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机电设备招标局局长贺新春

黑龙江省机电设备招标局局长贺新春

一、黑龙江省机电设备招标局局长新年祝辞(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文世芳[2](2017)在《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总结历史上封闭保守的深刻教训,勇于面对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充分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行不通、闭关自守实现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虚心学习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这个伟大觉醒的重要内容,对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探索而成,从改革开放之初一步一步摸索而来。探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可以从改革开放史中寻求历史的逻辑、问题的病灶和成功的钥匙。因此,从改革开放之初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和借鉴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从开放和改革的相互关系及国际经验视角探求改革开放开启并获得成功的原因,对当前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这些正是论文致力于探求的深层次问题。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小结。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意义,研究的现状、问题,研究的资料准备、特点,研究的方法、思路,研究的目标、方向。第一章,主要讨论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考察整个社会,国民经济遭受重创,人民生活在温饱线上长期徘徊,社会各界渴望变革;考量党内状况,使命意识空前觉醒,执政危机意识日渐浓厚,全党洋溢着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的情绪;环顾世界局势,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在两极格局下存在寻求多极化的内在张力,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迅猛发展后进入滞胀阶段,亟需产业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树立了发展榜样,调整和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潮流。特定的历史条件,给中国指明了方向:旧的道路难以为继,变革已是民心所向,国际形势为迎接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登上国际大舞台提供了历史契机。一种历史的合力,悄然引导着中国朝着改革与开放的道路走去,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条件生成。第二章,主要讨论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共逐渐扩大对外交流,冷眼向洋看世界,以世界为参照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党内和思想理论界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已经不可抑制。中共高层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对世界局势作出新的研判,认为存在长时段和平发展的可能。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中共又逐渐从“左”的迷雾中走出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工作重心开始务实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倾斜。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把握世界发展脉搏,派出大批对外考察的“侦察兵”了解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研究中国应有的对策,部署理论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国外情况。特别是派团对外考察是中共高层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央政治局从听取和讨论考察汇报开始,改革开放的思想在酝酿中逐渐生根发芽,经过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的两次大讨论,改革开放决策呼之欲出。第三章,主要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经过对盲目冒进的反思,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深化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过程。经过1979年对盲目引进和吸收外资的反思,在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思考、讨论以及初步实施中,中共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行了总结深化,制定了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的对外引进规定、吸收外资政策、对外考察办法、国民经济计划。在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改革试点和探索中,中共对建设四个现代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在政策上、试点上、理论上都有重大的转变。在政策上,提出经济政策的三大转变,要求逐步实现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转型;在试点上,创办经济特区,使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从某个领域的试点转换为更深层次的综合性改革试点;在理论上,从四个现代化转变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将“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统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指导性思想。第四章,主要讨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逐步由引进技术、外资和管理经验,朝着更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国际组织发展经济经验以及引进国外智力发展和深化,并最终推动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过程。结合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中共高层的支持和部署下,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和理论以及联邦德国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法国经济计划化理论等,成为中国考察和学习借鉴的重点内容。布鲁斯和奥塔·锡克等东欧经济学家的来访,在中国掀起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改革理论的热潮。在改革开放实践的锻炼和理论探讨的熏陶中,中国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终于在1984年莫干山会议上崛起,逐渐承担起为改革建言献策的使命。在和思想理论界的良性互动中,中共终于克服各种困难,出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方向的探索获得巨大成功,以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为重点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巴山轮会议为标志,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小结,主要对论文作一概括性总结,集中探讨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如何被中共重视、学习和吸收,形成了什么样的原则和路径;究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积累了哪些重要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有哪些重要启示。为确保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好的效果,中共在探索之中确立和完善了自力更生为主、积极争取外援,取长补短、保持优势,多方学习、反复比较,解放思想、谨慎渐进等基本原则;形成了从境外经验的学习了解、到决策层多渠道掌握信息、到中共高层利用境外经验进行决策、到中层和基层干部掌握境外先进经验的上下贯通、良性互动的路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成为改革的先声;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出台和具体政策不断完善;促进了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的突破;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历史关头,分析研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能带来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改革应该如何优化调查研究,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如何重视基础性工作。

陈永华(Chan Wing Wah)[3](2017)在《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文中提出中国人移民外地的历史悠久而且漂洋过海无处不到,所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华人移民异地先侨居,後发展为落地生根,与当地非华族主体共存共荣,渐次融入主流社会。他们把中国文化习惯、物质文明带到异地,经历多年累积构建而成当地多元化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一分子。同时华侨散布各国,进一步把中国文化发展为世界性的中华文化。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历史研究可追朔100年前之清末民初。但由於华侨华人事务、活动繁多,分布的地域国家也非常广泛。於是有着众多可供历史研究的选材下,多数学者的着作是华侨在某国家、某地区生活状况的国别史,或是专科领域的教育、媒体、经济、宗教和社团等,或是专题专案的关於成功企业家、革命家(对中国近代政治而言)、某类物质文明或个别乡族文化。对於海外中华商会或某国家中华商会的专门研究是稀少。发掘海外中华商会的重要性,是近年的事。中国在开放改革後,市场经济重新成为中国经济的另一半。商业活动、商人和商会又在国内蓬勃起来,连带推动对近现代中国商业活动和商人组织的经济、社会功能的研究。对中国的商业、商人、商人组织的活动和历史展开研究,除了在中国近现代史有学术价值外,实际重要意义是帮助中国寻找一条合适自已的经济发展之路。在20世纪末的90年代,着名历史学家章开沅领导团队对中国商会历史作出大规模系统性的研究,继而引发连串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商会研究热潮。进入21世纪,全球急速一体化使中国对世界经济开放的政策加大力度。政府修改了 20世纪90年代的“引进来、走出去”的被动战略转变为21世纪的主动方式“走出去、引进来”。在上世纪末,中国“崛起”的现象已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在未来10年中国对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再度攀昇是可以预期的。另一个影响中国和印尼的关系而又与印尼中华商会相关的是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中、印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与世界华商网络接轨。同时段中国商会学者也发现中国的商会组织随华侨移民海外,并且已经自然发展成为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中华商会网路。他们在中国商会的档案中也发现中国的商会与各地海外中华商会曾经有着长期紧密的关系和通讯。因而在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内着名华侨历史研究大学的支持下对海外中华商会(南洋区)的专门研究。南洋区是中国人最早移民也是最多华侨的地域,其中以印尼为最突出。估计印尼华人人口在1000万以上,是中国以外最大华人族群的居住国,当地华商更是印尼经济的主力。可是至今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研究是稀少。在众多印尼国别史上,学者往往侧重於教育、经济、宗教等明显社会议题的论述。即使在社团的研究论着中,有关印尼中华商会的内容也是稍有涉及,通常是放在业缘社团中的一栏目,给予小篇讨论。从而忽视了中华商会对中国、印尼关系和印尼华人近今100多年历史的重要贡献。论文是采用“总体式”专题研究的方法。印尼中华商会定义为:由印尼华侨华人在印尼成立的商会,组织成员为华商,商会主要服务对象为华侨华人,并承传着中华文化。总体史强调宏观的、综合的、长时段的研究。把握和审视是宏觐的,切入是微观的,描述是全方位的,观察包括了“时段性”和“统合长时段”性两种。在研究分析时也可用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的说,论文是对印尼中华商会和活跃其中的商人进行研究。透过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研究看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联系,看印尼中华商会与上述三个政社群体之间的关系,看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论文选择了“中、印关系”作为宏观环境的切入角度,以在过去115年内中、印关系和中华商会的重要事件作为分时段的指标。经过四章的“时段”性分析,清楚显示了印尼中华商会在不同的时段,都对中国近现代史里的中、印关系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时段,她的角色扮演和功能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对中、印关系中的三大政社群体,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人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最後,综合各时段的研究结果显示出一个动态式的观察来,它成为评论印尼中华商会对中、印关系的总体作用的基础。在中国、印尼近今115年的历史里,两国的内、外政局急剧变化带动着中、印关系的起伏。生存在中、印两国之间的印尼华侨华人固然是两地关系的重要元素之一。在20世纪前,印尼华侨可以说是中、印关系的始祖。到了清末之後,中国和印尼两地政府才成为中、印关系的主导者。由清末至1958年,当时代表着华侨的总机构-印尼中华总商会承担着重大的时代任命,带领着印尼华族在异国生存,维繋着与中国、印尼两国政府和华侨民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後进行社会主义建国,政府没有使用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印关系里发挥功能。不幸地,在1965年印尼军事强人苏哈托施行邀进的同化华人政策,取缔了所有华人社团包括中华商会在内。从此时计算,印尼中华商会消失了 36年,到苏哈托被推翻下台三年後的2001年才得以复办。在进入21世纪初的15年,印尼中华商会再度在中、印尼关系中发挥她专长的经济功能,成就不少中、印经济贸易合作的成绩,使印尼渡过国家经济重大危机及帮助中、印两国修补过去的历史伤痕,为两国建立全面的战略性夥伴关系出了一分力。总的来说,印尼中华商会在历史的激流里,仍能保持她在中、印关系中的重要位置是靠着他们儒商智慧和坚毅的精神。她使用“三赢”的方程式使三个主角,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群,同得益处,其中以经济益处为最基本;并适时地调和这三方面的关系,减少矛盾冲突,加强政治互信,为华侨和中华商会寻求最大的生存空间。在21世纪未来的中、印关系,相信印尼中华商会也会采用这个曾经被长期使用并证实为有效的“三赢”方程式去做出贡献。而且在2015年中、印两国刚宣布了两国的长期经济大战略後,“一带一路”遇上“海洋经济”,明显展示了双方在国家经济发展方面有非常强的互补性。以中、印关系现时的良好走势看,印尼中华商会在调谐印尼华人与中、印政府的关系是较为容易。但印尼中华商会的三赢方案并不是必胜的。从四个歴史时段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中华商会的作用和“三赢方案”成效与当时“印尼华人国家认同”的争议情度有密切的关系。印尼中华商会的功能作用基本上是经济性质。但在不同时段的中、印内外政治环境形成不同的中、印关系状态时,三个主角,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群会赋予它额外的政治、外交、社会文教等其他重要任务,调教着它在不同时段的角色。印尼中华商会未来的挑战仍然是在“印尼华人的国家认同”争议。2015年7月一批“反华人”的人士组成了“原住民党”,并故意在8月17日印尼国庆日宣布,制造声势。现今世代,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国家有责任对国民作出一生的教育、照顾和保护,换取的是国民必须向国家效忠。是一种法理上的承诺。入了外国籍的华人对国家效忠必定是他们的国籍国,是法理上必须要做。如果他们的行为有损国籍国的利益时,必被定为叛国罪行。但在法理以外的感情归属,则各地民族和各人也有不同。人类的情感归属效忠对象可能是出.生国、或是居住国、或是祖籍国,甚至是宗教信仰。但不竟华人问题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敏感问题。中、印关系的三大主角,中、印两国政府和代表印尼华人的重要社圑,必须要合作,共同面对,主动地去解决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笔者以印尼中华商会为历史研究个案,在论文开始写作之前,并未感到使用“总体史”研究范式的特点和好处。但使用後,意识到它是研究专题个案的很好方法。采用了“总体史式”的方法,能把印尼中华商会的特性和历史角色看得明白,也能总结出印尼中华商会“成功”、“失败”的因素和导致她在近今115年的中、印关系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因。继而本着“监古知今”学习历史的态度,推论印尼中华总商会在21世纪中、印关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相信此论文不单是一篇对印尼中华商会多面的专题研究,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印经济史、社会史和外交史的一篇辅助参考。

阮青进(NGUYEN THANH TIEN)[4](2015)在《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研究(1991-2014)》文中认为在当今的国际与地区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国际关系与合作已经成为一个与世界各国利益密切相关的因素。在合作过程中,各国各民族或多或少对国际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通过发展国际关系与合作,各国也能够从中得到政治和经济利益。冷战结束后,在国际关系中,除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关系以外,各国政府也日益重视文化交流与合作。而且,文化交流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越来越彰显。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的友好关系基础上得到发展。反过来,文化交流的发展也有助于推进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关系以及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并且,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从而使得自己文化更加丰富多样。此外,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文化交流还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载体,为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提升国家的形象和扩大影响力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关于在文化交流领域内的关系研究也就成为了国际关系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这项研究工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各个国家在文化交流中所采取的战略以及形成的实际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说对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到目前为止,中国与越南学术界对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国在政治外交和经贸领域的合作上,而很少涉及中越文化交流的专门研究。鉴于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研究的现状,本文试图对这一阶段的中越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两国文化外交政策、两国文化交流的基础和历程、两国文化上多领域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探讨,形成关于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文化交流合作较为系统的认识。同时,本文也对新时期两国文化交流作出评价,并为进一步促进今后两国文化交流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和一些思考。整篇论文是由绪论、主体部分六章和结论构成的。绪论部分分别介绍了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等内容。第一章是邦交正常化以前中越文化交流回顾。中越文化交流有悠久的历史。两国是山水相依的邻邦,具有便利的交往条件。众所周知,中越两国人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交流。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两国文化交流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连绵不绝。交流活动有助于两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增进彼此之间的互相了解。因此,这一部分对历史上两国文化关系的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的问题进行了回顾。与此同时,该部分也陈述了中越文化交流的暂时中断以及两国文化交流恢复的过程,在纵观中越文化关系史的基础上来分析当代两国文化合作的经验教训。第二章论述了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文化交流的基础。在新时期中越两国政治关系快速恢复和发展的同时,两国领导人也十分重视双方文化交流活动。双方领导已经对推动两国文化交流的发展达成了共识。两国政府签署了文化协定以及各项文化协定实施计划,为双方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提供法理依据。这就为中越文化交流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文化外交在各国对外政策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国家为推动本国文化走向世界,在国外扩大自己的利益和影响力而制定了文化外交战略。同时,各国政府还为成功实施文化外交的战略而提出了多个措施,大力利用文化软实力来实现国家利益。中国和越南也不是例外。因此,本文分别对中国文化外交以及越南文化外交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中越文化外交战略与两国文化交流活动的关系。不难看出,文化外交战略的关键就是对外文化交流的战略。换言之,文化交流是文化外交的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大部分是在文化外交战略的指导下而展开的。从此角度看,可见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文化外交战略也就是两国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第三章对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文化交流的历程进行了探讨。纵观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文化交流的历程,可以把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两国邦交正常化至20世纪90年代末(1991年至1999年),中越文化交流经历了一个从迅速恢复到全面发展的阶段。二是自2000年至今,中越文化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在两国政府指导下,双方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极为密切,交流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论述了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从中越两国在教育、影视、图书出版、文学艺术、体育、旅游、青年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过程的探讨,可见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文化交流活动较为活跃。交流的内容及形式丰富多样,多层次,多色彩,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交流的程度越来越深化。这就充分表明两国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门已经把双方所签署的文化协定和文化协定实施计划全面落实,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的各个项目。可以说,两国间在文化领域上的交流与合作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在两国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如中越文化交流不平衡,一些来自历史问题的障碍对双方文化交流合作产生不利的影响等。第六章是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文化交流的评价与思考。笔者认为,在研究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间关系时,中越两国学术界主要集中探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交流合作问题。他们对两国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几乎还没进行深入研究和做出评价。因此,在本文的最后一章,在上文所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力图对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做出初步评价,并为进一步加强两国间文化交流合作提出一些思考及建议。结论部分对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文化交流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强调,同时再次肯定文化交流对促进中越两国文化和中越友好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殷允岭[5](2014)在《“雪龙号”纪实(二)》文中研究说明六、百年之梦在圣贤云集的东方——泱泱大中国,早就出现过"飞天"的梦想,牛郎织女,早做了先遣。《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先生,更是一个筋斗打到了南天之柱,以小解做了记号。虽然那事件之诠释矮化了悟空,将天柱讲为佛之一指,那也不过是作家弘扬佛教,尊崇佛法无边、法眼通天、天下之大,莫非佛土之哲学阐解。龙磐虎踞,傲视四方,大唐东土,难免有悟

蒋华杰[6](2014)在《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研究(1960-1978)》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重点探讨1960年到1978年间,参与全球冷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通过规划和实施涵盖军事、工交基础设施、农业、教育和医疗五个领域的一系列援助项目,力图在制度和观念层面上以自身民族国家解放和社会经济重建经验影响非殖民化进程中的非洲国家。文章主体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分析冷战背景下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政策的演变脉络。第二章探讨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军事援助,以中国军事专家培训赞比亚国防军为案例,分析中国军事专家如何在非洲利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将非洲国家的“资本主义军队”改造成“人民军队”。第三章叙述的重心是中国如何在对非洲国家的工业、交通成套项目的援建中实践和传授自身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大庆”经验,并以此让非洲国家工业发展实现“多快好省”和“自力更生”,重点分析的案例是坦赞铁路。第四章关注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农业援助,并以1970年代顶替台湾在非农耕队为个案,考察中国通过农业援助力图将大寨农业模式移植到非洲的过程及结果。第五章探讨中国对非洲国家实行的教育援助,重点围绕中国培训非洲留学生和实习生的过程和结果展开论述,并以此检视毛泽东教育模式在非洲学生身上的成败及其原因。第六章的内容集中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通过派遣医疗队对非洲国家进行的医疗援助,中国医疗队通过派遣赤脚医生、设点、巡回医疗、宣传毛泽东思想、培训当地医生等方式实践了以社会主义合作医疗为基础的“革命卫生道路”,但最终的结果喜忧参半。中国对非援助的行为与通常所定义的发展援助有很大的区别。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全球冷战的诸多对外政策行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非援助行为不仅是中国所执行的国际反帝反修统一战线的政策工具,它还具备了输出自身社会经济发展道路这一冷战行为特征。输出中国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发展模式、并扩大中国在非洲的政治影响,让非洲国家学习中国的道路,以此巩固中共在国内的执政合法性并与美苏等冷战对手在非洲进行角逐,乃是中国对非援助中的核心利益。中国对非援助因此构成了有关冷战时期大国在第三世界地区的干涉和活动的历史叙述的重要内容。中国关于自身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经验并未最终被非洲国家接受和实践,其背后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政治、国际关系因素造成的阻碍,也有社会制度、种族、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刘杰[7](2013)在《权力结构与个体行动:公务员日常公务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公务员口常公务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以权力场为核心概念,通过对五级政府公务员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从整体的、过程的、具象的角度力图对公务员日常公务行为及其特征做出解释,从更微观的视角、更可视的前台、更务实的角度观察和反思政府运行。本文核心观点是:公务员日常公务行为可以分为三类:文字行为、会议行为和走访行为(包含检查、接待和跑项目),从历史上看,这些行为方式是由权力场决定的,从现实来看,当前的权力场决定了这些行为方式的特征。所谓“权力场”即是特定的价值结构、组织架构、权力运作的综合。本文主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公务员每天在干什么?即从口常行为的角度,公务员每天从事哪些公务活动,如何对这些活动进行归纳、概括和描述?第二、为何以这些方式行使公务?各种日常公务行为是如何形成并固化的?第三、当前公务员这种行为方式的特征何在,其原因又是什么?研究表明:第一、各级政府公务员日常公务行为具有内容上的可视性和结构上的同质性。各级公务员日常公务活动主要是写文字、开会和走访接待,这三类行为成为其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字写作主要包括以文对人、以文对事和以文对文三类,在文学性、政治性、行政性三色之间寻求光谱的最佳组合,但三者存在很大的冲突,很难一致。开会包括决策性会议、协调性会议、执行性会议、交流性会议和象征性会议,对不同类型的会议有不同的偏好和动机,组织会议要从政治性、行政性、技术性三个角度实现统一。检查、接待和走访则同样具有普遍性。这三类行为具有鲜明的特征,在物理特征上表现为量的不断增加,在功能特征上最大的特点是行为过程中的偏离,即对原有功能的一种偏离甚至走向反面,主要表现为文字的具文主义、会议的低效锁定和走访的异化。这类行为是几乎所有公务员的工作方式,可以说是“朝野一致”、“官兵一致”、“四海一致”第二、通过对文字、会议和走访行为的历史追溯,表明这三类行为方式由历史上的权力场决定,具有必然性。公务行为方式的产生和变迁,是历史上的权力场所决定的,取决于政治组织架构的设计、政治权力关系格局和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服从和服务于特定的政治价值、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文字对于公共权力具有载体关系,是权力得以实现的要素之一,文字塑造了权力的合法性,实现了权力的秩序化,也实现了权力的理性化。文字是科层结构运行的前提,是科层结构展开的支撑。会议是权力的运行方式,是权力合法性的最主要标志,会议和科层组织存在着天然的关系,特别是在现代议会政治和政党政治生活中更是如此。检查和接待、跑关系也伴随着公共权力在科层体系的分化和延伸而得以发展,这些行为和官本位的组织结构、政治文化也有密切的关联。因此,文字、会议、走访必然与公务员不可分割。第二、当前公务行为的特征是由当前权力场所决定的。当前的权力场,既有传统权力场对权力合法化、理性化、秩序化的要求,对科层结构展开和巩固的诉求,又具有新的面貌。一是集权约束,包括社会集权、府际集权和个体集权,二是科层内卷,即人员、机构、管墀上不断扩张,但结构却没有得到优化,二是文化惯性,即级别崇拜、运动治理和公私混合的影响。这些新的变化对公务员行为形成了三个法则:老大法则,即领导和上级的意志主导公务员行为。模糊法则,即以工作量而不是质来证明机构地位。惰性法则,即官场文化的影响。而这三个法则决定了行为特征的诸多方面。最后,本文还探讨了行为方式改进的可能。从对当前公务员口常公务行为的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存在着普遍的低效。在既定的权力场结构下,可以从技术层面对公务员行为方式及其效率进行有限的改进。但从长远来看,需要对权力场进行周期性的改良,以使公务行为保持一定的效率,维系政府运行的有效。

董赤[8](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指出“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贺延辉[9](2010)在《俄罗斯图书馆政策法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在俄罗斯社会制度转型和世界图书馆事业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影响下,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历了危机、复苏、振兴等阶段。苏联图书馆发展模式被抛弃,俄罗斯着手建立适合国家新政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模式,并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现图书馆事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这一切的变化都是由俄罗斯图书馆政策、图书馆法律法规给予导向、规范和保障的。俄罗斯图书馆政策法规对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具有导向性、控制性、协调性、管理性的作用,是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因此,通过对俄罗斯图书馆政策法规的研究,可以了解和认识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变化的全貌。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社会环境下,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国家宏观管理政策的根本转变,俄罗斯新的图书馆事业管理和发展模式的形成,以及为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而制定的各项图书馆政策、图书馆法律法规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借鉴和参考意义。本文所突破的重点,一是在总结苏联图书馆政策法规特点的基础上,评价苏联图书馆政策法规的成败得失,客观认识苏联图书馆事业成就与不足,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评说,展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未来;二是探寻俄罗斯国家宏观图书馆管理政策从苏联时期的“集权”模式到如今“分权”模式转变的制度因素和图书馆事业因素,定位俄罗斯“国家-社会”图书馆管理模式,三是中俄两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具有可比性,通过对俄罗斯图书馆政策法规制定实施的研究,归纳出对我国图书馆立法的几点启示,解决我国图书馆立法中存在的难题。全文分为9部分内容,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分为7章。逻辑思路和结构为:从苏联时期的图书馆政策法规入手,在分析、评价苏联图书馆政策法规的特点基础上,首先剖析和揭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图书馆国家宏观管理政策的转变,分析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分权管理政策的利弊,探索当今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国家-社会”管理模式的确立,进而围绕社会转型后俄罗斯图书馆事业改革发展变化展开对俄罗斯图书馆政策内容、俄罗斯图书馆法制建设状况、图书馆职业活动进行全方位研究论述,最后,对比中俄两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从俄罗斯图书馆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中得出有利于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启示。

海剑[10](2009)在《反渎风暴》文中研究指明写在前面2009年1月,北京京西宾馆。本年度中纪委第一次工作会议如期召开。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尤为强调指出:"要严肃查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决不让腐败分子逃脱党纪国法的惩处。"

二、黑龙江省机电设备招标局局长新年祝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机电设备招标局局长新年祝辞(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2)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资料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资料
    三、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研究的基本状况概述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三)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四、研究方法
        (一) 历史分析法
        (二) 文献分析法
        (三) 比较分析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背景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经济社会状况
        一、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二、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三、社会各界渴望变革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共党内思想状况
        一、执政使命意识逐渐觉醒
        二、执政危机意识日益浓厚
        三、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一、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
        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三、产业转移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
        四、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行改革
第二章 对外交流考察与改革开放决策的作出
    第一节 历史大转折前的思想“解冻”和发展探索
        一、世界局势的新研判
        二、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三、工作重点逐渐转移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
        一、邓小平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支持
        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境外经验
        三、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
        四、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考察“探路”
    第三节 中共高层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内部讨论
        一、中央政治局听取讨论考察汇报
        二、国务院务虚会讨论如何加快现代化建设速度
        三、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境外快速发展经济经验
第三章 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总结深化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第一节 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反思
        一、陈云、薛暮桥等对盲目引进的批评
        二、中共高层讨论和部署经济调整
        三、控制引进规模和制定引进政策
        四、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大规模经济问题调研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深化和落实
        一、对外考察专业性、针对性加强
        二、境外访问团和专家的来访与“传经”
        三、参与和召开国际会议
        四、成立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举办企业管理研究班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说的引入
        一、西方经济学说引入的主要路径
        二、三次大型西方经济学讲座(讲习班)
        三、西方经济学引入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第四节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一、经济政策的转变和建立经济特区
        二、两份《初步意见》的制定和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探讨
        三、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第四章 借鉴境外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出台
    第一节 学习借鉴重点转移到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一、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考察
        二、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引入
        三、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探讨和研究
        四、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等西方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二节 学习和借鉴重要国际组织的经验
        一、联合国提供的考察与培训
        二、世界银行对中国的两份考察报告
    第三节 引进国外智力决定的出台和初步成效
        一、引进国外智力的历史经验与新的探索
        二、邓小平关于引进国外智力的讲话和引进国外智力政策出台
        三、引进国外智力政策的初步落实和成效
    第四节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阶段
        一、改革中的问题和境外因素的影响
        二、邓小平视察南方与商品经济意见再次提出
        三、1984年莫干山会议与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崛起
        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
        五、巴山轮会议标志借鉴境外经验进入新阶段
小结
    一、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原则和路径
    二、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作用和影响
    三、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附件1 中国领导人出访一览表(1976. 10—1984. 12)
附件2 1978年引进22项工程项目表
附件3 赵人伟等就经济改革问题向布鲁斯的提问
附件4 一个大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资本主义部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3)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绿起和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海外华侨华人研究
        (二) 中国商会研究。
        (三) 海外中华商会研究
        (四) 研究状况的结论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一章 二战结束前的中、印(尼)关系与印尼中华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两地的内、外政治环境(1900-1945)
        一、中国的内政、外交
        二、荷兰及其印尼殖民政府的政治环境
    第二节 二战结束前的中、印(荷政府)关系(1900-1945)
        一、中国的印尼政策
        二、印荷政府对华人政策的改变
        三、中国、印荷政府在印华事务上的角力
        四、中国、印荷政府关系的改善
        五、印尼华侨社会状况
    第三节 印尼中华商会的孕育与诞生
        一、印尼中华商会的孕育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成立
    第四节 中国、印荷政府合作下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南京国民政府加强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管理
        二、荷属东印度中华商会联合会的成立
    第五节 印尼中华商会二战前的发展及其功能作用
        一、中国政府在印尼的华侨事务机构
        二、印尼华侨的“市民社会”管治核心
        三、印荷政府的辅助管治工具
        四、华侨”认同中国”的重要推动者
    第六节 印尼中华商会的抗日运动与在日治时期所受的迫害
    第七节 对抗的中、印(荷政府)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二章 二战结束後中、印(尼)关系及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政治环境(1945-1965)
        一、中国的国内政治环境
        二、中国的外在政治环境
        三、印尼的独立战争和“指导民主”时代
        四、印尼的外在环境
    第二节 二战结束後的中、印(尼)关系(1945至1965)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印尼外交与侨务管理
        二、新中国的印尼外交与侨务管理(1949-1965)
        三、印尼开国政府的对华政策
        四、印尼华侨社会的急剧变化
    第三节、二战结束後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取代印尼中华会馆的印尼中华总会
        二、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与新办的中华总会的关系
        三、印尼中华商会联合会的成立宗旨、组织、活动、人事布局
        四、印尼中华商会联合会的关键人物分析
    第四节、印尼各地区中华商会重光後的复办
    第五节、印尼中华商会的衰落与分裂
        一、印尼中华商会的衰落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分裂
    第六节、印尼中华商会被查封与历史中断
        一、印尼中华商会被查封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历史中断
    第七节、复杂多变的中、印关系中的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角度
        二、印尼华侨社会的角度
        三、印尼政府、印荷政府、印尼民众的角度
        四、新中国政府的角度
        五、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印关系的整体作用
第三章 世纪之交的中、印关系与印尼中华商会再次复办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政治环境(1992-2004)
        一、中国的国内政治环境
        二、中国的外在政治环境
        三、印尼的国内政治环境
        四、印尼的国外政治环境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中、印(尼)关系(1992-2004)
        一、中国的印尼外交
        二、印尼的中国外交及华人政策
        三、印尼华人社会的正向转变
    第三节 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土壤和经过
        一、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政治土壤
        二、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经过
    第四节、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早期活动与初步成绩
    第五节、印尼中华总商会的重要领导人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总主席陈大江
        二、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执行主席杨克林
        三、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常务副总主席张锦雄
    第六节 风雨同舟的中、印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四章 21世纪初中、印关系与印尼中华总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在政治政环境(2004-2015)
        一、中国的大国兴起和新的对外经济策略
        二、印尼的快速经济增长与打造海洋大国经济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印关系(2004-2015)
        一、战略夥伴关系
        二、全面战略夥伴关系
    第三节 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与中、印关系
        一、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与世界华商大会的成立
        二、世界华商大会与中国经济发展
        三、世界华商对印尼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的革新扩展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的变革更新
        二、领导印尼中华总商会改革的重要人物
    第五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与世界华商大会的接轨
    第六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政、商、社关系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活动分析
        二、印尼中华总商会与其他华人社团的关系
    第七节 战略性伙伴的中、印关系中的印尼中华总商会
        一、21世纪初中、印经贸成绩
        二、“一带一路”遇上“海洋大国经济建设”
        三、世界华商大会扩展对中、印关系的帮助
        四、印尼中华总商会在中、印战略性伙伴关系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目录
附录
论文後记

(4)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研究(1991-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关于“文化”与“文化交流”的概念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难点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邦交正常化以前中越文化交流回顾
    第一节 中越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第二节 中越文化交流的暂时中断
    第三节 中越文化交流的恢复
第二章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文化交流的基础
    第一节 新时期中越政治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 中越领导人对中越文化交流发展的共识
    第三节 文化全球化时代下中国与越南的文化外交战略
        一、当代国际关系中文化外交
        二、中国的文化外交
        三、越南的文化外交
    第四节 中越两国政府文化交流合作文件的签订
第三章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历程
    第一节 邦交关系正常化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中越文化交流(1991年至1999年)
        一、中越文化管理部门代表团频繁互访
        二、中越两国多领域文化交流合作活动的开展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的中越文化交流(2000年至2014年)
        一、中越两国文化管理部门的加强交往
        二、中越两国加强展开多项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
第四章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上)
    第一节 教育和学术的交流合作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
        二、学术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新闻传播业与图书出版业的交流合作
        一、新闻传播业的交流合作
        二、图书出版业的交流合作
第五章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下)
    第一节 电视与电影业的交流与合作
        一、电视业的交流与合作
        二、电影业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文学艺术的交流合作
        一、文学领域的交流合作
        二、艺术领域的交流合作
    第三节 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
        一、体育的交流合作
        二、旅游业的交流合作
        三、中越青年交流
第六章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评价及思考
    第一节 冷战之后的历史背景对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影响
    第二节 中越文化外交战略实施对两国文化交流的影响
    第三节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文化交流对中越两国间全面合作关系的促进作用
    第五节 中越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越文化交流不平衡
        二、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对中越文化交流的消极影响
    第六节 对促进中越文化交流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推动互设文化交流办事机构
        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强化旅游交流合作
        四、积极开展互办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
        五、加强开拓互联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雪龙号”纪实(二)(论文提纲范文)

六、百年之梦
七、首闯南天
    (一) 通过最深的海沟
    (二) 科技讲座
八、“天门”之役
九、长城站盛典
十、春华秋实
    (一) 接收大气哨声
    (二) 观测地震
    (三) 地质考察
    (四) 地貌考察
    (五) 生物考察
        1.动物考察
        2.植物考察
十一、二十九队

(6)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研究(1960-1978)(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文献评述
    四、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冷战与中国对非洲国家援助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 作为冷战武器的国际援助
        一、冷战与国际援助
        二、新中国的对外援助:内容与特征
        三、新中国援外体制
    第二节 中国推动非洲民族解放浪潮
        一、扩大中间地带:中国初入非洲
        二、全面开展非洲工作
    第三节 两个中间地带理论与非洲的“中国道路”
        一、中苏分裂与三方争夺局面的形成
        二、两个中间地带理论背后的“中国道路”
        三、周恩来访非
        四、中国全面援助非洲
    第四节 “三个世界”理论与1970年代中国在非洲的“新攻势”
        一、从发展“一般外交”到“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二、1970年代的对非援助
    第五节 改革开放与中国调整对非援助政策
第二章 军事援助:“毛泽东军事思想”在非洲的实验
    第一节 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与军事援助非洲
        一、中共早期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经验
        二、新中国对外军事援助概况
        三、培训亚非拉地区政党组织军事人员
    第二节 中国对非洲军事援助政策的内容及其演变
        一、1960年代中国对非军事援助
        二、1970年代中国对非军事援助
    第三节 1970年代中国军事专家训练赞比亚军队的个案考察
        一、支援南部非洲革命:中国军事专家组赴赞比亚背景
        二、山林野营中的操练:中国军事专家培训赞比亚军队的经过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赞比亚:军训的成效与局限
    小结
第三章 工业、基础设施援助:坦赞铁路修建中的“大庆”经验
    第一节 “大庆”:新中国工业现代化的目标与模式
        一、从学苏到走自己的路:“多快好省”的确立
        二、“工业学大庆”:多快好省、自力更生与政治挂帅
    第二节 中国对非工业、基础设施援助概况
    第三节 “大庆”经验与坦赞铁路的修建
        一、铁路修建中的“多快好省”
        二、“铁人”典型、政治教育与大会战
        三、坦赞铁路修建中的技术、思想传授
    第四节 “大庆”经验及其效果
    小结
第四章 农业援助:在非洲建造“大寨”
    第一节 中国对非农业援助概况
        一、1960年到1963年的中国对非农业援助
        二、1964年中国调整对外农业援助体制
        三、1970年代中国对非农业援助概况
    第二节 顶替台湾在非农耕队援助的决策与实施
    第三节 “大寨”:顶替援助的目标与模式的选择
    第四节 建造“大寨”:顶替援助的实施
        一、农耕队的筹备与派遣
        二、在非洲种“大寨田”
        三、“留下种子”:“大寨人”在当地的技术培训和宣传工作
    小结
第五章 培养"革命与建设的种子“:中国培训非洲留学生和实习生
    第一节 中国培训外国学生政策的缘起
        一、中苏留学生计划的历史经验
        二、中国培训外国学生
    第二节 学习革命:非洲留学生来华
        一、中国接收非洲留学生
        二、非洲留学生在华的生活与学习
    第三节 非洲学生与中方的矛盾与冲突
        一、“阿里事件”与非洲留学生大规模退学
        二、阿里事件背后的冲突
    第四节 教育革命及其结果
        一、强化政治教育:培训非洲留学生政策的调适及其结果
        二、毛泽东教育模式下的非洲实习生
        三、马里实习生事件
    小结
第六章 医疗援助:中国援非医疗队与“革命卫生道路”
    第一节 中国医疗队在非概况
        一、中国对外医疗援助的缘起
        二、援非医疗队的派遣与分布
    第二节 “六二六”指示与“赤脚医生”去非洲
        一、“六二六“指示的出台与医疗革命化
        二、赤脚医生去非洲
    第三节 “毛主席派来的医疗队”
        一、设点和下乡巡回医疗
        二、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三、自力更生:培训工作、针灸
    第四节 “六二六”指示在非洲的效果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权力结构与个体行动:公务员日常公务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综述和意义
        1. 问题背景和研究对象
        2. 相关研究概述
        3. 研究意义
    二. 视角、假设和概念
        1. 日常政治视角下的公务行为
        2. 假设的提出
        3. 权力场
    三. 思路、结构和方法
        1. 论证思路
        2. 主要内容和结构
        3. 研究方法和不足
第一章 日常公务行为类别与内容
    一. 概述
        1. 从日程安排看公务员日常公务行为
        2. 从学术调查看公务员日常公务行为
        3. 小结
    二. 无时不文
        1. 概述
        2. 文字工作的分类
        3. 文字行为重点
        4. 文字处理
    三. 无日不会
        1. 概述
        2. 会议类型
        3. 会议组织
        4. 参会行为分析
    四. 无处不访
        1. 检查
        2. 接待
        3. 跑项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日常公务行为的历史决定
    一. 传统权力场概述
    二. 文以行政
        1. 文以载权:文书和权力
        2. 文以载体:文字和组织
    三. 会以理政
        1. 权力场和会议:理论的视角
        2. 专制集权背景中的会议
        3. 传统政治体系变迁中的会议
    四.访以联政
        1. 检查与专制集权
        2. 集权逻辑下的接待
    五.传统权力场对官员日常公务行为的支配—以文字为例
        1. 文官政治的实现
        2. 权力集中和科层繁密对文书行为的影响
        3. 文字依赖:官僚和公文文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常公务行为特征及权力场支配
    一. 当前的权力场分析
        1. 集权约束
        2. 科层内卷
        3. 文化惯性
    二. 权力场的三大法则
    三. 日常公务行为特征的判断
        1. 物理特征
        2. 功能特征
    四. 三大法则对行为特征的决定
        1. 老大法则的决定
        2. 模糊法则的决定
        3. 惰性法则的决定
    五.权力场与行为方式改进
        1. 行为方式的合理性及其限度
        2. 作风整顿与改进行为方式
        3. 权力场改造与行为方式改进
结论和余论
    一. 结论
    二. 余论
    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
后记

(8)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概念话语
    (二) 现实记忆
    (三) 史学思考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俄罗斯图书馆政策法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0.1.1 论文选题背景
        0.1.2 论文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0.3.1 论文研究内容
        0.3.2 论文研究方法
        0.3.3 论文创新
1 苏联时期的图书馆政策法规
    1.1 苏联图书馆政策法规概述
        1.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17-1985年)
        1.1.2 "改革新思维"时期(1985-1991年)
        1.1.3 苏联解体初期(1991-1995年)
    1.2 苏联图书馆政策法规特点分析
        1.2.1 以马列主义思想为基础和指导原则
        1.2.2 坚持党性原则
        1.2.3 图书馆政策主体的单一性
        1.2.4 强化图书馆政治思想作用
        1.2.5 建立统一图书馆网、图书馆事业集中化管理
    1.3 苏联图书馆政策法规的评价
        1.3.1 评价——从全盘否定到客观理性
        1.3.2 苏联图书馆政策法规的成败得失
2 从苏联到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国家宏观管理政策的转变
    2.1 俄罗斯新宪政制度改变图书馆事业的制度基础
    2.2 图书馆事业管理:从集权到分权
        2.2.1 联邦制度和地方自治制度改变图书馆事业国家管理体制
        2.2.2 图书馆事业从集权领导到分权管理的表现
    2.3 图书馆事业分权管理体制的利弊分析
        2.3.1 图书馆事业分权管理体制的积极意义
        2.3.2 图书馆事业分权管理体制的消极影响
    2.4 "国家-社会"图书馆事业管理模式的形成与确立
        2.4.1 图书馆事业管理:从叶利钦时代到普京时代
        2.4.2 图书馆事业"国家-社会"管理模式的形成
        2.4.3 图书馆事业"国家-社会"管理模式的确立
3 俄罗斯图书馆政策概述
    3.1 俄罗斯图书馆政策的目标价值取向
    3.2 俄罗斯图书馆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法律基础
    3.3 俄罗斯图书馆政策的多元化格局
    3.4 俄罗斯图书馆政策与文化政策、信息政策
        3.4.1 俄罗斯图书馆政策与文化政策
        3.4.2 俄罗斯图书馆政策与信息政策
    3.5 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政策的基本内容
        3.5.1 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政策内容的确定
        3.5.2 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政策的优先内容
4 俄罗斯图书馆事业重点政策
    4.1 俄罗斯图书馆事业信息化政策
        4.1.1 图书馆信息化政策的制定及内容
        4.1.2 图书馆信息化政策的实施
        4.1.3 图书馆信息化政策的意义与前景
    4.2 俄罗斯图书馆文献资源保护与建设政策
        4.2.1 俄罗斯图书馆馆藏文献保护形势严峻
        4.2.2 《保护图书馆馆藏文献国家纲要》——信息时代的"俄罗斯记忆"
        4.2.3 《保护图书馆馆藏文献国家纲要》的内容、实施与前景
        4.2.4 图书馆信息资源宏观规划与布局政策
    4.3 俄罗斯图书馆信息服务政策
        4.3.1 图书馆法律信息服务政策
        4.3.2 图书馆生态信息服务政策
        4.3.3 图书馆创新型信息服务政策的意义
5 俄罗斯图书馆事业法制建设
    5.1 俄罗斯图书馆立法的历史回顾
        5.1.1 沙俄和苏联时期图书馆立法活动
        5.1.2 《俄罗斯图书馆事业法》的制定
    5.2 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立法价值分析
        5.2.1 为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法律基础
        5.2.2 为公民信息权利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
    5.3 俄罗斯图书馆事业法律基础建设
        5.3.1 俄罗斯图书馆事业三级法律体系的确立
        5.3.2 关系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的联邦法律
6 俄罗斯图书馆职业组织与职业规范
    6.1 俄罗斯图书馆职业活动的兴起
        6.1.1 俄罗斯图书馆职业活动的历史
        6.1.2 俄罗斯图书馆职业活动的复苏
    6.2 俄罗斯图书馆职业组织——图书馆事业管理的社会力量
        6.2.1 俄罗斯图书馆职业的自我管理
        6.2.2 俄罗斯图书馆职业界参与图书馆事业管理的前景
    6.3 俄罗斯图书馆职业规范
        6.3.1 图书馆职业规范的制定
        6.3.2 图书馆职业规范的意义与价值
7 俄罗斯图书馆政策法规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启示
    7.1 中俄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可比性
        7.1.1 中俄图书馆事业发展阶段和水平相同
        7.1.2 中俄图书馆事业发展面临问题相同
    7.2 重视图书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7.2.1 图书馆政策滞后与缺失限制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
        7.2.2 制定和实施国家图书馆政策
        7.2.3 建立和健全图书馆政策的实施机制
    7.3 加快我国图书馆事业立法进程
        7.3.1 我国图书馆立法的进展与不足
        7.3.2 中俄图书馆事业立法比较
        7.3.3 俄罗斯图书馆立法的启示
结语
附录
文中名称缩写全称(中俄文对照)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阶段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反渎风暴(论文提纲范文)

写在前面
渎职猛于虎!
第一章小小土地爷引发的官场大地震
    新理念下的批租土地风潮
    老板吃肉喽啰喝汤
    政坛“明星”差点栽给开发商
    “共享”情人搭建的利益“铁三角”
第二章惊天的税收“黑洞”
    刚参加工作四年的吴芝刚
    小学学历的泥瓦工陈学军
    一拍即合
    渎职犯罪凸现在案件背后
第三章外商凭空赚了一个亿
    招商引资有猫腻
    回避招标埋祸根
    以“代建制”擅自发包
    交通局长前“腐”后继
第四章学者型高官的黯然谢幕
    李达昌其人
    挪用1000万美元
    不当省长当教授
    数亿元“大陷阱”
    在拿下“中川国际”后向李达昌伸手
    用父女情和师生情俘虏李达昌
第五章梦断“蓝田神话”
    帮了别人, “双规”了自己
    决策者说, 帮蓝田上市差点变成幕后推手
    受贿者说, 帮女儿买股票变成自己受贿证据
    渎职者说, 帮企业贷款变成滥用职权
    刻骨铭心, 终于知道法律是铁面无情
第六章司法腐败新标本
    案发当事人家属举报
    第一宗罪:为律师“勾兑”案子
    第二宗罪:收取当事人感谢费
    第三宗罪:大肆贪污, 使石狮蒙羞
    第四宗罪:与胞弟联营“司法家族企业”
    背叛的不止是法律
第七章药监之殇
    郝和平:第一根被点燃的“导火索”
    卒子和掮客:药监局窝案的“催化剂”
    王国荣:和药厂老总联手炮制假药
    曹文庄:“学以致用”的法学博士
    卢爱英:聚沙成塔
    郑筱萸:失去“药效”的药监局局长
第八章“裸体做官”者的滑铁卢
    庞家钰其人
    8次爆管之痛的“祸民工程”
    违规创造“政绩”, 国家损失三个多亿
    知情人数次举报
    真相水落石出
    “裸体做官”现象
    仅仅谩骂是不够的
第九章制造上海社保案的“漩涡中心”
    仕途轨迹
    “面疙瘩”区长
    拉帮结派的小圈子
    各种角色粉墨登场
    边腐边升的“典型”
    两面人
    三声“对不起”
尾声

四、黑龙江省机电设备招标局局长新年祝辞(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D]. 文世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3]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D]. 陈永华(Chan Wing Wah).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4]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研究(1991-2014)[D]. 阮青进(NGUYEN THANH TIEN).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4)
  • [5]“雪龙号”纪实(二)[J]. 殷允岭.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4(11)
  • [6]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研究(1960-1978)[D]. 蒋华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7]权力结构与个体行动:公务员日常公务行为研究[D]. 刘杰. 复旦大学, 2013(02)
  • [8]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9]俄罗斯图书馆政策法规研究[D]. 贺延辉. 武汉大学, 2010(10)
  • [10]反渎风暴[J]. 海剑. 中国作家, 2009(06)

标签:;  ;  ;  ;  ;  

黑龙江省机电设备招标局局长贺新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