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年第15卷主题索引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年第15卷主题索引

一、《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年第15卷主题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李青[1](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张文俊,吴继雄,陈佳佳,方文亮,石安斌[2](2020)在《MRI检查在卵巢囊性畸胎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MRI在诊断卵巢囊性畸胎瘤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囊性畸胎瘤的24例患者以及40例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卵巢囊性畸胎瘤与卵巢巧克力囊肿病变的MRI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分析与比较。主要对卵巢囊性畸胎瘤与卵巢巧克力囊肿的T1WI高信号区(相同点)在其他扫描序列下信号的特点(不同点),寻找鉴别卵巢囊性畸胎瘤与卵巢巧克力囊肿病变的扫描方法。结果:MRI对卵巢囊性畸胎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1.70%,对卵巢巧克力肿瘤的诊断准确率9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卵巢巧克力囊肿一共有64个囊性病灶,其中有50个病灶的STIR信号呈现被抑制的状态,这与卵巢囊性畸胎瘤的脂肪组织在STRI信号呈现被抑制的状态一致。结论:MRI对卵巢囊性畸胎瘤与卵巢巧克力囊肿进行鉴别时,可以观察MRI的T1WI、长T2WI信号,在STIR出现信号抑制时,对所显示的病灶内部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病灶进行增强扫描,对扫描结果与临床特点进行观察,对结果进行诊断鉴别。

陈雨[3](2018)在《WoS与Scopus学科分类对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双一流”建设的浪潮下,学科竞争力评价结果已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进行资源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学科学术竞争力是体现学科竞争力的核心指标,WoS、Scopus两大期刊索引数据库已成为评价学科学术竞争力的主要依据。本研究从学科分类的视角出发,在进行不同学科分类体系间差异性比较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分类体系差异性测度软件工具,测度了 WoS和Scopus两大数据库学科分类体系的差异,以10所着名高校为样本验证了学科分类体系差异对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1)WoS与Scopus学科分类体系结构相似,二者都存在同一层级类目概念范畴宽窄不均衡、边界模糊不清、类目下覆盖期刊种类差异较大的现象。尤其是Scopus中平均类目下覆盖的多学科期刊数量占比高达70%,在学术成果评价中势必造成一篇论文在多个学科中被重复计数。2)如果为每个学科选择另一系统中相似度值最高的学科作为匹配学科,通过对两大数据库学科分类体系中“学科”层级类目间“学科对”的相似性计算,匹配“学科对”可以分成“高度相似”、“中度相似”和“低度相似”三组。实证结果表明:两大数据库学科分类差异直接影响了学科学术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其中,6组高度相似“学科对”的评价结果基本相同,即基于两个数据库的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15组中度相似“学科对”中,数学、材料科学等学科边界清晰“学科对”评价结果无显着差异,工程学、社会科学等学科范畴过大、交叉性强的“学科对”评价结果差异较为显着;8组低度相似“学科对”之间覆盖期刊数量悬殊、相似度值极低,不具备可比性。本研究结果表明:任何一种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结果都受到学科分类体系的影响,不同学科排行榜评价依据的基础数据与评价指标一样也是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虽然每个机构产出的学术成果是客观不变的,由于不同数据库收录文献的差异以及对文献数据分类整理方法的差异,导致评价结果不同。因此,需要正确理解和看待各种第三方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结果。本研究不仅在学术层面对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中如何选择数据库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而且为公众认识层面对如何正确理解全球着名学科排行榜的评价结果提供了实证依据。

李杰坤[4](2018)在《心脏超声检查对肺栓塞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心脏超声检查对肺栓塞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确诊为肺栓塞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5年6月—2017年6月,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实施心脏超声检查,对照组40例患者实施胸部CT扫描诊断,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与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有0例漏诊,1例误诊,诊断准确率为97.50%(39/40);对照组有2例漏诊、5例误诊,诊断准确率为82.50%(33/40),两组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1 4,P<0.05)。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有27例肺动脉高压、28例肺动脉扩张、12例右室壁运动减低、31例右室内径扩大、2例右肺动脉位置血栓、17例下肢静脉血栓;胸部CT扫描结果显示,有21例肺动脉高压、23例肺动脉扩张、9例右室壁运动减低、25例右室内径扩大、1例右肺动脉位置血栓、13例下肢静脉血栓。结论心脏超声检查在肺栓塞疾病诊断中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效果显着,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李树功[5](2017)在《医学影像(MRI、CT)动态增强技术查看肺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医学影像(MRI、CT)动态增强技术查看肺肿瘤血管的生成。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肺肿瘤血管生成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MRI以及CT扫描,对肺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进行观察,将各种数值和MV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除了Pm以外,各个参数都和微血管密度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灌注值和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最高。结论医学影响(MRI、CT)动态增强技术能够得到比较全面的肺肿瘤血供情况信息,是一种新的肺肿瘤血管生成观察方法。

张宗孝[6](2016)在《钼靶X线和B超在早期乳腺癌中的诊断对比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主要分析诊断早期乳腺癌在使用B超和钼靶X线两种不同影像方法中的重要意义。方法:主要选取我院从2012年3月到2015年3月间所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分别采取两种诊断方法,并针对这两种诊断方法对其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术前超声及联合X线钼靶检查早期乳腺癌准确率分别为85.0%、92.01%,同X线钼靶准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际的影像诊断中,对于存在比较微小的钙化病例,如果实施钼靶X线,其效果更佳;对于存在血流信号病变等病例,如果实施B超进行影像诊断,准确率较高。早期乳腺癌的影像诊断中,此两种方法的运用各有优劣,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诊断分析,为医师的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

杜云祥,潘云涛,陈锐,马峥,王颖,郝继英,杨春华,刘伟,刘桂玲,刘娜,王天津,黄思敏[7](2013)在《《中华医学杂志》编辑排版格式的历史演变和规范化研究》文中认为以解放军医学图书馆馆藏的《中华医学杂志》为统计源,从1915年创刊至2010年的版式设计,包括出版版式、封面设置、版权格式、栏目设置、索引编排、页眉和广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事实证明,《中华医学杂志》的发展反映了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进程,见证了近代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历史,不愧为我国着名的科技期刊;《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非常重视期刊的编排格式,在我国科技期刊标准化、规范化中贡献很大并起着的重要引领作用;科技期刊的发展与国家强盛、稳定和科技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朱晓兰[8](2011)在《“凝视”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凝视”,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文论和文化批评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凝视指携带着权力运作和欲望纠结以及身份意识的观看方法,观者多是“看”的主体,也是权力的主体和欲望的主体,被观者多是“被看”的对象,也是权力的对象,可欲和所欲的对象。看与被看的行为建构了主体与对象,自我与他者,但在多重目光的交织中,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又面临着转化的可能。因此,“凝视”导致了“看”的行为过程中产生复杂和多元的社会性、政治性关系。在西方文论和文化研究中,凝视已经成为重要的关键词,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批评范式和研究方法。作为语词使用的凝视在文艺批评,尤其是美术批评中早有运用,但20世纪文化研究中使用的“凝视”,则具备了关键词的色彩和理论的内涵。一般认为,凝视理论继承了西方历史上流传已久的“视觉中心主义”观念,又以萨特、拉康和福柯对视觉的相关学说为理论资源。在哲学、文化研究的学术语境下,具有丰富的理论适用性和批评实践能力。萨特是20世纪较早研究视觉体制的学者,他对“注视”的研究与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紧密相联,视线确认了“我”的存在,也确认了“他人”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人的意义,世界的意义才由此得以产生和确立。没有进入视线的存在,没有被视觉实践所确认的存在,是失去其意义的。从“注视”到“存在”到“主体”,萨特对视觉的关注为我们揭示了注视在建构人的主体性方面具有重要性。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凝视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认为,儿童在一个时期里会变得特别爱照镜子,当认出镜中之人是自己后就会不停地通过做动作来改变镜中之像。镜像阶段预示了儿童主体意识的产生,但是建立在镜像之上的主体始终是虚幻的主体而已。拉康对“凝视”的研究则表明,存在着眼睛和凝视的分裂,眼睛是来自主体的目光,凝视则是来自客体的目光,但是在复杂的“看”的辩证法中,凝视是无处不在的,它既在主体身上,也来自客体,但无论如何,这种凝视与不足、匮乏和欲望有关,它表征着主体的欲望,也导致主体在凝视的过程中向欲望沦陷。在萨特和拉康之后,福柯为凝视输入了权力的维度。福柯对医院和监狱等“非理性”领域的知识考古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视觉已经成为规训和权力的共谋。医学的凝视向我们展示的是视觉—知识—权力的三位一体,全景敞视主义则代表了现代社会中权力性的视觉监视已经成为生产性的力量,无处不在以致成为控制我们生活的常态。结合萨特、拉康、福柯等人的研究,凝视理论使得人们开始探讨视觉与权力、欲望和主体性的问题。凝视在各种理论资源的积累上呈现出大有作为的态势还需要考虑它的学术语境。西方哲学中他者的问题谱系为凝视主体将自我主体化,将凝视对象客体化提供了策略上的可行性。女性主义持续地认为看的行为背后蕴含着鲜明的性别意识,这无疑是揭示了历史上长期以来始终存在着的“男性凝视”。后殖民主义观点则认为,西方看东方是一种权力关系和支配行为,作为一种文化的现实,常常是有种族意识和文化优越感的民族“盯视”其他种族和文化,使他者文化成为自我文化下的附属。在后现代文化景观,即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图像时代里,随着图像本身在性质上的变化以及“看”之方式的历史变迁,凝视图像已经变成了我们当下生活的处境,它真实地再现的无疑是一种后现代的文化逻辑。凝视的批评实践首先可以从视觉行为本身开始,这就涉及对可见性/视觉性的探讨,视觉性是事物的可见性,是在视觉化的前提下使物变得可见,并使之由此进入视觉场域的必要机制。在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性成为重要的策略,仿像和仿拟成为新的文化逻辑,在图像制造幻象的社会里,图像的意识形态和反视觉中心主义备受诟病,对图像的凝视带来的就是认同的危机和主体的危机了。其次是视觉欲望问题,在女性主义的学术语境中,视觉天然地具有性别意识,女性是男性欲望的对象和视觉快感的来源,男人在看,女人被看;男人窥视,女人被窥视;男人拥有欲望,女人是可欲望的对象。男性凝视是女性主义天然要反抗的文化实践。再次,凝视的批评实践关注自我与他者。在性别和种族两个方面,他者化的策略都让人惊异地持续而广泛存在。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将女性他者化的策略,种族的凝视也就是东方在西方的注视下,黑人在白人的注视下成为他者,成为景观。这种自我和他者是决然对立的,作为主体的自我和作为客体的他者是冲突而不是共生的。因为不能对这种冲突视而不见,所以凝视理论不可避免地引向“身份政治”的批评实践。身份的政治有两个语境,一个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为视域的身份政治,研究性别、种族的身份认同问题。一个是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在电子技术、影视文化、虚拟文化的高度发展情况下,研究没有性别、没有种族之分的网络信息化时代的自我主体问题。不管是何种语境,如果能在本质主义之外寻找流动的意义,那么自我主体的身份问题会更容易获得理论的希望。对凝视的理论研究毫无疑问要回答“如何凝视”的问题,对此答案是比较丰富的。反凝视和对抗性凝视是一种可能,它立足于消解凝视的权力性,具有颠覆和解构的色彩。如果能从对抗凝视走向建立话语,建立自己的话语,将会更让人欢欣鼓舞。话语的建立意味着实现了自身的权力,有助于形成自我对他人的“凝视”。而最让人充满希望的应该是认同的凝视,这种凝视带有拉康理论中对镜像的发现和认同的色彩,也是现代性的文化活动中常有的策略。明星凝视和旅游凝视就是这种认同凝视的代表。明星凝视体现的是观众渴望和偶像融为一体,实现对偶像的“认同”。旅游凝视也不是权力性的观看,而是与旅游地风景精神性的观赏。在旅游场域中,凝视主体和凝视对象通过良好的互动完成想象性的关联。在认同的凝视中,权力不是必然的问题。正是因为存在着多样化的凝视,我们的研究才呈现出未竟、积极的态势,我们如何凝视,其答案将永远是开放的和多元的。

汤亚玲,王晴[9](2003)在《《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第21卷)主题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姜良玉,王崇峰[10](2014)在《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将这80例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既作为治疗组,同时也作为相对于其他两种检查方法来说的观察组,那么治疗组和观察组就是相同的80例患者,对该组患者分别采用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三种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测[1],比较两组不同检测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B超的检测率;核磁胰胆管成像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腹部CT的检测率,对比结果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肝外胆管结石没有超过8mm的的检测结果对比,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B超的检测率,对比结果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腹部CT和B超检出率对比结果发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测的诊断方法,检测后的诊断结果高于腹部CT和B超的检测检出率,但是采用B超进行检测,相对来说,比较经济实惠,因此仍然可以作为诊断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初步检测。

二、《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年第15卷主题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年第15卷主题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MRI检查在卵巢囊性畸胎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观察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MRI诊断结果
    2.2 MRI表现
3 讨论

(3)WoS与Scopus学科分类对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设计与思路
第二章 不同分类体系间差异性比较方法研究
    2.1 分类体系的特征要素分析
    2.2 分类体系差异测度方法比较
    2.3 分类体系差异测度方法与工具开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oS与Scopus的学科分类体系差异性研究
    3.1 本章研究数据与分析框架
    3.2 学科分类体系特征差异对比分析
    3.3 学科分类体系差异测度结果分析
    3.4 学科分类体系差异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结果实证研究
    4.1 实证准备
    4.2 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学科评价结果差异综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不同学科的数据库选择优势分析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4)心脏超声检查对肺栓塞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胸部CT扫描诊断
        1.2.2 心脏超声检查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
    2.2 对比两组检查结果
3 讨论

(5)医学影像(MRI、CT)动态增强技术查看肺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MRI、CT检查
    1.3 数据分析与图像处理
    1.4 病理标本的处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6)钼靶X线和B超在早期乳腺癌中的诊断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7)《中华医学杂志》编辑排版格式的历史演变和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出版版式
    2.2 封面设置
        2.2.1 刊名要目型
        2.2.2 刊名目录型
        2.2.3 刊名整版型
        2.2.4 刊名广告型
    2.3 版权格式
    2.4 栏目设置
    2.5 索引编排
    2.6 页眉设置
        2.6.1 单双页页眉不同
        2.6.2 论文首页页眉不同
        2.6.3 单双页页眉相同
    2.7 广告
3 讨论
    3.1 《中华医学杂志》不愧为我国着名的科技期刊
    3.2 《中华医学杂志》引领了我国科技期刊排版格式的规范化
    3.3 科技期刊的发展与国家强盛、稳定和科技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4 建议

(8)“凝视”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一、视觉的文化意义
        二、“看”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凝视的理论资源
        二、凝视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凝视”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 视觉中心主义与视界政体
        一、古希腊思想中的视觉观念
        二、视觉中心主义与视界政体
    第二节 萨特对“注视”的研究
        一、理论背景:萨特的“存在”
        二、注视:我与他人
        三、注视:主体与对象
    第三节 拉康的镜像阶段论与凝视
        一、镜像阶段论
        二、主体理论
        三、拉康的凝视
    第四节 福柯的凝视王国
        一、从禁闭所到精神病院:精神诊疗学的凝视
        二、临床医学:医学的凝视
        三、监狱:全景敞视主义与现代社会的“监视”
        四、福柯的凝视与权力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凝视”的学术语境
    第一节 西方哲学视野中的他者问题
        一、主奴辩证法:黑格尔的启示
        二、他人:萨特、拉康、福柯再思考
        三、主体延异:后现代的他者
    第二节 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男性凝视
        一、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二、欲望和话语:男性凝视的表征
    第三节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种族凝视
        一、后殖民理论简介
        二、东方主义
        三、后殖民主义的“他者”和“属下阶层”
    第四节 后现代文化景观中的图像凝视
        一、从话语到图像:现代之本质体现
        二、从形象到仿像:后现代的文化景观
    本章结语
第三章 “凝视”的批评实践
    第一节 凝视与“可见性/视觉性”问题研究
        一、“看”之变迁
        二、可见性:从不可见到可见
        三、视觉精神的本质动因与视觉性
        四、图像意识形态
    第二节 凝视与“视觉/欲望”问题研究
        一、女性与视觉快感
        二、“男性凝视”的批评实践
    第三节 凝视与“自我/他者”问题研究
        一、女性与他者
        二、种族与他者
    第四节 凝视与“身份的政治”
        一、族裔、性别与身份
        二、后现代文化与身份
    本章结语
余论:如何凝视:凝视的多重思考
    一、反凝视或曰对抗性凝视
    二、从反抗凝视到建立话语
    三、认同的凝视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10)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检测结果比较
    2.2 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没有超过8mm的患者中的检测结果比较
3 讨论

四、《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年第15卷主题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2]MRI检查在卵巢囊性畸胎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 张文俊,吴继雄,陈佳佳,方文亮,石安斌.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10)
  • [3]WoS与Scopus学科分类对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D]. 陈雨.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1)
  • [4]心脏超声检查对肺栓塞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研究[J]. 李杰坤. 系统医学, 2018(06)
  • [5]医学影像(MRI、CT)动态增强技术查看肺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J]. 李树功.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64)
  • [6]钼靶X线和B超在早期乳腺癌中的诊断对比观察[J]. 张宗孝. 影像技术, 2016(05)
  • [7]《中华医学杂志》编辑排版格式的历史演变和规范化研究[J]. 杜云祥,潘云涛,陈锐,马峥,王颖,郝继英,杨春华,刘伟,刘桂玲,刘娜,王天津,黄思敏.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02)
  • [8]“凝视”理论研究[D]. 朱晓兰. 南京大学, 2011(11)
  • [9]《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第21卷)主题索引[J]. 汤亚玲,王晴.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3(06)
  • [10]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姜良玉,王崇峰. 中国医药科学, 2014(17)

标签:;  ;  ;  ;  ;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年第15卷主题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