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面展开图软件程序设计

球面展开图软件程序设计

一、球面展开图软件程序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杨世童[1](2021)在《压电换能器表面微形变检测及其在谐振特性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压电换能器是一种可以实现电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器件,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科技、军事、航空等各个方面。其中,检测换能器谐振模态是实现大功率输出和高效能量转换的重要手段。由于换能器的材料和工艺不同,且国内外缺少对压电换能器共振模态下表面微形变场分布的检测方法,给研究人员对压电换能器谐振特性研究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严重阻碍了压电换能器的研发与生产。因此检测并定量分析压电换能器谐振模态下表面微形变场的分布,实现压电换能器谐振特性的分析,对促进科研人员实现高性能压电换能器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激光干涉检测在测振领域中越来越普遍,其高精度、非接触、高带宽的检测特点,为实现换能器表面动态微形变检测提供了新途径。因此本文旨在提出一种针对压电换能器的表面动态微形变信号采集、优化降噪与三维重构方法。具体而言,本文首先阐述了压电换能器在工程领域的作用,并对国内外激光干涉检测技术进行了概述,然后基于压电本构方程对压电换能器的机电耦合模型进行了理论建模与仿真分析研究,随后设计并搭建了实验平台并编写了自动化检测软件系统,进而实现对采集数据的降噪处理与三维重构,最后基于所开发的表面微形变场重构技术开展了不同参数下压电换能器谐振特性研究并将实验结果与仿真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核心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推导了压电换能器的机电耦合模型,定性分析了电路状态方程、机械振动方程和机电等效模型。再通过有限元仿真进行定量分析,探究激励信号电参数对压电换能器幅值的影响。(2)实现了激光干涉微形变检测平台构建并编写了软件采集功能。设计了人机交互界面、二维平面扫描、数据采集、数据存储的全自动检测流程,整个过程对采集数据归类整理,为后续的实验数据处理提供大量可靠数据样本。(3)实现了采集数据的整理、存储、优化降噪、结果叠加、差值算法等数据处理方法,获取了压电换能器表面微形变的重构图。详细介绍了三种降噪算法的实现过程,其中包括数据拟合算法、滤波器降噪、平滑VMD算法,并进行选优。(4)为验证本文提出的方法与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分别验证了不同情况下压电换能器表面微形变,将其结果与理论仿真对比,证明了本文中所用到的方法在激光测振中的适用性,以及压电换能器的模态变化规律,为寻找压电材料的高效机电转换率提供了新方法。

徐思[2](2021)在《基于北斗的电力杆塔倾斜度监测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电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地区,而耗电量较大的省份集中分布在华东、华中地区。为满足工业互联网、5G等新技术的用电量需求,电力杆塔的架设越来越密集,随着电网规模的迅速扩大,对于输电线路跨区域的安全运行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近年来频繁出现因电力杆塔倾斜、倒塌造成的电力事故,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了一定威胁。本文针对电力杆塔倾斜度的在线监测问题,研制了一种基于北斗的电力杆塔倾斜度监测装置,进行了大量测试实验,并验证了该装置监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惯性导航系统姿态测量作为辅助测姿的方法。利用惯性导航姿态测量快速灵敏的特点,提高北斗导航测姿的响应速度。北斗卫星信号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易受地理、天气等因素干扰,出现导航信号质量差、接收机收星数量少等现象,影响测姿精度。为保证电力杆塔倾斜度监测装置整体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利用惯性模块的输出辅助北斗导航系统进行测姿。(2)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北斗的电力杆塔倾斜度监测装置。该装置采用北斗/惯性导航组合测姿方式对电力杆塔的姿态角进行监测;采用STM32F446VET6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其主要负责协调装置中各模块的工作时序并控制高功耗模块的工作时间以达到低功耗目的,同时对北斗定位模块和INS模块原始数据进行解析,并将数据传入树莓派Compute Module 3+进行组合导航算法的运算;装置向远程监控中心上传数据失败时采用W25Q128实现数据缓存功能,待通信链路恢复正常时上传该历史数据。(3)完成了电力杆塔倾斜度监测装置中单片机低功耗嵌入式软件以及组合导航的算法程序设计,并进行了相关测试实验、分析了实验结果。本装置的硬件设计方案基于低功耗的目的,嵌入式软件在硬件电路的基础上协调各模块的工作时序,控制装置中功耗较大模块的工作时间,以达到进一步控制功耗的目的。本课题研制的基于北斗的电力杆塔倾斜度监测装置,不仅能够有效监测地震、山体滑坡等突发情况下电力杆塔倾斜度的骤变情况,远程监控中心还可以根据该装置回传的倾斜度数据对电力杆塔倾斜度的长期变化趋势作出判断,具有较好的实际工程应用前景。

李玖云[3](2021)在《基于容积卡尔曼滤波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永磁同步电动机具有效率高、功率密度高、重量轻、免维护和体积小等优势,广泛应用在工业中,特别是在伺服系统中,正逐步取代感应电机和直流电机。在对永磁同步电机进行控制时,通常采用传感器来获取电机的位置和转速,但是传感器的存在对控制系统有诸多限制,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容积卡尔曼滤波观测器的无速度传感器的控制方法解决传感器带来的诸多问题,提高电机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本文对永磁同步电机的物理模型和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在不同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及SVPWM调制原理,并对容积卡尔曼滤波观算法进行了推导,分析了其优缺点,在永磁同步电机状态方程基础上搭建了基于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的永磁同步电机观测器,并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针对容积卡尔曼滤波观测器跟踪性差的缺点,将强跟踪理论引入到了容积卡尔曼滤波中,推导了基于强跟踪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的观测器方程,搭建了强跟踪容积卡尔曼滤波观测器,解决了容积卡尔曼滤波观测器跟踪性差的缺点,提高了电机的动态性能。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搭建了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基于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和强跟踪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的永磁同步电机观测器,并对两种观测器进行仿真,验证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和强跟踪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可行性;对两种观测器仿真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强跟踪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可以更好的应对电机参数发生变化,提高电机控制性能。对容积卡尔曼滤波观测器系统进行了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设计了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整体框图、主电路、整流逆变电路、驱动电路、检测电路和保护电路,搭建了基于TMS320F28335的实物平台,验证了基于容积卡尓曼滤波算法的永磁同步电机观测器可实现性。

陈明[4](2020)在《基于光阻法的液体颗粒计数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大量研究表明,70%的液压系统故障是因液压油液、润滑介质油液的污染而造成的,而固体颗粒污染引起的故障又占总污染故障的60%~70%。现有的颗粒度检测设备成本较高、质量较大,研制一款便携式、低成本的颗粒度检测设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目前典型的油液颗粒检测方法,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光阻法检测液体颗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的液体颗粒计数器生产厂家和产品类型,给出了便携式液体颗粒计数系统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确定了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基于光阻法原理的颗粒计数系统总体方案。根据液体颗粒计数系统的设计指标,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系统划分为液压模块、传感器模块、比较计数模块、控制器模块、步进电机驱动模块、电源模块和输入输出模块等7个模块。对光路、样品流通室尺寸、传感器机械结构进行了详细设计,确定了光路中各元件的型号和安装方式。第三章:液体颗粒计数系统硬件电路设计。采用i C-WKL驱动芯片来驱动激光二极管,实现恒功率控制。传感器的信号处理电路用互阻放大电路将激光二极管的电流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用单位KRC滤波电路去除高频噪声,用差分放大电路提取信号并放大30倍。在Multisim中搭建了电路模型,用脉冲电流源模拟4μm颗粒产生的信号,验证信号处理电路的正确性。主控电路板集成了6路比较计数电路来处理传感器的信号。选用西门子公司的触摸屏,采用RS485通信的方式实现下位机和上位机的通信。第四章:颗粒计数系统软件系统设计。软件系统主要分为上位机程序和下位机程序两部分。上位机程序是人机交互界面程序,用户通过该程序向系统发送指令和读取检测结果。下位机程序是嵌入式系统程序,根据接收到的上位机指令驱动具体硬件运行,采集外部计数器的计数结果。第五章:误差分析与实验研究。根据系统组成,分析了安装误差、转速误差、体积误差和电压误差,得出系统误差主要来自体积误差和电压误差。系统的理论最大体积误差为0.14m L。信号处理电路理论上会产生最大16.2m V的电压误差。进行了尺寸校准实验、流量极限实验。使用MTD油基标准颗粒物质标定出了粒径尺寸与电压阈值的关系曲线。计数系统的工作流量的合理范围是12~24m L/min。第六章:总结与展望。总结了颗粒计数系统的研究进展及成果,指出进一步研究的工作重点,对未来研究工作提出展望。

田智浩[5](2020)在《基于Ad hoc的渔用综合通信平台设计》文中认为海洋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上气候环境多变,无线电系统成为海上作业船只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海上作业人员对船载无线电系统的需求除了传统的语音通信与安全保障以外,对于多媒体传输、互联网业务等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就需要船载无线电系统有更宽的通信带宽与更强的运算处理能力等。考虑到海上通信环境无固定基站且船只具有移动性,因此海上非常适合搭建Ad hoc网络。本文首先介绍了船载无线电系统以及海上Ad hoc网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海上Ad hoc网络对硬件设备的需求,讨论了现有设备的优缺点。然后,根据实际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d hoc网络的渔用综合通信平台,完成了该平台的软硬件实现并进行了测试。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成果为:1、设计了一种低速通信模块用于实现综合通信平台的低速通信模式,最大通信速率为800kbps,可以实现语音、图片和低质量视频的传输。该模块兼容现有的30MHz的渔用通信电台,硬件设计上采用SI4463芯片为核心,具有成本低、系统复杂度低的特点。针对类似SI4463的窄带通用射频收发芯片通信速率低的问题,本文中提出了一种使用多片芯片并联的方法,提高了SI4463的数据传输效率与速率。通过理论分析了低速通信模块的误码率,并进行了实际测试。最终,验证了低速通信模式的视频传输功能。2、设计了一种高速通信模块用于实现综合通信平台的高速通信模式,工作在400MHz左右频段,最大通信距离为20km,最大通信速率不小于100Mbps。该模块,利用Zynq芯片中PL(Programmable Logic)部分及其外接的AD9361芯片,实现了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和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的调制与解调,并可以通过调整功放发射功率改变通信距离。分析并给出了海上通信场景下的OFDM的具体参数。3、设计了一种基于Zynq平台的渔用综合通信平台。该平台具有高速通信与低速通信两种模式,支持系统内通信平台之间的Ad hoc组网,并对外系统外的设备提供标准以太网和Wi-Fi接入服务。通过在Zynq芯片中PS(Processing System)部分运行Linux操作系统并编写相应驱动程序,完成了简易Ad hoc路由协议的编写、高速和低速通信模块的通信测试以及以太网口的实际测试。系统综合测试标明,本文设计的渔用综合通信平台能完成设计的目标功能,并具有Ad hoc组网能力。

马龙玉[6](2020)在《钢球表面缺陷电涡流检测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球作为滚动轴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面裂纹、划痕及锈蚀或材质不均匀等缺陷都将对轴承的机械性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轴承钢球在制造后需要进行表面质量检测。目前,国内在钢球表面质量检测方面尚无高效、可靠的检测设备,而国外对该领域又进行垄断,所以钢球表面质量的自动化检测装置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完好钢球和自然缺陷钢球表面质量检测过程中电涡流传感器的设计、钢球表面展开机构的结构等问题展开研究。首先,以电磁场基本理论为基础,分析钢球表面质量检测过程中,涡流效应在钢球表面质量检测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和等效模型,总结多种因素对缺陷的影响并得出函数关系,分析缺陷和电磁场相互作用下涡流的分布和大小以及趋肤效应和渗透深度。其次,以电涡流检测技术理论为基础对钢球表面缺陷进行电磁场分析。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其建模,对比分析电涡流传感器的四种检测线圈的几何尺寸,获取最优的传感器检测线圈。基于最优的检测线圈,完好钢球和缺陷钢球分别以实际的展开方式进行旋转扫描仿真,得到了两种类型钢球表面的电流密度分布,为进一步判断同种缺陷相对角度的变化对检测的影响,获得了缺陷角度变化在检测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最后,进行钢球表面缺陷检测的实验研究。为验证有限元分析得到的电涡流传感器的灵敏度,搭建钢球表面缺陷检测系统实验平台,硬件方面重点完成一维导轨式展开机构和电涡流传感器的设计和加工,上位机程序的基本功能包括密码初始登陆、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定时、数据显示、数据存储等。实验验证了仿真得到的最优的电涡流传感器的可行性,可用于钢球表面自然微小缺陷的检测,针对钢球在纯滚动展开过程中出现电压信号偏离基线出现趋势项的问题,可能影响检测结果,采用经验模态分解算法对信号进行处理,实验表明方法有效可行。

梅腱[7](2020)在《微球球度评定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圆形轮廓和球形轮廓的零部件因其特殊的几何形态,在科研工作和工业生产的相关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对此两种形貌误差,即圆度误差和球度误差进行准确地评定越来越重要,评定的结果对零部件加工和质量的把控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例如广泛应用于现代仪器、汽车装载和航空航天等设备中的滚动轴承,其内外圈的圆度直接影响了轴承的动态性能;又如国防工业领域的高速离心机、精密机床和气浮球形陀螺等设备,它们的支撑主轴中用于保证回转精度的前轴承主要采用的是气浮轴承,此类轴承的加工精度非常高,对其内外球面的球度也有严格的要求;再如纳米三坐标测量机的微球球形测头,测头截面圆度误差和整体的球度误差,对最终测量的数据都有直接的影响。目前,针对圆度和球度误差,无论是国际标准,还是国家标准,至今没有出台明确的评定方法,这与我们实际的应用情况不相符,因此对圆度和球度误差评定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在微球球度测量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国际上对圆度误差的定义和学者们公认的球度误差的解释,提出了基于最小包容区域原则的圆形轮廓和球形轮廓的误差评定方法,以解决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问题,实现对两种形貌误差准确、快速、有效的评定。为了避开直接求解形貌误差数学模型困难的情况,本文根据渐近搜索的搜索方式,建立了渐近搜索的模型,提出了搜索算法,本文把该搜索算法称为渐近搜索算法,其核心理念是在空间范围内逐步寻找到决定最小包容区域圆(MZC,Minimum Zone Circle)和最小包容区域球(MZS,Minimum Zone Sphere)的控制点,进而得到最小包容区域圆的圆心和最小包容区域球的球心,通过计算得出圆度误差和球度误差的大小,最终完成圆度和球度误差的评定工作。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总结如下:1)本文根据渐近搜索(沿着目标方向逐步搜索)的搜索方式,提出了搜索模型,逐步搜索逼近并最终确定目标中心,进而求解得到被测轮廓的圆度误差和球度误差,避免了直接求解目标函数模型难度大的问题。搜索的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通过建立搜索模型,再配合搜索算法找到接近目标中心的点,然后利用该点搜索目标中心,完成形貌误差的评定工作。2)本文基于最小包容区域圆的原则提出了一种圆度误差评定方法——圆度误差的渐近搜索算法。通过建立搜索圆模型,确定了搜索方向,并借助引入准圆心的方式,实现了算法的全局收敛和局部收敛,找到了符合最小包容区域圆的唯一解,得到了测量点数据对应的圆度误差的准确结果,完成了圆度误差评定工作。进行了圆度误差评定算法的实验验证,通过仿真实验和对比实验对算法的运行效率和准确性进行验证,得出算法是快速、准确、有效的。3)基于最小包容区域球的原则提出了一种球度误差评定算法——球度误差的渐近搜索算法。通过建立搜索球模型并利用其球面上的特征点来确定搜索方向,实现了全局收敛。引入准球心的概念,搜索得到了符合最小包容区域球的唯一解,确定了测量点数据对应的球度误差的准确结果,提高了搜索效率,减少了算法的迭代次数。通过仿真实验和对比实验的验证,结果显示,在任何情况下,算法均能找到符合基于最小包容区域原则的球度误差,同时证明了算法也适用于非整球面轮廓的球度误差评定,例如球冠的球度误差评定。最终得出球度误差评定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了球度误差的评定的结论。4)针对直径在数十至数百微米之间的小尺寸被测微球的球度误差评定展开了研究,简要介绍了微球球度误差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案和测量的工作原理,并对测量系统测得的微球形貌数据用本文的球度误差评定算法进行微球球度误的评定。通过不同方法之间的比较,可以得出,渐近搜索算法的迭代步数少,收敛速度快,算法的冗余度低,对微球形貌数据测量点的数量大小和分布方式的兼容性很高,算法对微球球度误差评定是稳定的、可靠的、准确的,并可以提高算法的运行效率。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的基于最小包容区域圆的圆度误差评定方法和基于最小包容区域球的球度误差评定方法可以对圆形轮廓的圆度、球形轮廓的球度以及非整球面轮廓的球度进行准确可靠的评定,方法简单,用时短,算法的冗余度低。本文为球面的形貌误差评定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参考,对于发展圆度、球度误差评定以及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

郁佳婧[8](2020)在《平面天线近场测量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无线电领域研究的深入,各种特性的天线已成为连接空间领域和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设备。天线的性能和用途不同,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分类也越来越细,对天线性能的测量就变得尤为重要。近场测量技术由于具有研发成本低、测量精度高等特点,已成为当前天线测量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平面天线近场测量为研究对象,对基于等效磁流法的近场测量方法展开了理论研究和数值仿真,并设计开发了近场测量扫描架系统和测量软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基于等效磁流法和共轭梯度快速傅里叶变换法(CGFFT)的近远场变换方法。基于平面近场上的电场分布,依据格林公式,借由矩量法和共轭梯度法,获得天线口径面上的等效磁流分布,由此得到天线的远场方向图。利用MATLAB对喇叭天线和偏馈抛物面反射天线进行了近远场变换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反演的远场方向图与理想方向图在110o角度范围内完全吻合,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共轭梯度算法迭代残差、采样间隔、近场采样面大小对天线远场反演结果的影响。仿真研究表明,残差在10-7-10-8即可得到足够的反演精度,在满足采样定理的条件下,增大采样间隔,旁瓣的结果误差增大,减小近场采样面,会导致远场方向图吻合角度减小,但仍远大于近场测试区覆盖的角度范围。因此,在实际测试中,可以预估天线的波束宽度,适当选择近场扫描区和残差精度,可提高近场测试准确度和测试效率。(2)开发了一套近场扫描支架系统。设计了倒“T”型结构的近场扫描支架;开发了近场扫描支架控制硬件电路,研究了扫描支架位移扫描策略,开发了基于PID控制算法和步进电机的闭环位移控制系统,开发了扫描支架控制系统与测试软件的数据和指令传输程序;通过实验验证,表明该近场扫描架系统完成了所设定的功能要求,扫描精度高。(3)开发了近场扫描测试软件。搭建了基于矢网的射频系统,实现近场电场数据的采集。开发了天线平面近场测试软件,主要包括前处理和后处理两模块;前处理模块实现近场测试指令的输入和测试结果的显示,后处理模块实现天线远近场变换算法的实现以及天线方向图各参数的处理。

李俊纬[9](2020)在《基于LED光源的特定蛋白分析仪的光电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IVD(体外诊断)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定蛋白、酶以及小分子等物质在人体内含量的检测已经成为判定肌体组织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而用来检测上述物质浓度的特定蛋白分析仪的研究较为滞后,且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仪器的自动化与智能化领域,对仪器的核心检测模块(光电系统)研究较少,而光电系统的性能指标直接影响着仪器的检测精度与临床诊断结果。此外,分析仪常用的以卤素灯为代表的光源功耗大、寿命短、光衰减明显且温度过高,严重影响检测过程中上述物质的活性,从而影响检测结果并容易造成光能量损失。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基于LED发射光谱,提出了新型组合式LED光源结构。该结构将不同发光波段的LED发出的且经过反光罩和凸透镜的光线汇聚形成覆盖340800 nm仪器工作波段的且光强集中的点斑。基于全息凹面光栅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以罗兰光栅为基底,摆脱复杂的光谱平场化算法,采用双透镜结构作为转换模块,将罗兰光栅本应呈现出的球面光谱过渡到平面场,可被光电传感器直接读取的新型光学结构并设计了组合式像差矫正透镜。根据光线追迹原理,利用TracePro对光源结构进行了仿真和优化。结果表明,LED发射出的光线能够汇聚形成理想的点斑;光斑中心的竖直方向与水平方向辐照度值一致;光强主要集中在光斑中心点处,半径仅为1.0 mm。使用ZEMAX对光学结构进行了模拟和优化。结果表明,光学结构的光谱平场化效果明显;单色光分辨率达到0.30.7 nm,能够覆盖340800 nm的光谱范围,能量较为集中,接近光谱仪标准。另外,利用EDA软件对电路原理图进行了设计,并结合电路图简要介绍了Keil MDK5环境下的软件系统。结合整机结构,对光电系统进行了实验与分析,且实验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根据行业标准,对仪器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基于本课题所设计的光电系统的特定蛋白分析仪的杂散光、吸光度线性范围、吸光度准确度、吸光度稳定性、吸光度重复性等各项指标均达到行业标准,且其中多项指标优于同类仪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宫茗宣[10](2020)在《锂离子电池SOC估算及变电流均衡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池装配工艺的提升和大规模自动化生产技术的推广,电池管理系统的性能也在不断提高着。其中,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SOC)的估算及电池组均衡控制已经成为电池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本文以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对锂离子电池SOC的估算和电池组均衡控制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环境温度和电池老化对锂离子电池建模时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温度下的电池容量数据、欧姆内阻变化数据以及各类等效电路模型的优缺点,在传统的PNGV模型上进行结构性改进和容量补偿。根据标准HPPC实验数据和锂离子电池动态特性,应用最小二乘法对改进后的PNGV模型参数进行辨识。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PNGV模型能很好的模拟锂离子电池的动态特性。(2)详细分析了各类卡尔曼滤波算法在估算锂离子电池SOC时的优缺点。针对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在噪声统计特性变化、模型失配时跟踪能力差,滤波结果出现抖动的问题,提出了平滑强跟踪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RTS Smooth Strong Tracking Cubature Kalman Filter,RTS-STCKF),通过新算法中的渐消因子强迫残差序列正交,以平滑过程对滤波终值进行修正,从而提高SOC估算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和估算精度。仿真结果表明在锂离子电池SOC估算问题上,平滑强跟踪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有更好的追踪特性和抗扰动性。(3)针对锂离子电池组均衡控制过程中均衡电流抖动、均衡时间长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变电流双层均衡控制策略。在变电流双层均衡控制策略中充分考虑充电过程的安全性及快速性,选取改进的buck电路模型作为电感式均衡控制主电路,以电池组SOC为均衡判据建立变电流充电均衡控制方案。在充电过程中,采用DMC算法对均衡电流进行动态调整,并结合安时积分法和马斯定律计算最佳充电电流,实现电池组快速安全均衡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新的均衡控制策略可有效的解决均衡过程中电流抖动、均衡时间长的问题。(4)设计了均衡控制系统实验,实验设计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设计包含了核心元器件选型和关键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包含了系统控制流程设计、通讯服务子程序设计和LABVIEW软件程序设计,在完成所有系统设计和搭建后,模拟6节的锂离子电池组排列方案,实现电池组均衡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电池模型,SOC估算算法及均衡系统架构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二、球面展开图软件程序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球面展开图软件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压电换能器表面微形变检测及其在谐振特性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压电换能器在工程领域的作用
        1.1.2 微形变检测对压电换谐振机械特性表征的重要意义
    1.2 激光干涉微形变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共焦法布里-珀罗干涉检测
        1.2.2 多普勒干涉检测
        1.2.3 自适应干涉检测
第二章 压电换能器的理论模型与仿真分析
    2.1 引言
    2.2 压电换能器的机电耦合模型
        2.2.1 电路状态方程
        2.2.2 机械振动方程
        2.2.3 机电等效模型
    2.3 压电谐振状态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2.3.1 有限元仿真原理及过程
        2.3.2 激励信号频率对形变场特性的影响
        2.3.3 激励信号幅值对形变场特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形变的测试平台与软件设计
    3.1 引言
    3.2 实验测试原理与方案及平台搭建
        3.2.1 测试平台及仪器介绍
        3.2.2 实验方案
    3.3 微形变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3.3.1 软件结构与流程
        3.3.2 用户界面设计
        3.3.3 LabVIEW后面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形变场分布三维重构
    4.1 引言
    4.2 三维重构及优化算法实现
        4.2.1 基于MATLAB的微形变检测数据前处理
        4.2.2 图像的优化与重构
    4.3 采集信号的降噪处理
        4.3.1 数据拟合算法降噪
        4.3.2 滤波器降噪
        4.3.3 平滑VMD算法降噪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三维重构的压电换能器谐振特性检测
    5.1 引言
    5.2 激励信号对谐振特性的影响
        5.2.1 激励频率对谐振特性的影响
        5.2.2 激励幅值对谐振特性的影响
        5.2.3 高频激励模态重构
    5.3 不同种类压电换能器谐振特性检测
        5.3.1 不同材料的压电换能器检测
        5.3.2 不同径向尺寸的压电换能器检测
        5.3.3 不同厚度的压电换能器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6.2 论文的不足与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北斗的电力杆塔倾斜度监测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卫星导航姿态测量
        1.2.2 惯性导航姿态测量
        1.2.3 组合导航姿态测量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各章内容安排
第二章 姿态测量相关技术研究
    2.1 常用坐标系及坐标转换
        2.1.1 常用坐标系
        2.1.2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2.2 姿态角的定义
    2.3 差分定位原理
        2.3.1 载波相位观测方程
        2.3.2 载波相位单差法
        2.3.3 载波相位双差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斗/INS组合测姿算法研究
    3.1 卡尔曼滤波在组合导航中的应用
    3.2 松组合姿态测量算法
        3.2.1 松组合状态方程
        3.2.2 松组合量测方程
    3.3 紧组合姿态测量算法
        3.3.1 紧组合状态方程
        3.3.2 紧组合量测方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力杆塔倾斜度监测装置的设计
    4.1 电力杆塔倾斜度监测装置总体设计
    4.2 电力杆塔倾斜度监测装置硬件设计
        4.2.1 主控制器模块电路设计
        4.2.2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4.2.3 北斗定位模块电路设计
        4.2.4 IMU模块电路设计
        4.2.5 算法解算模块电路设计
        4.2.6 4G数据传输模块电路设计
        4.2.7 数据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4.3 电力杆塔倾斜度监测装置软件设计
        4.3.1 主控制器模块程序设计
        4.3.2 算法解算模块程序设计
        4.3.3 4G数据传输模块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置测试与安装
    5.1 实验室测试阶段
        5.1.1 测试环境搭建
        5.1.2 装置稳定性测试
        5.1.3 装置静态性能测试
        5.1.4 装置动态性能测试
    5.2 现场应用阶段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基于容积卡尔曼滤波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2 永磁同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研究现状
    1.3 卡尔曼滤波算法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及矢量控制
    2.1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2.1.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2.1.2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2.1.3 两相旋转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2.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
    2.3 SVPWM调制原理
    2.4 永磁同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永磁同步电机容积卡尔曼滤波观测器设计
    3.1 容积卡尔曼滤波
        3.1.1 球面径向容积规则
        3.1.2 容积卡尔曼滤波原理
    3.2 强跟踪容积卡尔曼滤波
        3.2.1 强跟踪滤波理论
        3.2.2 强跟踪容积卡尔曼滤波原理
    3.3 永磁同步电机观测器搭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仿真研究
    4.1 永磁同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仿真模型搭建
    4.2 容积卡尔曼滤波观测器仿真分析
        4.2.1 突加负载
        4.2.2 突加转速
    4.3 强跟踪容积卡尔曼滤波器仿真分析
        4.3.1 突加负载
        4.3.2 突加转速
    4.4 CKF和 STCKF仿真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研究与分析
    5.1 系统设计方案
    5.2 硬件电路设计
        5.2.1 整流和逆变电路
        5.2.2 驱动电路
        5.2.3 检测电路
        5.2.4 保护电路
        5.2.5 电源电路
    5.3 软件设计
        5.3.1 主程序设计
        5.3.2 中断程序设计
        5.3.3 观测器程序设计
    5.4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致谢

(4)基于光阻法的液体颗粒计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概况
        1.1.1 研究背景
        1.1.2 固体颗粒的检测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颗粒计数系统总体方案
    2.1 液体颗粒计数器评价指标
    2.2 光阻法检测原理
    2.3 液体颗粒计数器系统组成
    2.4 测量区尺寸设计
    2.5 光路设计
        2.5.1 光源
        2.5.2 准直透镜
        2.5.3 光学狭缝
        2.5.4 光路中各元件的安装方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颗粒计数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电路构成
    3.2 激光二极管驱动电路
    3.3 信号处理电路
        3.3.1 I-V转换电路
        3.3.2 单位增益KRC滤波电路
        3.3.3 差分放大电路
    3.4 主控制系统设计
        3.4.1 步进电机驱动模块
        3.4.2 比较计数模块
        3.4.3 电源模块
        3.4.4 触摸屏模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颗粒计数系统软件系统开发
    4.1 软件总体框架
    4.2 上位机程序设计
    4.3 下位机程序设计
        4.3.1 主循环模块
        4.3.2 清洗子程序
        4.3.3 检测子程序
        4.3.4 标定子程序
        4.3.5 查询子程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颗粒计数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误差分析
        5.1.1 安装误差
        5.1.2 转速误差
        5.1.3 体积误差
        5.1.4 电压误差
    5.2 颗粒计数系统功能测试
        5.2.1 尺寸校准实验
        5.2.2 流速变化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5)基于Ad hoc的渔用综合通信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研究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整体架构与关键技术
    2.1 系统的功能需求
    2.2 Zynq芯片与系统硬件架构
        2.2.1 Zynq芯片概述
        2.2.2 Zynq芯片的开发流程
        2.2.3 Zynq芯片的内部通信
        2.2.4 系统硬件架构
    2.3 Linux操作系统与系统软件架构
        2.3.1 Linux操作系统概述
        2.3.2 Linux系统中的网络与路由功能
        2.3.3 Netfilter框架
        2.3.4 系统软件架构
    2.4 Ad hoc网络技术
        2.4.1 Ad hoc网络
        2.4.2 Ad hoc网络MAC层协议
        2.4.3 Ad hoc网络路由协议
        2.4.4 分簇Ad hoc网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速通信模块设计
    3.1 通用调制解调芯片简介
    3.2 SI4463芯片的性能优化
    3.3 低速通信模块的结构与参数设计
    3.4 低速通信模块的性能估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通信模块设计
    4.1 OFDM技术原理
    4.2 高速通信模块参数计算
        4.2.1 OFDM参数计算
        4.2.2 高速通信模块通信距离估计
    4.3 发送模块设计
        4.3.1 发送模块顶层设计
        4.3.2 加扰模块设计
        4.3.3 卷积编码模块设计
        4.3.4 交织模块设计
        4.3.5 调制与IFFT模块设计
    4.4 接收模块设计
        4.4.1 接收模块顶层设计
        4.4.2 同步与FFT模块设计
        4.4.3 信道估计模块设计
        4.4.4 解调与解交织模块设计
        4.4.5 译码与解扰模块设计
    4.5 时隙控制模块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系统设计
    5.1 Petalinux的工程建立
    5.2 Linux驱动程序设计
    5.3 Linux系统中的Ad hoc协议实现
        5.3.1 Netfilter配置
        5.3.2 iptables移植
        5.3.3 Ad hoc路由协议实现
    5.4 Petalinux系统的编译与启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功能测试
    6.1 低速通信模块功能测试
    6.2 高速通信模块功能测试
    6.3 Ad hoc网络功能测试
        6.3.1 邻居节点发现测试
        6.3.2 Ad hoc路由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内容总结
    7.2 研究工作后续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钢球表面缺陷电涡流检测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钢球表面质量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电涡流检测技术理论基础
    2.1 电磁场基本理论
    2.2 电涡流缺陷检测基本原理
    2.3 电涡流传感器工作原理的等效模型
    2.4 趋肤效应和渗透深度
    2.5 本章小结
3 钢球电涡流检测的电磁分析
    3.1 有限元分析概述
    3.2 检测线圈的形状尺寸
    3.3 电磁仿真模型的建立
    3.4 仿真结果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钢球表面缺陷检测实验研究
    4.1 钢球表面展开机构设计
    4.2 虚拟仪器硬件
    4.3 虚拟仪器软件
    4.4 钢球表面缺陷检测实验系统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数据分析及处理
    5.1 经验模态分解概述
    5.2 经验模态分解的LabVIEW实现
    5.3 信号的经验模态分解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微球球度评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形貌误差评定技术的研究概述
    1.3 圆形和球形形貌误差评定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圆度误差评定技术的研究现状
        1.3.2 球度误差评定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渐近搜索模型的建立及参数分析
    2.1 渐近搜索方式介绍
    2.2 渐近搜索模型初始参数的分析
        2.2.1 圆轮廓形心与最小包容区域圆圆心距离的求解
        2.2.2 球轮廓形心与最小包容区域球球心距离的求解
    2.3 渐近搜索模型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圆度误差评定算法的研究
    3.1 圆度误差评定模型的建立
        3.1.1 圆度误差评定的基础
        3.1.2 圆度误差评定的原理
    3.2 圆度误差评定算法的执行
        3.2.1 确定最小二乘圆的圆心和圆度误差
        3.2.2 确定目标圆心所在的象限
        3.2.3 确定准圆心
        3.2.4 确定目标圆心的坐标
        3.2.5 圆度误差的求解
    3.3 圆度误差评定算法的收敛性和最优解分析
    3.4 圆度误差评定算法的软件程序设计
        3.4.1 最小二乘拟合圆程序设计
        3.4.2 准圆心搜索程序设计
        3.4.3 最小包容区域圆控制点搜索程序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球度误差评定算法的研究
    4.1 球度误差评定模型的建立
        4.1.1 球度误差评定的基础
        4.1.2 球度误差评定的原理
    4.2 球度误差评定算法的执行
        4.2.1 最小二乘球球心和球度误差的求解
        4.2.2 搜索球模型的建立及其特征点的确定
        4.2.3 准球心的确定
        4.2.4 最小包容区域球球心的确定
        4.2.5 球度误差的求解
    4.3 球度误差评定算法的收敛性和最优解分析
    4.4 球度误差评定算法的软件程序设计
        4.4.1 最小二乘球参数求解程序设计
        4.4.2 搜索球的搜索程序设计
        4.4.3 最小包容区域球控制点搜索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圆度和球度误差评定算法的实验验证
    5.1 圆度误差评定算法的实验验证
        5.1.1 仿真数据构造及算法的验证
        5.1.2 对比实验的验证
    5.2 球度误差评定算法的实验验证
        5.2.1 仿真数据构造及算法的验证
        5.2.2 对比实验的验证
    5.3 圆度和球度误差评定算法运行效率的分析
    5.4 球度误差评定算法对非整球面形貌误差评定的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球球度误差测量系统及评定分析
    6.1 微球球度误差测量系统方案设计
    6.2 微球球度误差测量系统工作原理
    6.3 微球球度误差评定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1.1 研究成果总结
        7.1.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平面天线近场测量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线近场测量的概念与分类
        1.2.2 天线近场测量的发展历程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平面天线近场测量理论
    2.1 引言
    2.2 天线辐射场划分
    2.3 平面波展开理论
    2.4 扫描面和采样间隔的选取
    2.5 等效磁流法的研究
        2.5.1 等效原理
        2.5.2 等效磁流法
    2.6 共轭梯度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的研究
        2.6.1 矩量法
        2.6.2 傅里叶变换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等效磁流法的近远场变换仿真研究
    3.1 等效磁流法近场-远场反演仿真研究
    3.2 远近场变换的影响参数研究
        3.2.1 迭代残差精度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3.2.2 采样面大小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3.2.3 采样间隔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面近场扫描架系统设计
    4.1 测量系统总体架构介绍
    4.2 扫描架子系统结构设计
        4.2.1 扫描架技术要求分析
        4.2.2 扫描架方案分析与设计
        4.2.3 扫描架结构设计
    4.3 扫描架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3.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4.3.2 步进电机控制设计
        4.3.3 位移传感模块设计
        4.3.4 通信模块设计
    4.4 扫描架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
        4.4.1 主程序设计
        4.4.2 通信和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4.4.3 扫描控制程序设计
        4.4.4 扫描架电机控制
        4.4.5 近场扫描架闭环控制研究
    4.5 近场扫描控制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面近场测量软件研究
    5.1 射频接收系统
    5.2 测试软件开发
        5.2.1 人机接口设计
        5.2.2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5.2.3 数据后处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硕期间成果

(9)基于LED光源的特定蛋白分析仪的光电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技术发展状况
    1.3 国内外特定蛋白分析仪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原理
    2.1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2.2 光学原理
        2.2.1 分光光度法及吸光度
        2.2.2 Lambert-Beer定律
    2.3 系统分析方法
        2.3.1 终点法
        2.3.2 动态分析法
        2.3.3 固定时间法
    2.4 光电系统基本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学系统设计与分析
    3.1 LED光源设计与分析
        3.1.1 光源的选择与比较
        3.1.2 LED光源设计
    3.2 色散器件选型与分析
        3.2.1 分光器件的对比
        3.2.2 光栅的选型与分析
    3.3 全息凹面光栅
        3.3.1 全息凹面光栅基本原理
        3.3.2 全息凹面光栅像差理论
        3.3.3 全息凹面光栅光线追迹原理
    3.4 光学结构设计与分析
        3.4.1 准直透镜设计
        3.4.2 比色杯设计
        3.4.3 分离式矫正透镜设计
        3.4.4 分光光度计设计
    3.5 设计结果分析和讨论
        3.5.1 点列图分析
        3.5.2 均方根半径分析
        3.5.3 能量集中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电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
    4.1 LED驱动电路设计
        4.1.1 驱动电路选型
        4.1.2 驱动电路设计
    4.2 光电转换电路设计
        4.2.1 光电转换原理
        4.2.2 光电传感器比较
        4.2.3 光电传感器放大电路设计
    4.3 A/D转换电路设计
        4.3.1 电路比较
        4.3.2 ADC采样电路设计
    4.4 主控电路设计
        4.4.1 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4.4.2 系统复位及看门狗电路
        4.4.3 电源转换电路
        4.4.4 模拟电源输入
    4.5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4.5.1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4.5.2 CAN总线通信电路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电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系统软件整体设计
    5.2 ADC时序控制及程序设计
    5.3 主程序设计
    5.4 通信接口程序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6.1 杂散光测试
    6.2 吸光度线性范围测试
    6.3 吸光度准确度测试
    6.4 吸光度稳定性测试
    6.5 吸光度重复性测试
    6.6 温度准确度与波动度测试
    6.7 临床项目批次内精密度测试
    6.8 仪器性能比较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光电系统实物及整机

(10)锂离子电池SOC估算及变电流均衡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锂离子电池模型研究现状
        1.2.2 SOC估算方法研究现状
        1.2.3 均衡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1.4 本文创新点
2 锂离子电池建模及参数辨识
    2.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2.2 锂离子电池基本特性
        2.2.1 电压特性
        2.2.2 内阻特性
        2.2.3 容量特性
    2.3 SOC定义及估算影响因素分析
        2.3.1 SOC定义
        2.3.2 SOC估算影响因素分析
    2.4 常见等效电路模型
    2.5 改进PNGV电池模型建立
    2.6 改进PNGV电池模型参数辨识
        2.6.1 温度、老化和电池实际容量的关系
        2.6.2 电容电阻和SOC的关系
        2.6.3 开路电压和SOC的关系
    2.7 仿真验证
    2.8 本章小结
3 平滑强跟踪容积卡尔曼滤波(RTS-STCKF)算法
    3.1 贝叶斯滤波与卡尔曼滤波
    3.2 非线性滤波算法
        3.2.1 扩展卡尔曼滤波
        3.2.2 无迹卡尔曼滤波
        3.2.3 容积卡尔曼滤波
        3.2.4 EKF、UKF、CKF算法在SOC估算应用中对比分析
    3.3 平滑强跟踪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
        3.3.1 强跟踪滤波算法
        3.3.2 渐消因子的确定
        3.3.3 RTS平滑算法
        3.3.4 RTS-STCKF算法估计SOC
    3.4 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锂离子电池组均衡控制
    4.1 不一致性概述分析
        4.1.1 不一致性产生的原因
        4.1.2 不一致性特征及消除方法
    4.2 均衡控制技术
        4.2.1 均衡判据选择
        4.2.2 均衡控制电路
    4.3 最优充电理论
        4.3.1 马斯定律
        4.3.2 最优充电电流
    4.4 变电流双层均衡控制策略设计
        4.4.1 底层均衡控制
        4.4.2 顶层均衡控制
    4.5 预测控制
        4.5.1 被控对象建模
        4.5.2 动态矩阵(DMC)控制
    4.6 仿真验证
    4.7 本章小结
5 均衡控制系统实验设计
    5.1 硬件设计
        5.1.1 主控芯片选择
        5.1.2 主控电路设计
        5.1.3 供电电路设计
        5.1.4 通讯电路设计
        5.1.5 采集电路设计
        5.1.6 底层均衡电路设计
        5.1.7 顶层充电均衡电路设计
    5.2 软件设计
        5.2.1 控制系统主程序设计
        5.2.2 通讯服务子程序设计
        5.2.3 LABVIEW上位机通讯程序设计
        5.2.4 LABVIEW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5.3 实验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球面展开图软件程序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压电换能器表面微形变检测及其在谐振特性分析中的应用[D]. 杨世童.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北斗的电力杆塔倾斜度监测装置的研制[D]. 徐思.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容积卡尔曼滤波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研究[D]. 李玖云.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4]基于光阻法的液体颗粒计数系统研究[D]. 陈明. 浙江大学, 2020(06)
  • [5]基于Ad hoc的渔用综合通信平台设计[D]. 田智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钢球表面缺陷电涡流检测关键技术的研究[D]. 马龙玉.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微球球度评定方法的研究[D]. 梅腱.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8]平面天线近场测量系统的研究[D]. 郁佳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9]基于LED光源的特定蛋白分析仪的光电系统研究[D]. 李俊纬. 江南大学, 2020(01)
  • [10]锂离子电池SOC估算及变电流均衡控制研究[D]. 宫茗宣.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球面展开图软件程序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