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欢迎投资发展,共创绵阳高新区美好明天

竭诚欢迎投资发展,共创绵阳高新区美好明天

一、竭诚欢迎投资开发 共创绵阳高新区美好明天(论文文献综述)

张彩洁[1](2016)在《第九届中博会有稿同传口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为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各种博览会应运而生。为响应中国政府提出的“中部崛起”策略,中部六省自2006年起轮流举办中博会。中博会是中部六省投资推介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也是海内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平台。由此可见,中博会是中部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窗口。第九届中博会于2015年5月18日-20日在武汉举办。笔者有幸担任其中两次会议的同声传译员:湖北省投资项目洽谈会暨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以及中部六省投资环境推介暨项目对接会,形式为有稿同传。此报告是基于笔者在两次会议上为政府领导人的讲话所做的一次汉英带稿同传。此次项目中的领导人致辞具有很多共同特征,涉及历史、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意义。因此,笔者将口译录音转录为文字,结合口译理论,对整个口译过程进行分析。笔者首先描述了口译任务和口译过程,接着根据源语的特征,结合释意理论中“脱离源语外壳”对翻译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即四字格口译和信息密集。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口译策略,以期提高口译水平,获得更加高质量的口译输出。最后,笔者提出了几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语速过快和精力分配,以期在今后的口译学习中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何国洪[2](2002)在《竭诚欢迎投资开发 共创绵阳高新区美好明天》文中认为 一、基本情况绵阳是大禹和李白的故里,是熊猫的家乡。市内天蓝、地绿、水清、人和,2000年获得了联合国”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绵阳是国家重点投资兴建的电子军工城市,基础条件好,水、电、气资源丰富,交通、通讯便捷。在这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中国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西南计算中心、西南自动化研究所、西南科技大学以及长虹集团、川投长钢、双马集团、九洲集团等国家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在国防和民用工业发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绵阳高新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辖区总面积43km2,总人口约10万人。全区已累计完成

本刊编辑部[3](2011)在《回首难忘从业历程 共创行业美好明天——物业管理改革发展30年大会部分会议代表访谈》文中指出10月22日,物业管理改革发展30年庆祝大会在深圳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等领导作了重要讲话,他们肯定了行业改革发展30年所取得的成绩,并对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1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物业管理行业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代表普遍反映参加这次会议让他们受益匪浅。本刊在会议结束后采访了部分参会代表。

中咨协会业务协调部[4](2009)在《全国最新工程咨询单位名录》文中研究指明

董洪涛[5](2000)在《富临集团在西部大开发中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富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富临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95年12月的大型民营现代化综合类企业。被列为四川省37家、绵阳市18家扩张型企业。拥有资产总额125436万元。99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3572万元,利税3443万元。资产总额列绵阳市第三位。在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历史机遇面前,富临集团作为西部企业,如何把握机遇,进一步实现快速发展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富临集团在这种环境下如何选择实施发展战略进行一些探讨。全文共分六部份。各部份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份:对富临集团的发展沿革,产业构成,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及企业文化作了基本介绍,并分析目前存的一些主要问题。 第二部份:对富临集团制定新发展战略的外部环境作了分析。企业要求得自下而上和发燕尾服,就必须对环境作认真分析,做到既能充分利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又能避开环境变化形成的威胁。就必须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目前富临集团面临的外部环境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对民营企业的限制和禁区正减少和取消,民营企业上市的门槛降低,融资渠道的打开等都为富临集团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但同时随着加入WTO的临近,也为富临集团带来了严峻挑战,这就迫使富临集团认真分析,制订出相应对策。 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富临集团内部环境因素作了分析,对公司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剖析。富临集团资金雄厚,机制灵活。具有良好的市场信誉和较高知名度,产品有较强竞争力,同时,公司作为省37户,绵阳18家扩张型企业,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但也还存在一些如战略不清,产业选择盲目等不足。富临集团只要充分发挥核心竞争优势,克服不足,完全有能力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快速发展。 第四部分:对富临集团在新形势下整体发展战略进行了设计。制 定5年发展战略目标,并对现有业务进行了分析,并就不同企业制定 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为完成战略目标,对富临集团发展新业务的几 种战略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第五部分:就新的发展战略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探讨。首先是 搞好房产开发,盘活存量资产,其次是后向一体化发展。发展商品混 凝土和新型建材。第三是发展新的主业,利用重组 82铝厂,进军电 解铝制造业,将其培育成未来富临集团的主业。第四是进军高科技, 发展生物制药。第五是实施资本运营,争取借壳上市,为富临集团打 开一条直接融资的渠道。 第六部分:主要对富临集团在发展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 提出了相应的化解措施。 通过以上战略的实施,5年后,富临集团将会形成以电解铝为主 业,机械加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为副业并兼顾其它产业的综合 类大型民营企业。其资产总额将会达到 20亿元,销售收入 15亿元以 上,利税3亿元以上,进入四川省民营企业三甲之列。

宋灵[6](2021)在《印尼华侨华人与中印(尼)关系的曲折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尼华侨华人是全球华侨华人人口数量最多却排华现象最严重的国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印尼华侨华人与中印(尼)关系曲折发展的相互影响,来获取中国发展与华侨华人居住国关系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对外关系处理方式和侨务公共外交的开展提供借鉴意义。第一部分,为了实现研究目的,在阐明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基础上,查阅并弄清中印(尼)关系曲折发展的史实,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华侨华人理论、印尼华侨华人以及印尼华侨华人与中印(尼)关系的研究现状,对“印尼华侨华人”、“散居者”、“侨务公共外交”等概念进行了界定,为选题研究厘清了思路。第二部分,对印尼华侨华人与中印(尼)建交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探讨。中印(尼)建交是有基础的,在印尼华侨华人牵线搭桥下,两国很快实现了建交却在初期出现建而不交。印尼和中国政府制定了相对积极的侨务政策,使得印尼华侨华人能够主动参与双边关系中,为中印(尼)建交、新中国的建设和印尼国家稳定建设主动发挥积极作用。印尼华侨华人参与新中国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内部分裂又分裂斗争,将中国国内的斗争衍生到印尼国内,大部分人不愿放弃中国国籍等行为引起了印尼国内的忌惮,阻碍了中印(尼)关系的发展。中印(尼)关系随着中国主动解决双重国籍问题而出现了改变,双边关系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期。第三部分,对印尼华侨华人与中印(尼)关系中断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中印(尼)关系恶化是在印尼国内政权更迭、中国采取激进外交政策和美国干预等因素共同制约下的结果,两国关系恶化且都制定了不利于印尼华侨华人发展的侨务政策。他们处境艰难,面临着印尼政府政治上的强化控制、文化教育上的同化和排华事件接连发生的压力,难以在中印(尼)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印尼政府将印尼华侨华人作为转嫁危机的替罪羊,他们为了生存勾结政府官员导致“主公制”盛行以及个别印尼华侨华人不当做法都加深了印尼民众与印尼华侨华人之间的矛盾,也损害了中国的形象,客观上加速了中印(尼)关系的恶化。第四部分,对印尼华侨华人与中印(尼)复交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探究。中印(尼)两国有恢复邦交关系的意愿,印尼与中国制定了积极的侨务政策给印尼华侨华人作用发挥创造了条件。印尼华侨华人积极响应印尼政府号召,为印尼经济发展做贡献,支持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自身经济实力也在双边关系中得到提升,有能力为两国关系恢复奔走斡旋。印尼国内缺乏缓冲机制,印尼华侨华人对印尼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在印尼发生经济危机时外逃以及印尼政府转嫁矛盾使得印尼国内爆发了大规模排华事件“五月暴乱”,给印尼华侨华人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制约了双边关系的发展。第五部分,对印尼华侨华人与中印(尼)新时期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梳理,中印(尼)关系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给印尼华侨华人提供了发展机遇,印尼华侨华人应充分发挥自身在缓解两国贸易不平衡、缓解印尼国内排华情绪和为两国战略对接提供正能量等方面的优势,帮助规避中印(尼)战略对接中面临的贸易不平衡、印尼国内问题凸显和“中国威胁论”的挑战,为双边关系的发展夯实民意基础。第六部分,印尼华侨华人与中印(尼)关系相互影响,给中国处理华侨华人问题以及、中国与华侨华人居住国关系提供了以下启示:1、华侨华人与居住国和祖籍国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华侨华人在中外友好合作中具有独特作用,双边关系能影响华侨华人参与的积极性和在居住国的处境。2、华侨华人在中国与居住国关系中发挥作用时,应注意方式方法,学习借鉴美国犹太人的经验来提升政治地位;摒弃移民思维来改善与居住国民众的关系,抓住中国与居住国关系良好的契机来提升华侨华人的实力。3、中国侨务政策工作要为充分发挥华侨华人作用提供机遇和保障,通过整合全球侨务资源、细化华侨华人、认清华侨华人现实处境、助力华侨华人社团发展来增强侨务工作的连续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凝聚力。综上所述,中国在处理与华侨华人居住国关系时,不能仅着眼于政治关系,应兼顾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全面发展,避免引起华侨华人居住国的忌惮;应重视华侨华人作用的发挥,注重华侨华人在国际关系构建中的影响;中国应保持华侨华人政策的连续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凝聚力,为充分发挥华侨华人作用提供发展平台和安全保障。努力实现华侨华人、居住国与中国三者互利共赢。

岳婷婷[7](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847年,容闳、黄宽、黄胜三位中国少年在美国教师布朗的资助下,由香港马礼逊学校前往美国留学,掀开了中国近代留美教育的序幕。此后的百余年间,留美教育几经潮起潮落,绵延不断。近代留美生大多以潜心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为己任,文化品位高、知识结构新,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迫于当时的国际局势与中美关系,中国政府决定停止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留美教育被迫中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的启动与中美关系的改善,特别是邓小平做出“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重要指示,留美教育得以恢复。1978年底首批公派访问学者启程赴美,标志着留美教育正式重启。改革开放以来,留美教育持续稳步发展,中国迎来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新一轮留美热潮。伴随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与两国留学政策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的留美教育大致经历了恢复与迅速发展(1978-1988年)、遭遇顿挫与回暖(1989-1997年)、持续发展与短暂低潮(1998-2006年)、深入发展与繁荣(2007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留美教育的发展虽偶有挫折,但总趋势是向上发展的。美国始终是中国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国,中国也逐渐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国之一。总体而言,留美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是中美两国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留美教育恢复之初,两国间的学术联系因长期封闭而一时难以建立起来,为了解决留学生派遣渠道不畅的问题,两国政府、一批中美热心教育事业的科学家以及民间各种基金会组织,都承担起牵线搭桥的工作,发起实施了多个赴美留学项目,选送了数千名的中国学生和学者赴美深造,从而使赴美留学工作打开了局面。当代留美生的数量多、质量高、领域广。从留学规模看,1978年以来从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的学生和学者已逾146万人,占同期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近一半;从留学层次看,留美生中攻读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多数,学历水平整体较高;从留学领域看,选择读科学、技术、工程、商科等专业的留美生人数最多。此外,中美两国趋向宽松的留学政策及中国国内出国留学热的持续升温,使留美生的队伍日益庞大,人员构成日益复杂,留美教育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留学不再是少数精英群体的专利,赴美留学成为许多学生毕业时的常规选择;留美本科生人数激增,留美中学生也显着增加;留美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更加注重从自身需求和兴趣出发;留学渠道从单一的国家选拔资助,发展为自行申请、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等多种选择。总之,留美教育正朝向大众化、低龄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留美教育的持续发展、留美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二者与中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留美生为美国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人力和智力资源,为推动美国科技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留美生的学费和日常消费促进了所在学校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经济发展贡献良多;大量留美生毕业后留在美国创新创业,成为当今美国华人华侨专业人士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提升了华裔族群在美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留美回国人员凭借其在各行各业的杰出表现,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海归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奋战在中国教育、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和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作为沟通中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留美生已经成为推动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崔蓬克[8](2014)在《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政府微博语言研究》文中认为政府微博是电子政务新的发展形式,近年来国内各级政府机构纷纷开设微博,政府微博成为网络上重要的政民沟通平台。学界对于政府微博的关注也在不断升温,但是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以及新闻与传媒等学科,政府微博的语言问题还没有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新言语行为分析”(胡范铸2002)认为,所谓言语行为就是“某行为主体,在一定的人际构架和语境条件中,根据自己的意图和愿意投入的成本,借助一定的媒介,结构并发出一段话语,另外的言语主体接收到这一话语并作出有关联的反应这样一种游戏。”根据这一概念,言语行为的核心是“意图”问题,亦即一种意图是如何传达并有效实现的。我们以为,这为研究政府微博语言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模型。由此我们看到:——任何言语行为的意图都是在一定的“人际框架”中形成的。通常认为,政府微博的听话者就是普通网民,但是根据网络调查显示大多数网民对于政府微博缺乏关注热情。有研究者认为政府微博必须努力争取网民的理解和关注,但是一方面许多政府微博还没有意识到要去有效地争取网民的关注,另一方面政府微博不管使出多少解数,其粉丝数仍无法和网络上的大V相比,那么政府微博自身的价值何在?如何能实现其更广泛的影响力?言语行为不仅不只是“我说”,也不只是一般认为的“我说-你听”。因而,言语行为的角色就不仅仅是“我”,也不仅仅是“我-你”,而是同时包含了“我-你-他”三种角色,“说话者-听话者-监督者-驱动者”四种身份互动的过程。我们提出了更能够解释政府微博本质的“人际框架”模型,认为政府微博的受众应该分为“核心受众”与“泛受众”。泛受众是全社会的成员,这个受众群体只有在特别紧急重大事件时才会激活,在一般情况下,政府微博应该针对核心受众,核心受众是政府微博的“上下左右”,“上下”指的是该政府机构的上下级,“左右”指的是大众传媒和网络大V。政府微博唯有找对了听话者,才能实现最大影响力。——任何言语行为的意图都是在一定的“话语建构”中呈现的。政府微博话语是基于新型传播媒介的政府话语,我们发现政府微博的言说内容不仅包括机构职能工作方面的信息,而且涉及到和民众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政府微博的话语基调分为单声和双声,前者是政府机构话语,后者是代表政府机构的个人话语。在话语方式方面,政府微博不同于以往的政府话语,呈现出口语化电子书面语特征。政府微博对于新闻机构话语的借用,目的是帮助政府在新媒体之上实现议程设置、舆论引导以及形象塑造的言语意图,同时参与网络时代媒体话语秩序的重建。——任何言语行为的意图都是在一定的“语篇特征”中表现的。通过对大量政府微博语篇的分析,我们提取出政府微博语篇的结构潜势,发现在必须出现的正文部分之外,还有其他四个可选部分,分别为:标题、话题(信息分类)、补充信息、信息来源。以言语交际中的交流角色以及交流物为参量,可将政府微博语篇功能类型分为回应要求、社会动员、政治宣传、信息发布、回馈咨询以及征求民意等。我们认为,基层政府微博不应该仅仅作为政府行政和宣传的平台,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具备回应、回馈和征求功能的互动语篇以及多模式语篇来实现社会治理和服务职能。——任何言语行为的意图都是在一定的“行为类型”中实现的。言语行为类型通常可以分为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但是为了有效地揭示政府微博言语行为的特征和问题,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考察政府微博言语行为:第一,一般性意图的言语行为;第二,政府职能性意图言语行为。政府微博一般性意图的言语行为类型可分为:陈述行为、指令行为、承诺行为、提问行为。政府微博职能性意图的言语行为类型可分为:日常维护言语行为、危机管理言语行为、形象修复言语行为。通过研究发现:越是重大的问题,政府微博发布越是回应性的,很少主动发布。政府微博总是面对被动的、被怀疑的局面,难以有效地建构权威可信的形象。我们提出,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微博应该用第一时间主动式发布行为取代常用的回应式发布行为,充分体现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实现政府微博议程设置,引导舆论的功能。同时,发布方式的转变也将对政府治理能力地提升,治理体系的完善形成倒逼机制。政府微博中的政民话语冲突其根源是观念上的冲突,它是微民(使用微博的网民)情绪释放的一个出口,政府微博应该允许这种冲突话语的存在,并在话语权补偿机制的指导下采取回避冲突,有力疏导,权威回复的策略来化解话语冲突。政府微博进行的危机管理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动员,社会动员言语行为要求说话者遵循一定的语用规则:内容规则、善意规则、话语权规则等。除此之外,还要掌握相应的策略性规则:谁说、什么时候说、怎么说等。政府微博道歉言语行为通常是针对政府机构线上或者线下由于工作失误造成形象受损的修复,对于政府威信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政府微博言语行为主体的角色关系以及话语建构、语篇特征、行为类型等维度的分析,我们对政府微博言语行为的特点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针对政府微博言语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给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政府微博建设乃至中国政治语言现代性进程贡献语言学的一份力量。

王元成[9](2013)在《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文中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是当代中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实际运行状况,是当代中国各项民主制度建立、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和条件,体现着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发展水平。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细胞,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性环节。本项研究主要以政治角色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研究者本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的若干履职行为和相关亲身经历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以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行为描述为研究进路,通过展现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产生和角色扮演的全过程,分析全国人大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及其与相应角色规范和角色期望之间的联系,从而描述和解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运行情况,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制度规定及其运转情况,为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功能、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项研究认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是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产生的基础,也是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和动力。作为个体的全国人大代表对代表角色期望的领悟以及代表再社会化过程对代表个体履职能力的影响使不同的代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呈现出一定个性特点。代表角色所担当的其他角色,特别是代表所担当的其他政治角色对代表的角色扮演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代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其行为与角色期望的一致性程度、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超载等角色行为特征既与代表个体特征有内在联系,但从更深层次的原因看,其行为特征更多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在某些方面存在的欠缺。要使人大代表角色行为与角色期望实现更高程度的一致,解决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超载等问题,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相关政治体制。本文内容安排除导言和结论部分外,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导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本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对本文的主要分析概念进行解释,说明本研究的目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等。第一章主要是介绍相关政治主体对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可以分为社会期望和角色自我期望。社会期望包括制度性期望和道德性期望。制度性期望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在履职过程中有明确的规范要求,这是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道德性期望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要求,主要靠社会舆论以及角色扮演者本人的内心信念发挥作用。角色自我期望是角色对自己行为模式的设想。角色期望最终要通过角色承担者本人对角色的领悟发挥作用,人大代表对角色期望的领悟是代表角色扮演的动力和主观前提。第二章主要是描述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挑选和确定过程,分析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人大代表角色扮演可能产生的影响。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是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角色期望具体化为一个个代表的过程,当选代表是政治角色的具体承担者和扮演者。第三章主要是描述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角色扮演行为,并总结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第四章主要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角色扮演行为,并分析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行为模式的特点。第五章主要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再社会化的内容、主要途径、特点及其对代表角色扮演行为的影响等。本文最后概括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二、竭诚欢迎投资开发 共创绵阳高新区美好明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竭诚欢迎投资开发 共创绵阳高新区美好明天(论文提纲范文)

(1)第九届中博会有稿同传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1.
    Descript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Task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1.2
    Features
    of
    the
    task 2.
    Descript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Process 2.1
    Pre-interpretation
    preparation 2.2
    On-site
    interpretation 2.3
    Post-interpretation
    quality
    control 3.
    Case
    Analysis 3.1
    Deverbalization
    theory 3.2
    Difficulti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3.3
    Interpretation
    strategies 4.
    Summary 4.1
    Problems
    to
    be
    solved 4.2
    Implicat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2)竭诚欢迎投资开发 共创绵阳高新区美好明天(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情况
二、园区建设
三、体制机制创新
四、规划建设
五、产业经济
六、科技孵化与创新
七、对外开放与合作
八、优惠政策
九、比较优势
十、社会服务环境

(5)富临集团在西部大开发中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富临集团基本情况与新发展战略的契机
    (一) 公司财务状况
    (二) 发展沿革
    (三) 公司现有产业概况
    (四) 管理模式
    (五) 企业文化建设
    (六) 制定新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二 富临集团制定新发展战略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 发展机遇
    (二) 面临挑战
三 富临集团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一) 公司发展的优势
    (二) 不足和劣势
四 富临集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一) 企业发展宗旨
    (二) 战略目标
    (三) 企业发展战略
    (四) 新业务发展计划
五 富临集团发展战略实施方案探讨
    (一) 加快房地产开发,盘活存量资产
    (二) 后向一体化 发展新型建材和混凝土
    (三) 富临精工公司项目
    (四) 转变经营观念 依托资本运营 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 重组广元821铝厂项目
    (六) 收购德阳药厂, 进军生物制药领域
六 新战略方案的控制要点
    (一) 要善于把握机遇
    (二) 要作好项目的进一步可行性研究
    (三) 管理体制要适应发展战略的需要
    (四) 重组中加强管理和文化的整合
    (五) 加强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后记

(6)印尼华侨华人与中印(尼)关系的曲折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华侨华人理论研究现状
        (二) 印尼华侨华人研究现状
        (三) 印尼华侨华人与中印(尼)关系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
    四、概念界定
        (一) 印尼华侨华人的界定
        (二) “散居者”的界定
        (三) 侨务公共外交的界定
第一章 印尼华侨华人与中印(尼)的建交(1950-1965)
    一、中印(尼)建交对印尼华侨华人的影响
        (一) 中印(尼)建交的背景及经过
        (二) 中国和印(尼)的华侨华人政策
        (三) 印尼华侨华人在双边关系的优势
    二、印尼华侨华人在中印(尼)建交中的积极作用
        (一) 为中印(尼)建交牵线搭桥
        (二) 支援新中国成立与发展
        (三) 增强中印(尼)建交的民意基础
    三、印尼华侨华人在中印(尼)关系中的消极作用
        (一) 过度关注中国引发印尼国内忌惮
        (二) 内部分裂斗争引起印尼国内不满
        (三) 双重国籍问题是双边关系发展的症结之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印尼华侨华人与中印(尼)关系的中断(1965—1990)
    一、中印(尼)关系中断对印尼华侨华人的影响
        (一) 中印(尼)关系中断的经过
        (二) 中印(尼)关系中断的缘由
        (三) 中国和印尼的华侨华人政策
    二、印尼华侨华人在中印(尼)关系中断期面临的压力
        (一) 面临着印尼政府政治上强化控制的压力
        (二) 面临着印尼政府文化教育上加速同化的压力
        (三) 面临着印尼国内的歧视政策和排华事件的压力
    三、印尼华侨华人在中印(尼)关系的消极作用
        (一) 印尼华侨华人是“九三零”事件的替罪羊
        (二) 印尼华侨华人官商勾结导致“主公制”盛行
        (三) 印尼华侨华人被污蔑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加剧排华情绪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印尼华侨华人与中印(尼)的复交(1990-2004)
    一、中印(尼)复交对印尼华侨华人的影响
        (一) 中印(尼)复交的经过及缘由
        (二) 印尼积极的侨务政策有利于改善印尼华侨华人的处境
        (三) 中国谨慎的侨务政策有利于缓解印尼国内排华情绪
    二、印尼华侨华人在中印(尼)复交中的作用
        (一) 为中印(尼)复交奔走斡旋
        (二) 经济实力增强有利于中印(尼)恢复经贸往来
        (三) 支持国家建设发展为两国复交穿针引线
    三、印尼华侨华人在双边关系中的消极作用
        (一) 印尼国内缺乏缓冲机制易造成误解和排华
        (二) 印尼华侨华人资本外流使得印尼经济雪上加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印尼华侨华人与中印(尼)关系的新时期(2004-至今)
    一、中印(尼)关系新时期对印尼华侨华人的影响
        (一) 中印(尼)关系在新时期的发展现状
        (二) 印尼华侨华人在中印(尼)战略对接中大有可为
        (三) 印尼华侨华人支持中印(尼)战略对接
    二、中印(尼)战略对接面临的挑战
        (一) 中印(尼)贸易不平衡影响了战略对接的民意基础
        (二) 印尼国内问题凸显加剧了战略对接的不稳定性
        (三) “中国威胁论”降低了战略对接的认可度
    三、印尼华侨华人在中印(尼)战略对接中的积极作用
        (一) 牵线搭桥缓解了两国的贸易不平衡
        (二) 发挥民间大使作用缓解印尼国内排华反华情结
        (三) 身体力行为战略对接提供正能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印尼华侨华人与中印(尼)关系相互影响的启示
    一、华侨华人与双边关系的相互影响
        (一) 印尼华侨华人与中印(尼)关系相互影响的表现
        (二) 华侨华人在中外友好合作中具有独特作用
        (三) 双边关系对华侨华人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四) 双边关系对华侨华人处境的影响
    二、华侨华人在中国与居住国关系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一) 借鉴美国犹太人的经验,提升政治地位
        (二) 摒弃移民思维,改善与居住国民众的关系
        (三) 抓住中国与居住国关系良好的契机,提升华侨华人的实力
    三、充分发挥华侨华人作用,助力中国的侨务工作开展
        (一) 整合全球侨务资源,增强侨务工作的连续性
        (二) 细化华侨华人,增强侨务工作的有效性
        (三) 认清华侨华人现实处境,增强侨务工作的稳定性
        (四) 助力华侨华人社团,增强侨务工作的凝聚力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回声——改革开放之前的留美教育概述
    一、近代留美教育发展概况(1847-1949)
    二、近代留美教育和留美生的特点
    三、建国初期的归国留美生与留美教育的中断
第三章 复兴——改革开放以后留美教育的重启
    第一节 留美教育恢复的动因
        一、大时代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与中美建交
        二、中国决定恢复派遣留美生的内驱力
        三、美国愿意接纳中国留学生的内驱力
    第二节 留美教育恢复的过程
        一、邓小平关于留学问题的若干重要指示
        二、扩大派遣留学人员政策的出台
        三、中美会谈与两国教育交流文件的签署
    第三节 首批公派留美人员的派遣及意义
        一、选派过程
        二、留学实践
        三、历史影响
第四章 轨迹——留学政策与留美教育发展历程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政策沿革
        一、1978-1985 年:恢复与起步阶段
        二、1986-1991 年:调整与完善阶段
        三、1992 年至今:规范与加速发展阶段
    第二节 赴美留学相关政策的变革与发展
        一、在华举办“赴美留学考试”政策及其实施
        二、美国留学政策演变及其对留美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新时期留美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1978-1988 年:恢复与快速发展时期
        二、1989-1997 年:遭遇顿挫与回暖时期
        三、1998-2006 年:持续发展与短暂低潮
        四、2007 年至今:深入发展与繁荣时期
第五章 拓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项目留学
    第一节 政府留学项目——富布赖特项目的恢复
    第二节 学科留学项目
        一、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
        二、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
        三、中美化学研究生项目(CGP)
        四、数学与经济学留学项目
        五、学科留学项目的影响
    第三节 基金留学项目
        一、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留美项目
        二、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
第六章 数据——留美学人的规模与结构之分析
    第一节 留美学人的规模
        一、中方关于留美人数的记录
        二、美方关于留美人数的记录
    第二节 留美学人的内部构成
        一、留学性质
        二、经费财源
        三、个人情况——性别、年龄、来源城市、婚姻状况
    第三节 留美学人的文化结构
        一、研习科系
        二、留学层次与学术水平
        三、地域分布
    第四节 精英群体—留美博士
        一、规模
        二、内部构成
        三、毕业去向
第七章 调适——跨文化留学实践的酸甜苦辣咸
    第一节 最初的美国印象
    第二节 文化碰撞下的留学实践
        一、语言关
        二、生活关
        三、学业关
        四、社交关
        五、情感关
第八章 抉择——新时期留美学人的滞留与回归
    第一节 田园将芜胡不归?
        一、留美人员的滞留概况
        二、滞留原因及影响分析
    第二节 异邦之龙——从留学生到新移民
        一、以留美学人为主的专业团体
        二、风云人物——海外留美学子杰出代表
    第三节 留学回国政策与归国留美生
        一、1978 年后留学归国政策的建立与完善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概况
        三、留美回国人员对国内环境的认知与适应情况调查分析
第九章 互动——留美归国学人与当代中国发展
    第一节 留美学人与中国高等教育
        一、高等院校的归国留美学人概况
        二、留美学人与高校发展
        三、留美学人与大学管理
    第二节 留美学人与中国科技
        一、留美学人的科技创业
        二、留美学人的科技角色
        三、留美精英与两院院士
    第三节 留美学人与创业中国
        一、漫漫归国创业路
        二、创业园中的留美学人
        三、留美学人归国创业的评价
    第四节 留美学人与人文社会科学
        一、部分优秀留美学人分析
        二、留美学人的角色定位——部分学科统计
        三、留美学人与当代艺术
结论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政府微博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和回顾
        1.2.1 政府微博研究回顾
        1.2.2 政治语言研究回顾
    1.3 政治言语行为及分类
    1.4 政治语言艺术研究和技术研究的分野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
        1.5.1 研究思路
        1.5.2 文章结构
第二章 政府微博言语行为主体分析
    2.1 政府微博的言说者
        2.1.1 行政级别分布
        2.1.2 机构部门分布
    2.2 政府微博的听话者
    2.3 政府微博的核查者
        2.3.1 政府以外的政府微博关注者
        2.3.2 政府内部其他机构微博
        2.3.3 政府机构微博自身
    2.4 政府微博的驱动者
    2.5 政府微博“言语角色”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政府微博言语行为的话语建构
    3.1 话语的社会属性
    3.2 话语的建构功能
        3.2.1 建构任务
        3.2.2 建构手段
    3.3 政府微博的语境重构
        3.3.1 话语内容
        3.3.2 话语基调
        3.3.3 话语方式
    3.4 政府微博机构话语的借用
        3.4.1 政府微博话语和新闻话语
        3.4.2 政府微博话语和媒体话语秩序
    3.5 小结
第四章 政府微博言语行为的语篇特征
    4.1 政府微博的写作类型
        4.1.1 原发微博
        4.1.2 转发微博
        4.1.3 回复微博
    4.2 政府微博语篇结构类型
        4.2.1 单独语篇
        4.2.2 组合语篇
    4.3 政府微博语篇模式类型
        4.3.1 单模式语篇
        4.3.2 多模式语篇
    4.4 政府微博语篇功能类型
        4.4.1 基于给予行为的政府微博
        4.4.2 基于给予信息的政府微博
        4.4.3 基于求取行为的政府微博
        4.4.4 基于求取信息的政府微博
    4.5 小结
第五章 政府微博言语行为类型分析
    5.1 政府微博言语行为分类
        5.1.1 言语行为分类
        5.1.2 本章分类标准
    5.2 基于一般性意图的政府微博言语行为
        5.2.1 陈述类言语行为
        5.2.2 承诺类言语行为
        5.2.3 指令类言语行为
        5.2.4 提问类言语行为
    5.3 基于职能性意图的政府微博言语行为
        5.3.1 日常维护言语行为
        5.3.2 危机管理言语行为
        5.3.3 形象修复言语行为
    5.4 小结
第六章 余论和结论
    6.1 新媒体话语和政府微博
        6.1.1 个人话语权力再分配
        6.1.2 微博对修辞权威的解构
    6.2 本文的总结
    6.3 本文创新点
    6.4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影响力排行榜
附录2:文中语料出处
后记

(9)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选题的意义
        1. 笔者本人的履职与学习经历是引发本项研究的直接原因
        2. 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3. 本项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研究
        2. 对人民代表大会运行机制的研究
        3. 对人民代表大会与执政党关系的研究
        4. 对人大代表的研究
        5. 对国外议会和议员的研究
    三、研究目的、分析工具与研究思路
        1. 研究目的
        2. 分析工具和主要概念
        3. 研究思路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六、篇章结构
    七、研究个案的相关基本情况
第一章 角色期望: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和动力
    一、制度性期望
        1. 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3、全国人大代表履职旳制度性保障
    二、道德性期望
        1.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2.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3.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丰富的法律知识
        4.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认真履行代表职责
        5.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正确处理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之间的关系
        6.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为民请命的精神
    三、自我期望
    四、角色领悟
    五、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期望的特点
        1. 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不突出
        2. 制度性社会期望与道德性社会期望之间无明显界限
        3. 各种社会期望之间以及角色自我期望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第二章 推荐、考察与选举: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选择与确定
    一、代表候选人名额的确定与分配
    二、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提名过程
    三、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考察与初步确定
        1. 考察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机构
        2. 考察内容与过程
        3. 候选人预备人选的初步确定
        4. 后续材料工作
    四、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正式确定
        1. 省委会议讨论
        2. 各党派和人民团体民主协商
    五、正式候选人的确定与投票选举
        1. 正式候选人的确定
        2. 投票选举
    六、当选代表的资格审查与确认
    七、全国人大代表角色产生过程的特点
        1. 代表产生过程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2. 组织推荐提名是当选代表的重要前提
        3. 组织推荐和考察过程集中体现了党对代表角色的社会期望
        4. 投票选举是代表当选的决定性环节
        5. 代表候选人个人在选举中难以发挥作用
        6. 代表来源形式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7. 代表产生过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议案、审议与表决: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角色扮演
    一、大会前的准备工作
        1. 会议通知
        2. 赴京报到
        3. 建团会议
        4. 预备会议
    二、会议议程和日程安排
        1. 会议议程
        2. 会议日程安排
    三、向大会提交代表议案和建议
        1. 提交代表议案、建议的具体要求
        2. 会议提交议案、建议情况
    四、听取有关国家机关工作报告和各项议案的说明
        1. 第一次全体会议
        2. 第二次全体会议
        3. 第三次全体会议
        4. 第四次全体会议
    五、审议各项议案和工作报告
        1. 3月5日下午,代表团第一次全体会议
        2. 3月6日,代表小组第一次会议
        3. 3月7日上午,代表团第二次全体会议
        4. 3月7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二次会议
        5. 3月8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三次会议
        6. 3月9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四次会议
        7. 3月10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五次会议
        8. 3月10日下午,代表团第三次全体会议
        9. 3月11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六次会议
        10. 3月12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七次会议
        11. 3月12日下午,代表团第四次全体会议
        12. 3月13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八次会议
        13. 3月13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九次会议
    六、会议简报交流
        1. 印发简报的目的
        2. 简报的特点
    七、对工作报告决议案和其他议案决议进行表决
        1. 大会表决办法
        2. 大会议程和表决程序
    八、选举和决定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
        1. 选举、决定和表决办法
        2. 会议期间代表对人选的酝酿过程
        3. 投票选举和表决
    九、大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1. 规范性一致是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基本取向
        2. 审议过程客观上成为代表行为实现规范性一致的重要准备
        3. 角色冲突是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伴随现象
        4. 代表在会议期间存在较严重的角色超载现象
        5. 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角色错位现象
        6. 代表角色行为具有重要的象征性功能
        7. 提交议案和建议成为代表个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
第四章 视察、执法检查与专题调研: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角色扮演
    一、代表视察
        1. 会前集中视察
        2. 专题性集中视察
    二、执法检查
        1. 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2. 参加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三、专题调研
        1. 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2.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四、参加代表小组活动
        1.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成立情况
        2.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活动
    五、列席有关会议
        1. 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
        2. 列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六、联系人民群众
        1. 接受群众来信来访
        2. 通过走访联系群众
        3. 通过新闻媒体及互联网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
        4. 向有关专业人士请教
        5. 应有关部门邀请担任社会监督员
    七、闭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1. 代表角色行为规范性一致程度明显降低
        2. 代表角色冲突广泛存在
        3. 代表角色超载现象更为严重
        4. 代表角色错位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5. 代表角色行为的象征性功能淡化,制度性功能显现
        6. 代表角色行为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性空间
第五章 培训、研讨与经验交流: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再社会化
    一、专题培训
        1. 2008年第八期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
        2. 2009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法律学习班
        3、2010年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代表培训班
        4. 2011年第三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5. 2012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二、履职经验交流与专题研讨
        1. 履职经验交流
        2、履职专题研讨
    三、代表再社会化的其他途径
        1. 有关部门寄送的履职所需资料
        2. 地方人大常委会及其他相关部门为代表订阅的其他资料
        3. 代表专用电子信箱
    四、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特点
        1. 代表再社会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主体特点
        2. 代表再社会化内容方面的特点
        3. 代表再社会化过程中接受培训的代表构成方面的特点
        4. 代表再社会化时间安排方面的特点
        5. 代表再社会化的作用方面的特点
结论与讨论
    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1. 角色期望决定着代表角色的选择及其行为特点
        2. 代表角色的产生过程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能和特性
        3.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
        4.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是现行政治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
        5. 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反映了现行制度的某些欠缺
        6. 代表角色再社会化有利于提高代表的政治觉悟和履职能力
    二、进一步的讨论: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
        1. 更加突出代表角色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
        2. 进一步完善代表选举程序
        3. 实现代表角色与相关角色的有效分离
        4. 完善人大会议制度
        5. 加强和改进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
        6. 创新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实现形式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竭诚欢迎投资开发 共创绵阳高新区美好明天(论文参考文献)

  • [1]第九届中博会有稿同传口译实践报告[D]. 张彩洁.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2]竭诚欢迎投资开发 共创绵阳高新区美好明天[J]. 何国洪. 山区开发, 2002(12)
  • [3]回首难忘从业历程 共创行业美好明天——物业管理改革发展30年大会部分会议代表访谈[J]. 本刊编辑部. 中国物业管理, 2011(10)
  • [4]全国最新工程咨询单位名录[J]. 中咨协会业务协调部. 中国工程咨询, 2009(Z1)
  • [5]富临集团在西部大开发中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董洪涛. 西南财经大学, 2000(01)
  • [6]印尼华侨华人与中印(尼)关系的曲折发展[D]. 宋灵.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7]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D]. 岳婷婷. 南开大学, 2015(01)
  • [8]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政府微博语言研究[D]. 崔蓬克.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9]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D]. 王元成.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竭诚欢迎投资发展,共创绵阳高新区美好明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