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日——国家将实施粮食质量新标准

今年4月1日——国家将实施粮食质量新标准

一、今年4月1日──国家将实施粮食质量新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石晨曦[1](2021)在《文化殖民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的神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所谓文化殖民,简言之是指侵略者以文化手段对占领地区的人民进行奴役、洗脑、侵略的过程。其结果是想要创造出一种符合侵略者意图的新型文化,亦即“殖民文化”。近代以来,伴随日本的海外扩张,作为日本传统宗教的神道教逐渐向海外流播。流播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是日本在占领地区强行置地建立神社,以至于大量海外神社应运而生。这些海外神社,是日本侵略者在文化殖民过程中留下的物证,也是“殖民文化”的符号。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接手关东州,并于1905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首个海外神社——安东神社。以此为发端,日本开启了在中国东北地区建造神社的侵略史。毫无疑问,日本殖民者在中国东北的神社创建行为是一种与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同步的文化侵略行为,它贯穿于日本对华侵略的全过程,成为日本侵略者的“精神输出”的道具。本论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时期的神社创建活动,进行全面考察和重点论述。在宏观层面,运用史料分析法对日本神道和神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全面考察。同时,对国内外先行研究中有关海外神社以及日本在东北地区所建神社的相关数据和具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考证。此外,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将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神社所处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以直观的形式加以呈现。在微观层面,以日本殖民统治中国东北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为前提,从日本关东军的“满洲布教”入手,探讨“军队神社”“试点神社”“满铁神社”“开拓神社”“国家神社”等五类神社的实态。在此基础上,对日本殖民统治东北时期的神社创建活动所呈现的特点及影响进行评价。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日本创建大量的海外神社,是日本国家宗教——国家神道布教海外的实践。与日本所实施的直接军事统治和政治统治相比,海外神社的侵略性更加隐蔽。这成为日本文化殖民过程的主要特征。海外神社可以寄托军人的思乡之情,也可以成为社会控制和社会稳定的调节器,也可以是民族凝聚力的凝结剂。神社作为国家神道的代言人,从本质上脱离了作为宗教思想传播的社会性文化场所,而转变为特异时空下被政治化的思想强制牢笼。最终,海外神社成为“殖民文化”的符号。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欧阳德君[3](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研究》文中提出贫困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难题,复杂而且十分重要。反贫困关系到人心向背、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在全世界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在反贫困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世界的反贫困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消除贫困、追求共同富裕的理论,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思想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和借鉴西方反贫困思想的有益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在反贫困理念、反贫困方法等方面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理论渊源;西方的反贫困思想可以从经济学、社会学及综合性等多种理论视角来分析,其有益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借鉴。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贫困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主要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是对其进行理论总结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实践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下大规模缓解贫困。这一时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全国的贫困问题得到了大规模地缓解。二是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发式扶贫。这一时期确立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反贫困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通过实施各种专项反贫困政策,取得了显着成效。三是开发扶贫和社会救助两轮驱动反贫困。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社会救助和开发扶贫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四是新时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脱贫攻坚。这一时期通过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在反贫困领域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历史性成就,我国即将实现从整体上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每个阶段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既是实践探索的过程,也是理论提升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的发展过程。从纵向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迄今为止,经历了初步形成、扩展丰富、深化完善、创新发展等发展阶段。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际,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入手,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反贫困的长期目标,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通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贫困的成功探索,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扩展丰富。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深化完善。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的新篇章,在反贫困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新时代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从横向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强调的是整体视角,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的理论总结,注重一般性的理论反思。其主要的理论框架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必须坚持党对反贫困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反贫困道路,即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国家、社会和个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承担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短期目标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期目标则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是生产力的根本动力、改革的直接动力、政府主导力、社会的参与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等多种力量形成的反贫困强大动力共同作用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反贫困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是反贫困的制度保障;中国的反贫困是世界反贫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的反贫困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国的反贫困也离不开世界,我们的反贫困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必然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人民性、开放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等鲜明的特征以及重要的中国价值和世界价值。在中国价值方面,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当代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的理论指南,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在世界价值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为世界反贫困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这一反贫困实践的理论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总结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杜晶晶[4](2019)在《太岳革命根据地政民工作人员待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太岳革命根据地在经历晋东作战与十二月事变后,于1940年正式成为一块独立的敌后根据地。为适应新形势下全面建设根据地的需要,太岳区开始建立自己的党、政、军领导机构,颁布条例制度。然而,如果没有能够实行决议的人,不论怎样的法令,最后都将成为一纸空文。所以,根据地的成功建设不仅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亦因为根据地政民工作人员辛勤劳作。政民工作人员作为政权与群众之间的纽带,作为提纲决议的实行者与根据地的建设者,为其提供待遇保障对于团结革命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已知有关待遇问题的研究中,其成果多集中于南京国民政府职业人群或军队方面,根据地政民工作人员待遇研究则散见于供给制度研究中。供给制为政民工作人员提供的主要是保障最低生活需求的待遇,多为衣食方面,如粮食、菜金、服装等。除此之外,政民工作人员待遇还应包括教育、医疗、退休抚恤、家庭优待等方面。故而太岳根据地除出台供给标准外,还陆续制定保健条例、产妇婴儿保健办法、家属救济办法等,使待遇内容趋于完善。在长期战争消耗下,太岳革命根据地物力财力严重不足,待遇经费与人民负担成为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成为保障待遇的工作重点。简政、号召节省、组织机关生产均为太岳区解决矛盾所采取的措施,许多待遇还有严格的手续规定以避免浪费。基本保障政民工作人员生活又不使民众负担过重的待遇规定,能够有效平衡待遇经费与民众负担,对于密切团结干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王虎[5](2019)在《苏联专家援甘研究(1950—1960年)》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伊始,中苏缔结同盟条约。为恢复和发展经济,中国政府请求苏联派遣专家来华,苏联开始大规模派遣顾问和专家来到中国参与援助工作。大多数苏联专家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为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除过在中央各部门工作的专家外,其余专家均分布在各省,据估计,十年间,有500多名苏联专家来到甘肃工作,正是在他们的援助下,甘肃在上世纪50年代全面开启了工业现代化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苏联专家来到甘肃参与援助,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建国初,甘肃正处于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在中央经济发展规划和国防战略考量下,借助苏联专家援华的历史机遇,甘肃的重工业、交通、城市规划、国防军工、工程建设、农业、水利、高等教育等方面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全面发展,为甘肃“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基础。作为受援方的甘肃,政府部门和聘请单位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苏联专家的各项规定,并为专家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专家与中方工作人员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苏联专家在甘工作期间与中方人员发生过矛盾,但大多数专家在工作中都表现出了国际主义和敬业精神,真心实意的做好本职工作,为五十年代甘肃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郭常顺[6](2018)在《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接收与重建(1945-1949)》文中认为湖北位于华中腹地,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武汉成为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经济中心,国民党仅次于南京的第二大政治中心,也是国共两党的重要活动区域,其战略地位得以进一步凸显。抗日战争爆发后,湖北,尤其是武汉,成为中日两军浴血奋战、重兵对峙的区域,历时7年之久。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展开对全国各地沦陷区的分区受降。依照国民政府的统一部署,湖北省政府开始了对湖北沦陷区的接收与重建。抗战期间,随着日军的不断进攻,国统区日渐萎缩。湖北省政府最终退守恩施,鄂西国统区开始形成,肩负起拱卫陪都、屏障西南的重任。在省主席陈诚的坚强领导与努力推动下,以“增加生产”、“征购实物”、“物物交换”和“凭证分配”为主要内容的“新湖北建设运动”在鄂西全面展开,当地的工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及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闻名全国,鄂西国统区逐渐得以巩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中共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武装斗争,逐步在沦陷区站稳脚跟,开辟了鄂豫边区,成为鄂省境内与鄂西后方相比肩的两大抗日力量。在此期间,湖北沦陷区被战火覆盖,民众的生命与财产遭到毁灭性打击,损失惨重,鄂省经济元气大伤,已有成果几乎毁于一旦,“百废待兴”成为这一危局的真实写照。1944年后,随着抗战局势的日趋明朗化,国、共、日三方都开始积极布局,日军发动老河口、芷江战役,被国军所击败,中共则派出南下支队经略华中与华南。三方的战略态势出现了有利于中共方面的变化,这对于国民政府而言,鄂省的形势确实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政府开始了对湖北沦陷区的接收。蒋介石出于阻止中共方面接收的目的,积极笼络鄂省境内的伪军头目。在其有力配合下,国军第五与第六战区的部队迅即向湖北沦陷区开进,相继挺进武汉、沙市、宜昌等地,很快便与各地日伪军完成换防。与此同时,湖北省党政军等机构陆续“还治”武汉,隆重举行受降仪式,各县市政府纷纷返回各自辖区,中统、军统也在鄂省积极扩张势力,国民政府在湖北的统治地位得以重新确立。随着“还治”过程接近尾声,湖北省政府开办日军官兵与侨民管理处,对在鄂日俘与日侨展开集中收容与教育,妥善安排其日常生活,并在中央政府与武汉行营的配合下,积极组织运力,顺利将在鄂日俘与日侨遣返回国。面对数量庞大的日伪财产与公产,第六战区相继成立接管日方物资委员会等一系列机构,力求消解战后初期“四大金刚”等无序接收的乱象。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鄂省境内多数日伪财产与公产被省府所掌握,其经济实力得以迅速提升。在此之后,省府对其进行了相关处理,分别予以标卖、发还和充实教育基金,总体过程还算顺利。但是,接收过程中弊案迭出、贪腐横行,财产损失不少,对政府形象与民众观感产生了较大影响。沦陷区经过敌伪7年的蹂躏,各种社会关系亟待调整。大批军民在战时迁往后方,许多日本战犯与汉奸在战后被捕,如何对上述迁返的军民加以妥善安置并给予优抚,对上述战犯与汉奸加以惩治与审判,就成为摆在省府面前的重要课题。省府通过修祠、立碑等方式,对阵亡将士予以褒扬;积极筹措物资,开展优抚活动,给予军烈属物资关怀;办理青年军等退伍军人的复员转业事宜,力求使其各得其所;对过境的外省军民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其顺利还乡;积极改善公教人员的待遇,意在使其安心工作。囿于财力短缺,上述行动未能持续下去。武汉行营设置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以治其罪,收到一定效果,但是在种种因素的干扰下,许多战犯得以逃避审判与惩处。与此同时,战时西迁的学校与企业纷纷返回原址,谋求复校与复业,这一过程较为顺利,但因财力与物力所限,难以正常运作。出于扩大统治基础、加强社会控制的目的,省府采取措施,迅速恢复并发展一系列社团组织。面对战后社会风气的颓势,省府积极开展卫生与防疫工作,以安定人心,消除不稳定因素。在接收开展的同时,收复区的战后重建也陆续步入实施阶段。省府主要着眼于如下领域:(一)通过推进土地陈报复查工作、田赋与营业税划归地方、禁止摊派并举办捐献、合并机构与裁减冗员、市价征粮与禁征民夫、减购军粮与清发粮款等方式,谋求财粮问题的解决(二)积极推进工厂复工与农村复耕,聚焦重点工程,发展特色农业;着力于水利工程与水陆交通的恢复与发展,谋求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三)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邮政与通信网络,沟通各地的联系,以适应战后重建的客观需要(四)在万耀煌“教而后富”思想的引导下,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事业,举办运动会及童子军运动,为鄂省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五)出台“大武汉”建设等一批市政规划,积极开展市政建设,谋求鄂省城市的复兴。上述这些领域受限于人、财、物力的短缺,虽然取得一定进展,对后世产生一定积极影响,但是最终都没能完全实现,着实令人扼腕。总而言之,经过战后四年的努力,湖北收复区的接收大体顺利完成,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统治得以重新确立,此后的战后重建虽然取得了部分成效,但其成效很不明显,逐渐无疾而终,未获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国民政府而言,主观方面,一系列短板束缚其手脚,包括胜利突降,准备不足,手忙脚乱;贪腐横行,行政效率低下;时紧而事繁,短期内难以完成重建等原因;客观方面,则在于国共内战的持续扩大,与战后重建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换言之,即内战与重建矛盾重重,难以兼顾。就在国民政府举步维艰之际,中共实现了对湖北收复区的成功接管。

迈克·施耐德,安东尼·福罗格特,大卫·弗里曼,朱莉·哈斯曼,松田忠雄,拉玛纳,胡安·卡米洛·罗德里格斯,安德烈亚斯·鲁丁格,阿格尼丝·斯蒂安,宋梅,郭鹏超,常力月,郝旭光,朱亚旭,刘启源,历颖超,孙兴恒,张碧凝,王焱[7](2017)在《2017世界核能产业现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回顾(中国例外)全球核电发电量在2016年上升了1.4%,原因是中国增长了23%,尽管核电在发电中的份额停滞在10.5%(-0.2%)。2016年共有10座新核电反应堆启动,其中一半在中国。2017年上半年有两座反应堆发电入网,一座位于中国,另一座位于巴基斯坦(由中国公司承建),后者是世界上第一台开建于福岛核事故之后并运行入网的机组。2016年全球新建动工核反应堆3座,其中两座位于中国,一座位于巴基斯坦(由中国公司承建),与2010年全球新建动工15座(中国10座)的情况相比下降明显。2017年上半年全球仅有一座新建反应堆在印度开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没有。全球在建核反应堆数量连续4年下降,由2013年年末的68座下降到2017年年中的53座(中国20座)。关停与建设延期俄罗斯和美国2016年关停了部分核反应堆,瑞典和韩国也于2017年上半年将其最老的机组关停。韩国新当选总统关闭了一座核电站,并暂停了另外两座核电站的建设。这使其本国核电产业的发展和出口希望陷入危险。目前,有13个国家正在建造新的核反应堆,比WNISR2016报告中少了1个。随着项目管理高层卷入大规模腐败丑闻,巴西Angra-3反应堆的建设被放弃。有37座反应堆的建设进度滞后,其中19座在去年进一步延误。中国也不例外,20座在建反应堆中至少有11座出现了工程延期。有8个在建核电项目已开工建设10年以上,其中3个已有30年。《2016世界核电产业现状报告》指出有17座反应堆计划于2017年启动。截至2017年年中,只有2座启动,而有11座至少要延期至2018年。历史核巨头的破产/救助——核电企业的深度金融危机在发现核电建设项目发生巨额亏损之后,东芝集团为其美国子公司——西屋电气公司申请破产,西屋公司是历史上世界最大的核电建设商。在过去六年里,阿海珐集团累计亏损了123亿美元。法国政府已经向其提供53亿美元的纾困,并继续采取"拆分"策略。阿海珐集团Creusot Forge业务部的大规模质量控制丑闻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对核电产业的信心。主要核电公司的股价遭受侵蚀,信用评级机构调低了他们的信用等级。福岛核事故发生六年后,日本政府开始解除撤离令,以限制飞涨的赔偿费用。灾难总成本的官方估计已从1000亿美元增加到2000亿美元。一项新的独立评估将灾难成本估计为4440亿-6300亿美元(取决于水的除污水平)。只有5座反应堆已经重启。2016年全球风能发电量增长16%、太阳能发电增长30%、核电发电量增长1.4%。风能发电量增长132 TWh、太阳能发电量增长77 TWh,分别是核电35TWh发电量的3.8倍和2.2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球新增发电量的62%。新的可再生能源击败了现有的核能。在智利、墨西哥、摩洛哥、阿联酋和美国,可再生能源拍卖创下了低于30美元/MWh的低价,而2015年美国核电站的平均摊分成本为35.5美元/MWh。

汪洋[8](2017)在《乡村政治:地权变迁中的秩序建构 ——湖北省京山县的个案考察(1949-1956年)》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的中国面临着向现代化转型和取得民族独立自强的问题。本文重点考察的是一个县的农村如何在风云激荡的20世纪中期通过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建构起新的秩序。本文从民国时期的京山县农村基层社会入手,分析了中共最初的农村活动直至领导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在农村的建立过程。本文首先通过传统的文本研究和访谈的结合,分析了传统的乡村秩序怎样陷入困境的。笔者认为在中共大规模的介入到京山县的乡村基层前,农村的秩序面临着很大冲击。这其中有“天”的因素和人为因素带来的生产上的破坏,乡村基层的秩序也面临着匪患的冲击,同时国民党的政权建设出现了内卷化的特征。这种秩序的破坏不仅有着传统王朝的秩序破坏的特征,我们还要看到其中现代化要素的介入反倒使得农村精英向城市转移,匪患的武力加强,内卷化带来的更多干扰性因素,以及外国资本对农业生产的某种冲击。中共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抗日战争大规模介入到京山县的农村基层中的,它所领导的带有全盘性抗争和改造的事业对农村的秩序重归稳定提供了极大助力。这种助力也为中共迅速的取得全国性的胜利提供了帮助。伴随着全面的胜利,中共开始了在京山县农村的更大改造活动。带有革命化理想目标的执政党在地权变迁中,实现了对农村政权和民众心理的重塑,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将自身的意志施加于农村社会之中,从而构建新的秩序。地权变迁中国家利用农业生产体制性的变化,获得了大批的拥护者,建立起稳固的政权组织,同时利用阶级力量的话语在农村开展广泛的动员、教育以及斗争工作,力图对农村社会进行全面性的整合。这种国家与乡村之间的互动,整体而言,国家处于相对主动的一方,多层次的乡村各阶层相对被动,这也是国家力量能不断较为成功介入到基层实施改造的重要原因。同时我们要注意到政策的施行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社会各阶层基于已有的情感认知、利益等因素对国家力量形成了跟随、徘徊、抵抗等现象。这种农民与国家之间的互动既有着农民各阶层一致性的一面,也有着各阶层各不相同的一面。通过对身处其中的社会各阶层,以及干部这一特殊群体在地权变迁中的表现考察,我们可以窥见国家力量在传统因素较强的农村如何试图建构起一个新的符合现代化工业化以及革命理想化需要的世界。

朱美娣[9](2017)在《文化视域下的美国对越心理战研究(1954-1972)》文中指出二战结束之后,社会主义阵营迅速扩大,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加引发美国对共产主义在远东扩展的忧虑。在“多米诺效应”理论影响下,美国开始重新审视紧邻新中国并且在越南北部己经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越南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间的战略意义,从而将越南视为亚洲反共产主义的桥头堡,试图将南越建构成遏制社会主义阵营扩展的前沿阵地。在1954年至1973年美越“巴黎和平协定”签署的近20年里,美国政府在越南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了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心理战。其中越南文化、美国文化在美对越心理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对越南文化的理论认知,还是心理战产品利用越南文化的具体实践,美方都给予了极大重视。本论文基于国内外前辈时贤的研究,充分利用最近解密的档案文献资料,对1954-1972年间美国在越南的心理战从文化的视角进行系统探究。第一章考察越战前美国心理战的演进历程与其文化因素的运用。美国的心理战从独立战争起步,历经美西战争、一战、二战,至冷战早期(1946-1954),不断发展、成熟。它从最初无意识、无组织的实施,到心理战意识逐渐明确、机构初具规模,再到心理战理论认识进一步提升、建立常规指挥机构、培训专门从业人员,理论与配置都逐渐完备。在这个漫长的心理战演进过程中,文化因素逐渐为美方所重视。无论是宣传册、演讲稿、漫画、电影、广播等外在符号的运用,还是鬼神崇拜等内在价值观念的挖掘,都有了较为深入、熟练地运用。特别是将心理战攻势与娱乐文化巧妙结合的做法,充分发挥了心理战“润物细无声”的特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第二章探讨美国介入越南事务及其心理战开展的历史进程与动因,并对美对越心理战中越南文化的利用进行总体概述。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不断扩大使美国十分担忧其远东利益受损。在“多米诺效应”理论指导下,美国开始重视越南反共、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继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决定在越南开展心理战以达到其政治目的。自1954年开始,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历届政府都在越南实施了广泛的心理战,参与心理战的机构包括美国新闻署、中央情报局、美国军方、美驻越大使馆、越南信息部、越南总政治战部等,且它们都有各自的工作机制。美国十分注重利用越南文化来开展心理战,根据越南文化特点,美方运用越南的语言、文学艺术、民族文化等文化样式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战。第三章探究美国心理战对越南儒学思想的利用。越南儒学深受中国儒学影响,虽在理论上并无新的建树,但具有浓重的越南本土色彩,可以说是越南化的儒学。越南儒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家庭伦理思想。它以孝顺父母、感恩父母及传承家族美德为三个重要维度,从而构成越南人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美方心理战产品多以翘首期盼的母亲、柔弱孤独的妻儿形象来极力宣扬男性缺席所造成的家庭、人生悲剧,希望激起男性越共对家庭的责任感、义务感,从而回归家庭,归顺南越的“正义”政府。此外,还以陈兴道、黎利、阮廌这些越南历史上忠君爱国的“民族英雄”来唤起越南民众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感,呼吁越南人反抗越共“奴役”,保卫国家与民族。另外,美方还借用孟子“制其恒产”主张及共产党“土地改革”的成功范例积极支持南越政府开展“土地改革”以实现儒家“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使越南农民大力支持南越政府。第四章是对美国在心理战中利用越南民间信仰情况进行探究。根据越南民间占星术流行的特点,兰斯代尔在1955年开展了“历书计划”,美方心理战机构也到处散播“程状元预言”,引诱民众南下,逃离北越专制统治。除此之外,还利用越南人丧葬、禁忌方面的传统习俗,实施“游荡的鬼魂”计划和“死亡牌黑桃A”计划。前者重在强调潜入南越的越共“客死他乡”及死后随意埋在“无名的墓地”导致鬼魂四处游荡永远得不到安息所带来的恐惧感、羞耻感,促使他们早日投降;后者意在通过散发“黑桃A”于被杀越共尸体及越共出没之处来制造死亡恐惧,瓦解敌人心理防线。第五章以春节和雄王节为例探讨美国在心理战中对越南节日文化的利用。美国利用越南春节合家团聚、辞旧迎新的传统发起“春节运动”来唤起越共和北越士兵的思乡、恋家之情以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并且在呼吁越共高层归正的“大团结运动”中借用越南人的“雄王”崇拜来唤醒越南人的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团结精神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感,从而使他们能够支持南越政府反对北越、统一全国。第六章则探讨美国在对越心理战中对美国文化的运用。为了消解越南人视美国为“入侵者”、“殖民者”的观念,美方一再通过强调自身“和平使者”、“救世主”的使命来建构自己的“越南友邦”形象。他们通过“自由之路行动”来宣扬美国救世主的“慈善”及南越是“自由乐土”的观念;通过渲染南越在美国帮助下逐渐思想自由、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来彰显资本主义“自由世界”发展的理念;通过培养越南民众公民意识、推动南越制定宪法及举行民主选举来推扬资本主义“优越的”民主政治体制。除此之外,美方还以展现自己军事实力的强大、物质的富裕、文明的发达来使越南人相信美越联合是不可战胜的,只要追随美国,反对共产主义,就会享受资本主义的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为此,美国不遗余力资助南越发展医疗、改善卫生条件,发展农业、畜牧业,改革基础教育、技术教育等方面,努力改善越南的民生来赢得越南民众的好感。第七章综合分析美国在越南运用文化开展心理战的效果。虽然心理战的精确效果难以衡量,但是从心理战的主要对象:“敌人”(主要是越共和北越士兵)、非“敌人”(主要是南越普通民众)的反应来看,这些心理战既有成效显着之处,也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美国在越心理战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美、越文化传统的差异、具体实施中诸如专业人员不足、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心理战机构互相的不协调、越共的反美心理战的开展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效果的发挥。总之,美国在越心理战对文化的利用为心理战策略的改进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及教训。它在思想上、理论上对越南文化的认真研究为心理战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尽量融进更多的越南民族文化元素,增强了亲和力、感染力。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特别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美方自身固有的文化优越感、南越政府的腐败、美越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冲突与抵制,都在不同程度上消解了心理战的威力。只有从理论到实践,都切实融合无间,文化才会成为心理战的杀手锏而不是绊脚石。

王佳宁[10](2017)在《抚脉历程——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1988~1992)》文中指出从改革发端,到深化改革呐喊,再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开大阖,其进程中的若干主次、节点值得系统回顾总结。当改革转入全面制度创新的轨道,理性回望来路,梳理40年改革脉络,使改革朝纵深探索,多见成效,少走弯路,减少成本,其意义不言而喻。作为中国经济学品牌期刊,《改革》始终关注中国转型和发展进程,在全国学术期刊中率先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与读者一同见证和回眸中国改革开放征程。本期摘编整理19881992年大事,敬请垂注!

二、今年4月1日──国家将实施粮食质量新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今年4月1日──国家将实施粮食质量新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殖民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的神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先行研究概况
        (一)中国国内研究概况
        (二)日本方面研究概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神道与神社概述
    第一节 神道发展要略
        一、词称溯源
        二、发展历程
    第二节 作为建筑物的神社
        一、构造与样式
        二、社格制度
        三、社会功能
    第三节 作为“超宗教”的神社
        一、明治时期的神社整理
        二、神社祭祀的变革
第二章 神国思想与海外神社
    第一节 海外神社创建的原点
        一、神国思想的内在驱动
        二、神国思想的扭曲变异
    第二节 海外神社类型的多样化
        一、天皇制国家下的神社分类
        二、海外神社的界定与分布
        二、海外神社在中国的萌芽
第三章 “尊皇尚武”的神社:从“满洲开教”到“军队神社”
    第一节 关东军保护下的“满洲开教”
        一、三条教则与教育敕语
        二、军人敕谕与随军布教
        三、对华布教与战地祭祀
    第二节 关东军部队内的“军队神社”
        一、供奉间谍的护国神社
        二、731部队里的东乡神社
        三、国界线上的东宁神社
        四、军事要塞里的守护神社
        五、“军队神社”特点
第四章 不断扩张的神社:从“试点神社”到“开拓神社”
    第一节 关东州时期的“试点神社”
        一、“关东州”的界定
        二、扩张期的神社制度
        三、“试点神社”概述
        四、“试点神社”特点
    第二节 “满铁”资助下的“满铁神社”
        一、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与满铁附属地
        二、神社行政与总体布局
        三、时代印记里的安东神社
        四、都市中心里的新京神社
        五、铁路要线上的奉天神社
        六、辽东湾内的营口神社
        七、千金山上的抚顺神社
        八、农事试验场里的公主岭神社
    第三节 “满洲开拓构想”下的“开拓神社”
        一、日本“满洲移民”概述
        二、“移民提案”与“一团一社”
        三、弥荣开拓团与弥荣神社
        四、城子河开拓团与城子河神社
        五、“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与船上神社
        六、镜泊学园与镜泊神社
        七、“麻山事件”与哈达河神社
第五章 伪满洲国法西斯文化专制的象征
    第一节 法西斯文化专制的强化
        一、神职教育与祭祀官养成计划
        二、国民精神总动员与慰灵祭
        三、伪满“靖国神社”——建国忠灵庙
        四、伪满“国家神社”——建国神庙
    第二节 国家神道思想的歧途
        一、国家神社的角色转变
        二、战后的逆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东北地区神社列表
附录二:日本开拓团大事记
附录三:神道文化大事年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分析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思想
    二、理论渊源: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
    三、理论借鉴:借鉴西方反贫困思想的有益内容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实践历程
    一、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下大规模缓解贫困(1978-1986 年)
    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发式扶贫(1986-2007 年)
    三、开发扶贫和社会救助两轮驱动反贫困(2007-2012 年)
    四、新时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脱贫攻坚(2012 年-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扩展丰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深化完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主要框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基本方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道路选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承担主体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发展目标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实践动力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可靠保障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国际参与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特征与价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特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4)太岳革命根据地政民工作人员待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2.1 专着与史料整理方面
        1.2.2 论文方面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研究地域界定
        1.4.2 研究时间界定
        1.4.3 研究对象界定
第一章 根据地概况
    1.1 根据地创建与发展
        1.1.1 创建时期
        1.1.2 发展时期
    1.2 根据地行政区划与管辖范围
    1.3 根据地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
第二章 根据地政民工作人员具体待遇
    2.1 政民工作人员基本待遇
        2.1.1 “食”的待遇
        2.1.2 “衣”的待遇
        2.1.3 “行”及其他基本待遇
    2.2 政民工作人员医疗保健、退休抚恤待遇
    2.3 政民工作人员教育与奖励待遇
    2.4 女性工作人员待遇
    2.5 政民工作人员家属待遇
第三章 根据地政民工作人员待遇特点
    3.1 平等而非绝对平均
    3.2 边实践边完善
    3.3 物质待遇与精神鼓励并重
    3.4 优待技术人员
    3.5 严格的制度化管理
第四章 根据地政民工作人员待遇制度建设的影响
    4.1 积极效应
        4.1.1 基本保障了政民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生活
        4.1.2 有效团结政民力量
    4.2 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苏联专家援甘研究(1950—196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苏联专家援助甘肃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援华历史过程
    第二节 中央的战略考量
    第三节 甘肃建设的优势和困境
第二章 苏联专家在甘肃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苏联专家来甘人数与工作方式
    第二节 苏联专家的实际待遇、生活条件和家属安排
    第三节 与苏联专家的友谊、矛盾及工作环境变化
第三章 苏联专家援助的主要领域
    第一节 苏联专家参与建设的重工业企业
    第二节 苏联专家参与建设的铁路和航空
    第三节 苏联专家参与兰州的城市规划
第四章 苏联专家撤离甘肃
    第一节 苏联撤走专家的原因
    第二节 苏联专家撤离甘肃的过程和影响
    第三节 对苏联专家援甘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接收与重建(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一章 抗战胜利前后的湖北概况
    一、鄂西国统区的形成与巩固
    二、湖北境内中共力量的增长
    三、沦陷区的百废待兴
    四、胜利前夕的湖北军事态势
    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湖北沦陷区的接收
    一、国军挺进沦陷区与日伪军换防
    二、湖北党政军等机构的陆续“还治”
    三、对日俘与日侨的遣返与处置
    四、对日伪财产与公产的接收与处理
    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重建(上)
    一、对敌后迁回军民的安置与优抚
    二、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与惩处
    三、西迁学校及企业的复校与复业
    四、一系列社团组织的恢复
    五、卫生与防疫工作的开展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重建(下)
    一、财政与粮政问题的解决
    二、工农业、水利与交通的恢复与发展
    三、邮政与通信网络的构建
    四、教育领域的恢复工作
    五、新市政规划的出台与实施
    小结
第五章 湖北收复区接收与重建之评估
    一、接收与重建之成效评估
    二、成效不显着之肇因所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乡村政治:地权变迁中的秩序建构 ——湖北省京山县的个案考察(1949-1956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已有研究成果的述评
    三、研究的区域和时间的界定
    四、本文研究内容、方法与材料来源
    五、本文研究重难点
    六、本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失序与混沌:生态恶化的乡村社会
    第一节 天灾抑或人祸?
        一、水旱连年
        二、战事:雪上加霜
        三、灾害应对
    第二节 匪患肆虐
        一、流匪如风
        二、“土”匪横行
    第三节 失败的政权建设
        一、失衡的职能
        二、保甲组织:名实难副
        三、政治人物难称其职
    第四节 农民经济状况与行为选择
        一、收不抵支
        二、向何处去?
第二章 革命走进乡村:从边缘到中心
    第一节 革命初临
        一、董必武的学生
        二、革命活动
    第二节: 抗日战争:革命走向中心
        一、汉流组织的帮助
        二、陈大姐与李司令
    第三节 革命支前:从翻深到翻身
        一、支前任务
        二、支前中的问题
第三章 地权变动下的国家权力
    第一节 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的实现
        一、急性土改
        二、京山县土改概况
        三、京山县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第二节 地权变迁中的权力体系构建
        一、京山县乡村权力的网络体系
        二、基层建党办社
    第三节 生产环节中的国家权力
        一、干部领导生产
        二、生产中的政治选举与表达
        三、生产中的政治教育
        四、生产中的家庭
第四章 地权变迁下的情感、阶级与利益
    第一节 亲不亲,阶级分
        一、情感与观念之惑
        二、阶级觉悟:同姓敌人与异姓兄弟
        三、阶级身份的划分
    第二节 身份与话语:合作化时代的双重工具化运用
        一、组织起来
        二、“揩油”:阶级话语的武器
        三、谁在反对?
第五章 乡村的领导者:国家的干部
    第一节 干部配置
        一、土改前后干部的构成与流动
        二、党员干部:红与专的要求
    第二节 干部培训
        一、整风培训:身份认同
        二、学习领导合作化
        三、学习与规训
    第三节 干部问题
        一、人际交往:阶级意识不清
        二、贪污腐化
        三、作风问题
    第四节 处于国家与乡村间的干部
第六章 阶级斗争:秩序的维护
    第一节 狂风暴雨
        一、对敌斗争:“关管杀”
        二、难以过关:自我了结
    第二节 暗处的敌人
        一、混入生产组织的阴谋
        二、乡间案件幕后黑手
        三、农民的心思
    第三节 民间信仰的隐伏
        一、民间信仰组织的基础
        二、清理会道门组织与两种话语
        三、剪不断,理还乱
结语
    一、新秩序的来龙去脉
    二、历史与现实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9)文化视域下的美国对越心理战研究(1954-197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由来、意义及相关界定
        (一) 选题由来
        (二) 选题意义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三、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创新
        (一) 主要问题
        (二) 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越战前美国的心理战
    第一节 越战前美国心理战的演进
        一、发轫期:独立战争至美西战争
        二、发展期:第一、二次世界大战间
        三、提升期:冷战期间(1946-1954)
    第二节 越战前美国心理战中文化因素的运用
        一、外在符号层:文学艺术与宣传
        二、内在价值层:民间信仰与禁忌
    小结
第二章 冷战与美国在越心理战
    第一节 越南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展与越南战略地位的提升
        二、冷战形势下美国对心理战的强化
        三、越南的内部形势
    第二节 美国在越心理战的演进及机构变迁
        一、以“爱民行动”为中心的初创期(1954-1959)
        二、以“反叛乱”为重心的发展期(1960-1963)
        三、以“绥靖”为首务的整合提升期(1964-1969)
        四、尾声(1969-1972):谋求和平
    第三节 越南文化与美国的心理战战略
        一、美国对越南文化的体认
        二、美国对越心理战运用越南文化概观
    小结
第三章 越南儒学思想与心理战
    第一节 “归正运动”与越南人的家庭伦理观念
        一、“归正运动”的设计及实施
        二、“归正运动”中的“家庭伦理”
    第二节 “民族英雄”宣传中的忠君爱国思想
        一、“陈兴道”
        二、“黎利”
        三、“阮廌”
    第三节 “土地改革运动”与儒家“制民恒产”思想
        一、“土地改革运动”的出台及实施
        二、“土地改革运动”与“制民恒产”
    小结
第四章 越南的民间信仰与心理战
    第一节 “预言”与占卜
        一、“1955历书”计划
        二、“程状元预言”
    第二节 “游荡的鬼魂”计划与丧葬禁忌
        一、“客死他乡”
        二、“无名墓地”
    第三节 死亡牌“黑桃A计划”
        一、“黑桃A”的由来
        二、“黑桃A计划”的实施
    小结
第五章 越南节日文化与心理战
    第一节 “春节运动”
        一、“春节运动”的开展
        二、“春节运动”中的文化符号
    第二节 “雄王节”与“大团结运动”
        一、“大团结运动”
        二、越南的“雄王”崇拜
    小结
第六章 “美国文化”与心理战
    第一节 “友邦”形象的树立
        一、“和平使者”
        二、“救世主”
        三、强大可靠的“友邦”
    第二节 “自由世界”的建构
        一、“自由之路行动”
        二、“南越”:“自由的乐土”
    第三节 选举与民主制度
        一、公民意识的树立及宪法的颁布
        二、选举制度的推广
    小结
第七章 文化利用与冲突:美国在越心理战评估
    第一节 文化利用:美国在越心理战的成效
        一、“敌人”的反应
        二、南越普通民众的反应
    第二节 文化冲突:美国在越心理战的诸多问题
        一、文化观念的轩轾
        二、具体实施中的诸多问题
        三、越共的反美心理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抚脉历程——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1988~1992)(论文提纲范文)

1988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989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90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91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92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四、今年4月1日──国家将实施粮食质量新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殖民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的神社研究[D]. 石晨曦.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研究[D]. 欧阳德君.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4]太岳革命根据地政民工作人员待遇问题研究[D]. 杜晶晶. 山西大学, 2019(01)
  • [5]苏联专家援甘研究(1950—1960年)[D]. 王虎.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6]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接收与重建(1945-1949)[D]. 郭常顺.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7]2017世界核能产业现状报告[A]. 迈克·施耐德,安东尼·福罗格特,大卫·弗里曼,朱莉·哈斯曼,松田忠雄,拉玛纳,胡安·卡米洛·罗德里格斯,安德烈亚斯·鲁丁格,阿格尼丝·斯蒂安,宋梅,郭鹏超,常力月,郝旭光,朱亚旭,刘启源,历颖超,孙兴恒,张碧凝,王焱. 全球核能产业发展报告(2017), 2017
  • [8]乡村政治:地权变迁中的秩序建构 ——湖北省京山县的个案考察(1949-1956年)[D]. 汪洋. 武汉大学, 2017(06)
  • [9]文化视域下的美国对越心理战研究(1954-1972)[D]. 朱美娣. 武汉大学, 2017(06)
  • [10]抚脉历程——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1988~1992)[J]. 王佳宁. 改革, 2017(02)

标签:;  ;  ;  ;  ;  

今年4月1日——国家将实施粮食质量新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