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2000医学影像工作站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DSA-2000医学影像工作站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一、DSA-2000型医学影像工作站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宗维[1](2020)在《超声引导联合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在小肝癌微波消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癌作为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局部消融治疗作为一种成熟的临床手段,已成为小肝癌根治性治疗方法之一[1],近年来微波消融治疗小肝癌发展迅速,已经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2],对于肿瘤直径≤4cm的患者,消融治疗后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接近外科切除术,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3]。超声引导作为最常用的辅助影像引导手段之一,具有无电离辐射损伤、安全性高、价格低廉等独特优势,但在某些情况例如肝病背景、既往肝脏手术史,病灶回声、位置较特殊等因素,对图像的清晰显示造成影响,导致一些病灶在单纯二维超声扫查时显示相对困难;超声引导联合多模态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结合了超声的实时引导性及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或增强磁共振扫描(CECT/CEMRI)视野广、高分辨率以及对病灶显示清晰等优势,很好的解决了此问题。本研究通过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通过实验分别验证超声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影像(US-CT)及超声联合磁共振影像(US-MRI)两种影像融合方式导航技术对位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第二部分对比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引导下小肝癌微波消融技术与单纯二维超声引导下小肝癌微波消融技术,通过比较二者的完全消融率,对比二者中、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在小肝癌微波消融中的应用价值,以探讨此技术方法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论文包括两个部分,摘要如下:第一部分:US-CT及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可重复性的实验研究目的:分别应用US-CT及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量化肝脏体模内囊肿模型的影像重合率,并通过分析影像重合率在组间和组内的可重复性,明确两种方式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的准确性,为该项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采用包含6枚囊肿模型的体外肝脏体模,应用融合导航定位系统分别将体模CT及MRI薄层扫描图像导入超声检查仪虚拟导航系统进行影像融合,分别在两种影像融合方式中确定病灶模型的最大截面层,应用matlab软件计算各自影像重合率。针对两种影像融合方式,实验分别进行两次,第1次实验:2名不同资质的操作者分别应用两种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在1天内各自独立完成3次对6枚囊肿病灶的影像融合对位,每位操作者每种融合方式获得18个病灶的融合影像;第2次实验:一周后每名操作者重复上述步骤。结果:高年资操作者和低年资操作者在应用不同影像融合方法时都能获得较高的影像重合率和较低的变异系数。运用US-CT影像融合技术进行图像融合时:无论第1次实验还是第2次实验,2名操作者间的影像重合率都没有显着差异(第1次实验:p=0.152;第2次实验:p=0.116)。2名操作者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的影像重合率都没有显着差异(操作者Ⅰ:p=0.390;操作者Ⅱ:p-0.201)。第1次实验,操作者Ⅰ和操作者Ⅱ的影像重合率明显相关(r=0.723,p=0.001);第2次实验,操作者Ⅰ和操作者Ⅱ的影像重合率明显相关(r=0.643,p=0.004)。对于操作者Ⅰ,第1次和第2次实验的影像重合率明显相关(r=0.648,p=0.004);对于操作者Ⅱ,第1次和第2次实验的影像重合率明显相关(r=0.658,p=0.003)。运用US-MRI影像融合技术进行图像融合时:无论第1次实验还是第2次实验,2名操作者间的影像重合率都没有显着差异(第1次实验:p=0.263;第2次实验:p=0.197)。2名操作者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的影像重合率都没有显着差异(操作者Ⅰ:p=0.635;操作者Ⅱ:p=0.085)。第1次实验,操作者Ⅰ和操作者Ⅱ的影像重合率明显相关(r=0.522,p=0.026);第2次实验,操作者Ⅰ和操作者Ⅱ的影像重合率明显相关(r=0.477,p=0.045)。对于操作者Ⅰ,第1次和第2次实验的影像重合率明显相关(r=0.528,p=0.024);对于操作者II,第1次和第2次实验的影像重合率明显相关(r=0.493,p=0.038)。结论:US-CT/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均可以达到较高的影像重合率,在组间以及组内都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而且,只要在标准操作的前提下,不同操作经验的医生运用不同影像融合方法,不会显着影响影像重合率的可重复性。第二部分: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与单纯二维超声引导微波消融小肝癌的疗效对比研究目的:通过对比两种方法消融术后近期、中期完全消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超声-磁共振(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在引导小肝癌微波消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两组:研究组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我科的37名肝癌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8岁,病灶数共58枚,直径均≤3cm,平均直径1.64cm,病灶在单纯二维超声扫查时显示困难。对照组选择同时期就诊于我科肝癌患者37名,男性30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0岁。入组病灶共57枚,直径均≤3cm,平均直径1.66cm,单纯二维超声扫查时病灶均可清晰显示。研究组患者均运用超声-磁共振(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引导完成肝癌局部微波消融治疗,对照组患者均运用单纯二维超声引导完成局部消融治疗。根据融合导航影像及术后30min行超声造影(CEUS,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联合评估病灶是否达安全消融边界(安全边界设为≥5mm),如有残留则及时给予补就消融。分别于首次治疗完成后24小时、首次治疗后一个月、3个月、半年及一年时行上腹部强化MRI扫描,以强化MR影像消融病灶及其周边0.5cm范围三期均无强化为完全消融(CR,Complete response)标准,比较两组完全消融率。根据首次治疗后半年和一年后强化MRI影像计算两组完全消融率,评价近期和中期疗效。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首次治疗后一个月的AFP水平。结果:研究组37例患者均完成影像融合,影像融合成功率达100%,微波消融病灶共58枚,首次治疗后病灶完全消融率为96.6%,首次治疗1月后完全消融率为94.8%,3个月完全消融率93.1%,6个月完全消融率89.7%,距首次治疗后一年完全消融率84.5%;对照组57枚病灶均在单纯二维超声引导下完成消融治疗,首次治疗后24小时上腹强化MR示2枚病灶局部残留,完全消融率96.5%,首次治疗1月后完全消融率96.5%,3个月时完全消融率94.7%,半年后完全消融率93.0%,首次治疗后一年完全消融率87.7%。经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后24小时、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一年完全消融率,两组数据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研究组20例术前血清AFP(甲胎蛋白)水平升高患者,消融术后1个月患者血清AFP水平降至正常17例,2例略下降,1例略上升,对照组术前AFP升高患者17例,消融术后AFP水平明显下降患者14例,术后1例上升,两例略下降,经过统计学分析,研究组消融术前AFP为49.09±30.15,消融术后AFP为22.51 ±24.02,t=6.010,p<0.001;对照组消融术前AFP为55.61±34.63,消融术后 AFP 为 32.42±24.34,t=4.794,p<0.001,两组血清 AFP 值变化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着差异。结论:应用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引导微波消融单纯二维超声显示困难的小肝癌可达到较高的完全消融率,与单纯二维超声引导消融可清晰显示的小肝癌在中短期疗效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是一种安全、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孙洪瀑[2](2018)在《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布源近距离放疗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25I粒子是目前常用的组织间永久性植入近距离放疗的放射性粒子。由于其优良的放射物理优势,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将其用于脊柱转移癌治疗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报道。目前,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在细节上尚存在一些疑问和困难:脊柱转移癌近距离治疗中,松质骨对粒子射线半价层的准确数据缺失;现有的布源方案源自软组织肿瘤近距离放疗模型,不适合脊柱转移癌的实际;放疗效率可进一步优化;治疗效率可进一步优化。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布源近距离放疗模型。本论文围绕该模型完成理论、技术和实现验证,进行了不同密度松质骨125I粒子射线半价层检测、模型验证和实际检测、临床原理性验证、器械设计与辅助软件编撰。研究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不同骨密度的椎体松质骨125I粒子半价层的检测[目的]检测不同骨密度松质骨下125I粒子射线的半价层,建立骨密度-射线半价层关系函数方程。[方法]首先对获得的脊椎节段,定量CT(QCT)的骨密度(BMD)检测。然后,制备松质骨兴趣区(ROI)实验样本块,测量松质骨块厚度(D)。将TLD元件与125I粒子分别置于松质骨块的两侧1h。RGD3D型热释光剂量仪对照射后TLD元件的读数,根据剂量仪读数-照射剂量转换曲线函数,将仪器读数转换为照射剂量,作为125I籽源的剂量率(RDR)测量值(mGy/h)。渐次消减松质骨厚度,重复检测125I籽源RDR。最后,将(D,Ln RDR),并输入EXCEL建立表格,绘制D-Ln RDR离散图,TREND分析后获得D-Ln RDR关系直线方程函数和拟合指数R2,计算相应骨密度松质骨125I粒子射线半价层值(HVL)。进而,同样的分析方法,汇总不同骨密度下松质骨125I粒子射线半价层值,获得BMD-LnHVL关系直线方程函数和拟合指数R2。同样的方法,检测和计算椎体皮质骨、不同骨水泥配比对125I射线半价层。[结果]松质骨块D-Ln RDR呈线性关系,拟合指数R2大于0.9。经EXCEL线性分析,获得不同骨密度的椎体松质骨-125I粒子半价层关系线性方程,HVL=(324.59-BMD)/59.289),R2=0.8243。受限于皮质的厚度及设备的局限,无法完成对椎体皮质骨125I粒子半价层的检测。HVL骨水泥1:1=7.5826mm,HVL骨水泥3:2:1=5.374mm。[结论]椎体松质骨D-LnRDR呈现为负的线性关系,随着椎体松质骨厚度的增高,125I籽源的剂量率呈相应比率的线性下降;椎体松质骨BMD-LnHVL呈现负的线性关系,随着椎体松质骨密度的增高,125I籽源射线半价层呈线性下降;骨水泥对125O射线具有较强的阻隔/吸收效应。第二部分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分布近距离放疗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布源近距离放疗模型,并进行理论验证。[方法]首先,建立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分布近距离放疗模型:在特定骨密度椎体松质骨部挖除部分骨质(模拟肿瘤溶骨性破坏区),将125I(单粒出厂活度=0.8mCi,校准活度=0.73 mCi,n=10,)以手工方式插入肿瘤溶骨性破坏区瘤壁边缘骨内,粒子间距=3*HLV,实际粒子间距≈7mm。瘤灶直径20mm,类圆形体,空腔以邻近肌肉组织填塞替代肿瘤瘤体。CT验证造模成功后,将TLD元件分置于椎体后缘、椎间孔、椎弓横突前、椎缘45°处、椎缘前方、瘤灶上方椎间盘、瘤灶中央。TLD元件的平面面向肿瘤瘤灶,与肿瘤边缘切向平行;瘤灶中央部TLD置于肌肉组织中央(瘤灶中央),检测各部位的放射剂量率及放射剂量。然后,完成模型相关指标的计算:处方剂量(Pd),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PD),最小周边剂量(mPD)、辐射剂量-体积密度、辐射剂量-表面积密度、照射区域内“冷点”辐射剂量计算与粒子间距的计算、近距离放疗效率计算。评价模型效果。[结果]按照实验要求成功完成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分布近距离放疗模型实体的建立。椎体后缘(皮质缺失状态)、椎间孔、椎弓横突前、椎缘45°处、椎缘前方、瘤灶上方椎间盘、瘤灶中央处125I位置籽源初始照射剂量率(cGy/h)分别为1.52、0.25、0.22、0.30、0.42、0.91、4.10,相应的6个半衰期照射剂量(cGy)分别为 3179.76、524.62、458.65、619.41、867.85、1895.76、10323.55。椎体后缘(皮质缺失状态)、椎间孔、椎弓横突前、椎缘45°处、椎缘前方、瘤灶上方椎间盘面剂量(cGy/cm2)分别为 19873.50、3278.91、2866.54、3871.33、5424.09、11848.52。按照125I粒子为点源简化模式计算:粒子植入点外1*HVL、1.5*HVL、2*HVL和3*HVL松质骨处的6个半衰期辐射剂量照射剂量Max(cGy)分别为 5300、4770、2650、1320。以粒子植入点外 1*HVL、1.5*HVL、2*HVL和3*HVL处为肿瘤照射边界计算,瘤区内照射体密度(cGy/cm3)为516.2、424.9、400.7、293.8,面密度(cGy/cm2)为 299.4、267.0、271.1、227.2。照射区域内“冷点”辐射剂量计算:植入间距=3*HVL和植入间距=2*HVL时,6个半衰期“冷点”辐射剂量最低509cGy、1022 cGy。[结论]实验检测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分布近距离放疗模型放射剂量分布,印证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剂量分布效果。通过理论计算,验证粒子植入间距Max=3*HVL,仍可以达到对肿瘤的杀伤效应,起到对肿瘤细胞拦阻的效果;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布源近距离放疗模型具有较高的放射效率和更好的适形特性:1、肿瘤-粒子空间分布的适形、辐射剂量-肿瘤的适形;2、肿瘤内部细胞活跃度-粒子照射剂量的适形,可实现125I辐射对肿瘤杀伤/杀灭、控制肿瘤进展、拦截浸润体进展的作用。第三部分同轴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并125I植入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目的]原理性验证同轴穿刺-粒子植入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并125I植入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可能性及效果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转移癌患者88例,男45例,女43例,年龄29-79岁,中位年龄56岁。采用DSA引导下完成PVP(n=30)、PVPI手术(n=58)。其中PVPI手术病例中,采用可控性粒子肿瘤边缘分布技术实施手术病例28例。术后进行照射物理指标评价、影像学评价、VAS疼痛评分、生存率(术后生存时间,计算术后6m、12m及24m生存率)。绘制患者生存数据的Kaplan-Meier曲线。统计学分析术前与术后疼痛情况的VAS评分。[结果]对5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125I粒子植入并骨水泥成形手术。每例患者植入粒子10-30枚,中位植入数22枚。粒子总活度范围6.4-20.4mCi,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为 90~140Gy。脊髓剂量 ≤40 Gy,其他危及器官的剂量<25 Gy。复诊在院随访65人,电话随访23人。随访时间6-24个月。79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包括:肿瘤进展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其他疾病。影像学检查显示粒子呈离散样分布于肿瘤边缘、瘤灶内及骨水泥体边缘处。分布效果良好。粒子分布偏量值max≈1.8cm。术后72h后,患者顽固性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VAS评分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m、12m及24m生存率分别为92%、40.8%、10.2%。[结论]1、经预弯处理后,单针经椎弓根穿刺布源可实现TPS要求下的可控性粒子布源;2、相对于多针穿刺布源技术,单针穿刺具有相对优势;3、在脊柱转移癌PVPI手术,粒子布源的位置可相对集中于骨水泥分布区域外肿瘤边缘部及肿瘤边缘-瘤灶周围骨区域,以增加放射效率。第四部分125I籽源脊柱肿瘤边缘植入辅助操作器械及软件系统研制[目的]设计器械,实现单通道同轴穿刺下步进式多锥面边缘粒子植入,实现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布源近距离放疗模型要求,并设计和编撰与该植入模式向配套的植入辅助软件,有利于术中监测和评价近距离放疗效果。[方法]改造现有的PVP针具,设计和制造配套的进深-导向套筒、角度盘,在模拟肿瘤溶骨性破坏的人体椎体上完成单通道同轴穿刺下步进式多锥面边缘粒子植入,实现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布源近距离放疗。同时,编撰操作辅助软件将肿瘤自身空间坐标体系和检测—监测坐标体系归于同一个体系,基于空间几何定位和三角函数计算,即可确定植入籽源的数量、粒子植入路径和立体空间坐标。植入籽源后,可在没有靶区组织图像的情况下即可验证籽源植入的完成质量,即时分析实际植入的籽源在靶区中的空间分布是否能够达到治疗要求。[结果]器械设计制(改)造达到预期效果,单通道同轴穿刺下步进式多锥面边缘粒子植入。编撰软件可实现术中即时监测和评估作用,可提高操作效率。第五部分IL6在125I粒子引起放射性脊髓炎中的作用[目的]评价IL6在放射性脊髓炎中的作用,寻找可行的干预处理方法。[方法]临床筛选5例放射性脊髓炎疑似病例,检测外周血及脑脊液中IL6水平。通过RT-PCR检测、Western blot检测、BCA法蛋白定量、免疫组化等试验方法检测大鼠RM模型脊髓组织中IL-6的水平、NT和iNOS的变化;观察应用IL6抗体、PERK干扰剂、iNOS抑制剂氨基胍后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脑脊液(CSF)中IL-6水平同总NO水平明显呈现正相关。IL-6参与125I诱导的放射性脊髓细胞死亡。IL-6能够调控ROS相关因子,并激活PERK信号通路。干扰PERK后同样能够降低RM诱导的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并降低NT和iNOS的表达水平。通过ELISA检测了IL6的分泌水平,amin也能够明显抑制125I诱导的IL6的分泌。[结论]通过对125I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筛查后发现IL6的水平明显增高,且同NO水平呈正相关,拮抗IL6和iNOS后,能够显着降低125I造成的脊髓神经细胞的死亡情况;进一步对机制研究发现IL6能够增加NT和iNOS的表达水平,同时激活PERK-eIF2 α信号通路,沉默该通路上的PERK,能够减弱125I造成的脊髓神经细胞的死亡情况,同时能够降低NT和iNOS的水平;在125I大鼠模型的体内实验显示iNOS抑制剂氨基胍能够明显降低125I诱导的炎症反应,并降低了 IL6水平。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布源近距离放疗模型可借助本器械采用单通道同轴穿刺下步进式多锥面边缘粒子植入实现。辅助软件系统可有效地完成术中检测与即时评价功能。不同于软组织肿瘤的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疗模式,骨肿瘤近距离放疗须有其自有的特点,尤其是在脊柱转移癌的治疗中,这些特点需要加以重视:1、瘤灶及其周边范围内组织类型复杂,尤其是骨组织对射线的阻隔/吸收效应需要更多的重视;2、脊柱区集中分布有对放射线高敏感的器官及组织,在提高放射治疗效率的同时,需要高度重视以避免严重的附带损伤;3、由于缺乏高效的监视-引导设备,如何实现术中实时监测和即时评价,是提高手术效率并降低误差的关键。本研究有助于解决上述困难。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3](2015)在《中国人群骨质疏松症防治手册2015版(讨论稿)》文中研究说明目录一前言二骨质疏松症基础知识1定义2分类3分型4临床表现5峰值骨量6孕妇和儿童与骨质疏松症7发病机理和病因8骨细胞及分子生物学三骨质疏松症的诊断1诊断标准2目前国内骨矿测量的常用方法和仪器(DXA、pDXA、RA、QCT、pQCT、超声)3骨质疏松的实验室检查4骨质疏松诊断程序5骨质疏松诊断中应考虑的问题6鉴别诊断7骨密度报告单及解读四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预防原则1早期诊断

张民[4](2014)在《三维可视化在肝癌微波消融治疗中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验证肿瘤消融治疗三维可视化软件系统应用于肝癌微波消融(Microwaveablation, MWA)治疗手术规划和疗效评价的可行性。2、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三维可视化手术规划方法与二维影像手术规划方法指导肝癌MWA治疗疗效,验证三维可视化应用于MWA手术规划中的有效性。3、采用临床对照研究观察三维可视化疗效评价方法与二维影像疗效评价方法判断MWA治疗疗效准确性,验证三维可视化应用于MWA疗效评价中的有效性。4、通过实验研究及初步临床研究观察基于MRI数据的肿瘤消融治疗三维可视化软件系统在肝癌MWA手术规划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1、在手术规划中的研究: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满足入组标准的行超声引导下MWA治疗的108例肝癌患者共145个病灶,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三维规划组55例74个病灶,使用三维可视化软件手术规划模块进行MWA治疗的术前规划;二维规划组53例71个病灶,使用二维影像资料进行术前规划。比较两组进针次数、治疗时间、首次治疗成功率、技术有效率、局部肿瘤进展率等指标。2、在疗效评价中的研究: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满足入组标准的行超声引导下MWA治疗的71例肝细胞癌患者共93个病灶,治疗后分别使用三维可视化软件疗效评价模块和人工对比治疗前后二维影像的方法评价MWA治疗效果。对比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与局部肿瘤进展的相关性。使用三维可视化软件计算最小消融边界,分析最小消融边界与局部肿瘤进展的关系。在以上两个研究中均使用CT数据(扫描层厚1.25mm)。3、基于MRI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应用:(1)三维模型重建精度实验:对比分析模型大小和体积的实测值与由不同扫描层厚(1.25mm和5mm)CT数据重建三维模型的自动测量值。(2)在手术规划中的初步研究: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行超声引导下MWA治疗的21例肝癌患者共21个病灶(直径≥3cm),把MRI数据(扫描层厚5mm)导入三维可视化软件手术规划模块进行MWA治疗的手术规划,随访观察疗效。结果:1、在手术规划中的研究:三维规划组全部病灶均成功完成手术规划。对于较大病灶(直径≥3cm),三维规划组的进针次数及治疗时间均多于二维规划组(P<0.05),局部肿瘤进展率低于二维规划组(P<0.05)。肿瘤大小是首次治疗成功(P=0.008)及局部肿瘤进展(P=0.007)的影响因素。2、在疗效评价中的研究:93.0%的病例完成三维可视化疗效评价。较大肿瘤(>3cm)达到安全消融边界的比例明显小于较小肿瘤(≤3cm)。三维可视化方法对消融边界的判定优于二维影像方法。有局部肿瘤进展组治疗病灶最小消融边界均≤3mm。3、基于MRI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应用:(1)使用1.25mm层厚数据的三维模型重建精度优于5mm层厚数据。使用5mm层厚数据重建≥3cm的三维模型的长度测量误差值较小。应用基于MRI数据的三维可视化软件对肝癌MWA治疗进行手术规划,MWA治疗的技术有效率是95.2%,局部肿瘤进展率是9.5%。结论:1、肿瘤消融治疗三维可视化软件系统在肝癌MWA治疗手术规划和疗效评价中应用是可行和有效的。2、三维可视化手术规划可降低较大肝癌(直径≥3cm)MWA治疗的局部肿瘤进展率。3、三维可视化疗效评价方法可准确地定量评价消融边界。4、基于MRI数据的三维可视化软件系统在肝癌MWA手术规划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李彬[5](2014)在《MR导引微创综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分析研究MR导引下微创(经皮穿刺组织间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及/或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全身化疗综合性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探讨个体化治疗模式。方法:2012年6月-2013年12月,本课题共搜集23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III-I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IIIa期7例,IIIb期10例,IV期6例;鳞状细胞癌8例,腺癌14例,低分化癌1例。全部病例均在0.23T开放式磁共振扫描仪结合iPath200光学导航系统导引下,根据患者肿瘤的病理学类型、位置、侵及范围以及与周围重要组织结构关系等因素,选择行组织间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及(或)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治疗后评价KPS≥70分,即行辅助精准静脉化疗。术后1-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对治疗后的局部病灶变化、生活质量、血清肿瘤标记物下降情况及生存率进行动态观察,以评价疗效。结果:全部病例手术过程顺利。6例患者行组织间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7例患者行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10例患者行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术中植入粒子的处方剂量110~140Gy,计划靶区包括临床靶区外扩5-10mm,所用粒子活度为0.7~0.9mCi;冷冻消融治疗每例平均置入冷冻探针(4-8)支不等,冰球有效覆盖率均达95%以上。按照2009年修订的RECIST1.1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术后2、4、6个月随访,治疗的好转率(CR+PR)%分别为52.17%(12/23)、56.52%(13/23)、60.87%(14/23),总有效率(CR+PR+SD)%分别为73.91%(17/23)、86.95%(20/23)、91.30%(21/23)。随访期内患者生存率为100%。术后1个月内KPS评分为(84.35±8.96)分,较术前(71.74±8.34)分提高。术前血清CEA、CA12-5升高的占78.26%(18/23),术后1-6个月,83.33%(16/18)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术中及术后2例(8.70%)患者出现少量咯血,3例(13.04%)出现气胸症状,另有5例(21.74%)术后存在发热、咳嗽、穿刺点渗血及疼痛等近期不良反应,均经对症处理后1周左右恢复正常。所有病例未出现皮肤冻伤、放射性肺炎及粒子脱落等异常表现。化疗不良反应较轻(Ⅰ~Ⅱ度胃肠道反应及急性骨髓抑制,少量脱发)。结论:1.0.23T开放式磁共振结合iPath200光学导航系统导引微创综合诊疗具有精准性、安全性、微创伤、及并发症少等特点,是安全、可行的。2.磁共振导引经皮穿刺活检、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及(或)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精准静脉化疗的微创综合诊疗方式,是一种于肿瘤局部、区域性有效控制的、兼有全身性的根治或姑息性治疗手段,在治疗中晚期NSCLC方面近期疗效肯定,显着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韩智涌[6](2011)在《脑血管CT图像三维重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临床应用中,医学影像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解释并获取高质量的医学图像,目前此类问题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的。本文主要是针对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的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几个相应的解决方法。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给出改进的由多血管造影视图重建三维血管的方法目前医学三维重建技术采用较多的是双平面技术,但是它有一定的误差存在,为了减少误差,本文中给出了两个解决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误差。一个是多视图非线性方法,另一个是多视图线性规划方法。多视图非线性方法主要是通过使用多幅CT图像,针对三维中心线之间的RMS距离,采用单纯形法进行优化,减少机架旋转和平移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可以有效避免双平面技术中只使用两个视图进行三维重建,而无法进行自动校准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此方法得到的结果要比只使用双平面技术得到的结果有很大改进。多视图线性规划方法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针对投影线交叉点之间的距离来进行优化,减少平移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多视图非线性方法相比,在效果相当情况下,该方法速度更快。(2)给出减少高对比度金属伪影的方法临床进行三维重建时使用的图像,经常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种各样的伪影,严重影响到重建的质量,本文给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先把射线与伪影相重合的部分通过使用对偶空间的拓扑方法来进行标识,再用相似的周围部分填充对应于高对比目标的范围。并通过实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赵建基,王永亮,马大庆[7](2009)在《数字平板(DFP)X线系统在心血管系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使用数字平板X线系统进行心血管造影(CAG)和介入治疗(PCI)的200例患者的数字影像进行了总结,对数字平板X线系统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李冠华[8](2009)在《基于GPU的三维医学图像处理算法研究》文中提出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医学临床诊断水平,而且为医学培训、教学与研究、手术导航等提供了数字实现手段,成为推动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关于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广大学者所关注的焦点,这对保证人们身体健康和提高人们身体素质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当前实际应用的需求,采用直观的包含丰富信息的3D数据代替简单的2D图像已成为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发展趋势。但是,在目前的个人电脑中进行三维数据处理仍是一个非常耗时的计算过程,不能满足实际应用中的实时性要求,这主要归因于三维图像包含数据量较大,而且各种医学图像处理算法相对复杂、计算量较大。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三维医学图像处理算法的计算效率,使其满足实时应用的需求,是当前该领域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计算机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从最初局限于图形渲染的图形卡,发展为如今可编程的并行计算平台。针对GPU的高级编程语言如Cg、HLSL等使得人们更加容易对其进行编程控制,并应用在渲染之外的通用计算方法,如偏微分方程求解、矩阵运算等。与CPU的串行计算模式不同,GPU是一种高度并行的流处理器,具有更强的浮点计算能力,在物理模拟、信号分析等许多领域人们将高强度的计算任务以适当的方式转化为流数据计算模式,通过编程在GPU中进行加速计算,通常能获得一个数量级的速度提高,这也是当今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因此,通过对GPU编程发挥其高强度计算能力来解决三维医学图像处理的速度瓶颈,提高算法的执行效率,将是一个十分有应用价值的研究内容。本文首先研究了可编程图形处理器的体系结构及其流式编程模型。GPU的体系结构以图形流水线为基础,提供了顶点处理器和片段处理器的可编程特性,通过OoenGL等编程接口与主程序进行通信。GPU将用户编写的程序作为运算核对数据流中的多个元素同时进行处理,实现高度的并行计算。但根据流计算的特点,GPU程序对存储器的访问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高效的三维医学图像处理算法,主要包括基于3D纹理的精确体绘制方法、CPU-GPU联合工作模式加速基于互信息的3D图像刚性配准、GPU加速的圆弧轨迹Katsevich锥束CT重建算法,具体内容为:(1)基于3D纹理的体绘制方法是一种高效的三维医学体数据可视化手段,但由于受低采样率的影响,在最终绘制图像中往往会出现切片痕迹,造成图像质量较差。分段积分是提高绘制图像质量的有效方法,它首先对每个采样段应用体绘制积分方程,然后沿视线方向将所有采用段进行累加,得到较好质量的绘制图像。采样段内的颜色值通常采用线性表达式代入到体绘制积分方程中,但由于人体各组织之间关联复杂,线性插值不能很好地近似采样段内的颜色变化,本文通过计算每个采样段中点采样位置得到更加精确的抛物线近似表达,并进一步求解体绘制积分方程,将其化简为易于在GPU中实现的形式。通过顶点处理器计算采样段三个控制点位置的纹理坐标,利用片段处理器计算采样段上的积分方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证实时绘制速度的同时取得了更好的绘制图像质量。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改进了基于剪切几何体的剖切绘制方法,降低内存使用,提高剖切绘制的速度。(2)针对基于互信息的3D医学图像刚性配准,提出一种基于CPU-GPU联合工作模式的加速方法。最外层的搜索算法需要复杂的逻辑控制,但计算强度小,适合CPU计算。在搜索过程中调用互信息计算函数,首先将浮动图像进行空间变换和三线性插值,然后统计与参考图像之间的联合直方图,并根据联合直方图计算熵和互信息值。空间变换和三线性插值约消耗互信息计算函数的85%时间,而且适合并行计算,因此将其移植至GPU中执行。采用平面三维纹理、渲染到纹理等技术编写顶点程序和片段程序,在GPU中执行三线性插值,并将结果读入系统内存,继续由CPU完成互信息值计算。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该算法在获得相似配准精度的情况下,将配准速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3)改进滤波反投影方法在GPU中的实现技术,并应用于圆弧轨迹Katsevich精确锥束重建算法中。Katsevich算法首先对投影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包括偏导数计算、傅立叶变换、Hilbert变换等,这个过程由CPU完成,并将滤波后的投影数据传递到GPU内存,进行反投影计算。本文利用帧缓冲对象(FBO)的多个绑定点,将上一次的输出作为下一次渲染的输入,在GPU中完成所有射源转角下的反投影数据累加;采用浮点纹理映射保证重建图像的质量;设置RGBA四通道纹理实现数据级的并行计算;采用四叉树编码的矩形网格加速绘制过程。本文GPU加速的重建方法所得图像质量已非常接近于传统CPU重建方法,而重建速度却提高了10倍以上。最后,本文总结了三维医学图像处理算法在GPU平台上运行时的编程特点,主要包括GPU的存储器模型、三维数据结构、并行策略和程序优化等。

闫新华,崔凤莲[9](2002)在《DSA-2000型医学影像工作站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骆俊朋[10](2012)在《经皮肝动脉热化疗灌注联合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热化疗灌注联合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热化疗灌注与化疗栓塞术联合治疗,对照组常温下化疗灌注与化疗栓塞术联合治疗,每组48例。治疗前完善患者各项基本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四项、肝功能Child评分、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前患者行多期增强CT扫描(描述肿瘤分型,测量肿瘤大小、个数),同时治疗前对患者进行KPS评分。化疗栓塞术,均采用经右侧股动脉行超选择性插管化疗栓塞,96例患者分别完成2-4个疗程。治疗组48例患者使用国产HGC-3000肿瘤介入热疗机,先行将盐酸吉西他滨1000mg溶于1200ml生理盐水中,将其加入热疗机灌注桶中,灌注时将药液进入动脉导管入处的温度设定在50-55℃,以0.5-1.0ml/s流率进行热化疗灌注,时间10-37分钟,热化疗灌注后用盐酸吉西他滨200mg+卡铂200mg+超液化碘油(根据肿瘤大小确定用量)进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栓塞剂采用超液态碘化油及明胶海绵。对照组将盐酸吉西他滨1000mg溶于1200ml生理盐水中,之后常温下以0.5-1.0ml/s的流率进行化疗灌注,时间10-37分钟,化疗灌注后用盐酸吉西他滨200mg+卡铂200mg+超液化碘油(根据肿瘤大小确定用量)进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所用栓塞剂同治疗组。治疗后30天复查多期增强CT扫描,并依据RECIST标准比较两组客观疗效;治疗后对患者进行KPS评分,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治疗后第3天复查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免疫功能(术后七天评估),治疗后第30天复查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之后比较术前及术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毒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0.5、1.0、1.5及2.0年生存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结果两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治疗后3天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对照组高于治疗组(P<0.01),但治疗后30天较治疗前无变化;而两组肾功能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各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ALT(43±5)U/L,治疗后三天ALT(84±12)U/L,较治疗前升高(P=0.000),治疗后30天ALT(42±6)U/L,较治疗前无升高(P=0.710),对照组治疗前ALT(41±3)U/L,治疗后三天ALT(175±10)U/L,(P<0.05),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30天ALT(40±5)U/L,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2)。治疗组治疗前AST(44±2)U/L,治疗后三天AST(94±11)U/L,较治疗前升高(P=0.000),治疗后30天AST(45±1)U/L,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对照组治疗前AST(42±1)U/L,治疗后三天AST(173±13)U/L,(P<0.05),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后30天AST(41±3)U/L,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7)。尽管两组ALT和AST热化疗灌注后肝功能暂时升高,给予保肝治疗后,即可恢复至治疗前水平,提示热化疗灌注后患者肝功能短时间内可能一过性升高。近期疗效评价,治疗组CR0例、PR36例、SD7例、PD5例,其所占的比率依此为0%、75.00%、14.58%、10.42%、总有效率75%(36/48);对照组CR0例,PR19例,SD18例,PD11例,所占比率分别为0%、39.58%、37.5%、22.92%,总有效率39.58%(19/48),两组差异有显着性(P=0.000);治疗组生活质量显着改善9例、改善30例、稳定7例、下降2例,所占比率分别为18.75%、62.50%、14.58%、4.17%,KPS评分提高39例,占81.30%;对照组依此为0、24、15和7例,所占比率分别为0%、50.00%、31.25%、14.58%,KPS评分提高共24例,所占比率50.00%,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3)。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治疗组组免疫功能CD3及调节性T细胞较治疗前升高而CD8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免疫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且治疗后治疗组免疫功能CD3及调节性T细胞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各组结果如下:治疗组治疗前CD3(69.35±6.88)%,治疗后(72.23±6.84)%,(P=0.005);治疗组治疗前CD4(40.67±6.75)%,治疗后(40.89±8.19)%,(P=0.849);治疗组治疗前CD8(24.18±1.85)%,治疗后(23.56±6.66)%,(P=0.028);治疗组治疗前CD4/CD8(1.82±0.67),治疗后(1.85±0.57),(P=0.194);治疗组治疗前NK细胞(12.69±4.98)%,治疗后(11.41±4.43)%,(P=0.291);治疗组治疗前调节性T细胞(11.83±4.09)%,治疗后(14.17±3.92)%,(P=0.002),对照组治疗前CD3(68.89±5.45)%,治疗后(68.67±5.35)%,(P=0.172);对照组治疗前CD4(39.89±5.78)%,治疗后(40.01±5.68)%,(P=0.570);对照组治疗前CD8(23.08±1.75)%,治疗后(23.10±1.70)%,(P=0.854);对照组治疗前CD4/CD8(1.86±0.56),治疗后(1.87±0.61),(P=0.206);对照组治疗前NK细胞(11.70±5.78)%,治疗后(11.80±5.25)%,(P=0.815);对照组治疗前调节性T细胞(11.61±3.08)%,治疗后(11.59±3.07)%,(P=0.724)。对照组术前术后各项免疫功能无明显变化,提示治疗组热化疗灌注治疗后患者的免疫状态改善。治疗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个月(95%置信区间[CI]为20-29),对照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8.9个月(95%置信区间[CI]为18-20),治疗组较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延长;两组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热化疗灌注联合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优于常温下化疗灌注联合介入化疗栓塞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二、DSA-2000型医学影像工作站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SA-2000型医学影像工作站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引导联合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在小肝癌微波消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引言
第一部分 US-CT/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可重复性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表
第二部分 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与单纯二维超声引导微波消融小肝癌的疗效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表
综述 影像融合虚拟导航系统引导下肝细胞肝癌的热消融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布源近距离放疗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不同骨密度的椎体松质骨~(125)I粒子半价层的检测
    材料和仪器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分布近距离放疗模型的建立
    实验材料和仪器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同轴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并~(125)I植入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癌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125)I籽源脊柱肿瘤边缘植入治疗辅助操作系统的研制
    一、~(125)I籽源脊柱肿瘤边缘植入治疗的器械研制
    二、肿瘤边缘一粒子空间定位仿真系统软件的研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IL6在~(125)I粒子引起放射性脊髓炎中的作用实验研究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材料和仪器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三维可视化在肝癌微波消融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肿瘤消融治疗三维可视化软件系统的使用及评价
    1. 肿瘤消融治疗三维可视化软件系统的组成
    2. 肿瘤消融治疗三维可视化软件使用中的关键问题
    本章小结
    附图
第二章 三维可视化在肝癌微波消融治疗手术规划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维可视化在肝癌微波消融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MRI 数据的肿瘤消融治疗三维可视化软件系统的初步应用
    第一节 三维模型重建精度的实验研究
    第二节 基于 MRI 数据的肿瘤消融治疗三维可视化软件系统在肝癌微波消融手术规划中的初步应用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MR导引微创综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CATALOGUE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附录1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脑血管CT图像三维重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医学影像学基础
    1.4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章节结构
第2章 医学CT图像三维重建技术
    2.1 CT概述
    2.2 双平面重建技术
    2.3 多血管造影视图的三维血管数据重建
    2.4 减少高对比度的伪影
第3章 改进的三维血管重建方法
    3.1 引言
    3.2 多视图非线性方法
        3.2.1 算法原理和过程
        3.2.2 实验及分析
    3.3 多视图线性规划方法
        3.3.1 算法原理和过程
        3.3.2 实验及分析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高对比度金属伪影去除方法
    4.1 引言
    4.2 算法原理和过程
    4.3 实验及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1.1 多视图方法
        5.1.2 减少高对比度伪影
    5.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GPU的三维医学图像处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GPU在通用计算领域中的应用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GPU通用计算性能及其开发环境
    2.1 引言
    2.2 可编程图形处理器的发展简介
        2.2.1 计算机图形硬件的发展
        2.2.2 图形硬件流水线
        2.2.3 可编程图形管线
    2.3 GPU通用计算模型
    2.4 GPU通用计算特点及发展趋势
        2.4.1 GPU通用计算的特点
        2.4.2 GPU通用计算的发展趋势
    2.5 可编程图形处理器的开发环境
3 基于三维纹理的精确体绘制积分
    3.1 引言
    3.2 体绘制方法的主要步骤
        3.2.1 数据模型
        3.2.2 滤波与分类
        3.2.3 光照计算
        3.2.4 颜色合成
    3.3 精确分段体绘制积分方程
        3.3.1 传统体绘制积分方程
        3.3.2 抛物线插值的分段积分
    3.4 三维纹理加速的体绘制
        3.4.1 设置数据纹理
        3.4.2 生成代理几何体
        3.4.3 渲染代理几何体
        3.4.4 硬件颜色合成
    3.5 剖切绘制
        3.5.1 基于剪切几何体的体绘制剖切方法
        3.5.2 结合传递函数的剖切方法
    3.6 实验结果
        3.6.1 实验数据
        3.6.2 三维数据体绘制结果
    3.7 小结
4 GPU加速基于互信息的三维医学图像刚性配准
    4.1 引言
    4.2 医学图像配准算法概述
        4.2.1 图像配准的基本概念
        4.2.2 图像配准的分类
        4.2.3 配准算法的基本要素
        4.2.4 图像的离散化特性
    4.3 基于最大互信息值的图像配准
        4.3.1 互信息值作为相似性测度
        4.3.2 优化策略
        4.3.3 加速方法
    4.4 基于GPU的快速配准算法
        4.4.1 GPU在图像配准中的应用
        4.4.2 基于CPU-GPU联合平台的配准算法结构
        4.4.3 设置平面三维纹理
        4.4.4 执行GPU程序
        4.4.5 渲染到纹理与数据传递
        4.4.6 基于CPU的运算过程
    4.5 实验结果
        4.5.1 GPU实现体数据3D空间变换
        4.5.2 GPU加速配准过程
    4.6 小结
5 GPU加速的圆弧轨迹Katsevich锥束CT重建
    5.1 引言
    5.2 圆弧轨迹Katsevich锥束重建
        5.2.1 CT成像的基本原理
        5.2.2 滤波反投影基础
        5.2.3 圆弧轨迹Katsevich锥束重建算法
        5.2.4 算法实现结构与CPU滤波
    5.3 基于透视纹理映射的反投影计算
        5.3.1 GPU在锥束CT重建算法中的应用
        5.3.2 基于纹理映射的反投影方法
    5.4 GPU加速锥束重建算法
        5.4.1 设置RGBA四通道纹理
        5.4.2 细化矩形网格与纹理映射
        5.4.3 FBO渲染到纹理与多次渲染传递
        5.4.4 顶点程序与片段程序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小结
6 三维医学图像处理中GPU程序优化方法
    6.1 GPU存储器模型
    6.2 GPU三维数据结构
        6.2.1 3D纹理
        6.2.2 2D纹理堆栈
        6.2.3 平面3D纹理
    6.3 数据并行计算
        6.3.1 指令级并行
        6.3.2 数据级并行
    6.4 计算性能
    6.5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创新点摘要

(9)DSA-2000型医学影像工作站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观察实时图像, 记录连续动态影像
2 减少胶片消耗, 替代快速换片机
3 数字化信息存储, 数字化图像处理功能
4 图文一体化报告
5 本系统软件也存在以下不足

(10)经皮肝动脉热化疗灌注联合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特点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法
    影响原发性肝癌预后的因素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研究领域理论基础及前人工作
    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预期结果和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1.1 原发性肝癌的确诊标准、分期及诊断流程
    1.2 入组标准
    1.3 排除标准
二、患者一般资料
三、设备、器械及药物
    3.1 设备
    3.2 器械
    3.3 药物
四、治疗方法
五、观察指标
六、疗效评价
七、统计学处理
八、结果
九、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参与发表论文
附录

四、DSA-2000型医学影像工作站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引导联合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在小肝癌微波消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宗维. 山东大学, 2020(02)
  • [2]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布源近距离放疗模型研究[D]. 孙洪瀑.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5)
  • [3]中国人群骨质疏松症防治手册2015版(讨论稿)[A].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第十五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国际骨矿研究学术会议会议文集, 2015
  • [4]三维可视化在肝癌微波消融治疗中应用的研究[D]. 张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4(03)
  • [5]MR导引微创综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D]. 李彬. 山东大学, 2014(11)
  • [6]脑血管CT图像三维重建关键技术研究[D]. 韩智涌.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5)
  • [7]数字平板(DFP)X线系统在心血管系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赵建基,王永亮,马大庆. 中国医学装备, 2009(02)
  • [8]基于GPU的三维医学图像处理算法研究[D]. 李冠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9)
  • [9]DSA-2000型医学影像工作站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闫新华,崔凤莲. 中国厂矿医学, 2002(06)
  • [10]经皮肝动脉热化疗灌注联合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应用研究[D]. 骆俊朋. 河南大学, 2012(10)

标签:;  ;  ;  

DSA-2000医学影像工作站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