰医的用药
        5.3 关联数据挖掘算法设计
结语
不足与展望
    1 研究中的不足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乙型肝炎的研究概况
        一、乙型肝炎的概述
        二、乙型肝炎的病原学
        三、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四、乙型肝炎的传播
        五、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六、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七、黄疸的发病机制
        (一) 正常胆红素代谢机制
        (二) 肝前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三) 肝细胞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四) 肝后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八、黄疸的治疗
        (一) 肝前性黄疸的治疗
        (二) 肝细胞性黄疸的治疗
        (三) 肝后性黄疸的治疗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认识
        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名源流
        二、慢性乙型肝炎黄疽中医病因病机
        三、慢性乙型肝炎黄疸中医辨证施治
        四、蔡敏教授对慢性乙型肝炎黄疸的认识
        五、解毒通利方方解及组方原则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剔除、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实验设计
        (二) 样本含量及来源
        (三) 随机分组
        (四) 治疗方法
        (五) 观察时间
        (六) 观察指标
        (七)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事件记录
        (八) 统计学处理
    第二节 结果
        一、基线资料比较
        (一) 年龄、病程比较
        (二) 性别比较
        二、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学比较
        (一)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二)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三、两组患者肝功能情况比较
        (一) T-BIL比较
        (二) D-BIL比较
        (三) TBA比较
        (四) AST比较
        (五) ALT比较
        (六) CG比较
        四、两组患者HBV DNA比较
        五、安全性检测及不良事件记录
    第三节 讨论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四、慢性乙型肝炎黄疸的中医病因病机
        五、解毒通利方的组方原则及作用机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黄疸的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1.1 黄疸的病名来源
        1.2 黄疸的病因病机
        1.3 黄疸的病理表现
        1.4 黄疸的治法
        1.4.1 中医内治
        1.4.2 中成药治疗
        1.4.3 中医外治
    2 现代医学对CHB轻度黄疸的认识
        2.1 西医黄疸的定义
        2.2 胆红素的代谢
        2.3 黄疸的分类
        2.3.1 溶血性黄疸
        2.3.2 肝细胞性黄疸
        2.3.3 胆汁淤积性黄疸
        2.3.4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2.4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2.5 发病机制
        2.6 西医治疗
        2.6.1 单药治疗
        2.6.2 西药综合治疗
    3 导师对茵陈五苓散治疗CHB轻度黄疸的学术思想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主要研究内容
    2 方案设计
        2.1 病例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标准
        2.3.1 CHB轻度黄疸的西医诊断标准
        2.3.2 中医方证辨证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7 治疗方法
        2.7.1 对照组用药方案
        2.7.2 治疗组用药方案
        2.8 观察指标
        2.8.1 检测指标
        2.8.2 安全性观测
        2.9 疗效评价
        2.9.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2.9.2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舌脉象不计入评分)
        2.9.3 安全性评价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病例入选情况
        4.2 治疗前基础的比较
        4.2.1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比较
        4.2.2 治疗前两组患者TBIL、DBIL、ALT、AST比较
        4.2.3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4.3 西医临床疗效的评价
        4.3.1 西医综合疗效的评价
        4.3.2 治疗前后TBIL、DBIL的比较
        4.3.3 治疗前后ALT、AST的比较
        4.4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4.4.1 中医综合疗效的评价
        4.4.2 中医症候积分的评价
        4.5 生活质量的评价
        4.6 安全性观测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治疗CHB轻度黄疸的不足
    2 中西医治疗CHB黄疸的优势
    3 方证相应的由来
    4 茵陈五苓散运用的依据
        4.1 茵陈
        4.2 茯苓
        4.3 猪苓
        4.4 白术
        4.5 桂枝
        4.6 泽泻
    5 临床疗效分析
        5.1 对改善患者西医综合疗效分析
        5.2 对改善患者肝功能结果的分析
        5.3 对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疗效的分析
        5.4 对改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分析
        5.5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分析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录3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经方八法治疗黄疸型肝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肝衰竭的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法方药
    2 西医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肝衰竭的研究
        2.1 发病机制
        2.2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病例来源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中医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病例排除标准
        1.7 病例剔除标准
        1.8 脱落病例的处理
        1.9 研究病例的终止
        1.10 一般情况比较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2.2 对照研究
        2.3 治疗措施
    3 观察指标
        3.1 死亡率
        3.2 实验室指标
        3.3 MELD评分
        3.4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5 不良反应记录
    4 疗效评价
        4.1 西医疗效评价
        4.2 中医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HBV-ACL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2 两组HBV-ACLF患者死亡率比较
        6.3 两组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比较
        6.4 两组HBV-ACLF患者TBil、ALB、ALT、AST、PTA比较
        6.5 两组HBV-ACLF患者MELD评分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8 脱落情况及原因
    9 讨论
        9.1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9.2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TBiL的影响
        9.3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ALB的影响
        9.4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ALT、AST的影响
        9.5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PTA的影响
        9.6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9.7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10 解毒化瘀颗粒的药方分析
    11 解毒化瘀颗粒的疗效机制研究
    12 本病的认识及不足
    1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清开灵对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证候干预及肝损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临床用药规律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淤胆型肝炎及其炎症、内质网应激相关途径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清开灵注射液对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清开灵对CBDL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证侯干预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清开灵注射液通过抗炎、抗内质网应激途径治疗CBDL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用自拟的清热利胆退黄汤治疗瘀胆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
    2.2 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对比
3 病案举例
4 讨论

四、退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熏洗加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J]. 张丽霞,余燕琼,王海燕.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02)
  • [2]基于体质学说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乙肝黄疸-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研究[D]. 陈梓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中药退黄汤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疗效观察[D]. 张慧中.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D]. 魏仁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中泰医学对黄疸病的研究[D]. 黄宏华(SAKUNKAMJORNKIT LAKSIKA).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D]. 蔡媛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临床研究[D]. 梁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D]. 周玲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清开灵对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证候干预及肝损伤机制的研究[D]. 连雅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10]用自拟的清热利胆退黄汤治疗瘀胆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 周春霞. 当代医药论丛, 2018(06)

标签:;  ;  ;  ;  ;  

退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