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加湿瓶供氧79例临床试验报告

恒温加湿瓶供氧79例临床试验报告

一、79例恒温湿化瓶输氧的临床试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吴月姣[1](2019)在《高流量湿化氧疗在呼吸衰竭中临床应用初步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和意义比较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与普通面罩氧疗和无创呼吸机对呼吸衰竭(RF)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为HFNC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选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呼吸衰竭(RF)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在常规治疗(包括控制感染、解痉、化痰、抑制气道炎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营养支持等治疗)基础上分为3组,一组为普通面罩(A组),一组为无创呼吸机(B组),另一组采用HFNC(C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和氧疗后1h、2h、6h、12h、24h、48h、72h的相关临床参数变化,分析72h后患者痰液粘稠度、气道湿化程度及舒适度方面的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简化急性生理评分Ⅱ(SAPSⅡ)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气指标变化:(1)动脉氧分压(PaO2)比较:三组患者的PaO2均随时间不同程度升高,1h后普通面罩组与无创机械通气组患者PaO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普通面罩组与HFNC组患者PaO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8h后无创机械通气组与HFNC组患者PaO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2)氧合指数(PaO2/FiO2)比较:三组患者的PaO2/FiO2均随时间不同程度升高,24h时普通面罩组与无创机械通气组患者PaO2/FiO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普通面罩组与HFNC组患者PaO2/FiO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72h内无创机械通气组与HFNC组患者PaO2/Fi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动脉氧饱和度(SaO2)比较:三组患者的SaO2均随时间不同程度升高,1h后普通面罩组与无创机械通气组患者SaO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普通面罩组与HFNC组患者SaO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8h后无创机械通气组与HFNC组患者SaO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4)pH在72h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理指标:(1)呼吸频率(RR)比较:三组患者的RR均随时间不同程度下降,12h时普通面罩组与HFNC组患者R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48h时无创机械通气组与HFNC组患者R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72h内普通面罩组和无创机械通气组患者R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率(HR)比较:三组患者的HR均随时间不同程度下降,24h时普通面罩组与HFNC组患者H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48h时无创机械通气组与HFNC组患者H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72h时内普通面罩组和无创机械通气组患者H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72h后痰液粘稠度:普通面罩组与无创机械通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09,P=0.056),普通面罩组与HFNC组(Z=-5.603,P<0.001)和无创机械通气组与HFNC组(Z=-3.42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治疗72h后气道湿化程度:普通面罩组与无创机械通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01,P=0.763),普通面罩组与HFNC组(Z=-3.558,P<0.001)和无创机械通气组与HFNC组(Z=-3.168,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治疗72h后舒适度:普通面罩组与无创机械通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39,P=0.460),普通面罩组与HFNC组(Z=-5.626,P<0.001)和无创机械通气组与HFNC组(Z=-5.422,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常规治疗和护理,呼吸衰竭患者通过三种氧疗方式均可缓解临床症状,相比之下:1、在改善患者PaO2、PaO2/FiO2、SaO2方面,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无创机械通气均较普通面罩具有更显着疗效;2、在改善患者RR、HR、痰液粘稠度、气道湿化程度、舒适度方面,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优于无创机械通气和普通面罩;3、三组氧疗在改善pH方面的疗效相似。由此可知,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效果良好,易被患者接受,所以可作该类患者氧疗呼吸支持的一线选择,具有广阔的临床前景。

竺易君[2](2019)在《上海市某综合型医院临床氧疗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氧疗是临床上改善和纠正低氧血症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如果使用不当亦可对患者造成损害。国外多项调查显示临床应用中不合理、不规范的氧疗常有发生。这就提出了严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目前,国内住院患者氧疗实施现状并不明了,国家层面的指南或共识也尚未制定,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几乎空白,医务人员对于这个涉及众多学科和偌大人群的治疗手段仍缺乏足够的重视与关注。目的:了解当前院内氧疗的实施现状,分析其合理性和规范性,探讨经鼻套管吸氧的舒适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筛选符合研究目的氧疗指南。邀请两位呼吸科专家及一位呼吸治疗师,利用AGREEⅡ工具评价上述指南质量,选取本次研究的理论指导和金标准。2.整群抽样选取上海市某家综合型医院,对2018年3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间该院各科室住院患者进行现况调查。通过床旁逐例调查结合查阅电子医嘱的方式,确定临床用氧患者,记录其性别、年龄、科室等一般资料。采用Neves等学者研究编制的《住院患者氧疗调查表》搜集上述患者入院诊断、氧疗指征、氧疗医嘱、实际参数等临床资料。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经鼻套管吸氧患者进一步填写自行编制的《氧疗舒适度问卷》记录有无不适主诉。3.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率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组间率和构成比的两两比较采用卡方分割法,影响因素的探讨采用向前步进似然比法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次检索共获得文献314篇,排除重复文献,指南介绍、指南解读、临床研究等不相关研究最终纳入国家级别临床氧疗指南3篇。英国胸科协会(British Thoracic Society,BTS)所颁布的2017版指南在AGREEⅡ各维度的标化得分(范围和目的87.0、参与人员79.6、严谨性76.4、清晰性83.3、应用性76.4、独立性75.0)均高于其他两部指南,且最终评定属推荐级别。以此可选作后续研究的理论指导和金标准。2.调查期间该院住院患者总体氧疗实施率为22.65%(464/2049)。不同学科、病房类型在氧疗实施率、装置选择和参数设置上均存在差异。经金标准评定,该院氧疗合理率为92.2%(指征外用氧8例,无低氧血症证据用氧28例);氧疗规范率为22.4%(医嘱开具不全349例,实际应用与医嘱不符18例,实际氧饱和度未在医嘱要求范围内2例)。3.该院经鼻套管吸氧患者舒适度为79.3%。多因素分析显示高于4L/min的氧流量[OR=31.623,P<0.05]、超过15h/d的氧疗时间[OR=41.880,P<0.05]、多于2次/日的吸氧频次[OR=21.607,P<0.05]及患有慢性鼻炎史[OR=4.975,P<0.05]是引起住院患者氧疗不适的危险因素。结论:1.2017版BTS《成人医疗保健和紧急场所氧气使用指南》是一部世界范围内高质量指南,能够作为院内临床氧疗的理论指导及实践标准。鉴于国内尚未制定相关指南或共识,医务人员应当充分学习与借鉴,以此规范临床用氧。2.氧疗仍是目前院内较为常见的治疗方式,但不同科室和病房在氧疗实施上存在一定差异。虽然其合理性尚可,但规范性急需提高,医嘱开具不全是最常发生的原因。3.住院患者经鼻套管吸氧总体舒适度尚可,高流量、长时程、多频次及患有慢性鼻炎史可能是导致临床用氧不适的危险因素。4.医务人员和有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临床氧疗上述特点及不足,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并规范临床用氧,努力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合理、舒适的临床用氧环境。

张晓霞[3](2018)在《ICU室内颗粒物与细菌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感染仍然是洁净室现存的严重问题之一。ICU作为医院重点科室,室内危重病人集中,由于工作内容复杂,患者抵抗力低,人流量大等原因,科室易产生病患与病患、病患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而颗粒物与细菌的分布对交叉感染具有重要影响,故研究室内细菌与颗粒物分布对降低室内感染具有指导作用。本课题首先采用模型分析法建立了一次回风空气处理模式下ICU室内颗粒物浓度的预测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室外颗粒物浓度、产尘、颗粒沉降及再悬浮对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并通过现场实验法分析了室外、人员及护理对室内不同粒径颗粒物与细菌浓度的影响程度,最后采用RNG湍流模型与拉格朗日离散模型对室内气流组织与不同粒径颗粒物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并针对ICU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避免交叉感染产生的阻断对策,具体内容与结论如下:(1)基于ICU常见的一次回风空调系统,建立了ICU室内颗粒物预测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其他参数一定的条件下,室内颗粒物浓度随室外颗粒物浓度与室内发尘源发尘量的增大而升高;颗粒物再悬浮是室内颗粒物浓度升高的因素之一;颗粒物的沉降对室内颗粒物浓度的降低有积极作用。(2)采用现场实验对一般及护理状态下室内颗粒物与细菌浓度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室外、人员及护理对室内不同粒径颗粒物与细菌浓度的影响程度。研究显示:室内颗粒物浓度受室外、人员的共同影响,当室外颗粒物浓度较高时,室内颗粒物浓度主要受室外影响,反之主要受人员影响;护理操作使室内颗粒物与细菌浓度均有所增加;而护理后室内细颗粒物与细菌浓度较护理前低,但对粗颗粒而言,护理前后无明显变化。(3)通过对ICU一般状态下室内不同粒径颗粒物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无论粒径大小,靠近病患及回风口一侧颗粒物浓度较大,且病患床底与墙角为颗粒物及细菌易沉积但不易排出的位置。大颗粒物从污染源释放后基本沉积于地面或物体表面,不易随气流排至室外。根据以上存在问题,从新风、人员、净化装置、被褥消毒以及气流组织等方面提出改善对策,对ICU室内颗粒物与细菌浓度分布规律的研究,可为室内空气品质与交叉感染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张春华[4](2018)在《三种氧疗方式对AECOPD患者拔管后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umidified High Flow Nasal Cannula,HHFNC)与传统文丘里面罩、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3种氧疗方式对AECOPD拔管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该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ICU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拔管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一组为常规文丘里面罩吸氧(A组),一组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B组),另一组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HFNC)(C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对比拔管前、拔管后1h、2h、6h、12h、24h、48h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pH的变化情况;观察机械通气撤机后患者的再插管率、ICU住院时间;分析患者舒适度。结果:1.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在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简化急性生理评分Ⅱ(SAPSⅡ)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应用氧疗支持后未再插管患者的生理及临床指标各时间点比较:(1)三组患者的心率比较:三组患者1小时的心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小时后的心率有统计学意义,进而进行两两比较,CPAP组的心率与文丘里面罩组和HHFN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丘里面罩组和HHFNC组相比无差异性(P>0.05);(2)三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比较:三组患者在1h、2h和6h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小时后有统计学意义,进而进行两两比较,文丘里面罩组与CPAP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PAP组与HHFNC组比较在12小时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后文丘里面罩组与HHFN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呼吸频率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三组患者的呼吸频率比较:三组患者1小时的呼吸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小时后的呼吸频率有统计学意义,进而进行两两比较,文丘里面罩组与CPAP组和CPAP组与HHFN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丘里面罩组和HHFNC组相比无差异性(P>0.05);三组患者在1h、2h、6h和12h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后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有统计学意义,进而进行两两比较,文丘里面罩组与CPAP组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丘里面罩组与HHFNC组及CPAP组与HHFN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的pH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未再插管患者的ICU住院时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丘里面罩组的住院时间(18.25±3.25)d长于CPAP组(12.83±3.54)d和HHFNC组(14.03±4.02)d,文丘里面罩组与CPAP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文丘里面罩组与HHFN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4),CPAP组和HHFN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再插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未再插管患者的舒适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6),HHFNC组的舒适度(86.11%)比文丘里面罩组(60.00%)及CPAP组(57.14%)的舒适度高,文丘里面罩组与CPAP组(P=0.016)及CPAP组与HHFNC组(P=0.007)有统计学意义,文丘里面罩组与CPAP组无统计学意义(P=0.816)。结论:经鼻高流量氧疗可有效缓解AECOPD拔管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氧合状态,降低再插管率,减少住院时间,HHFNC较文丘里面罩及CPAP更易被患者接受,舒适度高,可作该类患者氧疗呼吸支持的较好选择。

李娜[5](2014)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文中提出重型颅脑损伤(SBI)是外科创伤中最严重的一种损伤,发生率近年来逐渐上升,死残率居高不下,尤其是并发症的发生,对疾病的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若能及时防治,采取针对有效的预防及护理,可降低病死率,减少致残率。现将重型颅脑损伤常见并发症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应激性溃疡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是SBI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75%以上,导致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高达33%。SU的

贺繁荣[6](2011)在《某医院新老病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病学》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研究我院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环境分离株的污染源。2.研究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3.了解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型及主要流行型别,分析基因型与耐药表型的相关性,研究院内鲍曼不动杆菌菌株之间的同源性,确定医院感染是否暴发流行,探讨耐药菌的传播机制。4.对比分析我院老病区和新病区临床分离株耐药率和基因型的差异,探讨交叉感染与医院环境的相关性,说明医院环境卫生的重要性。研究方法:1.收集我院新老病区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共91株,同时从老病区的ICU、呼吸科、中西医结合科及新病区的呼吸科、中西医结合科、ICU、急诊ICU病房环境中采样,进行常规分离鉴定出鲍曼不动杆菌,共收集到68株。2.采用K-B药敏纸片法对所有收集到的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抗菌药物进行敏感试验。3.采用肠杆菌科基因组内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进行基因同源性分析。4.用SPSS.V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5.运用卡方检验对新老病区的耐药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标本来源和科室分布:91株临床分离株:主要来源于神经内科、神外科、ICU、呼吸科,占全院科室的60.43%,其中78株分离于呼吸道标本(痰和支气管吸引物),占85.71%。68株环境分离株:广泛分布于各物体表面,以患者床桌(25株)为主,占36.76%,其次各类导管(6株)占11.76%。2.耐药性分析:在12种抗菌药物中,我院共159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耐药率为0%、亚胺培南27.04%、美罗培南27.67%、头孢哌酮/舒巴坦13.21%,其余在35.22%-57.23%。比较新老病区的耐药率,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二者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无论老病区或是新病区,环境分离株比临床分离株耐药率均低。无论临床分离株或是环境分离株,新病区耐药率均比老病区低。我院多重耐药菌株平均占44.03%(70/159),新病区(32.56%)比老病区(57.53%)低.3.重复片段引物PCR基因分型:1)159株鲍曼不动杆菌:共分为29型,其中A型最多,占35.22%。老病区73株鲍曼不动杆菌分19型,A型(40株)占54.79%。新病区86株鲍曼不动杆菌分23型,A型(16株)占18.60%。2)我院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A型(43株)主要分布在神经内科(10株)、神经外科(7株)、ICU科室(11株)。环境分离株A型(13)主要分离自新病区中西医结合科室的一位患者床桌上、急诊ICU病房中的一个回风口及监护仪台面及老病区ICU病房中床桌、床沿、被子、鼻导管、气切管、吸痰管。无论临床分离株或是环境分离株,新病区A型所占比例均比老病区低。无论老病区或是新病区,环境分离株A型所占比例均比临床分离株A型低。3)基因A型菌株在耐药谱上均表现为多重耐药性。研究结论:1.我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ICU、呼吸科应作为重点科室来防止鲍曼不动杆菌的交叉感染。病房里的床桌表面应注意清洁消毒。2.在12种抗菌药物中,我院鲍曼不动杆菌除对新药替加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保持一定敏感性外,其余均高度耐药,且多重耐药株所占比例大,新病区的耐药率和多重耐药比例较老病区均低。无论老病区或是新病区,环境分离株耐药率较临床分离株低。说明交叉感染与医院环境卫生具有统一性。3.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型分29型,以A型菌株流行为主,广泛分布于各临床科室,但主要分布在神经外、神经内科、ICU科室。临床菌株与环境菌株之间具有同源性。同一克隆株在一个病房内和各个病房之间播散。老病区ICU病房及新病区神经内科病房存在感染暴发。鲍曼不动杆菌暴发流行的传播机制可能是通过感染患者污染的病房用具或器械及医护手再传播至患者。4.基因型与耐药谱有一定相关性。5.A型菌株在药敏谱中均表现为多重耐药性;新病区比老病区基因型别更多,呈现出多样性。虽都以A型菌株为主,但A型菌株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这就是为什么耐药率和多重耐药比例也下降。无论老病区或是新病区,环境分离株A型株所占比例较临床分离株低。说明交叉感染与医院环境卫生具有统一性。6.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与手卫生对防止鲍曼不动杆菌院内交叉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谭国珠[7](2009)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经确诊的首发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8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并比较两组住院30d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救治成功率。

杨小菊[8](2008)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经确诊的首发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8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并比较2组住院30d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救治成功率。

王琳[9](2008)在《喉癌、喉咽癌患者术后气管切开口菌群的动态分布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气管切开口局部感染是导致喉癌术后局部和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观察喉癌、喉咽癌术后气管切开口局部细菌动态分布情况,分析细菌感染原因,以预防和指导喉癌患者术后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局部感染的发生,并为临床积累相关资料。材料和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07年11月期间我科确诊为喉癌、喉咽癌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2例,行气管切开后气管切开口局部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其中喉癌患者24例,均为男性,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2.6岁;喉咽癌患者8例,均为男性,年龄46~67岁,平均年龄57岁。对喉癌、喉咽癌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当天、第7天、14天局部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观察喉癌术后弃官切开局部细菌动态分布情况。细菌培养分离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鉴定采用ATB 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系统。药物敏感试验参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采用ATB 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系统。结果与讨论:喉癌、喉咽癌术后气管切开局部细菌培养,共培养出致病菌7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7株,占所有致病菌的72.2%,铜绿假单胞菌菌居首位,36株,占所有致病菌的45.6%;革兰阳性菌22株,占所有致病菌的27.8%,其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ues,MRSA),18株,占所有致病菌的22.8%。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E、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全部敏感;MRSA对大多数抗生素均耐药但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菌株。同时培养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BSL)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亚种及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MRCNS)对所有β-内酰胺类体内均无效。32例喉癌、喉咽癌术后气管切开口当天5例各培养出1株细菌,术后第7天、第14天32例均培养出细菌,分别为41株、43株。二者均与手术当天菌群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笫7天、第14天之间菌群比较并无显着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铜绿假单胞菌、MRSA数量显着上升,术后第14天,铜绿假单胞菌、MRSA及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亚种数量居于前三位。并且出现MRSA、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产EBSL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亚种等耐药菌株。结论:①喉癌、喉咽癌患者手术后气管切开口处在术后第7天和第14天均可培养出致病菌;②气管切开口处致病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③喉癌、喉咽癌患者术后第14天气管切开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ARSA)、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产EBSLs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亚种等耐药菌株的检出较术后第7天的患者增多。④动态监测喉癌、喉咽癌患者手术后气管切开口处细菌分布的变化,有助于了解可能导致术后感染的细菌的动态变化及其耐药性,从而指导感染的防范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林御贞[10](2007)在《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文中提出气管切开可减少呼吸道解剖死腔的50%,增加有效通气量,也便于吸痰、加压吸氧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因颅内高压而引起严重的恶心呕吐,口腔、鼻腔、咽部合并损伤出血、舌后坠、呼吸反射减弱等导致呼吸道不畅,造成严重缺氧,甚至窒息死亡。因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至关重要,气管切开术是解决呼吸道阻塞,迅速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措施,其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本科自2005年1月以来,收治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104例,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二、79例恒温湿化瓶输氧的临床试验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9例恒温湿化瓶输氧的临床试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高流量湿化氧疗在呼吸衰竭中临床应用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回顾
    2.1 HFNC的生理学机制
    2.2 HFNC的临床应用
    2.3 不利
    2.4 禁忌
    2.5 HFNC失败的预测因素
    2.6 结论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数据处理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4.2 血气指标的变化
    4.3 生理指标变化
    4.4 痰液粘稠度分析
    4.5 气道湿化程度分析
    4.6 舒适度分析
5 讨论
    5.1 FiO_2值精确稳定
    5.2 加温加湿
    5.3 降低死腔通气
    5.4 减少呼吸做功(WOB)
    5.5 持续可变的低水平气道正压(PEEP)
    5.6 简便舒适
    5.7 改善胸腹异步
    5.8 减少吸气相下腔静脉的塌陷
    5.9 HFNC失败预测因素
    5.10 HFNC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6 结论
7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上海市某综合型医院临床氧疗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工具及指标
    五、指标评价及相关定义
    六、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文献检索及评价
    二、临床氧疗实施现状及特点
    三、临床氧疗实施合理性与规范性
    四、经鼻套管吸氧患者舒适度及其影响因素
讨论
    一、临床氧疗指南评价
    二、院内氧疗实施现状
    三、临床氧疗合理性与规范性
    四、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
    五、研究局限性
    六、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临床氧疗方式选择及其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3)ICU室内颗粒物与细菌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icu交叉污染传播途径
        1.2.1 细菌污染传播途径
        1.2.2 同一空间不同人员之间的污染
        1.2.3 不同空间不同人员之间的污染
        1.2.4 接触与空气混合传播途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icu现状
        1.3.2 微生物感染相关研究
        1.3.3 icu室内交叉感染相关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icu室内颗粒物预测模型
    2.1 icu空调系统
    2.2 模型建立
        2.2.1 计算模型假设
        2.2.2 颗粒物浓度计算模型
    2.3 icu室内颗粒物浓度影响因素
        2.3.1 室外对icu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2.3.2 产尘对icu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2.3.3 再悬浮对icu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2.3.4 沉降对icu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icu室内颗粒物与细菌现场实验测试
    3.1 测试背景
    3.2 实验设计
        3.2.1 采样方法
        3.2.2 测点布置
        3.2.3 测试仪器
        3.2.4 实验步骤
        3.2.5 评价标准
    3.3 一般状态数据分析
        3.3.1 icu室内细菌暴露水平
        3.3.2 室外对icu室内颗粒及细菌影响
        3.3.3 人员对icu室内颗粒及细菌影响
    3.4 护理状态数据分析
        3.4.1 护理前、中、后室内颗粒物及细菌暴露水平
        3.4.2 护理前、中、后不同高度颗粒物及细菌浓度变化
        3.4.3 护理前后不同高度颗粒物与细菌变化幅度分析
    3.5 颗粒物及细菌相关性分析
    3.6 颗粒物及细菌roc曲线分析
        3.6.1 不同粒径颗粒物与细菌roc曲线
        3.6.2 不同粒径颗粒物临界点确定
        3.6.3 不同粒径颗粒物可疑值范围确定
    3.7 室外、人员与护理操作引起的交叉感染阻断对策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般状态icu室内颗粒物分布数值模拟
    4.1 数值模型建立
        4.1.1 物理模型
        4.1.2 室内气流分布数值模拟方法
        4.1.3 颗粒运输数值模拟方法
        4.1.4 边界条件设置
        4.1.5 颗粒物释放率及释放速度确定
    4.2 数值模型验证
        4.2.1 温度分布
        4.2.2 风速分布
        4.2.3 0.5μm颗粒分布
    4.3 气流及颗粒分布规律
        4.3.1 气流分布结果分析
        4.3.2 不同粒径颗粒分布结果分析
    4.4 气流组织与大颗粒沉积引起的交叉感染阻断对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4)三种氧疗方式对AECOPD患者拔管后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临床纳入标准
        1.2 临床排除标准
        1.3 样本量计算采用多个样本均数比较公式
    2 研究方法
        2.1 仪器简介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研究观察评价指标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学方法
    6 伦理原则
结果
    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
    2 三组未再插管患者生理及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分析
    3 三组患者机械通气撤机恢复情况分析
    4 三组未再插管患者治疗舒适度情况分析
讨论
    1 文丘里面罩对AECOPD患者拔管后的影响
    2 持续正压通气对AECOPD患者拔管后的影响
    3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对AECOPD患者拔管后的影响
    4 三种氧疗方式对AECOPD患者拔管后疗效的两两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常见并发症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应激性溃疡
    1.1 观察
    1.2 护理
2 脑疝
    2.1 观察
    2.2 护理
3 肺部感染
    3.1 观察
    3.2 护理
4 尿路感染

(6)某医院新老病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病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对象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
    2.4 试验方法
    2.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来源和科室分布
    4.2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4.3 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4.4 防治耐药株的播散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喉癌、喉咽癌患者术后气管切开口菌群的动态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试剂与设备
        2.1 试剂
        2.2 试验仪器
        2.3 质控菌株
    3. 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1. 微生物种类及检出情况
    2. 不同天数的微生物种类
    3. 手术方式与细菌分布的关系
    4. 药物敏感试验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气管切开口局部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启示
    2. 细菌耐药情况及合理应用抗生素
    3. 预防气管切开口局部感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的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结果
2 护理措施与方法
    2.1 体位
    2.2 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
    2.3 气道湿化
        2.3.1 气管内滴药
        2.3.2 持续气管内滴注
        2.3.3
    2.4 合理氧疗
    2.5 正确有效吸痰
    2.6 医源性呼吸道感染的控制
3 体会

四、79例恒温湿化瓶输氧的临床试验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流量湿化氧疗在呼吸衰竭中临床应用初步探讨[D]. 吴月姣. 西安医学院, 2019(09)
  • [2]上海市某综合型医院临床氧疗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 竺易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1)
  • [3]ICU室内颗粒物与细菌分布特征研究[D]. 张晓霞.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4]三种氧疗方式对AECOPD患者拔管后的疗效研究[D]. 张春华. 青岛大学, 2018(12)
  • [5]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常见并发症的护理[J]. 李娜. 天津护理, 2014(05)
  • [6]某医院新老病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病学[D]. 贺繁荣. 中南大学, 2011(01)
  • [7]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并发症的影响[J]. 谭国珠.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11)
  • [8]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干预[J]. 杨小菊.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8(10)
  • [9]喉癌、喉咽癌患者术后气管切开口菌群的动态分布研究[D]. 王琳. 青岛大学, 2008(07)
  • [10]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J]. 林御贞. 实用医技杂志, 2007(14)

标签:;  ;  ;  ;  ;  

恒温加湿瓶供氧79例临床试验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