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的物理治疗

急性脑血管病的物理治疗

一、急性脑血管病的物理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章薇,娄必丹,李金香,石文英,刘小娟,唐健,陈成,刘民权,曹洋[1](2021)在《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文中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性疾病,在中医学里属"中风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步增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康复是改善其临床症状和预防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基于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制定的脑梗死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规范脑梗死中医康复操作技术,取得更好的疗效。本指南从范围、术语、中西医诊断、康复评定、中医康复治疗和护理等方面对脑梗死的诊断与康复治疗流程进行规范,旨在为临床医师/康复医师提供诊疗指导和参考。(1)诊断:分为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2部分,其中中医诊断包括辨病诊断和辨证诊断(中经络、中脏腑);西医诊断包括诊断依据、临床分期、临床病情程度量化分型。(2)康复评定:主要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运动功能评定、平衡功能评定、言语功能评定、吞咽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心理评定、生活质量评定等8个方面。(3)中医康复治疗:主要规定了脑梗死超早期、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传统功法、康复治疗及护理等方面的诊疗技术。该指南可为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其他中医医院或综合医院康复科的康复从业人员进行脑梗死的中医康复治疗提供指导,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和有效性。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规范指导临床办公室,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2](2021)在《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指出远隔缺血适应是通过对某一器官或组织进行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使得该器官或组织以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对缺血的适应,进而提高其对缺血损伤的耐受能力,该方法具有便捷无创、经济实用、不良反应少、易于普及等优点。近年来,远隔缺血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不断增多。本共识是结合我国脑血管病防治特点,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围绕远隔缺血适应的概念和分型、作用机制、临床实施方法、适用人群、禁忌证及治疗前评估、未来研究和应用建议等临床常见问题制定,旨在引起广大神经科医生重视,以期为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规范化防治和管理提供指导性建议。

刘锦澍[3](2021)在《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无法得到足够剂量康复运动训练的现状,探讨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方案能否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对照护者负担的影响,为寻找适合我国东北地区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选取长春市某三甲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院内康复训练以及健康宣教等。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照护者接受每周1次的培训,同时给予患者为期21天的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每天40分钟,每周6天),训练内容包含上肢运动功能训练、下肢运动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训练以及转移功能训练等四个模块。分别在基线、干预后10天以及干预后21天评估结局指标。评估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Fugl-Meyer量表(FMA)、Berg量表(BBS)、Barthel指数(BI)、焦虑情绪量表(SAS)、抑郁情绪量表(SDS)以及照护者负担量表(ZBI)。使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以及x2检验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基线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广义估计方程(GEE)分析此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焦虑抑郁情绪,以及对照护者负担的影响。结果:1.基线评估:两组研究对象基线时的FMA总值、FMA上肢分值、FMA下肢分值、BBS分值、BI分值、SAS标准分值、SDS标准分值、ZBI分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并且SAS、SDS、ZBI不同等级的人数分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2.肢体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结果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干预10天后,干预组患者的FMA总值、FMA上肢分值、FMA下肢分值、BBS分值、BI分值均明显升高(P<0.05);干预21天后干预组患者的FMA总值、FMA下肢分值、BBS分值、BI分值均显着升高(P<0.05),但两组间的FMA上肢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FMA总值、FMA上肢分值、FMA下肢分值、BBS分值、BI分值的改善幅度在干预10天和21天后均显着升高(P<0.05)。GEE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以上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基线相比,两组患者在干预后10天和21天的FMA总值、FMA上肢分值、FMA下肢分值、BBS分值、BI分值均显着增加(P<0.05)。3.焦虑抑郁情绪的结果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干预21天后干预组患者的SAS、SDS得分均显着降低(P<0.05),并且其改善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与基线相比,干预组患者在干预21天后的SAS、SDS得分均显着降低(P<0.05)。4.照护者负担的结果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ZBI得分的改善程度显着升高(P<0.05);与基线相比,干预组患者在干预21天后ZBI分值显着降低(P<0.05)。5.干预期间未发生任何与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1.与常规院内康复组相比,为期21天的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可以更显着的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且两组间的差异在干预后10天便已产生。2.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可以显着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并且能有效减轻照护者负担。3.照护者辅助院内康复训练具有高安全性,是适合中国东北地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方案,值得推广。

赵明明[4](2021)在《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从人群基本情况、治疗情况、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并发症、住院天数方面,探究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总体人群基本情况;(2)探讨中医证型、发病节气针刺介入时期等影响因素,与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针刺治疗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基于临床诊疗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将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于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9月31日期间所有脑梗死后失语,并曾在发病后经过静脉溶栓治疗,于我院接受针刺综合治疗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病历中人群基本情况、治疗措施、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并发症等方面等信息。探究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病例总体人群的基本特征;以语言功能改善、PSD的发生、住院时间为切入点探讨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针刺综合治疗的预后及其与中医证型、发病节气、针刺介入时期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700例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基本情况分布特征如下:人口学特征方面:患者平均年龄54.5±5.5岁,男性居多(77%);不良生活史方面:吸烟史、饮酒史发生率较高(吸烟史58%,饮酒史46.43%);既往史方面:高血压病占比最多(68%),其次分别为糖尿病(40.29%)、冠心病(27.86%)、房颤(18%);临床特征方面:病灶部位在皮层占比较高(66%),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占比较高(60.9%),疾病分期以非急性期患者为主(79.14%);病情严重程度方面:以中型卒中为主(78%),其次是轻型卒中(20%),重度卒中的患者较少,仅有16例,占总体样本的2%;不良并发症方面:肺感染占比8.9%;尿路感染占比3.8%;卒中后抑郁占比4.1%;住院负担方面:患者住院天数为17.6±7.848天。中医证型方面,阴虚风动证382例,约占总样本的55%;气虚血瘀证145例,约占总样本的21%;风痰阻络证114例,约占总样本的16%;肝阳暴亢证45例,约占总样本的6%;痰热腑实证13例,约占总样本的2%。发病节气方面:24种发病节气中处暑、白露、寒露、芒种4个节气发病占比较高,分别占总样本的7.0%、6.7%、5.9%、5.4%。(2)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可能有:既往高血压、既往房颤、中度卒中、重度卒中、肺部感染、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发病节气、针刺介入时期对语言功能改善的影响未得到证实;不同发病节气可能与肌力改善、神经功能的改善相关;既往无饮酒史的患者发生PSD的可能性更低;而急性期针刺介入与发生PSD的相关性未得到证实;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相关因素未发现。结论:(1)我院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多数为非急性期入院,病情分级多以轻型、中型卒中为主,多数不伴肺感染,尿路感染,卒中后抑郁,病情相对平稳;患者以高龄、男性为主,多数患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且既往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比例很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患者比例高,应警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脑血管病的复发。(2)我院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肝阳暴亢证、痰热腑实证;且饮酒史、病灶部位、既往糖尿病史可能是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因素。(3)既往高血压病病史、既往房颤病史、中度卒中、重度卒中、肺部感染、血浆D-二聚体升高等因素可能与针刺综合治疗我院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预后相关。未证明针刺介入时期、发病节气与语言功能改善及住院天数的相关性。(4)未证明针刺介入时期与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发生PSD的相关性。(5)发病节气可能与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的肌力好转、神经功能改善相关。

朱晓萍[5](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许楠婕[6](2020)在《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倾斜综合征(Pusher Syndrome,PS)是发生在脑损伤恢复过程中的一种严重的体位控制障碍。其表现为患者在坐位、站位等多种体位下向患侧倾斜,并抵抗使体重向身体中线或过中线向非瘫痪侧移的校正。5%~63%的卒中患者表现出倾斜综合征。倾斜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平衡能力。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是通过计算机生成人工环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成功整合到医学、心理学和康复等多个方面,并被证明在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平衡障碍中有积极作用。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的倾斜程度、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及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有36例患者入组。采用密封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18人。对照组接受传统平衡功能训练4周,实验组接受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康复训练4周。在干预前后采用 Burke 倾斜量表(Burke Lateropulsion Scale,BLS)、Berg 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Sheikh 躯干控制积分(Sheikh’s Scale of Trunk Control)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Burke倾斜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Sheikh躯干控制积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患者组间的Burke倾斜量表、Berg平衡量表、Sheikh躯干控制积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在干预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经过4周干预,实验组患者Burke倾斜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Sheikh躯干控制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两组干预前后左侧脑损伤与右侧脑损伤患者的BL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康复训练较传统平衡训练能更加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的倾斜程度、躯干控制能力和平衡功能。并且对于患者的抑郁状态改善明显。

顾秀锋[7](2020)在《毫火针结合井穴放血对中风后上肢痉挛康复疗效影响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中风病主要的后遗症之一,也是中风病患者康复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本次研究在《黄帝内经》经筋理论的指导下,拟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比观察毫火针+井穴放血结合针刺和康复治疗和单纯针刺+康复治疗的效果,分别从上肢的痉挛情况、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个方面评价其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作用及影响,进而证实经筋理论指导的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疗效。以期探索出一种效果更好、针对性更强且安全可靠的康复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病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方法,先后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经筋理论指导的疗法(毫火针+井穴放血)结合常规治疗(普通针刺+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普通针刺+康复治疗)。毫火针+井穴放血隔日一次,常规治疗每日一次(周日均除外),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分(M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患者上肢痉挛情况、运动功能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综合评价各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过程中共脱落2人,治疗组、对照组各脱落1人。1.基础比较:(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经统计学检验,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M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经对比,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总体疗效:治疗组痊愈2例,明显有效1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有效率94.74%;对照组痊愈1例,明显有效4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有效率89.47%。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比较,两组对中风后上肢痉挛均有明显改善效果,但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两组均能改善上肢的运动情况,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4)治疗前后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提示两组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但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经筋理论指导的疗法结合常规治疗和单纯常规治疗均能有效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情况、运动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2)经筋理论指导的疗法结合常规治疗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经筋理论指导的疗法结合常规治疗可以提高效果和有效率;(3)经筋理论指导的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

石章娥[8](2020)在《胸肺物理治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疗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机械通气患者很容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患者的总体预后,本研究将胸肺物理治疗应用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与进行药物等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比较,探讨胸肺物理治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氧合指数和炎性指标的影响,评估胸肺物理治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效果的影响,通过记录和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进行心肺物理治疗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评估胸肺物理治疗应用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安全性。方法:根据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符合条件的100例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且确诊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原发病的治疗、抗感染、化痰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气道廓清训练、呼吸训练、体位治疗等胸肺物理治疗干预,训练方案由ICU内患者的责任医生、患者的责任护士、康复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共同制定,胸肺物理治疗由康复治疗师实施,由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评估以及数据的收集,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ing system Ⅱ,APACHE Ⅱ)评分,最低氧分压/吸氧浓度(PaO2/FiO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三项炎性指标变化、临床肺部感染评分,两组患者住重症医学科(ICU)时间、机械通气时、治疗总有效率;记录并分析观察组进行胸肺物理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干预过程中观察组有5例患者不配合治疗、4例因病情变化退出研究,对照组有6例患者因病情变化退出研究,最终观察组41例,对照组44例纳入数据分析。2.治疗前两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和最低PaO2/Fi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临床肺部感染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最低PaO2/FiO2较治疗前显着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PACHE Ⅱ评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最低PaO2/FiO2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平均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82.93%VS63.6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胸肺物理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肢体受伤、跌倒、呼吸机管路脱落、坠床、严重心律失常、呼吸循环显着波动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胸肺物理治疗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炎性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在把握患者进行胸肺物理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的情况下,胸肺物理治疗应用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林秀梅[9](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孟宪梅[10](2019)在《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脑卒中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的健康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内现有脑卒中护理实施尚不规范的现状,通过本研究制定基于最佳证据、涵盖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及健康问题的护理方案,为规范我国脑卒中整个疾病过程的护理实践,保障脑卒中康复护理服务的科学性、连续性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一—现况研究:通过在三家医疗机构进行田野研究及对服务于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的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对国内脑卒中临床护理实践现况进行研究,并依据i-PARIHS框架,分析影响实施的促进及障碍因素。2.研究二—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基于国内脑卒中护理实践现况,对脑卒中护理相关循证指南及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进而运用AGREEⅡ及OQAQ对指南及系统评价文献进行再评价,依据JBI标准,统一证据分级及推荐分级。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本研究护理方案主题及相关证据推荐等级,形成方案的理论主干,并在5W1H指导下,具体形成护理方案初稿。3.研究三--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为保障护理方案在多学科合作的流畅性,采用立意取样法对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及组织四家转化基地的护理专家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分别从不同学科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及讨论方案转化实施可行性。4.研究四--护理方案临床转化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及转化基地现况,选择代表全程性护理方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代表专科性护理方案的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在三个转化基地(包含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依据i-PARIHS框架,进行方案实施现况审查,发现障碍因素,并通过PDCA循环,予以解决障碍因素,对实施规范化,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对临床转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一:在三个田野地进行田野观察及对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脑卒中护理实践涉及超急性期、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以基础护理为主,涉及康复护理实践内容有限,并存在护理实践不规范、与康复治疗师职责界定不清等问题。与最佳证据相比,从护理实践范畴及实践系统性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护士专业知识不足、临床护理工作庞杂、护理时间零散、学科成员间沟通缺乏等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可考虑利用领导层的支持鼓励、护士改进康复护理的意愿、康复团队成员互动机会、及机动护理人员配备等有利因素推进护理方案实施。2.研究二:以“脑卒中”“护理”及相关检索词,从循证数据库及指南网站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4篇指南文献及64篇系统评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确定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四个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主题(深静脉血栓预防、压力性损伤、跌倒预防、抑郁)、及五个康复护理主题(两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营养、痉挛/挛缩、语言障碍康复、二级预防)的384条证据,形成方案理论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3.研究三: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及来自4个转化基地9名护理专家(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的焦点小组访谈,对护理方案进行以下修订:(1)不同疾病时期护理方案以不同医疗地点为导向;(2)根据国情,剔除院前护理实践内容;(3)精炼超急性期转诊内容;(4)在急性期护理方案中补充抑郁筛查及护理内容;(5)将两便护理及饮食护理重新命名为两便管理及吞咽障碍管理,纳入到“康复护理”条目中;(6)根据临床现况,对部分护理措施进行删除、补充、及更换等修订。4.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一(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运行结果:三个转化基地两轮PDCA循环研究,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记录规范:入院深静脉血栓筛查表,护理记录单,及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方案实施管理规范:专人负责方案管理,入组患者管理方式,及明确方案实施各时间节点。5.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二(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运行结果:在遵循转化方案一所制定的实施规范基础上,扩展吞咽康复管理规范:入院患者吞咽障碍筛查表,言语治疗师及护士吞咽康复管理职责,首发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师/护士记录单,及现场示范---配合指导---独立完成的技能培训模式。6.研究四:临床转化效果评价:方案一临床转化效果显示,57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在健康教育后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Z=-6.457,P<0.01);26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性差异(Z=-4.244,P<0.01);且方案实施后的护理行为,在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观察出血倾向、熟悉IPC使用注意事项及对皮肤评估等方面的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性提高(P<0.05)。方案二临床转化效果显示,15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后对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7.046,P<0.01);23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15.842,P<0.01);且方案实施后护理行为,在接受培训、入院及时筛查、跟进筛查、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吞咽筛查异常转介言语治疗师、跟进吞咽康复训练及效果等方面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提高(P<0.05)。另外,对9名实施方案护士的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实施方案后,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规范化、且主动及时;对自身的影响包括:扩充专科知识、增加专业自信心、增加护理实践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及增加科研意识;可承受增加的工作量,并可通过常规化、碎片化服务、及优先筛查等策略解决。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的护理方案及九个健康问题护理方案,为脑卒中专科护士提供统一护理实践规范框架,使脑卒中科学性连续性护理服务成为可能。本研究所构建的护理方案遵循美国护士协会5W1H的护理实践要求,明确与其他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协调,体现脑卒中护理专科性及专业价值。通过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的试点运行,从全程性及专科性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制定了护理方案的实施规范,尤其是康复问题的护理规范模式,使多学科团队合作成为可能,为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及临床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脑卒中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急性脑血管病的物理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脑血管病的物理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诊断
    4.1 中医诊断
        4.1.1 中医辨病诊断
        4.1.2 中医辨证诊断
    4.2 西医诊断
        4.2.1 诊断依据
        4.2.2 临床分期
        4.2.3 临床病情程度量化分型
5 康复评定
    5.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
    5.2 运动功能评定
    5.3 平衡功能评定
    5.4 言语功能评定
    5.5 吞咽功能评定
    5.6 认知功能评定
    5.7 心理评定
    5.8 生活质量评定
6 中医康复治疗
    6.1 超早期
        6.1.1 中药治疗
        6.1.1. 1 痰热内闭证
        6.1.1. 2 元气败脱证
        6.1.2 针灸治疗
        6.1.3 护理
    6.2 急性期
        6.2.1 中药治疗
        6.2.1. 1 中经络
        6.2.1. 2 中脏腑
        6.2.2 中成药
        6.2.3 针灸治疗
        6.2.4 推拿
        6.2.5 康复治疗
        6.2.5. 1 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6.2.5. 2 言语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6.2.5. 3 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6.2.5. 4 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
        6.2.6 护理
    6.3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6.3.1 中药治疗
        6.3.2 中成药治疗
        6.3.2. 1 丹参类
        6.3.2. 2 红花类
        6.3.2. 3 三七类
        6.3.2.4银杏类
        6.3.3 针灸治疗
        6.3.4 推拿疗法
        6.3.5 传统功法
        6.3.5. 1 八段锦
        6.3.5. 2 五禽戏
        6.3.5. 3 太极拳
        6.3.5. 4 易筋经
        6.3.6 康复技术
        6.3.6. 1 运动疗法
        6.3.6. 2 Bobath技术
        6.3.6. 3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6.3.6. 4 肌力训练
        6.3.6. 5 减重步行训练
        6.3.6. 6 强制性运动疗法
        6.3.6.7认知训练
        6.3.6. 8 虚拟现实技术
        6.3.6. 9 经颅直流电刺激
        6.3.6. 1 0 计算机辅助治疗
        6.3.6.11冰刺激治疗
        6.3.7 其他外治法
        6.3.8 康复护理

(3)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现状
        1.3.1 脑卒中患者及照护者负担现状
        1.3.2 脑卒中后偏瘫康复训练的发展现状
        1.3.3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随机分组与盲法
        2.2.3 干预方案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方法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2.8 技术路线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干预方案实施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3.3 研究对象的基线数据比较结果
    3.4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3.5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3.6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3.7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3.8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对照护者负担的影响
    3.9 不良事件
第4章 讨论
    4.1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4.2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4.3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可减轻照护者负担
    4.4 不良事件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展望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选择
        2.3 研究变量
        2.4 结局变量
        2.5 数据提取
        2.6 数据整理
        2.7 数据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基本特征分析
        3.2 脑梗死静脉溶栓失语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不同证型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3 脑梗死静脉溶栓失语患者发病节气分布情况及不同发病节气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3.4 脑梗死静脉溶栓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3.5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PSD的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
        3.6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住院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1 病例纳入局限
    2 针刺指标选取
    3 结局指标选取
    4 数据质控
    5 相关因素选取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 卒中后抑郁对卒中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前期准备
        2.2 干预措施
        2.3 评估方法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干预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调查情况比较
        3.3 两组患者Burke倾斜量表得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得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Sheikh躯干控制积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比较
        3.7 损伤部位不同倾斜综合征恢复效果的比较
    4 讨论
        4.1 倾斜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4.2 目前常用的倾斜综合征治疗方法
        4.3 传统平衡训练应用于倾斜综合征治疗的疗效
        4.4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倾斜综合征治疗的疗效
        4.5 损伤部位对倾斜综合征恢复的影响
        4.6 虚拟现实技术影响倾斜综合征的机制探讨
        4.7 虚拟现实技术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4.8 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1 倾斜综合征
        1.1 倾斜综合征定义
        1.2 倾斜综合征发生率
        1.3 倾斜综合征诊断与评估
    2 倾斜综合征的解剖基础
        2.1 倾斜综合征与左右侧脑损伤
        2.2 倾斜综合征与丘脑病变
        2.3 倾斜综合征与丘脑外病变
    3 倾斜综合征的发病机理
        3.1 失语症和空间疏忽
        3.2 主观视觉垂直
        3.3 主观姿势垂直
        3.4 本体感觉输入
    4 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4.1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
        4.2 前庭电刺激
        4.3 视觉反馈
        4.4 减重跑步机训练
        4.5 俯卧位放松疗法
        4.6 本体感受训练
        4.7 虚拟现实技术
    5 倾斜综合征恢复时间和影响因素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毫火针结合井穴放血对中风后上肢痉挛康复疗效影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文献综述
    1.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2.西医对脑卒中的认识
        2.1 基础认识
        2.2 病因
        2.3 病理机制
        2.4 治疗
    3.中医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3.1 中医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
    4.西医对中风后痉挛的认识、治疗、评价量表
        4.1 痉挛机制
        4.2 治疗
        4.3 评价量表
二、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定指标及标准
        2.4 意外情况处理
    3.统计学处理
    4.研究结果
        4.1 基础资料比较
        4.2 病情资料比较
        4.3 结果对比
        4.4 总结
    5.分析讨论
        5.1 理论基础
        5.2 火针的相关研究
        5.3 井穴的相关研究
        5.4 小结
三、总结与展望
    1.临床疗效
        1.1 有效率
        1.2 上肢痉挛情况
        1.3 上肢运动功能
        1.4 日常生活能力
        1.5 安全性
    2.研究创新点
        2.1 理论
        2.2 治疗方法
        2.3 取穴
    3.问题与展望
        3.1 问题
        3.2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
    附录二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附录三 :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
致谢

(8)胸肺物理治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概述
    1.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原因
第2章 胸肺物理治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疗效的影响
    2.1 引言
    2.2 对象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胸肺物理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文献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案
    二、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现况研究--田野研究及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一、田野研究
    二、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一、明确方案主题
    二、成立研究小组
    三、指南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四、系统评价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五、证据推荐等级评价
    六、脑卒中护理方案拟定
第五部分 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护理方案修订
    一、基于专业判断的方案修订--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转化基地护理专家焦点小组访谈
第六部分 临床转化一全程性护理方案试点转化应用及评价研究:以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为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七部分 临床转化二专科性护理方案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以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为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八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效果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质量控制
    五、伦理考虑
    六、研究结果
    七、小结
第九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2 纳入指南文献
    附录3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
    附录4 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
    附录5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
    附录6 专家咨询知情同意书
    附录7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行为调查表
    附录8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护士版)
    附录9 深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修订版)
    附录10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出院前/一周)
    附录11 脑卒中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行为调查表
    附录12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问卷(护士版)
    附录13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
    附录14 访谈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急性脑血管病的物理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J]. 章薇,娄必丹,李金香,石文英,刘小娟,唐健,陈成,刘民权,曹洋. 康复学报, 2021(06)
  • [2]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J].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规范指导临床办公室,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21(25)
  • [3]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D]. 刘锦澍. 吉林大学, 2021(01)
  • [4]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赵明明.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6]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D]. 许楠婕. 郑州大学, 2020(02)
  • [7]毫火针结合井穴放血对中风后上肢痉挛康复疗效影响的观察[D]. 顾秀锋.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胸肺物理治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疗效的影响[D]. 石章娥. 长江大学, 2020(04)
  • [9]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孟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急性脑血管病的物理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