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均衡技术在防火墙系统中的应用

负载均衡技术在防火墙系统中的应用

一、负载均衡技术在防火墙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盛烨[1](2021)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的超融合技术,解决了无线通信技术中按身份分配不同通信权限的问题。其中,“云计算技术”是基于实时数据通信的控制方法,“区域”描述了精准限定的物理覆盖范围,“安全通信技术”是特定区域的受控通信控制技术。前人在通信速率和便捷程度的需求下,研发出的通信系统往往只是解决了通信的效率、可靠性、便捷性问题,较少考虑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保密机构的破坏和这些机构的特殊需要,在各类通信协议的标准当中也不存在这样的信令集供特殊功能的通信设备研发。同时,当前在网的2G-3G通信系统出于通信效率考虑较少地使用了计算机辅助单元,因此作者在研究提升云计算算法效率的基础上,将2G-3G通信系统进行上云改良,再结合4G和5G通信协议,研究通信系统对移动台终端鉴权和定位的原理,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实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特定终端用户群体实现了这一目标,同时该固定区域之外的移动台用户不受该技术体系的影响。文章以区域安全通信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新兴技术展开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针对云计算中异构数据跨源调度传输耗时问题,现有的调度方法很多都是通过启发式算法实现的,通常会引起负载不均衡、吞吐量和加速比较低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在真正进行调度之前进行了数据预取,大大减小了调度时的计算量,从而减小了调度资源开销。然后,更新全部变量,对将要调度的异构数据跨源子数据流质量进行排列,并将其看做子流数据的权重,每次在调度窗口中选择异构多源子流数据中最佳质量的子流数据进行调度传输,直到全部数据子流处理完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方法能够在云环境下对异构数据进行跨源调度,同时具有较高的负载均衡性、吞吐量和加速比。2.提出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算法。云计算中,云平台的资源分配,不仅面对单节点的资源请求,还有面对更复杂的多节点的资源请求,尤其对于需要并行运行或分布式任务的用户,对云集群中节点间的通信都有非常严格的时延和带宽要求。现有的云平台往往是逐个虚拟机进行资源分配,忽略或者难以保障节点间的链路资源,也就是存在云集群多资源分配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云资源描述方法,并且对粒子群云资源分配方法进行改进。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云资源进行分配,提高了云资源的平均收益和资源利用率,在资源开销方面相比于传统方法减少了至少10%,而且有更短的任务执行时间(30ms以内)。3.提出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无线网络影响因素较多,总是无法避免地产生定位误差,为取得更好的可靠性与精准度,针对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提出一种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构建基于到达时延差的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获取到达时延差信息,根据移动台对应服务基站获取的移动台到达时延差与到达角度数据,利用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多次更新定位估计,结合小波变换,架构到达时延差/到达角度混合定位算法,依据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环境的到达时延差数据采集情况,将估算出的移动台大致位置设定为不同种类定位结果,通过多次估算实现移动台动态定位。选取不同无线网络环境展开移动台动态定位仿真,分别从到达时延测量偏差、区域半径以及移动台与其服务基站间距等角度验证算法定位效果,由实验结果可知,所提算法具有理想的干扰因素抑制能力,且定位精准度较高。4.构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系统。系统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整个系统是完整的,并且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通过SDR软件定义的射频通信架构,实现系统间的通信超融合。对于非授权手机与非授权的SIM卡要进行通信阻塞,同时要对手机与SIM卡分别进行授权,当有非授权手机或者授权手机插入非授权SIM卡进入监管区域中后,要可实现对其通讯的完全屏蔽和定位,软件系统应对非法用户进行控制,所有非法用户的电话、短信、上网都应被记录和拦截。硬件系统主要对顶层模块、时钟模块、CPU接口模块、ALC模块、DAC控制模块进行了设计。同时,本文使用改进的卷积定理算法提高了信号的保真度。5.智能化区域安全体系研究。未来的区域安全管理员还需要对多个进入的移动台终端进行鉴别,解决谁是终端机主、是否有安全威胁、真实身份是什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立智能化区域安全通信体系,并将其保存在存储设备中,该体系可以实现自我学习。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对上述研究工作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满足了特定领域特定场景下的区域安全通信需求。

刘成[2](2020)在《基于服务器集群的负载均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医疗系统服务器架构设计这一研究方向深受重视。大多数医疗相关信息系统在进行需求分析、构建设计之时并未考虑到高并发业务流量冲击带来的负载不均和集群无法满足高可用的问题。负载均衡技术作为该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是当下非常热门且研究趋势良好的技术,与传统的单点服务器架构技术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首先为了实现服务器集群在高并发下的负载均衡,本文针对一致性哈希方法中的数据倾斜问题,对比了现有的数据均衡方案,基于改进一致性哈希设计了一种可扩展、高效的负载均衡方法。该方法构建了虚拟节点最大线性值计算模型和虚拟节点冗余值计算模型,将虚拟节点的构建数量与节点性能值和集群节点数相关联,可以防止哈希倾斜带来的调度不均。接着针对原生master-slave节点主备模型中的主备失效和Session共享问题,对比了现有的主备构建方案和Session共享方案,本文基于选举队列和Redis设计出一种可拓展、可备份的高可用模型。该模型构建了基于选举状态的选举队列,同时将业务逻辑Session管理解耦,可以防止主备失效后缓存数据丢失而造成服务中断。最后本文对系统进行软硬件环境构建,并对功能模块进行原型实现和系统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在负载均衡和高可用性上满足医疗系统的业务需求。该系统已在医院正式上线运行一年,得到了所有科室医疗工作人员的肯定。

李亚慧[3](2020)在《互联网网络配置正确性检测与错误定位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控制平面也变得日益复杂。控制平面之上网络配置的正确性检查和相关故障诊断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集中式控制平面中,软件定义网络中多项网络配置间可能存在潜在冲突,导致网络故障。此外,网络一旦发生可达性故障,定位造成故障的根本原因是极其困难的。在分布式控制平面中,频繁的配置更新增加了网络故障的风险,然而,判断网络配置是否正确以及定位错误的网络配置是非常困难的。本文对网络配置正确性检测以及错误定位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和贡献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软件定义网络中自动检测多项网络配置之间潜在冲突的方法。基于符号执行对各个配置程序的源代码进行分析,得到每个输入消息及其所对应的输出消息。然后,根据冲突检测算法检测各网络配置间存在的直接冲突与间接冲突。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发现来自多个控制器之上的网络配置共存的潜在冲突问题。(2)提出了一种软件定义网络中可达性故障的根因定位方法。首先,根据故障事件、系统中的事件及状态信息自动化地确定参考事件。然后根据参考事件建立正向网络起源图,根据故障事件建立负向网络起源图。对正负向起源图进行综合起源分析可确定引起故障的根因。实验表明,将本方案应用到多个可达性故障场景中,结果显示了造成可达性故障的根因。(3)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动态路由网络中网络配置更新正确性的检测方法。该方案可适用于域内网络,根据变更前的配置以及变更后的配置确定可能受影响的流量所对应的查询,对受影响的查询进行验证。根据网络模型以及配置变更种类初步确定受影响流量的范围,然后判断该范围内的流量转发行为在配置变更前后是否满足等价性条件,根据该判断结果将具有等价转发行为的流量移除,最终确定受影响的流量对应的查询。实验表明,该方案在网络配置更新场景中,可以有效地检测出更新结果。(4)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动态路由网络中网络配置更新错误的定位方法。首先,检查更新后的配置文件是否满足用户的更新意图。如果出现意图违反的情况,则进行差错配置的诊断。其将更新前的信息作为参考信息,进行差异分析定位。根据网络仿真结果,首先诊断是否为转发类的配置片段导致差错,如果不是转发类配置差错,那么则进行路由相关的配置片段的诊断。实验表明,在网络配置更新场景中,可以有效地定位引起更新差错的配置片段。

史玉红,郑凯,赵福孟[4](2020)在《负载均衡技术在山东黄河网络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山东黄河治黄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系统的递增,网络系统面临着数据流量过大、网络负荷过重、数据流量分配无法控制等问题。负载均衡技术在山东黄河网络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有效地解决了网络拥塞、负荷过重、流量分配无法控制等问题实现了提高网络带宽、消除单点故障以及有效的为空闲服务器相应提供服务等功能。

喻海生[5](2020)在《软件定义网络中控制平面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网络体系结构的缺陷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应运而生。它简化了网络管理和配置操作,增强了对网络新技术、新协议的支持能力,缩短了网络功能创新的周期,因而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然而,在SDN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重点关注SDN控制平面所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已有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控制平面请求选择、信息交互和路径决策三个主体展开研究工作,最终实现请求时延的最小化、信息交互的标准化和路径决策的最优化这三个目标。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针对SDN控制平面遇到的控制器交换机静态绑定,导致单个控制器负载过大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现有解决方案,总结出了交换机迁移负载均衡(SFLB)方案和集中控制负载均衡(CCLB)方案。在分析了SFLB和CCLB的优缺点后,本文提出主动选择控制器的负载均衡(ASLB)方案,交换机主动选择适当的控制器来处理请求,以缩短控制器响应时间并更好地利用控制器的处理能力。在系统实现方面,本文根据ASLB方案,并基于开源软件OpenVirtex实现了Coordinator。在SDN多控制器架构下,Coordinator会代理交换机向更为合适的控制器发送请求。理论分析证明,当交换机数目大于3时,Coordinator对请求时延的改进效果就超过了 Coordinator自身带来的时延;而且随着网络中交换机数目的增加,Coordinator的改进效果更加明显。在算法设计方面,为了解决羊群效应和尾延迟问题,本文提出了主动选择控制器算法(ACS)。ACS使用批量填充(Batch-Filling)和对控制器打分的机制对双选算法进行了改进。为了验证ASLB的性能,本文在真实网络测试床上进行了实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主动选择控制器的机制在最小化延迟、带宽利用率和吞吐量方面都优于现有机制。针对SDN控制平面遇到的控制器通信接口多样化的问题,本文提出对现有SDN体系结构进行重新分层,将原有的控制层功能进行了拆解,把三层的SDN体系结构,改进为四层体系结构WECAN(West-East Communication And North API)。原有的控制层在去掉个性化功能后,在传播发现层中承担着链路发现和流表下发等基本功能。在传播发现层之上,本文设计了一个决策层,来实现信息交互的标准化。决策层有三个核心模块:异构控制器管理(HCM)模块、域关系管理模块(DRM)和控制器选择模块(CSM)。HCM从控制器收集网络信息,生成域范围的网络视图,并支持不同种类的SDN控制器之间通信。DRM从HCM收集网络信息以生成全局范围的网络视图,同时DRM按域对SDN网络进行划分和管理,为此本文还提出了一个SDN域划分的模型。CSM采用了主动的选择控制器机制,让交换机发出的请求能交给负载更低、执行效率更高的控制器来处理。在实验部分,本文开发了一个原型系统来完成WECAN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WECAN不但可以支持不同种类的SDN控制器互相通信,并且在吞吐量和响应时间方面也都要优于当前的分布式控制器和单控制器。针对当前SDN中存在的长流短流共享瓶颈链路的问题,本文提出具有长短流敏感性的路径决策机制。以具有胖树拓扑结构的数据中心网络为例,本文提出了动态流决策机制FC-DLB,以利用SDN控制器提供的全局网络视图和流量特征来优化流的决策。FC-DLB可以根据流的长短动态控制数据中心中的流,调整流的转发策略和优化路径方案。FC-DLB使用两种不同的算法分别决策短期流和长期流。FC-DLB使用DLB算法作为默认决策算法来控制短期流的路由,并针对长期流动态更改其路由路径,将长期流从链路利用率高的路径转移到链路利用率低的路径。实验表明,与ECMP和DLB算法相比,本文的路径决策机制可以有效的解决长流短流共享瓶颈链路的问题,同时显着提高链路利用率并充分利用带宽。

彭思文[6](2020)在《协同网络组件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协同多链路传输系统已经成为高速移动、应急场所等复杂环境下网络接入的有效解决方案。完善的网管系统关乎到协同网络的高效运行和整体性能。传统的网络管理方案未能考虑组件运行的网络环境不稳定、带宽受限等特点,存在通信信息冗余、无法满足自主探测需求等问题。另外,现有的协同网络组件管理平台功能比较单一,IP地址随基站切换而变化,无法支持远程管理;不能满足由于组件规模扩大、网络扩容带来的服务器负载不均问题、配置管理和故障管理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协同网络组件、网管技术、负载均衡算法和故障诊断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协同网络组件的管理平台。主要实现以下目标:(1)实现组件的远程管理;(2)考虑组件特点和带宽受限的运行环境,制定适用于本系统的网管协议;(3)负载均衡,改善组件规模扩大带来的性能问题;(4)完善组件3G/4G接口、WIFI等配置管理需求;(5)故障管理,探究适用于本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案。首先,将协同网络组件管理平台划分为远程管理、通信模块、性能管理模块、配置管理模块和故障管理模块五部分,并逐一设计。接下来,本文提出将多链路隧道技术作为远程管理的解决方案,采用双隧道模型,从而避免了组件管理对其他业务的影响;通信模块结合本文设计的协同网络组件管理协议(CNCMP)和自动例检机制,扩充传统协议的操作原语,能够支持高速移动环境下的自主探测,改善数据采集流程,降低网络通信负担;性能管理模块依据负载评估和链路探测的数据,设计基于客户端迁移增益的组件选举、迁移方案,实现服务器的负载均衡,同时保障通信链路质量;配置管理模块根据业务需求,完善3G/4G接口管理、Wi Fi管理、防火墙管理等配置管理功能;本文基于k-近邻算法,引入故障征兆权重与动态k值选择的方法,将改进的k-近邻算法用于本系统的故障诊断,进一步提升了故障诊断的准确率。然后,依据设计方案,结合具体代码、流程图阐述了远程管理、网管协议以及各模块在实际系统中的实现。最后,搭建测试环境,验证网管系统的功能与性能。通过测试各模块的功能验证网管系统的可用性;通过对比测试,验证本文优化的数据采集方案、基于改进k-近邻算法的故障诊断方法在性能上的优势。

熊琅钰[7](2020)在《基于Nginx的高性能WAF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Web应用以其标准化和通用性等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Web应用容易遭受各种形式的Web攻击而影响服务的正常运行。Web应用防火墙(Web Application Firewall,WAF)是一种根据一定的安全防护规则,对Web应用的请求和响应进行内容过滤,从而保护Web应用的信息安全系统。针对现有Web应用防火墙功能不完善和性能低等问题,本课题设计并实现了基于Nginx的高性能Web应用防火墙。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在于:1、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正则匹配的Web攻击检测系统。该系统支持高度自定义检测规则,能够从Web请求中的IP、URI、请求参数、请求方法和请求头以及Web响应中的响应头和响应体等多角度自定义白名单规则和黑名单规则。此外,该系统内置开源的第三方规则库Mod Security CRS,能够更加有效地检测并防御SQL注入攻击、远程代码执行、目录遍历和跨站脚本攻击等常见的Web攻击。2、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改进的加权最小连接法的负载均衡算法。该算法以各个后端服务器节点在上个周期时间内的平均响应时间、当前的任务连接数和默认权重为参考指标,来决定新任务的分配规则,从而最大均匀化各个后端服务器节点的负载。3、设计并实现了高效安全的WAF管理系统。该系统在保证自身安全性的前提下,能够使得WAF管理员可以通过Web交互界面,实时动态地查看WAF运行状态和日志记录,修改攻击检测策略,根据WAF负载情况调整负载均衡算法,设置日志格式和告警方式。经测试,在功能方面,本课题设计实现的WAF系统各个模块功能完善,整体上能够有效检测并防御常见的Web攻击,WAF管理系统界面友善,便于操作,WAF管理员能够通过管理系统高度自定义白名单和黑名单规则。在性能方面,WAF经部署后对Web应用平均响应时间的影响较小,影响率为4.20%。此外,相比于Nginx内置的加权最小连接法,本课题提出的改进算法在平均响应时间方面降低了10.01%,在并发吞吐率上提高了10.30%,具有更好的负载均衡效果。综上,本课题设计实现的Web应用防火墙对于保护Web应用的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8](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齐小嫚[9](2019)在《数据中心SDN网络中负载均衡器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数据、云计算、AI等业务领域的发展,数据中心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作为提供数据交互的基础设施,数据中心需要不断扩大容量,数据中心网络也要随之扩大规模,提供更为复杂多样的网络业务功能,这就使得网络流量快速增长,数据中心网络流量的负载也因此成为研究热点。而由于传统网络结构固有的静态运作模式和僵硬的管理方法,使得网络流量的调度只能通过传统的泛洪和路由,数据中心的流量调度研究发展缓慢。SDN所实现的网络架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网络控制和转发分离方面的实现取得较大突破,以集中控制的方式,通过可编程硬件/软件实现对流量细粒度的控制能力,从而使得SDN技术在数据中心网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部署。基于SDN网络架构实现数据中心网络的负载均衡是基于已有的SDN及Neutron所实现的虚拟网络技术的前提下所实现的负载均衡业务,它实现了Neutron中的LBaaS功能,又结合了SDN集中控制的优点,使得数据中心网络更高性能、更灵活也更可控。本文将SDN网络架构应用到数据中心网络中,通过使用VLAN、VXLAN和PBR等网络技术实现一种基于SDN的负载均衡调度方案,使得流量调度更为智能,从而提高了网络资源利用率。通过研究负载均衡器在数据中心SDN网络中的部署和应用,基于负载均衡器纳入数据中心管控的组网方案,提出一种将负载均衡技术引入数据中心SDN网络管控的实现方案,满足企业级网络的负载均衡需求。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负载均衡器纳入数据中心SDN网络。选择适合数据中心网络的负载均衡器部署方式,将负载均衡器纳入SDN控制器管控,保证其功能可用且与相关设备三层互通。(2)实现不需要负载均衡的流量都不经过负载均衡器,避免无关流量冲击负载均衡器。确保负载均衡器纳入数据中心网络后不需要负载均衡的流量不会经过负载均衡器,且无论负载均衡器是否正常可用都不影响原有数据中心组网流量。(3)实现SDN网络提供的服务,从云内、外网络访问的流量被负载分担到不同的服务器上。(4)实现负载均衡服务满足动态部署和删除,由云用户按需申请和释放。负载均衡器作为提供LBaaS服务的设备,提供的服务要能动态部署和删除,确保对其进行操作时不影响原有数据中心网络。

钱家欢[10](2019)在《焊装生产线及其备品备件电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品电商保持快速发展使许多行业获益匪浅,细分到焊装领域,目前国内尚无专业的焊装电商平台。焊装产品因其包含焊接装备及配套的上下料及变位等连续生产线单元,需要运力和产能的平衡,易出现采购出错而引发焊装生产线无法运转和留存潜在生产事故基因等问题,采购方和供应方仍处于低效的反复确认供销环境中,本文为此设计并实现了焊装生产线及其备品备件电商系统,力图拓展采购双方认知的视野,规避采购出错的风险。本文为实现该系统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针对焊装电商系统买卖双方需要频繁登录、交易持续进行、方案反复确认等场景有高并发、高可靠、高安全等方面的需求,采用阿里云虚拟化、VPN和CNAME配置等技术,设计了基于阿里云的IT架构,意在实现架构中各层次快速弹性扩展,保护源站IP地址,增强IT系统的安全性和并发性。2)通过比对传统的巨石(单体)应用、SOA架构和微服务架构,提出基于微服务的分布式软件系统技术架构。应用SpringCloud、公共代码封装、服务划分、熔断器和配置统一管理等技术,提高系统整体安全性、并发性、容错性和可连续集成性。实现每个服务可以各自进行X扩展和Z扩展。3)针对传统电商系统中交易数据易篡改和易垄断的问题,设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靠、不可篡改和永久留存交易数据的存储方案。研究区块链技术在防篡改和增强互信领域的优缺点,以备技术提升之需。4)结合焊装电商系统交易双方需求,设计并实现了焊装生产线及其备品备件的电商业务系统,实现业务系统需求分析、模块划分和代码实现,并进行业务的用例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本文采用云计算、微服务、分布式架构和区块链等技术,为焊装行业供需双方提供的电商平台具有高效、可靠和便捷等特点,降低了焊装生产线建设和运维的难度。

二、负载均衡技术在防火墙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负载均衡技术在防火墙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移动通信系统
        1.2.2 通信系统与通信终端
        1.2.3 区域安全通信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安全通信理论基础
    2.1 移动通信研究对象
        2.1.1 2G移动通信技术
        2.1.2 3G移动通信技术
        2.1.3 4G移动通信技术
        2.1.4 5G移动通信技术
    2.2 SDR设备原理
    2.3 云计算技术
        2.3.1 虚拟化
        2.3.2 云计算安全
        2.3.3 云计算与通信的超融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
    3.1 相关研究
    3.2 算法模型
        3.2.1 异构多源数据的预取
        3.2.2 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方法
    4.1 相关研究
    4.2 算法模型
    4.3 实验与分析
        4.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
    5.1 相关研究
    5.2 基于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
        5.2.1 TDOA下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
        5.2.2 融合及平滑过渡
        5.2.3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
        5.2.4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流程
    5.3 实验仿真分析
        5.3.1 实验环境与评估指标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全通信系统设计
    6.1 软件系统设计
        6.1.1 功能设计
        6.1.2 界面设计
        6.1.3 信令模组设计
    6.2 硬件系统重要模块设计
        6.2.1 时钟模块设计
        6.2.2 CPU接口模块设计
        6.2.3 ALC模块设计
        6.2.4 DAC控制模块设计
    6.3 实验部署与验证
        6.3.1 实时控制过程和验证
        6.3.2 传输验证实验设计
        6.3.3 实验设备部署
        6.3.4 天馈系统实验方案
        6.3.5 实验安全事项
        6.3.6 实验环境要求
        6.3.7 实验验证测试及调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服务器集群的负载均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组织架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基础知识
        2.1.1 集群技术
        2.1.2 负载均衡技术
    2.2 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技术研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2.3 小结
    2.3 服务器集群高可用技术研究
        2.3.1 国内研究现状
        2.3.2 国外研究现状
        2.3.3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服务器集群的负载均衡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模块分析
        3.1.1 系统的设计目标
        3.1.2 系统的功能分析
    3.2 总体架构设计
        3.2.1 系统总体架构
        3.2.2 系统网络部署总体架构
    3.3 系统功能设计
        3.3.1 用户管理子系统设计
        3.3.2 版本控制子系统设计
        3.3.3 负载均衡子系统设计
        3.3.4 集群高可用子系统设计
        3.3.5 集群状态监控子系统设计
    3.4 数据库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改进一致性哈希的负载均衡方法
    4.1 一致性哈希在负载均衡中的现存问题
    4.2 基于改进一致性哈希的负载均衡方法详细设计
        4.2.1 虚拟节点数量计算模型
        4.2.2 节点性能比
        4.2.3 虚拟节点最大线性值
        4.2.4 虚拟节点冗余值
    4.3 实验与分析
        4.3.1 实验环境与方法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Redis的服务器集群高可用模型
    5.1 高可用模型在服务器集群中的现存问题
    5.2 基于Redis的高可用模型详细设计
        5.2.1 架构设计
        5.2.2 集群主备构建策略
        5.2.3 Session共享策略
    5.3 实验与分析
        5.3.1 实验环境与方法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原型实现与测试
    6.1 系统环境
        6.1.1 硬件环境
        6.1.2 软件环境
    6.2 系统原型实现
        6.2.1 用户管理子系统原型
        6.2.2 版本控制子系统原型
        6.2.3 集群高可用子系统原型
    6.3 系统功能测试
        6.3.1 用户登陆测试
        6.3.2 版本控制测试
        6.3.3 集群高可用测试
        6.3.4 负载均衡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互联网网络配置正确性检测与错误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作者的主要研究工作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
    1.4 论文的组织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软件定义网络概述
    2.3 集中式控制平面验证及故障诊断研究
        2.3.1 SDN网络控制平面验证研究
        2.3.2 SDN网络可达性故障诊断研究
    2.4 分布式网络控制平面中配置验证及错误配置定位研究
        2.4.1 分布式网络控制平面中配置验证的研究
        2.4.2 分布式网络控制平面中错误配置的定位研究
    2.5 小结
第3章 SDN中多项配置共存正确性的检测研究
    3.1 引言
    3.2 多项配置冲突案例分析
    3.3 检测方案的整体设计
    3.4 配置程序的符号执行
        3.4.1 网络系统的描述
        3.4.2 输入消息的符号化处理
    3.5 多项配置间冲突的检测
        3.5.1 路径约束的求解
        3.5.2 合成规则的生成
        3.5.3 冲突的识别
    3.6 实验
        3.6.1 实现
        3.6.2 案例评估
        3.6.3 性能评估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SDN中可达性故障的根因定位研究
    4.1 引言
    4.2 可达性故障案例分析
    4.3 网络起源图模型
        4.3.1 网络系统的描述
        4.3.2 网络起源图的构建
    4.4 可达性故障的根因定位
        4.4.1 参考事件的确定
        4.4.2 基于网络起源图的定位分析
    4.5 实验
        4.5.1 实现
        4.5.2 案例评估
        4.5.3 性能评估
    4.6 小结
第5章 网络配置更新正确性的检测研究
    5.1 引言
    5.2 网络配置更新案例分析
    5.3 网络模型
        5.3.1 网络实例
        5.3.2 控制平面转移函数
    5.4 受影响网络实例集的推导
        5.4.1 配置更新与网络实例
        5.4.2 受影响网络实例集的计算
    5.5 受影响网络实例集的缩减
        5.5.1 子网络实例
        5.5.2 抽象网络实例
        5.5.3 网络实例的等价性判断
    5.6 实验
        5.6.1 实现
        5.6.2 案例评估
        5.6.3 性能评估
    5.7 本章小节
第6章 网络配置更新错误的定位研究
    6.1 引言
    6.2 网络更新差错案例分析
    6.3 更新意图的描述与检查
        6.3.1 更新意图的描述
        6.3.2 更新意图的检查
    6.4 基于仿真结果的错误配置的定位
        6.4.1 转发相关的错误配置定位
        6.4.2 路由相关的错误配置定位
    6.5 实验
        6.5.1 实现
        6.5.2 案例评估
        6.5.3 性能评估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软件定义网络中控制平面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网络存在的不足
        1.1.2 软件定义网络的发展概述
        1.1.3 SDN控制平面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件定义网络中控制请求的选择
        1.2.2 软件定义网络中控制信息的交互
        1.2.3 软件定义网络中控制路径的决策
    1.3 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软件定义网络中控制请求的选择机制
    2.1 引言
    2.2 软件定义网络中控制器的主动选择机制
        2.2.1 研究动机
        2.2.2 ASLB的模型和延迟估算
        2.2.3 ASLB的实现和部署
    2.3 软件定义网络中的控制器选择算法
        2.3.1 研究动机
        2.3.2 改进的控制器双选算法
        2.3.3 打分机制消除长尾延迟
    2.4 实验与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软件定义网络中控制信息的交互机制
    3.1 引言
    3.2 异构控制器的通信机制研究
        3.2.1 研究动机
        3.2.2 四层SDN体系结构
    3.3 控制器的关系模型研究
        3.3.1 研究动机
        3.3.2 控制器的关系模型图
    3.4 四层SDN体系架构的实现
    3.5 基于四层SDN体系架构的应用
    3.6 实验与结果分析
        3.6.1 测试环境搭建
        3.6.2 性能指标
        3.6.3 实验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软件定义网络中控制决策的优化机制
    4.1 研究动机
    4.2 现有方案分析及所存在的问题
    4.3 动态路由架构
        4.3.1 监控模块
        4.3.2 路由模块
        4.3.3 集中控制模块
    4.4 设计和实现
    4.5 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创新点总结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6)协同网络组件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网络管理研究现状
        1.2.1 网络管理协议研究现状
        1.2.2 网管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相关技术研究
    2.1 协同网络组件研究
        2.1.1 协同网络组件实体
        2.1.2 协同网络软件资源
    2.2 网络管理相关概述
        2.2.1 网络管理系统结构
        2.2.2 网络管理基本功能
    2.3 网络管理系统相关技术与算法
        2.3.1 服务器负载均衡
        2.3.2 故障诊断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协同网络组件管理平台的设计
    3.1 管理需求分析
    3.2 管理平台总体设计
        3.2.1 总体架构
        3.2.2 模块组成
    3.3 远程管理设计
    3.4 通信模块设计
        3.4.1 网络管理协议设计
        3.4.2 网络管理信息库设计
        3.4.3 自动例检设计
    3.5 性能管理模块设计
        3.5.1 负载评估
        3.5.2 基于迁移增益的组件选举
        3.5.3 组件迁移
    3.6 配置管理模块设计
    3.7 故障管理模块设计
        3.7.1 整体设计
        3.7.2 基于改进k-近邻算法的故障诊断设计
    3.8 本章小结
4 协同网络组件管理平台的实现
    4.1 管理平台架构实现
    4.2 远程管理实现
    4.3 通信模块实现
        4.3.1 网络管理协议实现
        4.3.2 网络管理信息库实现
        4.3.3 自动例检实现
    4.4 性能管理模块实现
        4.4.1 负载评估实现
        4.4.2 基于迁移增益的组件选举实现
        4.4.3 组件迁移实现
    4.5 配置管理模块实现
    4.6 故障管理模块实现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测试设备与环境
    5.2 功能测试
        5.2.1 通信模块功能测试
        5.2.2 性能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5.2.3 远程与配置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5.2.4 故障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5.3 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Nginx的高性能WAF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指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设计指标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WAF相关技术分析
    2.1 WAF关键技术分析
        2.1.1 WAF工作原理
        2.1.2 WAF部署方式
    2.2 Web威胁及防御措施分析
        2.2.1 注入攻击
        2.2.2 失效的身份认证
        2.2.3 敏感数据泄露
    2.3 Web攻击检测技术研究
        2.3.1 基于签名的检测方法
        2.3.2 基于异常的检测方法
    2.4 Nginx关键技术研究
        2.4.1 Nginx架构
        2.4.2 Nginx处理阶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性能Web应用防火墙的设计
    3.1 系统整体设计
    3.2 前置处理模块的设计
    3.3 攻击检测模块的设计
        3.3.1 检测请求数据
        3.3.2 检测响应数据
        3.3.3 异常检测模型
    3.4 负载均衡模块的设计
        3.4.1 模块工作原理
        3.4.2 软件负载均衡算法分析
        3.4.3 一种改进的加权最小连接算法
    3.5 日志审计模块的设计
    3.6 系统管理模块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性能Web应用防火墙的实现
    4.1 系统环境
    4.2 前置处理模块的实现
        4.2.1 速率限制
        4.2.2 配置HTTPS服务
        4.2.3 编码一致化
    4.3 攻击检测模块的实现
        4.3.1 规则策略引擎
        4.3.2 异常检测模型
    4.4 负载均衡模块的实现
        4.4.1 后端服务节点信息更新
        4.4.2 改进的加权最小连接算法实现
    4.5 日志审计模块的实现
        4.5.1 告警功能
        4.5.2 日志记录
    4.6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4.6.1 身份认证
        4.6.2 RESTful API的设计
        4.6.3 后端功能设计与实现
        4.6.4 前端交互设计与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性能Web应用防火墙测试与验证
    5.1 系统各模块功能测试
        5.1.1 前置处理模块功能测试
        5.1.2 攻击检测模块功能测试
        5.1.3 日志审计模块功能测试
        5.1.4 系统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5.2 系统整体防御效果测试
    5.3 系统性能测试
        5.3.1 Web应用防火墙性能测试
        5.3.2 负载均衡模块性能测试
    5.4 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附录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9)数据中心SDN网络中负载均衡器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DN
        1.2.2 负载均衡技术
        1.2.3 数据中心网络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背景技术
    2.1 OpenStack Neutron
        2.1.1 SDN对于Neutron的意义
        2.1.2 SDN控制器对接Neutron
    2.2 Overlay网络
    2.3 VCF控制器
        2.3.1 VCFC控制模式
        2.3.2 VCFC对功能模块的管理
    2.4 负载均衡实现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功能性需求
        3.1.2 非功能性需求
    3.2 架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负载均衡方案概要设计
    4.1 负载均衡器部署
        4.1.1 负载均衡器部署模式
        4.1.2 负载均衡方案逻辑拓扑
        4.1.3 虚拟化技术实现弹性伸缩
    4.2 负载均衡方案组网
        4.2.1 数据中心原有组网
        4.2.2 负载均衡方案虚拟网络
    4.3 负载均衡方案引流规则
        4.3.1 东西向
        4.3.2 南北向
        4.3.3 负载均衡方案流量模型
    4.4 负载均衡方案流量隔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负载均衡方案详细设计
    5.1 LB数据模型设计
    5.2 负载均衡模块设计
    5.3 模块间关联关系
        5.3.1 整体交互关系
        5.3.2 NEM指导转发
    5.4 其他相关问题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负载均衡方案实现
    6.1 测试环境介绍
        6.1.1 HCL仿真平台
        6.1.2 VCFC安装
    6.2 测试环境搭建
        6.2.1 网络拓扑
        6.2.2 设备预配置
        6.2.3 创建网元
        6.2.4 配置网关组
        6.2.5 服务资源创建
        6.2.6 虚拟链路层创建
        6.2.7 虚拟路由器创建
        6.2.8 配置负载均衡器
        6.2.9 配置防火墙
    6.3 方案测试
        6.3.1 东西向跨网段报文
        6.3.2 东西向同网段报文
        6.3.3 南北向报文
        6.3.4 网络内部隔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焊装生产线及其备品备件电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子商务的研究
        1.2.2 云计算的研究
        1.2.3 微服务的研究
        1.2.4 区块链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2 焊装生产线及其备品备件电商系统IT架构设计及部署
    2.1 传统IT架构与云计算架构的比较研究
    2.2 基于阿里云的IT架构的设计
    2.3 基于阿里云的IT架构的部署
        2.3.1 WAF的部署与配置
        2.3.2 负载均衡主机的部署与配置
        2.3.3 VPN服务器的部署与配置
        2.3.4 业务服务器集群的部署与配置
        2.3.5 存储服务器的部署与配置
        2.3.6 架构安全及压力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微服务的分布式系统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3.1 单体应用架构、SOA架构、微服务架构的对比研究
        3.1.1 单体应用架构的探讨
        3.1.2 SOA架构的探讨
        3.1.3 微服务架构的探讨
        3.1.4 对比研究结论
    3.2 基于微服务的分布式系统架构设计
        3.2.1 系统架构设计目标
        3.2.2 系统架构设计
    3.3 基于微服务的分布式系统架构实现
        3.3.1 开发环境及相关软件配置
        3.3.2 架构公用代码的封装
        3.3.3 分布式架构的实现
        3.3.4 架构的功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4 区块链技术的引入电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区块链用于电商系统的分析
        4.2.1 区块链防篡改的分析
        4.2.2 区块链上信息永久留存技术的分析
    4.3 区块链数据库BigchainDB的探讨
        4.3.1 去中心化和拜占庭容错
        4.3.2 数据不可篡改
        4.3.3 用户自有资产的可控制性
    4.4 将区块链技术引入电商系统
        4.4.1 RSA秘钥对的生成
        4.4.2 交易信息的定义
        4.4.3 平台的存储流程及数据查验
    4.5 本章小结
5 焊装生产线及其备品备件电商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业务系统概述
    5.2 业务系统需求分析
        5.2.1 整体需求分析
        5.2.2 生产线方案管理需求分析
        5.2.3 订单管理需求分析
        5.2.4 财务管理需求分析
        5.2.5 移动端选购功能需求分析
    5.3 业务系统移动端接口设计
    5.4 系统实现及验证
        5.4.1 代码层次划分
        5.4.2 业务系统的实现
        5.4.3 IT系统高安全验证
    5.5 系统功能测试
        5.5.1 生产线方案管理功能测试
        5.5.2 订单管理功能测试
        5.5.3 财务管理功能测试
        5.5.4 移动端应用选购功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四、负载均衡技术在防火墙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D]. 赵盛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9)
  • [2]基于服务器集群的负载均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成.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3]互联网网络配置正确性检测与错误定位研究[D]. 李亚慧. 清华大学, 2020(01)
  • [4]负载均衡技术在山东黄河网络管理系统中的应用[A]. 史玉红,郑凯,赵福孟. 2020年(第八届)中国水利信息化技术论坛论文集, 2020
  • [5]软件定义网络中控制平面的关键技术研究[D]. 喻海生.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6]协同网络组件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彭思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基于Nginx的高性能WAF的设计与实现[D]. 熊琅钰. 东南大学, 2020(01)
  •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9]数据中心SDN网络中负载均衡器的研究与实现[D]. 齐小嫚. 东南大学, 2019(01)
  • [10]焊装生产线及其备品备件电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钱家欢. 浙江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负载均衡技术在防火墙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