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找工作难吗?

大学生找工作难吗?

一、大学生就业真难吗?(论文文献综述)

吕宁娜[1](2021)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需要研究 ——基于W市高校毕业生调查》文中指出

龚倬兰[2](2020)在《韩国中级汉语口语教材《说汉语》的使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海外汉语教学迅猛发展,学习者大都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汉语,教材扮演着学习者课后教师的身份,所以汉语教材的选择以及使用显得尤为重要。而孔子学院作为海外汉语教学的重要阵地,所选教材更为重要。由于学习者母语不同、学习目标各异,孔子学院选择教材应充分考虑当地教学实际情况,最大程度发挥教材作用,充分提高教学质量。2019年2月笔者受汉办委派,来到韩国湖南大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湖大孔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志愿者教学工作,为了解韩国口语教材,本文以湖大孔院比较有代表性的口语教材《说汉语》(中级)为调查对象,从教材、学生以及教师三个方面分析。本篇论文以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为主,文献查阅法、统计分析法为辅,并结合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对教材进行分析,并为使用该教材的教师、学生以及湖大孔院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全文分五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简单说明研究背景、内容、意义以及方法。第二章、第三章对教材每一章节具体内容及使用现状进行分析。参考学界现有研究成果,以相关理论为基础,以问卷结果为数据支撑,对教材进行详细分析,了解本教材特点,以及学生选择本教材的原因。本教材排版清晰,结构体例完整。内容方面,难度适中、所选话题实用,但语法点的排列缺乏有序性。第四章对教材使用者提出建议。根据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以及教材本身的分析结果,对使用该教材的教师、学习者以及湖大孔院提出使用建议。第五章是结语部分。对本文研究内容做出总结,指出《说汉语》(中级)教材在湖大孔院使用过程中的可取之处以及出现的问题。最后为本文附录,包括本教材调查问卷原始数据以及教师访谈调查内容。

黄一平[3](2019)在《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水平运动员是国家培养和选拔优秀体育运动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我国体育竞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2018年我国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已经从1987年的51所增加到279所,高水平运动员的队伍在不断的壮大。但与此同时,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也日趋严峻。因此,怎样能够让高水平运动员顺利就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不仅关乎着运动员自身的发展,也关乎着国家体育事业的繁荣。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河北传媒学院和厦门理工学院8所大学的2017-2018届高水平运动员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并从中选取4名优秀高水平运动员毕业生为案例样本。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对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通过问卷方式调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其次,通过实地访谈方式对4名优秀毕业生的就业过程进行分析;然后,在分析高水平运动员整体就业情况及毕业生个案的基础上,总结就业经验,并指出当前高水平运动员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探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影响因素,以期为帮助我国高水平运动员顺利就业提供参考。

董林林[4](2019)在《纠结中的身份认同 ——大学毕业生中的“新穷人”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毕业生群体在进入社会后,身处角色转变与身份认同再次建立的阶段,以及国内社会环境从生产社会转变成消费社会的社会环境。在消费社会环境里,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再次建立身份的方式上,选择了以符号消费为主的消费方式进行建构,他们在努力付出后却获得了一个新身份——“新穷人”。本研究基于身份认同理论的视角下进行展开,主要探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的“新穷人”现象,主要问题包括:新穷人主要是谁,是大学毕业生的哪一类群体,为何选择消费的方式进行构建社会身份。以及,大学毕业生在建立社会身份的过程中怎样处理身份定位。其次,透过其生活态度与日常的消费行为,能够获取有关消费社会的哪些深层信息和如何寻求身份建立的探讨。本文基于30位大学毕业生群体内的个案访谈研究发现,在消费社会环境中的大学毕业生有着身份认同上的危机,这种危机的出现让当代毕业生没能体现出大学生应当承载的身份意义,同时不利于毕业后进入社会的发展。表现在自身价值体现的缺失、自身归属感的缺失、自身身份感的缺失,这种缺失恰巧在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上得以弥补,因为符号消费在大学毕业生的身份认同上有着构建功能,符号消费在消费社会中可以构建品味、构建关系、界定地位。当大学毕业生不断用符号消费来弥补缺失时,他们的经济储备难以支撑,这种周而复始的投入就让其在生活中疲惫不堪,经济状况崩塌的同时也就成为了“新穷人”身份。

黄剑聪[5](2018)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2015届至2017届毕业生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研究生群体“就业难”问题广受关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人力资本贬值现象也引发了讨论。实际上,体育硕士自身专业特殊性使得对体育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特定的要求,这同样引起高校对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在新时期改革与调整的战略思维。对于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问题的研究同样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了解全日制体育硕士毕业生就业动向,针对就业形势,帮助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迅速调整自我,精准定位,根据社会实际需求以反省自身不足并予以调整,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对有效提升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福建师范大学2015届至2017届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流向中小学。社会实际所需的体育硕士就业能力与传统体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不匹配问题。影响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的主要因素有包括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与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学校因素、包括技能水平、科研水平、就业能力水平等的个人因素以及社会宏观环境的因素。通过分析归纳出调整培养方案,契合社会实际需求、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就业服务供给水平、完善课程体系,增强就业专业能力供给等多种发展对策。

李媛媛[6](2017)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力的关系研究 ——以西藏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业,一直以来都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话题,是衡量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据搜狐网统计,2016年的毕业生人数继续超过770万。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就业竞争也逐年增强,大学生们所承担的就业压力可见一斑。西藏凭借着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和地域环境,作为祖国边疆发展的核心,要求我们不仅要维护此地就业的稳定性,避免因就业压力过大而造成的社会不安定。更要符合其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寻找到能够避免当地就业动荡因素的措施——即提升就业群体的就业力,并最终将这种“压力”变换为促进此地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本研究设计将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力联系起来,试图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凭借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而总结出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个人等多个角度出发的政策建议,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并最终为维护西藏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在研究设计上,本研究设计在参考国内外同领域研究者既得成果的前提下,以“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成就动机理论”和“二因素理论”为理论依据,并糅合了在王易教授(2013)出版的专着中出现的研究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所使用的“知觉压力量表”和国际同领域研究中通常使用的“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设计出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大学生就业力自测量表”以及《西藏大学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力关系研究的调查问卷》。在样本选择上,为了使调研结果尽量的客观和真实,本研究的样本为西藏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和研三学生,样本数量为300,其中男女生基本各占一半,藏族和汉族同学各占一部分,覆盖的专业包括文科、理科、工科和商科。从整体上来说,调查样本能够在较高程度上完整和客观地体现西藏大学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力状况。在分析过程中,本研究以定性和定量研究法相结合,首先对西藏大学学生在求职及工作过程中感受到就业压力和就业力主要构成指标进行组织并进行信效度验证。其次,采取李克特5级正向计分方式,对指标进行评分,并根据计算出的方差值来划分程度类别。最后,将就业压力源与就业力构成因素进行联系,检验两类概念的各属指标之间是否存在的正/负关系,并验证了相关假设。最后本研究得出大学生就业压力对就业力有一定影响且他们之间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具体来说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力之间有较为匹配的预测作用:大学生就业压力对就业力的一元回归模型标准回归方程为:就业力=0.405×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压力各维度对就业力的多元回归模型标准回归方程为:就业力=0.355×压力感受+0.344×舒压能力。并最终验证出:压力感受与职业规划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压力感受与职业价值观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压力感受与学习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舒压能力与适应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舒压能力与自信心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舒压能力与抗压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压力源维度中的性别变量与就业力无明显关系;压力源维度汇总的民族变量与就业力无明显关系。根据得到的验证结果,本研究基本探清了西藏自治区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其就业力之间的关系,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四个方面给出了降低学生就业压力与提升就业力的办法,为西藏的人才培养政策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建议。

胡雅菁[7](2016)在《基于社会排斥理论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过渡,大学生数量日益增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作为大学生就业群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女大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求职过程中遭受的困难和艰辛也越来越多。本研究以南京部分高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在对女大学生就业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选择以社会排斥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整理了社会排斥理论的涵义、类型、特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研究所需要的问卷调查表和访谈纲要。通过就业问卷调查和访谈,从女大学生就业偏好、就业欲望、择业标准、就业适应、职业规划、就业特点等方面了解当代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排斥现状。在客观描述就业性别差异的基础上,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分析女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遇到的社会排斥因素。通过调查了解她们是如何看待自己“就业难”的处境,进而分析此处境的原因。通过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如何在就业中进行自我的重新建构,如何处理婚姻、家庭同个人职业的关系,然后运用社会排斥这一有力的分析工具将女性就业难问题产生的过程和机制展现出来。通过调查研究与理论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当代女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倾向,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也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多数女大学生对职业的稳定与保障存在较高的关注度;同时,还存在一些就业误区,如就业期望值偏高、就业信心不足等。笔者分别从用人单位市场经济行为排斥、社会观念排斥、社会资源约束性排斥、就业能力排斥、社会保障制度性排斥五个方面分析了女大学生遭受就业排斥的原因,为解决今后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提出如下探索性建议(1)政府着重改善生育保障制度,积极健全“反排斥”法律体系,加大对就业性别歧视的监督和执法力度;(2)社会大众传媒积极塑造女性正面形象,增加社会正能量;(3)高校加强女性就业指导,及时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性信息;(4)女大学生唤起自身主体意识,充分体现女性优势。

陈婷婷[8](2016)在《四川省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对有关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述评,并界定了相关概念、阐述了相关理论。然后在对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梳理的基础上,整理了四川省有关专项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政策规定,这些政策措施有效的促进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与创业。在这个前提下,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实地调研,本文以四川省三所主要民族院校即西南民族大学、西昌学院、四川民族学院为例,归纳出四川省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和特点:三所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在整体上呈现出良好态势,体现出了以体制内和政策性就业为主,企业就业比例缓慢增加;以生源地就业为主,政策为返乡就业提供良好平台;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已有创业项目与地方特色紧密相关等特点。通过已有相关研究的研读和座谈会、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等调查法总结出四川省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研究发现,四川省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存在就业格局不均衡;就业需求不足,少数民族毕业生发展空间较小;学科及专业成为就业限制因素;创业率低,成功创业难度大;综合素质较差,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原因分析为政策措施制定和执行不够到位;四川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的限制;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偏差等。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要多方合力,共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建议。首先是各级政府要积极推动法律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权的可行性,和依法设置适合民族语言授课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岗位。其次高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双语人才,一要多专业小批量,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特色专业设置,二是按需分类就业指导,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最后少数民族大学生要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孙淑娟[9](2016)在《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的优秀案例分析》文中认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促使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多层次、多渠道发展的重要举措,招收高水平运动队院校已由1897年的57所发展到现在的270多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带来较大的就业压力。为此,顺利解决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问题,对竞技体育发展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高水平运动员毕业生为学校样本研究对象,以上四所高校中四名优秀就业学生为案例样本,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其次,进行优秀就业案例访谈分析;最后,结合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现状及优秀就业案例访谈结果,探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率偏低;女运动员就业率低于男运动员。2.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理想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现状存在差距。3.优秀就业案例的成功经验主要是: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尽早确立职业规划;在求职道路上,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求职过程中,求职目标专一;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4.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主观因素是:职业规划确立时间较晚或不能坚持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社会实践经验少,不能较好的处理“学训矛盾”;客观因素是: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对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学习重视不足。5.学校统一安排专业,单独编班的管理方式比运动员自己选专业,插班上课的学校管理方式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率有更低的趋势,且73%的运动员对学校管理方式更偏向于后者。

杨雪静[10](2016)在《经济哲学视域下的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而农村大学生是其中更为困难的一个群体。由于家庭贫困、先天教育不足和就业市场化带来的影响,他们在城市的就业水平低、工资待遇差:而在城市严格的户籍制度和居高不下的房价面前,他们在城市安家落户成为一个重大的难题。当农村大学生在城市的发展遭遇瓶颈的状况下,农村的发展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城市的人才相对过剩和农村人才的缺乏形成鲜明的矛盾。农村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就业难题,或者住房问题,他们背后所反映的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种种体制性问题,包括城乡二元结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层级固化,公平正义缺失等等。解决农村大学生的就业与发展难题,给他们创造向上发展的希望是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解决人才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课题。按照以上的写作思路,本文遵循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理路,展开以下研究:首先,从整体上概括描述农村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状况,指出农村大学生就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探究造成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基本原因,对我国的就业制度变迁和城乡二元化所带来的城乡差异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视域内对当前的经济、制度进行批判,对农村大学生自我实现的精神诉求进行反思,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制度建设进程,提出农村大学生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达到自我实现的可行性路径。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思路,在经济哲学的视域中,运用经济学与哲学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该问题,即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农村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境遇,同时从哲学人学理论研究其自我实现,最后达到经济学与哲学、现实与人学研究的相统一。

二、大学生就业真难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就业真难吗?(论文提纲范文)

(2)韩国中级汉语口语教材《说汉语》的使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内容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调查法
第2章 《说汉语》(中级)教材体例分析
    2.1 教材简介
    2.2 教材体例分析
        2.2.1 教材整体体例分析
        2.2.2 教材单章体例分析
        2.2.3 教材设计特点
    2.3 教材具体内容分析
        2.3.1 词汇部分
        2.3.2 会话、课文部分
        2.3.3 语法部分
        2.3.4 练习部分
第3章 《说汉语》(中级)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3.1 学生问卷的设计实施和结果分析
        3.1.1 问卷调查的设计及实施
        3.1.2 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3.1.3 学生使用感受分析
    3.2 教师访谈设计实施和分析
        3.2.1 访谈调查的设计及实施
        3.2.2 教师访谈内容陈述
        3.2.3 教师访谈内容分析
第4章 《说汉语》(中级)教材使用建议
    4.1 对教师的建议
        4.1.1 补充语音基础练习
        4.1.2 增加中国文化知识
        4.1.3 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4.1.4 丰富课后练习形式
        4.1.5 提高汉语课堂趣味性
    4.2 对学生的建议
        4.2.1 端正学习态度
        4.2.2 重视教师引导
        4.2.3 利用教材资源
        4.2.4 学以致用
    4.3 对孔院的建议
        4.3.1 适当控制学生年龄范围
        4.3.2 按学生汉语水平科学分班
        4.3.3 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4.3.4 充分利用孔院资源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高水平运动员
        2.1.2 就业
    2.2 相关理论
        2.2.1 就业理论
        2.2.2 马斯洛需求理论
3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毕业生就业现状
    3.1 研究对象
        3.1.1 学校样本
        3.1.2 案例样本
    3.2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3.2.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率
        3.2.2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实际就业状况与预期就业状况对比分析
        3.2.3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心态情况
        3.2.4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3.3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个案分析
        3.3.1 甲同学的就业困难及对策分析
        3.3.2 乙同学的就业困难及对策分析
        3.3.3 丙同学的就业困难及解决对策
        3.3.4 丁同学的就业困难及解决对策
    3.4 案例总结
        3.4.1 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职业规划
        3.4.2 积极主动寻求就业机会
        3.4.3 明确就业方向和目标
        3.4.4 改变自身的求职环境
4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特点、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特点
        4.1.1 运动员学习与训练之间难以平衡
        4.1.2 高水平运动员专业技能低于普通毕业生
    4.2 高水平运动员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4.2.1 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率与普通毕业生相比略低
        4.2.2 高校知名度影响了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
        4.2.3 男女高水平运动员就业比例不协调
        4.2.4 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4.3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4.3.1 影响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内在因素
        4.3.2 影响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外在因素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4)纠结中的身份认同 ——大学毕业生中的“新穷人”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回顾
    1.3 研究对象和理论视角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2 “新穷人”身份的表现形态
    2.1 过度参与到消费社会中
    2.2 回归现实生活后的无奈
3 形成“新穷人”身份的原因分析
    3.1 内在原因
    3.2 外在原因
4 新时代中的“新穷人”身份认同
    4.1 寻求认同途径的差异
    4.2 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5 面对形成“新穷人”身份的不同应对策略
    5.1 观点上的转变
    5.2 行为上的转变
6 结论和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相关建议
    6.3 讨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2015届至2017届毕业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1.1.2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1.1.3 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能力引起高校的培养反思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有关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相关研究现状
        1.3.2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现状
        1.3.3 关于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研究
        1.3.4 小结
    1.4 相关概念的释义
        1.4.1 供给侧
        1.4.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4.3 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2015届至2017届全日制体育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3.1 2015届至2017届全日制体育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
    3.2 2015届至2017届全日制体育硕士毕业生就业区域
    3.3 2015届至2017届全日制体育硕士毕业生工资情况
    3.4 2015届至2017届全日制体育硕士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观点
    3.5 2015届至2017届全日制体育硕士毕业生就业现状存在的不足
第4章 供给侧结构改革视域下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供给侧”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培养单位因素
        4.1.2 个人因素
    4.2 “需求侧”的影响因素
        4.2.1 社会经济环境
        4.2.2 用人单位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促进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的建议
        5.2.1 调整培养方案,契合社会实际需求
        5.2.2 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就业服务供给水平
        5.2.3 完善课程体系,增强就业专业能力供给
        5.2.4 优化师资结构,强化教学资源供给
        5.2.5 加强政策引导,形成有效制度供给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力的关系研究 ——以西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关于就业压力的概念界定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就业压力的概念界定
        2.1.2 就业压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2 关于就业力的概念界定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就业力的概念界定
        2.2.2 就业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3 关于就业压力与就业力关系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研究思路和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对象
        3.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2 样本的确定
    3.3 理论基础
        3.3.1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3.3.2 成就动机理论
        3.3.3 二因素理论
    3.4 研究方法
        3.4.1 问卷法
        3.4.2 访谈法
        3.4.3 文献研究法
        3.4.4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3.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3.5.1 研究对象的创新
        3.5.2 研究视角的创新
        3.5.3 本研究的不足
第四章 西藏大学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力调查结果
    4.1 基本信息分析
        4.1.1 性别比例
        4.1.2 学历构成
        4.1.3 民族构成
        4.1.4 专业构成
    4.2 就业压力基本情况及特征分析
        4.2.1 压力源分析
        4.2.2 压力感受分析
        4.2.3 压力应对方式分析
    4.3 就业力自测结果及特征分析
        4.3.1 学习能力
        4.3.2 个人职业价值观
        4.3.3 个人职业规划
        4.3.4 责任心
        4.3.5 适应能力
        4.3.6 抗压能力
        4.3.7 自信心
第五章 数据分析和假设验证
    5.1 量表的制定
    5.2 量表的信效度复核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3 假设的提出
    5.4 数据处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4.1 就业压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就业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5 就业压力和就业力的相关性分析
    5.6 就业压力对就业力影响的回归分析
    5.7 研究结论
        5.7.1 关于就业压力各维度的研究结论
        5.7.2 关于就业力各维度的研究结论
        5.7.3 就业压力相关变量和就业力相关变量之间作用关系的研究结论
第六章 提升就业力缓解就业压力的建议
    6.1 从社会方面
        6.1.1 树立良好风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念
        6.1.2 大力发展经济,激活区内就业市场活力
        6.1.3 发展社会组织,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6.2 从学校方面
        6.2.1 提升学校实力,树立面向就业的人才培养观念
        6.2.2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丰富就业渠道
        6.2.3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实现就业梦想
    6.3 从家庭方面
        6.3.1 营造健康良好的家庭氛围,鼓励子女实现职业梦想
        6.3.2 重视子女就业力的培养,给予子女正确的就业辅导
    6.4 从大学生个人方面
        6.4.1 端正思想态度树立健康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6.4.2 端正学习态度在校期间做好充足的就业准备
        6.4.3 参加社会实践提升个人实操能力
        6.4.4 学会自我调节提升个人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基于社会排斥理论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社会背景
        (二) 政策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外对社会排斥理论研究
        (二) 国内对社会排斥理论研究
        (三) 国外对女性就业排斥问题的研究
        (四) 国内对女大学生就业排斥问题的研究
        (五) 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社会排斥理论
    一、社会排斥理论的概念界定
    二、社会排斥的类型
        (一) 结构性社会排斥与功能性社会排斥
        (二) 主动的社会排斥与被动的社会排斥
        (三) 显性社会排斥与隐性社会排斥
    三、社会排斥的特点
    四、社会排斥理论的实践运用
第二章 女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的实证调查
    一、研究设计
        (一) 定量研究设计
        (二) 质性研究设计
    二、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
        (一) 女大学生的就业偏好
        (二) 女大学生的就业欲望
        (三) 女大学生的择业标准
        (四) 女大学生的就业适应
        (五) 女大学生的就业规划
    三、女大学生的就业弱点
第三章 女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的理论归因
    一、市场经济行为排斥
    二、传统社会观念排斥
    三、社会资源约束性排斥
    四、就业能力排斥
    五、社会保障制度排斥
第四章 研究发现与发展对策
    一、社会性别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排斥的关键因素
        (一) “社会性别”的概念
        (二) 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对就业的影响
        (三) 社会性别认同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二、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包容性发展对策
        (一) 政府消除女大学生社会排斥的对策
        (二) 社会大众传媒消除社会排斥的对策
        (三) 高校消除女大学生社会排斥的对策
        (四) 女大学生自身消除社会排斥的对策
结论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四川省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
        1. 课题引导
        2. 问题提出
        3.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与评析
        1. 国外关于少数民族就业研究现状
        2. 我国关于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3. 简要评析
    (三)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1. 理论基础
        2. 相关概念界定
    (四) 研究设计
        1. 研究内容及思路
        2. 研究方法
二、四川省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概况
    (一) 四川省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主要政策措施
        1. 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2. 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3. 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服务
    (二) 四川省有关专项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政策规定
        1. 积极引导和改进各类就业歧视现象
        2. 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针对性就业援助
        3. 少数民族考生报考公务员和基层岗位等,给予一定的放宽条件和加分政策
三、四川省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以西南民族大学、西昌学院、四川民族学院为例
    (一) 案例的选择
    (二) 三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概况
        1. 目前整体就业率较好,但在学历层次和专业间存在差别
        2. 以体制内和政策性就业为主,企业就业比例缓慢增加
        3. 以生源地就业为主,政策为返乡就业提供良好平台
        4. 创新创业人数较少,已有创业项目与地方特色紧密相关
四、四川省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四川省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1. 就业格局不均衡
        2. 就业需求不足,少数民族毕业生发展空间较小
        3. 学科及专业成为就业限制因素
        4. 创业率低,成功创业难度大
        5. 综合素质较差,竞争力不强
    (二) 原因分析
        1. 政策措施制定和执行不够到位
        2. 四川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的限制
        3. 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偏差
五、多方合力,共促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
    (一) 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更大程度的支持
        1. 推动法律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权的可行性
        2. 依法设置适合民族语言授课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岗位
    (二) 高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双语人才
        1. 多专业小批量,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特色专业设置
        2. 按需分类就业指导,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
    (三) 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起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的优秀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水平运动员
        2.1.2 就业
        2.1.3 优秀就业案例
    2.2 对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研究
    2.3 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研究
        2.3.1 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形势的研究
        2.3.2 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2.4 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
    2.5 综上不足与本研究创新点
        2.5.1 综上不足
        2.5.2 本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学校样本
        3.1.2 案例样本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案例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4.1.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率
        4.1.2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实际就业状况与期望就业状况对比分析
        4.1.3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形势
        4.1.4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信息来源
    4.2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优秀就业案例分析
        4.2.1 案例A——中国农业银行青岛支行
        4.2.2 案例B——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2.3 案例C——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
        4.2.4 案例D——高青县工商管理局
    4.3 优秀就业案例经验探讨
        4.3.1 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尽早确立职业规划
        4.3.2 主动出击踏上求职艰辛路
        4.3.3 坚持在目标专一的求职道路上
        4.3.4 借良好的学习氛围助求职成功
    4.4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4.4.1 主观因素
        4.4.2 客观因素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经济哲学视域下的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学界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1 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现状
        2.1.1 就业率低
        2.1.2 就业水平低、稳定性差
        2.1.3 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不足
    2.2 农村大学生涌向城市就业的主要动因
        2.2.1 追求机会平等
        2.2.2 追求发展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2.2.3 城市光环的诱惑
    2.3 农村大学生就业中的两难选择
        2.3.1 农村大学生融入城市难题
        2.3.2 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困境
第三章 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问题归因
    3.1 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的影响
        3.1.1 从“统包统配”到市场化就业
        3.1.2 人才市场的买方—重视人力资源
        3.1.3 人才市场的卖方—高等教育大众化
    3.2 城乡二元结构与就业市场化相矛盾
        3.2.1 二元结构下受教育权不平等
        3.2.2 二元户籍制度阻碍人才自由流动
        3.2.3 二元结构下城乡就业市场不均衡
    3.3 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现实条件的矛盾
        3.3.1 农村大学生就业的价值追求
        3.3.2 农村大学生就业观念和现实的矛盾
第四章 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路径反思
    4.1 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对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批判和反思
        4.1.1 从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进行批判
        4.1.2 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论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
        4.1.3 从马克思的自我实现理论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反思
    4.2 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路径选择
        4.2.1 改革高等教育,打通人才流向农村的渠道
        4.2.2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居民权利平等
        4.2.3 将自我的价值实践与制度建设的完善相统一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大学生就业真难吗?(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需要研究 ——基于W市高校毕业生调查[D]. 吕宁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韩国中级汉语口语教材《说汉语》的使用分析[D]. 龚倬兰. 山西大学, 2020(01)
  • [3]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问题研究[D]. 黄一平.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4]纠结中的身份认同 ——大学毕业生中的“新穷人”群体研究[D]. 董林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2015届至2017届毕业生为例[D]. 黄剑聪.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6]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力的关系研究 ——以西藏大学为例[D]. 李媛媛. 西藏大学, 2017(07)
  • [7]基于社会排斥理论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 胡雅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02)
  • [8]四川省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 陈婷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3)
  • [9]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的优秀案例分析[D]. 孙淑娟.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2)
  • [10]经济哲学视域下的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 杨雪静.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大学生找工作难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