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神经丛MRI影像评价

骶神经丛MRI影像评价

一、骶丛神经的MRI断面影像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杨树龙[1](2021)在《斜外侧椎间融合结合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三维有限元分析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建立退变性腰椎侧凸(DLS)仿真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2、利用已建立的模型,模拟并建立单纯斜外侧椎间融合(OLIF)及其结合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手术模型,比较各模型的稳定性及可行性,为临床提供力学依据。3、随访OLIF结合不同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病例,对比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结果等进一步进行临床验证,为寻求更合理的手术方案。方法1、获取一名DLS患者的腰椎CT数据,利用mimics 20.0,Geomagic studio 12,Solid Works 2016和Abaqus 2018等有限元相关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将正侧位及模拟左右侧弯位的有限元模型与实际X线片对比,验证其与实际X线片吻合程度;在建立的模型中提取L1~S1节段,参照同类文献报告的实验数据,对其进行约束加载,并将加载结果与文献报告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力学有效性。2、在建立的模型中提取L1~S1节段(M1),模拟OLIF连续三节段融合及其结合不同内固定方式,分别建立L2-5节段OLIF stand-alone模型(M2)、OLIF结合椎体钉固定模型(M3)、OLIF结合单边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M4)和OLIF结合双边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M5)。在不同工况下,记录并分析各模型椎间活动度(ROM)、融合器及内固定的应力及其分布情况以及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IDP)变化情况等;探索不同内固定方案对腰椎各部位应力的影响。3、分析2017年3月~2020年2月在我院采用OLIF技术治疗的DLS患者共69例。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双边固定组(25例)、单边固定组(23例)和椎体钉棒组(21例),分析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影像学及临床结果等方面的差异,评价三种固定方式的优劣。结果1、成功建立了T12-S1的DLS三维有限元模型。整个模型共采用4种单元类型,15种材料性质,包含1264533个单元,其中四面体单元1196163个、杂交四面体单元64018个、六面体单元4310个和弹簧单元42个。几何有效性和力学有效性的验证结果显示:有限元模型在正侧位、左右侧屈位的模拟结果与患者真实情况基本吻合;L1-S1节段有限元模型加载结果与文献报告结果基本一致。2、在六种运动状态下,四种手术模型融合节段总的ROM相较M1减小;与M1相比,M2的ROM降幅最小;M5最大;M3和M4居中;在前屈和后伸状态下,M4的ROM降幅基本接近M5;在左、右侧弯状态下,M3和M5的降幅基本接近。在所有载荷条件下,M2融合器应力峰值最大,M5最小,M3和M4居中,且在直立状态下应力峰值最小;在前屈状态下,M4与M5基本接近;在左侧弯状态下,M3与M5基本接近。在所有载荷条件下,M3、M4和M5内固定的应力峰值基本分布在螺钉根部与皮质骨交界处和钉与棒交界处,在直立状态下峰值最小,且M5钉棒应力峰值最小。在所有运动状态下,四种手术模型邻近椎间的ROM和IDP较M1相比均增加;与M1相比,M2的L1/2椎间ROM和IDP增量最小,M5最大,M3和M4居中。四种手术模型在所有运动状态下L1/2椎间ROM增量较L5/S1大。除后伸外,其余活动状态下L1/2的IDP增量较L5/S1大。3、单边固定组实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患者体感诱发电位波幅改善率均为70%以上,术后12月随访椎间融合率高达83.3%以上。术后1、3天双边固定组的肌酸激酶水平较其它两组高(P<0.05);术后6月、12月,双边固定组椎旁肌横截面面积较其它两组小(P<0.05),椎体钉棒组腰大肌横截面面积较其它两组小(P<0.05)。术后6月、12月三组病例腰腿疼痛及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12月随访,三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及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值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双边固定组侧凸Cobb角小于其它两组(P<0.05),双边固定组融合节段前凸角、融合节段平均椎间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均大于其它两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硬膜囊面积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固定方式对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均有影响,双边固定组对上邻近节段的影响大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1、成功建立了仿真DLS有限元模型。将模型与实际X线片相比,几何形态相似度高;力学有效性验证与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真实反映了实际DLS的腰椎生物力学特性,为下一步力学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2、OLIF stand-alone模型在活动度方面较完整模型明显降低,与其它三种结合内固定模型相比,稳定性最差;而双边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在四种手术模型中稳定性最好。单边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椎体钉固定,在稳定性方面较双边椎弓根螺钉固定略差,对上邻近节段的影响小于双边椎弓根螺钉固定,值得临床尝试。3、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肌肉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单边固定组优于其它两组。双边固定组维持融合节段的稳定性优于其它两组,对上邻近节段的影响大于其他两组。椎体钉棒组和单边固定组在矢状面矫形、椎管减压和临床疗效方面最终获得与双边固定组相同的效果。

李伟[2](2020)在《经骶尾旁入路骶前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经骶尾旁入路治疗骶前肿瘤的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了自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的骶前肿瘤患者共23例,对他们的病例资料进行调取,并对他们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4个月至5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结果:筛选后的23例患者中,男性7例(30.43%),女性16例(69.57%),平均年龄42.87±10.43岁,最小年龄29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BMI指数23.06±2.51kg/m2。无症状者19例(82.61%),肛门坠胀感者2例(8.70%),下腹部疼痛者1例(4.39%),骶尾部皮肤隆起1例(4.39%)。2例患者有腹盆腔手术史,其中1例曾接受经腹部入路骶前囊肿切除术,另1例曾接受子宫肌瘤切除术。全部患者直肠指诊均可触及肿瘤。所有患者行CT及MRI检查并发现了病灶。15例患者行腹部彩超检查,4例患者行阴道妇科彩超检查,4例患者行直肠内超声检查,各类超声检查也发现了病灶。所有患者均行无痛肠镜检查,排除大肠原发肿瘤并观察直肠受压情况。所有患者均未行术前穿刺病理活检。有2例患者肿瘤头侧高度高于第三骶椎(S3),所有患者SSA平均为38.4±6.67°。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平均手术时间80.43±15.8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3.48±31.14m L,无术中输血病例。平均切口长度8.57±1.75cm,肿瘤最大直径10.98±1.65cm,尾骨切除率100%,瘤体完整切除率100%。其中1例患者的脂肪瘤穿透骶骨,由我科及骨科组成的MDT团队顺利完成。术后并发症的统计中:死亡率以及肠瘘、术后出血、腹腔盆腔感染、肺部感染、器官功能障碍及器官衰竭、排尿困难、肛门失禁以及骶前积液的发生率均为0%,仅有1例患者出现切口红肿。术后病理结果:尾肠囊肿10例(43.48%)其中包括1例尾肠囊肿伴腺癌,表皮囊肿5例(21.74%),畸胎瘤3例(13.04%),脂肪瘤5例(21.74%)。平均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78±0.74d,平均应用镇痛剂时间4.78±1.27d,平均拔除引流管时间7.12±1.23d,平均术后恢复饮水时间2.78±0.79d,平均术后恢复全流食时间3.91±0.73d,平均术后半流食时间4.78±0.95d,平均拔除导尿管时间2.74±0.75d,平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48±0.51d,平均术后首次排便3.39±0.58d,平均总住院时间14.17±2.53d,术后住院时间10.17±2.53d,平均回归工作时间11.91±2.83d。肿瘤复发率0%,术后6个月平均排便次数1.13±0.34次/天,无排尿困难及肛门失禁患者,所有患者均无骶尾部及会阴部不适感。结论:经骶尾旁入路骶前肿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骶前肿瘤的术式,具有安全性高、疗效好、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点。在临床中可以在适应范围内广泛推广应用。

刘焕喜[3](2019)在《刘焰刚导师“松、正、理”三步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总结》文中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蜕变或外力作用引起的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导致神经根、脊髓、马尾神经受压,引起以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属于中医“腰痛”范畴[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较大时,除引发脊柱失稳,肌肉劳损外,侧后方突出还可以直接刺激、压迫脊神经根,引起脊神经症状,从而形成“既有腰痛,又有根性神经放射痛”的临床特征[2]。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推拿疗法的优势病种,大量研究表明推拿的疗效确切,并且安全无副作用。笔者在临床跟诊过程中,特别关注导师在本病治疗方面的经验及认识,为了更好地运用推拿手法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痛苦,本论文对该病进行探索,并总结导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推拿治疗思路和经验。本论文检索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文献,对该病在国内的研究现状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中西医文献的研究概况,较为详尽地总结了导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运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的经验,具体内容分以下几方面论述:1.刘焰刚教授对筋骨病症的手法治疗认识;筋主要有支持、维系、联络、运动和保护作用。舒筋,肌肉软组织受到伤害性刺激后,在发出疼痛信号的同时,还会引起保护性的肌肉收缩、紧张乃至痉挛,出现筋结、条索等形态学改变,日久不愈,会发展成挛缩。推拿有明显的舒筋缓解作用。调利关节,推拿的调利骨节作用,包括了纠正骨关节解剖位置异常的“正骨”作用,以及恢复关节正常活动功能的“利关节”作用。推拿可以治疗关节脱位,骨缝错及其功能失衡。理筋,理筋整复是推拿治疗伤筋的特色所在。伤害性外力所致筋断、筋走、筋翻、筋转等都是筋离开了正常位置,属于“筋出槽”。肌腱滑脱或筋位的其他异常改变,可通过推拿的弹筋、拔筋与适当地运动关节加以纠正。2.刘焰刚教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及临床表现的认识:刘焰刚老师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现代医学诊断,中医推拿对其诊断要有中医的特色,其手法治疗应基于这种认识及诊断、评估。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甚至硬膜囊出现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于影像学上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临床表现应与影像学表现相符。更注重的是节段椎间盘突出物对相应神经根的压迫与刺激。3.刘焰刚导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松、正、理”分期治疗的思路及原则:刘焰刚导师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急性炎性水肿期、缓解期、恢复期。急性期以“松”为主治疗,“松”即通过滚、揉、按、推、点等手法在督脉、膀胱经重点腧穴,如肾俞、腰夹脊、命门、腰阳关、腰俞等穴施术,达到温阳补肾、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目的,治疗时宜“标本同治”或“急则治标”;缓解期以“正”为主治疗,“正”,即整复错位。通过扳法、屈伸法、拔伸法、摇法等运动类手法,使经脉气血运行顺畅,调节椎间盘与脊神经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减轻或消除根性刺激、压迫,温经散寒、理筋整复、散瘀止痛;恢复期以“理”为主治疗,通过手法配合功能锻炼,达到理筋的目的。“理”,即理筋,通过调整脊柱周围肌肉的力量来达到新的相对平衡。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手法支持,也需要病人自己加强锻炼腰部肌肉。4.典型案例关于“松、正、理”三步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讨论关于“松、正、理”三步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体观念和分期论治。刘焰刚导师通过30余年的临床积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推拿诊疗提出了“松、正、理”三步法分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着,但是此法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临床观察对其疗效的循证证据等进行验证。传统中医推拿保守治疗,治疗效果满意,无创伤,成本低,疗效稳定可靠,为广大患者所接受,值得总结推广。

赵红金,李强,刘胜全,李长勤[4](2019)在《骶丛、坐骨神经盆腔段在磁共振神经成像术的解剖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磁共振神经成像序列,探讨骶丛、坐骨神经盆腔段MRI表现及解剖学特点。[方法]观察40例(80侧)健康成年志愿者骶丛、坐骨神经盆腔段在磁共振图像上的表现,并利用GE公司AW4.6工作站对磁共振3D-BRAVO序列、3D-FIESTA序列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取得最佳显示层面,观察其影像学解剖特点。[结果] 3D-BRAVO序列、3D-FIESTA序列能够完成骶丛、坐骨神经盆腔段的显示,并且可以通过多平面重建清晰显示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在MRI神经成像序列上测量双侧骶丛神经的长度,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双侧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孔的前后径、左右径,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MRI神经成像及多平面重建同层显示技术可以理想地显示骶丛、坐骨神经盆腔段的解剖特征,清晰地描述梨状肌下孔的形态及其毗邻结构组成。3D-BRAVO序列结合3D-FIESTA序列可以应用于外周神经的显示,对骶丛、坐骨神经正常解剖、相关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刘志鹏[5](2019)在《DTI定量分析评估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术后神经修复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分析评估腰椎间盘突出行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术术后神经修复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收集经我院脊柱外科通过临床症状及MRI表现确诊的19例腰4-5和(或)腰5-骶1椎间盘单侧侧后方突出患者,对这19例患者行术前1天、术后3天、术后30天、术后90天的腰5(L5)、骶1(S1)神经,以下简称“L5-S1”行DTI扫描。分别由2名经验丰富的诊断医师在L5-S1神经患侧神经根的近、中、远处及同节段健侧神经根的近、中、远处“播点”做ROI。以每条神经根三处ROI的DTI参数的平均值作为相应神经根的最终DTI参数。术前1天和术后90天L5-S1患侧神经根与同节段健侧神经根DTI参数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术前1天、术后3天、术后30天及术后90天L5-S1患侧神经在不同时期DTI参数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术前1天L5-S1患侧神经根各向异性分数(FA)显着低于健侧神经根,L5-S1患侧神经根和健侧神经根FA值分别为L5患侧神经根0.354±0.03,S1患侧神经根0.359±0.02,L5健侧神经根0.446±0.01,S1健侧神经根0.459±0.02(t值范围-10.18837.683,P<0.05);L5-S1患侧神经根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10-3 mm 2/s)显着高于健侧神经根,L5-S1患侧神经根和健侧神经根ADC值分别为L5患侧神经根1.649±0.13,S1患侧神经根1.634±0.05,L5健侧神经根1.392±0.12,S1健侧神经根1.441±0.08(t值范围为8.52711.83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L5-S1患侧神经根的DTI参数在术前1天、术后3天、术后30天、术后90天的FA值呈逐渐升高,患侧ADC值呈逐渐减低,L5-S1患侧神经根在术前1天、术后3天、术后30天及术后90天FA值和ADC值分别为L5患侧神经根FA 0.354±0.03,0.379±0.03,0.41±0.04,0.421±0.02;S1患侧神经根FA 0.359±0.02,0.367±0.03,0.381±0.03,0.437±0.02(F值范围为9.28220.248,P<0.05)。L5患侧神经根的ADC值1.649±0.13,1.546±0.08,1.474±0.13,1.409±0.07;S1患侧神经根ADC值1.634±0.05,1.636±0.10,1.529±0.08,1.476±0.12(F值范围8.6689.954,P<0.05)。术后90天L5-S1患侧神经根和健侧神经根DTI参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具有定量评估腰骶神经根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术后神经修复的可行性。

段飞雪,刘国军,陈刚[6](2015)在《256层CT薄层扫描及重建技术在腰骶部神经成像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256层CT薄层扫描及成像技术在腰骶部神经丛成像及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60例腰骶部成像病例,应用256层CT平扫加重建技术(常规三维重建、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等显示腰骶丛神经根形态及走形,分析腰骶部神经病变的影像表现,评估256层薄层扫描及重建技术在腰骶部神经丛及病变的影像表现。结果:所有患者腰骶丛神经的构成、走行、连续性、形态在256层CT薄层扫描及成像技术成像中可清晰显示,肿瘤、外伤及椎间盘突出累及腰骶丛神经可得到准确诊断。结论:256层CT薄层扫描及重建技术可作为诊断腰骶部病变,分析腰骶部神经丛受累的有效依据。

任彦红[7](2014)在《骶丛、坐骨神经周围筋膜结构的形态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坐骨神经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学研究,明确骶丛、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是否有筋膜结构包裹及筋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临床坐骨神经的阻滞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用16具盆腔至腘窝段完整的坐骨神经尸体标本(14例成人,2例新生儿)和22例活体样本,采用局部乳胶注射解剖(10例)、矢状位、水平位断层解剖(2例)、组织学切片(4例,其中成人2例,新生儿2例)、结合超声(2例)、生物塑化(1例)、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20例)等方法共同研究坐骨神经筋膜结构形态学和影像学特点。1.根据体表标志将坐骨神经分为4段:①腘窝段:腘窝折痕上5~7cm,坐骨神经分出胫神经与腓总神经。②股后段:臀大肌下缘至坐骨神经分叉处。③臀后段:坐骨神经出梨状肌下孔至臀大肌下缘。④盆腔段:骶丛坐骨神经从起始神经根至出梨状肌下孔。2.选取其中10具标本(男5具女5具),在腘窝折痕上5~7cm处局部解剖暴露坐骨神经,在坐骨神经周围注射乳胶,待乳胶凝固后,通过局部解剖,自下往上追溯坐骨神经,观察乳胶扩散情况,待坐骨神经周围没有乳胶时,接着注射第二种颜色乳胶并观察,直至盆腔段骶丛神经。3.选取1例成年尸体标本,经浸胶、成形、冷冻,立式带锯制成0.2~0.3cm的水平位连续断层切片,进行拍照。4.方法3中断层切片拍照后,经脱水、脱脂、浸胶、硬化等步骤制作成薄层生物塑化切片。5.选取2例成年尸体标本分别对盆腔段,臀后段、股后段、腘窝段以及2例胎儿标本的腘窝段的坐骨神经进行取材,经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后切片,行HE、VG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6.超声观察,取2例活体志愿者对腘窝段、股后段及臀后段坐骨神经进行超声扫描。7.核磁影像学资料,选取20例盆腔段核磁共振图像资料,与断层标本及生物塑化切片对比观察。结果1.腘窝段及股后段:乳胶沿坐骨神经走行扩散,呈管状包裹坐骨神经,断层解剖、组织学染色、超声结果与局部解剖相符,显示坐骨神经周围有完整筋膜鞘包裹。2.对比研究成人与胎儿腘窝段坐骨神经周围筋膜,发现胎儿腘窝段坐骨神经周围亦存在一完整筋膜鞘,其筋膜结构较成人明显,且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显示此筋膜并非来源于周围血管或者平滑肌筋膜。3.臀后段:乳胶在此段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沿坐骨神经走行扩散,向上扩散至梨状肌处,沿梨状肌广泛扩散。显示在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坐骨神经周围存在筋膜鞘,向上至梨状肌处筋膜结构不完整。4.盆腔段:乳胶扩散较广泛,并未沿骶丛神经根走行形成“五指”状,且乳胶同时也扩散到闭孔神经周围;断层和组织学资料显示在此段骶丛神经的各个神经根周围没有完整筋膜结构包裹,骶丛神经和闭孔神经之间并无筋膜分割。5.坐骨神经在超声下显示为白色高回声信号,呈长条形或梭形,其外周的筋膜显示为白色高回声信号呈线条状包绕在坐骨神经周围;坐骨神经及其周围的筋膜结构在MRI的T2W1下可清晰显示,与断层及生物塑化切片结果相一致。结论1.坐骨神经自骶丛至分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并非一直被完整筋膜鞘包裹。2.坐骨神经在盆腔段无完整的筋膜鞘包裹,仅被骶前筋膜覆盖,在股后部及腘窝段坐骨神经周围存在一完整的筋膜鞘包绕坐骨神经。3.在盆腔段,坐骨神经与闭孔神经之间没有筋膜组织分割,骶丛神经的阻滞可以同时阻滞闭孔神经。4.股后部及腘窝段,坐骨神经周围有完整的筋膜鞘包裹,麻醉药物可以沿此鞘膜“管状”扩散,可以提高麻醉成功率,减少术后疼痛和术后并发症,从而指导临床麻醉。5.薄层生物塑化技术可以通过宏观和微观观察组织结构,该项技术与体式显微镜结合适用于对筋膜的研究。

黄亚勇[8](2013)在《胸段背根神经节及其通连的影像解剖、成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改善胸段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微创介入治疗疗效,提供可靠的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及其通连的影像解剖信息,并探讨各种成像技术对显示正常胸段DRG及其通连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志愿者观察:采用MRI的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Fastrecovery fast spin echo, FRFSE)、脂肪饱和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Fatsaturated fast recovery fast spin echo, fs-FRFSE)、短时反转恢复(Short timeinversion recovery,STIR)、循环相位三维超快速稳态进动成像(3D fastimaging employing steady-state acquisition with phase cycled,3D FIESTA-c)序列,对120位健康志愿者的胸段DRG及其通连成像,将原始数据利用多平面容积重建(Multiplanar volume reconstruction, MPVR)和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s, C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处理,结合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综合观察胸段DRG、节前神经组织(神经节之前的硬膜囊内神经根部分)及节后神经组织(神经节之后的椎管以外部分)的对比度、边缘锐利度等影像信息,由2名正高级影像诊断医师观察,评价出显示效果,分为3级:1级:被观察部分边缘锐利,显示清楚;2级:被观察部分形态模糊,边缘不清,但仍可辨认;3级:显示不清,无法辨认。尸体标本观察:对18具防腐人尸的胸段脊柱标本进行CT脊髓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myelography, CTM)和MRI3D FIESTA-c成像,将CT及MRI原始图像经MPVR和CPR重建,两种成像技术的影像观察内容、分级方法同临床志愿者观察。并将影像与标本解剖的照片和数字化可视人体胸段脊柱图像对比,掌握胸段DRG及其通连的影像解剖信息,确定最佳的成像技术。结果:志愿者观察:MRI FRFSE序列、fs-FRFSE序列、STIR序列及FIESTA-c序列对T1-12各节段的节前神经组织在1级显示中数量分别为:105、94、58、72、55、58、62、91、104、128、144、156;66、50、20、19、19、27、28、36、74、80、96、92;31、16、31、3、5、5、15、23、24、25、48、57;240、240、240、240、234、240、240、236、240、240、240、240。DRG在各序列1级显示数量依次为:160、140、133、114、78、73、120、134、163、151、205、188;62、54、33、18、22、27、40、54、97、105、101、97;58、64、60、12、7、27、16、23、31、43、57、73;240、240、240、240、236、240、240、235、240、240、240、240。节后神经组织在各序列1级显示数量依次为:106、128、72、92、51、63、76、81、107、117、169、180;49、39、12、15、8、9、22、27、59、54、68、85;41、11、6、0、0、6、8、8、9、13、43、31;240、240、240、240、232、240、240、234、240、240、240、240。各序列对志愿者胸段DRG及其通连的显示效果经Kruskal-Wallis H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志愿者成像观察中发现有26个DRG(0.9%,26/2880)变异。尸体标本观察:CTM和MRI FIESTA-c两种检查技术对标本T1-12各节段的节前神经组织在1级显示中数量分别为:36、35、33、31、32、32、36、33、35、34、36、33;36、35、31、30、31、31、34、30、33、34、33、36。DRG在两种检查技术1级中的显示数量依次为:36、36、33、32、33、34、34、35、35、36、35、36;36、36、33、31、31、32、32、32、33、35、35、36。节后神经组织在两种检查技术1级中的显示数量依次为:36、33、30、27、25、25、29、25、28、32、33、36;36、36、33、31、33、30、33、33、33、34、36、36。CTM和MRI FIESTA-c对标本胸段DRG及其通连的显示效果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的解剖观察中有7个DRG(1.6%,7/432)经病理证实为变异。结论:MRI可用于对人体胸段DRG及其通连的检查,FIESTA-c序列能够清晰显示胸段脊神经结构,进行准确的影像学评价,其成像效果优于FRFSE、fs-FRFSE、STIR三种序列。CTM对胸段DRG及其通连的成像效果与MRI FIESTA-c序列的成像效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亦可进行准确的影像学评价。胸段DRG及其通连存在多种解剖变异。

张志凌[9](2013)在《健侧L4神经根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文中指出伴随城市化建设,高速度的工具的使用,骨盆骨折越发常见,骶丛损伤在骨盆后环骨折中多见,损伤后直接导致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并可能合并大小便功能障碍。目前临床治疗手段单一,因此骶丛撕脱伤的治疗成为目前骨科临床面临的难点及重点之一。为探讨骶丛撕脱伤的病理改变及治疗,动物实验研究是必要的途径。鉴于在动物进化上大鼠相对接近人类,大鼠的动物模型常被作为神经及功能重建的基础性研究。本课题组前期已经成功建立SD大鼠骶丛撕脱伤的模型,并有可靠指标判定模型的标准[1],本文在椎管外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基础上,以健侧腰4神经根作为新的动力源神经修复大鼠患侧骶丛撕脱伤,通过大鼠术后一般状况的观察、下肢三组主要肌肉的湿重对比、并结合电镜观察吻合后神经再生情况、肌肉横切面免疫组化、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脊髓前角细胞改变,小动物PET-CT等指标分析以采用健侧腰4神经根作为动力源神经修复骶丛撕脱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文主要分三部分阐述。第一部分健侧L4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研究目的:探讨采用健侧L4神经根作为动力源神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用体重200-300g的成年SD大鼠共30只(上海医科大学动物部提供),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撕脱组、L4-L5吻合组)每组10只,左侧为对照侧,右侧为实验侧。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情况,对受试老鼠进行术后后肢BBB评分;双侧下肢三组主要肌肉(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胫前肌)进行称重及肌肉横截面HE染色的对比;肌电图检查(EMG),电子显微镜检查吻合口远端神经生长情况;坐骨神经功能指数以评价吻合的有效性。结果:术后3个月大鼠BBB评分吻合组较撕脱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吻合组右侧的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胫前肌与撕脱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肌群恢复速度在L4-L5吻合组内有差异,其中近端股二头肌恢复效果相对较好,神经电镜观察吻合口远端可见大量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双通道肌电图记录均可三组肌肉的波幅,以近侧股二头肌及小腿三头肌峰值较高,远侧胫前肌峰值则相对较低。结论:健侧腰4(L4)神经根移位与患侧L5神经根直接吻合能恢复大鼠坐骨神经的部分功能,以近侧股二头肌肉恢复相对较好。第二部分骶神经移位修复后脊髓前角改变研究目的:健侧骶神经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变化。研究方法:利用HE染色及Tunnel法检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及凋亡情况。真蓝逆行示踪,判断神经再生情况。术后12周,取L4-L5吻合组大鼠在患肢大腿中段暴露坐骨神经干,用微量进样器分4点注射5%FG共100μl,留针数秒后,缓慢退针。动物存活30h后,灌注取材。根据解剖定位,小心切除骶部椎板,切开硬膜囊,暴露脊髓,在手术显微镜(×10)下切取L4-6节段脊髓。切片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观察阳性标记细胞的位置和数量。结果:吻合组脊髓前角成活率高,凋亡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吻合组可见L4-6段右侧脊髓内有蓝色荧光,说明吻合后神经通路恢复良好。结论:健侧骶神经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在对应的脊髓前角可检测到阳性细胞,说明对应的脊髓前角细胞受到了保护,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脊髓的神经通路。第三部分骶神经移位修复后脑PET显像研究目的:健侧骶神经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后大脑PET显像。研究方法:选用体重200-300g的成年SD大鼠30只,雄雌不限,将其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右侧骶丛撕脱伤损伤不修复组,10只;第二组:健侧L4神经根移位修复组,10只;第三组:假手术组,仅仅做皮肤切开缝合,不做其他特殊处理,10只。术后3个月,大鼠禁食12小时,尾静脉注射0.2ml18F-FDG,通过滤波反射投影法重建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断层进行分析。重建后的图像利用西门子Inveon ResearchWorkplace(IRW)3.0获取3D的感兴趣区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获取感兴趣区随时间变化的动态SUV值。结果:第一组大鼠刺激右侧坐骨神经双侧大脑未见18F-FDG摄取增多,脑部基本无明显显像,第二组大鼠刺激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在可见双侧大脑葡萄糖代谢率增高,18F-FDG摄取增多,双侧均有显像,第三组大鼠左侧脑部显像较为明显。结论:健侧L4神经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后在对应的大脑功能区有较为活跃的葡萄糖代谢率改变,18F-FDG摄取增多,说明吻合后大脑神经通路可获得一定程度恢复。

龙茜,柳曦,刘定西,刘小明,杨帆,孔祥泉[10](2012)在《MRN在脊神经病变中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脊神经病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繁多,包括外伤、产伤、肿瘤、卡压、感染及辐射等,可造成脊神经断裂、脱髓鞘样变等多种类型损伤,轻者造成患者肢体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重者致残,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负担。清晰、直观、无创地显示脊神经及其支配的肌肉组织状态,对脊神经病变的准确诊断及预后判断至关重要。CT、超声以及MRI

二、骶丛神经的MRI断面影像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骶丛神经的MRI断面影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斜外侧椎间融合结合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三维有限元分析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退变性腰椎侧凸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验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OLIF Stand-Alone及其结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三维有限元模拟及生物力学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OLIF联合不同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斜外侧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2)经骶尾旁入路骶前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术前准备
    3.5 手术步骤
    3.6 术后一般治疗及出院指征
    3.7 观察指标
    3.8 数据采集及术后随访
    3.9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患者筛选情况
    4.2 患者一般情况
    4.3 患者手术相关情况
    4.4 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4.5 患者病理情况
    4.6 患者短期康复情况
    4.7 患者长期康复情况
第5章 讨论
    5.1 一般资料
    5.2 病理类型
    5.3 症状
    5.4 直肠指诊及影像学检查
    5.5 术前穿刺病理检查
    5.6 经骶尾旁入路骶前肿瘤切除术的优势
    5.7 经骶尾旁入路骶前肿瘤切除术手术经验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以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刘焰刚导师“松、正、理”三步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1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2 腰部的解剖与椎间盘的功能
        2.1 腰部解剖
        2.1.1 椎间盘结构
        2.1.2 腰丛
        2.1.3 骶丛
        2.2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
        2.3 椎间盘的作用
        2.3.1 连结作用
        2.3.2 支撑作用
        2.3.3 减震作用
        2.3.4 协助脊柱运动的完成
        2.3.5 维持脊柱稳定
        3 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3.1 病因
        3.1.1 自身因素
        3.1.2 损伤
        3.1.3 腰椎结构因素
        3.2 发病机制
        4 临床症状
        4.1 腰痛
        4.2 坐骨神经痛
        4.3 马尾神经综合征
        5 影像学检查
        5.1 X线正侧位片
        5.2 CT,MRI
        5.2.1 腰椎CT检查
        5.2.2 MRI检查
        6 诊断
        6.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6.2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期标准
        6.2.1 急性炎性水肿期
        6.2.2 缓解期
        6.2.3 恢复期
        6.3 常规体检
        6.4 定位诊断
        7 治疗
        7.1 非手术治疗
        7.1.1 西药治疗
        7.1.2 封闭治疗
        7.1.3 运动及物理治疗
        7.1.4 其他治疗
        7.2 手术治疗
        7.2.1 传统手术治疗
        7.2.2 腰椎融合术
        7.2.3 微创手术
        8 总结
    综述二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2 病因病机
        2.1 劳损外伤
        2.2 慢性劳损
        2.3 外感风,寒,湿邪气
        2.4 内伤所致
        2.5 总结
        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4 中医治疗
        4.1 推拿治疗
        4.2 针灸治疗
        4.3 牵引治疗
        4.4 综合治疗
        5 小结
前言
第二部分 刘焰刚导师“松、正、理”三步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总结
    1 刘焰刚教授对筋骨病症的手法治疗的认识
        1.1 舒筋
        1.2 调利骨节
        1.3 理筋
    2 刘焰刚教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及临床表现的认识
        2.1 刘焰刚教授从腰段脊柱平衡角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1.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腰段脊柱力学平衡
        2.1.2 腰椎间盘出症的静、动态力学失衡及中医推拿的诊疗思路
        2.2 刘焰刚教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型
        2.2.1 单纯生理退变型
        2.2.2 肌肉劳损型
        2.2.3 脊神经根型
        2.2.4 椎管狭窄型
        2.3 刘焰刚教授从病因病机方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3.1 气滞血瘀证
        2.3.2 外感风寒湿邪证
        2.3.3 肾阳虚寒证
    3 刘焰刚教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松、正、理”分期治疗的思路及原则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期认识
        3.1.1 急性炎性水肿期
        3.1.2 缓解期
        3.1.3 恢复期
        3.2 “松、正、理”分期治疗原则
        3.2.1 急性炎性水肿期以“松”为主
        3.2.2 缓解期以“正”为主
        3.2.3 恢复期以“理”为主
        3.3 “松、正、理”三步手法贯穿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每次治疗
        3.3.1 “松、正、理”三步法的两个含义
        3.3.2 每次治疗“松、正、理”的具体手法
        3.3.2.1 “松”的常用手法
        3.3.2.2 “正”的常用手法
        3.3.2.3 “理”的常用手法
    4 典型案例
    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骶丛、坐骨神经盆腔段在磁共振神经成像术的解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MRI检查
    1.3 图像后处理
    1.4 图像观察与测量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MR表现
    2.2 两种序列比较
3 讨论

(5)DTI定量分析评估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术后神经修复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R扩散张量成像在腰骶神经及坐骨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256层CT薄层扫描及重建技术在腰骶部神经成像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检查方法
    1.3 影像学评价
2 结果
    2.1 病例组成
    2.2 图像分析结果
3 讨论

(7)骶丛、坐骨神经周围筋膜结构的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胸段背根神经节及其通连的影像解剖、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脊神经的应用进展
    摘要
    1 脊神经的解剖学特点
    2 脊神经 MRI 成像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健侧L4神经根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健侧 L4 神经根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四、讨论
    第一部分附图
第二部分 骶神经移位修复后脊髓前角改变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附图
第三部分 骶神经移位修复后大脑 PET 显像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部分附图
附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伴有骶丛损伤的骨盆骨折的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骶丛神经的MRI断面影像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斜外侧椎间融合结合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三维有限元分析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杨树龙.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2]经骶尾旁入路骶前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D]. 李伟. 吉林大学, 2020(08)
  • [3]刘焰刚导师“松、正、理”三步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总结[D]. 刘焕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4]骶丛、坐骨神经盆腔段在磁共振神经成像术的解剖特征[J]. 赵红金,李强,刘胜全,李长勤.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9(06)
  • [5]DTI定量分析评估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术后神经修复可行性研究[D]. 刘志鹏.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256层CT薄层扫描及重建技术在腰骶部神经成像的临床应用[J]. 段飞雪,刘国军,陈刚. 甘肃医药, 2015(05)
  • [7]骶丛、坐骨神经周围筋膜结构的形态学研究[D]. 任彦红.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 [8]胸段背根神经节及其通连的影像解剖、成像技术研究[D]. 黄亚勇. 川北医学院, 2013(09)
  • [9]健侧L4神经根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D]. 张志凌.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10]MRN在脊神经病变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 龙茜,柳曦,刘定西,刘小明,杨帆,孔祥泉.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2(11)

标签:;  ;  ;  

骶神经丛MRI影像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