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

镁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

一、镁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钟晔,李春燕,张松文[1](2021)在《基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表现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于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分为非恶性心律失常组61例和恶性心律失常组25例,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的相关数据[ST段抬高的程度(STE)、校正QT间期、QT离散度,T峰-T终点(Tp-Te)间隔、离散度和Tp-Te/QT、碎片QRS波];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使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心电图的STE、校正QT间期、QT离散度、Tp-Te间隔、Tp-Te/QT、碎片QRS波>3个明显高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99、-2.367、-2.011、-4.596、-5.714、35.158,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QT离散度、Tp-Te/QT、ST段抬高、碎片QRS波>3个是影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123(1.082~1.165)、5.983(1.111~32.224)、3.995(1.147~13.911)、2.945(1.131~7.665),P <0.05]。列线图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03(95%CI:0.879~0.922)。结论 QT离散度、Tp-Te/QT、STE和碎片QRS波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由此建立的列线图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仲展,黄国权,高明霞[2](2020)在《QT离散度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QT离散度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5月—2019年4月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视为实验组,其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28例为观察1组,未合并室性心律失常32例观察2组。另选取同期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老年体检者30例作为参照,视为对照组。对各组心电图情况进行检查,比较QT离散度、校正QT离散度以及校正QT离散度≥60 ms(31例)和<60 ms(29例)室性心律失常情况,Pearson分析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QT离散度、校正QT离散度高于对照组,观察1组QT离散度、校正QT离散度高于观察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QT离散度≥60 ms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16%(14/31),高于校正QT离散度<60 ms的19.34%(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QT离散度与老年急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QT离散度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QT离散度越高,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

张旭[3](2020)在《尼可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指标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择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中,应用冠状动脉内注射联合静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对UA患者心电图主要指标变化的短期影响。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自身对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19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择期入院接受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入选患者分为三组:(1)A组:对照组;(2)B组:短时间应用尼可地尔组;(3)C组:长时间应用尼可地尔组。每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在入院期间接受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择期PCI治疗。本研究每组给药方法分别如下:(1)A组:PCI术后即刻开始持续静脉泵入生理盐水(1ml/Kg.h),持续至PCI术后6小时;(2)B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含有0.5mg尼可地尔的生理盐水10ml,并在PCI术6小时内,以2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尼可地尔6小时,共12mg;(3)C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含有0.5mg尼可地尔的生理盐水10ml,以2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尼可地尔24小时,共48mg。本研究在应用尼可地尔治疗前24小时以及应用尼可地尔治疗后24小时的两个重要时间点对患者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研究结果1、根据入选排除标准,共6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A组共纳入23例患者,男性14例,平均年龄为63.43±12.55岁;B组共20例患者,男性12例,平均年龄为66.45±8.06岁;C组共20例患者,男性15例,平均年龄为65.80±9.49岁。2、三组患者基线特征无显着差异,其中包括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史、实验室各项检查以及心脏超声指标等临床资料(P>0.05)。3、对照组患者心电图各项指标在注射生理盐水前后自身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尼可地尔治疗组中,相比于尼可地尔用药前,在用药后QT间期离散度和Tp-e间期这两项指标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短时间应用尼可地尔组中(B组),QT间期离散度从43.95±11.16ms缩短至30.85±8.63ms,Tp-e间期从99.50±15.71ms缩短至80.50±20.38ms(P<0.05)。长时间应用尼可地尔组中(C组),QT间期离散度从38.25±13.40ms缩短至28.80±9.74ms,Tp-e间期从98.25±11.72ms缩短至86.50±8.12ms(P<0.05)。4、将两个用药组(B组+C组)合并后与对照组(A组)进行比较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尼可地尔治疗组的QT间期离散度和Tp-e间期均明显缩短。尼可地尔用药组中,QT间期离散度从41.10±15.51ms缩短至29.82±9.15ms,Tp-e间期从98.87±13.70ms缩短至83.50±15.61ms(P<0.05)。研究结论1、择期接受PCI治疗的UA患者中,冠脉内注射联合静脉内持续泵入尼可地尔可缩短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及Tp-e间期。2、尼可地尔用药6小时和24小时均可缩短择期PCI治疗的UA患者QT间期离散度及Tp-e间期。

周珏珉[4](2020)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心电图QT、JT离散度、血清炎症因子及冠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267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电图QT、JT离散度,血清炎症因子,冠脉病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研究西医临床检查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使中医辨证分型更具客观性,为AMI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意见。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遂宁市中心医院心血管病区住院的AMI患者共775例,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出26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情况和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比较不同证型的AMI患者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和JT离散度(JT dispersion,JTd)、血清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冠脉病变程度(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预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性分析中医证型与QTd、JTd、血清炎症因子及Gensini积分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支数、预后的关系。结果:(1)267例AMI患者中,中医证型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40.07%)>痰浊血瘀证(34.83%)>瘀毒阻络证(14.98%)>阳气虚弱兼痰瘀阻络证(10.11%)。(2)QTd、JTd比较:痰浊血瘀证、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患者QTd、JTd均高于瘀毒阻络证、阳气虚弱兼痰瘀阻络证(P<0.05);痰浊血瘀证、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患者QTd、JT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瘀毒阻络证、阳气虚弱兼痰瘀阻络证患者QTd、JT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痰浊血瘀证、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与QTd(偏相关系数0.279、0.355)、JTd(偏相关系数0.480、0.342)显着正相关。(3)hs-CRP、IL-6、TNF-α比较:痰浊血瘀证、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患者hs-CRP、IL-6、TNF-α均高于瘀毒阻络证、阳气虚弱兼痰瘀阻络证(P<0.05);痰浊血瘀证与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瘀毒阻络证与阳气虚弱兼痰瘀阻络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痰浊血瘀证、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与hs-CRP(偏相关系数0.374、0.241)、IL-6(偏相关系数0.440、0.334)、TNF-α(偏相关系数0.346、0.279)显着正相关。(4)冠脉病变支数比较:痰浊血瘀证和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患者中三支病变占比最高(70.97%,40.19%);瘀毒阻络证、阳气虚弱兼痰瘀阻络证双支病变占比最高的是双支病变(52.50%、59.26%)。相关性分析:AMI患者中医证型与冠脉单支病变未见显着相关性(P>0.05),但痰浊血瘀证、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的AMI患者冠脉造影双支病变的概率更高(P<0.05),痰浊血瘀证、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AMI患者冠脉双支病变的概率分别是非痰浊血瘀证、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患者的2.368倍、2.291倍;痰浊血瘀证、瘀毒阻络证、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的AMI患者冠脉造影三支病变的概率更高(P<0.05),痰浊血瘀证、瘀毒阻络证、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患者冠脉三支病变的概率是非痰浊血瘀证、瘀毒阻络证、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患者的5.099倍、2.284倍、2.535倍。(5)Gensini积分:痰浊血瘀证患者Gensini积分最高,其次为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瘀毒阻络证;痰浊血瘀证、瘀毒阻络证、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型与Gensini积分显着正相关(P<0.05),偏相关系数0.275、0.270、0.330。(6)MACE事件:267例患者共计发生MACE39例,发生率14.60%,其中痰浊血瘀证比例最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MI患者中痰浊血瘀证、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与MACE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1.川中地区AMI患者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最为常见。2.AMI患者中,痰浊血瘀证患者QTd、JTd延长最为明显,且痰浊血瘀证、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与QTd、JTd具显着线性相关性。3.AMI患者中,痰浊血瘀证患者hs-CRP、IL-6、TNF-α显着高于其他证型;且痰浊血瘀证、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证与血清hs-CRP、IL-6、TNF-α显着正相关。4.AMI患者中,痰浊血瘀证患者的三支病变占比最高,Gensini积分最高,MACE发生率最高

苏兵[5](2020)在《miR-125b水平及QT离散度与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心梗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分析心室重构与QT离散度、血浆mi R-125b水平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作出QT离散度、血浆mi R-125b水平对心梗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2例。所有患者进行QT离散度测定及血浆mi R-125b表达的测定。随访所有患者心室重构的结局。根据随访结果分为两组:观察组心梗后发生心室重构的患者,对照组为心梗后未发生心室重构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类型、伴发危险因素、梗死后并发症、治疗方法、心功能等。对比两组患者左心室收缩的射血分数(LVEF)、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房内径(LAP)、心输出量(CO)、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重构指数(LVRI)、QT离散度、血浆mi R-125b相对表达量。Logistic回归分析心梗后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分析QT离散度、mi R-125b相对表达量、心室重构的相关性,作出QT离散度、mi R-125b相对表达量对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结果:1.132例患者经随访发生心室重构的为52例,发生率为39.39%,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表明资料来源可靠,具有群代表性。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病变部位、BMI、高密度脂蛋白、病变血管直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心功能、病变长度、Hs-CRP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彩色多普勒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LVEDD、LVEDV、LVMI、LVPW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VRI、LAP、CO、LVEF等指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两组患者QT离散度比较:观察组患者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分别为(78.82±14.93)ms、(88.81±20.21)ms,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2.39±8.76)ms、(73.19±20.33)ms(P<0.01)。4.两组患者mi R-125b相对表达量的比较:观察组患者mi R-125b相对表达量为(1.394±0.494),对照组患者患者mi R-125b相对表达量为(0.974±0.42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5.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分析在两组单因素方差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差异的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心功能、病变长度、Hs-CRP、、mi R-125b、QTd等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高血压、Hs-CRP、心功能、病变长度、mi R-125b、QTd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6.mi R-125b相对表达量与LVEDV的相关性分析以LVEDV为因变量,mi R-125b为自变量,回归显示LVEDV与mi R-125b呈正相关,方程:Y=37.77X+43.51(r=0.561,P=0.000)。7.QT离散度与LVEDV的相关性分析以LVEDV为因变量,QT离散度为自变量,回归显示LVEDV与QT离散度呈正相关,方程:Y=1.718X-28.77(r=0.593,P=0.000)。8.QT离散度与mi R-125b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以QT离散度为因变量mi R-125b为自变量,回归显示QT离散度与mi R-125b呈正相关,方程:Y=12.44X+46.70(r=0.516,P=0.000)。9.QT离散度、mi R-125b相对表达量预测心室重构的价值:ROC曲线显示:QT离散度对心室重构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89,95%CI为0.833~0.945。根据约登指数计算,最佳预测值为:59.95ms,特异度为:84.6%,敏感度为:84.6%。mi R-125b对心室重构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12,95%CI为0.738~0.886,根据约登指数计算,最佳预测值为:0.895,特异度为:65.0%,敏感度为:88.5%。结论:1.糖尿病、高血压、Hs-CRP、心功能、病变长度为心梗后心室重构的传统危险因素。2.QT离散度与mi R-125b也是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且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毛婉[6](2019)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前后QTd、HRV、Tp-Te间期、J波的变化情况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前者为重要致死原因,包括非ST段抬高性AMI(NSTEMI)与ST段抬高性AMI(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治疗ACS最有效的策略之一,但PCI后患者的心脏机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或异常,如QT离散度(QTd)、T波峰末(Tp-Te)间期明显延长或增大,心率变异性(HRV)降低,出现缺血性J波甚至巨大J波等。既往研究显示上述心电图指标或心脏机能参数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MVA)、心源性猝死(SCD)等不良事件紧密相关。目的本研究观察PCI前后QTd、HRV、Tp-Te间期、J波等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ACS疾病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及对患者MVA、SCD等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今后PCI术后心脏机能变化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全部病例资料来源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接受PCI术治疗的ACS患者(病例组),共计108例。根据ACS类型分为UAP组(UAP病例,42例)、NSTEMI组(NSTEMI病例,36例)、STEMI组(STEMI病例,30例);以Gensini积分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Gensini积分≤20分,37例)、中度组(Gensini积分>20分且≤40分,44例)及重度组(Gensini积分>40分,27例)。另选取同期与病例组基线资料类似或接近的40例非冠心病(CHD)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并保持至少6个月的随访,进一步根据病例组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VA分组,包括MVA组(发生MVA,27例)和nMVA组(无MVA发生,81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SCD分组,包括死亡组(发生SCD,9例)和存活组(存活,99例)。对比分析各分组及亚组PCI前后QTd,HRV参数[包括间期标准差(SDNN)、24h内连续5min节段平均正常R-R间距标准差(SDANN)、连续正常R-R间距差的均方根(rMSSD)、两个相邻R-R间距标准差≥50 ms的心搏数占所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等],Tp-Te间期,J波情况,并借助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病例组PCI前血脂指标、血肌酐与PCI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PCI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其峰值均明显较PCI前降低(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2.病例组PCI后QTd、Tp-Te间期明显较PCI前缩短(P<0.05),但仍较对照组长(P<0.05);SDNN、SDANN、rMSSD、PNN50均较PCI前显着升高(P<0.05),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无缺血性J波发生;病例组PCI前出现缺血性J波134个,PCI后降至78个,减少了41.79%,PCI前后缺血性J波等级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CS患者PCI后QTd、Tp-Te间期与cTnI、CK-MB峰值呈正相关(P<0.05),HRV参数(SDNN、SDANN、rMSSD、PNN50)与cTnI、CK-MB峰值呈负相关(P<0.05);ACS患者PCI后缺血性J波等级与cTnI、CK-MB峰值呈正相关(P<0.05)。3.不同ACS类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PCI后QTd、Tp-Te间期比较,UAP组<NSTEMI组<STEMI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P<0.05);SDNN、SDANN、rMSSD、PNN50比较,UAP组>NSTEMI组>STEMI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P<0.05)。PCI后共出现78个缺血性J波,UAP组、NSTEMI组、STEMI组缺血性J波等级分布,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缺血性J波等级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CS患者PCI后QTd、Tp-Te间期与PCI前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HRV参数(SDNN、SDANN、rMSSD、PNN50)与PCI前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P<0.05);PCI后缺血性J波等级与PCI前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4.与nMVA组比较,MVA组PCI后QTd、Tp-Te间期明显长,SDNN、SDANN、rMSSD、PNN50显着低(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PCI后QTd、Tp-Te间期明显长,SDNN、SDANN、rMSSD、PNN50显着低(P<0.05)。nMVA组、MVA组缺血性J波等级分布、存活组、死亡组缺血性J波等级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前后cTnI峰值、CK-MB峰值,PCI后QTd、HRV、Tp-Te间期、缺血性J波等级均可作为PCI后随访期内ASD、SCD的预测因素(P<0.05)。结论1.PCI治疗可有效改善ACS患者心脏机能,促进心电图QTd、HRV、Tp-Te间期、J波改善;2.PCI后QTd、HRV、Tp-Te间期、J波改善效果与心肌损伤(cTnI、CK-MB峰值)密切相关,与ACS类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亦密切相关;3.PCI后QTd、HRV、Tp-Te间期、缺血性J波等级检测可作为MVA、SCD的预测因子。

李阳[7](2018)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特点》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特点。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参照组,测量2组心电图,并将心电图的QT间期进行测量,计算QTd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心电图QTd、QTd经心率校正(QTcd)数值均高于正常参照组(P<0.01);心律失常患者QTd、QTcd数值高于非心律失常患者,心力衰竭患者QTd、QTcd数值高于非心力衰竭患者,死亡患者QTd、QTcd数值高于存活患者(P均<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d、QTcd显着延长,其数值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有直接关系,可作为其预测指标。

袁义燕[8](2017)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QT离散度(Qtd,QTcd)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接受PCI术治疗AC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应用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观察组给予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炎症指标的变化,心电图监测治疗前后两组QT离散度的变化,两组均随访1年,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聚集指标(mPAR、PRU)、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体40配体(sCD40L)水平及QT离散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PAR、PRU均低于对照组[(30.26±8.42)%、(114.36±10.26)U比(39.33±9.4)%、(143.86±12.65)U](t=4.542、11.454,均P<0.05),其hs-CRP、sCD40L低于对照组[(2.12±0.62)mg/L、(1.71±0.94)μg/L比(2.94±0.44)mg/L、(2.76±1.23)μg/L](t=6.748、4.289,均P<0.05),且QTd、QTcd低于对照组[(25.41±3.32)ms、(26.12±4.26)ms比(29.52±2.98)ms、(30.51±3.97)ms](t=5.826、4.768,均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或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50%比15.00%)(χ2=3.913,P<0.05)。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采用替罗非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减轻患者机体炎性反应,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缩短QT离散度,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张鸽[9](2016)在《冠心病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电QTc离散度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一项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血液学参数,反应了红细胞体积的异质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红细胞大小不均一性)。以前主要用于不同贫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证据证实这种不均一性在人类疾病中相当普遍,例如:心血管疾病、静脉栓塞、癌症、糖尿病、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肾疾病及其他急慢性疾病。尽管一些统计分析表明不均一性对临床无益,但也有许多研究表明RDW的升高与许多疾病的临床预后高度负相关,也与短期或长期的预后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RDW可作为冠心病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的心脏标志物,而既往大量研究已证实QTc离散度可作为诊断心肌缺血和判断其预后的有效指标,并可作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预警指标。两指标在冠心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方面既有相似性也有各自的特点,但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红细胞分布宽度与QTc离散度的关系。目的分析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RDW与其造影表现冠脉狭窄程度及累及血管严重程度Gensini评分的关系,分析Gensini评分与冠心病患者QTc离散度的关系,探讨冠心病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QTc离散度的关系。研究方法1.收集因胸痛或拟诊急性冠脉综合症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并且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冠心病定义为CAG时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血管直径狭窄≥50%;比较上述两组间各临床指标的差异。并符合以下条件:(1)窦性心律;(2)存有有效的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排除标准:(1)合并影响QT间期的心律失常或非窦性心律;(2)近2周服用可能影响QT间期的药物;(3)合并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2.搜集患者的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如红细胞分布宽度,通过动态心电图(Holter)结果计算分析患者QTc离散度。3.根据RDW值由低到高排列后三等分为A、B、C三组,比较各组性别比例、年龄构成、血压、血糖、血脂、平均心率等指标,回顾性分析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QTc离散度的关系,比较两者的价值。结果根据RDW值由低到高排列,将研究对象三等分为A、B、C三组,组间比较RDW值、冠脉评分、QTc离散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均<0.05),随RDW数值增高,冠脉评分逐渐升高,QTc离散度亦增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分析冠脉评分、红细胞分布宽度及QTc离散度两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冠脉评分与RDW水平呈正相关(r=0.217,p=0.028),与QTc离散度无相关性(r=0.237,p=0.664);RDW水平与QTc离散度存在相关性(r=0.286,p=0.038)。结论及意义1、RDW与患者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RDW水平越高。2、随着RDW数值增高,QTc离散度增大,冠脉狭窄病变与自主神经功能损害间可能存在关系。3、冠心病患者RDW与QTc离散度具有独立的相关性。

周丽[10](2014)在《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治疗后的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评估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后心肌的挽救和恢复作用,评估QT离散度对于其术后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临床判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期间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符合WHO关于AMI诊断标准的患者35例,发病后于2周内在我院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支架植入(统称PCI术),其中行急诊PCI术者15例,择期PCI术者20例,其重建血运后冠脉血流分级达TIMI3级标准,分别在心肌梗死入院时(术前)、行PCI术后6H、12H、24H、48H采集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离散度,并分析各组各时段的动态变化。收集我院2010-2011年急性心梗患者未溶栓未做PCI术仅药物治疗者30例(以下简称未手术组),收集其入院时、入院1-2天时以及1-2周时心电图,测量QT离散度。收集健康正常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同时测定研究对象的血压、心肌酶谱、生化等临床指标,综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手术组QTd在心肌梗死入院时(术前)、行PCI术后6H、12H、24H、48H分别为69.0±11.6ms、56.1±10.1ms、53.7±10.1ms、50.6±9.3ms、47.9±9.0ms,其中急诊手术组术前、术后6H、12H、24H、48H分别为68.7±10.1ms、51.7±8.6ms、48.7±8.5ms、45.7±8.0ms、43.3±7.5ms,择期组术前、术后6H、12H、24H、48H分别为69.3±12.8ms、59.5±10.0ms、57.5±9.7ms、54.2±8.9ms、51.3±8.7ms。急性心肌梗死未手术组患者入院时、2天时、1-2周时QTd分别为69.5±10.5ms、71.3±8.3ms、60.2±8.0ms。正常对照组为30.7±7.8ms。经统计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手术组QTd在术前与术后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所有患者PCI术后QTd下降,与手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QTd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急诊手术组和择期手术组较未手术组相同时间内QTd下降,且急诊手术组较择期手术组QTd相同时间内下降更快幅度更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在PCI术后的动态变化表明可以通过再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增加心肌氧供和血供,恢复正常的心肌电生理,改善心室肌复极的不均匀性,且急诊PCI术较择期PCI术能更快速更大幅度降低QT离散度。QT离散度可以作为测量心室复极不均匀性的良好的非侵入性临床指标,为心梗术后高危恶性事件的风险评估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

二、镁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镁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心电图相关数据比较
    2.3 影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列线图模型及校正曲线
3 讨论

(2)QT离散度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QT离散度和校正QT离散度的比较分析
    2.2 不同截断值校正QT离散度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
    2.3 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的相关性
3 讨论

(3)尼可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指标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设计和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分组、患者信息采集以及给药方法
    1.5 心电图测量
    1.6 主要研究结果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入选患者人口学特征及既往病史
    2.2 入选患者介入治疗及合并药物治疗情况
    2.3 入选患者实验室指标与心脏超声结果
    2.4 各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电图指标比较
    2.5 各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电图指标自身比较
    2.6 尼可地尔组与对照组心电图指标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心肌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心电图QT、JT离散度、血清炎症因子及冠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一 信息采集表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miR-125b水平及QT离散度与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QT离散度及微小RNA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前后QTd、HRV、Tp-Te间期、J波的变化情况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心电图QTd、QTcd数值变化比较
    2.2 发生心律失常患者 (15例) 与未发生心律失常患者 (25例) 心电图QTd、QTcd数值变化比较
    2.3 发生心力衰竭患者 (12例) 与未发生心力衰竭患者 (28例) 心电图QTd、QTcd数值变化比较
    2.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患者 (8例) 与存活患者 (32例) 心电图QTd、QTcd数值变化比较
3 讨论

(9)冠心病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电QTc离散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镁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分析[J]. 钟晔,李春燕,张松文.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1(05)
  • [2]QT离散度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分析[J]. 李仲展,黄国权,高明霞. 黑龙江医学, 2020(05)
  • [3]尼可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指标影响[D]. 张旭.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心肌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心电图QT、JT离散度、血清炎症因子及冠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D]. 周珏珉.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1)
  • [5]miR-125b水平及QT离散度与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D]. 苏兵.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前后QTd、HRV、Tp-Te间期、J波的变化情况及意义研究[D]. 毛婉.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特点[J]. 李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11)
  • [8]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对QT离散度的影响[J]. 袁义燕. 中国基层医药, 2017(06)
  • [9]冠心病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电QTc离散度的关系[D]. 张鸽.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10]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D]. 周丽. 苏州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镁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