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电脑经典软件推荐!

掌上电脑经典软件推荐!

一、掌上电脑经典软件推荐!(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华[1](2021)在《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文中提出鲁迅留日时期对于20世纪文明的根本性理解都与"内部之生活"有关,其所谓"内部之生活"发生在"本有心灵之域",通过"客观之物质世界""自然""观念世界"等外部关联的参照确立边界。(1)鲁迅以此提出了现代心灵的问题,并试图通过文艺工作叩问和解决它,从而写作《摩罗诗力说》和翻译域外小说。

周金萍[2](2021)在《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高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效,各高校的师生基本可以享受到本校图书馆提供的数字经典阅读服务,但是鉴于各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存在差异,一些高校的数字经典阅读服务效果不尽人意。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相关研究,其中从数字资源、数据库的角度分析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储备现状,并选择了部分高校,对其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平台进行介绍;通过对600名在校师生的随机问卷调查,建立了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效果影响因素模型,提出了若干假设,并使用模型分析软件AMOS21.0构建研究模型,对模型予以证实,以one-way ANOVA,t验证,对用户的年级、性别,身份、平均每月使用次数及平均每次使用时间的使用者在数字经典阅读服务效果影响因素上的差异进行检验,分别从数字资源建设、阅读空间、宣传推广、馆员素质、个性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孙玉洁[3](2021)在《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属于设计艺术学研究范畴,是设计艺术学与积极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等学科结合的综合性交叉研究。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是一种以积极心理学心流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数字媒体为主要技术和工具,营建某种场景,通过刺激体验者的感觉和知觉,令其达到沉浸其间、忘却他物的状态的艺术设计类型。它是沉浸式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数字媒体艺术为研究范围,沉浸式(设计)为设计方式,场景设计为具体设计手段。其中,“场景”一词源于交互设计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约翰·卡罗尔提出的“基于场景”的人机交互方式,将“场景”这一戏剧表演要素用于分析、描绘一个应用被使用时用户最可能所处的情境。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对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相关定义以及历史、类型、特性等内容进行阐释,此外,针对目前存在的认知误区,对沉浸式设计进行美学溯源,指出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二章分别从主题、时空、技术以及主体此四大因素解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之“场景”。第三章将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进行观照,分别从意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与境偕”三个层次进行阐释,意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中的应用可能性。第四章透过各产业领域争相应用、信息时代典型社交媒体等“热闹”表象,冷静思考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在审美距离,艺术接受,策展、收藏等学术层面引发的新课题及给体验者带来的负面效应。第五章对当下及未来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在文旅发展、艺术治疗、生态设计等多个场景应用进行分析;从设计师、体验者、产业者三个视角,对如何促进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向纵深发展给出建议。本论文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它是体验经济呼唤新型设计方式的结果。国家相关部门近年曾先后出台《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部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若干政策予以扶持,以促进稳健推动、鼓励包括数字媒体沉浸式场景设计在内的高科技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但在相关产业“万物沉浸”的蓬勃表象下,有一些问题需要被关注和研究,主要表现为产业亟待成熟、认知亟需深入,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都可说明本论文题目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帅奕男[4](2020)在《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从法治范式变革的视角研究司法的范式转换问题。“司法范式”体现的是法官默认的司法逻辑和价值取向,司法范式的变化是与法治范式的变革密切相关的。因为法治范式体现了人们对法律系统所处的社会所持有的一般看法,这种看法构成了人们的立法实践和司法实践的背景性理解。因此,本文在法治范式的语境中,对现代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形态演化、面临的信息化挑战及发展趋向进行探讨,提出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构想。除了导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章。导论部分梳理了中外学者对智慧社会司法范式转型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结语部分阐述了智慧司法与中国司法的转型策略,认为智慧司法是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法律系统内部转型革新的契机,但是需要在法治框架内把握技术介入司法领域的尺度。正文部分的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界定了司法范式的内涵,考察了现代司法范式的形态演变,并提出司法范式演变的逻辑线索。在对司法范式的法治语境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认为司法范式的现代性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法官立足于个人主体性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作出的司法判断,其二是逻辑化、理性化的司法推理,其三是具有独立于司法结果之正义价值的司法程序。沿着司法范式现代性内涵的思路,本章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自由竞争阶段、福利国家阶段、安全保障国家阶段所对应的三种司法范式——形式司法、实质司法、协商司法的特征和具体内涵进行界定和阐述。自由主义范式的形式司法以服从实在法规则为特征,依赖于独立的司法权力机构通过严格的法律推理来解决具体冲突。其背景在于自由主义法治范式以形式理性为基础,通过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和规则至上的信念来构架其制度体系,法律的一般化和体系化意味着法官需要在普遍性的法律原则或法律规则中寻找“决定性意义的原因”,以严密而精准的逻辑方法进行司法判断。福利国家法治的实质司法以目的导向推理为特征,司法权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政府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司法程序也从关注形式公正转向关心实质公正。其背景在于自由竞争下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化加强了垄断性资本的力量,经济权力、物质财产和社会状况的不平等与日剧增,自由主义法治所带来的国家与社会、政治与法律的分离以另一种方式走向整合,福利国家的实质法逐渐地导向了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并在司法领域表现为法律判断和道德判断的整合。程序主义法治范式背景下的协商司法以沟通保障的司法程序为特征,表现为通过建立平等自由的对话空间以促进司法主体间协商沟通,进而达成共识。其背景在于法律结构和科层结构难以应对国家干预过于密集所带来的社会复杂情势,面向实质平等的权利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个人自主性的实现,这促使法律和司法转向通过组织规范和程序规范实现社会整合。司法范式的演化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的社会条件变化,新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原则通过制度化吸收到基本的法律结构中,进而影响司法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来自于司法实践的内部反思,司法系统也在纠纷解决中不断探索如何通过方法的运用、制度的设计,更好的促进司法正义的实现。第二章考察了司法范式面临的信息化挑战。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原则,计算机、互联网与大数据的结合不仅消解了理性思辨在知识生产和权力架构中的话语地位,而且对围绕能量与物质构建起来的现代法治秩序带来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司法作为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微观社会矛盾纠纷的灵敏显示器和社会治理状态的预警机”,首当其冲的感受到社会信息化与建构理性碰撞磨擦的冲击力。这就使得现代司法范式在信息化背景下面临着三重挑战:其一是双重空间对既有司法裁判规则和场域形成的冲击,其二是平台治理对国家法律的中心主义和司法至尊的地位的消解,其三是司法智能化对以法学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现代司法理念带来的挑战。第三章分析了司法范式的智慧化转型趋向。随着技术对社会解析的不断加深,物理时空发展起来的司法理念与司法制度难以应对“微粒社会”的高速数字化进程,新的知识力量深度的参与到司法权力的运作之中。在司法规则方面,实体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被转化为计算机化的表达形式,甚至直接以代码生成规则,通过算法和程序设计实现自动化规制。在司法裁判方面,智能系统为各类案件提供“定制化”的证据指引、类案推送以及评估预测,使裁判结果更加具有连续性、一致性和可预见性,呈现出程式化的算法决策趋向。在司法过程方面,司法运作的场域逐渐从“广场式”“剧场式”的物理空间结构转向远程审理、人机交互、个性定制的多维立体空间,呈现出分众在线的场景化运作趋势。在司法服务方面,依托诉讼服务平台,精准定位、智能预判的个性化的诉讼指导增加了公众与司法部门的黏性,提供了更加有效和便捷的“接近正义的方式”。与此同时,新兴技术力量与司法权力运作的结合也指向了一个全景敞视的可以精细识别不同苦乐场景的智能控制机制,我们需要在新的法治框架中对司法范式进行设想和探讨。第四章提出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构想。现代法治范式的研究与现代性社会转型有着本质上的勾连,是一种与现代性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对现代性进行智性反思的法律知识形态的变化。本章吸收了现代法治理论中的反思要素,并与社会学的反思性理论进行勾连,对法律与社会特性进行“双向阐释”,提出面向后现代的智慧法治范式,并在这种新型法治范式中塑造司法范式的形态。首先,为智慧时代的司法价值注入数字正义的内涵,使其内在的反映信息社会资讯化、符号化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其次,充分意识到智慧司法中人脑决策与智能决策之间的协同关系,推动演绎逻辑与计算知识的融合运用,使司法逻辑内在地反映双重空间、人机混合、算法主导时代的行为规律和新型法律关系。最后,通过数据、平台与司法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司法应突破仅仅被理解为是一种事后救济手段的设定,发挥纠纷预防的社会治理功能,应对智慧社会的风险和变化。

苟小静[5](2020)在《戏曲类门户网和APP的现状调查及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戏曲类门户网和戏曲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是互联网时代下戏曲艺术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对戏曲艺术在当代及未来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地发展,戏曲类门户网、App的经营方式、服务内容也势必要随之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才有发展壮大,吸引和留住更多目标受众的可能。从调研和分析的众多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无论是戏曲类门户网还是App,都还处在一个培育和发展的阶段。但这些戏曲类门户网和App已经开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生存状态,其中有状况良好、稳步上升的,也有现状维持、缓慢发展的,甚至停滞关闭。这些状态的评判标准和出现时间并非按照网站创建的早晚形成一个时间闭环,而是主要取决于运营者的经营和文化理念及网站的响应速度、内容的更新频率、和网站广告位的运营情况或者说支撑网站运作的资本是否到位。所以,戏曲类门户网和App想要获得良性发展和整个行业的竞争力的提升,就必须打破原有的、单一的运营策略或方式,创新传播内容,同时要和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深化合作,联动发展,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此外还要重视门户网、App的社交功能与属性,关注营销策划和当下的视觉设计趋势,并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功能,为目标受众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唯此,戏曲类门户网和App才可以保持正常的运作,才有可能在互联网平台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徐亚萍[6](2020)在《运动图像的操作化:对触屏视频流装置及其姿势现象的考古》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智能手机触屏硬件和应用软件所实现的视频流,视为一种参与造就了"后"感知模式危机及转型的计算机媒介问题,并在媒介考古学和姿势现象学的框架内为"刷视频"这种新的观看症状提供一种理解路径。为了说明触控图像机具的媒介特性,文章考察了数字触屏装置与"前电影"光学装置、经典电影装置的关系,分析了"刷视频"姿势的动作模态和标准意图,并追溯了触控技术的历史。触屏视频流的视觉生产基于硬件和软件的可供性与手部智能的互动关系,这种触控图像是一种基于身体连续性的操作图像,彰显了信息表面与屏幕边框之间的冲突。

陈甜甜[7](2020)在《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研究 ——基于地方档案馆微信应用的调研与统计》文中研究指明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需要借助各种移动设备,利用无线网络或3G/4G/5G移动数据网络传递档案信息,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下综合档案馆的创新服务模式。而微信作为用户基数大、利用率高的信息移动平台之一,综合档案馆应利用其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为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服务,这不仅顺应了档案信息化时代发展需要,拓展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方式,也更好地满足了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微信信息移动服务平台已成为综合档案馆开展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重要途径,档案信息移动服务不仅具有利用方便、方式灵活、资源融通、交流多元等的特点,而且转变了传统综合档案馆单一被动的档案服务模式,丰富了档案信息内容,简化了复杂的程序化查档流程。文章以地方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调查法对地方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开设情况、功能设置情况及服务效果情况进行调研统计,从而分析出我国地方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的现状。通过现状分析,目前综合档案馆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虽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建设标准更加规范、内容形式更加多样、文化传播更加便捷。但微信公众平台档案信息移动服务还存在服务内容单薄、服务功能单一,交互效果不佳、服务质量不高,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信息共享不足,对用户需求研究不足、缺乏个性化服务,区域发展不均衡、网络技术不成熟,安全问题凸显、服务保障不够的问题。可见,强化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极为迫切,着力注重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功能,注重用户交互体验、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改善网络技术条件,增强安全意识、提高服务保障。

刘新帅[8](2020)在《面向用户行为理解的APP日志挖掘与系统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智能手机(Smartphone)作为主要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凭借其强大的功能,目前智能手机已经占据了手机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智能手机不同于传统手机,搭载着智能操作系统,内嵌了数量不等、功能各异的传感器。特别是,智能手机还支持自行安装和卸载第三方应用程序(APP)。这些功能丰富、用户界面良好的APP成为智能手机吸引用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APP开发商时刻关注用户对不同APP的需求,同时也通过不同渠道捕获这些需求的变化及其趋势,以便给提供最符合用户需求的便捷服务。因此,APP的数量和类型处在日渐丰富的过程中。APP的使用已经融入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从网络学习、在线购物、点名签到、办公交互,到新闻浏览、休闲娱乐等无不存在,用户的这些行为将以APP日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因为APP日志是用户行为的真实记录,对个人的历史APP日志做挖掘与分析,便可提取出数据背后隐含的行为模式及性格偏好的个人行为信息。以用户行为模式的挖掘和用户偏好的提取为目标,本文研究APP日志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具体如下:1)智能手机APP日志的采集本文基于Android平台,首先,开发APP状态数据收集工具。用以收集用户使用APP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与APP的包名。此方面内容研究基于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的用户行为捕获与分析,手机APP的使用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和行为,累积的大量历史APP日志数据是用户使用情况的真实记录,是用户行为模式挖掘和提取的重要信息来源。为此,本文研究了APP使用数据的连续收集。2)APP日志数据的预处理与形式化将获取的APP使用数据进行预处理跟形式化。APP日志是APP运行状态的记录,记录了用户对该应用的使用情况。基于APP日志挖掘用户的使用模式时,需要滤除原始APP日志中那些持续时间很短的APP运行记录和不能反映用户使用情况的桌面运行记录,同时填补由于设备或程序故障导致的APP运行的缺失记录。形式化是将预处理后的APP使用数据表示带有时间标签的三元组,以形成APP事务集。3)APP事务关联规则提取与发现利用经典的数据挖掘算法Apriori,对所收集到的APP使用数据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得到用户频繁使用的APP之间的关联,以分析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特点等。APP事务之间的关联反映了它们的并发,APP事务的关联规则是用户行为模式的体现,为提醒和推荐等服务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实现基础。4)APP日志挖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提出的前述算法和技术,运用先进的软件工程思想、理论和方法,设计并实现向用户行为模式提取的轻量级APP日志挖掘系统。同时,用在真实应用场景对系统进行测试。综合个人APP使用的全部历史数据,应用合理的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和识别隐藏在APP数据中的用户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学习状况、职业种类及消费水平等的个性化行为,以便提供个性化建议和提醒,在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的同时减轻或消除手机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着重要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张冀[9](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宋红岩[10](2020)在《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文中认为微媒介是当下最具影响力和颠覆性的媒介形式,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化、智能化,同时也使人们更依赖媒介,它全方位重构着人们的生活,并将人类的生存方式带入到数字化生存的新阶段。今天身处微媒介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时切身感受着微媒介强大影响力的我们,不能不以理性的姿态,去探究微媒介对我们的生存方式到底带来了哪些影响和改变?我们只有直面所身处时代的媒介变革及其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才能更好的透视社会、反观自身,同时看清微媒介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并带给我们哪些利与弊。本论文围绕微媒介对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展开探讨,试图从微媒介对人的主体重构、微媒介对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话语权方式、感知方式、审美方式等角度深入分析微媒介的变革力量和颠覆性的影响。第一章从媒介的演变历程和微媒介的崛起入手,主要介绍了媒介的变革历史及其对人类生存方式的不同影响。继而对微媒介的界定、形态、产生的逻辑背景以及本文探讨的微媒介对人的生存方式重构的几个维度进行界定和概述。第二章主要围绕微媒介对人的主体重构进行分析,探讨了微媒介如何重塑电子媒介人,分别从哲学主体性构建、传播学的主体延伸、文化学的文化身份等层面的主体“自我”实现进行分析。继而探讨微媒介在重构主体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对主体的“非我”异化和对主体人格重塑的过程。第三章主要着眼于微媒介对生产方式的重构展开,微媒介时代的生产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论文从微媒介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当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生产时代,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的智能化、集成化和柔性化。微媒介同样对文化生产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使得当代的文化生产方式迥异于传统的文化生产,产生参与性、互动性、生产与消费一体化、草根性、共享性等特点,同时大数据的产生使得文化生产的个性化、定制化成为可能。第四章主要从微媒介对人的消费方式的颠覆与变革入手,着眼于当前消费主义的新趋势和新特点,重点论述电子经济、电商平台与网络购物等新消费方式的出现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的颠覆性影响,探讨数字化经济在给人们带来全新消费方式的同时,也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同时让人们陷入过度消费的文化陷阱之中。第五章从微媒介对话语权力的重构入手,分析微媒介的出现对话语权力变迁的影响。微媒介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使得“微”政治应运而生,同时新型的社会控制方式也随之产生,权力和非权力在博弈之间寻求着微妙的平衡。微媒介的兴起,使得网络舆情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声音,媒介的赋权作用在微媒介时代更加明显,同时微媒介的独特性也使得大众在某种程度上复归“沉默的螺旋”。第六章围绕微媒介对人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方式的重构展开论述。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不同感知方式,也会对人的审美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微媒介使人的感知方式产生媒介化、他者化、去时空化、感知偏向视觉化等特点;同时微媒介也使审美方式产生交互性、虚拟化、奇观化等特点,也出现审美泛化、审美体验浅表化和审美认知错位等审美困境。

二、掌上电脑经典软件推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掌上电脑经典软件推荐!(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以“自言自语”?
二 、现代心灵问题的模进
三、身心分裂与言文分离
四、“内部之生活”的表达边界和限度

(2)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
    2.1 数字阅读
        2.1.1 数字阅读的概念
        2.1.2 数字经典阅读的概念
        2.1.3 数字阅读的特征
    2.2 阅读的构成要素
        2.2.1 阅读主体
        2.2.2 阅读客体
        2.2.3 阅读环境
    2.3 基础理论
        2.3.1 用户体验理论
        2.3.2 图书馆学五定律
        2.3.3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现状
    3.1 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分析
        3.1.1 数字资源来源
        3.1.2 数据库分析
    3.2 重点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平台分析
        3.2.1 数字资源发现平台
        3.2.2 数字资源检索系统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模型构建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对象
    4.4 测量工具
        4.4.1 内容质量
        4.4.2 系统质量
        4.4.3 服务质量
        4.4.4 个体认知
        4.4.5 用户满意
        4.4.6 持续使用意向
        4.4.7 用户收益
    4.5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5.1 问卷设计
        4.5.2 数据收集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信度和效度分析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3 结构方程分析
        5.3.1 模型拟合
        5.3.2 假设检验
    5.4 差异性分析
第六章 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发展策略
    6.1 加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6.1.1 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并重发展
        6.1.2 兼顾体系化和特色化
    6.2 构建多样化阅读空间
        6.2.1 功能化阅读空间
        6.2.2 智能化阅读空间
    6.3 注重数字经典阅读宣传推广
        6.3.1 扩大微信平台的宣传力度
        6.3.2 提高微博的利用效率
    6.4 提升馆员综合素质
        6.4.1 及时转变馆员的角色
        6.4.2 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
    6.5 提供个性化阅读服务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必要性
        一、沉浸式设计疾速发展的时代性
        二、提升个人幸福、构建人际和谐
        三、中国沉浸式产业的问题与差距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综述
        一、本文相关范畴研究现状
        二、本文特色、价值与研究方法
第?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前世今?
    第一节 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前体与回身
        ?、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理论依据
        二、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幻觉本质
    第二节 基于心流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
        一、沉浸隐含其间的数字媒体艺术流变历程
        ?、多且杂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
        三、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交互为重
第?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协同要素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主题
        一、一般主题
        二、根本主题
    第?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时空
        一、时间再造
        二、空间构建
    第三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技术
        一、VR引领
        二、裸眼沉浸
    第四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主体
        一、主体交互
        二、联觉感知
第三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多重意境
    第?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情景交融
        一、仰俯自得,化景为情
        二、景真情切,是为境界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虚实相?
        一、写境为主的实景与造境为主的虚景
        二、意境美学的虚实与技术美学的虚实
    第三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意与境偕
        一、有我之境
        二、无我之境
第四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双生效应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热”表象
        一、相关产业的“万物沉浸”
        二、信息时代的典型社交媒体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冷”思考
        ?、 极致消减审美距离
        二、 “成瘾”负面效应
        三、传播及展藏难题
第五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立体走向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多元化
        一、为文旅发展贡献新思路
        二、为艺术治疗提供新方法
        三、为生态设计增添新内容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纵深化
        一、设计师:适度设计、分层设计
        二、体验者:精心品味、深度学习
        三、产业方:打造IP、构建系统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学术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与形态演变
    第一节 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
        一、司法范式的现代法治语境
        二、司法范式的现代性内涵
    第二节 司法范式的形态演变
        一、自由主义范式的形式司法
        二、福利国家范式的实质司法
        三、程序法范式的协商司法
    第三节 司法范式的演变逻辑及其局限
        一、司法范式演变的逻辑线索
        二、工商业时代的司法变迁及其局限
        三、数字时代司法范式的转型升级
第二章 司法范式面临的数字化挑战
    第一节 司法范式转型的信息化背景
        一、信息时代的知识状态
        二、元叙事的消散:信息时代的法治秩序变革
        三、司法范式转型的困境与机遇
    第二节 双重空间对司法场域的冲击
        一、涉网案件管辖制度失灵
        二、电子证据采信标准缺位
        三、网络民意对司法逻辑的冲击
    第三节 平台治理对司法“中心化”的挑战
        一、自治高效的争议处理
        二、群策共治的大众评审
        三、事前预防的技术控制
        四、激励规训的评分机制
    第四节 司法智能化的转型张力
        一、从信息孤岛到数据共享
        二、从在场交往到远程审理
        三、从“人与工具”到人机协作
第三章 司法范式的智慧化转型趋向
    第一节 代码识别的自动化规制
        一、证据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二、诉讼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三、管理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第二节 算法决策的程式化裁判
        一、证据审查程式化
        二、准据识别聚焦化
        三、自由裁量标准化
    第三节 分众在线的场景化运作
        一、司法空间脱域化
        二、司法供给分众化
        三、司法交涉界面化
    第四节 智能回应的平台化服务
        一、诉讼引导智能化
        二、申请受理移动化
        三、解纷路径分流化
第四章 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重塑
    第一节 法治范式转型:迈向智慧法治
        一、法治范式转型的理论基础:反思要素
        二、智慧时代的社会特性
        三、开放融合的智慧法治观
    第二节 司法价值:从场域正义走向数字正义
        一、立足数字化期待
        二、建立可视化交互
        三、面向场景化需求
    第三节 司法决策:人机协同与融合
        一、以计算知识填补演绎逻辑
        二、加强司法人工智能的论证性和可解释性
        三、明确技术权力介入的边界和尺度
    第四节 司法功能:数据驱动型纠纷预防
        一、纠纷预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纠纷预防何以可能
        三、数据驱动型纠纷预防运行机制
结语 探索中国特色的智慧司法模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戏曲类门户网和APP的现状调查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的门户网和App
    第一节 门户网的概念和发展
        一、门户网的概念
        二、门户网的发展与现状
    第二节 新兴的媒介——App(应用程序)
        一、App的概念
        二、App行业的发展历程
        三、App行业现状
第二章 戏曲类门户网的类型和现状
    第一节 戏曲类门户网的分类情况
    第二节 戏曲类门户网的内容设置
        一、综合信息型门户网
        二、剧目赏析型门户网
        三、戏曲资源型门户网
        四、网络课堂型门户网
    第三节 戏曲类门户网的生存状态
        一、稳步上升状态
        二、现状维持状态
        三、网站关闭状态
    第四节 戏曲类门户网的界面设计
        一、界面布局
        二、色彩运用
        三、文字编排
        四、图形运用
    第五节 戏曲类门户网的存在意义与价值
第三章 戏曲类App的类型和现状
    第一节 戏曲类App的分类情况
    第二节 戏曲类App的内容与特点
        一、综合型app
        二、剧种型app
        三、剧目赏析型app
        四、娱乐社交型app
        五、移动课堂型app
    第三节 戏曲类App的补充形式
    第四节 戏曲类App的界面设计
        一、界面布局
        二、色彩运用
        三、文字编排
        四、功能图标运用
    第五节 戏曲类App的存在意义与价值
第四章 戏曲类门户网和App的发展方向探索
    第一节 戏曲类门户网和App的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戏曲类门户网和App的存在问题
        (一)内容雷同良莠不齐
        (二)部分后期发展乏力
        (三)各剧种发展不平衡
        (四)盈利模式相对单一
        (五)版权问题日益泛滥
        二、戏曲类门户网和App的应对策略
        (一)突出特色,打造行业精品
        (二)有的放矢,解决发展停滞问题
        (三)沟通交流,促进各剧种共同发展
        (四)多项结合,拓宽盈利渠道
        (五)打击盗版,维护知识产权
    第二节 戏曲类门户网和App的发展方向探索
        一、戏曲类门户网的发展方向探索
        (一)抱团发展,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二)自创内容,实施差异化竞争
        (三)深化与电视媒体合作,线上线下联动发展
        二、戏曲类App的发展方向探索
        (一)重视社交功能的开发
        (二)充分利用大数据与云计算功能
        (三)内容与营销并重
        (四)设计风格简约化
    第三节 戏曲大全App再设计探索
        一、戏曲大全当前存在问题
        二、戏曲大全再设计目标设定与框架优化
        三、戏曲大全再设计的思路与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运动图像的操作化:对触屏视频流装置及其姿势现象的考古(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路径:对观看装置和观者姿势的考古
三、“刷视频”:强迫性重复病理作为感知模式转型的征状
四、拼装的机具:触摸、边框、连续运动
五、“增强人类智能”的触控技术:硬件实体与软件界面的分离
六、软件可供性与手动意图标准化
七、运动图像的操作化与身体连续性
八、总结讨论与研究展望

(7)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研究 ——基于地方档案馆微信应用的调研与统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微信公众平台与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理论概述
    2.1 微信公众平台
        2.1.1 微信公众号
        2.1.2 微信小程序
        2.1.3 区别与联系
    2.2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
        2.2.1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内涵
        2.2.2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内容构成
        2.2.3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主要平台
        2.2.4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主要特点
    2.3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现实依据
        2.3.1 由静态馆转为动态馆为移动服务提供了服务空间
        2.3.2 由纸质化转为数字化为移动服务提供了服务媒介
        2.3.3 由复杂化转为便捷化为移动服务优化了服务流程
第3章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3.1 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3.1.1 总体调研情况分析
        3.1.2 具体开设情况分析
        3.1.3 服务功能情况分析
        3.1.4 服务效果情况分析
    3.2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取得的成效
        3.2.1 建设标准更加规范
        3.2.2 内容形式更加多样
        3.2.3 文化传播更加便捷
    3.3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存在的问题
        3.3.1 服务内容单薄,服务功能单一
        3.3.2 交互效果不佳,服务质量不高
        3.3.3 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信息共享不足
        3.3.4 对用户需求研究不足,缺乏个性化服务
        3.3.5 区域发展不均衡,网络技术不成熟
        3.3.6 安全问题凸显,服务保障不够
第4章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发展策略
    4.1 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功能
        4.1.1 加强档案数字资源建设
        4.1.2 整合共享档案信息资源
        4.1.3 拓宽档案信息检索功能
    4.2 注重用户交互体验,提高服务质量
        4.2.1 强化交互功能,建立反馈机制
        4.2.2 分析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4.2.3 增加体验项目,建设档案科普平台
    4.3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改善网络技术条件
        4.3.1 注重区域协同发展
        4.3.2 改善网络技术条件
    4.4 增强安全意识,提高服务保障
        4.4.1 增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4.4.2 制定应急预防措施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面向用户行为理解的APP日志挖掘与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手机传感器数据的用户行为识别
        1.2.2 基于手机APP使用数据的用户行为识别
        1.2.3 基于智能手机APP使用预测与推荐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APP日志采集及挖掘方法
    2.1 智能手机及其APP
    2.2 APP日志的采集方法
    2.3 APP日志的挖掘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PP日志的采集与存储
    3.1 APP日志的采集
    3.2 日志数据的存储
        3.2.1 文件存储
        3.2.2 SharedPreferences存储
        3.2.3 SQLite数据库存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APP日志数据的用户行为提取
    4.1 APP日志数据的预处理
    4.2 APP日志关联规则的提取
    4.3 实验及评价
        4.3.1 实验设计
        4.3.2 实验结果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APP使用日志的用户偏好挖掘
    5.1 用户行为与APP之间的对应关系
    5.2 APP日志数据的预处理
    5.3 用户偏好的日志数据挖掘
    5.4 实验及评价
        5.4.1 实验设计
        5.4.2 实验结果及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APP使用日志挖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需求分析
        6.1.1 系统的功能需求
        6.1.2 系统的非功能需求
    6.2 系统设计
        6.2.1 概要设计
        6.2.2 详细设计
    6.3 系统实现
    6.4 系统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1
    调查问卷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创新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3.1 认知功能
        3.1.1 形式认知
        3.1.2 内容认知
        3.1.3 载体认知
    3.2 导向功能
        3.2.1 政治导向
        3.2.2 思想导向
        3.2.3 行为导向
    3.3 互动功能
        3.3.1 实时互动
        3.3.2 平等互动
        3.3.3 多元互动
    3.4 服务功能
        3.4.1 咨询服务
        3.4.2 查询服务
        3.4.3 推送服务
    3.5 开发功能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3.6 凝聚功能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6.1.1 强化政治素养
        6.1.2 加强业务学习
        6.1.3 实施名师计划
        6.1.4 发挥全员作用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6.3.1 创新推送类型
        6.3.2 重视标题制作
        6.3.3 创新话语体系
        6.3.4 打造精品栏目
        6.3.5 把握推送时机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6.4.1 强化领导机制
        6.4.2 规范管理机制
        6.4.3 优化评估机制
        6.4.4 健全协调机制
结论
附录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媒介演变的历程与微媒介的崛起
    一、媒介演变的历程
        (一)口传媒介
        (二)文字印刷媒介
        (三)电子媒介
        (四)网络媒介
    二、微媒介的产生与发展
        (一)微媒介的界定
        (二)微媒介的主要形态
        (三)微媒介兴起的逻辑背景
    三、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研究维度
        (一)生存方式内涵
        (二)媒介演变与人的生存方式变革关系
        (三)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研究维度
第二章 主体重构:微媒介重塑电子媒介人
    一、电子媒介人的崛起
        (一)生存场域媒介化背景
        (二)电子媒介人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三)电子媒介人的三种形态
    二、电子媒介人的主体性建构
        (一)主体功能的延伸性与解放性
        (二)主体交往的媒介性与虚拟性
        (三)主体身份的多重性与易变性
    三、电子媒介人的主体异化图景
        (一)电子媒介人的“非我”异化
        (二)电子媒介人的人格重塑
第三章 文化生产方式重构:微媒介与文化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一、文化生产方式转型的背景
        (一)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特征
    二、文化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一)文化生产的碎微化
        (二)文化生产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三)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共生性与共享性
        (四)大数据与文化生产的新内容革命
    三、“微文化”时代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一)“微文化”的阅读与“反阅读”
        (二)文化的平面化与去深度化
        (三)文化的泛娱乐化与商业逻辑
第四章 消费方式重构:微媒介与电子消费方式构建
    一、微媒介与消费方式转型背景
        (一)电子商务的崛起
        (二)消费理念的转变
        (三)网络消费分层的出现
    二、电商平台与“线上经济”
        (一)购物模式的变迁
        (二)电商直播与网络购物
        (三)过度消费的文化陷阱
    三、电子移动支付与数字经济
        (一)货币支付方式的发展历程
        (二)电子移动支付与消费行为影响机制
        (三)知识付费经济与文化教育消费新趋势
第五章 话语权力重构:微媒介与社会话语权力变迁
    一、“微”政治的出现
        (一)“微”政治的内涵
        (二)微媒介与政务公开化
        (三)微媒介与公权力透明化
    二、无处不在的“凝视”:新型社会控制方式
        (一)全景敞视机制
        (二)非权力与反权力监督
        (三)后真相时代与“无影灯效应”
    三、网络舆情与媒介赋权
        (一)网络舆情与大众信任危机
        (二)乌合之众与“羊群效应”
        (三)“沉默的螺旋”的回归
第六章 审美方式重构:微媒介与审美方式的新拓展
    一、微媒介与人的感知方式重构
        (一)感知方式的演变历程
        (二)感知方式的延伸与拓展
    二、微媒介重构人的审美方式
        (一)审美过程的交互性
        (二)审美体验的虚拟化
        (三)审美效果的奇观化
    三、微媒介时代的审美困境
        (一)审美泛化
        (二)审美体验浅表化
        (三)审美认知错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掌上电脑经典软件推荐!(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J]. 李国华. 文艺争鸣, 2021(11)
  • [2]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研究[D]. 周金萍.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D]. 孙玉洁.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4]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D]. 帅奕男.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5]戏曲类门户网和APP的现状调查及发展研究[D]. 苟小静. 中国戏曲学院, 2020(01)
  • [6]运动图像的操作化:对触屏视频流装置及其姿势现象的考古[J]. 徐亚萍. 国际新闻界, 2020(06)
  • [7]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研究 ——基于地方档案馆微信应用的调研与统计[D]. 陈甜甜. 湘潭大学, 2020(02)
  • [8]面向用户行为理解的APP日志挖掘与系统实现[D]. 刘新帅.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9]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10]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D]. 宋红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掌上电脑经典软件推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