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建校与师资科研——中小学教学科研的“诉说”

名校建校与师资科研——中小学教学科研的“诉说”

一、名校创建与教师科研——对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说三道四”(论文文献综述)

王妍[1](2021)在《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个案研究 ——基于勒温场论视角》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强国政策的推进,愈来愈多的研究生层次人才加入小学教师队伍,初任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学历层次对教师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作为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在面临社会身份转变、生活场域转换、文化场域更迭时,他们当下的专业发展现状如何?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需求?影响需求满足的因素有哪些?本研究结合勒温场论,从个体与环境出发,针对具体情境、具体场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以两名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为个案研究,依据崔友兴教授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论》一书中提出的关于教师主体动力的观点,从认知、情感、意志、理念四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通过访谈与实物分析,辅以Nvivo11质性研究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发现,在认知方面,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与扎实的理论基础,但还需要具体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在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方面与作出计划决策、互动决策、评价决策方面需求迫切。在情感方面,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显露出对自我效能感、专业自主感、家长认可感、团队归属感和组织公平感的强烈需求。在意志方面,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呈现出意志的自觉性与坚韧性特点,但无奈接受的繁杂事务正在动摇教师专业发展意志,使得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需求显现。在理念方面,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但伴随教学实践展开,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在看待教师角色转换、看待智育与德育的关系上呈现需求。根据对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对教师所处学校和社会两大环境场域展开剖析。在学校场域中,一是受到领导管理的影响,即领导角色定位的认知与学校发展定位的确立;二是受到组织结构的影响,即师资教龄结构的特点与师资配备结构的设置;三是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即校园环境的创设、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与教师文化的形成;四是受到制度规范的影响,即薪资制度的实施、培训制度的安排、教研制度的开展与职称评审制度的规范。在社会场域中,主要受到社会声望、政策导向、家庭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依据上述研究,从教师和环境两大场域、三个层面对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建议。教师场域层面,建议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坚定教师专业发展信念,彰显自主发展意识;逐步提升自我认知,制定有序发展规划;不断增进实践反思水平,开展有效反思实践。学校场域层面,建议尊重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需求差异,发挥校长专业引领与支持作用;合理规划学校组织结构,建构教师自主发展空间;构筑“校、师、生”联动育人文化,搭建教师融入桥梁;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效能,探索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发展机制。社会场域层面,建议聚焦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团队,利用政策拓宽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创设良好社会舆论与环境,肯定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专业价值;积极营造祥和家庭氛围,铸就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有力后盾。

张世第[2](2021)在《乡村女教师教学投入研究 ——基于工作家庭冲突视角》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由此对教师的教学投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水平教学需要教师情感、精力、时间的全面投入,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和课堂效果的好坏。难以平衡的工作家庭冲突是困扰乡村女教师教学投入的主要问题。当代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走上工作岗位,参与社会劳动,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与此同时她们还担负着照顾家庭、养育孩子的重担。乡村女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学生基础薄弱、家长配合度低。完成日常教学工作需要付出双倍的教学投入,导致工作家庭之间的冲突在乡村女教师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乡村女教师不得不在工作和家庭之间艰难的寻找平衡点。展现乡村女教师教学投入的现状,能加深对乡村女教师的理解和认识,从而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乡村女教师提高教学投入的积极性。本研究运用了质的研究方法,前后七次深入调研地点,历时21天进行访谈。采用“目的性抽样”原则,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年龄、家庭背景、教学成绩进行考量,选取了七名研究对象进行访谈。研究者对近18万字访谈文本进行分析,划分出教学投入的现状、教学投入的转折、教学投入的愿景三种类属。在社会互动论、角色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基于家庭视角的乡村女教师教学投入的基本情况。从乡村女教师教学投入的现实矛盾这一维度出发,分别从教学时间投入、教学精力投入、教学情感投入三个方面揭示乡村女教师工作家庭之间的现实矛盾。乡村女教师所面临的这些冲突对教学投入感具有消极影响而工作家庭之间的同化和顺应是乡村女教师教学投入的转折点,经过思想和行为上一系列同化和顺应,乡村女教师在时间、精力、情感上的教学投入度提升。教学投入历经工作和家庭的消极影响后,又通过同化顺应调整过程,最后会达到一种理想状态。工作家庭只有彼此之间相互适应,力求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研究发现乡村女教师教学经验和技能欠缺是造成教学时间投入过长的深层原因;自我提升的内在动机是乡村女教师教学精力投入的动力源泉;对学生和故乡的情感是乡村女教师扎根乡村的情感支撑。由于质的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不奢求能进行大范围推广,只求尽量还原七位乡村女教师的现实状态,使人们怀着新观念、新思维去重新认识乡村女教师。

刘鸿昌[3](2018)在《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并为之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等突出问题。然而,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学前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其发展依旧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我国目前仍有近四分之一的适龄儿童未能获得学前教育,还有较大比例的中西部落后农村地区、城市贫民、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园难、入优质园更难等问题依然突出。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本研究针对上述突出问题,以学前教育产品属性理论、社群主义中的公益政治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支撑,选取美国、芬兰、印度等相关国家做国际比较,吸取其在学前教育公益性提升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参照相关因素选取我国广东、浙江、湖南、四川、贵州和云南六省中有代表性的市县作为分析样本,采用相关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广泛地调研。从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共访谈212人次,编制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幼儿园园长及幼儿家长三套问卷,发放问卷960份,回收问卷832份。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影响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政府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对公益性实现程度具有至关重要作用,但是并非唯一衡量指标,经费的投向和分配对学前教育公益性的实现亦显得非常重要。2.政府不是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唯一主体,政府的主要责任在于兜底、确保起点公平。3.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学前教育公益价值认知水平和努力程度对公益性的实现影响较大。4.幼儿家长的满意程度是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5.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难点:新生代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入园的机会和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6.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前教育公益性的实现途径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上述结论,并综合我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生育状况、新生代流动人口数量、国民收入差异等影响因素,本研究将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目标分解成初级——“兜底”、中级——“普惠”和高级——“优质”三个子目标,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子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和可供参考的典型案例。最后,在论文的结论与展望部分,研究者对所做研究进行了反思,客观分析尚待改进之处,并针对不足做出了后续研究的展望分析。

赵正新[4](2015)在《教师实践智慧的来源与生长探析 ——基于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60年代开始,“教师专业化”已逐渐被世界各国所认同和接受,世界主要国家也都相继掀起了教师专业化浪潮。教师专业化话语在我国提出相对较晚,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并逐渐成为“热点”,至今仍方兴未艾。伴随教师专业化的浪潮,教师实践智慧开始逐渐引起关注。人们普遍认为,优秀教师区别于平庸教师的根本标志在于,前者具有实践的智慧,而后者则没有。然而,教师的实践智慧从哪里来、又是如何生长与发展的呢?这正是本文所关注和探究的核心问题。为了解答上述核心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教师实践智慧的内涵(包括构成与表现)与意义是什么。教师实践智慧本质上是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以“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从逻辑上讲,它由“实践伦理”、“实践知识”和“实践思维”三个逻辑要素所构成,主要表现为:高度的“敏感性”,善于审时度势;适度的“灵活性”,善于变通而不拘泥于规则;良好的“平衡性”,善于遵循“中庸”之道。关注和探索教师实践智慧来源及生长的意义在于:它顺应了教师专业化的内在逻辑(超越“技术性实践”,走向“反思性实践”);达成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的动态平衡;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促进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一体化。教师实践智慧究竟从哪里来?许多人认为教师实践智慧主要是天生的,后天影响不大。但大量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向我们昭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后天习得的,或者说是可以培养的。虽然说教师的实践智慧无法象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那样可以经由教师的直接讲解而习得,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以经由“经验积累与反思”、“知识学习与内化”、“人际交往与互动”三条途径而习得。不过,这三条途径只表明了教师实践智慧的来源,并未回答它又是如何生长、发展的。教师实践智慧生长的动力源于正确的信念系统,教师实践智慧生长的关键是在实践中反思,教师实践智慧生长的条件在于确保教学自主,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教师实践智慧生长的机制。基于以上的分析框架,从第四章开始,论文采用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视角,对影响教师实践智慧生长与发展的三个基本变量即“教师个人特质”、“职前教育”、“职后教育”进行了探讨。该探讨假定,教师的实践智慧主要源于反思性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实践智慧的获得与生长,与职前的师范教育无关。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从事教师职业,都具备成为优秀教师的潜质。换言之,师范生的个人特质包括人格特质、个人能力倾向等,对其入职后获得实践智慧的快慢、可能性大小具有重要的影响及制约作用。据此,为了培养未来的智慧型教师,师范院校应把好新生录取的“入口关”,从是否“乐教”和“适教”两个方面,对考生是否胜任教师职业、成为好教师的潜质进行鉴定。再者,教师实践智慧的生长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职前师范教育提供的准备是否充分、可靠。职前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为教师实践智慧的生长与发展“打下牢固而扎实的基础”,包括职业信念的基础、专业知识的基础、师范技能的基础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我国师范教育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主要包括:以工作需求为导向制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改变师范生的教学方式与培养方式,等等。教师实践智慧的生长永无止境,是一个终身化的过程。如果说职前的教师教育对教师成长为“智慧型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打基础”的话,那么,教师在职的继续学习与提高,则是教师积累实践经验、获得实践智慧、成为智慧型教师的“主阵地”。教师在职学习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有三种,即直接学习(包括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行动研究)、间接学习(包括读书听报告、案例研习等)和交往学习(包括同伴互助、导师指导等)。这三种方式各有所长、相互补充。教师实践智慧的获得与持续生长,并不完全取决教师个体的责任感或主观能动性大小,也依赖于教师所处的学校环境状况。学校环境既可能成为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生长的“助力”,也可能成为教师实践智慧生长的“阻力”,良好的学校环境主要包括:以积极的价值取向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减负”,保证教师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以用于个体的专业发展活动(如教研活动);行政部门必须为教师赋权,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学校内部应致力于构建一种人人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协作互助的文化氛围,这是激发教师自主创造、不断获得实践智慧的“土壤”。

杨特飞[5](2014)在《合作纪律模式在小学高年级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主要指向奖惩的“控制—服从”型纪律管理,不利于发展高水平的道德水准,外在的控制不利于学生规则意识的自我习得和自律能力的形成;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正发生深刻变革的现阶段,高度行为主义化的“控制—服从”型纪律管理模式,不再适用今天的社会、今天的课堂和学生。由此引发了从合作纪律的视角对课堂纪律管理策略的再思考。合作纪律是指导教师如何与学生、同事及家长携手合作解决纪律这一难题的。本研究旨在把美国合作纪律模式应用于我国小学高年级课堂管理实践,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解读课堂纪律问题。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理论假设。然后以广州市海珠区N小学高年级为被试,在工作中展开行动研究。课堂纪律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采用田野式观察研究、调查访谈、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获取大量来自教学一线的真实信息反馈。通过前期调研数据分析得知,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其自律、自尊自信、归属感、师生关系、学习兴趣有显着相关。按照“合作纪律”的概念及内涵,从中提取三个核心的管理策略:制定课堂行为准则;满足学生“三C”需求;针对四种目标行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制定学校、家庭行动方案等作为实验的自变量,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长达一年的教学实验,最后进行后测数据分析,了解被试的变化。结果发现,合作纪律模式在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律,满足学生归属需要与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提高学业成绩方面卓有成效,但尚未能实现真正自律,师生关系、学习兴趣也未能得到彻底改善和有效提升。究其原因,合作纪律须植根于民主教育的土壤,我国的考试记分制度、学校体系中的歧视、分类、排斥现象、传统的师道尊严、师讲生听的大班制授课模式及父母专制型教养风格对儿童的负面影响都是合作纪律顺利实施的制约因素。由此提出具体的策略性思考:我们要根据教育体制和文化背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构建符合本土实际的课堂纪律模式,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消除排斥,加强家校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让纪律管理从强调他律的顺从模式转向强调自律的责任模式,对基于本土的课堂纪律管理模式进行实践中的调整和创新。

朱雯珊[6](2013)在《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的现状研究 ——以长春市五所幼儿园为例》文中认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入职阶段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必经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期。对于新任教师而言,在入职阶段获得的相关经验会对其今后的职业价值取向以及职业态度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一时期,职业适应是新任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促进其自身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以长春市五所幼儿园的30名幼儿园新任教师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调查我国幼儿园新任教师的职业适应现状,分析影响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群体提出帮助幼儿园新任教师尽快完成职业适应的对策,促进幼儿园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本研究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本研究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学前教育领域热点问题展开,结合当前幼儿园教师流动性强这一社会问题,从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两方面阐述关注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Google学术搜索等方式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分析与综述,在此基础上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幼儿园新任教师的职业适应现状进行研究。第二部分: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的现状。本研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教师职业技能适应现状、教师职业人际适应现状和教师职业心理适应现状三个维度呈现了来自长春五所幼儿园的30名幼儿园新任教师的职业适应现状。第三部分: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总结出这类教师在职业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维度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主观因素包括职业憧憬、择业动机和个性特征;客观因素包括传统观念、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待遇、家庭及朋友的影响和幼儿园管理。第四部分:促进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的对策。本研究基于调查结果,分别对幼儿园、幼儿园教师以及政府三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幼儿园新任教师在职业适应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幼儿园在促进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的过程中应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支持;政府应从制度政策层面为新任教师提供更为有利的支持和保障。

张永华[7](2012)在《校本教研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烟台市芝罘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校本教研,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教育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所在的芝罘区从2002年开始开展校本教研,但许多学校由于师资、历史、管理等原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本文以烟台市芝罘区初中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收集材料的分析,找出校本教研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实施校本教研的对策。本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综述校本教研的基本理论,包括校本教研的涵义、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校本教研的特征和三要素。第三部分,实证研究,选取烟台市芝罘区六所初中,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芝罘区初中校本教研的现状进行调查,找到制约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主要问题:教师对校本教研的主动性不高;校本教研的内容不符合教师需要;校本教研的形式单一;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师的同伴互助缺乏实效;专业引领效果不理想;校本教研制度不健全。第四部分,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校本教研认识不足;精力投入不足;科研能力欠缺;教师合作意识淡薄;专业引领力量不足、内容不当。第五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校本教研问题的对策。主要有: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校本教研内容的实用化、形式的多样化;构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有效教研模式;不断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和机制建设。

谢廷秋[8](2012)在《贵州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由“绪论”和第一章“抗战时期教育西迁对贵州文学的影响”、第二章“抗战时期文化西迁对贵州文学的影响”、第三章“抗战时期贵州的文学环境”、第四章“抗战时期的贵州文学”等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全景式地描述了抗战时期的教育两迁、文化西迁对于远在中国大西南偏僻落后的贵州的意义:由于抗战的教育西迁、文化西迁,竞迎来了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时期,文学艺术呈现一派兴盛之景。揭示这场空前绝后的中国文化事业和知识精英的战略大转移促使贵州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历史性相遇,历史灾难的另一面闪耀着令人无限感怀的光点。第一章从时代和地域两个维度,全面梳理了抗战时期教育西迁的过程与特点;西迁到贵州的高校与贵州建立的高校的关系;西迁高校对中国及贵州的影响;教育西迁对贵州文学的深刻影响,揭示教育西迁对贵州的价值和意义。第二章对抗战时期的文化西迁与贵州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揭示了文学与新闻出版、期刊杂志、各类艺术之间的联系,义聚焦式地展示了抗战时期文化名人、文化机构、文化活动对贵州文学的深刻影响。第三章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抗战时期的文艺社团、有影响的外来作家和本土作家的文学活动上,揭示抗战时期贵州的文学环境是一个交流与碰撞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五四新文学从北京、上海等中心大城市向贵州这样的边远地区深度传播扩散。第四章对抗战时期的贵州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分别进行了探讨,揭示了贵州抗战文学的战争性、多元性、碰撞交流性,特别是对“和平村”反战文学的研究,昭示着贵州抗战文学的独特性及其价值。结语部分揭示贵州与抗战的全方位联系及研究贵州抗战文化与文学的深刻意义。

赵建梅[9](2011)在《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如何处理好既要融入主流社会,又要保持本民族语言及文化的两难困境,实施双语教育无疑是正确选择,新疆双语教育正是在促使民族发展及各民族团结的道路上应运而生、蓬勃向前。本研究以乌鲁木齐市T区及其所属W小学作为田野点,并通过教育事件向外辐射,试图以“解剖麻雀”的方法不断探讨与回答“什么是新疆双语教育”、“新疆双语教育现状如何?”以及“什么样的双语教育才是好的双语教育”等问题。本研究发现,新疆双语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双语双文化人。因此,“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成为本篇论文的核心词贯穿始终。可以说,本论文一直在言说与表达的是在新疆为什么要培养双语双文化人以及应该如何培养的问题。本研究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论在回答为什么要研究新疆双语教育、用什么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新疆双语教育与双语双文化人概念,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二章介绍了新疆双语教育的文化土壤,即新疆乌鲁木齐市及其所属T区的自然、社会与文化现状。第三章是对田野点W小学双语教育现状观察后的客观描述,发现了影响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章对影响新疆双语教育的四个主要因素——教师、教材、生源与模式进行了一一探讨,并针对每一因素提炼出的核心问题提出了个人思考及观点。第五章在对主要影响因素探讨的基础上提炼出新疆双语教育的四条理念。其中前三条理念围绕新疆双语教育的首要目标“培养双语双文化人”展开,第四条理念为第二目标“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全面归纳与总结,重申了“立足新疆实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的主题。新疆双语教育无论在少数民族发展还是各民族团结以及国家稳定方面都承担着巨大责任,期望新疆双语教育在培养双语双文化人的目标下稳步健康发展,期望一个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新疆成为我们温暖的家园与世界文化的宝地。

吴海燕[10](2011)在《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与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 ——以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为例》文中认为根据《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我国义务教育学校从2009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此项工资制度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为激励教师投身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动力。如何利用此次绩效工资改革建立鼓励广大教师更加潜心教书育人的激励机制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时代命题。本文认为,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是一项与广大教师切身利益戚戚相关的事,同时也是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三步走中的第一步,对其的研究将推动后续工作的平稳进行。绩效工资制度在其他领域已有相当成熟的研究成果,在国外教育领域里也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本文在对这些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后,继而简要介绍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薪酬制度的历史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描述了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为本文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清晰的学术背景。为了寻求更具针对性的教师激励机制,本研究对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全国各地陆续出台的相关改革方案不计其数,绝大部分学校已付诸实施。实践证明,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对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尽管由于学校、区域的差异,教师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并不完全对等,其激励机制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规程,但其间积累的经验,为笔者提出利用绩效工资,建立科学长效的教师激励机制的基本思路提供了可能。

二、名校创建与教师科研——对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说三道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名校创建与教师科研——对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说三道四”(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个案研究 ——基于勒温场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五节 文献综述
    第六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基于场论的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理论概述
    第一节 场论概述
        一、场论——心理生活空间
        二、动力论——心理紧张系统
    第二节 基于场论的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价值意蕴
        一、场论关注个体的主体性与心理状态
        二、场论关注个体行为发生的整体情境
        三、场论关注个体需求的动态发展变化
    第三节 基于场论的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分析框架
        一、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
        二、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场域分析
        三、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与环境场域的相互作用分析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
    第三节 资料收集与整理
    第四节 研究信效度说明
    第五节 研究伦理的阐明
第四章 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
    第一节 M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
        一、认知方面:“我最需要强化我的基本功”
        二、情感方面:“想要有个团队带着我”
        三、意志方面:“有时也想停下来歇一歇”
        四、理念方面:“教学还是要以德为先”
    第二节 F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
        一、认知方面:“在教学和管理学生方面还需要多挖挖”
        二、情感方面:“能多给我一些教学时间吗?”
        三、意志方面:“我多想有个时间放空一下自己”
        四、理念方面:“理想与现实冲突,我还是要多切合实际”
第五章 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场域分析
    第一节 学校场域分析
        一、领导管理
        二、组织结构
        三、校园文化
        四、制度规范
    第二节 社会场域分析
        一、社会声望
        二、政策导向
        三、家庭因素
第六章 基于场论的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议
    第一节 整合教师场域,维持教师专业发展内发力
        一、坚定专业发展信念,彰显自主发展意识
        二、逐步提升自我认知,制定有序发展规划
        三、增进实践反思水平,开展有效反思实践
    第二节 完善学校场域,生成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力
        一、尊重研究生学历教师需求差异,发挥校长专业引领与支持作用
        二、合理规划与调整学校组织结构,建构研究生教师自主发展空间
        三、构筑“校、师、生”联动育人文化,搭建研究生学历教师融入桥梁
        四、充分发挥学校制度的激励效能,探索研究生学历教师发展机制
    第三节 优化社会场域,凝聚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力
        一、聚焦研究生学历教师团队,利用政策拓宽发展路径与平台
        二、创设良好社会舆论与环境,肯定研究生学历教师专业价值
        三、积极营造祥和的家庭氛围,铸就研究生学历教师有力后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乡村女教师教学投入研究 ——基于工作家庭冲突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由
        (一)教师教学投入状况对学校教学水平产生着直接影响
        (二)乡村工作场域使乡村女教师的教学投入和其它群体相比具有独特性
        (三)基于家庭视角关注乡村女教师教学投入有助于平衡工作家庭关系
        (四)个人研究的兴趣点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贡献
        (二)实践价值
    四、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实物分析法
    五、核心概念
        (一)乡村女教师
        (二)教学投入
        (三)工作家庭冲突
    六、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学投入的现状研究
        (二)关于教学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关于提高教学投入的策略研究
        (四)关于工作家庭关系的研究
第一章 选题依据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社会互动论
        (二)角色冲突理论
        (三)性别角色预期理论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对象
    三、质性研究的相关问题
        (一)选择质的研究方法的原因
        (二)研究的信度、效度、推广度问题
        (三)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
第二章 寻梦蓝陵镇
    一、儿时的“大都市”
    二、蓝陵镇的速写画
        (一)自然条件
        (二)地理位置
        (三)经济发展状况
        (四)婚育文化
        (五)教育基本情况
    三、蓝陵小学的七位教师
        (一)TLN老师:“求偶难”的青年教师
        (二)DGH老师:和未婚夫两地分居的文艺女青年
        (三)MQQ老师:知足常乐平淡就好
        (四)LMC老师:一个因离婚而备受争议的老师
        (五)SDY老师:不服输的女强人
        (六)CQ老师:谁说女子不如男
        (七)LLH老师:爱子心无尽
第三章 教学投入的现实矛盾: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一、教学时间投入:完成基本教学工作和家庭事务之间的矛盾
        (一)备课时间的紧促与单身妈妈的倔强
        (二)教学时间冗长与养育子女的艰辛
        (三)课后辅导答疑抢占时间与婆媳关系紧张
    二、教学精力投入:职业长期发展与家庭之间的矛盾
        (一)工作不专注与青年女教师择偶难
        (二)培训进修与中年女教师的婚育变化
        (三)教学精力投入不足与老年教师的家庭重担
    三、教学情感投入:工作家庭双重压力导致精神压力大
        (一)成绩出来后我差点“自闭”了
        (二)做噩梦老梦见孩子出事
        (三)蹲在考场门口嚎啕大哭
第四章 教学投入的转折:工作和家庭的同化顺应
    一、同化:为教学投入得到有效保障扫清障碍
        (一)找回女性工作重心,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
        (二)打破“职业天花板”的顶层束缚
        (三)赋权增能,为家庭生活争取时间
    二、顺应:工作和家庭的相互妥协与适应
        (一)工作和家庭既有明晰边界又适当跨界增益
        (二)提升乡村女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家庭幸福感
        (三)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争取家庭成员的支持
第五章 教学投入的愿景:合作共生互利共赢
    一、教学时间的有效投入的保障: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一)家务活合理分工是教学专注的前提
        (二)家庭幸福美满,工作更有干劲
    二、教学精力投入的持续动力:工作和家庭各美其美
        (一)婚姻:教师身份护航有底气去选择好的伴侣
        (二)生育二胎:领导的包容理解更心甘情愿投入工作
        (三)子女教育:学校新建幼儿园,教师子女免费入园
    三、教学情感投入的根脉:融入乡村
        (一)教的值:学生变亲人
        (二)教学相长:教育学生和教育孩子道理是相通的
        (三)要对的起学生:热土难离,贡献绵薄之力
结语
    一、分析与讨论
        (一)乡村女教师教学经验和技能欠缺是造成教学时间投入过长的深层原因
        (二)自我提升的内在动机是乡村女教师教学精力投入的动力源泉
        (三)对学生和故乡的情感是乡村女教师扎根乡村的情感支撑
    二、研究展望
        (一)延长田野调查实地调研的时长
        (二)控制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公益性内涵研究的分析
        (二)关于公益思想发展脉络研究的分析
        (三)关于学前教育公益属性及其实现研究的分析
        (四)关于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策略研究的分析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目的意义
        (一)目的
        (二)意义
    五、可能的创新
        (一)概念明晰
        (二)方法运用
        (三)结论启示
第一章 学理探微: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理论探讨
    一、逻辑起点
    二、核心概念
        (一)公益性
        (二)学前教育公益性
        (三)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
    三、理论基础
        (一)产品属性理论
        (二)公益政治理论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二章 现状解剖: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现实困境
    一、观念滞后
        (一)学前教育公益价值认识不够
        (二)私人举办者价值理性的缺失
    二、体制障碍
        (一)基层管理组织机构欠健全
        (二)家族式管理模式较为盛行
        (三)民办园法人治理制度缺失
        (四)学前经费投入总量不充足
        (五)政府办学成本分担欠合理
    三、机制不畅
        (一)财务监管机制虚设
        (二)经费保障机制乏力
        (三)考评督查机制低效
    四、人员短板
        (一)行政管理人员失能
        (二)幼儿教师数量不足
        (三)举办者素质较堪忧
        (四)“三儿”基本保教权利不保
第三章 变量透视: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分析框架
    二、方法简介
        (一)因子分析原理
        (二)因子分析步骤
    三、因素提取
        (一)样本选择
        (二)因素筛选
        (三)数据来源
    四、方法运用
        (一)变量相关性分析
        (二)变量数据标准化
        (三)公共因子的筛选
        (四)影响变量的归类
    五、计量结果分析
        (一)受益对象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二)实现主体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三)实现条件影响因子结果分析
    六、未来影响因素预测
        (一)经济发展水平
        (二)学前儿童数量
        (三)新生代流动人口状况
第四章 他山之石: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他国经验
    一、美国学前教育公益性现状分析
        (一)美国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概况
        (二)美国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特征
        (三)美国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之不足
    二、芬兰学前教育公益性现状分析
        (一)芬兰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概况
        (二)芬兰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特征
        (三)芬兰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面临的挑战
    三、印度学前教育公益性现状分析
        (一)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概况
        (二)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特征
        (三)印度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之不足
    四、美、芬、印三国学前教育公益性实施经验之启示
        (一)政府是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绝对主体
        (二)多渠道降低家庭办园经费承担比例,助推公益性的提升
        (三)资助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灵活多样
第五章 回归公益: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策略分析
    一、兜底
        (一)科学定位学前教育公益价值
        (二)明确学前发展思路
        (三)找准实现的着力点
        (四)案例分析:大邑——“一体化”改革的先行者
    二、普惠
        (一)完善外部监督制度
        (二)完善内部监督制度
        (三)健全非营利性法人制度
        (四)实施学前教育免费制度
        (五)案例分析:怒江——最贫困山区的探路者
    三、优质
        (一)强化举办者的公共责任意识
        (二)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三)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四)发挥社会办学力量的积极作用
        (五)案例分析:古镇镇——试行免费学前教育的引领者
结语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调查问卷一
附录三:调查问卷二
附录四:调查问卷三
附录五:因子分析所用原始数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教师实践智慧的来源与生长探析 ——基于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三)目前研究的主要不足
    三、研究的意义、问题与目标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
    四、核心概念与基本假设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的基本假设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及设计
        (一)文献研究
        (二)实证研究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教师实践智慧的内涵与意义
    一、教师实践智慧内涵解析
        (一)国内现有的几种理解
        (二)本文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理解
        (三)教师实践智慧的构成及表现
    二、教师实践智慧的意义
        (一)顺应教师专业化的内在逻辑
        (二)达成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的动态平衡
        (三)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互动
        (四)促进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第二章 教师实践智慧的来源及其生长
    一、教师实践智慧的来源
        (一)关于教师实践智慧来源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二)教师实践智慧的来源及模型建构
    二、教师实践智慧生长的机制
        (一)教师实践智慧生长的动力:信念系统
        (二)教师实践智慧生长的关键:实践中反思
        (三)教实践智慧生长的条件:教学自主
第三章 教师个体的特质:为教师实践智慧的生长“播种”
    一、个体的特质与教师实践智慧生长
        (一)教师的职业情感与教师实践智慧生长
        (二)教师的人格特质与教师实践智慧生长
        (三)教师的能力倾向与教师实践智慧生长
    二、教师个体特质与教师潜质鉴定
        (一)目前教师资质认定的一般做法与不足
        (二)基于个体特质的入学资格认定
第四章 职前教育:为教师实践智慧的生长“奠基”
    一、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一)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以培养“合格师范生”为基本的目标定位
    二、职前教师教育为教师实践智慧生长提供必备的基础
        (一)职前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
        (二)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相关建议
第五章 在职学习:教师实践智慧生长的“催化剂”
    一、直接学习:在行动中反思
        (一)对活动的思考与教师实践智慧生长
        (二)对问题的研究与教师实践智慧生长
    二、间接学习:寻他山之石
        (一)案例学习与教师实践智慧生长
        (二)读书学习与教师实践智慧生长
    三、交往学习:互动中前行
        (一)同伴互助与教师实践智慧生长
        (二)导师指导与教师实践智慧生长
第六章 学校环境:教师实践智慧生长的“土壤”
    一、以积极的价值取向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二、为教师“减负”以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用于专业发展
    三、为教师赋权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四、建立尊重信任协作的学校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专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优秀班主任访谈提纲
    附录3:新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4:专家教师访谈摘选
    附录5:优秀班主任访谈摘选
致谢

(5)合作纪律模式在小学高年级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1.3.4 研究方法
    1.4 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1.4.1 合作纪律
        1.4.2 课堂纪律管理
        1.4.3 课堂不良行为
    1.5 文献综述
        1.5.1 合作纪律的研究概况
        1.5.2 课堂纪律管理的研究概况
        1.5.3 合作纪律模式的应用概况
第二章 合作纪律的理论基础及前提假设
    2.1 合作纪律的理论基础
        2.1.1 德雷克斯的归属需要理论
        2.1.2 格拉瑟的行为选择理论
    2.2 合作纪律的前提假设
第三章 合作纪律的前期调研及数据分析
    3.1 调查方案设计
    3.2 访谈调研过程及结果分析
    3.3 问卷调查过程及结果分析
        3.3.1 问卷调查过程
        3.3.2 实验前测结果分析
    3.4 调查结果归纳分析
第四章 合作纪律的行动研究过程
    4.1 教育实验的设计
    4.2 行动研究的具体过程
        4.2.1 实验班与对照班基本情况
        4.2.2 实验前测结果分析
        4.2.3 组别因子的差异性分析
    4.3 合作纪律实验步骤
        4.3.1 制定课堂行为准则
        4.3.2 满足学生三“C”需求
        4.3.3 对四种不良行为的干预策略进行个案研究
第五章 结论与问题
    5.1 实验结果分析
    5.2 研究的结论
    5.3 存在的问题
    5.4 应对的策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2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3 教师访谈提纲
后记

(6)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的现状研究 ——以长春市五所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二、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的现状
    (一)幼儿园新任教师的职业技能适应现状
    (二)幼儿园新任教师的职业人际适应现状
    (三)幼儿园新任教师的职业心理适应现状
三、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存在问题
    (二)影响因素
四、促进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的对策
    (一)发挥新任教师职业适应的主体作用
    (二)幼儿园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政府要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校本教研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烟台市芝罘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校本教研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校本教研的基本理论
    2.1 校本教研的涵义
    2.2 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2.3 校本教研的特征
    2.4 校本教研的三要素
第三部分 烟台市芝罘区初中校本教研的现状调查
    3.1 研究工具
    3.2 芝罘区初中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部分 烟台市芝罘区初中校本教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教师对校本教研缺乏足够的认识
    4.2 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精力投入不足
    4.3 教师的科研能力欠缺
    4.4 教师合作意识淡薄
    4.5 校本教研专业引领力量不足、内容不当
第五部分 对策
    5.1 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作用
    5.2 实现校本教研内容的实用化、形式的多样化
    5.3 构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有效教研模式
    5.4 不断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和机制建设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8)贵州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抗战时期教育西迁对贵州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教育西迁
    第二节 抗战时期教育西迁的过程与特点
        一、教育西迁阶段
        二、教育西迁路线
        三、教育西迁特点
        四、教育西迁中心
    第三节 西迁到贵州的高校与贵州建立的高校
        一、西迁到贵州的高校
        二、抗战时期贵州建立的高校
    第四节 教育西迁的影响
        一、教育西迁对中国的影响
        二、教育西迁对贵州的影响
    第五节 抗战时期教育西迁对贵州文学的影响
        一、抗战时期教育西迁对贵州文学的促进作用
        二、教育西迁的宝贵文学遗产——“湄江吟社”与《湄江吟社诗存》
第二章 抗战时期文化西迁对贵州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贵州新闻与出版业
        一、抗战时期的贵州新闻业
        二、抗战时期的贵州期刊
        三、抗战时期的贵州出版业
    第二节 抗战时期的贵州艺术
        一、抗战时期的贵州音乐
        二、抗战时期的贵州美术
        三、抗战时期的贵州电影
    第三节 抗战时期文化西迁对贵州文学的影响
        一、文化名人对贵州文学的影响
        二、文化业对贵州文学的影响
        三、文化活动对贵州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 抗战时期贵州的文学环境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贵州文艺社团
        一、抗战时期的贵州文艺界抗日救国组织
        二、抗战时期的贵州音乐社团
        三、抗战时期的贵州话剧社团
    第二节 抗战时期贵州有影响的外来作家
        一、巴金与贵州
        二、茅盾与贵州
        三、齐同与贵州
        四、李青崖与贵州
        五、田汉与贵州
        六、熊佛西与贵州
    第三节 抗战时期贵州有影响的本土作家
        一、谢六逸
        二、蹇先艾
        三、冰波
        四、肖之亮
        五、张道藩
第四章 抗战时期的贵州文学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贵州小说
        一、抗战时期贵州小说的特征
        二、抗战时期贵州小说的主题
    第二节 抗战时期的贵州诗歌
        一、抗战时期贵州诗歌的创作
        二、抗战时期贵州诗歌的主题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贵州散文
        一、抗战时期贵州散文的创作
        二、抗战时期贵州散文的主题
    第四节 贵州抗战时期的戏剧
        一、抗战时期的贵州话剧
        二、抗战时期的贵州川剧
    第五节 抗战时期的贵州反战文学——“和平村”反战文学
        一、抗战中的“和平村”
        二、“和平村”的反战文化与文学活动
        三、鹿地亘与“和平村”
结语
参考文献

(9)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新疆双语教育及其研究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文献探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乌鲁木齐市的自然、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 乌鲁木齐市地理及气候
    第二节 乌鲁木齐市的历史与社会
    第三节 乌鲁木齐市的民族与文化特点
    第四节 T区特点以及维吾尔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疆双语教育现场素描
    第一节 兴奋与荣耀的开始
    第二节 学校日常生活图景
    第三节 捆绑式发展
    第四节 春节前的家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双语教育影响因素探析:教师、教材、生源与模式
    第一节 教师:培训还是新增?
    第二节 教材:沿用还是改编与自编?
    第三节 生源:农村还是全面覆盖?
    第四节 模式:两三类还是因地制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双语教育理念探索
    第一节 应和全球化发展,强调借鉴化与突出个性化
    第二节 在双文化时代,培养双语双文化人
    第三节 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相结合
    第四节 质量第一、质量为先
    本章小结
结语:立足新疆实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
附录
    附录A 本论文提及的单位与人物简介
    附录B 访谈时间介绍
    附件C 外国人眼中的新疆双语教育
参考文献
后记

(10)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与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 ——以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 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积累经验
        (三) 健全学校绩效考核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研究价值
        (一) 理论价值
        (二) 实践价值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 薪酬
        (二) 绩效工资
        (三) 激励
    五、理论依据
        (一) 激励理论
        (二) 绩效管理理论
        (三) 人力资本理论
    六、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企业绩效工资与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
        (一) 早期研究成果简述
        (二) 现代企业员工绩效激励的文献综述
    二、教师绩效工资与教师激励的文献综述
        (一) 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与教师激励的文献综述
        (二) 我国教师绩效工资与教师激励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 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实施绩效工资的必要性
    一、我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历史沿革
        (一) 建国初期到1955 年,我国中小学教师实行新老工资制并存、供给制与工资制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 1956 年到1984 年,我国实行单一的职务等级工资制
        (三) 1985 年到1993 年9 月,我国中小学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与企业工资制度脱钩
        (四) 1993 年10 月到2006 年6 月,这个时期我国中小学实施7096的职务工资加3096的津贴的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
        (五) 2006 年7 月至今,中小学教师实行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二、我国中小学绩效工资改革的现实要求
        (一) 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
        (二) 实践依据
    三、我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第四章 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与教师激励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情况概述
        (一) 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原则
        (二) 样本特征及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加强事前调研和实施准备工作
        (二) 规范政策实施过程
        (三) 政策实施后对教师激励的效果
第五章 绩效工资改革与教师激励的对策研究
    一、教师绩效激励机制的外部环境建设
        (一) 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建立
        (二) 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
        (三) 绩效工资监督问责制度的建立与推进
    二、教师绩效激励机制的内部制度优化
        (一) 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制度
        (二) 规范学校财务管理
        (三) 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三、教师绩效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一) 校际间教师绩效激励机制要以学校均衡发展为导向
        (二) 校内教师绩效激励机制要以教育创新、研究为导向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与教师激励机制”调查问卷
附录二:“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与教师激励机制”访谈提纲(校领导)
附录三:“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与教师激励机制”访谈提纲(教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名校创建与教师科研——对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说三道四”(论文参考文献)

  • [1]研究生学历初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个案研究 ——基于勒温场论视角[D]. 王妍.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2]乡村女教师教学投入研究 ——基于工作家庭冲突视角[D]. 张世第.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研究[D]. 刘鸿昌. 四川师范大学, 2018(01)
  • [4]教师实践智慧的来源与生长探析 ——基于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视角[D]. 赵正新.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8)
  • [5]合作纪律模式在小学高年级的应用研究[D]. 杨特飞. 中山大学, 2014(03)
  • [6]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的现状研究 ——以长春市五所幼儿园为例[D]. 朱雯珊.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 [7]校本教研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烟台市芝罘区为例[D]. 张永华. 鲁东大学, 2012(10)
  • [8]贵州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D]. 谢廷秋.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9)
  • [9]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 赵建梅.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10]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与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 ——以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为例[D]. 吴海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名校建校与师资科研——中小学教学科研的“诉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