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带汤治疗痛泻52例

万带汤治疗痛泻52例

一、完带汤治疗痛泻证52例(论文文献综述)

梁宇[1](2021)在《经典名方完带汤历史沿革及本草考证》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研发,包括文献、药材资源评估及质量溯源、药材饮片炮制规范、物质基准、复方制剂、非临床安全性等六个方面的研究,而文献研究是整个研发的第一站,对于经典名方研发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遵古守正。完带汤是2018年国家首批公布的经典名方之一,被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及优势。本课题基于古今文献对该方历史沿革及其本草进行考证,其目的是为该方的研发提供传统理论依据。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于古今文献对完带汤全方的方剂溯源、功效、剂量古今折算、用法和剂型、现代临床运用、禁忌等方面进行考证分析。第二部分为本草考证,主要是从中药材的基原方面、产地方面分析考证以明确全方入药品种及部位、产地等内容,从而为本方研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文献依据。第三部分对考证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考证结果发现(1)完带汤的来源可追溯至《辨证录》;(2)健脾、疏肝、升阳、止带、除湿是完带汤功效的核心内容;(3)鉴于完带汤原方剂量与药典推荐剂量差异较大,笔者经文献考据后建议临床该方参考剂量如下:白术30g,山药30g,人参6g,白芍15g,车前子10g,苍术10g,甘草3g,陈皮3g,黑芥穗3g,柴胡3g,其中强调白术土炒、芥穗炒黑,有利于入脾补虚和收涩止带;(4)完带汤现代临床应用广泛,治疗病种涉由妇科疾病及到内、外、妇、儿、男等多科疾病,辨证属于脾虚肝郁湿滞者等病证符合本方亦可使用,上述病证可归属于中医“带下病”“阴痒”“泄泻”“淋证”“厌食”“湿疮”“眩晕”等10余种病证;(5)素体痰湿壅盛,或脾胃气滞,或阴亏血少及孕妇者慎用本方;(6)完带汤复方制剂研发可倾向复方颗粒剂方向,充分发挥完带汤的临床价值和市场价值;(7)完带汤中各药基原、产地建议如下:白术的基原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产地以浙江产区为佳;苍术的基原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产地以茅山产区为佳;山药的基原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产地,产地以河南产区为佳。车前子的基原车前科植物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产地以四川产区为佳;白芍的基原为毛茛科植物植物芍药的干燥根,产地以浙江杭州产区为佳;柴胡的基原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以西北产区为佳;荆芥的基原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产地以江苏、浙江、江西、河北、湖北等地为佳;陈皮的基原为广陈皮类的干燥成熟果皮,产地以广东产区为佳;人参的基原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为完带,产地以长白山产区为佳;甘草的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产地以宁夏、内蒙古、新疆产区为佳。

何锦轶[2](2021)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浆GLP-1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患者的疗效、症状积分、血浆GLP-1的含量、心理精神情况、复发率等相关指标变化,评估柴胡桂枝干姜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和与其可能作用的方向。方法:选取符合临床诊断为IBS-D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1例患者脱落,对照组出现2例患者脱落,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对照组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周期均为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IBS-SSS评分、焦虑抑郁量表(SAS、SDS)、血浆GLP-1含量的变化、复发率、安全性,评估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的临床疗效和与其可能作用的方向。结果:(1)整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0%,治疗组治疗效果更好(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在主症腹痛、腹泻及次症腹胀方面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对次症的急躁易怒、食欲不振、神疲乏力无明显作用(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表明,在主症腹痛、腹泻及次症腹胀上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治疗次症急躁易怒、食欲不振、神疲乏力方面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IBS-SSS量表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IBS-SSS量表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IBS-SSS积分对较前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IBS-SSS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5)精神心理状态比较:治疗前两组在焦虑SAS、抑郁SDS评分表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焦虑SAS、抑郁SDS评分均较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6)血浆GLP-1含量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浆GLP-1含量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对照组血浆GLP-1的含量较前升高(P<0.05),治疗组血浆GLP-1含量显着升高(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血浆GLP-1含量升高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7)复发率比较:治疗结束后,按照要求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治疗组有23例患者得到有效随访,其中2例复发,复发率为8.7%;对照组患者中得到有效随访有21例,其中有9例复发,复发率为42.9%,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8)安全性:所有患者均未在治疗时间范围内以及随访时出现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可以明显改善IBS-D患者临床症状、焦虑抑郁状态,可降低复发率、升高患者血浆GLP-1的水平。柴胡桂枝干姜汤在上述方面的疗效优于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

梁宇,刘丽宁,王莎莎,刘衍,谭志强,袁振仪[3](2021)在《经典名方完带汤古今文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完带汤出自《傅青主女科》,是百首经典名方之一。后世医家对完带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和记载,亦是对完带汤原方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查阅近年文献发现,从古籍文献角度出发对完带汤的文献研究虽有少量报道但不够系统全面,在"尊古"而不"泥古"的前提下,本研究从古今文献出发,对完带汤方剂溯源、功效、剂量古今折算、用法和剂型、现代临床运用、禁忌等方面进行考辨分析,以进一步推进完带汤的文献考究工作,以及为完带汤的二次研发提供参考。考证结果发现,完带汤的来源可追溯至《辨证录》,其功效可概括为健脾祛湿,疏肝解郁,升阳止带。鉴于完带汤原方剂量与药典推荐剂量差异较大,笔者经文献考据后建议临床该方参考剂量如下,白术30 g,山药30 g,人参6 g,白芍15 g,车前子10 g,苍术10 g,甘草3 g,陈皮3 g,黑芥穗3 g,柴胡3 g。其主治病证主要为"带下病""阴痒""泄泻""淋证""厌食""湿疮""眩晕"等。素体痰湿壅盛,或脾胃气滞,或阴亏血少及孕妇者慎用本方。完带汤复方制剂研发可倾向复方颗粒剂方向,充分发挥完带汤的临床价值和市场价值。以上研究,从古今文献考证出发,对于梳理完带汤的源流,明确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期为完带汤的二次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闫福平[4](2020)在《张元素升降浮沉理论在中药组方配伍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张元素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及其在中药组方配伍中的应用研究,以期厘清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古今流变脉络,归纳、总结其在中药组方配伍中的应用规律,为理解方剂的配伍提供思路。方法:第一部分: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传统中医药经典着作入手,系统查阅古代医籍,完整梳理历代着名医家的相关论着,以年代和医家为脉络阐释升降浮沉理论的起源、提出、完善、确立及普及,以及张元素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贡献。第二部分: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举例分析的方式阐述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在中药组方配伍中的应用,讨论、总结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在中药组方配伍中的具体应用内容及特点。结果:张元素的升降浮沉药性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建立在脏腑气机升降的基础上的。中药的四气五味与升降浮沉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中药基本理论具有内在关联性。中药的升降浮沉是建立在各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基础上的。药物的治疗功效才是其升降浮沉性能的根本。中药的升降浮沉性能和其他药物性能一样,只是药物作用的一个方面,药物特性的一种,仅能作为临床辨证用药的依据之一,而不是唯一依据。结论:处方立法,注重药物升降浮沉性能的同时,还需结合中药的其他性能,如四气五味、补泻、归经等理论,予以综合考虑,临证当根据病机,恰当配伍,灵活应用升降浮沉的药性理论。

王淞[5](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楼茜欣,唐梅文,唐燕,覃深[6](2020)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慢性、反复性腹痛或腹部不适,同时伴有排便异常及排便习惯改变的一种功能性消化道疾病。其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最为常见。近年来关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斐然。该文就近5年本病的中医药专方治疗、中医外治治疗等方面文献展开综述。

楼茜欣[7](2020)在《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自拟疏肝健脾方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以期提供安全有效针对IBS-D的治疗新药物。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就诊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西医诊断及中医肝郁脾虚证候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自拟疏肝健脾方加减口服,日1剂,早晚2次餐后温服;对照组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联合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用于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每次0.1g,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每次0.5g,均为每日3次,饭前口服。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为期2个月的疗程治疗,治疗前后分别从安全性指标、中医症状评分、IBS-SSS评分、SAS及SDS评分进行观察,并将结果利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研究过程中共脱落2例,最终共有58例参与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9例。1.各项症状积分:组内对比治疗组各症状在治疗前后均具备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可认为均有改善;对照组嗳气一项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改善。组间对比,在腹胀腹痛、急躁易怒、胁肋胀满、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嗳气症状积分上,治疗后治疗组改善的情况比对照组更加显着(P<0.05)。而大便泄泻、肠鸣症状组间对比无差异性,尚不能认为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总积分及综合疗效: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相比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后在症状总积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总体症状的改善方面效果更加显着。在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72%,可认为对照组的有效率低于治疗组。3.IBS-SSS积分: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治疗前后积分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后均有IBS-SSS积分的改善。而两组治疗后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IBS-SSS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4.SAS、SDS积分: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在SAS、SDS积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在SAS、SDS积分上均有改善。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SAS、SDS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5.临床安全性评价:两组药物应用前后在生命征及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辅助检查上均未出现明显异常。说明两组药物均可应用于临床。结论: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总体疗效优于使用西药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合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IBS-SSS、SAS、SDS评分,临床用药未发现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可进一步研究、应用推广于临床。

陆跃,柴玉爽,宁娜,陈仁寿[8](2020)在《经典名方“完带汤”功能主治考订》文中认为完带汤出自傅山的《傅青主女科》,是古代经典名方之一,为现代临床所常用,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傅青主女科》与陈士铎的《辨证录》关系复杂,二者皆有另外一个传本,分别名为《女科仙方》和《辨证奇闻》,四书中都有记载完带汤,其组成略有不同,而方义阐释等记载则基本一致。经典名方完带汤的研发应以《傅青主女科》的记载为主。《傅青主女科》相对于其他经典名方出处的文献,其刊刻时代较晚,古籍也较少转载。对完带汤功能主治的研究,除了分析原书记载外,更多的是需要参考中医理论、药物组成、配伍意义,并结合现代名医对该方的认识、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发现,完带汤的功能比较集中,但其主治与应用较广,病证涉及到内、外、妇、儿、男等多科疾病。笔者建议研发后的完带汤成药制剂在功能主治上可以标注为健脾化湿、疏肝理气、升举阳气。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下陷,肝郁不舒所致的白带、泄泻、水肿、淋证,证见面色白光白,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郁郁不乐;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肠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前列腺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吴扬[9](2019)在《痛泻要方合酸枣仁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价痛泻要方合酸枣仁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诊断、纳入、排除标准及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共6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为予西医常规治疗方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和匹维溴铵片),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制剂(痛泻要方合酸枣仁汤加减),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Bristol大便性状量表、IB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Bristol大便性状和排便评分、IB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评分比较,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两组患者BriStol大便性状和排便频率评分,IBS-SSS症状评分及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评分,经配对t检验分析,均低于治疗前;3.治疗组BriStol大便性状和排便频率评分,IBS-SSS症状评分及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评分,经配对t检验分析,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西医及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法均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效,但痛泻要方合酸枣仁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变患者大便性状、减少排便频率、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着优势。

杨益萍[10](2018)在《古代医籍泄泻医案的发掘整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挖掘整理古代医籍中治疗泄泻的医案,归纳总结其治法特色,分析其用药规律,为丰富现代临床治疗泄泻类疾病的诊疗思路提供借鉴作用,并为相关中药新药开发提供文献依据。方法在查阅调研古代医籍中记载泄泻医案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图书为资料来源,查阅清末(1911年)以前历代医家有代表性的泄泻医案着作,并参阅大型文献类书《医案类聚》,选取以“泄泻”相关症状为主症的医案为重点研究对象。采用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古为今用的文献研究原则进行整理,通过对典型医案的分析评议,归纳总结其中的治法特色,并收集医案中符合数据纳入规范的处方,输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0)系统,建立治疗泄泻的处方数据库,运用该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寻找高频药物、药性、归经、药对等,探讨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并以方测法,对软件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①古代医籍中泄泻治疗的大法可归纳为八类,分别是温补法、祛湿法、清通法、疏宣法、和解法、升提法、养阴法、解表法。②根据医案筛选标准,共收入处方604首,涉及中药277味,用药总频数为5312次。③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治疗泄泻的用药中,频次最高的前5味药物分别是茯苓、白术、甘草、陈皮、人参;高频药物按功效分类主要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温里药、解表药、理气药、消食药、清热药、收涩’ 药等;药性以温为主,其次是平和寒;药味以甘为主,其次为辛和苦;药物归经的前5种经脉分别是脾、胃、肺、肾、心;药对以白术-茯苓最为常见。结论古代医籍中泄泻医案的记载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其中蕴藏多种治疗大法,用药规律特色明显,较好体现治法特点,对启迪现代临床诊治泄泻思路有借鉴作用。这对提高中医药治疗泄泻类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现实意义,且能为相关中药新药开发提供重要线索。

二、完带汤治疗痛泻证5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带汤治疗痛泻证52例(论文提纲范文)

(1)经典名方完带汤历史沿革及本草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完带汤全方古今文献沿革分析
    1.方剂溯源
    2.功效主治
        2.1 健脾祛湿
        2.2 疏肝解郁
        2.3 升阳止带
    3.剂量古今折算
    4.用法和剂型
    5.禁忌
    6.现代临床应用
        6.1 资料和收集方法
        6.2 结果分析
        6.3 小结
第二部分 完带汤组成药味的本草考证
    1.基原图考证
        1.1 白术、苍术
        1.2 山药
        1.3 车前子
        1.4 白芍
        1.5 柴胡
        1.6 荆芥
        1.7 陈皮
        1.8 人参
        1.9 甘草
    2.产地源流考
        2.1 白术、苍术
        2.2 山药
        2.3 车前子
        2.4 白芍
        2.5 柴胡
        2.6 荆芥
        2.7 陈皮
        2.8 人参
        2.9 甘草
第三部分 总结
    1.历史沿革
    2.临床运用
    3.本草考证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综述 经典名方完带汤临床运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作者简介

(2)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浆GLP-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
        1.1 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
        1.3 现代医学治疗方案
    2 中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IBS-D中医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IBS-D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4 实验材料
    5 观察指标
    6 统计学方法
    7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黄适教授对肝郁脾虚型IBS-D认识
    2 柴胡桂枝干姜汤选方立意
    3 方解分析
    4 现代药理研究
    5 GLP-1与IBS-D的相关性
    6 结果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经典名方完带汤古今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方剂溯源
2 功效主治
    2.1 健脾祛湿
    2.2 疏肝解郁
    2.3 升阳止带
3 剂量古今折算
4 用法和剂型
5 现代临床应用
6 禁忌
7 小结

(4)张元素升降浮沉理论在中药组方配伍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升降浮沉理论的溯源流变
    1.起源于《黄帝内经》
    2.实践见《伤寒杂病论》
    3.张元素创立升降浮沉药性理论
        3.1 脏腑气机升降理论
        3.2 药物的升降浮沉理论
        3.2.1 单味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之分
        3.2.2 药类法象
        3.2.3 配伍影响药物的升降浮沉
        3.2.4 炮制影响药物的升降浮沉
        3.2.5 药用部位影响药物的升降浮沉
        3.3 张元素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3.4 药物的“引经报使”学说
    4.诸家共同完善升降浮沉药性理论
        4.1 张子和擅长降心火、益肾水
        4.2 李东垣重视脾胃之升降,擅长补气升阳
        4.3 朱丹溪重视肾之封藏及脏腑气机升降,擅长滋阴降火
        4.4 王好古完善四气五味与升降浮沉的关系
        4.5 李时珍重视四时升降
        4.6 吴鞠通将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应用于三焦辨证及温病
        4.7 张锡纯重视升提大气、降浮火
        4.8 赵绍琴治温病尤重升降
第二部分 升降浮沉理论在中药组方配伍中的体现
    1.《伤寒杂病论》代表方
        1.1 麻黄汤麻黄、杏仁宣降肺气
        1.2 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以除痞
        1.3 甘草泻心汤生熟不同,升降有异
        1.4 黄连汤药量关乎升降
        1.5 乌梅丸厥阴转归调升降
    2.易水学派代表方
        2.1 九味羌活汤分经论治重升降
        2.2 补中益气汤甘温并用重中气之升提
        2.3 越鞠丸行气解郁重气机之升降
        2.4 痛泻要方土中泻木重肝脾之升降
    3.后世代表方
        3.1 济川煎寓升清于降浊
        3.2 血府逐瘀汤牛膝、桔梗升降相因
        3.3 黄芽汤转枢中气、升降金木、和济水火
        3.4 升降散“火郁发之”
        3.5 升陷汤重升提胸中大气
讨论
    1.升降浮沉的内涵
        1.1 升降浮沉的现代定义及相互关系
        1.2 升降浮沉的影响因素
        1.3 升降浮沉的应用根据
        1.4 “中”性药的定义和归类
        1.5 单味中药的升降浮沉归属
    2.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在中药组方配伍中的应用体现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5)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1 生平概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1 肺系病证
        1.1 感冒
        1.1.1 风寒、风热之辨
        1.1.2 治疗法则
        1.1.3 分型证治
        1.1.4 经验用药
        1.1.5 注意事项
        1.1.6 小结
        1.2 咳嗽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法则
        1.2.3 分型证治
        1.2.4 特色用药
        1.2.5 小结
    2 心系病证
        2.1 胸痹
        2.1.1 病因病机
        2.1.2 治疗法则
        2.1.3 分型证治
        2.1.4 小结
        2.2 狂证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法则
        2.2.3 分型证治
        2.2.4 小结
        2.3 痴呆
        2.3.1 病因病机
        2.3.2 治疗法则
        2.3.3 分型证治
        2.3.4 小结
        2.4 恐惧
        2.4.1 病因病机
        2.4.2 治疗法则
        2.4.3 分型证治
        2.4.4 小结
    3 脾胃病证
        3.1 泄泻
        3.1.1 病因病机
        3.1.2 治疗法则
        3.1.3 分型证治
        3.1.4 临证要点
        3.1.5 小结
    4 肝胆病证
        4.1 臌胀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法则
        4.1.3 分型证治
        4.1.4 软化肝脾验方
        4.1.5 小结
        4.2 胆痹
        4.2.1 病因病机
        4.2.2 施治法则
        4.2.3 分型证治
        4.2.4 小结
        4.3 内伤头痛
        4.3.1 病因病机
        4.3.2 施治法则
        4.3.3 分型证治
        4.3.4 用药特色
        4.3.5 小结
    5 肾系疾病
        5.1 水肿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疗法则
        5.1.3 分型证治
        5.1.4 专药专方
        5.1.5 小结
    6 气血津液疾病
        6.1 内伤发热
        6.1.1 分辨外感内伤
        6.1.2 把握时间规律
        6.1.3 分型证治
        6.1.4 小结
    7 肢体经络病证
        7.1 腰痛
        7.1.1 病因病机
        7.1.2 治疗法则
        7.1.3 分型证治
        7.1.4 小结
        7.2 痿证
        7.2.1 病因病机
        7.2.2 治疗法则
        7.2.3 分型证治
        7.2.4 小结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1 大气一元论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3 医易相通论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3.2.1 辨证恒动思维
        3.2.2 方剂灵活化裁
        3.2.3 剂型丰富发展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4.2.1 明辨病位
        4.2.2 治病于未发
        4.2.3 应时组方选药
        4.2.4 应时服药
        4.2.5 预测病势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5.2.3 胃气为脉之本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5.4 治胃之法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6.1 风药概说
        6.2 风药性能
        6.2.1 风药多味辛
        6.2.2 风药以泻为主
        6.2.3 风药性走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6.3.1 风药治风
        6.3.2 风药治血
        6.3.3 风药治湿
        6.3.4 风药助火
        6.3.5 风药升阳
        6.3.6 风药止痒
        6.3.7 风药通滞
        6.3.8 风药开玄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7.2.1 量从症变
        7.2.2 量从人变
        7.2.3 减量间服
        7.2.4 遵古不泥
        7.2.5 精准靶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6)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文献研究
    2.1 中医药治疗
        2.1.1 传统方药辨证论治
        2.1.2 辨证新思路
        2.1.3 从“风”论治
        2.1.4 经方辨治
        2.1.5 自拟方剂
    2.2 中医外治
3 结语

(7)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病例标准
        2.5 终止标准
        2.6 剔除与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分组
        3.2 药物
        3.3 观察内容
        3.4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3.5 疗效评定
    4 统计分析方法
    5 结果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中医临床单一症状积分比较
        5.3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5.4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5.5 IBS-SSS积分比较
        5.6 SAS、SDS比较
        5.7 安全性评价
第二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IBS-D的研究
        1.1 定义及分类
        1.2 流行病学
        1.3 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1.4 西医治疗
    2 中医对IBS-D的研究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
    3 导师对肝郁脾虚型IBS-D的认知
        3.1 脾虚为本
        3.2 肝郁为标
        3.3 肝脾不和
        3.4 自拟疏肝健脾方及柴芍六君子汤的组方研究
        3.5 药物组成分析及药理研究
        3.6 对照药物的选择
    4 研究结果讨论
        4.1 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
        4.2 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中医单一症状及总积分的影响
        4.3 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IBS-SSS积分的影响
        4.4 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4.5 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经典名方“完带汤”功能主治考订(论文提纲范文)

1 完带汤溯源与考证
2 完带汤功能辨析
    2.1 健脾化湿
    2.2 疏肝理气
    2.3 升举阳气
3 完带汤的主治病证探究
    3.1白带
    3.2 泄泻
    3.3 水肿
    3.4 淋证
    3.5 其他
4 完带汤现代药理研究
    4.1 抗炎
    4.2 增强免疫力
5 完带汤功能主治建议

(9)痛泻要方合酸枣仁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用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样本量计算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4 内容与方法
        4.1 研究方法
        4.2 分组方法
        4.3 治疗措施
        4.4 观察指标
    5 质量控制
    6 资料的统计学处理
    7 技术路线图
    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1 西医学对IBS-D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3 痛泻要方合酸枣仁汤的立方依据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4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古代医籍泄泻医案的发掘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古代医籍泄泻医案治法举要
    (一) 温补法
        1. 温中益气
        2. 温补肾阳
        3. 温阳固涩
    (二) 祛湿法
        1. 淡渗利湿
        2. 苦以燥湿
    (三) 清通法
        1. 清热利湿
        2. 通导积滞
    (四) 疏宣法
        1. 疏肝理气
        2. 宣肺止泻
        3. 化痰消积
    (五) 和解法
        1. 和解少阳
        2. 调和肝脾
        3. 寒热并治
    (六) 升提法
    (七) 养阴法
    (八) 解表法
二、古代医籍泄泻医案用药规律研究
    (一)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简介
        1. 软件一览
        2. 应用概况
    (二) 古代医籍泄泻医案方药数据库的规范及建立
        1. 资料来源
        2. 医案筛选
        3. 数据规范
        4. 分析软件
    (三) 处方用药数据统计结果
        1. 高频药物统计结果
        2. 药物的四气分布
        3. 药物的五味分布
        4. 药物的归经分布
        5. 组方用药结果
    (四) 结果分析
        1. 对频数统计前10味中药的探讨
        2. 41味高频药物所属功效主要体现的治法
        3. 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结果探讨
        4. 用药模式及关联规则分析
        5. 组方规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四、完带汤治疗痛泻证5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典名方完带汤历史沿革及本草考证[D]. 梁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浆GLP-1的影响[D]. 何锦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经典名方完带汤古今文献分析[J]. 梁宇,刘丽宁,王莎莎,刘衍,谭志强,袁振仪.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09)
  • [4]张元素升降浮沉理论在中药组方配伍中应用的研究[D]. 闫福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进展[J]. 楼茜欣,唐梅文,唐燕,覃深. 辽宁中医杂志, 2020(10)
  • [7]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楼茜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经典名方“完带汤”功能主治考订[J]. 陆跃,柴玉爽,宁娜,陈仁寿.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09)
  • [9]痛泻要方合酸枣仁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扬.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10]古代医籍泄泻医案的发掘整理研究[D]. 杨益萍.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万带汤治疗痛泻5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