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L单端环路测试简介

ADSL单端环路测试简介

一、ADSL单端环路测试简述(论文文献综述)

许海龙[1](2021)在《子宫肌电及胎心电信息提取研究》文中提出子宫肌电和胎儿心电信号检测对孕妇及腹中胎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医学广泛应用胎儿心电监护仪和肌电生物反馈仪,这些设备只能单独进行子宫肌电检测或胎儿心电信号检测。本项研究可以为孕妇及腹中胎儿提供全方位检查,精确度更高,操作更便利,功能性更强。子宫肌电信号可以指示产妇的疼痛,从而可以为产妇及时提供镇痛。胎儿心电信号检测还可以用于早期胎儿心脏疾病的诊断,这对于优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设计一种新型人体电信号放大器,高精度一体化检测装置;本系统采用了共用信号通道,三导联六路信号同步采集子宫肌电和胎儿心电信号。系统硬件由信号调理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开关电源电路与USART通信接口电路共同构成。其中信号调理电路是其关键部分,主要涵盖了前置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程控放大电路和模数转换(ADC)模块,完成对子宫肌电和胎心电信号的获取、放大和模数转换并滤除干扰信号。前置放大电路采用先进的仪表放大器AD8422,它具有低功耗、低噪声、低失真等优点;程控放大电路和ADC模块采用生物电信号放大器ADS1298,可以进行多通道同步采样,实现孕妇腹部电信号可编程增益放大及24位模数转换。单片机控制电路选用了STM32F103VET作为系统的主控芯片,负责系统运行、各模块功能控制与数据传送。系统软件部分采用子模块设计,包括STM32模块、ADS1298模数转换模块和上位机软件,将子宫肌电与胎儿心电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利用SPI和串口通信传输将数字信号至PC上位机显示。软件处理过程中采用匹配滤波算法,实现子宫肌电和胎儿心电信号的精确提取。最后是系统性能指标测试,对输入阻抗、共模抑制比等主要性能指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有技术指标均已达到设计要求。

汪洪潮[2](2020)在《低温微量热器读出电子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温微量热器由于其很低的检测阈值、极高的能量分辨率等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种物理学实验和技术研究中,诸如暗物质探测、中微子探测等。特别是对于无中微子双β衰变的探测实验,是前沿物理学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实验结果对于物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多个大科学实验基于低温微量热器找寻无中微子双β衰变的踪迹,包括CUORE、AMoRE等。低温微量热器的输出信号依赖特定的读出电子学系统进行处理和测量,读出电子学系统的性能将极大的影响微量热器系统的能量分辨率。国外针对无中微子双β衰变实验所使用的微量热器特别设计了多种读出电子学系统,经过超过三十年的优化和更新,目前已经相对成熟。而国内关于微量热器读出电子学系统的研究尚未有公开的成果。本文面向基于CdMoO4闪烁晶体的低温微量热器,根据微量热器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其输出信号特点,总结了读出电子学的系统需求。根据需求,将微量热器的读出电子学系统设计为多个电路模块,包括可调的低噪声直流偏置电路,超低噪声、超低输入电流的前置放大电路,低噪声、线性相位的抗混叠滤波电路,高分辨率的模数转换电路。根据实际测试,微量热器读出电子学系统各模块均工作正常,关键指标已经接近国际上公开的成果,达到了设计要求。

华天源[3](2020)在《一种有线传输的生物信号获取模拟前端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而现有医疗资源仍存在总量不足与分布不均的问题,能够满足人们实时掌握自身健康状况的各种便携、袖珍、智能的生命体征检测设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低噪声、低功耗、抗干扰能力强的生物信号获取模拟前端作为前述设备的关键模块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相比于无线传输方案,有线传输方案的抗干扰能力更强、成本更低,且不存在续航问题。又介于USB Type-C接口的广泛普及与耳机线接口逐渐被放弃的现状,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USB Type-C接口的有线传输生物信号获取模拟前端。该前端主要包括斩波仪表放大器、可编程增益放大器、低通滤波器和SAR ADC等四个电路模块,其中的前三个电路模块组成了低噪声生物信号放大器并进行了流片。斩波仪表放大器由核心电路——电容耦合斩波仪表放大器与预充电电路、右腿驱动电路、数字控制直流伺服环路等辅助环路构成。本文设计的数字控制直流伺服环路与传统的模拟直流伺服环路相比具有更快的校准速度,结合后端包含快速恢复电路的可编程增益放大器,能够实现直流失调的完全消除和整体电路的快速建立与快速恢复。采用该数字控制直流伺服环路的低噪声生物信号放大器能应对输入端高达±511m V的直流失调,并且在拥有如此宽的直流失调校准范围的同时具有相当好的噪声性能,不存在传统模拟直流伺服环路中失调消除范围与噪声性能的折衷。另外,本文设计的可编程增益放大器利用双重偏置伪电阻实现了在增益变换同时频率特性保持不变的功能,能够有效防止可编程增益放大器在增益变换时造成低频生物信号损失。本文在SMIC 0.18μm 1P6M标准CMOS工艺下完成了有线传输生物信号获取模拟前端的电路设计,对其中由斩波仪表放大器、可编程增益放大器与低通滤波器组成的低噪声生物信号放大器进行了版图设计与流片验证,芯片的面积为1404.6μm×1005.6μm,其中核心电路面积为849μm×451μm。对低噪声生物信号放大器的后仿表明,其在1.2V供电电压下的功耗为4.5μW。输入阻抗被预充电电路提升到2GΩ。其输入等效噪声与数字控制直流伺服环路产生的校准电压有关,当校准电压为零时,等效输入噪声最小,为0.67μVrms;当校准电压为最大的300m V时(在实际应用中),等效输入噪声最大,为1.49μVrms。可变增益放大器的高通截止频率在20/14/8/6d B等四种增益下始终保持在0.4Hz左右。SAR ADC的快速傅里叶分析表明其信号噪声失真比为58.35d B,量化有效位数达到了9.4-bit。

陈弘[4](2019)在《低功耗连续时间Sigma-Delta调制器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物联网的普及,人们对通信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因此5G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模数转换器(ADC)是通信芯片中很重要的部分,由于其对性能和功耗的要求很高,因此低功耗、宽带宽的Sigma-Delta ADC成为了热门的研究方向。传统的Sigma-Delta ADC多数采用基于电压域量化的Flash ADC作为子量化器,此结构需要用大量以运放为基础的比较器来达到高速高精度,这会消耗大量功耗和面积。在CMOS特征尺寸缩小、电源电压下降的当下,要获取更快的开关速度和更高的晶体管集成密度变得十分容易,但这也使运放等高性能模拟电路的设计变难,电压域量化的模数转换器变得不再适用。相对而言数字电路却随着工艺的提升获得了更快的速度及更低的功耗,最重要的是时域分辨率得到了显着的提升。这为低功耗设计提出了一个转换思路,即将电压域量化转换成时域量化。本文结合时域量化及Sigma-Delta调制器的优势展开了研究。为了实现低功耗的时域量化,通过多方比较本文采用了以环形振荡器为基础的时域量化器。基于VCO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相位域量化的可行性,并通过Simulink搭建了其行为级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证明VCO量化器不仅能实现量化功能,还具有一阶噪声整形的特点,契合Sigma-Delta调制器的需求。为了提高VCO的线性度,本文分析了环振延时单元的数学模型,发现每个单元的延时与其充放电电流有关,基于此设计了一个线性的电压电流转换电路,以镜像电流来控制每个延时单元的延时,进而控制环振的频率。考虑到环振的振频对延时单元的失配很敏感,对延时单元采用并联的方式来减少失配引入的非线性。VCO量化器的晶体管级电路的仿真结果证明了其作为量化器具有相对较好的性能。为了减少非线性对调制器性能的影响,降低电流舵DAC的非线性显得十分必要,因为其所引入的非线性无法被环路整形。根据分析提升其输出阻抗和减少毛刺电流是提升非线性性能的关键所在,为了提升输出阻抗采用了增益提升电路来进一步地提高Cascode电流镜的输出阻抗,以减小输出电流的波动。为了减少毛刺电流在开关管和输出管之间添加了一组隔离管来隔绝回踢,并重新设计了高低交叉缓冲器,利用MOS管的阈值损失来控制输出控制电压的摆幅以进一步减少毛刺电流。电流舵DAC的晶体管级电路的仿真结果证明其输出电流具有较好的波形。基于Simulink的建模分析,搭建了晶体管级的环路滤波器、VCO量化器及电流舵DAC等电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连续时间Sigma-Delta调制器。采用TSMC 65nm工艺进行仿真验证,工作电压为1.2V,工作频率为640MHz,信号带宽为20MHz,通过Spectre仿真并将数据进行FFT分析,结果显示SNR为83.2dB,SNDR为76.1dB,有效位数为12.34bit,功耗为12.3mA,达到了一个相对较好的性能指标。

刘扬[5](2019)在《60GHz通信系统硅基频率综合器关键技术研究与芯片设计》文中指出60GHz通信技术是近年来无线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无线个域网、影音信号传输、无线USB等短距离高速率数据传输业务。目前,国内外各大标准化组织已提出了各种60GHz通信标准,如ECMA-387、IEEE-802.15.3c、IEEE-802.11aj等,规定了相应的载波频率、信道带宽等关键技术指标。基于以上标准的收发机系统和集成电路设计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频率综合器作为收发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系统的传输速率与误码率。因此,研究和设计应用于60GHz通信系统的频率综合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基于CMOS工艺,对应用于60GHz通信系统的频率综合器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频率综合器中的关键模块电路,包括压控振荡器、分频器、鉴频鉴相器、电荷泵、锁相环和倍频器,并进行了流片与测试验证。本文讨论了锁相环频率综合器的结构及原理,对锁相环的稳定性和频率综合器相位噪声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基于60GHz滑动中频收发机系统的需求,提出48GHz频率综合器的系统级设计方案,并建立了频率综合器的行为级模型。基于行为级模型对频率综合器进行相位噪声仿真,并根据仿真结果对锁相环的环路带宽进行优化设计。基于环路带宽的优化结果进行了锁相环的时域仿真,验证了环路锁定功能,确定了环路的锁定时间。根据上述计算与仿真结果确定了频率综合器各模块的关键设计指标。本文讨论了压控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并对相位噪声的产生及组成进行分析,研究压控振荡器相位噪声的优化方法。在此基础上,使用互补交叉耦合结构设计了24GHz压控振荡器电路,并进行了元件参数的计算。对振荡器中的谐振元件进行了分析与优化,使用了开关电容阵列以拓展频率调谐范围、降低相位噪声。对压控振荡器电路进行了流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振荡器的输出频率范围为22.8526.1GHz,1MHz频率偏移处的相位噪声小于-95.56dBc/Hz,核心电路功耗约为6mW。本文讨论了分频器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设计了24GHz高速二分频器芯片和12GHz脉冲-吞咽计数器电路,其中,24GHz高速二分频器采用伪差分源极耦合逻辑结构设计。对电路进行了流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输入信号功率为0dBm的条件下,高速二分频器的工作频率为433GHz,功耗约为3.6mW;脉冲-吞咽计数器的工作频率为813GHz,功耗约为7.7mW。本文讨论了鉴频鉴相器和电荷泵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设计了108MHz高速鉴频鉴相器电路芯片和电荷泵电路芯片。鉴频鉴相器电路使用边沿触发型结构设计。电荷泵电路使用带复制支路的漏极开关结构设计。对电路进行了流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鉴频鉴相器的鉴相范围为-355+355°,且无明显死区,电路功耗约为1mW。电荷泵电路在输出电压为0.251.05V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匹配特性,匹配误差不超过1%。本文讨论了锁相环系统集成技术,包括模块间的信号传递与隔离技术。在此基础上,对压控振荡器、高速二分频器、脉冲吞咽计数器、鉴频鉴相器、电荷泵和环路滤波器电路模块进行了系统集成,设计了24GHz锁相环芯片,并进行了流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锁相环的频率锁定范围约为23.325.9GHz,输出频率分辨率为216MHz。1MHz频率偏移处的相位噪声约为-95.6-98.3dBc/Hz,108MHz处的参考频率杂散约为-54.3-62.5dBc。电路功耗约为45.6mW。本文讨论了二倍频器的设计与优化方法。在分析二倍频器基本原理和典型结构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互补推-推结构二倍频器设计和使用负阻的转换增益提升技术。与传统的推-推结构二倍频器相比,互补推-推结构可以直接产生差分输出信号,而无需使用额外的巴伦元件,便于系统集成。使用负阻的转换增益提升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倍频器的转换增益,还可以提高最大增益频率。基于上述技术,设计了48GHz二倍频器电路芯片,并进行了流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二倍频器电路的输出3-dB带宽为4054GHz,最大转换增益为-6.1dB,基频抑制比大于29.5dB,电路功耗16mW。

潘云龙[6](2018)在《射频干扰对消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无线通信和传感技术迅速发展,无线收发系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无线收发机中的射频自干扰现象越来越普遍。自干扰会导致无线接收机灵敏度下降,甚至接收机饱和,因此需要对接收机中的自干扰进行抑制。射频干扰对消技术是一种适用范围较广、且特别适用于自干扰抑制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对射频干扰对消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对无线通信和探测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射频干扰对消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噪声性能研究的不足,重点研究了基于模拟最小均方(analogue least mean square,ALMS)环路的射频对消系统的理论模型,以及射频干扰对消系统对无线接收机中接收噪声的影响。以所提出的理论模型为指导,研制成功了高性能的反射功率对消器(reflected power canceller,RPC)样机,并通过实验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进展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提出了基于一阶ALMS环路的反射功率对消器的一种线性时不变(LTI)模型,解决了受载波干扰激励的RPC的对消性能和稳定性分析研究中缺少精确理论模型的问题。基于RPC的环路积分方程,建立了单音激励下RPC的LTI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激励下的RPC的LTI模型,据此分析了RPC的幅频响应、工作带宽和环路稳定性等性质,讨论了实际RPC电路中存在的各种非理想因素对环路稳定性和对消误差的影响,所得结论对准确分析RPC性能具有重要指导价值。2、提出了RPC在载波干扰激励条件下的噪声分析模型,为分析和计算RPC的对消比、线性度和噪声性能等指标对整个接收机灵敏度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具体应用需求,分析了在不同干扰信号类型、干扰电平和控制方式等条件下,射频对消电路及其控制器对接收机灵敏度的影响机理,基于相关研究结论,结合上述RPC的LTI模型,建立了用以分析RPC输出噪声与其组成电路的噪声特性、环路参数和干扰对消比等因素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分析讨论了RPC的输出噪声成分,并得出结论:当载波干扰抑制比足够高的条件下,RPC中的矢量调制器的噪声贡献对RPC总输出噪声的大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低附加噪声的矢量调制器对于高性能RPC系统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3、基于所提出的RPC的LTI模型和噪声模型,以改善RPC的对消性能、环路稳定性和噪声性能为目标,提出了高性能RPC的设计准则,详细分析了环路参数设计、环路增益分配、RPC内部电路模块和所采用器件的关键性能指标等因素对RPC的载波对消比、稳定性及噪声性能的影响。结合当前微波器件水平、RPC性能需求、电路设计难度和成本等因素,讨论了典型的RPC电路的实现方案。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射调制的改进型RPC系统方案。与基于传输型调制器的传统RPC相比,所提出的改进型RPC具有相当的自适应干扰对消能力和噪声性能,但具有电路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的明显优势,适用于对硬件尺寸限制严格的各种小型化连续波雷达和RFID读写器等应用系统之中。4、基于上述高性能RPC的设计准则,提出了分别基于反射型和传输型矢量调制器的两种RPC的设计方案,研制成功了工作在UHF频段高性能RPC样机。两种样机均具有高稳定性、宽工作带宽、高功率容量等特点。基于传输型调制器的RPC的接收噪声指标优于当前文献报导过的同频段RPC,在+10d Bm载漏条件下,典型的等效输入接收噪声为-156d Bm/Hz@100k Hz offset。实验研究表明,利用LTI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评估RPC的实际载波对消结果。为了进一步验证LTI模型在微波电路中的适用性,进行了K波段RPC的实验研究。通过优化关键电路参数和环路参数,大大改善了模块的对消性能。K波段RPC的实验结果与基于LTI模型的预测结果一致性良好,从而进一步证明了LTI模型在射频与微波频段的正确性和适用性。5、分析了基于PIN管的矢量调制器产生残余调制噪声的机理以及影响残余调制噪声电平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比较各种电路结构的调制器的残余调制噪声,提出了一种通过使用并联电路结构以增加PIN管数量从而降低调制电路残余噪声的设计方法,并从理论上比较了反射型和传输型矢量调制器的残余噪声指标。使用基于UHF波段RPC电路的残余噪声测量系统,测量了使用三种不同型号PIN管构成的反射型和传输型矢量调制器在多种状态下的残余调制噪声,总结了噪声指标随调制器控制状态变化的规律。最后通过实验比较了反射型和传输型矢量调制器的残余噪声指标的差别,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此项研究为研制低噪声矢量调制器的研制及高性能射频对消系统的工程实现打下了重要基础。6、基于分析离散LMS算法收敛性能的小步长LMS统计理论,对在干扰信号和参考向量联合高斯分布、且其频谱带宽远高于环路带宽的情况下,ALMS随机干扰对消环路的瞬态收敛特性和梯度噪声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得出结论:由ALMS算法的梯度噪声导致的均方对消误差值,随参考向量的相关性、对消最小均方误差和环路带宽的升高而增大。该结论对降低梯度噪声对ALMS环路的对消误差的影响具有指导价值。最后以UHF波段和K波段的两个基于一阶ALMS环路的RPC样机为实验平台,对ALMS对消环路的随机干扰对消性能进行初步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干扰信号为窄带随机信号时,UHF波段和K波段RPC电路均能稳定工作,实现较好的对消效果。

王遂生[7](2016)在《16通道宽带DSL信道模拟器电路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文中指出随着VDSL2、Vectoring、G.Fast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铜线再次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尤其在欧洲,越来越多的运营商都使用铜线入户的建网模式,双绞线在互联网接入技术推演过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随着对双绞线高频部分潜力的挖掘,其接入设备的研发以及信道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研究双绞线通信的测试中,需要测试不同通信标准在不同信道中传输的特性;在接入设备的研发中,需要测试大量设备的极限带宽、传输衰减、噪声影响等参数。这些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测试,以往的测试通过捆绑不同数目、长度不同的双绞线来模拟信道,测试过程极为不便。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多通道宽带DSL信道模拟方案,即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传输环境从而替代双绞线,以避免测试中繁琐的双绞线驳接和电磁干扰环境的配置,便于自动测试和管理。首先,文章详细分析了x DSL接入技术的特点和信道模型。分析了不同DSL技术的带宽、使用频带、传输距离等特点;根据ITU提出的系列DSL接入标准和信道测试模型,分析了信道参数对这些接入技术的影响。其次,提出了一个通用的多通道宽带DSL信道模拟方案。方案主要运用软件无线电的思想,即将模拟信号数字化,通过FPGA硬件电路来实时模拟信道参数;再次,根据方案详细实现了电路。包括核心器件选择与分析、原理图绘制、PCB布局和布线等,最终设计了一套16通道宽带DSL信道模拟器电路,电路可对不同信道的带宽、信道的参数均可实时更改。最后,对电路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验证。根据信道模拟应用场景,搭建测试链路,对电路进行了测试和验证,分析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根据测试的结果,分析信噪比、PSD等指标,总结出信道模拟器硬件电路最终符合设计要求。论文为双绞线信道研究、DSL接入设备测试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平台,对铜线接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杨喆军[8](2016)在《多路DSL信号传输硬件平台设计与验证》文中研究指明接入网作为通信网络时代的产物,从诞生到发展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了。在这短短的二十余载中,接入网技术推陈出新,从早些的铜线接入技术到近年的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甚至是光纤直接入户。这些技术的革新,是宽带业务需求飞速增长所使然,同时也需要足够的建设资金支持。面对全光纤的改造成本,很多国家和地区是无法承受的。而且,在很多老旧建筑占多数的地区,铜线接入目前还是可以满足用户对宽带接入的要求。只是需要升级靠近用户端的中心设备,加强其覆盖终端用户设备的能力。面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在现有的光纤铜线混合使用方案的基础上,对硬件设备进行改进和优化,并对硬件处理平台进行了验证。首先,给出了多路DSL信号复用传输接入改进方案。将原先比较靠近用户侧的局端设备拉远至中心机房,大大加强中心机房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服务用户数量。靠近用户侧增加远端设备,只保留信号汇聚和分离功能。远端设备和近端设备之间通过光纤连接。然后,根据数字硬件平台的总体需求,从信号处理模块、数据采集和重建模块、电源模块、本地时钟模块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性能需求并分析。根据各模块的详细需求设计了一套支持48用户通道,并且单用户通道带宽达17.664MHz的射频直采DSL接入网数字信号处理平台。最后按照项目测试要求,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了充分地测试。依托实验室先进的硬件测试平台和成熟的软件测试技术,分别对FPGA核心供电电压、时钟源OCXO的时钟性能、PLL输出时钟频点及性能、ADC和DAC关键指标逐一进行了测试。针对各项测试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也为后续改进设计提出了建议。论文设计并成功实现了多路DSL信号复用传输硬件平台,通过了项目的性能和功能验收。光纤和铜线混合使用的方案,在目前DSL用户仍大量存在,最后一公里需要双绞线接入的情况下,还是拥有很高的可行性。

白川[9](2013)在《银川电信用户环路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对于用户环路的不断增长,用户环路管理却依然滞后,且管理分散,不能准确反映整体的运作现状。从而给网络规划、资源调度、领导决策工作带来困难,造成资金及资源的浪费,增加电信运营开销成本;从用户角度考虑,滞后的管理模式亦无法为用户提供快速的、完善的服务。因此,急需开发一套用户环路的管理软件,将各职能部门紧密结合在一起,消除企业内部信息孤岛,实现全网的集中管理和分析。本文首先对通信用户环路技术进行了研究,从电信用户环路设备构成以及互联网接入电信用户环路业务等方面对银川电信固网宽带用户环路管理需求进行了分析;接着对银川电信用户环路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设计,包括数据接口、数据库结构研究功能模块划分等;最终实现了对银川电信用户环路的信息化管理,该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线路资源的导出与导入、局站和机房的管理功能、主干交接箱维护功能、号位资源管理功能、宽带设备维护、线路卡片维护等。

陈洪良[10](2013)在《基于TDR的市话通信双绞线单端测量研究》文中认为在市话通信线路测量的领域中,如能在局端准确的测得通信线缆的拓扑结构,不但可以大大减少对隐蔽通信线缆进行维护所需花费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更可对线路开通ADSL业务所能承载的最大速率进行预估。如今,通过TDR测试,实现这些功能已完全成为可能。本文为提高TDR双绞线拓扑测试的精确测量距离,提出了新的TDR信号处理算法和硬件结构,同时扩展出了ADSL承载速率预估的功能。在TDR算法上,本文通过各种尝试最终确定出比较法作为TDR信号处理的手段来有效分离出TDR信号;随后本文基于TDR原理和双绞线的特性,再配合大量实验来优化线路终端距离计算的方法,使得测量的精度大大提高。在TDR硬件上,本文结合提出的TDR比较算法的特点,配合电信入网标准进行硬件电路设计,在硬件上确保了能在有效测量范围完成TDR信号的有效收发。而ADSL速率预估的算法,则是将TDR线路拓扑测试的结果应用于双绞线环路分析模型来计算出线路频响,然后利用Welch算法配合已有硬件条件完成线路噪声功率分析,最终将这两项结果应用于DMT算法得出ADSL速率预估的结果。基于本文所提出的算法和硬件电路所完成的测量结果将实现:将精确测量的距离从以往产品最大测量距离2km以内,扩展到0.4cm线径3.5km以内,0.5cm线径4km以内;测量精度提高到5%以内;多次重复测量的标准差控制在0.001以内;增加了线路频响测试、线路噪声功率测试和线路ADSL承载速率预估功能。

二、ADSL单端环路测试简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DSL单端环路测试简述(论文提纲范文)

(1)子宫肌电及胎心电信息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2 子宫肌电和胎心电提取系统设计方案
    2.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2.3 系统设计方案
    2.4 系统原理分析
        2.4.1 子宫肌电提取原理分析
        2.4.2 胎儿心电提取原理分析
    2.5 技术要求
    2.6 本章总结
3 子宫肌电和胎心电提取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设计
    3.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2.1 电极和导联体系的选择
        3.2.2 精密前置放大电路
        3.2.3 滤波电路
        3.2.4 程控放大电路及模数转换器(ADC)
    3.3 单片机控制电路
        3.3.1 微处理器STM32的特点
        3.3.2 单片机最小系统
    3.4 串口通信接口电路
    3.5 开关电源电路
    3.6 电路板设计与实物展示
    3.7 本章总结
4 子宫肌电和胎心电提取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开发平台
    4.2 软件系统整体设计
    4.3 系统子模块软件设计
        4.3.1 STM32 模块
        4.3.2 ADS1298模数转换
        4.3.3 上位机软件设计
    4.4 子宫肌电和胎儿心电信号提取算法简介
        4.4.1 基于匹配滤波法提取子宫肌电
        4.4.2 基于匹配滤波提取胎儿心电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性能指标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系统性能指标测试
        5.1.1 输入阻抗
        5.1.2 共模抑制比
        5.1.3 最小分辨率
        5.1.4 输入动态范围
        5.1.5 放大倍数
        5.1.6 最大采样率
        5.1.7 最小带宽
        5.1.8 噪音电平
        5.1.9 增益温度系数
        5.1.10 功耗
    5.2 系统性能指标测试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系统原理图1
系统原理图2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低温微量热器读出电子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微量热器的历史
    1.2 低温微量热器的优缺点
    1.3 低温微量热器在无中微子双β衰变实验中的应用
        1.3.1 无中微子双β衰变
        1.3.2 无中微子双β衰变研究方法
        1.3.3 微量热器在无中微子双β衰变实验中的应用
    1.4 选题背景
    参考文献
第2章 微量热器理论及其读出电子学系统
    2.1 微量热器读出电子学系统概述
    2.2 理想微量热器模型
        2.2.1 微量热器的静态热平衡
        2.2.2 微量热器输入信号能量的影响
        2.2.3 微量热器中的电热反馈
        2.2.4 系统响应函数与输出信号
    2.3 微量热器的反馈框图与噪声分析
        2.3.1 微量热器的框图分析
        2.3.2 吸收体热力学噪声
        2.3.3 直流偏置部分噪声
        2.3.4 信号读出部分噪声
        2.3.5 直流偏置电路最优工作点的选取
    2.4 微量热器的读出电子学系统需求分析
        2.4.1 直流偏置电路
        2.4.2 电压信号读出部分需求分析
        2.4.3 前置放大电路
        2.4.4 程控增益放大和基线调整电路
        2.4.5 抗混叠滤波电路
        2.4.6 模数转换电路
    2.5 关键技术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直流偏置电路
    3.1 直流偏置电路的结构
    3.2 负载电阻
    3.3 精密电位器和分压电阻
    3.4 直流电源
    3.5 NTD静态阻值测量
    3.6 直流偏置电压范围
    3.7 直流偏置电路的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第4章 前置放大电路
    4.1 前置放大电路的输入级
        4.1.1 JFET的关键参数
        4.1.2 JFET的选型
    4.2 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
    4.3 输出电压补偿电路
    4.4 前置放大电路的PSPICE仿真
        4.4.1 差分信号的交流响应
        4.4.2 共模信号的交流响应
        4.4.3 噪声仿真
    参考文献
第5章 抗混叠滤波电路
    5.1 混叠与抗混叠滤波
    5.2 滤波器概述
        5.2.1 滤波器的特性参数
        5.2.2 二阶有源低通滤波
        5.2.3 品质因数与滤波器种类
        5.2.4 群时延
    5.3 两种常用的二阶滤波电路结构
        5.3.1 Sallen-Key型滤波电路
        5.3.2 多重反馈型滤波电路
        5.3.3 两种低通滤波电路的比较
    5.4 八阶Sallen-Key型滤波电路
        5.4.1 幅频响应仿真
        5.4.2 群时延仿真
        5.4.3 噪声仿真
    5.5 全差分多重反馈型滤波电路
        5.5.1 幅频响应仿真
        5.5.2 群时延仿真
        5.5.3 噪声仿真
    5.6 集成滤波电路
        5.6.1 集成滤波芯片的选型
        5.6.2 集成滤波芯片的配置与功能
        5.6.3 输出缓冲滤波电路
    参考文献
第6章 模数转换电路
    6.1 ADC的关键参数
        6.1.1 ADC的静态参数
        6.1.2 ADC的动态参数
    6.2 Σ—ΔADC简介
    6.3 Σ-ΔADC的选型
    6.4 基于ADS1262 ADC芯片的模数转换电路
    6.5 基于AD7177-2 ADC芯片的模数转换电路
    参考文献
第7章 读出电子学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7.1 直流偏置电路与前置放大电路的实现
    7.2 数字读出电路的实现
        7.2.1 基于ADS1262的数字读出电路
        7.2.2 基于AD7177-2的数字读出电路
    7.3 模数转换电路性能测试
        7.3.1 基于ADS1262芯片模数转换电路的测试
        7.3.2 基于AD7177-2芯片模数转换电路的测试
    7.4 抗混叠滤波电路测试
        7.4.1 集成滤波电路测试
        7.4.2 Sallen-Key型滤波电路测试
        7.4.3 多重反馈(MFB)型滤波电路测试
        7.4.4 滤波电路的比较
    7.5 前置放大电路测试
        7.5.1 幅频响应
        7.5.2 等效输入噪声谱密度
    7.6 直流偏置电路
        7.6.1 电压偏置范围测试
        7.6.2 噪声测试
    7.7 测试结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内容总结
    8.2 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一种有线传输的生物信号获取模拟前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有线传输的生物信号获取模拟前端中的关键技术
    2.1 生物信号及生物电极的特性
    2.2 低噪声技术
    2.3 伪电阻偏置技术
    2.4 输入阻抗提升技术
    2.5 直流电极失调消除技术
    2.6 抗工频干扰技术
    2.7 信号转换技术
    2.8 有线传输技术
第三章 有线传输生物信号获取模拟前端的电路实现
    3.1 有线传输生物信号获取模拟前端电路的整体架构
    3.2 斩波仪表放大器的设计
        3.2.1 斩波仪表放大器主体
        3.2.2 低通滤波器
        3.2.3 数字控制直流伺服环路
        3.2.4 阻抗提升电路
        3.2.5 电容耦合斩波仪表放大器的噪声分析
        3.2.6 右腿驱动电路
    3.3 可编程增益放大器的设计
        3.3.1 可编程增益放大器
        3.3.2 快速恢复电路
    3.4 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的设计
第四章 生物信号获取模拟前端的仿真验证
    4.1 生物信号放大器的版图设计与后仿验证
        4.1.1 电容耦合斩波仪表放大器的后仿验证
        4.1.2 可编程增益放大器的后仿验证
    4.2 低噪声生物信号放大器测试PCB以及相关测试方案
    4.3 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的仿真验证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设计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低功耗连续时间Sigma-Delta调制器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组织和安排
第二章 Sigma-Delta调制器概述
    2.1 Sigma-Delta调制器的基本原理
        2.1.1 量化噪声模型
        2.1.2 过采样技术
        2.1.3 噪声整形技术
        2.1.4 信噪比(SNR)分析
        2.1.5 ADC的性能指标
    2.2 调制器结构及分类
        2.2.1 调制器的稳定性
        2.2.2 级联mash结构的调制器
        2.2.3 单环高阶结构调制器
        2.2.4 零点优化与谐振
        2.2.5 CT和DT的对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环振VCO的量化器
    3.1 VCO的工作原理
        3.1.1 压控振荡器(VCO)
        3.1.2 巴克豪森准则
        3.1.3 环形振荡器电路小信号分析
    3.2 环形振荡器的量化原理
        3.2.1 VCO的数学模型
        3.2.2 相位域量化的数学模型
        3.2.3 相位域量化的实际电路
        3.2.4 CMOS反相器的数学模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igma-Delta调制器的建模分析
    4.1 离散和连续的等效
        4.1.1 脉冲恒定变换
        4.1.2 反馈波形的选择
        4.1.3 环路延时补偿
    4.2 Sigma-Delta调制器的结构设计
        4.2.1 理想传输函数的获取
        4.2.2 实际系统模型的描述
        4.2.3 获取系数
        4.2.4 差分双环反馈系统
    4.3 非理想因素分析
        4.3.1 运放的有限增益和带宽影响建模
        4.3.2 积分器RC时常数的偏移影响建模
        4.3.3 时钟抖动影响建模
        4.3.4 DAC的非线性
        4.3.5 其他噪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gma-Delta调制器的关键电路设计
    5.1 Sigma-Delta调制器整体电路的设计
    5.2 有源RC积分器中运放的设计
    5.3 VCO量化器的设计
        5.3.1 延时单元
        5.3.2 V-I转换电路
        5.3.3 D触发器和异或门电路
        5.3.4 VCO量化器仿真结果
    5.4 电流舵DAC的设计
        5.4.1 DAC电流计算
        5.4.2 双环反馈组合
        5.4.3 差分开关设计
        5.4.4 高输出阻抗电流镜
        5.4.5 电流舵DAC仿真结果
    5.5 Sigma-Delta调制器的整体仿真
    5.6 Sigma-Delta调制器的版图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60GHz通信系统硅基频率综合器关键技术研究与芯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60GHz收发机系统综述
        1.2.1 二次变频结构
        1.2.2 滑动中频结构
        1.2.3 直接变频(零中频)结构
        1.2.4 本课题采用的60GHz收发机结构
    1.3 频率合成技术综述
        1.3.1 直接模拟频率合成
        1.3.2 锁相频率合成
        1.3.3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
        1.3.4 复合结构频率合成
    1.4 应用于60GHz收发机的频率综合器研究现状
        1.4.1 40GHz射频/20GHz中频频率综合器
        1.4.2 48GHz射频/12GHz中频频率综合器
        1.4.3 60GHz正交频率综合器
    1.5 研究内容
    1.6 论文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锁相环频率综合器原理与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锁相环频率合成原理
    2.3 电荷泵锁相环频率综合器系统模型
        2.3.1 电荷泵锁相环频率综合器系统
        2.3.2 电荷泵锁相环频率综合器各模块数学模型
        2.3.3 电荷泵锁相环传递函数及稳定性分析
    2.4 电荷泵锁相环频率综合器相位噪声分析
        2.4.1 相位噪声定义
        2.4.2 电荷泵锁相环频率综合器相位噪声传输函数
    2.5 频率综合器系统设计与仿真
        2.5.1 频率综合器系统设计
        2.5.2 48GHz频率综合器行为级仿真
        2.5.3 48GHz频率综合器各模块设计指标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毫米波压控振荡器研究与设计
    3.1 引言
    3.2 压控振荡器基本原理及典型结构
        3.2.1 振荡器基本原理
        3.2.2 环形振荡器
        3.2.3 LC振荡器
    3.3 压控振荡器相位噪声分析
        3.3.1 相位噪声产生机理
        3.3.2 相位噪声模型
        3.3.3 压控振荡器相位噪声优化方法
    3.4 24GHz压控振荡器设计与实现
        3.4.1 电路结构设计
        3.4.2 压控振荡器初始参数计算与性能仿真
        3.4.3 压控振荡器频率调谐范围优化与性能仿真
        3.4.4 版图设计与场-图联合仿真
        3.4.5 电路测试结果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高速分频器研究与设计
    4.1 引言
    4.2 分频器基本原理及典型结构
        4.2.1 模拟分频器
        4.2.2 数字分频器
    4.3 高速可编程分频技术研究
        4.3.1 源极耦合逻辑分频器
        4.3.2 可编程分频器分频比扩展
    4.4 24GHz可编程分频器设计与实现
        4.4.1 分频器设计指标及总体结构设计
        4.4.2 24GHz高速二分频器设计
        4.4.3 12GHz脉冲-吞咽计数器设计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高速鉴频鉴相器和电荷泵电路设计
    5.1 引言
    5.2 高速鉴频鉴相器的研究与实现
        5.2.1 高速鉴频鉴相器基本原理与典型电路
        5.2.2 鉴频鉴相器死区与盲区的分析与优化
        5.2.3 108MHz鉴频鉴相器设计与实现
    5.3 电荷泵的研究与实现
        5.3.1 电荷泵研究
        5.3.2 高速电荷泵设计与实现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锁相环系统集成与测试
    6.1 引言
    6.2 锁相环系统集成技术
        6.2.1 集成电路系统集成形式
        6.2.2 模块间的信号传递
        6.2.3 模块间的隔离
    6.3 24GHz锁相环芯片设计
    6.4 电路测试结果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毫米波二倍频器研究与设计
    7.1 引言
    7.2 二倍频器主要结构及性能分析
        7.2.1 二极管无源二倍频器
        7.2.2 单端有源二倍频器
        7.2.3 推-推(Push-Push)二倍频器
        7.2.4 吉尔伯特(Gilbert)倍频器
    7.3 带有负阻补偿的互补推-推倍频器
        7.3.1 互补推-推(Complementary Push-Push)二倍频器
        7.3.2 负阻(Negative Resistor)补偿技术
    7.4 48GHz倍频器电路设计与实现
        7.4.1 电路结构设计
        7.4.2 版图设计与仿真
        7.4.3 电路测试结果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工作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3 未来工作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致谢

(6)射频干扰对消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射频干扰对消技术概况
        1.2.1 射频干扰对消技术概论及其技术特点
        1.2.2 射频自干扰对消系统的典型实现
    1.3 射频干扰对消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ALMS对消环路及射频对消系统的噪声性能概论
    2.1 引言
    2.2 基于ALMS环路的射频干扰对消系统
        2.2.1 射频对消器的最佳对消状态
        2.2.2 ALMS算法的实现
    2.3 射频对消对接收性能的影响
        2.3.1 无线接收机的灵敏度
        2.3.2 射频前端的对接收噪声的贡献
        2.3.3 二端口线性网络的残余噪声
        2.3.4 射频干扰对消与接收机灵敏度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载波干扰激励下RPC的 LTI模型与噪声分析
    3.1 引言
    3.2 反射功率对消器的线性时不变模型
        3.2.1 发射固定载波的情况
        3.2.2 发射线性调频信号的情况
        3.2.3 实际电路中的非理想因素
    3.3 基于线性时不变模型的噪声分析
        3.3.1 RPC的输出噪声
        3.3.2 RPC的残余噪声
        3.3.3 相干噪声的对消
        3.3.4 RPC输出噪声算例
    3.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反射功率对消器的设计方法与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反射功率对消器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2.1 RPC的典型电路方案
        4.2.2 基于反射调制的改进型RPC电路架构
        4.2.3 RPC的设计准则
        4.2.4 UHF频段RPC设计
        4.2.5 K波段RPC电路改进
    4.3 RPC的幅频响应实验研究
    4.4 RPC的对消性能研究
        4.4.1 单音载漏的对消
        4.4.2 线性调频载漏的对消
    4.5 RPC的噪声性能
        4.5.1 各项噪声源的噪声贡献
        4.5.2 RPC的噪声滤波效应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PIN二极管的矢量调制器的噪声特性
    5.1 引言
    5.2 基于PIN管的矢量调制器的残余噪声建模分析
    5.3 实验研究
        5.3.1 待测电路和残余调制噪声测量系统
        5.3.2 矢量调制器的控制状态与残余调制噪声
        5.3.3 反射型矢量调制器的残余调制噪声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ALMS环路的随机干扰对消系统
    6.1 引言
    6.2 基于ALMS环路的随机干扰对消系统的梯度噪声
    6.3 ALMS环路对随机干扰的对消实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7)16通道宽带DSL信道模拟器电路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1.3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双绞线传输特性模型综述
    2.1 引言
    2.2 双绞线传输技术综述
        2.2.1 ADSL接入
        2.2.2 VDSL接入
        2.2.3 未来G.Fast接入
    2.3 双绞线信道模拟技术综述
        2.3.1 信道模型
        2.3.2 噪声影响因素
    2.4 小结
第三章 DSL信道模拟电路分析
    3.1 引言
    3.2 DSL信道模拟应用场景
    3.3 信道模拟电路总体需求与分析
        3.3.1 指标需求与分析
        3.3.2 功能需求与分析
        3.3.3 结构需求与分析
    3.4 分模块需求与分析
        3.4.1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需求与分析
        3.4.2 数模-模数转换模块需求与分析
        3.4.3 前端模拟模块需求与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DSL信道模拟电路方案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解决方案
        4.2.2 总体设计
        4.2.3 系统数据流
        4.2.4 结构方案
        4.2.5 控制关系
    4.3 分模块概要设计
        4.3.1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
        4.3.2 数模-模数转换模块
        4.3.3 前端模拟模块
    4.4 小结
第五章 DSL信道模拟电路详细实现
    5.1 引言
    5.2 数字处理板卡详细实现
        5.2.1 FPGA模块详细实现
        5.2.2 配置管理模块实现
        5.2.3 整板时钟设计
        5.2.4 整板电源设计
    5.3 数模-模数转换板卡详细设计
        5.3.1 数模转换模块详细设计
        5.3.2 模数转换模块详细设计
        5.3.3 时钟详细设计
        5.3.4 整板电源设计
    5.4 前端模拟板卡详细设计
        5.4.1 线性放大器设计
        5.4.2 回波抵消设计
    5.5 结构设计与PCB设计
        5.5.1 系统结构设计
        5.5.2 数字处理板PCB
        5.5.3 数模-模数转换板PCB
        5.5.4 前端模拟板PCB预布局
    5.6 接口设计
        5.6.1 数字处理板卡接口
        5.6.2 数模-模数转换板卡接口
    5.7 小结
第六章 DSL信道模拟电路实验验证
    6.1 引言
    6.2 测试与测试环境
        6.2.1 硬件测试平台
        6.2.2 软件测试平台
    6.3 数字处理板卡验证
        6.3.1 电源测试
        6.3.2 时钟测试与分析
        6.3.3 高速串行接口测试
    6.4 数模-模数转换板卡验证
        6.4.1 ADC性能测试
        6.4.2 DAC性能测试
    6.5 前端模拟板卡测试
    6.6 全链路测试
        6.6.1 测试场景
        6.6.2 测试与分析
    6.7 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全文的主要贡献
    7.2 下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审后修改说明表
学位论文答辩后勘误修订说明表

(8)多路DSL信号传输硬件平台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接入网技术与射频直采技术
    2.1 引言
    2.2 接入网的特点及分类
        2.2.1 接入网的定义
        2.2.2 接入网的特点
        2.2.3 接入网的分类
    2.3 从DSL接入技术到HFC接入技术
        2.3.1 传统DSL接入技术
        2.3.2 HFC接入技术
        2.3.3 使用DSL实现接入网的潜能
    2.4 信号采样理论
        2.4.1 低通采样定理
        2.4.2 带通采样定理
        2.4.3 射频直接采样技术
    2.5 小结
第三章 多路DSL信号传输平台需求与分析
    3.1 引言
    3.2 数字板卡总体需求
        3.2.1 指标需求
        3.2.2 功能需求
    3.3 单元模块需求
        3.3.1 信号处理模块需求与分析
        3.3.2 数据采集重建模块需求与分析
        3.3.3 时钟模块需求与分析
        3.3.4 电源模块需求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多路DSL信号传输平台器件选型与设计
    4.1 引言
    4.2 硬件系统组成方案
        4.2.1 CAE设备设计方案
        4.2.2 RAE设备设计方案
    4.3 FPGA板卡总体架构
        4.3.1 总体框图
        4.3.2 数据流关系
    4.4 主要器件选型
        4.4.1 主FPGA
        4.4.2 cfgFPGA
        4.4.3 OCXO及PLL
        4.4.4 以太网交换机
        4.4.5 ADC及DAC芯片
    4.5 子模块设计
        4.5.1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
        4.5.2 配置FPGA模块
        4.5.3 系统时钟模块
        4.5.4 数据采集模块
        4.5.5 电源管理模块
        4.5.6 以太网交换机模块
    4.6 小结
第五章 多路DSL信号传输平台实现
    5.1 引言
    5.2 主FPGA模块实现
        5.2.1 上电及上电后配置
        5.2.2 FPGA的I/O设计
    5.3 cfgFPGA模块实现
        5.3.1 上电及上电后配置
        5.3.2 BANK分配
        5.3.3 整板复位控制
    5.4 ADC模块实现
        5.4.1 模拟前端设计
        5.4.2 时钟网络设计
        5.4.3 电源与功耗
        5.4.4 ADC接口设计
    5.5 DAC模块实现
        5.5.1 模拟输出端设计
        5.5.2 时钟模块设计
        5.5.3 电源与功耗
        5.5.4 DAC接口设计
    5.6 时钟模块实现
        5.6.1 优化时钟性能
        5.6.2 整板时钟树
        5.6.3 时钟源OCXO的控制
    5.7 电源模块实现
        5.7.1 整板功耗统计
        5.7.2 电源方案设计
        5.7.3 电源模块、芯片选型
        5.7.4 各电源芯片效率及整板效率
    5.8 PCB制作与预布局
        5.8.1 层叠结构
        5.8.2 整板预布局图
    5.9 小结
第六章 硬件平台的测试与分析
    6.1 引言
    6.2 测试平台搭建
    6.3 FPGA板卡性能测试
        6.3.1 电源模块测试
        6.3.2 时钟模块测试
        6.3.3 系统配置模块测试
        6.3.4 片间GTH测试
    6.4 ADC性能测试
        6.4.1 最大输入功率测试
        6.4.2 信噪比测试
        6.4.3 SFDR测试
    6.5 DAC SFDR性能测试
    6.6 近远端设备全链路测试
    6.7 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本文总结及主要工作
    7.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银川电信用户环路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互联网用户环路
    1.2 互联网接入
    1.3 银川市电信用户环路发展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安排
第二章 通信用户环路技术
    2.1 通信用户环路
        2.1.1 电信用户环路类型
        2.1.2 语音环路
        2.1.3 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
    2.2 Delphi技术
第三章 银川电信固网宽带用户环路管理需求分析
    3.1 研究背景
        3.1.1 业务术语
        3.1.2 研究内容
    3.2 电信用户环路设备构成
        3.2.1 用户环路线路一般构成
        3.2.2 语音环路构成
        3.2.3 MDF主干配线架
        3.2.4 交接箱
        3.2.5 分线盒
        3.2.6 ADSL宽带用户环路
    3.3 互联网接入电信用户环路业务
        3.3.1 互联网接入业务流程
        3.3.2 业务中请
        3.3.3 业务资源配置
        3.3.4 业务下发
        3.3.5 机线管理
        3.3.6 施工装机
        3.3.7 竣工收费
第四章 银川电信固网宽带用户环路管理系统设计
    4.1 管理模型设计
    4.2 总体设计
        4.2.1 体系构架
        4.2.2 软件构架
    4.3 数据接口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资源类数据表
        4.4.2 用户类数据表
    4.5 功能划分
        4.5.1 业务受理模块
        4.5.2 设备资源管理模块
        4.5.3 资源配置管理
        4.5.4 施工管理
        4.5.5 工作流管理
        4.5.6 统计分析
第五章 银川电信固网宽带用户环路管理系统实现
    5.1 业务受理模块实现
        5.1.1 系统登录
        5.1.2 资源导出与导入
    5.2 设备资源管理模块实现
        5.2.1 局站管理功能实现
        5.2.2 机房管理功能实现
        5.2.3 配线架维护功能实现
        5.2.4 出局主干电缆维护
        5.2.5 交接箱维护功能实现
        5.2.6 号位资源管理功能实现
    5.3 宽带设备维护
        5.3.1 宽带卡片维护功能实现
        5.3.2 局端宽带端子功能实现
    5.4 资源管理模块实现
        5.4.1 线路卡片功能实现
        5.4.2 更线操作功能实现
        5.4.3 宽带信息录入功能实现
        5.4.4 历史卡片查询功通实现
    5.5 查询与统计
        5.5.1 主干线路统计功能实现
        5.5.2 号码勘误功能实现
    5.6 取得成效
        5.6.1 提高维护质量
        5.6.2 提高劳动生产率
        5.6.3 减轻系统的负荷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TDR的市话通信双绞线单端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市话通信线缆的测试需求
        1.1.1 线路维护需求
        1.1.2 ADSL 业务开通需求
    1.2 单端测量技术– SELT
        1.2.1 SELT 技术实现
    1.3 双绞线 TDR 测量的国内外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论文结构
        1.4.1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2 论文最终需要达成的目标
        1.4.3 文章结构
第二章 双绞线的线路模型
    2.1 双绞线简介
        2.1.1 双绞线基本环路形式
    2.2 双绞线的电气特性
        2.2.1 解析 RLCG 模式
        2.2.2 数值 RLCG 模式
    2.3 传输线路参数
        2.3.1 传播常数
        2.3.2 特征阻抗
    2.4 双绞线环路分析
        2.4.1 ABCD 参数
        2.4.2 传输函数、插入衰耗和输入阻抗的 ABCD 参数表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DR 与市话通信线缆
    3.1 TDR 的基本原理
    3.2 双绞线中的 TDR 信号
        3.2.1 双绞线的衰耗
        3.2.2 双绞线的交流参数对信号的影响
        3.2.3 近端反射与多次反射
        3.2.4 双绞线中的其他影响 TDR 测试信号的因素
    3.3 限制 TDR 测试的一些其他因素
        3.3.1 终端设备的阻抗匹配
        3.3.2 多“分机”用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算法实现
    4.1 TDR 算法实现
        4.1.1 激励信号的频率与测量范围的关系
        4.1.2 反射信号的分离
        4.1.3 反射点距离的计算
    4.2 ADLS 承载速率预估的实现
        4.2.1 DMT 介绍
        4.2.2 比特分配介绍
        4.2.3 系统噪声功率的测量与分析
        4.2.4 传输功率p_n
        4.2.5 DMT 速率预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硬件结构和测试验证
    5.1 硬件结构
        5.1.1 系统运行流程
        5.1.2 硬件电路模拟部分的实现
    5.2 TDR 精确测量距离的验证
        5.2.1 误差分析
    5.3 测量数据的一致性性验证
    5.4 ADSL 承载速率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TDR 测试系统设计总结
    6.2 对系统的进一步的完善
        6.2.1 线路终端状态的判断
        6.2.2 桥接抽头
        6.2.3 增加测试距离
        6.2.4 ADSL2+和 VDSL 的速率预估
参考文献
附录 I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ADSL单端环路测试简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子宫肌电及胎心电信息提取研究[D]. 许海龙.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2]低温微量热器读出电子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汪洪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2)
  • [3]一种有线传输的生物信号获取模拟前端设计[D]. 华天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低功耗连续时间Sigma-Delta调制器的关键技术研究[D]. 陈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5]60GHz通信系统硅基频率综合器关键技术研究与芯片设计[D]. 刘扬. 东南大学, 2019(05)
  • [6]射频干扰对消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D]. 潘云龙. 东南大学, 2018(03)
  • [7]16通道宽带DSL信道模拟器电路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D]. 王遂生.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8]多路DSL信号传输硬件平台设计与验证[D]. 杨喆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9]银川电信用户环路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D]. 白川.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5)
  • [10]基于TDR的市话通信双绞线单端测量研究[D]. 陈洪良.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ADSL单端环路测试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