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项一般财务原则

十项一般财务原则

一、十大通用理财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郭代模,杨舜娥[1](2019)在《新中国财政在建设改革发展中进入新时代——为新中国70华诞而作》文中研究表明一、新中国财政70年背景概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的诗词绝句,振聋发聩。既有冲天志向之问,又有伟人自信之答。果然,顺天应人,1949年10月1日,他立于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声音,穿越时空,响彻环宇。从1949年到201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真可谓:70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70载春华秋实,玉汝于成。站起来,靠的是革命建设。革命二十八载,是中国共产党于南湖举起革命之旗,于井冈山点燃燎原之火,于长征走出播种之路。于是抗倭寇,打败日本鬼子;灭蒋匪,推倒"三座大山";进京赶考,建立人民共和国。就这样,新中国从战争废墟上站了起来,有曰东方睡狮醒了,或曰浴火重生,凤凰涅盘;

高梦琪[2](2018)在《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提出公元1069年至公元1085年,北宋神宗时期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主导了熙宁变法。在这场着名的政治改革实践活动中,王安石表达和实践了其独特的政治伦理思想。对王安石的政治伦理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探析,不仅有助于我国政治伦理的理论建设,而且还可以为当今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哲学思想基础和个人主客观条件。首先,北宋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是王安石的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深厚社会背景。其次,王安石所持的本体论、人性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哲学思想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第三,王安石的生活实践和个性特征对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首先,王安石具有明显的政治伦理理念。他在整个政治实践中始终秉承着“三不足”精神,主张“变风俗、立法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养民”的终极目标。其次,王安石具有强烈的制度伦理意识。他提出了“立善法于天下”“上下守法”“理天下之财”等制度伦理目标。第三,王安石具有浓厚的主体道德意味。为了实现“同治天下”的政治理想,他提出了政治主体修身、廉政、有为的特殊伦理要求。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对北宋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其对北宋及后世的政治实践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有着其历史局限性。因此,在历史上,对于王安石的变法及其在变法实践中的政治伦理思想,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现今,我国正处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在此过程中许多已经或将要出现的政治伦理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中的一些合理内核对于我国政治伦理意识的培养、制度伦理的建设以及政治主体的道德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丁永福[3](2016)在《HY汽车公司二次创业的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汽车产业经过十几年的飞速发展后,现进入深度调整期。特别是汽车后市场从2008年-2013年的井喷期后,市场陷入相对滞缓状,高速发展时带来较高的综合效益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内部的结构问题和产业主体自身的竞争能力问题。全国现存的2万余家汽车4S店,现阶段面临着市场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导致的高库存、法制舆论环境日渐严苛、消费大幅转向、经营收入利润收窄、营业成本高企、流通企业优胜劣汰的综合经营风险,生存发展遭遇极大挑战。行业及行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作为汽车流通行业主体之一的汽车4S店,绝大多数企业成立经营的时间都在5年之内,年轻的企业如何突出重围,解决企业永续发展的内生问题,是当前汽车流通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行业主体,以及相关团体个人提出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现状,汽车4S店必须顺势而为,进行二次创业及创新的变革,才能走出一条稳健经营、成熟高效极具竞争力的发展道路。HY汽车公司,正是汽车井喷末期大举进入合资品牌汽车4S经营的地方性小型企业集团。企业创立初期,恰逢我国汽车市场飞速发展期,取得了一定的经营业绩,规模逐渐扩大,企业运营日趋规范化、标准化,行业地位持续领先,公司核心竞争力得以逐步确立,成为一家在所在城市和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汽车销售服务综合运营商。正当企业进一步扩充汽车授权代理品牌、加大投资力度,试图巩固并扩大领先优势时,汽车行业突遇全国经济发展放缓,消费升级、行政法治管控力度加大、后市场竞争加剧、全行业产值利润收缩、汽车流通企业进入新一轮整合洗牌等不利因素,公司人才储备、管理体系、核心竞争力较行业一线企业尚有一定的差距等内部问题,公司的发展面临进退抉择。在此情况下,公司司上下通过通力思索、集体智慧、不断学习、深入调研,摸索出了企业后续发展的路子,现在公司经过二次创业,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从一家单一自主品牌汽车4S店蜕变成为集上汽大众、上汽大众斯柯达、广汽三菱、江铃福特和江铃汽车等一线国际汽车品牌的4S店综合运营商,5大汽车品牌4S店顺利建设竣工开业,通过创业和创新发展,上述品牌在当地市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仅销售规模成倍数增加、售后产值也上了一定的台阶,客户满意度也从爬升至A挡,用户口碑和综合评价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企业通过创业创新,成为当地自主创业的典型,获得政府和行业的一致认可,并被邀请至当地高校、青联、妇联、企业家协会、厂家的经销商协力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分享经验、树为典型,行业的兄弟单位前来学习交流。HY公司的创业创新的进程还在深入持续,给当地流通行业带来了一定的示范和导向力效应。本文作者作为HY公司二次创业的创新工程参与者,从创业动因、创业主体、创业过程、创业环境等四个模块,运用动态创业过程理论模型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把HY的创业作为研究推动对象,深入剖析人、机会、环境和风险等创业因子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背后原因,规避创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和障碍,甄选出合适的创业机会,匹配与之相适应的创业资源,构造均衡安全的创业团队,构建适应当前竞争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决策运营机制,成功实现了二次创业的启动。另外,通过对HY企业创始人,即企业家的画像,结合企业14年创业发展过程的特征分析,根据HY公司的员工团队的综合素养和经营实战能力的分析,建立了公司的学习型组织,实现了组织创新,以及创新文化载体的确立;通过对欧美成熟汽车市场的研究和国内成功企业的创新案例实证分析,结合诺斯制度创新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的行业前瞻研究,提出了HY公司服务第一、适应市场、全员全过程及客户满意度为核心的管理创新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评价体系。本文基于国内国际最前沿的Timmons创业过程理论模型和诺斯制度创新理论的研究分析,以及案例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发掘建立了企业二次创业过程中的创新成果:结合企业发展阶段性特征以及企业的管理周期波动特点才能成功实现企业的二次创业,实现企业创立以服务质量为导向、适应市场环境为模式的企业创新体系,从而践行企业在自我价值观、思维模式、基本假设乃至共同愿景上,不断充实其内容,不断加强企业适应变化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实现企业创业创新的变革,让企业在新常态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持续增加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的健康茁壮成长。

陈璧君[4](2016)在《汇鸿集团股权投资研究》文中指出股权投资是指企业(或者个人)购买的其他企业(准备上市、未上市公司)的股票或以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和其他实物资产直接投资于其他单位,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可以通过分得利润或股利获取,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取得。国有企业的股权投资在特定的背景和监管下,多数是经由行政划拨、合并重组而成。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有控股企业特别是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以往的投资模式和结构越来越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精神,从2014年5月份开始,汇鸿集团着手推改革重组整体上市工作。在此情况下,对集团公司股权进行梳理、研究和分析,可为汇鸿集团的投资转型理清脉络,在股权投资方向上提供参考。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国有股权投资研究的意义,并对投资理论、产业选择理论和兼并企业发展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汇鸿集团股权投资的决策机制、规模和结构,并对股权投资组合进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三家同行业企业在股权投资方面成功的运作模式,找出股权投资可资借鉴的经验,进而提出通过包括完善投资战略、优化投资结构、建立与投资战略匹配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张荭[5](2014)在《危机与政府干预理论的演变逻辑 ——问题导向的政府干预》文中研究表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问题导向”的经济学,经济学理论随着经济现实中诸如危机之类的问题的出现而不断修正,政府干预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也是问题导向的。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已逐渐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仅发达国家深受其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不能幸免。危机的发生,对主流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也使目前居于主流地位的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遭受了来自凯恩斯主义理论及其它经济理论的质疑。宏观经济学的反思与修正呼之欲出。政府干预理论是依附于一定的宏观经济理论的,不同的理论流派有不同的政府干预理论。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了政府干预理论的演变脉络和逻辑,发现在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下,面对诸如危机之类的历史事件,各流派形成了自己的基本核心理论,并由此衍生出不同的政府干预理论,并成为每次危机之后政府执政理念的理论依据及面对下一轮危机时的初始应对依据。但危机会深深影响到其时的主流经济学,并导致当时的主流经济学的变革。在西方国家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金融危机,每次面对危机,政府都面临着是否要积极干预,什么时候开始干预,如何干预的理论和实践的困扰。通过回顾历史上的每一次危机发生的原因及政府采取的干预措施、效果,发现每次危机的发生都是源于外部冲击的发生,而当时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不能解释和涵盖。自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后,主流经济学就在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之间交替。虽然在多次的危机发生后,政府大部分都是基于凯恩斯主义理论进行干预,这个干预既有宏观的总量调控,也有微观的制度完善,但是在危机之后的长期经济干预中,则是依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同时,也可以发现,由于每个历史阶段上造成危机的外部冲击各有不同,使得政府干预的实践既有路径依赖,又有创新,政府干预理论也在不断完善,每次危机之后完善的市场微观制度也各不相同。随着市场微观制度的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间隔时间被拉长,政府的总量调控也相对变少。但是,新时期由于新技术的变革和创新越来越频繁,这带来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但由于微观监管制度没有及时更新和升级,金融危机爆发的破坏性也在变大,这迫切需要更完善的市场微观制度,可以这么认为,未来只要市场的微观制度不断地趋于完善,崇尚市场配置资源的新古典经济学将会占据主流,而崇尚政府宏观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则会逐渐淡出。由于全球化和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力度也越来越大,但是金融机构监管制度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此次金融危机成为了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危机时期,政府基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进行了积极的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力度也很大,由于市场的开放性,各国更注重了政府干预政策的协调进行。作为新兴市场成员之一的中国此次危机也不能免受牵连,危机发生后中国也实施了规模宏大的财政政策和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危机。在干预中,各国不但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总量控制,也在不断地健全市场微观制度,如金融监管制度的健全等。不论是美国、中国还是世界其它各国,在实施积极的政府干预后,经济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复苏,但是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地显现,如欧洲国家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新兴市场国家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问题等,使得政府干预的成本越来越显着,政府干预措施的退出呼之欲出。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的基于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宏观经济干预也随之退出,QE也将逐渐退出。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QE的退出将会对他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中国在这种背景下,也应该积极处理好政府干预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使得经济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因此,纵观历次危机,可以看出,在危机之后的一段时期里,新古典经济学仍然将位居主流地位,但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从来不会退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的冲击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建立起相配套的微观市场制度,危机还有可能发生,为避免对经济造成重大的损害,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依然会在短时间内发生作用。如果市场制度健全了,则危机发生的频率将会下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会减弱,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也会逐渐减少。

把增强[6](2013)在《困局与应对:抗战时期中共精兵简政研究 ——以华北抗日根据地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抗战时期,为了稳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应对日军疯狂侵略,中共开展了大刀阔斧的军政建设。由是,中共抗日根据地政权就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健全到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并使得根据地社会从上到下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迨至1940年代,伴随着侵华日军对中共抗日根据地的疯狂“扫荡”与“蚕食”,中共的很多军政建设呈现出一些不合于战争时局的严重问题。就军队系统而言,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发展,战争机构与战时情况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地区越分割,日军“扫荡”越频繁、“蚕食”越加深,抗日根据地就越需要有足够的兵力去积极应对,否则就不能在敌后生存。另一方面,抗日根据地缩小了,弄得鱼大水小,兵多了平日养不起,反“扫荡”时则运转不灵。就政权系统而言,表现有三:一是因盲目追求政权建设的“完善”,致使政权机构的重复建设严重;二是过度追求事无巨细的工作,致使政权机构脱离生产的人员日渐增多;三是因政权机构与人员的日益膨胀,致使民力负担日渐加重。以上就是中共精兵简政提出前的重要时代背景。背景虽然清楚,但如果没有一套合适的理论加以统领,仍然不能对精兵简政为何会在中共抗日根据地提出并得以推广作有力阐释。其实,内外因原理不失为解析精兵简政政策提出的一个重要视角。如果按照该原理来释读的话,精兵简政提出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日军对中共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与“蚕食”更加频繁,手段更加残暴,使得抗日根据地的范围日渐缩小;二是自然灾害频发,且危害极大,使得抗日根据地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三是国民党断绝并封锁了中共的外援通道,从而使得抗日根据地集财集力渠道被压迫到一个相对很小的空间。内部因素亦主要有三个:一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共抗日根据地仍普遍存在着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浪费;二是中共抗日根据地脱离生产人员过多,民众负担沉重,陷入“鱼大水小”、“头重脚轻”的严重困难局面;三是中共对所出现困难局面的解困摸索与精兵简政在要义上暗合。也就是说,精兵简政是多方因素叠加在一起致使中共抗日根据地陷入困境后“思变”的产物。不过,尽管身处困局,并历经事先摸索,但在中共精兵简政过程中,无论是在军队系统,还是在政权系统,都普遍存有一些普适性问题。这其中既有因对精兵简政政策领悟不同而产生的认识分歧,亦有因对精兵简政政策体悟有别而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差别化做法,甚有个别人员不惜违反中共指示来抵制该政策的实施。比如,对于精兵简政指示,有些地区虽给予了高度重视,但仅仅是限于重视指示本身,而并未予以普遍实施和认真贯彻;有些地区,虽然上级机关给予了应有重视,并制定了精兵简政计划,且派员到下级机关督促调整,但因下级机关人员未曾了解精兵简政的重要意义,所以不能有效执行;还有少数地方则直接漠视,不管中央如何决定,仍然是“原封不动”、“我行我素”,把自己的地区或工作部门看成是“例外”,更有甚者还在想扩大部队、添设机关学校,如此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不同认识中,不仅被精简者有之,执行精简者亦有之。就被精简者而言,利益受损与对未来出路的迷茫或对未来安置的不满是造成这一群体对精兵简政怀有怨言的主要原因。就执行者而言,无论是认为简政就是“减政”,陷入精简主义;还是囿于“人多力量大”的传统认识,陷入繁政论的窠臼;抑或是得过且过的“近视眼”观点以及一味幻想未来的“远视眼”观点,均与其对精兵简政的差别化领悟密切相关。有鉴于此,中共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之举。如果按照军队系统与政权系统分而论之的话,就是在军队系统厉行精兵建设,在政权系统厉行简政建设。中共抗日根据地军队系统的精兵建设涉及范围极广,其中既有对作战部队的编整,如对野战军与地方军等正规军的编整、对各地基干团与民兵的编整等,也有对部队中非作战部门的编整,如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野战医院、卫生学校、战斗剧社等等,几乎囊括了军队系统中的所有部门。在政权系统简政方面,中共抗日根据地主要采取了全面紧缩、局部调整、重点加强与有效安置的策略,并秉持了两个不妨害原则:即精兵简政决不要妨害到战争;精兵简政决不能妨害到工作。当然,对于不同部门,在实施精兵简政时所采用的原则与方法不同,动员与实施的策略也各异。比如,为了尽量减少人们的不安心理,避免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并能较好地完成精简任务与目标,在精兵简政开始前,各地大多进行了周密的组织与领导,并在精兵简政开展过程中广泛采取了教育动员以及开会传达与教育讨论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为避免人心浮动,在裁减人员时,各地大多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裁减标准与处理方式,并力求区别对待、多元安置,等等。需要说明的是,抗战时期中共精兵简政的一系列具体做法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正是由于其探索性特征,在具体实施中才存在着很多变数,即政策在很多时候都是经过调适与变通才推行下去的。而对这种具体过程的勾勒显然也是既往研究的缺失所在。当然,站在理性的角度,任何研究只有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才会更具前瞻性。本选题亦是如此。唯需再加交代的是,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较之既往研究还是有着很大不同。具体讲,既往精兵简政研究成果大多采取的是传统革命史书写套路,即在研究精兵简政时大多囿于传统的习惯思维而采取“政策—效果”式单一向度的研究模式。而本文则力图运用“新革命史”研究理念,在“政策—效果”模式之间加入互动过程,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地解析抗战时期中共精兵简政,并重点阐释精兵简政给政府、军队与被精简人员带来的影响,解说党、政、军、民各界人士对精兵简政政策的感性化、世俗化理解,以及被精简人员的反应和中共对被精简人员思想症结的疏导等。然而,如此繁复的曲折过程以及如此多群体的多元互动,显然需要多种方法来解说。基于此,本文在运用“新革命史”研究理念统领全篇的同时,还力图融汇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以及唯物辩证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心理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以当时的档案资料和报刊资料为主要分析依据,从基本的历史事实出发,进行实证性的具有原创意义的研究。而对中共精兵简政的此等多维解读,不仅会使人们对精兵简政有一个更全面、更完整、更符合历史实际的了解和认知,还会给人以摆脱传统认知的清新感和思想启悟。

江璘[7](2012)在《电信业务政策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9年中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同时具有了移动、固定经营资质,标志着全业务时代来临。由此电信新业务更加日新月异,跨领域拓展、固移融合业务管理复杂、电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导致电信业务潜在政策风险日益突出。此外,电信业务政策风险研究作为电信行业某集团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应对外部资本市场、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和国资委要求下亟需研究的工作。为了确保企业在新环境下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同时贯彻落实资本市场及国资委的文件要求,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框架下,开展电信业务政策风险相关研究支撑工作,对业务各环节进行政策风险评估,针对关键风险提出风险应对策略,保障电信业务顺利开展,从而为企业顺利拓展电信市场保驾护航。研究从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概念入手,首先介绍了风险及风险管理概念的演变,然后描述了政策风险及其管理的有关内容,接着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给出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特点和目标,及其标准和体系框架,最后明确了风险管理基本流程。通过对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梳理,根据政策风险定义,调查电信市场业务的实际情况,研究电信业务所涉及的政策风险分类,建立了电信业务政策风险库以及政策风险管理流程;并在梳理现有重点电信业务基础上,对电信业务产品依据风险梳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流程,分析关键风险,研究解决风险的规避策略及控制方法;同时对现有业务加以解析,结合真实发生的风险事件和风险管控工作进行深刻总结,形成政策风险评估框架,以及融理论性与操作性为一体的评估操作手册,最终将评估操作手册电子化,进一步拓展至软件中,以更加便捷的方式为使用者警示政策风险提供指导和参考,为新业务开发并成功市场推广做好坚实后盾。

王海兵[8](2011)在《以人为本企业财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对企业财务问题进行研究,源于以追逐利润为中心的物本财务管理模式难以支撑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障碍。传统的企业被定义为物质资本出资者所有,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改革开放下的市场经济大潮,不断推进着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股东至上”逻辑的主导下,企业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经济财富,物质资本的逐利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例如劳资矛盾激化、产品质量存在隐患、资源过度开采及低效利用、生态环境恶化等。企业商业伦理与财务道德缺失,不仅损害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现代企业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合约,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积极履行企业公民义务,以取得员工大力支持和社会广泛认可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法宝。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企业微观层面,开展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财务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不能脱离其现实社会属性。我国企业财务理论研究受到西方经济理论的影响很大,不少财务理论都是西方“舶来品”,过于强化财务的自然属性,财务管理的技术性、工具性特征明显,常常是见“物”不见“人”。世界经济理论的主流已经由新古典主义转向人本主义,尽管人本主义经济理论尚不完善,但极具生命力,必将对财务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不是少数人,而是绝大多数人;不仅包括当代人,也包括后代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1章:导论。开篇提出本研究的现实背景、理论背景和研究意义,在分析我国国情和企业财务管理实践发展现状、梳理回顾主流经济理论演进对财务理论研究影响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企业应实施以人为本的财务战略。第2章: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包括西方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研究现状、国内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研究现状、以人为本财务管理的政策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以人为本的财务研究对本文的启示。第3章: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制度设计。回顾了我国企业财务制度的发展历程,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政策建议。提出企业财务制度设计的影响因素和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涉及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通则应用指引、人力资本财务制度、物质资本财务制度、社会资本财务制度和环境资本财务制度。第4章: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文化建设。首先,对企业财务文化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财务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其次,对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文化的概念、涵义进行了探讨,并基于文化视角和财务视角对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文化加以分类,提出以人为本企业财务文化建设内容。最后,引入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例,对安然公司的企业财务文化进行了评析。第5章:以人为本的企业投融资管理。首先提出以人为本的“融资”和“投资”的概念,其次探讨了以人为本的投融资管理的具体内容,以人为本的融资包括人力资本融资和体现人本精神的物力资本融资,以人为本的投资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责任投资和环境投资。为了增强理论研究指导实践的适用性,以国有企业为例,对自然灾害条件下如何开展以人为本的投融资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第6章:以人为本的企业收益分配。本章对企业收益分配模式进行了述评,从国家的宏观层面和企业的微观层面分析考察了我国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的收益分配的必要性。运用博弈方法对不完全信息下的物质资本雇佣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参与剩余分配的收益分配模式选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人力资本价值评估对于合约选择具有重大影响。以人为本的企业收益分配应贯彻成本补偿原则和利润分享原则,探讨了当前我国企业收益分配存在的两大误区以及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基本框架。最后,提出了人力资本以股权化方式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观点和政策建议。第7章: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报告设计。基于信息观和计量观考察了人本财务报告产生的必然性,提出发展人本会计是提高财务报告信息含量的根本途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包括资产权益表、增值表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在内的以人为本财务报告体系。通过对海尔案例的考察,提出了海尔报告模式对我国企业披露以人为本财务报告的若干启示。第8章: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分析了传统财务绩效评价在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上的局限,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理论基础、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原则和评价实施。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设计了包括宏观财务制度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在内的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宏观财务制度包括企业财务通则及应用指引,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包括人力资本财务制度、体现人本精神的物质资本财务制度、社会资本财务制度和环境资本财务制度。将广义的资本及权益概念引入到企业财务制度设计,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现代财务管理的本质特征。(2)从财务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企业开展以人为本的财务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具有实践参考价值。以人为本的财务文化研究是基于“财务”和“人本”双重视角的企业文化研究,是企业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财务变革从文化入手,是一个可行的思路。(3)系统化地发展了人力资本的投融资理论。人力资本融资应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框架下进行,通过适当的制度设计,可以赋予人力资本担保功能。以人为本的投资突破了按照投资标的形态划分的做法,从企业“内部人”(经营者和员工)、企业“外部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消费者、供应商等)和“后代人”三个维度,将投资划分为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责任投资和环境投资,并对每一种投资进行了深入研究。(4)提出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式。以人为本的企业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成本补偿原则和利润分享原则,前者是资本投入企业的参与约束条件,后者是资本投入企业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构建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三种股权化形式:人力资本的“干股”模式、人力资本的“实股”模式和“动态股权制”模式。(5)为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报告设计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可资借鉴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指导框架。设计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报告,关键在于发展人本会计,提出了构建包括资产权益表、增值表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在内的以人为本财务报告体系。案例研究表明,海尔集团在披露财务会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报告方面独树一帜,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应用价值,同时,本文也分析总结了海尔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6)提出以人为本的财务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剖析了传统财务绩效评价在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建立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原则和具体实施的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本文提出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原则,是在反思传统财务分析评价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性。

姜玥[9](2009)在《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及改善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在消费信贷方面已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适应当前汽车工业发展的步伐。我国汽车消费信贷虽然在1998年全面启动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开展此项业务的时间还短,目前这种信贷消费方式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汽车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成为继房产业之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我国在汽车消费信贷领域的落后现状严重制约了汽车产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改善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现状是促进汽车工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汽车消费信贷在我国如何开展,西方国家汽车消费信贷模式在我国是否适用,如何合作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如何控制汽车消费信贷过程中的风险,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汽车消费信贷的专题调查研究,将中外汽车消费信贷进行比较分析,从对国外汽车消费信贷的成功模式分析中获取经验,总结制约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因素,并针对制约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刘小刚[10](2007)在《汽车消费信贷价值链分析与博弈研究》文中指出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虽然我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发展很快,但是,目前我国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宏观环境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信用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贷款市场竞争不规范、汽车价格波动幅度太大、贷款人道德水平低下等,使得汽车消费信贷市场风险逐渐暴露,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本论文结合目前国内汽车消费信贷的现状,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深入实际调查、思考的基础上,对中国汽车消费信贷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本论文进行了如下的工作:1、视角创新: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不仅仅是一个汽车消费产品,其实质是一个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服务产品。针对这一金融服务领域的问题,本文融合多学科交叉理论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具体的相关理论包括:马克思的货币信用理论,经济学当中的消费函数理论、预期收入理论、风险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以及战略管理学的外部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和价值链理论等。2、汽车消费信贷价值链创新:本文在传统的价值链理论基础上,首次将消费者、银行、保险公司和汽车经销商形成一个完整的汽车信贷消费价值链来考虑。对整个价值链系统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同时对价值链上多方利益主体在参与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过程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汽车信贷消费价值链进行了创新,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3、在汽车消费信贷价值链体系中,首次提出在多方利益主体之间进行两两博弈。通过模型分析,找出影响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的可控因素,从而为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汽车信贷业务规避风险提供一个理论上的支点。本文中多方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先考察银行和汽车经销商、消费者之间完全信息下的两两博弈,后考察在不完全信息下的情况之间的博弈;然后引入保险公司参与之间的博弈。最后,简单给出了中国汽车消费信贷中常见的汽车销售商和汽车消费者之间勾结以虚抬车价的经济学解释。4、基本结论:通过构建多方博弈模型,分析汽车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主要是多方在参与汽车消费信贷过程中,存在可控风险(有意违约)和非可控风险(被迫违约)两类风险。前者虽不能完全消除,但通过对可控风险的调节控制,可以有效地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后者带来的风险基本是不可控的或者说控制起来是难度很大的。发现可控的降低汽车信贷市场风险的因素,才能有效地降低汽车信贷市场的风险,以此促进汽车消费信贷健康发展。5、对策创新:从多方博弈的战略角度来说明汽车消费信贷价值链各方利益主体应采取的对策,如果多方博弈均衡时,则可以促进汽车消费信贷的有效、健康发展。相反,如果多方博弈不能达到均衡或不满意时,则建议推出汽车金融公司,由此推动汽车金融业务的创新,以及金融机构的创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汽车金融体系。6、实践应用:本文以中国人保财险公司为实证研究,就该公司先后两次开展汽车消费保证保险业务(第一代车贷险及新车贷险),说明第一代车贷险被紧急叫停的原因在于保险公司开展车贷险业务时,考虑的仅仅是公司自身的利益,而没有顾及到其他各方的利益。同时,根据模型中的几个命题进行验证。此外,对开展新车贷业务,提出了基于多方博弈角度下的政策建议。同样对其他领域的消费贷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十大通用理财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大通用理财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财政在建设改革发展中进入新时代——为新中国70华诞而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财政70年背景概述
二、新中国财政70年理财述要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财政改革发展新要求
    (二)扎实做好2018年财政工作
        1.2018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
        2.2018年财政工作的基本原则
        3.2018年财政工作重点安排
    (三)围绕“四个全面”,推动实现“四更”发展
    (四)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发挥财政作用
    (五)加强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推动财政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
        2. 坚持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
        3. 按照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要求,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财政干部队伍。
        4. 进一步纠正“四风”,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加强作风建设。
        5. 始终绷紧从严从紧这根弦,强化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一)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好新时代财政工作
        (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财政制度建设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
        (五)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
        (六)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高素质财政干部队伍
三、新中国财政70年的几点启示
    (一)始终坚持党对财政工作的政治领导
    (二)始终坚持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大局服务的战略方针
    (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指导思想
    (四)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创新、改革的动力机制
    (五)始终坚持结构性调整、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政策的调控主线
    (六)始终坚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财政更好地发挥调控作用
    (七)始终坚持按照国家需要,不断创新改革发展的财政理论

(2)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的产生条件
    2.1 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2.1.1 北宋中期的经济窘境
        2.1.2 北宋中期的政治危局
        2.1.3 北宋中期的文化颓势
    2.2 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2.2.1 “天人相分”的本体论
        2.2.2 “善恶由习”的人性论
        2.2.3 “义利统一”的价值观
    2.3 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个人条件
        2.3.1 王安石生平简介
        2.3.2 王安石的个性特征
第3章 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影响
    3.1 王安石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
        3.1.1 “三不足”:政治伦理精神
        3.1.2 “富国强兵养民”:政治伦理目标
        3.1.3 “变风俗、立法度”:政治伦理途径
    3.2 王安石的政治制度伦理意识
        3.2.1 “立善法于天下”:制度伦理的核心
        3.2.2 “上下守法”:制度运行的伦理
        3.2.3 “理天下之财”:制度保障的伦理
    3.3 王安石的政治主体道德意味
        3.3.1 修身:“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3.3.2 廉政:“士知尊行义而矜廉耻,宗庙社稷之安而天下自治也”
        3.3.3 有为:“贤者有为”
    3.4 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影响
        3.4.1 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的合理内核和历史局限性
        3.4.2 对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评价
第4章 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4.1 政治伦理价值理念的培育
        4.1.1 倡导敢于变革与创新的意识
        4.1.2 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念
        4.1.3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
    4.2 政治制度伦理的建设
        4.2.1 不断增强执政为民的思想
        4.2.2 不断完善社会公平法制建设
        4.2.3 合理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4.3 政治主体的道德构建
        4.3.1 加强政府公职人员的道德修为
        4.3.2 加强党政干部的廉政建设
        4.3.3 完善政治人才选拔管理体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3)HY汽车公司二次创业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背景论述
    (二)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三) 当前研究现状和分析
        1、创业研究
        2、创新研究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论文的研究方法
        2、论文的创新点
二、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一) 创业理论文献
        1、创业的概念界定
        2、创业过程理论与机理
    (二) 创新理论的概述
    (三) 公司创业、内创业、二次创业的概念与关系
        1、公司创业
        2、内创业
        3、二次创业
三、HY公司二次创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 HY公司的初创业和发展
        1、HY公司的初创业
        2、HY公司的发展历程
    (二) 国内外行业发展形势
        1、行业当前特征
        2、厂商的经营格局
        3、发展趋势
        4、竞争态势
    (三) HY公司内部发展瓶颈
        1、盈利模式上的不足
        2、HY的管理架构下的不足
    (四) 二次创业实现企业转型
四、HY公司的二次创业
    (一) HY的创业主体
        1、HY的创业团队
        2、HY的创业动因
        3、HY的创业定位
    (二) HY的创业障碍
        1、HY的创业环境与障碍
        2、企业创业障碍和环境的动态研究
        3、HY公司创业机会和创业环境的有机结合
    (三) HY的二次创业过程模型研究
        1、Timmons创业过程模型的理论分析
        2、HY创业机会分析
        3、HY创业资源分析
        4、HY创业机会、资源与团队的整合作用机理
五、HY公司二次创业中的创新管理
    (一) 企业创新管理的内部机理和外部环境
        1、互联网科技变革
        2、团队的结构层次
        3、客户的需求进化
        4、市场元素的演变
    (二) HY公司技术创新的运用
    (三) HY公司的管理创新
        1、管理创新的背景
        2、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实现途径
    (四) HY公司的制度创新
        1、产权及激励制度创新
        2、治理结构创新
        3、企业营销管理制度创新
        4、企业财务制度创新
    (五) 本章小结
六、HY公司创业与创新的评估与监控
    (一) HY公司的行业核心竞争力模型
    (二) HY公司二次创业中创新的阶段性特征及计划
    (三) HY公司二次创业的创新评估与监控方法
七、HY公司二次创业的创新管理对业内的启示
    (一) 对同行企业转型升级的借鉴意义
    (二) 对汽车厂家的启示
八、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二)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汇鸿集团股权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主题和背景
    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三、文献综述
    四、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股权投资的基本内涵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股权投资的概念与功能
    第二节 优化股权投资的意义
    第三节 主要相关理论
第二章 行业投资经验和借鉴
    第一节 苏美达集团
    第二节 厦门建发集团
    第三节 冯氏集团
    第四节 经验借鉴
第三章 汇鸿集团股权投资的实践
    第一节 历史演进
    第二节 基本现状
    第三节 存在问题
第四章 优化汇鸿集团股权投资的对策
    第一节 完善投资战略
    第二节 优化投资结构
    第三节 建立与投资战略匹配的公司治理结构
    第四节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危机与政府干预理论的演变逻辑 ——问题导向的政府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金融危机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及其政府干预思想的冲击
        1.2.2 关于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
        1.2.3 主流经济学政府干预思想的比较与分析
        1.2.4 关于政府的职能范围
        1.2.5 关于金融危机时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
        1.2.6 关于金融危机中政府干预的成本收益分析及退出机制
        1.2.7 关于“滞胀”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政策
    1.3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
        1.3.1 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与不足
2. 金融危机政府干预理论的历史演变机理
    2.1 重商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
        2.1.1 基本观点及主要内容
        2.1.2 理论形成的原因
    2.2 古典经济学的政府干预理论
        2.2.1 论的基本观点
        2.2.2 理论形成的原因
        2.2.3 理论的基本内容
        2.2.4 持不同观点的古典经济学理论
    2.3 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
        2.3.1 理论的基本观点
        2.3.2 主要内容
    2.4 货币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
        2.4.1 理论的基本观点
        2.4.2 主要内容
    2.5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政府干预理论比较
        2.5.1 从两大流派产生的背景来得出不同的政府干预观
        2.5.2 从两大流派的理论渊源引伸出不同的政府干预观
        2.5.3 从两大流派基本假设出发得出不同的政府干预观
        2.5.4 从对经济波动的解释角度得出不同的政府干预观
    2.6 供给学派的政府干预理论
    2.7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政府干预理论
        2.7.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2.7.2 政府失灵
        2.7.3 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关系
        2.7.4 基于本次金融危机的政府干预理论
    2.8 本章小结
3. 金融危机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及其政府干预思想的冲击
    3.1 基于政府干预视角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3.1.1 关于一般均衡论的问题
        3.1.2 关于价格调节机制问题
        3.1.3 关于机械模仿自然科学的问题
        3.1.4 对“经济人假定”的再思考
    3.2 基于政府干预视角的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3.2.1 未涉及政府干预经济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3.2.2 对政府救市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没有提出解决之道
        3.2.3 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的宏观刺激易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3.2.4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DSGE模型存在的问题
    3.3 基于政府干预视角的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改进
        3.3.1 克鲁格曼的观点是回归萧条经济学
        3.3.2 第三条道路
        3.3.3 改造经济学假设
        3.3.4 改造经济学方法
        3.3.5 使经济学理论与模型更贴近现实
        3.3.6 注重长期与短期的经济理论及政策相区分
        3.3.7 吸收宏观经济学的各流派的研究成果
        3.3.8 重视危机经济学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4. 历史上的危机及其政府干预
    4.1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4.1.1 大危机及其主要表现
        4.1.2 危机发生的原因
        4.1.3 危机应对措施
        4.1.4 20-30年代危机政府干预的分析
    4.2 70年代的“滞胀”危机
        4.2.1 “滞胀”危机主要表现
        4.2.2 “滞胀”危机发生的原因
        4.2.3 “滞胀”危机中的政府干预
        4.2.4 “滞胀”危机中政府干预的分析
    4.3 80—90年代的四次金融危机中的政府干预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的各国政府干预实践
    5.1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发生原因
        5.1.1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
        5.1.2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5.2 美国应对次贷危机的政府干预措施
        5.2.1 救助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5.2.2 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5.2.3 创新流动性支持工具
        5.2.4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5.2.5 救助实体经济
        5.2.6 国有化
    5.3 其他发达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5.3.1 全力救助金融机构及金融系统
        5.3.2 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5.3.3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5.3.4 救助实体经济
    5.4 新兴市场国家应对措施
        5.4.1 宽松的货币政策
        5.4.2 积极的财政政策
    5.5 各国共同采用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政府干预
        5.5.1 共同救助金融机构
        5.5.2 共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5.5.3 共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5.5.4 其它的国际协作措施
    5.6 各国实施积极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5.6.1 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
        5.6.2 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
        5.6.3 救助金融机构的效果
        5.6.4 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效果
    5.7 金融危机政府干预实践存在的问题
    5.8 金融危机政府干预的总结
        5.8.1 主流宏观经济理论有了创新的压力
        5.8.2 危机的严重性对政府干预理论提出了挑战
        5.8.3 政府干预实践有了新变化
        5.8.4 政府干预的成本也越来越大
        5.8.5 注重短期刺激与长期战略发展的相协调
        5.8.6 健全微观经济制度
    5.9 本章小结
6.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府干预
    6.1 中国应对危机的政府干预措施
        6.1.1 常规和非常规的宽松货币政策
        6.1.2 积极的财政政策
    6.2 中国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6.2.1 货币供应量增加
        6.2.2 国内总需求上升
        6.2.3 GDP呈上升趋势
        6.2.4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6.2.5 物价逐渐走出通缩
        6.2.6 财政收入实现正增长
    6.3 中国实施积极宏观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政府干预
    7.1 金融危机中政府干预的边界和退出
        7.1.1 救助的成本和收益
        7.1.2 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7.1.3 金融危机政府干预政策的退出
    7.2 美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退出
        7.2.1 退出的原因
        7.2.2 减税政策的退出
        7.2.3 削减财政支出
    7.3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退出
        7.3.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
        7.3.2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及传导机制
        7.3.3 金融危机时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
        7.3.4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7.3.5 QE退出对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
        7.3.6 QE退出对中国的影响和冲击
        7.3.7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困局与应对:抗战时期中共精兵简政研究 ——以华北抗日根据地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题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基本理路
    四 创新之处
    五 需要说明的三个问题
第一章 从仁政到减政:“精兵简政”的历史形态
    第一节 仁政:“精兵简政”的古代形态
        一 罢除兵事,以民为本
        二 并省郡县,并官省职
        三 恭俭节约,务从约省
    第二节 减政:“精兵简政”的近代形态
        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减政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减政
第二章 困境与思变:抗战时期中共精兵简政的提出与推广
    第一节 精兵简政提出的历史动因
        一 精兵简政提出的主要外部因素
        二 精兵简政提出的主要内部因素
    第二节 精兵简政的提出与推行
        一 精兵简政的提出与确立
        二 精兵简政的推广
第三章 普适性问题与应对:以精兵简政推行之初为中心
    第一节 精兵简政推行之初存在的普适性问题
        一 精兵简政推行之初的认识分歧与论争
        二 精兵简政推行之初的各种做法
    第二节 普适性问题的应对“药方”
        一 从思想上导引
        二 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第四章 军队系统精兵建设的贯彻与实施
    第一节 军队系统精兵建设的原则与方法
    第二节 军队系统精兵建设的动员与实施
        一 军队系统精兵建设的动员
        二 军队系统精兵建设中的人员裁减及处置
    第三节 军队系统精兵建设的成效与不足
        一 军队系统精兵建设的成效
        二 军队系统精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五章 精兵建设与荣退军人的安抚
    第一节 荣退军人释义及退伍标准的选定
        一 荣退军人释义及相关问题之规定
        二 退伍标准的选定及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荣退军人的供给、组织与管理
        一 荣退军人的供给
        二 荣退军人的组织与管理
    第三节 荣退军人安置:成效、问题与应对
        一 荣退军人的安置及成效
        二 荣退军人安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第四节 精兵建设中的另类“退伍潮”及其应对
第六章 政权系统简政的全面紧缩与局部调整
    第一节 全面紧缩
        一 紧缩行政区划,减少各级区划数目
        二 紧缩机构,明确编制
        三 紧缩人员
    第二节 局部调整
        一 专署、县、区、村政权建设方面的局部调整
        二 编制、区划、上级主管部门及各部门内部是否合科的调整
        三 在区村数目、各级编制人员数目及经费使用上的调整
        四 干部配备:紧缩人员过程中的局部调整
        五 建设、教育、警卫及其他:几个具体工作的调整与加强
        六 局部调整中需要说明的两个问题
第七章 政权系统简政的重点加强与有效安置
    第一节 重点加强
        一 重点加强基层政权干部建设
        二 重点加强基层政权中的一元化领导建设
        三 重点加强基层政权的工作效能建设
        四 重点加强基层政权的领导制度建设
    第二节 有效安置
        一 安置编余人员的基本原则
        二 安置编余人员的基本路径
        三 安置编余人员的成效与不足
余论 精兵简政的特点、成效与历史启迪
    一 精兵简政的特点
    二 精兵简政的成效
    三 精兵简政的历史启迪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电信业务政策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及应用创新
    1.3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1.4 论文内容与安排
第2章 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2.1 风险及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2.1.1 基本概念及意义
        2.1.2 全面风险管理实践及标准
    2.2 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框架及内容
        2.2.1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2.2.2 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信市场政策风险管理步骤及分类研究
    3.1 政策风险管理步骤
        3.1.1 风险梳理及划分
        3.1.2 风险评估
        3.1.3 关键风险分析
        3.1.4 风险管理实施
    3.2 政策风险分类
        3.2.1 市场准入风险
        3.2.2 互联互通风险
        3.2.3 电信资源风险
        3.2.4 电信资费风险
        3.2.5 市场竞争风险
        3.2.6 服务质量风险
        3.2.7 信息安全风险
        3.2.8 网络侵权风险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策风险管控在电信业务中的应用
    4.1 业务梳理子流程
    4.2 风险识别子流程
    4.3 风险评估子流程
    4.4 风险管控子流程
    4.5 政策风险应对策略
    4.6 特定业务流程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业务政策风险评估系统需求设计
    5.1 系统设计目标
    5.2 总体需求
    5.3 系统角色规定
    5.4 对功能的规定
        5.4.1 政策风险知识库
        5.4.2 风险评估子系统
        5.4.3 风险案例库
        5.4.4 用户管理与权限管理子系统
    5.5 非功能性需求规定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以人为本企业财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现实背景和意义
        1.1.2 理论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1.5 关键概念界定
2.以人为本财务研究文献综述:现状与启示
    2.1 西方学者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研究现状
        2.1.1 基于人本管理视角的以人为本财务管理研究
        2.1.2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以人为本财务管理研究
        2.1.3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以人为本财务管理研究
        2.1.4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以人为本财务管理研究
    2.2 国内学者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研究现状
        2.2.1 人本财务管理及人本财务学
        2.2.2 相关研究之一: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
        2.2.3 相关研究之二:人力资本财务
        2.2.4 相关研究之三:利益相关者财务
        2.2.5 相关研究之四:企业社会责任财务
    2.3 以人为本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文献综述
    2.4 国内外学者以人为本的财务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3.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制度设计
    3.1 企业财务制度的历史沿革
    3.2 我国财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新《企业财务通则》评析
        3.2.2 改进我国企业财务制度的建议
    3.3 企业财务制度设计的影响因素
    3.4 企业财务制度设计的原则
    3.5 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设计
        3.5.1 传统企业财务制度设计及其缺陷
        3.5.2 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
4.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文化建设
    4.1 企业建设以人为本的财务文化的必要性
    4.2 企业财务文化研究的文献回顾
        4.2.1 国外有关企业财务文化的研究现状
        4.2.2 国内有关企业财务文化的研究现状
    4.3 对"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文化的界定
        4.3.1 "财务文化"、"财务管理文化"和"理财文化"辨析
        4.3.2 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文化的概念及涵义
    4.4 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文化的分类
        4.4.1 基于文化视角的分类
        4.4.2 基于财务视角的分类
    4.5 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文化
        4.5.1 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精神文化
        4.5.2 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制度文化
        4.5.3 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行为文化
        4.5.4 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物质文化
    4.6 案例:安然公司的企业财务文化评析
5.以人为本的企业投融资管理
    5.1 以人为本的"融资"和"投资"概念
    5.2 以人为本的融资管理具体内容
        5.2.1 人力资本融资
        5.2.2 物力资本融资
    5.3 以人为本的投资管理具体内容
        5.3.1 人力资本投资
        5.3.2 社会责任投资
        5.3.3 环境投资
    5.4 以人为本的投融资实践——国有企业自然灾害投融资管理
        5.4.1 国有企业开展自然灾害投融资管理的意义
        5.4.2 建立国有企业自然灾害融资长效机制
        5.4.3 国有企业自然灾害损失预防的投资预算管理
6.以人为本的企业收益分配
    6.1 企业收益分配模式述评
    6.2 我国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的收益分配的必要性
        6.2.1 从国家的宏观层面考察
        6.2.2 从企业的微观层面考察
    6.3 人力资本参与剩余分配的博弈分析及合约选择
        6.3.1 人力资本固定支付合约的博弈分析
        6.3.2 人力资本变动支付合约的博弈分析
        6.3.3 结论及应用
    6.4 以人为本的企业收益分配原则
        6.4.1 成本补偿原则
        6.4.2 利润分享原则
    6.5 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收益分配模式
        6.5.1 当前企业收益分配的误区
        6.5.2 资本收益分配的基本框架
        6.5.3 人力资本以股权化方式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7.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报告设计
    7.1 以人为本财务报告产生的必然性
        7.1.1 对财务报告信息决策有用性理论的反思
        7.1.2 发展人本会计是提高财务报告信息含量的根本途径
    7.2 以人为本的财务报告设计
    7.3 案例:海尔集团以人为本的财务报告模式
        7.3.1 海尔集团情况概述
        7.3.2 海尔报告模式及启示
8.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
    8.1 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概念
    8.2 传统财务绩效评价的局限
        8.2.1 财务绩效评价主体方面的局限
        8.2.2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方面的局限
        8.2.3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方面的局限
    8.3 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8.4 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8.4.1 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主体
        8.4.2 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客体
        8.4.3 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原则
        8.4.4 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实施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及改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解决的问题
    1.3 文献综述
第2章 汽车消费信贷的理论基础
    2.1 消费信贷和汽车消费信贷的概念
    2.2 汽车消费信贷对我国汽车工业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2.3 我国发展消费信贷的有利条件分析
第3章 汽车消费信贷的现状分析
    3.1 国外汽车消费信贷的成功模式介绍
    3.2 解析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现状
    3.3 制约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
第4章 改善我国汽车消费贷款现状的对策
    4.1 宣传普及整体国民的金融知识
    4.2 完善社会法律政策环境
    4.3 丰富汽车消费信贷机构业务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和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0)汽车消费信贷价值链分析与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主要内容
        1.2.2 论文框架
        1.2.3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汽车消费发展概述
    2.1 国外汽车消费信贷发展概述
        2.1.1 欧美汽车消费信贷概述
    2.2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概述
        2.2.1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历史
        2.2.2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现状
    2.3 国内外汽车消费信贷比较
        2.3.1 各国业务模式比较
        2.3.2 中外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比较
3 基础理论综述与应用
    3.1 货币信用理论
    3.2 消费理论研究与综述
        3.2.1 西方消费理论研究
        3.2.2 国内消费理论综述
        3.2.3 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
    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3.1 理论综述
        3.3.2 现实应用
    3.4 风险管理理论
    3.5 战略环境分析理论
        3.5.1 宏观环境分析
        3.5.2 行业环境分析
    3.6 价值链理论
        3.6.1 传统价值链理论
        3.6.2 汽车消费信贷价值链
4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4.1 外部风险
        4.1.1 政策方面
        4.1.2 经济方面
        4.1.3 社会方面
        4.1.4 技术方面
    4.2 价值链中多方利益主体风险分析
        4.2.1 消费者
        4.2.2 经销商
        4.2.3 商业银行
        4.2.4 保险公司
5 基于多方博弈的汽车消费信贷问题研究
    5.1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5.1.1 博弈论理论综述
        5.1.2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5.2 多方博弈模型的主要构思
    5.3 多方博弈模型及主要结论
        5.3.1 多方博弈模型
        5.3.2 主要结论
6 汽车消费信贷实证研究
    6.1 实证研究意义
    6.2 案例实证研究
        6.2.1 人保财险公司车贷险发展历史
        6.2.2 人保财险公司车贷险风险分析
        6.2.3 大力发展新车贷险业务的可行性
        6.2.4 促进新车贷险发展的政策措施
    6.3 命题及模型的验证
7 发展中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对策建议
    7.1 政策方面
        7.1.1 消费环境方面
        7.1.2 法律法规体系
        7.1.3 基础设施建设
    7.2 市场方面
        7.2.1 平衡汽车价格减少相关税费
        7.2.2 完善我国汽车信贷服务体系
        7.2.3 增强汽车消费信贷管控力度
        7.2.4 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加强沟通
        7.2.5 规范二手车交易市场
        7.2.6 完善抵押与担保制度
    7.3 多方博弈成功的对策
        7.3.1 银行方面
        7.3.2 保险公司方面
        7.3.3 汽车经销商
        7.3.4 消费者方面
    7.4 多方博弈不成功的对策
        7.4.1 汽车金融公司概念
        7.4.2 目前面临的困境
        7.4.3 发展汽车金融公司
    7.5 建议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十大通用理财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财政在建设改革发展中进入新时代——为新中国70华诞而作[A]. 郭代模,杨舜娥. 中国财政学会2019年年会暨第22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集(第一册), 2019
  • [2]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高梦琪.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3]HY汽车公司二次创业的创新研究[D]. 丁永福.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3)
  • [4]汇鸿集团股权投资研究[D]. 陈璧君. 南京大学, 2016(06)
  • [5]危机与政府干预理论的演变逻辑 ——问题导向的政府干预[D]. 张荭. 江西财经大学, 2014(12)
  • [6]困局与应对:抗战时期中共精兵简政研究 ——以华北抗日根据地为中心[D]. 把增强. 河北大学, 2013(11)
  • [7]电信业务政策风险管理研究[D]. 江璘. 北京工业大学, 2012(S2)
  • [8]以人为本企业财务问题研究[D]. 王海兵.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8)
  • [9]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及改善对策[D]. 姜玥. 吉林大学, 2009(08)
  • [10]汽车消费信贷价值链分析与博弈研究[D]. 刘小刚.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十项一般财务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